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自然观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把自然视为单纯的资源供给者或者消费品,而应该将之视为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存环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只有站在全局、系统的高度,才能全面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和生态层面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
第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自主创造和参与。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加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
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进行了报复。
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心协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顺应应地利用自然,并逐渐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这一观点特别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多水、多风情、多民族的国家,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
如何保护好这片土地,建设好生态文明成为了时代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正是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所引领的。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尽快建设起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
对于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实现,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还认为,自然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着力科研和技术创新,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使得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积淀社会力量是促成生态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政府需要通过税收、奖励等多种方式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性与多维性,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质相结合,不仅是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方向性作用,更是对于全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指引。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强对生态政策的落实,加大对于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注重生态环境的传承性与稳定性,促进人间生态和平的建设。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携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常常将自然视为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而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蛮干蛮办,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的节律和周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保护自然。
保护自然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人们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激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人主导自然”的发展理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从宏观层面上,要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支持和保障,鼓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转型;从微观层面上,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引导人们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文明格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鼓励人们保持生态智慧。
人们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遵循自然的节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着重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鼓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小方面举例来说比如前段时间的雾霾天气,然而我们需要生态自然观来解决我国生态问题。
生态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关键字】: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表现越发严重,比如:人口增长的问题,自然资源消耗和短缺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而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等。
前段时间的华东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以及之前北京首都的雾霾天气都很能部分反映我国目前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生态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自然观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相反,在当代中国更显突出和严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涵,探讨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等。
将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制度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解,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过度开发、滥用资源、破坏生态。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视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使得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追求高产量、低成本,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的失衡,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加强环境保护。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界的固有价值。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重视环境问题,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自然观的价值观在于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人们更强烈的环保意识,推动环境保护实践的深入开展。
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反对人类霸权主义和物欲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利关系。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鼓励人们以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自然观引导我们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应该是可持续的,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资源。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提倡循环经济,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生态自然观引导我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宜居城市、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鼓励人们注重健康饮食、生态旅游和休闲活动。
生态自然观的呼吁和实践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总之,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人们实践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行动。
通过培养生态自然观的价值观,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价值观,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与自然视为统一体,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的需要,进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规划和组织。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基于科学的管理和决策。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研究和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科学才能认识自然规律,指导社会实践。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强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政策,实施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体。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实际行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素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主体性。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支撑。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过度和环境污染严重,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
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借鉴和发展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一观点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严格控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益,减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
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宣传生态伦理观念,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的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念,也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构建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高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目标。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
这一自然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应该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我们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机制,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命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化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生态福祉。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共赢。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保护和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的国际规则制定和落实,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化进程。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倡导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有以下几点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将自然作为“人利用”的对象,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保护自然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平衡。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而非简单的单向影响。
传统的生态观念往往将自然环境视为被动的、被人类影响的对象,忽视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利益。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倡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共赢。
生态问题具有普遍性、全球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与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挑战,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共赢。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谁也离不开谁。
这种观念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超级多的启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先来说说生态自然观里关于自然的价值认识。
在生态自然观看来,自然的价值可不仅仅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资源,比如木材、矿产啥的。
自然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它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等,简直多得数不过来。
咱们国家搞生态文明建设,就得认识到这一点。
比如说那些古老的森林,它不只是一堆木材等着被砍伐,它是无数动植物的家园,是调节气候的大功臣,是充满神秘和美感的地方,还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传说呢。
如果只把它当成木材来源,那就太鼠目寸光了。
再看看生态自然观中的整体论思想。
这就好比是一场超级复杂的交响乐演奏,大自然里的每一个生物、每一种非生物因素都是其中的乐手或者音符。
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缺了谁都不行。
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可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生态系统。
比如说一条河流,上游的生态保护不好,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那下游就可能洪水泛滥或者水资源枯竭。
这就像交响乐里一个乐手吹错了音,整个曲子就乱套了。
所以我们得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让各个地区、各个生态要素都能和谐共处。
生态自然观还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的主宰。
哎呀,这可太重要了!有时候我们人类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自然这个大家庭里肆意妄为。
我们大量排放污染物,过度开发资源,好像觉得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这就大错特错啦!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就得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对待自然。
你会在自己家里乱倒垃圾、乱拆墙吗?肯定不会呀!那我们就也不应该在自然里这么干。
还有啊,生态自然观倡导可持续发展。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冲刺。
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就把资源耗尽,把环境破坏得一塌糊涂。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就应该像聪明的长跑选手一样,合理规划速度和节奏。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剧,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已经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持续发展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为我们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倡导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我国正面临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们需要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鼓励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推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们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这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消耗了大量资源,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推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建立健全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广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三、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鼓励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但同时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需要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平衡,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环境治理和执法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主张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和执法,坚决打击环境污染行为,维护公众的生态权益。
在我国,环境污染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加强环境治理和执法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什么是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对待自然的思想和态度,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宏观来看,生态自然观认为生命界的生命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是其中的一员,地球是我们生存的舞台。
微观来看,生态自然观要求人类通过对自然的了解和尊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对待自然的行动和实践,它是生态自然观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标准等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如果我们缺乏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尊重,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无从谈起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和宣传生态自然观,我们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引导人们从绿色、可持续的角度思考发展问题,把握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只有深入贯彻生态自然观,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并将其具体落实到各个领域,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怎样理解好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好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提高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普及度和贯彻力度,推动各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让绿色发展成为新常态。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和公民意识。
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自然观,通过教育和宣传,培育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自然观是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价值,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通过和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目标。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类须尊重、合作和谐共生。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其次,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需要尊重自然的节制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进行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只有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再次,生态自然观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
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生态自然观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推动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通过实践的探索,我们也可以深化和丰富对生态自然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理念转变,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了条件。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指必须以对象性、可持续性和历史唯物性为理论基础,认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圆融关系、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认识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活动之间互动关系,统领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统一、协调地指导社会生活的一种观点。
它既是理论观点,也是指导事务的思想观念。
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重要的启示,如下:一是主动调节自然关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根据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各种自然关系不可抗拒,必须以和谐关系完善、实施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把调节自然关系作为完善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环节,把自然关系的科学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自然关系的理性化调控,让自然关系的准确性达到我们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护好人类的家园。
二是以“一致性、功能性、可持续性”为理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思想,其理念主要包括一致性、功能性、可持续性理念,即尊重自然规律,以良好的功能性为基础,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
因此,要综合运用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理念,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加强社会的科学性教育,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真正做到维护生态的有效保护。
三是创新生态经济观念,建立生态新经济体制。
根据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生态与经济密不可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时破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冲突,通过创新理念,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生态新经济体制,从而使经济持续地发展,促进社会持续的繁荣发展。
此外,还需要注重生态经济的量子化发展,目标是提升国民经济效率和收入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输出。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包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尊重,
以及对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关注和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
会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基础和前提。
只有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发生积极转变,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深入发展。
其次,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关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更加环保、节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调适、相互制约。
生态自然观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
心和律己,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考验,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
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因此,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要
加强生态自然观教育,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
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谨慎推进经济发展,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只有把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目标。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一、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它集中反映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问题。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人类要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理念是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全面发展。
它要求我们必须承认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积极防治各种污染,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监测,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
5. 倡导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主张发展循环经济,这对我国实行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应该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环保意识,增强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活动中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1. 引言1.1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这种观念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的理念,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等互惠的关系,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还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伦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理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的共同价值观。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建设中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这种观念的提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也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上。
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生态文明原则,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 正文2.1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态自然观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及意义。
以生态自然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0 引言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任何一种微小的局部变化都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能引起整体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在人与环境的这个生物圈中,每一物种所具有的特性都是对某一特殊环节适应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大的合作背景下,互相竞争和相互利用,在共同维护生命、维护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进化。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在党代表报告中独立成章,而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被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足见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也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
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
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我国目前面临这严峻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深林生态系统退化,耕地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从世界近代工业发展历史来看,各发达国家在工业时期均有严重的污染现象,英国伦敦曾有雾都的称号,美国洛杉矶出现光化学污染事件。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经济物质文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目前中国到了经济转型时期,面对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迫不容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其中,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简单来说,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存在及演化的观点,人工自然观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而生态自然观则是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1.1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和确立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
人类比其他动物强大,就在于能够利用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人和自然同时起作用。
正如中国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而进一步提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
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的,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不得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自然生产力是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恩格斯提出,要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2 生态自然观的要求首先,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任何一种微小的局部变化都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能引起整体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在人与环境的这个生物圈中,每一物种所具有的特性都是对某一特殊环节适应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大的合作背景下,互相竞争和相互利用,在共同维护生命、维护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进化。
其次,它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
人不是以自然形态,而是以能动的社会主体形态存在的。
在人类所涉及的一切自然领域,无不深深地刻有人类活动的印记,以致今天的自然界更主要地人工自然的形态展现在人类面前。
人在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因此,人可以借助社会力量,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把自然置于自己的的控制之下;人可以发展科学技术,借助科技成果为自己服务;人并不满足自然界的表面恩赐,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
另外,它还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
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中,人的能动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有条件的方面。
人的能动性只有当人按照自然界固有规律行动时才能显现出来。
否则,人就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尽管人类具有主体意识,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决不能违反自然界生态规律,也绝不能超越对生命网络的普遍联系及协同一体的依赖。
总之,我们必须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
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2 目前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2.1 水资源现状我国大小何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
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人均23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居121位,为13个贫水国之一。
目前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
全国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浙闽区河流和西南诸河水质良好,西北诸河水质为优。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全国地下水质也不容乐观,其中,水质变差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主体为轻度污染。
水污染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宜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
2.2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
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2013年中国华北华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空气污染升至重度污染,全国多地雾霾天气持续时常创下历史纪录。
2.3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3 荒漠化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2.4 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2.5 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2.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2.7 地下水位下降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3 生态危机原因分析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普遍关注。
不少人认为,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人口过渡膨胀;二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三是经济增长快;四是生态保护的法制不完善。
笔者认为,除此之处,另外有两个根源:一是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二是生态意识的缺乏。
传统发展观导致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盲目追求GDP 增长,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传统的发展观本质上就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扭曲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