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导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开始一节数学课之前的引导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导入环节的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导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中,通过这个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讲解长度单位时,可以通过给每个学生发一根纸片,让学生用自己的纸片测量桌子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然后比较不同纸片的长度,引导学生意识到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二、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通过提出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讲解最小公倍数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和小王一起做游戏,小明每2秒钟跳一下,小王每3秒钟跳一下,他们同时开始跳,那么他们再次同时跳在第几秒钟?”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的兴趣。
三、游戏导入游戏导入是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参与性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讲解平行线和垂直线时,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平行线,一组代表垂直线,让学生们站成一条直线,看谁的队列更加整齐,通过比较队列的整齐程度,学生可以感受到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性。
四、实物导入实物导入是通过使用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物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使用一些平行四边形的模型,让学生观察这些模型的特点,通过亲自操作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特性。
五、故事导入故事导入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拿出四个水果,分别是苹果、橘子、香蕉和西瓜,让学生猜一猜这四种水果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们纷纷伸出手指头算算,答案都不一样。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将四种水果的数量依次相加,得出正确答案。
二、探究:
1. 继续使用水果示例,教学减法运算。
老师拿掉其中一种水果,让学生计算剩下的水果数量,巩固减法运算的方法。
2. 利用水果示例,引导学生学习乘法运算。
比如,每个学生都拿了三个苹果,老师让学生计算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3. 最后,老师拿出一些小糖果,让学生分组分享。
通过分组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除法运算。
三、实践: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
2. 设计一些情境题目,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应用所学的加减乘除方法。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老师可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应用加减乘除的情境?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并写一篇小作文,描述生活中一个使用加减乘除的情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生动地感受到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境,加深对这些运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一个好的导入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找零。
老师拿出一张购物小票,上面写着某某商品的价格和学生付的钱数,让学生计算找零的金额。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加减法,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二,数学游戏。
老师设计一个数学游戏,例如“数学接力”、“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竞赛和合作。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三,数学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关于数学发现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趣味。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四,数学实验。
老师设计一个小型的数学实验,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积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数学知识的神奇和乐趣。
通过以上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导入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老师在设计导入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多尝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情景导入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情景导入的设计。
2.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1. 情景导入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与生活相关的图片,如:超市购物、公园游玩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数学元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哪些数学元素?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情景导入1. 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到的数学元素,设计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超市购物找零、公园游玩门票计算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点评。
三、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计算商品价格、规划出行路线等。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练习题,如:计算商品价格、计算路程等。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1. 情景导入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3. 课堂练习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小学数学教案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情境
教学目标:
1. 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加减法运算。
2. 能够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则。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内容:
1. 四则混合运算的加减法练习。
2. 进位借位的加减法运算。
3. 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加减法题目练习册。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计算纸。
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让学生快速回顾一下加减法的基本规则。
2. 新知导入:通过几个简单的示例让学生理解进位借位的概念。
3. 教师示范:教师展示一些加减法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4.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减法题目练习册上的题目。
5. 课堂讨论:教师挑选几道难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共同解决。
6. 拓展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7.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减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速度、准确性和解题方法。
2. 班级中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和点评。
3. 收集学生的练习册,进行统一评价和分析。
教学反思:
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3. 继续开展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导入】
主题:形状的认识——正方形
1. 观察与提问: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形状,回答以下问题:
- 这个形状有几条边?有几个顶点?
- 这个形状的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的?
- 这个形状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
- 请你们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2. 讨论与分享:
请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正方形物体,大家一起来分享和讨论。
学生可以将自己找到的或者
家里有的正方形物体拿出来展示,可以是书的封面、手机的屏幕、课桌的摆设等等。
3. 引入新知:
通过讨论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概念,并向他们介绍正方形的定义和特点。
同时,告诉学生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情景课堂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情景图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图中有什么?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情景教学1. 教师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小明家养了5只鸡,小红家养了3只鸡,他们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2.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3. 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情景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教学活动是一个灵活的生成过程,课堂导入的具体运用与方法,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下面将介绍十种常见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1.谈话导入、过渡自然数学源于生活,又学以致用于生活。
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素材和知识经验,可以从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小数》时,可以直接出示一块橡皮的价格是0.3元,然后问学生:“见过这样的数吗?会读吗?在哪里还见过?”2.以旧引新、铺路搭桥课堂导入以旧引新既灵活地复了旧知,进而也自然地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更使新知的研究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可以先出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让学生将这六个梨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然后再出示七个梨,让学生继续将七个梨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例如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等,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可以理解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的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3.编制儿歌、妙趣横生小学生都要经历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研究过程。
念儿歌,是学生从小研究知识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采用儿歌导入,简洁,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东、南、西、北》这一课时,可以出示相关儿歌,例如“早晨起床,面对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然后让学生模仿图中小朋友,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再来念一次,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研究的兴趣。
4.故事引入、身临其境学生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天性。
如何将理性的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来吸引学生,然后进行认真的思考,也是数学课堂很有效地导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可以讲XXX摘来一个大西瓜,XXX吃了西瓜的,XXX吃了这个西瓜的,然后问学生谁吃的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理思维、启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深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下面我们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来描述一节数学课的情景教学。
1. 营造情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或者设置丰富多彩的情景环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树林里寻宝的游戏中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游戏场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2. 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在学习分数的比较大小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分数卡片,让学生动手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分数的大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数的比较大小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识别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几何图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识别能力。
4. 启发性提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一个长方体,折叠时哪些线是折叠的痕迹?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这样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践操作数学学习需要实际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
在学习测量长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度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体验测量的乐趣,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一、故事情境导入小同学的天性是天真无瑕,童趣丰富,想象出奇的,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更对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情有独钟。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多花两三分钟,编造一个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听课的兴趣,使得他们专心致志,为后面的课程的教学埋下一个有力的铺垫。
例如,我们学校的同学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它的排版就是按照"情景+问题串',这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以直接对照着彩色图进行情景的编造及导入。
把情境给孩子,给同学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的思索,自由讨论交流,让孩子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得课堂的气氛轻松又愉快。
例如:在学习"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时,我会在黑板上写一些分数与一些小数,然后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去玩一玩。
现在我们看看这些数,哪些是分数王国的,哪些是小数王国的呢?大家看一下,分数王国的士兵1/20与小数王国的士兵0.06在吵架呢,他们在吵什么呢?喔,原来他们是在说自己比较大呀,那同学们说一说,他们哪个更大呢?通过这个情境的导入,激发了同学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收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2]二、实际生活导入小同学的生活简单充实,他们的生活质量主要是依靠成人们日常生活教育及影响。
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思索问题,从而来〔制定〕新课的导入。
这就意味着教师得多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思索问题的层次方面及深度,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及不够,碰到消极的思想及错误的行为时,及时给予改正提醒,帮助同学健康的成长。
在课堂上,可以从同学的人数、桌椅、游戏、糖果等日常接触得到的生活话题进行导入。
给同学充足的时间进行思索,让他们多动脑筋,提问他们平常是怎样做到公平分配,怎样比较拥有数量多少等问题,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发散性思索问题,思索如何解决问题。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一、情境导入
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操场上,看到了一些自行车和电动车。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自行车和电动车的轮子有什么不一样?”
二、问题导入
老师拿出一些不同种类的轮子,例如自行车的轮子、电动车的轮子和手推车的轮子,并问同学们:“这些轮子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接着,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轮子的形状、大小和材料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三、实物导入
老师拿出一个圆盘,将其放在地板上,然后找一根棍子慢慢地围绕圆盘的中心旋转。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样旋转的轮子是不是很顺畅?为什么呢?”
通过以上导入,引发学生对轮子的好奇,使他们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一、《认识图形》1. 谜语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猜个谜语。
“方方正正一屋子,屋里住着许多人,有红有绿真好看,学习娱乐都用它。
”猜猜这是什么呢?生:魔方。
师:非常棒!那魔方有很多不同的面,大家观察一下,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
2. 实物导入法: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的实物模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大家看看都认识吗?谁能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的图形。
二、《乘法的初步认识》1. 情境导入法: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成熟了。
看,果农伯伯正在摘苹果呢!(展示果园摘苹果的图片)他们把苹果装在篮子里,每篮装 3 个苹果,装了 5 篮。
那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生:3+3+3+3+3=15(个)。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
2. 问题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如果有 2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4 个小朋友,可以站成几排呢?生:20÷4=5(排)。
师:非常好!那如果有 3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5 个小朋友,又可以站成几排呢?大家算得很快。
那如果有 10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10 个小朋友,我们这样一个一个地算是不是有点麻烦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1. 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森林里摘苹果。
它们摘了一篮子苹果,准备带回家分享。
可是,它们不知道怎么分这些苹果才公平。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想个办法吗?生:平均分。
师:非常好!那如果有 4 个苹果,平均分给它们两个,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呢?生:2 个。
师:如果有 2 个苹果,平均分给它们两个,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呢?生:1 个。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3分钟模板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3分钟模板篇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197字)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
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篇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423字)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导入课程内容:开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如分梨,教师给学生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讲解中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梨数量。
“有4个梨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
“有2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声依然响亮。
最后“只有一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
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悱愤状态了。
这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表示这半个梨子,孩子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用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个梨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研究的最大动力。
篇三: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319字)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
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t”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t”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课堂情景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堂情景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认识百分数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能够通过例子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百分数的定义,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材、百分数卡片。
导入环节:
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数字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数字和百分数,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这
些数字和百分数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告诉学生百分数实际上是将一个整体分成100份的一种表示
方式,即百分之一表示一份。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一个整体分成100份,而我们拿走了其中的10份,那么
这个比例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吗?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4.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并逐步引入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
换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引起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兴趣,为接下
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
用数学知识。
以下是一个关于分数的情景教学示例:
情景:小明和小红两个人一起做蛋糕,他们计划将蛋糕分成四份,每人分两份。
他们
突然收到了一个电话,要去外面玩一会儿。
他们决定将蛋糕切成更多的份,这样就可以带
一些给其他朋友。
他们决定将蛋糕切成八份,每人分四份。
教师:请你们思考一下,最开始小明和小红计划每人分两份蛋糕,那么这就是几分之
几呢?
学生:(思考片刻) 一共有四份,每人分两份,那就是两分之一。
教师:非常棒!你们通过思考,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这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可以表示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用于描述物体或数量的部分。
在这个例子中,蛋
糕是整体,小明和小红分别是蛋糕的几份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小明和小红将一个巧克力棒分成了三份,他们每人分了
一份。
请问,这是几分之几呢?
教师:非常好!你们很快地找到了答案。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当分子和分母相等时,分数的值就是1。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整一份”。
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用方式。
教师还可以结合
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引入更多的情景,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论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论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导入部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知识的理解至关重要。
导入是指在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前,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接受新知识的教学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一、情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等手段,将新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走进当中进行体验和感知,从而把数学知识贴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讲解长度单位时可以通过卷尺、绳子等实物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以此达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以通过图画、实物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识别和区分。
情感导入法是通过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构建共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习在情感中体验成长。
比如,在讲解分数时可以通过赛跑、分糖果等情境,引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求胜欲望,使学生在情感的推动下更加认真学习;在讲解平均数时可以通过分享、帮助等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互助的重要性。
三、趣味导入法趣味导入法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好奇心,在自由的游戏和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比如,在讲解面积时可以通过利用小方块拼成正方形,让学生在遊戲中掌握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在讲解空间形体时可以通过利用积木或立体拼图等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探究和实践。
四、例题导入法例题导入法是通过引入具体例题,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新的学习内容。
比如,在讲解等于式时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等于式的应用;在讲解乘法分配律时可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五、启发式导入法启发式导入法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比如,在讲解方程时可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和解题,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情境导入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能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情境导入途径。
一、生活情境导入生活情境导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
它是以孩子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背景,通过引入问题,让孩子自己联想并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达到启发思维,提升学生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中,学习数的加减法,可以以购物场景为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碰到一个计算钱币的问题。
通过比较一件商品的价格,给出一些钞票或硬币,让孩子自己算出自己应该支付多少钱,最后再让孩子通过口头的描述,阐述出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教具情境导入是一种非常生动、直观的方式。
通过合理地使用教学工具,让孩子更好地了解数学中的概念与技能。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中,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等知识时,可以引入一个“规则画图器”,让孩子自己画一个图,坐标系和直线等基本元素。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坐标系的含义和点的坐标。
模拟情境导入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孩子在模拟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方式。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中,学习时间单位换算问题时,可以将一个钟表的手扳过一天中的各个时间点,引导孩子根据钟表上的指针、数字,自己推算出当前时间。
通过这种模拟情境导入的方式,孩子可以感性理解时间单位换算的含义和操作方式。
四、经验分享情境导入经验分享情境导入是一种以日常经验为背景,让孩子自由讨论,分享彼此在生活中的感受、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和知识库共享的目的。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中,学习小数点运算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近期在上学路上看到了许多红绿灯,其中红灯的占比、黄灯的占比,让学生用小数表示出来。
这样一来,既能让孩子体会到小数点的含义,又能让他们通过分享的方式,在课堂上相互学习。
总之,不同的情境导入途径都会让小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情境的创设数学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课堂环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其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创设思路和方法。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1.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情境创设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常识、实际情境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情境。
这样一来,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他们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情境创设可以将学习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体验活动等方式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
同时,情境创设还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学习,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 提高知识的应用性情境创设可以使学习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接,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提高知识的实践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二、情境创设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是依托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进行设置。
它可以通过以下的思路和方法来实现:1. 关联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关联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非常近,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2. 引入故事情境通过编织故事情境,可以使学生进入到虚构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想象自己在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和经历,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利用可视化表现可视化表现是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适当的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形象化、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
4. 建立操作情境对于数学操作类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建立具体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体验和感受,不断实践和总结,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一、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指在教学开始之际,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
当老师要教学生学习数学中的加法概念时,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来引入。
老师可以说:“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那么他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呢?”通过这种引入方式,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兴趣,主动地开始思考,从而引入了学习数学加法的话题。
二、实物导入法实物导入法是指通过使用实际物品来引入数学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感官体验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学生认识几何图形时,老师可以通过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摸索,通过感知实物的形状和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
三、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指在教学开始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入新的知识点。
在教学学生认识数字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你们注意到了吗?请从中找到一些例子,并思考一下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征?”通过这种问题导入法,学生会主动地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入了数字的概念。
四、游戏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是指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在教学学生认识数字大小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游戏:比赛看谁数数快,通过一种赛跑的方式,引起学生的竞争心理,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数字大小的概念。
五、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指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故事情节中可以融入一些数学知识点的内容,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学生认识分数概念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入,如“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分享食物……”这样的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解分数概念。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群体选取不同的导入方式。
但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略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略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是指教师在开始教授新的数学知识或概念之前,通过巧妙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先验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一个好的导入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
1. 问题情境导入法:教师通过设置一个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提问:“小明买了一块披萨,他和小红一人吃了几分?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可以自己找到用分数来表示的方法。
2. 视觉导入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者图表等视觉材料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学习平行线的直线角时,教师可以用两张纸张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是否永远不相交,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3. 游戏导入法:教师通过设计数学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教授数学知识。
在学习数的比较大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竞赛游戏,让学生按照规定的顺序快速排列数字,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来确定胜负。
4. 故事导入法: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接触数学知识。
在学习测量长度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小动物们比较谁的尾巴最长的故事,并引导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比较。
5. 操作导入法: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玩一个加法游戏,通过正数和负数的相加减,体验到它们的意义和特点。
无论选择哪种导入策略,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保导入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通过巧妙的导入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堂导入技巧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技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
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
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
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
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下面,结合一些教学的实际,深入介绍十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小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案例中的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愿意吗?”、“可以吗?”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二、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师:想滑哪个?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
师:还有不同吗?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小结】我们的教学都极力提倡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适合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好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
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同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思考性。
因为创设情境不在于气氛营造是否热烈,而在于它是否刺激或引起学生的主体性反应,并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
三、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
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
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
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
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
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
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
”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
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小结】以简短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也是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头。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课堂上把数学知识“蕴藏”于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
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
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生:想!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
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
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
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
(师板书:可能)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
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
(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
(师板书:不可能)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
(师板书:可能性)【小结】教学时以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
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
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
”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