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与设计概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B) 反弯点高度比y
反弯点高度比y用下式计算: y=y0+y1+y2+y3 式中,y0称为标准反弯点高度比,它是在假定各层层的情 况下通过理论推导得到的;y1、y2、y3则是考虑上、下梁刚 度不同和上、下层层高有变化时反弯点位置变化的修正值。
图5-6 反弯点法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2)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结合图5-7所示框架计算图,可推得反弯点法柱 的抗侧刚度d。
i1
θ3 3
i2 h i2 i2 h i2 h
ic
i1 2
θ2
ic
i1 i1 1
θ1
ic
δ1 δ2 δ2
图5-7 反弯点法框架柱侧移刚 度计算简图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一般层的抗侧刚度D的推导见下: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一般层的抗侧刚度D的推导见下: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当只考虑结构平移时,用D值法求框架内力的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作用在结构各层上的总剪力,并假定它作用在结构刚心 处; (2) 计算各梁、柱的线刚度,计算梁刚度时考虑现浇楼板的作用。 (3) 计算各柱抗推刚度D; (4) 计算总剪力在各柱间的剪力分配; (5) 确定柱反弯点高度系数y; (6) 根据各柱分配到的剪力及反弯点位置yh计算各柱端弯矩; (7) 由柱端弯矩,并根据节点平衡条件计算梁端弯矩; (8) 根据力平衡原理,由梁端弯矩求出梁跨中弯矩和剪力,并由 此算出柱的轴力。
图5-4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和变形示意图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在反弯点处,柱截面的弯矩为零,柱仅承受轴力和剪力。 这样可按静力方法绘出结构的弯矩图,见图5-5。确定柱的 侧移刚度是计算内力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图5-5 计算简图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5.2.1 分层力矩分配法
表5-1
分层力矩分配法习题见另ppt!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比较规则的、层数不多的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 下的内力及位移可用反弯点法或D值法(改进反弯点法) 计算。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1) 基本思路 框架的水平荷载主要有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他们都 可以简化为框架节点的水平集中荷载作用。在水平荷载作 用下,框架的弯矩图见图5-4。寻找反弯点的位置是确定 内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5.2.3 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
框架总位移由杆件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和柱轴向变形产 生的侧移两部分叠加而成,见图5-14。 由杆件弯曲变形引起的“剪切型侧移”,可由D值计算, 为框架侧移的主要部分; 由柱轴向变形产生的“弯曲型侧 移”,可由连续化方法做近似估算。后者产生的侧移变形很 小,多层框架可以忽略; 当结构高度增大时,由柱轴向变形产生的侧移占总变形 的百分比也增大,在高层建筑结构中不能忽略。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B) 反弯点高度比y 反弯点到柱底距离与柱高度的比值称为反弯点高度 比,反弯点到柱底距离即为yh。反弯点一般移向转动约 束刚度较弱的一端。 影响柱两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是: (1) 结构总层数与该层所在位置; (2) 梁柱线刚度比; (3) 荷载形式; (4) 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 (5) 上、下层层高变化。
5.2.1 分层力矩分配法
分层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为: (1) 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弯矩; (2) 将框架分层,各层梁跨度及柱高与原结构相同,柱端假 定为固端; (3) 计算梁、柱线刚度; 现浇楼面的梁,考虑楼板的作用,每侧取板厚的6倍作为 楼板的有效作用宽度。设计中可近似按下式计算梁的截面惯性 矩: 一边有楼板 两边有楼板 为按矩形截面计算的梁截面惯性矩。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均布荷载和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下y0分别见表10.3.2和表10.3.3。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均布荷载和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下y0分别见表10.3.2和表10.3.3。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图5-10 柱AB
式中,a为考虑柱端节点转角对柱抗侧刚度 的修正,称为刚度修正系数,是个小于1的 数。a系数与梁柱刚度相对大小有关,梁刚 度愈小,a值愈小,即柱的抗侧刚度愈小。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刚度修正系数a计算公式见表5-2。 表5-2 不同情况下a计算公式
5.1 计算基本假定
(2) 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楼板平面外刚度很小, 可以忽略。因而在侧向力作用下,楼板可作刚体平移或转动, 各个平面抗侧力结构之间通过楼板互相联系并协同工作。 利用上述假定,可以近似把结构分成独立的平面结构单 元,见图5-1。
图5-1 平面框架结构假定
5.1 计算基本假定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上下层高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y2和y3。 层高有变化时,反弯点也有移动,见图5-12。
图5-12 层高变化对反弯点影响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令上层层高和本层层高之比h上/h=a2,由表10.3.5可查 得修正值y2。当a2>1时,y2为正值,反弯点向上移。当 a2<1时,a2为负值,反弯点向下移。同理,令下层层高和 本层层高之比为h下/h=a3,由表10.3.5可查得修正值。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D值法(又称改进反弯点法) (A) 抗侧刚度的确定 如果梁的刚度较小,则梁柱节点会有转角。从框架中 任取一柱AB,见图5-10。根据转角位移方程可求得:
D值法的D=V/△,表示柱结点有转角 时使柱端产生单位水平位移所需施加的 水平推力,一般简化成下式: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3) 计算柱端弯矩 根据各柱反弯点位置及柱剪力求得。 (4) 计算梁端弯矩 根据结点平衡求得梁端弯矩。根据梁端弯矩求梁 端剪力。弯矩及反弯点位置如图10.3.13所示。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根据结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之和,再按左右梁的线刚 度将弯矩分配到梁端,见图5-9。具体计算式如下:
图5-9 梁端弯矩分配
Baidu Nhomakorabea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2)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算例: 用反弯点法计算如图所示框架的内力,并绘出弯矩 图。图中圆括号内的数字为杆件的相对线刚度。 解:作三个截面通过各层柱的反弯点(一般层反弯点高 度为1/2层高;首层为2/3层高)。 柱的剪力: 三层:
式中,
对于柱,假设分层后中间各层柱柱端固定与实际不 符,除底层外,上层各柱线刚度均乘以0.9修正。
5.2.1 分层力矩分配法
(4) 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 按修正后的刚度计算各节点周围杆件的杆端分配系数。 所有上层柱的传递系数取1/3,底层柱的传递系数取1/2。 (5) 按力矩分配法计算单层梁、柱弯矩; (6) 将分层计算得到的,但属于同一层柱的柱端弯矩叠加 得到柱的弯矩。柱子的轴力可由其上柱传来的竖向荷载和本 层轴力 (与梁的剪力平衡条件求得)叠加求得。 分层计算法所得杆端弯矩在各节点不平衡。如果需要更 精确的结果时,可将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再进行分配。
5.2 框架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
框架结构内力分析的近似计算方法有力矩分配法及D值法, 前者用于竖向荷载下求解,后者用于水平荷载下求解。 框架近似计算方法的补充假定: (1) 忽略梁、柱轴向变形及剪切变形; (2) 杆件为等截面(等刚度),以杆件轴线作为框架计算轴线; ( ) (3) 在竖向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很小,因此在竖向荷载下计算 时,假定结构无侧移。
结构内力分析解决两个问题: (1) 水平荷载在各片抗侧力结构之间的分配。荷载分配 与抗侧力单元的刚度有关,要计算抗侧力单元的刚度,然 后按刚度分配水平力,刚度愈大,分配的荷载也愈多。 (2) 计算每片平面结构在所分到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 力和位移。 如果结构有扭转,近似方法将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 的计算分为两步,先计算结构平移时的侧移和内力,然后 计算扭转位移下的内力,最后将两部分内力叠加。
第五章 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与设计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的 近似计算方法与设计概念。框架、剪力墙和框架-剪力 墙是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体系,他们的 手算方法曾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方法很多,目前在实 用中已被有限元方法所代替。
5.1 计算基本假定
任何结构都是空间结构,但对框架及剪力墙而言,大多 数情况下可以把结构简化为平面结构而使计算大大简化,为 此作两点假定: (1) 一片框架或一片剪力墙可以抵抗在自身平面内的侧向力, 而在平面外刚度很小,可以忽略。因而整个结构可以划分成 若干个平面结构共同抵抗与平面结构平行的侧向荷载,垂直 于该方向的结构不参加受力。
上下梁刚度变化时的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y1 当某柱的上梁与下梁刚度不等,则柱上、下结点转角不同, 反弯点位置有变化,修正值为y1,示意图见图5-11。
图5-11 梁刚度变化时反弯点影响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y1可查表10.3.4,对于底层不考虑y1修正值。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2)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算例: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2)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算例:
5.2.4 作业
[题1] 用反弯点法作框架的弯矩图 条件:框架如图10.3.11所示,圆圈内的数字为相对线刚度。 要求:用反弯点法计算图10.3.11所示的框架并画出弯矩图。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算例: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 D值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值法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2)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利用抗侧移刚度d分配水平剪力的 示意图见图5-8。
P 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 h P
δ
P V1
同层柱端水平位移相 δ 同 V2
h h
图5-8 剪力分配示意图
5.2.2 反弯点法和 值法-----(2)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和D值法 值法
5.2.1 分层力矩分配法
对多层框架,假定每一层框架梁上的竖向荷载只对本层 的梁及与本层梁相连的框架柱产生弯矩和剪力,忽略对其他 各层梁、柱的影响。由此假定,多层框架在各层竖向荷载同 时作用下的内力,可以看成是各层竖向荷载单独作用下内力 的叠加;并可分成一系列开口框架进行计算,如图5-1所示。
图5-1 整框架分解为一系列开口框架
(2) 反弯点法 P P P
y=h/2
y=h/2
反弯点
y
y=2h/3
y
反弯点法适用于梁的线刚 h 度比柱的线刚度大很多 (ib/ic>=3)。假定: (1) 同层节点水平位移相等; h (2) 近似认为节点转角为0; (3) 假定上层柱子的反弯点 在中点; h (4) 底层柱子的反弯点在距 底端2h/3。见图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