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及军阀统治
![第三章 辛亥革命及军阀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cd78c6380066f5335a8121b2.png)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 容
1.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提倡出国留学
2.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
改革官制,编练新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关于废止科举的谕令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历经唐、宋,至明朝发展到鼎盛。清朝入关大体 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
(一)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回国有”,并借 “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激起了湖北、湖南、 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从武 汉调兵镇压,革命党人利用这一时机发动了起义。
(二)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蒋翊武、焦达峰、孙武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
借 楼与英、法、德、俄、
款 日五国银行团作最后的
合 谈判,签署了2500万英
同 》
镑的《中国政府善后借 款合同》。
有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先后罢免了李 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
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
李烈钧(1882-1946 )
1913年7月12日,江西都 督李烈钧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 军,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此 为江西湖口。
护国运动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 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 省相继宣布独立。在护国军的打击下和全
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不得不于 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几个月 后忧惧而死。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8cbe12ae2bd960590c6772a.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选择题1、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简答题: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选择题1.《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2.1960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选择题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选择题1.孙中山在檩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2.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选择题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
3.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4.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5.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三民主义学说简答题:简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评价。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史-自考-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自考-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697048023b3567ec102d8a9c.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的革命活动)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一)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后,列强对清政加强控制,加强扩大在华的经济实力——投资规模急速扩,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掠夺目标。
2、各国列强瓜分掠夺中国土地加重,国家独立、主权、土地都被严重破坏,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1904~1905,日、俄争华利益,在东北,开战。
清政“局外中立”。
日本战胜,俄国转让东北南部所取的一切权益。
同时,英国侵入,德国争夺英国在华势力围的长江流域。
(二)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清政对外赔款,对“新政”,财政开销巨大,社会矛盾激化,全国民变、爱国运动四起。
(1901~1911,财政开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开始反抗——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和抢米斗争,工人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
1902~1911,各地民变1300多起。
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等。
在这些运动中,资产阶级为主角。
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人民开始清醒,社会动荡,暴风雨将来临。
)(三)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列强,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为得到外强信任,平息乱,拉拢改良派,在1901.4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清末“新政”的主要容(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1901.7,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
各省建武备学堂,裁去绿营、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1906,废除科举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事业。
颁布《商律》,奖励兴办实业有贡献的人(5)A. 迫于外压力,1906,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颁布《钦定先发大纲》,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1ca316d7240c844769eaeece.png)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太论战。双方论战涉厦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清政府1906年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预备立宪期为9年的君主立宪方案。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厦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焱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韧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ca6b6e2931126edb6f1a107b.png)
此前的斗争,包括象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 义和团的反帝运动,不能革故鼎新、改变封建社 会形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 讲,还不能算是革命。只有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 会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的 纲领,并用武装斗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 立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算 得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袁
清
武
起用 袁世凯
袁世凯
逼清帝 退位
世 凯 篡
昌
南
起
南京
义
北
革命党 和
临 时
孙中山让位
夺 革 命
谈政
果
府
实
何以至此?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外交上,没有取得西方列强的承认 经济上,国库空虚,财政极度困难 组织上,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三人) 外部因素,袁世凯威胁要武力讨伐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孙中山
1924年12月在天津肝病发作。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 京逝世。图为孙中山遗容。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
《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行不通。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外交部 教育部 海军部 内务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实业部 交通部
总长 黄兴(兼参谋总
长)
王宠惠 蔡元培 黄钟英
程德全
陈锦涛
伍廷芳(兼议和
全权大使)
张謇 汤寿潜
临时政府的措施
政治 1.废刑罚 2.保护华侨 方面 3.不准买卖人口
5第三章辛亥革命
![5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305f9a24192e45361066f57a.png)
28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29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30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建立起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大总统誓词:倾覆 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 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 国民之公意,又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 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 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 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 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 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 31 元旦 孙文”。
革命党
南北 议和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1912.3.10
孙中山让位
篡 夺 革 命 果 实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 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
44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5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3.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5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 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6
2.清末“新政”的破产
1911年5月,清政 府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 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 名大臣中满族有9人, 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 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 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 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 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 7 分崩离析。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1904—1906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新加坡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35a63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1.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4243b587bceb19e8b8f6ba92.png)
“三民主义”之评 价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 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 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 以民生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 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对推 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高度评价 辛亥革命。1939年5月 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 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 会上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 的。”
湖 北 军 政 府
人物介绍: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在天津北洋水师 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 他帮助张之洞教练新军。 当时,孙中山远在美洲, 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 上海,孙武与蒋翊武失 去联络。革命党人错误 地自认为“资望”不够, 以手枪逼迫黎元洪担任 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散布各地
下,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 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 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尽头。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19c3d183cc22bcd126ff0c30.png)
华兴会
光复会首领蔡元培、章太炎
光复会
岳王会旧址 芜湖安徽公学
岳王会会长陈独秀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要求。伴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一 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他们呼吁一个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的 民主运动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国内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要求。1903年的拒俄运动, 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发展。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那些分散的带有狭隘地域性 的革命小团体,不能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政府权威丧失、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 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政府政治权威的丧失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及随后签订屈辱的《辛丑 条约》,使清政府的权威遭受致命打击,政治 威慑力大大削弱。公开嘲弄政府已不再危险, 各地离心倾向显著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 逐步走向瓦解,同时也潜伏下国家分裂的危险。
八 国 联 军 占 领 北 京
民族危机加深
政治上:加强控制清政府,干涉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政
1903年,清政府任俞廉三任山西巡抚,“驻京 英、美、法三国公使联名照会政府,略谓晋省传 教最盛,今简俞廉三顽固性成之人,为该省巡抚, 将来教案之起,正未有艾,请另简他员补授,以 为防患未然云云,遂令俞廉三退官。” 1904年,清政府任命胡廷斡署山东巡抚,就因 德国公使反对而改调杨士骧。 赫德等外聘人员依然控制着中国一些要害部门。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故居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621a064525c52cc58bd6be91.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识记:1、(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P4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5年,在香港成立总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2)中国同盟会P44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性质政党。
2、(1)清末“新政”及其破产P41-42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发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P42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简单运用:3.(1)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P44-45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
综合运用:4、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P45-46论战: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意义:这场论战以革命派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f02aaddf78a6529657d53d5.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07)-知识归纳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勒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勒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5、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辩论:(1)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636129dbd15abe23482f4de0.png)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名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形势:①帝国主义对话的经济掠夺表现于取得铁路修筑权②帝国主义经济掠夺另一重点是采矿权③帝国主义掠夺性的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进一步恶性膨胀(2)社会矛盾日趋尖锐2、清政府的新政措施及其影响(1)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原因:①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政策要求清政府能够承担代理人的职责②清政府的国家及其已经运转不灵③清政府已丧失信心(2)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政治机构改革②编练新军和举办新政③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新式学堂④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清政府新政的客观作用:①编练的新军为发动辛亥革命的一支力量②举办“新政”加租加税激起人民群众斗争,成为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催化剂③废科举兴学堂成为了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也有主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奖励工商业政策有助于民族资产姐姐成长壮大,为推翻清朝通知奠定了阶级基础⑤新政为袁世凯扩充个人势力提供了机遇3、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破产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长。
体现在:(1)纺织业是中国名族工业最集中和资本实力最雄厚的企业(2)民族资本主义在交通运输业方面获得显著发展斗争(3)在收回利权运动中出现了商办铁路的高潮(4)民族资本主义在金融业也取得了发展5、民众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首先,民众自发反抗斗争连绵不断;其次,资产阶级爱国运动开始兴起。
革命斗争新特点:各种革命力量开始聚合,形成了强大的革命洪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新形势和阶级之间联合的新格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艰难的原因:①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经济掠夺②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封建生产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③清政府的苛捐杂碎也束缚民族工业的发展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第一,成立革命组织。
第二,进行革命宣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2fbef047524de518974b7d0f.png)
一、武装反清起义及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昌首义前的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1895年)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 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精品课件
陆皓东(1868-
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义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潮州起义 1907年,惠州七女湖起义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8年,钦州起义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 终结
精品课件
讲 授 要 点
一、举起近代民族 民主革命的旗帜
二、辛亥革命 与建立民国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方案 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 封建帝制的覆灭
2.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 的失败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 力,物能尽其用, 货能
畅其流。
•1894年,孙中山上书 李鸿章遭到拒绝,放 弃
精品课件
16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工作
精品课件
17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华兴会: 1903年,湖南长沙、黄兴、宋教仁等
精品课件
光复会: 1904年,上海,蔡元培、章太炎、徐锡麟、 秋瑾、陶成章等。
第三,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
“地权失平”,必须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与政治革
命同时进行,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精品课件
27
民族革主义命方派面在:主论张战推中翻清表政现府出,但来对的革弱命是点否会招
致帝国主义的干涉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 总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4368160952ea551810a6877b.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1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2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成立,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3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 1911年4月27日,黄兴在广州发动起义,遇难者有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5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6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7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覆灭8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9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0 1913年3月袁世凯杀害了宋教仁,10月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1 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12 1915年5月袁世凯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13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从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14 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溥仪复辟,仅12天就破产了15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3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989454b307e87101f696cf.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1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1.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其特点是: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持“中立”态度,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2.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领会1)(选择)《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
1911年5月,组建“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选择)(1)阶级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506036136bd97f192279e977.png)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和认识三民主义学说 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
教训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背景)识记 (一)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1)列强对清政府政治控制的加强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的进一步扩张 (3)列强加紧进行军事的争夺 (日俄战 争)选择题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简答题,多 选)p49 (1)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 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表现为: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③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2)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 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 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 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912年3月10日,袁 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 政府大总统。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 大总统职务。随后, 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 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图 为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 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正是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选择)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24ab937a32d7375a4178069.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20世纪初叶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1911高潮,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的性质。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三民主学说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紧控制清政府;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清政府开销大人民负担重反洋教斗争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2、清政府“新政”及其破产:1901.4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要参酌西法,实行“新政”内容: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整顿吏治。
1901.7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军事: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创办巡警。
文化教育:改革学制,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三项内容。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1906宣布“预备仿形宪政”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激化社会矛盾加重危机,主因清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孙中山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895.10广州起义失败1900.10惠州起义失败1904孙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第一次提出)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语组织工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书》陈天华《警世钟》和《猛回头》,黄兴的华兴会,蔡元培的光复会1905.8.20孙中山、黄兴东京成立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兴中会,1895年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民报》(一)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久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论战的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 论战的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论战的局限:(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2)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1911年的广州起义(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1911年10月10日(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4.意义(局限性):(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局限性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控制中央集权达十五六年之久。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发动“二次革命”2.组织中华革命党3.发动护国战争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回收利权”运动: 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武汉自考)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
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
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
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答: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
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2.简述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答:(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
坚持两个月后失败。
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
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 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
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北洋军阀的统治答:(一)在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1.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各种政治权利。
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2.毁弃孙中山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暗杀宋教仁、强迫国会议员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等。
3.投靠帝国主义:(1)袁世凯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
(2)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3)皖系军阀段祺瑞大肆向日本借款,其中“西原借款”前后8项达1.45亿元,便利了日本掠夺中国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4.复辟帝制:(1)袁世凯复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
1915年12月31日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从1916年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
(2)张勋复辟:1917年6月张勋率“辫子军”拥戴溥仪复辟,但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声讨中破产。
(二)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1.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2.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压榨。
3.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以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
(三)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1.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
不久,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
2.清朝遗老遗少、保守分子纷纷组织尊孔复古团体,发行尊孔刊物,甚至要求将孔教定为“国教”。
4.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局限答:(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5.清末“新政”的目的和内容答: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
(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