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形成脉络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基本脉络

中华文明基本脉络

一、好强大的历史文明梳理!使我对世界文明和中华历史文明支离破碎的印象又重构成一条顺畅的流线!其中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光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能建立伟大的社稷,不够,一定要有北方少数民族的阳刚之气,野性的加入,中华文明才会平衡。

"兼并包容,才会发展得更广大更长久。

中华文明,也如哲理一般,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起起伏伏数千年,如今正从盛衰周期的低谷走向高峰,祝福祖国,祝福中华民族,愿中华文明永世长存!二、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创造者都集中在那。

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发布,这叫文化中心。

长安无疑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长安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

这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都不相同,是一种构筑起数千年古老文明的农耕文化的现代化,尽管现代化就是现代工商业化,但我们无法忽视在悠久的农耕文明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厚重的传统文化,因为这种传统文化的存在,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根本问题、阻力和动力、方法和路径都会不同于欧美国家。

因此忽视长安文化就不会找到中国现代化的真正问题和出路。

长安文化中潜在着中国现代化必须的经验和智力资源。

如目前在世界上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儒、道思想,如中国现代化初期所确立的改革开放的国策在长安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经验。

三、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看完这篇文章颇有点热血沸腾的感觉,只是在一些地方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忍不住也来戏说一把~首先我非常认同一点,那就是我们的祖宗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奠定的中华文明的基础是极好的,这种好不仅仅是是因为百家争鸣所碰撞出来的思想的激荡,更因为这种原生文明的存在是反生物学的。

为什么那么说呢?我们都知道,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而且是在经历了多次极端的地质变化和气候变化后存活下来的物种;这些可怕的、毁灭性的记忆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就形成了对生存的本能渴望,所以钻木取火、种植、圈养……这些农耕文明的主要成就其实都是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诞生出来的。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我们的原生文明奠基人,他们所坚守和传播的,却是与我们生物本能完全相左的东西。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对其发展脉络的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1. 传说时代:在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处于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其中,夏、商、周是这一时期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三个民族。

华夏族,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民族中最重要的一个民族,逐渐崭露头角。

2.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华夏族逐渐形成汉族。

这是汉族与各民族共同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以华夏族为主体,将众多民族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多民族国家。

3.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中国经历了一个各民族大混乱、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与晋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各民族的大分裂、大同化、大融合。

4.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各民族在新的阶段走向新的统一。

5. 元、明、清中期:从1271年到1840年,蒙古族和满族迅速发展并日趋强盛,开创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统一全国的局面。

从以上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演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蒙古、金、南宋形势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元朝初期疆域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两宋
政治:分化事权:通判、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 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五大名窑、交子、坊市界限打破、四大商业 名镇 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心学、活字印刷术、宋词、话本、画学兴起、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5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夏朝疆域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商朝疆域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西周疆域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春秋形势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战国形势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先秦
政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青铜铸造: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人、官营手工业、井田 制、铁器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思想文化:甲骨文、百家争鸣、《诗经》、楚辞、司南、《石氏星 表》、《皇帝内经》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秦朝疆域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西汉疆域图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秦朝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无 思想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两汉
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 经济:丝绸之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纸术、 《九章算术》、《汜胜 之书》、 《伤寒杂病论》、汉赋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 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 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 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在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以黄河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这些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转变为农业社会。

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并畜养牲畜。

这为今后的农耕文明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开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一个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政治实体。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进入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阶段。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并且建立了有组织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朝成为中原地区的中心王朝。

商朝的兴衰和周期性的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基本构架。

在商朝时期,商人们还开始使用商代的甲骨文记载政治和社会事件。

商代的衰落导致了周朝的崛起。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它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周朝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封建土地和赋予人民。

此外,周朝还发展了大量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如乐府诗歌、易经等。

公元前秦统一了中原地区,并成立了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制度。

在这个时期,秦朝还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然而,由于中央集权过度,秦朝也很快瓦解了。

汉朝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和推行农田水利工程。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中原地区自西晋时期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才重新实现统一。

这个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了中国,并成为信仰之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之一。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和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迎来新的篇章。

本文将探讨其历史背景及发展脉络,为读者全面呈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兴起轨迹。

一、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面临各种内外挑战和困境,如列强侵略、战乱频发、社会矛盾激化等。

这为中华民族进行国家独立、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出了迫切要求。

同时,中国在与西方文化接触中逐渐迎来新的思想启蒙,启发了中国人民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探索。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屈辱经历,也激起了民族自尊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二、发展脉络1.变革思潮与启蒙在近代,中国先贤们纷纷意识到传统文明的滞后和腐朽,开始积极寻求变革和进步。

例如,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末年光绪帝所发起的一次政治变革,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各种新思潮、新学说在中国逐渐盛行,带动了对现代文明的学习和探索。

2.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一次伟大斗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纪元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现代文明奠定了政治基础。

3.思想解放与文化复兴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被逐渐剥离,代之以科学、民主、自由的新思潮。

文艺复兴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4.抵抗日本侵略与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中表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融合起来,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对外开放,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通史综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

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

中华文明基本脉络我们一般说中华文化五千年,其实它真的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是离现在4200年。

现在是公元21世纪,那个是公元前21世纪,等于对折一下,一张纸对折一下,我们公元后21世纪,那是公元前21世纪,中国文化跨入了成熟文明的门槛。

那么文化成熟的标准是什么?第一这种文化必须有文字,第二这种文化必须有城市式的居住方式,城市可以小一点,但必须有居住的方式。

第三必须有青铜器,所谓有青铜器就是必须有金属冶炼,青铜的冶炼熔点很低,人类最早能冶炼青铜器就是能冶炼金属的初步了。

4200年前我们跨入了成熟文明门槛,那在世界上是第几名呢?就像运动员比赛一样总得有个名次,究竟是第几名?肯定不是第一名。

我们中国人喜欢称大王,不是第一名就很难过,但事实上的确不是第一名。

第一名是谁?第一名是现在日子过得很不好的地方伊拉克。

那个地方古代叫巴比伦文明。

如果说得更大一点叫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文明在西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那是人类最早发现文明的地方。

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

某种意义上就是它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时候,中华文明仅仅初露曙光,相差比较远,他们比我们早得多了。

那第二名是谁呢?也不是我们。

第二名是尼罗河边上的埃及,这是第二名。

第三名照理应该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国,一共四大文明。

但是由于这六十七十年来印度的考古发现很少,而中国的考古成果是较多的。

于是就有一些人在国际上把中华文明说成了第三名。

然而,真正有可能把中国的名次往前推的,推到第三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址是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这个比较早,但这还需要国际上的认定。

四大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您可能会问,一个对后来世界影响极大的希腊文明怎么没算上呢?是这样的,希腊文明,这是利比亚事件以后中国拆桥,拆到希腊一个岛,叫克里特岛。

在这个岛上发现的文明确实很早、很优秀、很灿烂辉煌。

但是经过全世界的学者们的研究,这种文明是原来讲的巴比伦文明第一名和第二名埃及文明二者在地中海上的遇合,尽管后来有所创造但不是原创,所以不能算四大文明之一。

中国历史脉络梳理

中国历史脉络梳理

中国历史脉络梳理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辗转变化的历史进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脉络。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的脉络进行梳理,以展现其丰富多元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就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而后,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个时期的代表文化有夏、商、西周等朝代,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并形成了文化、政治体系。

随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分裂,百家争鸣,社会风云变幻。

其中,列国之间的战争和较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独特局面,文化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包括修建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

秦朝的统一并没有延续太久,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史称西汉。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再度建立,同时汉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包括推行儒家思想、设立科举制度等。

汉朝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存在了四百多年。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这个时期三国鼎立,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著名的三国演义就以此为背景。

三国时期结束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分裂、统一和征战,这个时期被称为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它共历经了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五个朝代,直到581年才由隋朝实现统一。

隋朝统一之后,中国进入了唐朝时期,从公元618年开始,唐朝长达近300年的历史时期位居中国历史的高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誉为"贞观之治"。

民族与国家

民族与国家

民族与国家一、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二、民族的概念:1.传统的民族概念---斯大林民族定义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概括----民族的六要素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十二条)四、论民族自决权五、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1.中华民族发展脉络2.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原因六、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七、西方的民族理论及其渊源八、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在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被整合组织到国家的政治框架下和领土疆域之中。

地域与政治的结合,构成了国家主权,也构成了现代民族与国家及其领土之间不可分割的政治联系。

1因此,探讨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是理解民族现象的基础。

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又是有规律可寻的。

国家和民族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二者基本上是同时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社会共同体发展到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由于部落具有二重性,即人类社会的人们共同体形式和原始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形式,这就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即一个是以地域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个是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国家。

国家的产生有其迫切性,民族也随之而来。

这是指人类社会最初形成民族即原生形态民族的一般形成过程和规律。

2虽然民族和国家是在同一过程的同一阶段上产生的,但是二者并不总是同步发展的。

从国家的构建对民族的关系来说,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原生形态民族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民族,我们称之为次生形态民族。

可见,在次生形态民族发展历程中,国家起了“型铸”民族的作用。

历史上国家曾是民族追求的最高形式,但是在人类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国家和民族的数目则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方面,国家的疆界因国力的兴衰时而扩张、时而收缩;另一方面,民族的分布地域因民族迁徙流动、分化融合而常常发生改变。

民族和国家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从而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交错重叠现象。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首先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这是由历史上的社会文化变化和自然因素所决定的;其次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通过对人民生活习俗、语言、文化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别侧重于现代快速发展时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正文:中华文明起源于周朝,这是因为周朝是历史上最早一个以封建社会为形式的中国朝代。

这种封建社会确立了中国两千余年的社会文化发展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礼义仪礼、儒教、孔教,以及把帝王法治开创成形。

而在社会结构上,统治集团为农耕提供保障,让这一文化能够在农业社会中得到发展和普及。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经过几个朝代的叠加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政治思想、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也显示在文字、文化、美术和礼仪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

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得到迅猛的增长,这些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从现代时期开始,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遭受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元素融入了中国文明,使之得以超越传统,步入现代世界。

总之,中华文明是一个大河,将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汇聚一起,是一个不断吸纳外部文化,并以灵活的方式发展新文化的长河。

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文化之一,它不但对亚洲周边国家影响深远,也在广泛传播到全球。

因此,将中华文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变得特别重要。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华文明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加强交流和友谊,促进各民族团结一致,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我认同、形成良好的利益共赢格局。

此外,中华文明还可以用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事业发展,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和国际合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在这漫长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成就和败落,而维护它辉煌的历史,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伟大复兴。

而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上着手。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由上古时期的西周文明构建而成的。

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的理念强调了以保护民族和统治权力为主要任务,导致中华民族在实践当中不断追求高效率、节约成本的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强调“中国中心”,强调统一、稳定、文明,使中国建立起了一个由皇帝统治的强大中央政权,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局面。

其次,必须正确理解历史的不断发展。

中国历史经历了众多的变化,它们不仅影响着中国国家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政治的实践。

例如,清朝时期,顺治皇帝恢复了中央集权,以中央统治的模式,实施了大规模的改革,使中国政治生活逐渐稳定;而从孙中山到蒋介石,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转型;而从科技方面来看,不断开拓自身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中国进入自动化时代。

这些发展,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础。

第三,需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地位。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它不仅要求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更需要我们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取得更大的提高。

所以,如何回应伟大复兴这一号召,实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课题。

最后,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复兴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实现伟大复兴,我们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现实观,让所有的国民懂得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各领域的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以实现文明发展;最后,我们要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提高国际信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推动中国经济、文化与世界持续交流与发展。

以上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的论述。

梁启超和傅斯年中华民族形成理论

梁启超和傅斯年中华民族形成理论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第一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启蒙者,无论是呼唤对外的国民运动,还是从海外引进新观念、传播新思想,他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1月19日是梁启超逝世80周年纪念日,回顾他的学术成就,梁启超无疑为近代中国民族观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上世纪初期古老的中华帝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中国的民族主义持续高涨,而引入“民族”、“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等一套相应话语体系的正是他。

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启发民智和国魂1899年12月,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奉其师康有为之命,正从日本赶赴檀香山。

在茫茫的大海上,梁启超写下这样一篇诗章抒发胸臆:“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

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

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逝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正是基于“问政求学观其光”的想法,让梁启超开阔了眼界,从一个“中国人”变成了“世界人”。

在流亡海外的14年间,梁启超效法法国的伏尔泰、日本的福泽渝吉,向国人广泛传播新学术、新思想、新语汇,并对种种新学说都做出了生动精彩的阐述,成为近代中国启蒙运动时代的执牛耳者。

出生在广东新会县的梁启超,早在26岁时就与其师康有为并称为“康梁”,成为彪炳千秋的戊戌变法领袖。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流亡到日本。

即使在流亡生活中,梁启超仍没有放弃他的思想活动。

在定居日本两个月后,梁启超就通过当地中国商人的集资,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这份报纸尽现了梁启超的政治和文艺态度,《清议报》创刊后不但扬名日本,更是震惊了中国大陆。

在《清议报》第33期上,梁启超发表了《中国魂安在乎》一文。

他在文中写道:“日本人之恒言,有所谓日本魂者,有所谓武士道者,又曰日本魂者何,武士道是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追溯过去,探究渊源,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其发展脉络。

早在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点燃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火种,伴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互相学习与借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成了如大江奔流般的恢宏气势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滋养。

回顾中华文化悠远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远古中华文明孕育传统文化开端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世界,以炎、黄两族为代表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融合发展,成为了华夏民族,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两位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些传说经过古代学者的文字加工体现在古代典籍之中,如《史记》就从黄帝开篇叙述中华历史,“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些传说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开端。

从考古学的视角看,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广袤而富饶的中国大地孕育了人类的起源。

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山顶洞人,构成了一个从猿到人的完整演进轨迹,中华古代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火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及其重要的能源。

恩格斯认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此时的文化也可以从对火的使用角度进行探寻。

据历史考证,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能够保存从自然界获取的火种。

在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中,历史留下的痕迹诉说了当时原始先民们农作、狩猎、制陶、彩绘、音乐和舞蹈等丰富的生活内容。

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文化的传承,不仅陶器更加精美,还出现了如冶铜、酿酒、制玉、雕刻象牙等新技术。

这些物质文化发展成果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积累和文明的进步。

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远古时期也蕴含着精神文明的萌芽。

在当时的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条件下,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祖先、图腾产生了原始质朴的崇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 公元907年到960年间,在北方先后经历了五个朝 代,史称“五代”。
• 在南方和山西则先后10个割据政权,史称“十 国”。
2020/8/4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建都东京,史称 “北宋”。
•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 公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
2020/8/4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二、奴隶社会时期
•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王朝,是我国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 禅让制
世袭制
• 公元前16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起兵灭 夏,建立了商朝。
•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朝被周武王所灭,建立了 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020/8/4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三、封建社会时期
• (一)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 汉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
2020/8/4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 西汉。
1927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八一南昌起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5年 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6月
全面内战爆发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20/8/4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心得体会一、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专题培训中,我们重点讨论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从古老的华夏文明,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再到近现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同抗争、共同奋斗中凝聚成更为紧密的现代中华民族。

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内驱力,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这一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一体多元、和谐共生的大家庭。

在强化这种共同体意识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是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

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文化展示活动,让各民族青少年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

加强法律教育,使每一位公民都明确意识到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三、凝聚共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全体中华儿女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这需要我们从国家层面到基层社会,每一个层面都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注重突出政治导向,积极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抵制和消除民族歧视,构建和谐社区,凝聚民族共识。

通过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共同筑牢民族团结的堡垒。

总结通过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培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巨大作用。

只有持久、深入地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够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保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我们要把这些体会转化为具体行动,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完整版)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完整版)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西汉疆域图
秦朝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无 思想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两汉
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 经济:丝绸之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纸术、 《九章算术》、《汜 胜之书》、 《伤寒杂病论》、汉赋
三国形势图
西晋疆域图
前秦-东晋形势图
南北朝形势图1
南北朝形势图2
魏晋南北朝
政治:大分裂、九品中正制 经济:南方开发,南北经济趋同平衡、翻车、灌钢法 思想文化:《齐民要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女史 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1
唐朝疆域图2
隋唐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经济:曲辕犁、筒车、制瓷:南青北白、柜坊、飞钱、市舶使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传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敦煌莫高窟壁画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蒙古、金、南宋形势图
元朝初期疆域图
两宋
政治:分化事权:通判、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 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五大名窑、交子、坊市界限打破、四大商业 名镇 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心学、活字印刷术、宋词、话本、画学兴起、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 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 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 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


鸦鸦 片片 战战 争争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文化传统脉络

中华文化传统脉络

中华文化传统脉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传统脉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一脉络贯穿
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华文化传统脉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文化。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
的先民们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和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脉络包括了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敬仰、对道德的追求等,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化传统脉络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古代,诗歌、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也为中华文化传统脉络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内涵。

近现代,中华文化传统脉络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考验。

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脉络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现代社会,中华文化传统脉络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了中华民族自信和自豪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传统脉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更在于其对当代社会
的启示和指引。

中华文化传统脉络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孝道忠信、礼仪文明等传统价值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中华文化传统脉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
文化智慧,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传统脉络,让其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以下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主要脉络:1. 肇始阶段(约8000年前-公元前221年):在今天的中国境内出现了许多原始社会和部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个阶段包括夏、商、西周和东周等时期。

2. 统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标准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帝国。

汉朝、魏晋南北朝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统一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3. 家族化政治阶段(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隋唐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之一。

唐朝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

然而,唐朝的衰弱和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导致中国分裂成多个小王朝。

4. 国际化阶段(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宋、元、明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世界性政权。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科技和文化成就。

元朝则是外国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其间的元明交替是蒙元统治下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5. 现代化阶段(公元1368年-1912年):明朝是对元朝的反蒙古起义的结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华夏政权。

然而,明朝后期的衰落导致了清朝的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和革命,最终在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

6. 当代阶段(1912年至今):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社会运动,包括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等。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当今中国继续推动改革和发展,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形成脉络不曾间断的文明今天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比任何时候都应该读懂自己的历史文化。

经济突飞猛进,与世界不断融合,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信仰不能丢失,只有文化的复兴才能确保我们走得更远,无论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否则必将迷失自我。

读懂自己,就要从我们这个民族最源头的地方去寻找,只有从这个源头去寻找才能找到最根本的民族的东西,才能不被西方文化所忽悠。

本人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个平凡岗位的职员,像很多人一样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只是对传统文化有些许爱好,对我们的历史稍许兴趣,然而这个时代是开放包容的,是伟大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读书远游,自由流通等获取自己对历史时空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那么怎样了解我们民族的源头的东西呢,历史学家有自己的观点,而我们普通民众也有自己的认识。

找历史源头,可能真的记不得从哪里下手写了,因为历史就好像一个人的记忆,当一个人30岁的时候,25岁以后的事记得很清楚,6岁以前的就记不清了;当一个人50岁的时候,40岁以后的事还能记住,20岁以后有些模糊,20岁以前可能只记得几件事了。

像极了我们中华历史,远古人类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来传承历史,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伏羲八卦,后羿射日等,那个时候的先民没有文字,只能靠口口相传,然改造自然能力很低,所以到今天我们能掌握到的上古的历史只能从先民遗迹和神话传说故事来推敲,神话不一定真的,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再加以对留下的遗迹再判断,尽可能多的还原当时的历史。

而从夏朝以后的历史大概文字的记载越发详细,尽管夏朝还未发现文字记载的证据,但在上古有了仓颉造字以及商朝甲骨文为证实,可以推敲夏朝是有文字的,只不过现在还未找到遗迹罢了,还有夏朝正是远古时代与有文字记载的过渡期,所以有些模糊也属正常,然后来的文字越发详细。

这里我们真的要感谢周朝,因为这里开创真正的国家形态,创立宗法制和分封制,奠定了后来中国治国理政的基础,到春秋战国思想界大放异彩,产生儒、道、墨等治国思想,思想的深邃至今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书籍经典必然数不胜数,《诗》《书》《礼》《易》《春秋》其实之前已有,只不过孔子又把它整理了一遍,使之更加合理规范,成为后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典籍,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而后来专门历史记载的《史记》,奠定了撰写历史的手法,所以学习历史就是从《史记》开始。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断代史,因此我们今天有了24史,加上《清史稿》25史,我们奉为正史,从炎黄开始一直到清朝的覆灭,上下约5000年,想想真的不简单,世界上没有一个文明能如此不间断记载自己的历史,只有我中华民族。

我们的一切源于自然,文字亦来自自然,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人”就画个人样,“太阳”就画个有太阳的形象,而后来随着社会形态的丰富,象形之后开始有了指事,一些难以改的最基本代表的字,比如“一”字,从古至今变化较小,具有唯一性,而后有了会意的特点,是人与事,人与物,物与事的结合的字,又有形声的特点,使之更能解释承载我们的文化,可见我们的汉字是来自于自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改造自然能力提升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今天的人们能够读懂古代的典籍,这样世世代代传承,我们的文化不曾间断的原因之所在。

姓氏传承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是靠什么来传承的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总能找到些许脉络,在约1万年前即农业文明出现以前生活在华夏大地还是原始人群状态,也许在后期开始出现了群族,慢慢进入氏社会状态,因为女子在改造自然能力方面处于优势,女子处于支配继承地位。

为了实现氏族的传承,生产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对每个氏族和人加上符号进行区别,姓氏文化应运而生,也许在氏族社会之前已有脉络,只不过更久的已无法推敲,我们暂且从母系氏族谈起姓氏的产生、发展了。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较为古老的姓大概都跟“女”字有关:姜、姬、姚、姒、嬴等等。

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重要安排。

一开始母系氏族社会内部是通婚的,不分兄弟姐妹。

孩子一出生,父亲就走开,只剩下母亲。

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随着氏族之间的交流,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最初是只有姓的,一个部族或村落大概为一姓,而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或母系后期,姓随父姓,建功立业的男子仅用姓不能彰显他们的功业,于是开始有了氏(也许在母系社会已有了),“氏”是从首领或君主有威信的人那里封的地、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比如黄帝,姓公孙后改姓姬,建立有熊国,为有熊氏。

在父系社会,有功业的男子有姓有氏,没有功业的人逐步沦为平民,只有姓,女子和平民一样只有姓没有氏。

因此同姓的人是有血缘关系的,而同氏的人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严格区分的,秦汉及以后实行了大一统,建立功业的人越来越少的封地、封王、封号,姓和氏逐步混为一谈,后来逐渐发展到姓就是氏,氏就是姓,而今天我们的姓大概就于此逐渐发展起来的。

华夏族的形成部落联盟时代之前的社会组织大概是这样逐步形成的,有血缘关系的族群,族群之间通过联合、战争不断形成部落,后来在中华大地上遍布大大小小的部落。

西羌:大概在今陕西西北甘肃一带有一支西羌族(或多支),一开始他们是以游牧为生,我们看这个“羌”字,上面是个“羊”说明这些族群以牧羊或者以养动物为生,而非后来中原的农耕,可见以游牧为主的部族一定不甘寂寞,寻求更广阔的的天地,于是他们的若干支部族一定向北向南,而向东因为黄河的阻隔,向北发现河套平原,再向北可能遇见广阔的蒙古高原,而向南来到渭河平原不得不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来到渭河平原(关中地区)的一支,在渭河的滋润下开始定居并开始了农耕文明,然部落之间开始逐步整合,大概先出现炎帝部落完成了区域的整合,成为这一带的盟主,后来黄帝部落也开始兴起。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关中平原不足以满足我们先民的欲望,于是他们尝试向东即河洛地区进而向更靠东的华北平原一带开发土地,在这个过程中炎帝和黄帝部落发生了争执,他们在争夺中原控制权相传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以黄帝部落的胜利而结束,从此黄帝部落一支的先民开始向今天的洛阳盆地,黄淮平原进发,逐步在嵩山的东南部丘陵一带建立有熊氏国(在今天的新郑一带);而炎帝部落的一支开始向北跨黄河到运城盆地进而向今天整个山西省进发开发土地。

东夷:而在东边辽河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下游太湖一带平原区居住的先民为东夷,我们看这个“夷”很像弓箭,这也与这里的地形环境气候有关,那个时代东部区域水泽很多,因此这里的先民以渔猎谋生,与西羌族以游牧谋生是不同的,然东夷族群也在逐步整合,蚩尤部族强大起来,并在整个东夷群组中获得盟主地位。

他们向炎黄部落一样也不满足他们原先居住的范围,于是他们的一支由辽河平原一带向华北平原北部区域开发土地,山东丘陵一带的先民开始跨过泰山向西进发,南边太湖一带的先民开始向江淮平原区域开发土地。

融合:炎帝部跨过太行山向东到达广阔的华北平原,而东边的蚩尤部落向西不断扩张,发生不间断的冲突,后来炎帝部与黄帝部形成部落联盟,黄帝部落与蚩尤部发生涿鹿之战,最终以黄帝部的胜利而告终,从此黄帝统一中原部族,开始成为华夏族的主体。

群族不断融合,相互学习借鉴,华夏族逐步形成并成熟。

而不服从黄帝部的蚩尤部多数迁徙南方三苗,不再为华夏的主流,而炎帝部与黄帝部形成主流的华夏部族,这也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原因,从此形成了以中原华夏族为主体,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少数民族共同形成我中华民族的整体格局,现56各民族团结一家亲,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断融合、包容学习借鉴而形成的。

部落联盟时代五帝关系图部落联盟时代即五帝时期,相传是由五方部落诸侯推选部落联盟首领,作为中原统一的象征,进一步巩固了华夏族作为中原正统的地位。

通过以上五帝关系图,不难看出颛顼帝、帝喾、尧、舜均为黄帝的后代,然从历史时间的推测,整个部落联盟时代上下约700年左右,显然只有五帝传承,从年龄结构,人的寿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分析,几乎不可能只有五帝,然那个时候文字并不成熟,很多事情只能口口相传,人们只记得功绩很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即五帝。

但实际上一定也会有其他的部落联盟首领,或中间发生了分裂动乱等情况,在上一章节讲到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推选部落联盟首领一定也会有如炎帝部落或其他什么部落的首领作为盟主,只是黄帝部的后代功绩最大,让人们给记住了,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只记载了五帝,全是黄帝的后代。

而我们今天并不是非要考证这个时期到底有多少位天下共主,我们今天想弄清楚这一时期五帝在民族形成过程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黄帝时期:黄帝被尊称天下部落盟主后,一直不辞辛劳,活动于中原大地,开始疆土开拓或驱逐外族的侵袭,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这个版图基本上奠定了华夏族农耕文明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

而在这个过程黄帝北逐荤粥,可见荤粥这个偏远部落他们有想进中原的愿望,然终因理念与中原黄帝不能兼容,或者不服黄帝部的统一,最终被黄帝所驱逐。

颛顼帝时期:颛顼帝是黄帝之孙,黄帝的二儿子昌意之子,他带领民众因地制宜,种植各种庄稼,养殖各种牲畜,教化万民,洁净自己的身躯身心祭祀大山明川鬼神,不断增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相对统一的文化习俗。

不断开拓新土地,北至幽陵,南至交止,西至流沙,东至蟠木。

比黄帝时期活动范围进一步巩固扩大。

帝喾高辛: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节约使用地材,抚育万民,经常忏悔,敬畏天地鬼神,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各方部落莫不服者。

到了这一时期对自然之敬畏,惠仁与民的理念为后世及中华民族核心儒家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尧帝放勋:明驯德,亲九族,九族和睦,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可见这一时期众多部落部族在尧的带领下,和谐相处,合作共事。

然在整个合和的大背景下,总有些许边民的作乱,三苗在江淮、荆州一带作乱,通过这件事情舜陷思考并建言尧帝,请共工流至幽陵,以改变北狄的思想,放灌兜至崇山,教化南蛮;迁三苗至三危山以改变西戎的风俗,流放鲧到羽山改变东夷的风俗。

虽起因这几人都是有罪之人被流放这些边地,但他们个个才能超凡,即使流放到边地也要有一番作为,可见那时的人们特别是高级部落首领或臣工的胸怀天下的境界之高。

通过这些流放改变四方边民的思想、习俗等把中原华夏文明得以光大。

舜帝重华:舜在被尧举荐之前,不论他的父亲和弟弟对他多么的凶残,他还是尽孝道,守护兄弟之情,他给后来的中国人立了很高的孝道标杆。

在代天子政后,任命了很多主政一方的官员,比如皋陶担任大理,主政办案;伯夷主持礼仪,使得上上下下能够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弃担任稷,主管农业,使百谷茂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