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模拟试卷1(题后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6. 名词解释8. 填空题9.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民国成立初期,孙中山就职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布成立教育部是在( )年。
A.1902B.1911C.1912D.1913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2.蔡元培就任教育部长时对官制进行改组,其中不包括( )。
A.普通教育B.专门教育C.社会教育D.成人教育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3.蔡元培将他有关教育方针改革的言论发表在( )。
A.《教育杂志》B.《民立报》C.《东力杂志》D.《教育改革》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4.民国教育方针包含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以( )为核心。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5.袁世凯下令全国恢复祭孔典礼是在( )年。
A.1911B.1912C.1913D.1914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6.壬子癸丑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 )。
A.三段四级B.三段三级C.三段五级D.四段三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7.蔡元培提出的五育思想中军国民教育对应的是( )。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8.不属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的措施是( )。
A.教授治理,民主管理B.抱定宗旨,改变校风C.改学分制为年级制D.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简答题9.简述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正确答案: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时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
①它将受教育时间缩短了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②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遗留:③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④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⑤改进了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教育改革期(1912-1919年)、北洋政府时期(1920-1927年)和国共内战时期(1928-1949年)。
初期教育改革期在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的努力下,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条例》和《国民教育法》,规定了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方向。
此外,新政府还成立了“国民体育总会”,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此时,学校教育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主,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视度大大提高。
新政府还成立了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北洋政府时期1920年,北洋政府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再一次经历了改革。
北洋政府实施了“教育三三计划”,旨在推广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此外,国立教育实验所、国立教育研究所等机构的成立,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学科设置上,新政府注重发展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为培养科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也进重工业,设立各种职业学校,以后发展了多元化教育,如管理、商业、艺术等。
”国共内战时期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内战爆发。
战争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对教育造成了影响。
1930年代,由于战争紊乱,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因为国民党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度和手段存在诸多争议,致使教育界存在着阵营分化、意识形态倾向、教材政治化等问题。
在此时期,职业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农村中学、职业学校等得以建立。
同时,由于战争时期对国民教育的荒废,很多教育精英进入了新崛起的民间学校和教学组织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学生运动也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建立了思想基础,激发了人们的教育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教育的下一步发展。
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
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综合班陈国刚1004012007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摘要探究民国的早期教育的方针对现在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民国的早期教育方针是最先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育方针。
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此,我们将深入探究其教育方针与政策,他们过去的理论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这不是一个政府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
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爱国的救亡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革命迅速在全国蔓延,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给予了教育大力的支持,任命了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在碑亭巷设立办事8关。
有蔡元培构建中国教育的蓝图。
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确立了民国的教育方针。
为此,蔡元培为了宣传他的教育方针于1912年2月在《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处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探讨,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再后来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的在《东方杂志》上进行发表,为的是征求各位学者的意见,。
蔡元培针对的是清朝末年的教育方针,那是的教育的宗旨是“忠君””尊孔“,他就很果断的宣布:“忠君与当前的共和体是不相符合的,尊孔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信教也是相违背”要予以取消,对“尚公”、”尚武“、”尚实“三项主义加以改造。
使其符合当前的资产民族阶级的需求重新表述为公民道德教育,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曾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6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教育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 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 这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 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二.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教育摆脱教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
①教育是进步的,学术文化的发展总是一代胜 过一代,教育内容在不断更新,而教会是保守 的,一遇到《圣经》的训条,便绝对不许批评。 ②教育是共同的,而教会之间有宗派之争。各 国宪法教规定 “信仰自由”,若由教会掌握教育 权,就不能绝对自由。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四.封建教育的回潮
1、恢复尊孔、读经 2、复活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
–
“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 戒躁进”
3、实行双轨制的国民教育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
(一)工人教育
– – –
1920年,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邓中夏 1921年,沪西小沙渡劳动补习学校,刘少奇 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刘少奇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三.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一)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原则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四、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 –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在主体系之外的各类学校主要有师范类和实业教 育类。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二节民国初期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临时政府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法令与法规,一度让中国教育的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
可是,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无法远离政治。
民初不断变幻的政治形势,使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许多时候沦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
政治的干扰、资金的匮乏,给民国初年的教育带来了重重阻碍。
可祸兮福所倚,政治的纷争,无形中让各方政治势力在社会控制方面有心无力,这又为教育的独立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各种新教育思潮的传播,形形色色的新教育实践活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一、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界的新气象1、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12年1月9日将清朝的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工作,蔡元培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
当时的教育部,下设三司一厅,即专门司、普通司、社会司和总务厅。
各司设司长,总务厅设厅长,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地方上,教育行政并未统一,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各县则仍沿用“劝学所”制,并于每县设视学一人至三人,视察全县教育。
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各省才开始建立独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
为了尽快改革旧式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促使各级学校走向正规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修正。
其内容包括: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各府州县小学校,应于3月初4日(阴历壬子年正月16日)一律开学;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需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高等小学以上之体操课,应注重兵式;除高等师范一种外,允许私人举办各级各类学校;废止学校出身奖励制度;提倡社会教育等等。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教学重点∶1.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德教育改革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础教育改革3.三民主义与基础教育的‚规范化调整‛一、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颁发教育通令民国初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等,提出包括初等小学男女可以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朝时颁行的教科书、废止旧时奖励出身等一系列破旧立新的改革举措,其基本精神就是要使教育符合共和国民的宗旨,告别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制度。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生平和教育活动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字鹤卿,号孑民。
出身于世代经商的家庭,祖父经营典当业,家至小康,所生七子,蔡元培父亲排行老大,为钱庄经理,在蔡元培童年时即去世。
蔡元培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四。
蔡元培5岁入私塾读书,先读启蒙字书,接着饱读经史,学做八股文。
16岁(1883年)考中秀才,而后在家乡‚设馆教书‛,当了两年塾师,特别崇拜宋儒,笃守孝道022岁(1889年)考中举人,次年会试告捷,但未参加殿试。
25岁(1892年)再去北京补殿试,取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
27岁(1894年)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
此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努力学习西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方面感到要推动中国的变革,应广泛培养革新人才,仅靠少数人奔走呼吁,是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清政府已‚无可希望‛。
于是作出了超乎常人的抉择,毅然辞去翰林院编修之职,于1898年秋南下从事教育活动。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
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
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试论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试论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朝政府,实际上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由于国体的变更,教育制度和教育宗旨都有所改变,师范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呼吁: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教育所宜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
①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对文化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同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包括男女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实施大纲,将初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女子师范学堂分别改为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中等师范学校以省立为原则,高等师范学校为国立。
12月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程》,规定了师范学校的目的、教育要旨、设置、组织、入学资格、课程和服务年限等。
1913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分科及修业年限、课程设置等都作了规定。
这些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师范教育的发展,使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无论在规模或是制度上都较清末初创时期有了明显改进。
一、民国初期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及特点(一)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状况民国初期,中等师范学校有比较完备的规模和发展计划,较清末有巨大的发展。
初级师范学堂改为中等师范学校,临时和单级两种小学教员养成所改为小学教员讲习所,1915年改为师范讲习所。
中等师范学校分为本科和预科,本科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
预科的修业年限为一年,本科第一部的修业年限为四年,第二部则为一年。
中等师范学校应地方需要附设小学教员讲习科,修业年限为一年或两年。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中等师范学生实行,学校还设立附属小学校。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令》明确指出中等师范学校是以培养小学教员为目的的,所以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与之相联系。
预科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国文、习字、外国语、数学、图画、手工、乐歌、体操;本科第一部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包括实习)、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此外还可以选修商业;本科第二部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特点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办学主体多元化民国时期,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既有政府创办并拨付经费的国立大学,如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有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
此外,还有省立、市立大学。
这种多元化的办学主体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招生录取制度灵活民国时期,大学的招生录取制度相对灵活。
学校自主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最终自己决定上哪所大学。
这种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和学校的竞争意识,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民国时期的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实用,强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上,既重视传统学科,如国文、历史、地理等,又注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新兴学科。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职业教育兴起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得到重视民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得到了重视。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9年)中,体操课程内容以普通体操和军事体操为主,体现了教育宗旨中的军国民教育思想。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爱国精神。
六、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民国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壬子癸丑学制到1922年的新学制,再到后来的癸卯学制,我国教育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七、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民国时期,教育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壬子癸丑学制实施后,小学教育得到了普及,中学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期(1912-1927年)之教育模式
民国初期(1912- 1927 年)之教育模式摘要:民国初期(1912—1927年),军阀混战,中国实际上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这给了大学以相对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客观上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变迁大致沿着学习、借鉴日本—德国—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轨迹运行,对中国高等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民国初期高等教育教育模式德日模式美国模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不是中国传统或古代高等教育体制自然演变的结果,中国历史上没有现成的、完备的模式,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在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时期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的。
1912—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大致沿着学习、借鉴日本—德国—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轨迹运行。
1912—1927年是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
在这一期间内,北洋军阀凭借着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长期把持着中央政权,故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但是从整个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来看,对北洋军阀政权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而对北洋政府的文化发展的研究,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研究更少。
事实上,北洋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其独有的特色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研究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难以摆脱的日本影响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高等教育模式变革完全模仿日本相比较而言,民国初年的教育模式变革在取向上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形。
就理论层面而言,表现出力图摆脱单一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影响,而以欧美,特别是以德法两国的教育为取向的倾向,但在学制、课程上却仍以取法日本的教育模式为基本特征。
民国初年制定的《壬癸学制》与清末颁布的《壬寅学制》,在指导思想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在接受日本教育制度影响这一点上只是程度的不同罢了。
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学院:教育学院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1911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对20世纪初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而且,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未来。
在以前的封建统治时代,学校无不以孔子为先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学习的课本。
因此,尊孔崇儒成为当时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然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一个新的国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则必然会带来教育的革新。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教育方针等都需要进行变化和改革。
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当属小学教育,不仅使得小学校数量和在校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在教科书编写、教学方法和改进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①”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以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息息相关,《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又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同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又为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还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时期,它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对于现在的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而促进当代小学教育。
关键字:小学教育、改革、五育、壬子癸丑学制一、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一)、《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布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改造旧教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这是民国成立初期对旧的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这个《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共14条:“除敦促各地学校在农历新年后如期开学、按原学期计划正常教学外,还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目第三学年起应兼课珠算;……废止奖励科举出身,从某级某类学校毕业者即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
民国初期教育发展
民国初期教育发展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教育民主化改革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南京临时政府组建的教育部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维持了政体变更阶段教育的正常进行。
并广招人才,各尽所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学制方案和各级学校法令规程的草拟工作。
筹备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完成了资产阶级依法改革封建教育‘的法定程序。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社会教育司”,将社会教育纳入教育部的管辖范围。
这表明资产阶级对近代教育的平民化和开放性特征的深刻理解。
《壬子癸丑学制》以法定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改革教育的构想。
根据民主共和的精神,清除了清末学制中的封建专制性因素,缩短了学制年限,不再限制女子进入各级学校接受教育,取消读经科目等。
同时也继承了清末学制的三级模式,发展义务教育,重视实业教育的合理因素。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以及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民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巨大反复,导致严重的封建教育回潮现象。
但这终究阻挡不住教育朝近代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继之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
蔡元培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为民国教育定向。
他亲自主持并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他在北大树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旗,冲破重重阻力,多年苦心经营,终将北京大学改造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第六章_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其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办学方针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也”。无论何种学派,只要它言之成理,持 之有故,即使彼此相反,也可在大学里自由 地研究和讲授;在教师聘请上以学术造诣为 标准,而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这一原则打 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的专制和垄断,有利 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
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 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 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 感。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 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 “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 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 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 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 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1927年全国教育会 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 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 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 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 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 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 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 大的风气。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和法国,希望把 两国的大学学风引入中国,1917年出任北大校 长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2、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资产阶 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 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 (民主)政治。 教育实践:1919年北高师师生组织的平民教育 社;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总会。
平民教育动员大会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迁与革新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迁与革新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和革新。
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变化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迁与革新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清末的教育制度清末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非常落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受教育。
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官学两种形式组成,私塾通常只招收男孩子,官学则只面向官员的子弟。
此外,清朝政府还设立了府学、道学和院试等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培养的是高级官员和文人。
但是,这些机构的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经典和礼仪,忽视了实用性和现代化。
二、民国初期的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民国政府成立。
当时,民国政府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革教育制度。
1912年,民国政府发布了《教育条例》,规定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并创立了国立、私立学校两种教育体系。
国立学校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任务,而私立学校则主要以拓展教育资源为主。
此外,民国政府还开设了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工业学校等职业学校,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一时期,教育机构得到了大力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三、中华民族的办学精神民国时期,中国的学者秉承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儒家的仁德思想,致力于改革教育制度。
他们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将教育置于国家和民族建设的战略高度。
例如,陈独秀主张改革教育,提倡普及教育,培养人才,他经常强调:“教育是造就全体国民,造就新文化,创造新精神的最重要的物质嫁。
」鲁迅则认为,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国家强大的关键。
他将教育视为一种治国良方,并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许多主张。
他在《这边》一文中提出:“教育改革始终是维新的中心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中心问题。
”四、教育制度的革新和变迁在教育制度的革新和变迁中,民国时期有很多重大改革举措,例如:1、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结束了千年封建帝制的统治。
民国初期教育管理制度
民国初期教育管理制度一、民国初期的教育发展概况民国初期是指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清朝灭亡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进行国家建设,其中包括教育改革。
面对民国初期混乱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经济问题,中国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管理制度经历了很多变革,从传统的官办教育制度向近代的新教育制度转变,同时也受到西方列强教育体系的影响。
民国初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主要通过颁布法令、制定教育法规、设立教育机构等方式来执行,其目的是加强教育管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来规范和管理教育,包括颁布教育法规、建立教育机构、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选拔培养教师等。
同时,教育管理制度也受到国内外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二、民国初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1. 传统的官办教育体制在民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沿袭着清朝的传统官办教育模式,即由政府直接管理和负责教育事业。
在这一体制下,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统一配置,学校的设置和运行完全由政府控制。
但是,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制度沿袭,中国的教育体制陈旧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西方列强的教育体系影响在民国初期,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的教育体系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国民教育制度和美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曾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参考对象。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传统的官办教育体制的局限性,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以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随着民国初期政治局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
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教育法规、设立新的教育机构、调整教学大纲和教材,培养选拔新的教师等。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教育经费保障、学生资助、教育督导等政策,以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教 育改革 2.掌握民国教育方针
3.掌握《壬子癸丑学制》的基 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4.掌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一)发布教育改革令,整肃封建教育 (二)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部 (三)制订新学制系统,改革旧课程
的地位,关注学生情感和美德的教育,注
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
二、壬子癸丑学制
(三)特点
1、缩短了教育年限 2、男女平等的教育权 3、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 思想和复古气息 4、重视师范教育
二、壬子癸丑学制
(四)不足
“壬子癸丑学制”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 不够,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学修业年限太短,
而且偏重于普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 意不够,很难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 当时的教育界一致要求对现行学制进行改革,建
立一个适合民族资产阶级需要的学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五)意义
1、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2、课程上废除了读经讲经,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壬子癸丑学制的体系和课程标准促进 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壬子癸丑学制
(一)学制体系
1、纵向构成:蒙养园、初小、高小、中 学、大学预科、本科、大学院 2、横向构成:除普通教育外丑学制
(二)课程标准
1、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 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
地位,同时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
2、提高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
民国教育
“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 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 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 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 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蔡元培
北京大学改革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1、改变学生观念
2、整顿教师队伍,网罗人才 3、发展研究所,广集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完全人格”,或“养成 健全之人格”,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 他认为人具有三个方面的本性:一是具有知、情、意 的心理现象,二是兼有个性和群性,三是兼有肉体和
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些自然本性是人潜在发展的基础,
本无所谓善恶,但要靠教育才能向健康方向发展,健
全的人格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
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并作为 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 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世界观
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
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
二、民国初期教育方针
蔡元培于1912年2-4月间,在《教育杂 志》、《东方杂志》上发表《对于新教育之 意见》一文,对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进行了 批判,他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 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1912年9月2日由教育 部颁布实行,史称民国元年教育宗旨或教育 方针。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 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 其道德”。
一、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 二、民国的教育方针 三、壬子---癸丑学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
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
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3)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
1915年,袁世凯政府以《特定教育纲要》和《颁定教育要旨》作为总的方针政策,修改或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令,为封建儒学文化的重回课堂开道,社会上一时出现尊孔读经的高潮。
但随着帝制的破产和袁世凯的病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封建教育回潮势头受到遏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1.学制的形成过程“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
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
在综合各个方案以及专家的意见后,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
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体系“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壬子癸丑学制”与清末“癸卯学制”相比,有明显进步,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缩短了学制期限,较之“癸卯学制”,共缩短3~4年,有利于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2)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等小学已可以男女同学,普通中学、甲级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设立了女校;(4)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看,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劳动生活技能的训练;(5)反对体罚,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3.课程标准在颁布教育法令法规的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表,更具体地对有关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时数都作出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标准的特点如下:(1)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
(2)提高了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的地位,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应该说,课程设置明确体现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的民国教育方针。
4.学制的调整在民国初年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壬子癸丑学制在局部上有所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制结构上进行了局部调整。
首先表现在初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由单轨制改为双轨制;其次是调整大学预、本科的年限和设置办法。
(2)经学教育内容的增添与复废。
从1915年《颁定教育要旨》公布到1916年初,教育部修正或重新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普遍增添了读经课程,但在袁世凯死后又都予以废除。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他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文章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
(1)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有这种教育,另一方面体育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
蔡元培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蔡元培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轶乎政治的”。
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并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他倡导世界观教育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5)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蔡元培非常重视美育,他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桥梁。
他指出进行美育教育的课程很多。
音乐、美术、游戏、手工属于美育,其他课程如文学、数学、物理、化学也都有美育的因素。
蔡元培强调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他倡导五育并举,认为五育一样重要,都不可放松。
他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几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宗旨的否定。
而且这几方面的教育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2.改革北京大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其主要措施如下:①改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诣”第一的原则,不拘一格地聘用有真才实学的教师。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他认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直到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
他组织了由教授组成的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评议会以及各门教授会。
1919年,评议会通过了学校组织内部章程,决定设立行政会议、教务会议以及教务处、总务处来对学校进行管理。
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关于学科和教学体制,他采取了如下措施: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总而言之,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灵魂的北大的改革不仅使自身面貌发生了改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其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于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
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指定固定的款项,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作他用,建立独立的教育会计制度等。
(2)教育行政独立。
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由懂教育的专业人士主持。
教育总长不得因政局的变动而频繁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