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大纲-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050043A课程类型: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一、教学目标(1)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的主要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2)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作为本学院最主要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期望劳动经济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来分析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领域的问题,为管理学专业本科生提供一个更全面的思维视角。
(3)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与案例分析中,使学生掌握文献搜索、整理与提炼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技巧与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此外,通过分组课题陈述,提升他们的演讲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600字以内)(一)教学内容(1)微观劳动力供需基本理论,包括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分析原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原理等。
(2)劳动力市场基本理论,包括工资理论、就业理论、失业理论与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等。
(3)全球视野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介绍。
内容涵盖我国现有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国际劳动力市场政策“最佳实践”;既包含传统的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如养老保险,同时也关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例如就业培训、就业服务、促进创业、青年就业等。
(4)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理论与实证前沿进展。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
为保证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英文生词,课后复习所学内容。
在学期中进行至少5次测验。
另外,把学生进行分组,布置讨论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经济学故事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第三节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论第四节本书的结构本章重点和难点:劳动力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理论的必要性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复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经济学分析框架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方法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了解劳动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第一节劳动力的测量第二节劳动力供给曲线第三节劳动力供给弹性估计本章重点和难点: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运用图形推导劳动力供给曲线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劳动力供给曲线正斜率的原因第三章劳动力需求第一节生产函数第二节短期雇佣决策第三节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第四节替代弹性第五节马歇尔的派生需求法则本章重点和难点: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推导和马歇尔派生需求法则的理解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复习微观经济学中的商品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用图形推导劳动力需求曲线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特点,和长期、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差异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均衡第一节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第二节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性均衡第三节蛛网模型第四节政策运用本章重点和难点: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解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主要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整本章的学习标准:能运用市场均衡理论简单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第五章补偿性工资差别第一节危险性工作的市场第二节享乐主义工资函数第三节健康保险与劳动力市场本章重点和难点:员工的风险偏好和补偿性工资差异的关系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通过实例和图形说明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原因本章的学习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补偿性工资差异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工资差异(如人力资本不同)第六章人力资本第一节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一些事实第二节现值第三节学校教育模型第四章教育和收入第五章估计学校教育的回报率第六章在职培训本章重点和难点:一般性人力资本和特殊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区别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以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为例,说明人力资本投资的类型和收益本章的学习标准:初步了解教育回报率的计算和偏差的原因第七章工资结构第一节工资分布第二节不平等的测量第三节工资结构:基本事实第四节不平等在代际之间的转移本章重点和难点:基尼系数的计算和该指标的缺陷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以我国当前的统计数据为例说明工资的不平等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不平等的测量,我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和对策第八章劳动力流动第一节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地理迁移第二节工作流动率:一些事实第三节工作匹配第四节专用性培训与工作流动第五节工作流动与年龄-收入走势图本章重点和难点:劳动力流动的几个经典模型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重点讲述刘易斯流动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使学生理解流动的原因本章的学习标准:运用相关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实第九章劳动力市场歧视第一节歧视系数第二节统计性歧视第三节歧视的经验证据第四节歧视的测量本章重点和难点:歧视的概念和测量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通过性别工资差异的实例说明歧视的测量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歧视的含义第十章收入分配第一节收入不平等的测量及变化趋势第二节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第三节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本章重点和难点:收入差距的测量方法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数据展示我国收入差距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收入差距的原因第十一章激励工资第一节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第二节锦标赛第三节工作激励与递延报酬第四节效率工资本章重点和难点:锦标赛的原理和效率工资的特点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讲述锦标赛的原理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锦标赛和效率工资实施的条件第十二章失业第一节失业类型第二节工作搜寻与失业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本章重点和难点:工作搜寻理论的理解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用数学模型和案例来理解失业的成因和后果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我国失业的主要类型及成因五、主要参考书目卡赫克等:《劳动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杨河清等:《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鲍哈斯:《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主讲教师签字:黎煦系(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签字:学院(系、部)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审核签名:年月日。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
劳动力资源配置绩效如何,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绩效。
通过对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认识和了解劳动配置资源的一般规律,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对国内外劳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梳理中,密切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劳动制度改革和劳动关系的新特点,概括和总结理论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的服务。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对现代社会劳动经济的运行机理、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投入-产出机理、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经济波动、劳动保障、职工福利制度与政策研究,自觉遵守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增强我们行动的自觉,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结合中,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三、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现代社会劳动经济的运行机理和管理原则,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收入分配理论。
难点是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投入-产出机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劳动经济学经典文献、社会调查和专题讨论方式,加深对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初步学会辨别是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教学内容绪论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4学时)1.教学内容劳动是一种经济现象,如何对待农民工,如何判断劳动力市场形势,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失业的原因和治理思路,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
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共性和特殊性,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教学提示重点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难点是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共性和特殊性。
第一章劳动经济中的人口因素(3学时)1.教学内容与劳动经济学有关的人口学概念,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以及相关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
3. 掌握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
4. 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a.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c. 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2.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a.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b. 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c.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 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a. 劳动力价值的理论基础b. 劳动力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c. 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4.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a.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b.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c.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或实验设计,以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核:进行理论知识的答题测试。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4.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堂演讲,评价其表达和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作者:John M. Keynes,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劳动力市场分析与劳动经济学》(第五版),作者:George J. Borjas,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课程介绍和基本概念讲解2. 第二周: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3. 第三周:供给和需求分析4. 第四周: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5. 第五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6. 第六周: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影响因素7. 第七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8. 第八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9. 第九周: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10. 第十周:复习与总结八、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2. 课程PPT和讲义3. 相关案例和实地调研资料4. 论文和学术文章以上便是《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河北工业大学教学大纲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英文名称:Labor 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 学 时:48 学分:3适应对象:经济学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它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优化配置、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与收入分配以及有关的公共政策等,是本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经济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和手段,能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劳动与人力资本问题,并为劳动经济学及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方向的学士论文选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相关课程教学经验,应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辅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劳动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课前做好预习,课上作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课后按时完成书后每章的练习题和教师补充的习题以及案例分析作业。
学习时要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关系,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不要死记硬背,要以理解基本原理和掌握分析方法为主。
三、课程内容:本科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劳动需求分析、劳动供给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工资理论、劳动力市场歧视、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就业与失业理论以及有关的公共政策等四、学时分配:学时 内容 要求2 第1章 导论1.1学习劳动经济学的理由1.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4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5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1.6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沿革1.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沿革2.熟悉学习劳动经济学的理由、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6 第2章 劳动供给分析2.1劳动力基本概念2.2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类型2.3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2.4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2.5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2.6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1.熟悉劳动力的概念、含义及类型2.掌握工作时间决策理论—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联合劳动供给理论(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3.重点掌握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6 第3章 劳动需求分析3.1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3.2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力需求分析3.3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力需求分析1.熟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以及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2.掌握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劳动力需求原则及所对应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学大纲3.4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分析 3.5劳动力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3.重点掌握劳动力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2 第4章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分析4.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4.2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4.3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4.4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1.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均衡2.熟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三个意义3.掌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原因及相关概念2 专题讨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专题讨论6 第5章 人力资本投资5.1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5.2教育投资的分析5.3在职培训5.4企业雇佣成本与劳动力需求模型的修正5.5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1.了解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概况2.熟悉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特征及基本形式3.重点掌握教育和在职培训分析以及劳动力需求模型的修正2 习课题4 第6章 劳动力流动6.1劳动力流动概述6.2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6.3工作调整6.4工作搜索6.5劳动力迁移6.6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了解劳动力流动概况2.熟悉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形式及成本与收益分析3.掌握工作调整、工作搜索及劳动力迁移4.重点掌握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对迁入国与迁出国的影响4 第7章 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7.1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含义7.2工资形式7.3工资差别7.4最低工资理论应用1.了解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含义2.熟悉工资的基本形式与最低工资的计算3.掌握工资差别概念及分类4 第8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8.1歧视问题的提出8.2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8.3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8.4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8.5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1.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2.熟悉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的概念及差别3.掌握歧视的定义与表现形式4.重点掌握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包括个人歧视理论、非竞争歧视理论等4 第9章 失业及其治理9.1失业的定义和度量9.2失业的代价9.3失业的种类和经济学解释9.4失业的治理9.5吾国吾民:失业在中国1.了解我国的失业现状2.熟悉关于失业治理的几种方法3.掌握失业的定义、度量方法和代价4.重点掌握失业的种类和经济学解释2 第10章 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10.1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及其变化趋势10.2全球收入分配差距状况1.了解全球收入分配差距状况2.熟悉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3.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河北工业大学教学大纲10.3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2 习题课2 考试五、教材及参考书1.袁伦渠主编,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罗纳德·伊兰伯格 罗伯特·史密斯著 潘功胜等译 《现代劳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赵履宽,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出版社,20044.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何承金,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20027.胡学勤等著,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六、说明:豫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根据节假日放假情况、学生理解情况、作业情况以及同学反映的难点问题或习题讲解等情况,对表中的时间安排会稍有调整,因而本表只是大致的进度安排。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考纲
课程编号:1123038《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Labor Economics Detailed Contents)总学时:54 学分:2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专业指定选修课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3、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4、课程修读条件:修完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内容5、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教学方法:(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贴社会热点问题;(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打印三、内容纲目及标准:第一章劳动力供给数量[教学目的]1、掌握劳动力、劳动力供给、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约束线、主体均衡、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供给弹性等概念;2、掌握边际替代率、劳动参与率、劳动供给弹性的计算方法;3、理解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对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和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4、领会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影响因素、市场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
2、教学难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类型。
一、劳动力供给概述(一)劳动力、劳动适龄人口、潜在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的含义(二)劳动力供给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三)劳动力供给的分类二、个人劳动力供给(一)效用与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的联系(二)边际替代率推导(三)预算约束线、主体均衡的含义(四)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五)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三、家庭劳动力供给曲线(一)工资率变动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二)家庭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增加、家务劳动等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四、社会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参与率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三)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五、劳动力供给弹性(一)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定义及表达方式(二)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主要形式第二章劳动力供给质量——人力资本[教学目的]1、掌握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主要形式及其特点;3、理解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教育投资决策模型。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旨在介绍和讨论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市场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劳动经济政策和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劳动市场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3. 理解劳动供求关系和薪酬决定的基本原理;4. 分析和评估劳动市场政策和实践;5. 培养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人口、教育、技能等3. 薪酬决定与劳动市场效率- 边际生产力理论:薪酬与边际生产力的关系- 薪酬差距与劳动市场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市场失灵4. 劳动经济学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政策:最低工资、劳动合同、福利制度等- 培训与技能提升: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和效果评估-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流动和迁徙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2. 小组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3. 个案分析:通过分析真实世界的劳动市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应用;4. 学生演讲:学生独立选择并准备一个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并进行演讲。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小组讨论参与度、个案分析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测试;3. 学生演讲:对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进行评估;4.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测试。
六、参考教材1.《劳动经济学导论》,作者:斯潘德·凯恩斯、伍兹·凯恩斯2.《劳动经济学原理》,作者:乔治·布朗3.《劳动经济学概论》,作者:沃特·考托尔七、参考文献1. Acemoglu, D., & Autor, D. (2011). Skills, tasks and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4, 1043-1171.2. Lazear, E. P. (1999).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team-m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S6), S333-S352.3. Borjas, G. J. (2013). Labor economics. McGraw-Hill Education.4. Card, D., & Krueger, A. B. (1994). 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772-793.八、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1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1.2 学时安排: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
1.3 课程性质:必修课
1.4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
1.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运作机制,具备分析和解决劳动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
- 劳动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2.2 工资决定理论
-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
- 边际生产力理论和供需理论
- 协商集体谈判理论
- 人力资本理论
-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关系2.3 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失业
-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 隐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 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 劳动市场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2.4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与年龄差异
- 性别差异对工资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等问题。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及其政策影响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2.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特点;3. 熟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4. 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和收入分配问题;5. 了解劳动市场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劳动经济学导论1.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1.3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2.1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2.2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2.3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分析3.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和收入分配3.1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3.2 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和实践3.3 政府干预与收入再分配4. 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劳工权益保护4.1 最低工资政策与劳动力市场4.2 劳动合同与劳工权益保护4.3 劳动争议解决与劳动仲裁制度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学生将通过课堂讲解和学术文献阅读来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与讨论(占比30%):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观点。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比40%):包括理论性作业、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报告。
3. 期末考试(占比30%):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七、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四版),作者:**,出版社:**2. 《劳动经济学研究》(第三版),作者:**,出版社:**八、教学资源及参考资料1. 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2. 劳动经济学相关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3. 劳动力市场政策法规文件九、教学团队与助教安排本课程将由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负责,其中助教将协助主讲教师进行课程组织、讲义整理和学生问题答疑等工作。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纲《劳动经济学》教学⼤纲课程编号:15002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对象:经济学、管理学等先修课程: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标完成本课程后,学⽣将能够读懂有关劳动⼒市场问题的⽂章,并对劳动⼒市场如何运作有⼀个全⾯了解。
学⽣也将获得和运⽤经济学⼯具来解释和讨论与劳动⼒市场相关的政策问题。
⼆、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劳动经济学的初级课程,着重点在于如何运⽤应⽤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来学习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和个⼈⾏为和市场中的相互作⽤下各种结果。
我们从企业层⾯、个⼈层⾯和市场层⾯来分析影响就业和失业的因素。
我们还将研究国际上和国家具体的制度规则在个⼈和公司的劳动决策中发挥的作⽤。
授课⽼师的作⽤应该是为学⽣提供指导,资源和⽀持。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法是课堂授课。
学⽣应该在来上课前完成指定的资料阅读;来上课的学⽣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回答⽼师的提问、按时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
课程评估标准如下:课堂参与(出席,课堂讨论,问答)(15%)课堂演⽰(15%)作业(10%)期末考试(60%)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体,⼩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章劳动⼒市场经济学导论第⼀节个⼈、企业和政府的决定第⼆节劳动市场经济第三节劳动⼒市场结果的初步探索第四节供应和需求模型:劳动经济学的主⼒1、竞争性劳动⼒市场的⼯资和就业第五节当前的政策问题第六节劳动⼒市场与其他市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1 各种表演者的⽬标2 社会学、制度和⽴法限制3 市场不完善4 复杂的价格,服务于多种功能第七节另类视⾓关键点和难点:劳动⼒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供求模式和相似性与差异性评价:应⽤供需模型,了解模型背后的运动机理。
第⼆章劳动⼒供给:个⼈对劳动⼒市场的依附第⼀节劳动供给理论1 扩展和应⽤2 劳动供给理论3 量化劳动⼒市场依附4 ⼩时5 基本收⼊休闲模式6 ⽐较静态7 派⽣劳动供给曲线8 经验证据第⼆节扩展和应⽤1 增加和劝阻⼯⼈的效果2 隐性失业3 兼职,加班,和灵活的⼯作时间关键点与难点:劳动供给理论与基本收⼊休闲模式评价:论证了对劳动供给理论的认识,并将所得的休闲模式应⽤于现实世界市场现象。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5.熟悉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决策。
6.掌握工资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贯彻和发展工资政策和工资制度。
7.了解就业理论,掌握就业规律。认识失业的含义及其类型,掌握周期性失业的均衡理论。
8.了解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特点和现状。
1、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1)家庭等产量曲线
(2)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
(3)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4)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区别
2、家庭的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1)交叉替代效应的概念
(2) 家庭联合决策的简单分析
3、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4、家庭劳动供给与生育决策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重 点:人力资本投资模型、教育投资分析
1.了解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现代劳动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的结合。明确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
2.掌握劳动经济分析所应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3.认识劳动供给的意义,掌握劳动供给在不同条件下的供给曲线。明确劳动需求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厂商的劳动需求以厂商运行目标为转移,其理论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劳动需求为基础。掌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概念,把握各种不同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如何实现。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于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进行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管理科学和物流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
开设劳动经济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劳动力市场运作的规律,了解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了解政府对于劳动力市场干预的做法,并懂得劳动关系调节的基本要领,为学生以后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或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能用劳动经济学原理和知识 用于概念化表达劳动经济领域的问题(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1-1);2、能够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发现企业劳动力配置出现的方法、效率、技术等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1-2);3、能运用劳动经济学的方法,降低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成本,并提升管理效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1-4);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导论(支撑课程目标 1)(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求学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2)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思考题: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章劳动力需求(支撑课程目标 1)(1)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分析马克思关于劳动力的定义,强调脑力、体力与人本身是不可分离的。
(2)与劳动力相关的一些概念人口;劳动力人口,法定年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3)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的特征;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的支持理论;(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经济增长,GDP就业弹性;经济结构;工资水平;科技进步(5)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对工资变化的反应程度,讲清五种弹性类型;(6)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思考题:1、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2、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支撑课程目标 1)(1)劳动力力供给及其特点劳动力供给涉及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劳动力供给的特点劳动力供给具有整体性、替代性、方向性等特点;(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3)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工资水平;经济周期;个人财富总量;社会福利;文化习俗。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原理和一般结果,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基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认识劳动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从理论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各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并用以指导实践。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习题要点: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发展1.掌握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主要因素。
2.了解劳动经济学中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习题要点:掌握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习题要点:了解劳动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关系本章重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主要因素。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掌握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主要因素;了解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掌握对劳动力人口的基本划分;2.理解劳动力率、劳动力参与率、失业率等基本概念习题要点:掌握对劳动力人口的基本划分。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1.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习题要点:劳动力供给、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调整。
本章重点:掌握劳动力人口的基本划分;劳动力供给、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调整。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对劳动力人口的基本划分;理解劳动力率、劳动力参与率、失业率等基本概念;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
第三章劳动需求理论第一节劳动需求的一般理论1.掌握劳动需求由哪些因素决定习题要点: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主要内容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劳动力管理理论;劳动组织理论;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劳动计划理论及劳动经济史等。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基本概念:无差异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非自愿失业;
2. 工资原则和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的主要因素;
—
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及歧视的类型分析;
5.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
6.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二)重要知识点
1.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
2.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及主要形式;
3.劳动力需求变动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最佳劳动力选择的条件、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
4.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形成过程、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现象;
5.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和必要条件、劳动力流动机制和规律;
6. 区别就业、自然失业、充分就业、隐性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
…
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能力要求
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
要求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及时总结学习体会。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一)教学模式
)
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贴社会热点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作业要求
1.课程论文1篇(3000字左右)
2.小组作业1次
3.个人作业2次
!
六、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
卷面(50 %)+考勤(10 %)+课程论文(20 %)+平时与作业(20 %)
七、学生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
(二)学习建议
[
1. 认真参加课堂授课和讨论;
2.认真阅读指定资料,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和课程论文;
3.结合生活中的劳动问题,学习用劳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
第一部分劳动经济学概论(2学时)
一、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学时)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发展与理论基础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重点)(1学时)
劳动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学时)
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方法与前沿问题
第二部分劳动力供给(6学时)
一、劳动力供给概述(2学时)
劳动力的界定、劳动力供给的假设与类型*(难点):包括无线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和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1学时)
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和效用分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难点):包括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三、家庭劳动力供给(2学时)
[
家庭生产理论、不同条件下的家庭劳动供给(难点)、劳动参与的周期变动
四、社会劳动力供给(1学时)
社会人力资源状况(重点)、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与供给的度量第三部分劳动力需求(重点)(6学时)
一、劳动力需求概论(2学时)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劳动力需求弹性(难点)
二、企业劳动力需求及市场均衡(4学时)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及劳动力市场均衡(难点)/
第四部分劳动力市场(4学时)
一、劳动力市场的理论(难点)(2学时)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特征与类型(重点)、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二、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1学时)
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机制(重点)、原则
三、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1学时)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最低工资保障(重点、难点)、劳动力市场歧视管制第五部分专题学习与讨论(12学时)
*
专题一:劳动力流动★(重点专题)(2学时)
(一)劳动力流动理论(学时)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类型及决定因素,区域劳动力流动
(二)专题讨论:随同迁移者与随同定居者(学时)
专题二:人力资本投资★(重点专题)(2学时)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学时)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核算
(二)专题讨论:教育与培训投资决策(学时)
}
专题三:劳动工资与福利(2学时)
(一)工资与福利理论(学时)
工资理论、工资形式与工资水平,职业福利
(二)专题讨论:从美国CEO工资中看高薪养廉(学时)
专题四:劳动就业★(重点专题)(2学时)
(一)劳动就业理论(学时)
劳动就业及其性质、就业理论、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
(二)专题讨论:职业病与劳动者工资(学时);
专题五:失业★(重点专题)(2学时)
(一)失业理论(学时)
失业的概念与类型、失业的衡量及治理政策选择
(二)专题讨论:失业率的计算(学时)
专题六:工会与社会保障(2学时)
(一)工会理论(学时)
工会的概念、结构与类型,集体谈判
(二)专题讨论:中国工会现状(学时))
第六部分考核(2学时)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
教材: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主要参考书:
1.劳动经济学(第三版),袁伦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劳动经济学(第三版),胡学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杨河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劳动经济学,温海池,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劳动经济学,曾湘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现代劳动经济学,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当代劳动经济学,布鲁、麦克菲逊著刘文、赵成美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8.劳动经济学,C•A•摩尔根,工人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