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和效应(何浪)
舆情传播的效应
舆情传播的效应
舆情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将某个事件、问题或观点传递给公众。
舆情传播的效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舆情传播可以改变公众对某个事件或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从而促使公众采取不同的行动或表达不同的观点。
2. 影响社会议程:舆情传播可以将某个事件或问题推到社会议程的前沿,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
3. 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舆情传播可以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政策方向和效果。
4. 影响企业形象和经营:舆情传播可以对企业形象和经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利润。
总之,舆情传播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态度,也影响了政策和经济的决策与执行。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舆情传播的管理和引导,避免舆情传播的负面影响,促进舆情传播的积极作用。
- 1 -。
舆论的传播规律
舆论的传播规律
一、传播规律
1.传播以及引起共鸣:传播如果有趣有特色,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有趣引起共识,印象深刻的传播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舆论的共鸣。
2.层级转发的引流效应:传播的过程中,有层层流转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层级转发”,层级转发可以让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引流,有助于更多的社会舆论参与其中。
3.归类建档:社会舆论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以总结的方式,归类建档,建立出传播规律。
4.形成定势:在传播规律下数量较多的同一种类型传播信息,会形成一定的定势,规定社会舆论的走向方向。
5.主题的爆发:传播的规律可以通过主题的爆发现象来反映,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新鲜事物往往就能引发大量的讨论,爆发出社会舆论。
二、传播要素
1.内容: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是最关键的要素,超越传播平台,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可以有价值可以有趣,才能有社会舆论参与其中。
2.渠道:传播内容发出之后,传播渠道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传播渠道定位不同目标人群,合理的传播渠道,有利于更好的传播效果。
3.受众:社会舆论的传播要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有合理的目标受众,设计相应的营销活动,吸引符合要求的目标受众参与其中。
4.效率:传播的效果不只是依靠传播的内容,也在于传播的效率,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效分发传播内容能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平台更有效地影响社会舆论。
5.实时性:如果传播的内容不能及时发布,很难吸引人们去讨论,及时发布有利于更好的传播效果,让传播内容在更短的时间出现在更多受众面前。
网络舆情中的信息传播与影响规律分析
网络舆情中的信息传播与影响规律分析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舆情则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中的信息传播规律1.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速度之快常常让人难以想象。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一条消息可以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
如果不及时控制,网络舆情往往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不良影响。
2.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可靠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媒介和人员,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而且,一些人往往会散布不实信息,或是掩盖真相,以达到某些目的。
因此,我们通常应该多方面搜集信息,并查证信息的真实性。
3.重复传播网络舆情中的信息传播还经常伴随着重复传播现象。
一旦某一事件或信息引起关注,就会涌动大量的评论和转发,导致网络上反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内容。
而且,重复传播往往会加强舆情的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二、网络舆情中的影响规律1.引导群体情绪网络舆情有时候会引导一些群体情绪,让人们对某些事件或信息产生一种共同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体验可能是负面的,如愤怒、悲伤、忧虑等,也可能是积极的,如喜悦、兴奋、期待等。
群体情绪的引导可能会引起社会事件的爆发,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影响社会舆论网络舆情可以通过影响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一些网络事件经过媒体的引导和渲染,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发大众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引起政府的重视。
网络舆情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网络事件的发展和转化。
3.促进信息传播网络舆情的影响还体现在它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
一些信息经过网络的传播后,可以快速地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而这些信息的传播又会引发更多的讨论和关注,扩大了信息的影响范围。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信息实现快速传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
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1. 引言舆情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问题或个体的态度、观点和情绪的集合。
在现代社会,舆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能够引发社会动荡、影响政策制定和企业形象等。
了解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舆情生成和发酵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相关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 舆情生成规律2.1 事件刺激舆情的生成通常与某一事件相关。
事件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积累的。
突发性事件通常会引起公众关注,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长期积累的事件则可能在某一时刻引爆,成为舆论焦点。
2.2 媒体报道媒体在舆情生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媒体报道可以放大事件影响力,引导公众关注。
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和方式也会影响舆论走向。
2.3 群体传播舆情的生成离不开群体传播。
当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后,人们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流和传播,包括口口相传、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
群体传播可以迅速扩大舆情影响范围,形成舆论场。
2.4 情绪共鸣舆情的生成与人们的情绪共鸣密切相关。
当公众对某一事件产生强烈情绪反应时,容易形成舆情。
例如,在某一社会问题上,如果公众普遍感到愤怒或悲伤,就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声量的舆论。
3. 舆情发酵规律3.1 群体行为舆情发酵通常伴随着群体行为。
在某些事件中,人们可能组织示威、罢工等集体行动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和诉求。
这些行动可以进一步放大舆情影响力。
3.2 剧烈冲突在舆情发酵过程中,不同观点之间往往会发生剧烈冲突。
这种冲突可能表现为言语上的争论,也可能演变成实际的暴力行为。
剧烈冲突会加剧舆情的发酵,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3.3 媒体渲染媒体在舆情发酵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评论等方式对舆情进行渲染,增加事件的曝光度和热度。
媒体的渲染往往能够吸引更多公众关注,进一步推动舆情发酵。
3.4 政府回应政府对舆情的回应也会影响舆情的发酵。
政府可以选择积极回应、消极回应或无视舆情。
一般的舆情规律
一般的舆情规律摘要:1.舆情规律的概述2.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3.影响舆情规律的因素4.舆情规律的意义和应用正文:1.舆情规律的概述舆情规律,是指在社会舆论的生成、传播和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舆情规律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舆论议题的社会性等方面。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舆情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2.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1)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形成了“即时舆情”的现象。
这种时效性使得舆情在短时间内迅速生成、传播和演变,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传播渠道的多样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舆论传播渠道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扩展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样性使得舆情传播更加广泛、迅速,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3)舆论议题的社会性:舆情议题往往关乎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这种社会性使得舆情更容易引发大众共鸣,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3.影响舆情规律的因素(1)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舆情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有利于舆情规律的正常运行;而政治动荡、经济滞后、文化匮乏等则可能导致舆情规律的失衡。
(2)科技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科技发展对舆情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科技发展使得舆情传播速度加快、渠道增多,从而加剧了舆情规律的复杂性。
(3)舆论引导:政府、媒体等对舆情的引导和干预也会影响舆情规律的运行。
合理的舆论引导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舆情规律的正常运行;而过度的干预则可能导致舆情规律失衡,引发社会问题。
4.舆情规律的意义和应用理解舆情规律对于我们引导和应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舆情规律,预测和把握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论引导。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舆情规律,加强舆论传播渠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舆情规律,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需求,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网络舆情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由于网络传播的参加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快速扩大,使网络舆情进展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进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连续” 三个关口,简言之,可以用网络舆论进展“四段三关”来概括或表述其规律。
“四段”是指网络舆情的沿时间轴线所依次呈现的四个进展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之间则各形成一个关口,即所谓“三关”。
其意义在于:熟悉到网络舆情的进展阶段,有助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研判;把握好网络舆情进展阶段转换的关口,有利于适时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散播―集聚―热议―流行”首先,我们来分析网络舆情进展的“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散播,即网络原发信息在没有策划和组织的状况下,总是零散地存在于网络空间,假如不是位于点击流量大的门户网站,其扫瞄量也特别的有限,尚没有形成网民关注和广泛舆论。
精确地讲,在网络舆情的散播阶段仅仅是零散地存在于拥有海量信息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还不能称之为舆论,其影响力是潜在的。
网络舆情处在萌芽状态时,相关信息传播具有分散的特点,详细表现为舆论起点分散、信源分散和传播主体分散。
起点分散是指诱发舆论的信息起初只是零星地消失新闻转载、新闻评论、社区论坛、博客、留言或跟帖的页面上,往往不简单引起人们的留意;同时,相关信息来源也处于分散状态即信源分散,某一舆情信息的来源不是集中在一个网站、网页或专题上,而是散布在关联度并不高的页面,由不同的网络个体披露。
这时,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主体也具有分散性,并没有形成集聚,即使有网友转载或跟帖,其数量也不大。
网络舆情信息散播是一种常态,随着网络空间传播主体数量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绝大多数信息不会引发网民公共舆论,只有少量的信息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形成关注集聚和看法集聚。
在网络舆情的散播阶段,假如能够精确预见其中的部分舆情信息可能形成关注效应,就可以从源头上加以干预,既可以主动引发网络关注,促使网络舆论的生成;也可以避开不必要的网络关注,使网络舆情总体上平稳、有序。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舆论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传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本文将就此进行解析。
一、迅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迅速性。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传输,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一条热门的网络话题甚至可以在几小时内引发全民讨论,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二、广泛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广泛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话题的传播者和讨论者。
具体而言,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
三、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通常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海量的信息量,人们对于舆情的关注往往是片段式的,通过标题、摘要等信息进行筛选,而非详细阅读全文。
这也导致了信息的误解与扭曲。
四、可塑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可塑性。
网络上的信息可以随时被篡改、删改或者增加,甚至可以通过媒体操作和谣言传播等手段进行操控。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
五、情绪化网络舆情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化因素。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迅速性和广泛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激发与传递。
一条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或事件往往会引发争议与热潮,使得网络舆情更加情绪化。
六、螺旋效应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一种名为螺旋效应的规律。
即某个观点或事件被广泛讨论和传播后,会进一步激发相关话题,形成漩涡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增强原本存在的意见,也可能形成新的舆论。
网络舆情传播的这些特点与规律,一方面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参与,使得舆论能够更加立体地呈现,更加多元地表达。
然而,信息的碎片化和可塑性也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备受争议。
同时,情绪化和螺旋效应也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舆情是指公众对一些事件、事物或者个人的看法、态度和情绪。
舆情传播是指这些观点、态度和情绪在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多个渠道上的传播和扩散。
舆情传播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舆情传播的特点1.快速性: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
舆情也是如此,一旦一些事件引发了关注,相关的新闻和意见很快就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快速性使得舆情的传播变得迅猛而广泛。
2.微观化:传统媒体主要以大众观点为导向,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舆情传播更加微观化。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传播者,每个个体的声音都有可能引发关注和传播。
这种微观化的传播使得舆情更具多样性和多声音性。
3.交互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舆情传播变得更加交互性。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舆情的传播和讨论,并与他人直接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互性加剧了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4.虚拟化:舆情传播往往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跨越国界和时区。
这种虚拟化使得人们对舆情的参与更加方便和便捷。
5.聚集性:舆情的传播往往表现出聚集性的特点。
一旦一些事件引发了关注,相关的新闻和意见很快就会在网络上聚集起来,形成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性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有力和迅猛。
二、舆情传播的规律1.曲线效应:舆情传播往往呈现出曲线的传播特点。
舆情刚开始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逐渐扩大,达到顶峰后再逐渐减弱。
这种曲线效应是因为舆情的传播往往受到初始传播人数的限制,当传播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舆情的传播就会迅速扩大。
2.关键节点:舆情传播往往受到一些关键节点的影响。
这些关键节点可以是重要媒体的报道、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发言或者重要事件的发生等。
关键节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加速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3.形象效应:舆情传播往往与个体或组织的形象和声誉有关。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舆情传播是指社会上各种信息、观点、情感等在媒体、网络等渠道中的传播过程。
舆情传播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一、舆情传播具有时效性和紧迫性。
舆情事件往往是突发的,需要及时反应和处理。
舆情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的传递和扩散速度也非常快,因此需要及时跟进和回应。
二、舆情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舆情事件涉及到的人群、领域、地域等非常广泛,信息传播的渠道也非常多样化,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
三、舆情传播具有情感性和互动性。
舆情事件往往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和利益,因此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同时,舆情传播也具有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舆论场。
四、舆情传播具有影响力和导向性。
舆情事件的传播和扩散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舆情传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需要及时引导和干预。
五、舆情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舆情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及时跟进和调整。
同时,舆情事件也具有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处理。
针对以上特点和规律,舆情传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应对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一、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
舆情监测是指对社会上各种信息、观点、情感等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估,以及对可能出现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和预测。
通过舆情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上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为舆情应对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建立舆情应对机制。
舆情应对机制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以及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通过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可以提高应对效率和准确度,避免出现混乱和失误。
三、加强舆情引导和干预。
舆情引导和干预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对舆情事件进行引导和干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舆情引导和干预,可以调整舆论场的氛围和态势,引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四、加强舆情分析和研究。
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
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
舆情是指在社会媒体、新闻媒体以及其他公共平台上产生的一种舆论倾向或情绪表达。
舆情的生成和发酵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一定的规律影响。
首先,舆情的生成与事件相关性密切。
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人们会通过媒体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并迅速形成观点和情绪。
这些观点和情绪的传播将进一步引发更多的讨论和评论,从而推动舆情的生成和发酵。
其次,舆情的生成与信息传播速度密切相关。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人们可以在瞬间获取到各种新闻和事件的信息。
当一条新闻引起公众的共鸣或争议时,人们往往会迅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给更多的人,从而形成舆情。
此外,舆情的发酵也受到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经验、价值观等因素对事件进行评价和表达观点的行为。
而群体行为则是指多个个体相互影响、集体行动的结果。
当大量的个体在社交媒体上一起表达相似或相反的观点时,舆情的发酵速度会加快,影响力也会增强。
最后,舆情的生成和发酵还与社会影响力和传媒行业的作用相关。
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或个人对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舆情的发展。
同时,社会上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或组织的发声也会对舆情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而言,舆情的生成和发酵遵循着事件相关性、信息传播速度、个体和群体行为、社会影响力等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舆情,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与传播规律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与传播规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舆情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舆情引发的事件和话题常常牵动着公众的情绪和关注,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了解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和传播规律对于有效引导和管理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舆论引点1. 事件和话题的热点引发舆论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通常与热点事件和话题相关。
当某一事件或话题引起公众广泛讨论、关注和争议时,舆论热度开始上升,网络舆情也随之形成。
热点事件往往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密切相关,涉及重大利益、道德伦理等议题,激发了公众情绪和舆论争议。
2. 突发事件引发舆论集中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和冲击性,往往能够迅速引发舆论的集中。
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往往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舆论引点常常集中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责任追究、救援措施、后续处理等方面,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在网络上迅速形成。
3. 个人、名人和机构的言论引发舆论关注个人、名人和机构的言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触发舆论关注。
当某一重要人物或权威机构发表言论,意见和立场受到公众关注时,网络舆论往往会迅速扩散和引发讨论。
这种舆论引点通常与社会热点、政治决策、法律修订等相关,公众对言论的解读和回应成为热门话题。
二、传播规律1. 视觉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视觉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一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稿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转发,增加传播的效果。
同时,情感因素在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引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凡是能够引发公众共鸣、激发情感的内容更容易传播并引发集体行动。
2. 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效应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播效应凸显。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转发他人的内容,形成信息的快速传播链条;用户也可以进行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行为,有效增加内容的曝光度和传播力。
社交媒体平台的虚拟社群凝聚了一定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对于舆情的传播、引导和热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般的舆情规律
一般的舆情规律(原创实用版)目录1.舆情规律的定义2.舆情规律的一般特点3.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4.如何应对舆情规律正文舆情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公众对某一特定话题或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情绪反应,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出现、发酵、高潮到逐渐平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舆情规律的一般特点,分析其具体表现,对于应对舆情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舆情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舆情事件往往突然发生,让人措手不及。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并关注潜在的舆情热点。
2.传播迅速: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短时间内便可迅速扩散至广大网民。
因此,在应对舆情事件时要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3.情绪化: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恐慌、悲伤等。
这种情绪化特点要求我们在应对舆情时要关注网民的情感需求,做好舆论安抚工作。
4.敏感性:舆情事件往往涉及敏感话题,如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
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我们要谨慎对待,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舆情处置工作的稳妥进行。
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舆情发酵周期:一个典型的舆情事件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发酵、高潮到逐渐平息的过程。
在发酵期,舆情事件开始引起公众关注,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在高潮期,舆情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各种观点和声音交织,形成舆论漩涡;在平息期,随着事件真相逐渐明朗,舆论关注度逐渐降低,舆情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舆情传播渠道:舆情事件的传播渠道多样,包括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在应对舆情事件时,我们要关注各种传播渠道,全面了解舆情信息,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有效性。
3.舆情反转:部分舆情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反转,即事件真相与最初报道的信息出现较大出入。
在应对这类事件时,我们要保持警惕,及时跟进事件进展,避免因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舆情误判。
如何应对舆情规律?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关注潜在的舆情热点,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及时性。
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研究
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研究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是指新闻信息在社会中传播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和原则。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了解并研究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对于深入了解社会舆论动向、准确把握信息传播的趋势以及形成科学合理的传播策略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新闻舆论传播的特点、影响因素和规律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闻舆论传播的特点1.快速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舆论传播变得日益迅速。
信息在社交媒体和各大新闻平台上瞬间传播,使得舆论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甚至可以形成爆发式的传播。
舆论的快速传播使得新闻内容能够快速被大众接收和了解,同时也给了舆论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交互性新闻舆论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变成了互动化的传播。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出去,从而影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交互性的传播使得舆论形成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3.碎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
新闻舆论传播形成了多个独立的传播节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碎片化的传播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导致信息的片面化和失真化。
1.传播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的特性是新闻舆论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新闻舆论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但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低质量信息的影响。
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等媒介在新闻舆论传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众面临信息过载和信息干扰等问题。
2.社会文化背景每个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对新闻舆论的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有所不同,因此新闻舆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传播规律也会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传播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传播习惯和接受方式,以保证新闻舆论传播的顺利进行。
舆情的发展规律
舆情的发展规律一、舆情的初起阶段说到舆情,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风口浪尖”。
一开始,舆情就像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小火苗,轻飘飘的、悄无声息的,谁都没有在意。
你看,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突然就被放大了,大家开始纷纷讨论。
就好像吃个午饭,突然有人传一句“这餐厅的菜品不好吃”,结果第二天就变成了“全城都在骂这家餐厅”,你不觉得有时候就是这么魔幻吗?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嗯,听听就行了”,可是没过多久,舆情就开始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新闻媒体、社交平台、论坛都开始加入其中。
哦,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很多时候舆论像个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压根停不下来。
说白了,这个阶段就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来可能只是个小小的争议,突然就被放大,最后变成了人人都在关注的大事件。
人们的好奇心,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舆情的蔓延阶段再舆情开始蔓延,大家都不再是围观群众,反而纷纷加入了讨论。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话题的传播速度之快,简直像是坐上了火箭。
怎么回事?一群人开始转发,一群人开始跟风,随便一个“热搜”,不管事情是大是小,人人都要发表个意见。
你有没有发现,舆情有时候就是这么诡异,原本只是一个地方的热议,突然就传遍了整个网络,大家争先恐后地跟着站队。
你说“这事儿不重要吧”,结果一上热搜,没看没听的都开始加入进来了。
比如,突然一个明星的绯闻被爆出,大家都开始推测,甚至还开始了自己的分析,简直就像是电视剧中的情节一样,越说越离谱。
你要是仔细看,就能发现,人们在舆论中很容易就被带着走了,谁还记得事情的真相呢?只要话题足够劲爆,随便点个“关注”,大家都觉得自己有发言权。
这个阶段,舆情已经不单单是传递信息的问题,而是围绕着人们的情感,围绕着大家的兴趣开始扩散开来。
三、舆情的高峰阶段到了这一步,舆情就彻底火爆了。
你会发现,话题的讨论几乎达到了一个高峰,微博、抖音、小红书、知乎……每个地方都是人声鼎沸。
你一打开手机屏幕,满屏都是这件事的相关信息,什么事儿都得先讨论讨论,不讨论就感觉自己像个外星人。
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 爱德华·墨菲提出的。原句是:如果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 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 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主要内容: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 更有可能发生。
6月22日4时30分至6时50分,先后有8辆 运输藤椒的货车到达洪雅收费站,要求免费 出站。收费员称藤椒不在《鲜果农产品品种 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因此无法享受 “绿色通道”的优惠政策。驾驶员向收费站 人员出示了洪雅县农业和畜牧局出具的《鲜 活农产品证明》,表明藤椒属鲜活农产品, 但收费人员仍表示要按规定依法收费。双方 陷入僵持的状态,收费站车辆通行秩序一度 拥堵。之后,双方发生冲突,有人当场受伤。 后经多方协调后,为避免激化矛盾,收费站 按照“未付费”暂行放行该批车辆。事后涉 事一方1万多斤藤椒变质,损失6万余元。
此事迅速引起媒体关注,《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央视新闻、@ 财经网等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对事件引发的“是否应将藤椒归为鲜活农 产品”“收费站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有网民追问“谁该 为变质的藤椒埋单”,网上甚至出现了“收费站人员出手打人”的消息。
6月22日21时18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管理局官方微博@四川高 速发布消息称,藤椒不在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的目录内,因此不适用“绿色通 道”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关于“收费站人员出手打人”的情况,省高管局 表示,通过调阅监控资料,6月22日11时27分,当事驾驶员 砸碎收费岗亭玻璃,冲进岗亭殴打收费人员,收费人员在被殴打过程中全程 未还手,网传消息不属实。
舆情演变特点规律
舆情演变特点规律
舆情演变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1. 时效性:舆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和传播,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
因此,及时监测和应对舆情至关重要。
2. 传播渠道多样性:舆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包括社交媒体、新闻媒体、口碑传播等。
不同渠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3. 情绪化:舆情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人们对某个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可能受到情绪的影响。
因此,在处理舆情时,需要关注公众的情绪反应,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
4. 议题多元性:舆情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可能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
不同议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可能存在差异。
5. 演变过程阶段性:舆情的演变通常经历多个阶段,如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衰退期。
在不同阶
段,舆情的特点和应对策略可能有所不同。
6. 互动性:舆情的演变受到公众之间互动和讨论的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评论、转发和点赞等行为可以加速舆情的传播和演变。
7. 舆论领袖的作用:在舆情演变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对公众的看法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
8. 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影响:舆情的演变还受到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环境下,公众对同一事件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与网民行为_一个实证研究
17
热点聚焦
种媒介的使用情况及其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本 文将网民媒介类型划分为互联网和手机, 以此进行对比分 析。
统计发现, 互联网媒介的使用率为 59 4% , 手机媒介 的使用率为 40 6% , 手机媒介已占到近半壁江山。中国互 联网信息中心 ( CNN IC ) 第 25次统计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 2009 年 12 月底,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 2 33亿, 占网民总体 的 60 8% , 这一数据高于本次调查展、高 潮、消 退、消 失 或 残 留 期。[ 7] 田卉、柯惠新也认为, 网络舆情形成与危机事件传 播模式具有部分相似, 他们在借鉴危机传播研究成果基础 上, 将网络舆论形成过程分为舆论潜伏期、舆论突发期、 舆论蔓延期、舆论终结期等阶段。[ 8]
从议题角度而言, 有学者通过议题分析来呈现网络舆 情演变的特征, 如议题基本处于分散状态、情绪色彩浓厚、 部分议题随时间持续表现 ! 先情后理 ∀ 的变化、大多议题 的讨论不能随时间延续而深入, 通过网络议题呈现的网络 舆情表现出分散、简单和不够深入等特质。[ 9]
此外, 在统计中我们还发现, 每个小时段的手机媒介 和互联 网媒介的使 用量 存在 一定 的区 别。对 两种 媒介 进行 t检验后发现, t值为 - 5 268, 双侧检验情况下显著值为 0, 说明二者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体而言, 在 1- 7时 段和 21- 24时段, 手机媒介为主要使用媒介, 而这些时段 大致处于晚上 10点后至早上 8点前。两种媒介在每小时段 的分布情况如图 2所示。
2. 网络舆情的地区来源分布 为 探索不同地 区来源 的网 络舆 情分 布情 况以 及网 民分 布情况、网络舆情传播参与的积极性和关注度等, 本文以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 CNN IC) 第 25次统计调查结果中各 省互联 网的普及率 为参照标 准予以比较 分析。 统计发现, 互联网普及率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北京、上 海、广东 、天津、浙江 、福建、辽 宁、江苏、山 西、山 东; 网络舆 情分布排名 前十的分 别是广东、 北京、浙江 、山东、 江西、江 苏、湖南、四 川、福 建、 上海 。互 联网 普 及 率较 高的省 份如北京 、广东 、浙江 、福 建、江 苏等 省份 依 然是 网络舆情分布排名前十名, 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少数互联 网普及 率排名较为 落后的 省份 跻身 网络 舆情 分布 排名 前十 名, 如江西互联网普及率排名 29、四川排名 26、湖南排名 22等, 此三个省份的排名差分别为 24、 18、 15; 而上海市 则由互联网普及率第 2下滑到地区来源排名第 10。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网络舆情传播规律:解读话题热度的背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一个热点话题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背后,隐藏着一些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
首先,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很快。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一条有趣的消息、一段激动人心的视频,只需在网络上得到一小部分人的关注,就能通过分享和转发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传播速度之快,让一些重大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其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在社交媒体上,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大多数内容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如短视频、微博、朋友圈等。
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阅读时间变得更短,关注点更加零散。
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要求能够迅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将信息以简洁、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此外,网络舆情传播受到情绪的影响较大。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情绪更加自由,情绪化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和关注。
一篇充满愤怒和悲伤的文章,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讨论和转发。
因此,情绪化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在网络上获得高热度。
最后,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传染性。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受到自己的关注对象的影响,对话题的讨论也会相互传播。
如果一个话题得到了一些大V或明星的关注和讨论,很快就能引发更多的关注和热度。
这种传染性也被称为“网红效应”,在网络舆情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解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更能让我们在信息时代更加理性地应对网络舆情。
了解热点背后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过度追随热点而盲目传播。
同时,也可以引导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网络舆情,不被情绪化的内容左右,保持思考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符号说明
t :时间
X (t ) :持有负面信息的人数
m
:单位淡忘率 与非负者数比例
W :负面消息的传播效应函数
N :传播期内该群体总人数
I (t ) :持负面思想的人数比例 S (t ) :不持负面思想的人数比例
N (i, j, t ) :t 时刻个体 (i, j ) 个体的邻域集合 a(i, j, t ) :t 时刻个体 (i, j ) 的个体态度
R(t ) :接触负面信息后遗忘的人的比例
P{a(i, j, t 1) 0} : 个体 (i, j ) 变为否定概率 x :每个个体可以联系的远方个体数 y :战场媒体个数 :意识形态标度值
:单位时间摇摆者转变为淡忘者的比例
2
:个体被某一个媒体覆盖的概率
:单位时间负面者转变为淡忘者的比例 n :单位转变率 与负面者数比例
4
图 1 指数增长模型示意图 如图 1 所示,结果表明随着 t 的逐渐增加,则持负面意见的人数 X (t ) 无限增长,这 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原因是在负面信息的传播中,当负面信息的接收者本身就持有负 面意见时,总群体中持负面信息的人数就不会增加。 因此,我们考虑,群体中的人可分为两类,其中持负面意见的人(称为负面者)构 成一类(设为 I 类),未持有负面意见的人(称为非负者)构成另一类(设为 S 类),而 只有 S 类在接收负面信息后才可能转变为 I 类。 基于以上方面, 我们构造下列改进模型: Model 2 SI 模型 假设在信息传播期内该群体总人数为 N , S 类(非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S (t ) , (负面者) 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I (t ) , 则有: (5.3) S (t ) I (t ) 1 I类 设每个负面者在单位时间内可传播的人数为 ( 即单位传播率,只有 S 类才可被 传播),则每个负面者在单位时间内可使 S (t ) 个非负者转变为负面者,由于在 t 时刻负 面者数量为 NI (t ) ,所以单位时间内有 S (t ) NI (t ) 个非负者被影响而转变为负面者: dI (5.4) N NSI dt 设在初始时刻 (t 0) ,负面者的比例为 I 0 ,则 dI (5.5) I (1 I ) , I (0) I 0 dt 不难看出,上式即为 Logistic 模型,其解为
I (i, j, t ) :t 时刻影响个体 (i, j ) 态度的因素 p :NW 模型的重连概率 P{a(i, j, t 1) 1} :个体 (i, j ) 变为赞同概率
:单位时间每个传播者可传播人数 :遗忘信息的人占负面者的比例
:传播期内负面者所接触的平均人数 F (t ) :可以受负面信息的人占总人数比例 :单位时间摇摆者转变为负面者的比例
关键词: 舆情信息
微分方程
SFIER 模型
NW 模型
强势引导
1
1、问题重述
1.1 问题背景 在信息化条件下,舆论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通信、网络和媒体等信息 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舆论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 对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确有效地使用舆论战的战略战术,可以影响着敌对双方军事 决策者的判断力和战场上指挥决策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 结果。正确地掌握舆论信息的传播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舆论战的战术方法,能够在战 争中取得制信息权和决策主动权。 1.2 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正常情况下,研究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规律与传播效应,以及有效控制 舆论信息传播的策略,并应用实际案例检验模型,说明模型的合理性。 2、在战争条件下,研究舆论信息的传播规律和正确利用舆情的传播效应,并利用计 算机仿真检验所建立的模型。 3、 根据前两问所建立的模型和结论, 提出和平时期实现社会安全稳定有效监控舆情 的策略及战时有效利用舆情掌握主动权的策略。
2、模型假设
2.1 模型假设 (1)研究对象总体数量一定,不考虑总人口变化。 (2)个体在接受到自己不相信的信息时,会将信息直接遗忘。 (3)假设只有相信某一信息的个体才会将信息再次传播给他人。 (4)假设人们得知某一信息后并不马上进行传播,而是先对信息的可信程度进行主观 判断,在这过程中不与他人交流。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 A/B/C/D/E/F 中选择一项填写) : 我们的参赛队号为: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员(打印并签名) : 何 浪 S13007 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 本人签名: 本人签名: 本人签名: 本人签名:
A
李宗俞 胡金韬 彭宜青
2013 年第四届军队院校军事建模竞赛
承
诺
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军队院校军事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 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 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 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 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日期:2事建模竞赛
编 号 专 用 页
评阅编号: 评阅记录:
评阅人 评 分 备 注
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和效应
摘要
本文针对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与传播效应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有效控制 舆论信息传播的策略及战时有效利用舆情掌握主动权的策略, 给出了利用舆情传播效应 的方法和有效监控舆情的策略。 第一问,首先针对负面信息的传播,以时间为自变量,以 X (t ) (持负面意见人数) 为因变量, 利用微分方程建立指数增长模型, 由于考虑到未区分 S (t )(非负者) 、I (t )(负 面者) 、 E (t ) (摇摆者)和 R(t ) (淡忘者) ,又建立了 SFIER 模型来研究负面信息传播规 律。在确立负面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效应评价函数结合负面信息传播规律,建 立负面信息传播效应模型如下: dI dE dF W I (I 1I (t ) I 2 ) E (E1E (t ) E 2 ) F (F 1F (t ) F 2 ) dt dt dt 通过分析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传播的特点, 对负面信息传播规律和效应模型参数进 行修正,确立正面信息传播规律和效应模型。利用模型的结论,探究信息传播规律模型 中时间 t 、屏蔽措施强度和强势引导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结合宏观实际传播情况,进一 步提出通过尽早开始控制舆论时间、 加大屏蔽舆论信息传播力度和强势引导舆论走向三 个方面的策略来有效控制舆论信息的传播。最后应用“抢购食盐”实际案例检验模型, 得到所求结果与原始数据接近,说明所建信息传播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问,考虑到在战场环境下,信息传播和媒介会被严格管控,首先利用 WS 模型 描述了封闭环境中舆论信息传播规律,又考虑到在实际中信息传播具有连通性,再利用 NW 模型对战场前线信息传播进行了研究。 然后利用问题一中所建正面信息的传播模型, 结合战时实际情况, 建立战争后方舆论信息传播规律的模型。 并且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 Matlab 进行仿真模拟,检验我们所建的模型。最后根据模型中意识形态 、远方个 体数 x 和媒体个数 y1 这三个参数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提出强势引导己方正面信息传播做 好战前动员、瓦解敌方战斗意志、控制战场交流强度、充分发挥网络舆情效应等方面正 确利用舆情的传播效应。 第三问,根据前两问舆情信息传播及传播效应模型,结合当前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 依靠网络途径,提出和平时期实现社会安全稳定有效监控舆情的策略:完善网络监控体 系和预警机制、重视政府强势引导地位和“意见领袖”地位。最后给出了战时有效利用 舆情掌握主动权的策略: 正面宣传引导、 负面对敌攻击渗透和舆论的防御和反制等方面。
q :个体接受他人和媒体影响的概率
4、模型准备
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对题目中的相关专业名词进行解释,并且对其所包含的信息 界限和表达的意义进行深刻理解,为下文中建立模型和界定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4.1 专业名词解释 负面信息:指消息中不好的、坏的、消极的一面,并可能损害(或试图损害)个人 或者团体性组织的内容,负面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也有可能是二者的 混合体。 正面信息:指消息中好的、积极的一面,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积极的效应和 氛围,正面信息大多是由党政部门发表或媒体发表党政部门持赞同意见的信息。 舆情[1]: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 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 众的社会政治态度。 舆情信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 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 数据和信号,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 网络舆情[2]: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一种舆情表现形式,民众对自己关心或与 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 社会舆情:指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 也指传统的媒介(报纸、电视、广播等)表达和传播的舆情,传统的社会舆情通过社会 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 舆论领袖[3]:又称“意见领袖” ,通常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具有影响力、活 动力。他们既有负面影响,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 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 4.1 舆情与舆情信息的区别 舆情是因变事项而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 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地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 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状态及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 所能触及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 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4]。 因此,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只是舆情 的一种反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