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平时作业

中国文学史平时作业

《中国文学史》平时作业试分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

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

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

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代科举制度较长时间停止,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社会地位地下。

元代政府中止科举制度七八十年,读书人向上的道路被堵塞,与此相应,元朝统治前期,蒙古贵族实行界线森严的等级制度,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压在社会底层,按职业划分的十个等级中,“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面对重负卑下潦倒的命运,元初一些士人远尘世以保名节,另一些文人则“嘲讽弄月”,流连于唱唱打打、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舍,其中的一些潦落文人和元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他们与艺人为伍,并逐渐涉足于杂剧的创作,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与演剧艺人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元杂剧创作队伍,从而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兴盛原因】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

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

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

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

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

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2011-2012学年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班级 08(1)班学号 08141133课题名称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学生姓名严伟指导教师陆慧敏2012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本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

2、本论文(设计)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3、本论文(设计)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

4、本论文(设计)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学生(签名):严伟2012年月日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音乐学院08(1)班08141133严伟【摘要】:“杂剧”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意思是“杂耍”,当时是百戏、参军戏等各种技艺的总称,到了宋朝杂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专业化,加入了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杂剧”才成为一个舞台表演艺术的专称。

元杂剧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化从萌芽、发展转变为成熟和完善,本文从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特点、元杂剧的分类和内涵、元杂剧的衰落、元杂剧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六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兴衰起源发展元杂剧是中国最早的相对比较成熟,风格相对统一的戏剧形式,它不仅吸取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艺术形式,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体系,同时因为元朝的特殊历史时期,还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证的作家就有2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剧目有500多种,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元杂剧以其大量的优秀作品将戏曲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古典艺术最耀眼的三颗明珠,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为“元曲”,宋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上写到“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

①可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的产生说到元杂剧的产生不得不说说元朝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公元1206年蒙古族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个部族,被推举为可汗,称为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陆续的灭掉了西夏和金朝,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定国号为元。

元明清戏剧2(元杂剧)

元明清戏剧2(元杂剧)

张生
• 又一个正统礼教 叛逆者的典型, 张生的形象在中 国古典文学史上 极具典型特征
红娘
• 是剧中最动人的形 象 ,她不过是一个卑 贱者,但她的聪明才 智不仅仅胜过了莺莺、 张生,也胜过了老夫 人。她是支持自由爱 情的正义者,王实甫 以满腔的热忱歌颂了 这个勇敢泼辣的卑贱 者。
• “想天公也有安排我处,架一叶偏舟睡足,抖擞着绿 蓑归去。” •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春 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 我处。”(白无咎《鹦鹉曲》) • 《西厢记· 叙事》中有“谢当今垂帘双圣祖”
《西厢记》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元成宗大德三 年到大德十一年之间 。
• 净:花脸,粗暴勇猛的人,绝大部分为男性, 少部分为女性
• 杂:各种各样的配角,如:孤(官员)、卜 儿(老年妇女)、孛儿(老翁)、徕儿(小 孩,又称小徕)
元杂剧在剧的末尾用两到四句对子来概括 全戏的内容,称“题目正名”,一般取它最 后的一句作为戏的全称
• 夏庭芝《青楼集》是第一部记载杂剧演 员的著作 • 钟嗣成《录鬼簿》是第一部为杂剧作家 立传的著作 ;还有无名氏的《录鬼簿续 编》,有学者认为是贾仲名所作 • 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是第一部元曲 集 • 隋树森又编《元曲选外编》共162部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 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中融和着积极浪漫主义 因素。 • 塑造了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本色当行(内行)的语言,以个性化的戏剧 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 元杂剧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关汉卿为 代表的本色派;另一类是以王实甫、白朴、 马致远为代表的文采派。
王实甫与《西厢记》


[ ]
• 董解元对《莺莺传》的改造:
1.在思想上,改变了原作对张生始乱终弃行 为的偏袒和对女性的偏见,突出了歌颂婚姻 自由的主题,使作品有了本质的提高; 2.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增添了不少人物,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成 为正面形象,而且个性更为鲜明。 3.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 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 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略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摘要】元杂剧为什么会在元代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是从元杂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二是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方面;三是元代都市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四是元代思想领域活跃,信仰多元化,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五是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遇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

【关键词】元杂剧繁荣原因元代文学,在一个立国不过百余年就毁灭了的王朝里,却做出了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通常把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

然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绝非偶然。

它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杂剧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

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是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的。

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

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元杂剧概说公开课

元杂剧概说公开课

题目正名
• 《窦娥冤》 窦娥冤》 “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秉鉴持衡廉访法 • 《汉宫秋》 汉宫秋》 “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沉黑江明妃青冢恨
返回
一本四折,外加楔子 一本四折,
• 折:是故事情节单元,又是戏曲音乐组 是故事情节单元, 织单元。 织单元。 • 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段落。 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段落。
(一)关汉卿《窦娥冤》 关汉卿《窦娥冤》
1、关汉卿: 关汉卿:
• 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代表作家, 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代表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 伟大的戏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 窦娥冤》 伟大的戏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 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 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 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钟嗣成《录鬼簿》列关汉卿为杂剧家之首; 钟嗣成《录鬼簿》列关汉卿为杂剧家之首;贾仲明对关氏的吊词尊之 杂剧班头” 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他“初为杂剧之始” 为“杂剧班头”;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他“初为杂剧之始”;元人 熊自得《析津志》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熊自得《析津志》: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为一时之冠” 为一时之冠”。 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戏曲 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 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 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 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 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代表作有《窦娥冤》 拜月亭》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拜月亭》、 《 救风尘》 望江亭》 单刀会》 单刀会》等。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学院:信息学院班级:12级通信2班姓名:文碧如学号:14122302623论文名称: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元代享国的时间十分短,在中国历史的各朝代中,它数得上是最为短祚的朝代之一。

从灭金时算起,达135年,从灭宋时算起仅90年(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帝国,统一蒙古各部,尊为成吉思汗;1234年灭金,统一淮河以北,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1368年朱元璋灭元)。

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却取得了辉煌的戏剧艺术成就,这是十分罕见的。

后世人们对此注意,有不少人都纷纷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看法。

归纳起来,不外有社会和文学艺术两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戏剧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必然和政治、宗教、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也必然会受到艺术领域各个部类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原因:1.元代尽管统治时间短,但却维持了天下一统的局面。

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辽、宋、西夏、金、大理、西藏、台、澎,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又一次形成大一统帝国,其版图超过了汉唐,横跨欧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有利于中外、南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在短时间内南北传播普及,最终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元代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凋弊而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元蒙吞金灭宋,以武力统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元蒙统治者屠杀人民,圈点土地,严重破坏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挥霍享受。

他们把大量工匠赶到城市,组织消费品的生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流入城市,壮大了工匠的行列,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

另外,由于军事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元蒙贵族对工匠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工商业活动,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元杂剧繁盛之历史成因

元杂剧繁盛之历史成因

06
杂剧繁盛的历史影响与价 值
对后世戏剧艺术的影响
要点一
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戏剧艺术的固有模式,为中国 戏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戏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要点二
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杂剧的创作手法、剧情结构、角色设置等对后世戏剧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戏剧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
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 统治的朝代,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社 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为杂剧的繁荣提 供了物质基础。
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使得汉族知 识分子的地位下降,许多文人转而从 事杂剧创作,为杂剧艺术带来了丰富 的文化内涵。
前人研究与贡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元杂剧的历史成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元杂剧 的起源、发展、演变等问题。
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艺术家个体在杂剧创作中的贡献
元代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 甫、白朴、郑光祖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元杂剧的经 典代表。
这些作家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注重情节设计,有的 擅长心理描绘,有的则注重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创新。 他们的作品在传承和发展杂剧艺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 献。
士人阶层的地位变化
士人阶层的没落
在元朝时期,士人阶层的地位逐渐下降,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士人阶层的文化贡献
尽管士人阶层失去了社会地位,但他们在文化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
士人与市民阶层的文化交流
士人与市民阶层的交流
在元朝时期,士人与市民阶层的交流逐渐增加,这种交流为元杂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坚实的支撑。
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前期杂剧各类题材名作
1、爱情婚姻戏:
关汉卿《拜月亭记》,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杨显之《潇湘夜雨》、石君宝《秋胡戏妻》 石子章《竹坞听琴》、戴善夫《风光好》、 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
2、公案戏
关汉卿《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 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 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 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 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名作如 《窦娥冤》《西厢记》等。
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
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
1.
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 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
2.
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 自己娱乐之用。南宋· 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 “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 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
2、显畅
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
切明白,感到痛快淋漓,总体风格呈现酣畅之美。
A.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 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 B.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 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
C.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 俚悟,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 “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 “代”剧场观众“言”。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土建学院2012级土木二班朱和跃元代享国的时间十分短,在中国历史的各朝代中,它数得上是最为短祚的朝代之一。

从灭金时算起,达135年,从灭宋时算起仅90年(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帝国,统一蒙古各部,尊为成吉思汗;1234年灭金,统一淮河以北,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1368年朱元璋灭元)。

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却取得了辉煌的戏剧艺术成就,这是十分罕见的。

后世人们对此注意,有不少人都纷纷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看法。

归纳起来,不外有社会和文学艺术两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戏剧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必然和政治、宗教、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也必然会受到艺术领域各个部类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原因:1.元代尽管统治时间短,但却维持了天下一统的局面。

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辽、宋、西夏、金、大理、西藏、台、澎,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又一次形成大一统帝国,其版图超过了汉唐,横跨欧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有利于中外、南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在短时间内南北传播普及,最终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元代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凋弊而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元蒙吞金灭宋,以武力统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元蒙统治者屠杀人民,圈点土地,严重破坏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挥霍享受。

他们把大量工匠赶到城市,组织消费品的生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流入城市,壮大了工匠的行列,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

另外,由于军事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元蒙贵族对工匠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工商业活动,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市民工商阶层扩大,人口集中,观众、演员集中(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妓女超过两万之多),市民工商多就有娱乐要求。

“元杂剧”及其起源

“元杂剧”及其起源

“元杂剧”及其起源杂剧是我国元代在歌舞戏和诸宫调等讲唱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表演艺术。

“杂剧”这一名称的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唐代大和三年(829)南诏攻入成都,大掠数日,使川蜀境内的珍宝货物、能工巧匠、子女人口被洗劫一空,“蜀之宝货、工巧、子女尽矣”(《新唐书·杜元颖传》)。

当时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杜元颖因此获罪,接连受到贬谪的处罚,后来死在循州贬所。

他和李德裕是好朋友,李德裕在《第二状奉令更商量奏来者》中为他辩解说: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西县,只有八十人。

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两人,医眼太秦僧一人,余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

《李文饶文集》卷十二李德裕所举的“杂剧丈夫”,就是指演戏的男角色,“子女锦锦”指的是演戏的女角色。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杂剧”的名称在唐时已经出现了。

宋、金时期,将歌舞戏、滑稽戏等也都称为“杂剧”。

元代以前虽然出现了“杂剧”的名称,但它们所表演的并不是真正的戏曲。

戏曲作为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其特点不仅需要音乐和歌舞、动作与对话,更重要的是展现故事的体裁必须是代言体。

而元代以前的所谓“杂剧”,只是各种杂戏的统称,包括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它们展现故事的体裁都是叙事体,尽管少数作品中已出现了代言体的倾向,然而严格地说,它们都不能称为真正的戏曲。

歌舞戏只着重于歌唱和舞蹈,滑稽戏只着重于说白与科范,而内容都为片段,故事性不强;诸宫调虽然叙述长篇故事,但也只能说唱,不能搬演。

只是到了元代,杂剧才在汲取了大曲、破曲等舞曲和讲唱诸宫调营养的基础上,发展为纯粹的代言体,并且有科范动作、有宾白、有歌曲、有角色化装、有砌末道具的真正舞台戏曲。

正如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所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公(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国朝(元)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可见元以前杂剧的含义和院本、诸宫调是一样的,到了元代,杂剧的含义才和院本、诸宫调等杂戏有了明确的界限,而用以专指能够真正登场扮演的舞台戏曲艺术。

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探析

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探析

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探析元杂剧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兴起和繁荣,与元代的社会情况有密切关联。

标签:元杂剧;兴盛;社会原因杂剧的发展在元代达到顶峰,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可知剧目730多种,存近200种,题材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杂剧在元代的兴盛,既有戏曲演变发展的内因,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

有元一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贵族和市民的娱乐需求日益增长,促使杂剧的创作和表演走向繁荣,出现了大批剧作家和表演者,最终确立了元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一代之文学”。

一、城市经济的繁荣元朝国力强盛,幅员辽阔,《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序》云:“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横跨欧亚的广阔疆域,为对外交往带来有利条件,其时,元朝同欧洲、中亚、东南亚地区文化经济交流十分频繁,大量的异国商人、传教士来到元朝,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贸易机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元统治者以大都为中心在全国各地修建驿站,开辟东南沿海航道,开放贸易港口,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一中国后,元朝统治者一方面恢复受到战火破坏的农业,一方面发展官私手工业。

由于蒙古对商品的需求,元朝提倡商业,保护商人和工匠,将工匠集中在大城市里劳作,使得大城市里商品荟萃,商贾云集,贸易发达,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大都、杭州、扬州等城市都呈现出十分繁荣的景象。

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被称为“汗八里”。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大都、杭州等地的繁荣,“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市民工商阶层的扩大,使民众的娱乐需求日益增加,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固定的商业性集中演出场所勾栏,并迅速遍布于人口集中的州县,百姓的观剧热情也十分高涨。

夏庭芝的《青楼集·志》记载了元代观剧活动的盛况:“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如土。

元杂剧繁盛之历史成因

元杂剧繁盛之历史成因

文化多元政策
元朝实行文化多元政策,鼓励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使得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艺术形 式得以在元杂剧中体现,丰富了杂剧的内容 和表现手法。
统治阶级对戏曲的推崇
皇家对戏曲的喜爱
元朝皇室成员中不乏热爱戏曲的人士,他们对戏曲的 推崇和庇护,使得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官方的支持
元朝政府设立了诸多机构来支持戏曲创作和演出,如 教坊司和行院,为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官方支持。
元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和 乡镇的经济繁荣,为戏剧演出提供了 物质基础和市场空间。
VS
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新的社会阶 层和消费群体,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需 求也日益增长。
商业城市的兴起与文化消费
随着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商业城市的发展,为戏剧演出的场地和设施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促进了戏剧的传播和发展。
前人研究概述
研究成果与观点
关于元杂剧繁盛的历史成因,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 探讨,主要观点包括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艺术传承等方面 。
现有研究的不足
尽管前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杂剧的表演形式、演出场所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 。
02
经济因素与元杂剧的繁荣
元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音乐与唱腔设计
03
元杂剧的音乐和唱腔设计也是其艺术特点之一,为观众带来了
独特的听觉享受。
演员的培养与戏曲传承
1 2
演员的培训与技艺传承
元杂剧演员的培养和技艺传承为其繁荣提供了人 才保障。
戏班与戏曲中心
元杂剧戏班和戏曲中心的形成,为戏曲的传承和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组织保障。

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对于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许多同学感到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此,笔者试图对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第一,元朝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

耶律楚材《赠蒲蔡元帅》诗云“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伎拨胡琴。

”可见大帅出征前亦随身携带艺人,对伎乐的喜好,使元贵族在驰骋征战之际,还念念不忘藉助军事压力向宋廷索取杂剧艺人、讲唱艺人、百戏艺人。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大批地笼络全国艺人,从而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元朝政府特定的文化氛围。

蒙古统治者实行文化辖制和思想禁锢,但包括杂剧在内的词曲这一领域相对来说要较为宽松,杂剧作者能得以较为自由地表达那个时代的深沉的悲愤和抗争的苦闷。

第三,元代科举制度较长时间停止,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社会地位地下。

元代政府中止科举制度七八十年,读书人向上的道路被堵塞,与此相应,元朝统治前期,蒙古贵族实行界线森严的等级制度,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压在社会底层,按职业划分的十个等级中,“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面对重负卑下潦倒的命运,元初一些士人远尘世以保名节,另一些文人则“嘲讽弄月”,流连于唱唱打打、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舍,其中的一些潦落文人和元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他们与艺人为伍,并逐渐涉足于杂剧的创作,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与演剧艺人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元杂剧创作队伍,从而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吸取前代戏曲的精华。

元杂剧吸收了金院本和诸宫调的长处,并融合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

第五,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系统的情节展现,直观的生活真实显示以及对内在感情抒发的注重,使得艺术家们有可能淋漓尽致地排泄内心的巨大的郁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以极大的激情投身于杂剧创作,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3第二章 元杂剧的兴起

3第二章 元杂剧的兴起

2、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指四折以 外所加的场次,一般放在开端,相当于序幕, 或放在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戏。楔子只用 一两只曲子。 3、剧本最后标明“题目正名”。一般是两 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用于剧团演 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习惯以末句 作为剧名,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 书》); 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 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此外,这一时期南方戏剧圈中渐渐流行一 种用南方曲调演唱的“永嘉杂剧”即南戏 或“戏文”,以高明为代表的南戏作家创 作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 《宦门弟子错立身》、《张协状元》, 《琵琶记》以及《荆钗记》《刘知远白兔 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 高明的《瑟琶记》为代表作。
第三节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 的剧本称“旦本”。 2、曲韵:元杂剧根据当时中原的实际语音 为基础,共分为19个韵部。平仄通押,分 阴平、阳平、上、去四声,无入声字。每套 曲子要求一韵到底。 3、衬字:曲词中可以用衬字,衬字是对曲 谱正字而言的。衬字不限于虚词,一般是语 气词或连接词,有大量实词,而且有加强和 揭示的作用,从而使唱词生动活泼。
元杂剧的曲词一般由一个主要演员歌唱曲词有严格的韵律要求同一折的各支曲是押同一韵曲词为长短句但它比散曲使用衬字更多又可以变格增句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达情意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元杂剧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社会、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应运而生。

元代的戏曲在宋元交替时期,中国戏曲日趋成熟,而在元代,因加强封建统一,促使各地戏曲活动荒废,官府禁戏,民间演出日益式微,从而促使歌舞故事剧的产生。

这一时期,民间歌舞活动在今日中国戏曲发展的史籍资料上有了相对丰富记载。

元杂剧或称为“元戏”,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戏剧形式。

元杂剧汇聚了中国北方、南方,以至游牧地区的戏曲形式的成果,以其较大的观赏性,形成了崭新的戏曲体系。

元杂剧诞生于元朝,是以当时现实为素材,集汗漫、断章、散曲等为一体,常常以大规模的舞蹈、表演、武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推星戏曲的审美张力。

其风格豪迈、富丽堂皇,与传统戏剧有本质的区别,被誉为“超级戏曲”。

二、元杂剧的特点1、历史背景和社会层面元杂剧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元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汉、回、蒙古等各民族在这一时期共存并重,元杂剧正是集各民族文化艺术之精华而成。

元代的文学艺术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创作具有融合多种文化、风格的特点。

2、文学形式和演出手法元杂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题,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和豪情,它的作家们大量利用说唱文学、寄唱等种种民间文学形式,如盲诗、歌以及当地的故事、各地风土人情,以及敦煌的木雕造像、摩崖石刻,五谷丰登的各种画像等为题材,而有关他们的内容合都在《元曲遗编外集》、《元曲遗编补编》等中看到,这些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乐曲都有着特别鲜明的特色。

3、舞台布景和表演元杂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常采用大型舞台、繁复布景,注重音乐舞蹈和武术的表现,场景宏大、瑰丽夺目,大规模的群体舞蹈和搏斗场面被视为元杂剧表演最具特色的部分。

同时,其演出形式也受到对象标票的社会评价的影响,这使得元杂剧在演出内容上更具大规模画面和气势恢宏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摘要】元杂剧为什么会在元代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是从元杂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二是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方面;三是元代都市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四是元代思想领域活跃,信仰多元化,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五是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遇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

【关键词】元杂剧繁荣原因元代文学,在一个立国不过百余年就毁灭了的王朝里,却做出了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通常把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

然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绝非偶然。

它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杂剧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

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是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的。

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

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由此看来,元杂剧的发展像唐诗宋词一样,也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蒙古人最尊,南人最贱。

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

元朝的法律还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反之人,严行断罪”(《元史·刑法志四》)终元之世,民族对立的情绪未见缓和,加上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因此,社会一直激烈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在经济上,元朝统治者们更是极其残酷地剥削和掠夺,用屯田、官田、赐田等名目,大量没收农民土地,或变作牧场,或分赐给王公贵族、大官僚及和尚、道士。

失掉土地的农民,无法生活,只好被迫做他们的农奴和外逃。

还有极其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劳役。

又以官办方式,经营当铺,用高利贷的方式进行剥削。

元杂剧中,有许多写豪强霸占良民为奴、买卖人口和高利贷、贪官污吏等情节,就是上述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

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就有写到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高利贷而不得不将女儿端云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的情节,还有窦娥与张驴儿“官了”的情节,也是因为贪官污吏胡乱断案才导致这样一桩冤案的产生。

这种民族之间尖锐的矛盾,黑暗的社会现实,为剧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元杂剧有不少作品写到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对人民的压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愤激昂扬的情绪,这正是在火与血交并的时代人民反抗精神的反映。

同时又由于杂剧这种形式比较容易反映矛盾,故兴之。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元朝对中国的统治。

虽然元统治者们用落后野蛮的方式统治着文明高于他们的民族,给中原不少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破坏。

然而,这是每个民族向前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从这个方面讲,元朝的统治也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给原本死气沉沉的文化思想界灌注了新的血液。

这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有一定的作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版第三册183页)第三,元代城市经济繁荣,畸形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为元杂剧的发育成长提供了土壤。

前面所述元统治者对人民采取的各项政策,无疑对社会生产力起了倒退、破坏作用。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各种有技艺的工匠却相当优待重视。

建立各种作坊,集中人数众多的工匠于几个大都市里,让他们制造各种手工业产品、军需用品等,以满足统治者生活享受和军事上的、对外贸易的需求。

当时,欧洲的十字军东征不久,西欧、近东各国与中国往来贸易频繁。

元帝国横跨欧亚两洲,统治整个中国后,曾开辟官道、广设驿站使道路畅通,商旅往来无阻。

陆路、海路中外交通相当发达,中西贸易相当频繁,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市场;也由于朝廷重视商业经营,“以功利诱天下”,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因此,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

与此相关,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

当时的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

”居民多至四五十万。

在杭州,商贾云集,市井繁华。

据马可波罗说:“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剧作家关汉卿也在散曲中描写了当时杭州的兴旺景象。

在这种种流通过程中,集中、分散都是在几个大都市里进行的,因而促进了这几个大都市暂时、畸形的繁荣。

也就为元杂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地。

同时由于都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大。

在少数几个大都市的城市居民中,有吃饱喝足闲得无聊的贵族、官僚、地主、军官,和中外富商豪贾等,都需要娱乐,满足他们的生活享受。

而广大被统治的阶层,同样需要一种方式,以求得一个抒愁解闷、倾泻自己痛苦,表露自己愿望的场所,大都市与娱乐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们不禁都将眼光投向了适于讲述故事,展现矛盾的杂剧。

可以说,都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一方面提供了杂剧发展所必需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的需求。

第四,元代文化思想的禁锢比较松弛,从而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思想环境。

如同刘大杰所说:“元代统治汉人虽极严厉,但在文学思想上,是一个较为放任的时代。

因为儒家思想的衰微,在唐宋时代树立起来的载道的文学理论,在文学界完全失去了理论的指导作用。

戏曲本是载道派认为卑不足道的东西,恰好在这个文学思想解放的时代出现,加以当时物质环境的优良,于是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832页)元代文化思想的禁锢比较松弛的原因,多是因为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来自不同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

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事实上,元朝的最高统治者懂得不同的学说、教派,各有不同的效用。

仁宗尝谓:“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因而都予以优容。

至于儒学本身,也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在崇尚功利的社会心态的影响下,分化为不同的流派,甚至分裂出像邓牧那样把儒家大同理念与道家无为主张结合起来,敢于抨击皇帝专制和官吏贪暴的思想家。

总之“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元史·孝友传》),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

程朱理学影响下降,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以致王挥对宣扬礼教的做法,发出了“终无分寸之效者,徒具虚名而已”的感慨。

孔齐在《至正直记》卷二《浙西风俗》中说:“浙间妇女,虽有夫在,亦如无夫,有子亦如无子,非理处事,习已成风。

”理学家们痛感道德沦丧,这从反面说明了价值观念在变化,说明了元代文学作品出现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物,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表明:一个比较宽松的思想环境,确实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最后,从杂剧作家们的角度来说,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这也是促成元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元代开国后,八十多年间废除了科举,堵塞了广大知识分子的仕进之路。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出将入相的美梦破灭了。

蒙古贵族建立政权后,不但把各民族依贵贱分为四等,而且据说还依据身份、职业把人强分为十级,或称“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或称“七娼、八民、九儒、十丐”文人的社会地位仅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与娼妓之下,地位如此卑微低下。

当然,在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思想政策支配下,知识分子也非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分化。

一类投靠权贵,进入庙堂,成为当权者;一类消极颓废,高蹈出世,隐身山林和市井之中;一类则不屑仕进,自觉或被迫地参加了人民反抗压迫的各种形式的斗争。

这类人中有的被逼上梁山,有的运用文艺武器,参加政治、思想、文化的斗争,担当人民和时代的代言人,积极反映人民的愿望和斗争生活,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特别是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更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

余阙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青阳先生文集·贡泰父文集序》)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文坛便掀起波澜。

儒生不幸文坛幸。

这些文人与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从而形成了专业的作家群,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等人,便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人员。

另外,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据文献记载,大约有两百来人,共撰写了五百多本剧本,也可以说洋洋大观了。

这些人饱经苦难,目睹各种黑暗现象,深刻体验到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内心的哀怨和悲愤,因而如鲠在喉、一吐为快,挥动起他们饱蘸血泪富有天才的大笔,倾泻了时代的黑暗和辛酸,发出了人民的愤怒和呼声。

从而成为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

综上所述,中国的杂剧之所以在元代达到其发展的顶峰,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萌芽,在元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条件成熟,为其提供了优渥的土壤,最后在一大批优秀的元剧作家们的精心创作下茁壮成长,走向繁荣的。

【参考文献】(1)《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北京第1版/ISBN 978-7-02-006263-8(2)《元杂剧研究概述》/宁宗一陆林田桂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ISBN 7-5309-0637-2(3)《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ISBN 978-7-04-01648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