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综述高等教育与科学的关系发展研究

综述高等教育与科学的关系发展研究1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为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地位上予以大力扶持。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主要承担着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的职能,本文中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
近代高等教育和古代高等教育不同,近代高等教育是以自然科学进入大学课程为标志的。
在这以前,大学排斥在大学中教授自然科学。
从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大学以来,它在大学中获得了与人文社会学科同样重要的地位,而由于自然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它在大学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文社会学科则受到了冷落。
因此,近代高等教育与科学的发展相伴而生,二者相互依存。
然而,近年来,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却呈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与科学的关系发展进行综述,理清二者目前的发展现状,以期为我国今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2 研究背景2.1 高等教育与科学的结合过程17世纪,人们发现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此,近代科学教育拉开了序幕。
18世纪,科学知识加以普及得以向普通大众渗透。
在这之前,科学技术处在萌芽阶段,还未摆脱传统的哲学与神学,从而未能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相互影响各自的发展。
1822年德国成立德语国家科学家和医生协会,实现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学的第一次有机结合。
后来,在美国,研究生院设置科学研究专业,同时进行经典的专业教育。
19世纪之后,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社会对科学技术依赖性大大提高,当科学技术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大学不得不向科学技术敞开大门,科学技术深入大学内部使得大学在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变革。
21世纪,高等教育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更注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传统的通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随着社会分工与科学技术的细化,促进了大学中大量新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以及不同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涌现。
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思考——基于经济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视角

够量化 的数学模型 。整个经济学发展史 ,归根究底是从模 型 后研 究将要注意的 问题 。
的提 出到建立到逐步完善 的过程 。大部分 的经济学模型并不 2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待整合 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 , 只是用了简单的对应关 系, 来阐述 比较
理 论。
纵观经济学, 其学科体系 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 , 。 如有针对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7 . 3 9 7 3 ( 2 0 1 3 ) 0 0 8 . 1 7 5 . 0 2
在 国外, 尽 管 高 等 教 育 学 研 究 已经 有 较 长 的 历 史 , 但 正 是 育理论时, 提出其在实验 的过程 中采取 的被试有 限, 仅从 少数
学科 研究领域 。它将不会成 为一个单独 的科 学学科” 在国 没有 大规模实证数据的支持 ,很难建立科 学的模型 并指 导今 内尽管从 高等教育学专业建立起 ,我 国的学者就致力于将其 后 的 实践 。 建成一 门独立 的学科 ,但它 是否是一 门成熟独立的学科 仍然 和探讨 , 但至今仍未形成定论。从近几年 的研 究文章来看 , 不 少学者将其归 因于人文科学本身建立学科体系的特 殊性。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尤其具有特殊性 , 但是, 基于一定 些研究者对其做 了尝试。如 《 我 国高等教育政策 的经济学
受 到 许 多 人 的怀 疑 。 国 内许 多 学 者 就 其 原 因 展 开激 烈 的 争论 数据分析 的研究还是有必要 的。在这些方 面,近几年 已经有
一
角度分析》 、 《 从经济学视 角审视 高等教育 的就业 问题》 等, 力
பைடு நூலகம்
然而, 作为人文学科体系的一员, 经济学学科建设在近 3 0 0 图仿照模型建立视角研 究高等教育学 问题 。这为今后的高等
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

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借鉴阿特巴赫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探讨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包括强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加强与市政府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教学内容与国际教育课程接轨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化新思路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合作办学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
但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合作办学规模与层次远不及重点本科院校,大多数仍处于摸索阶段,有些院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仅限于聘请一两个外教教口语课。
地方院校要真正有效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寻求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
一、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概述(一)关于教育财政问题教育财政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分配活动。
世界高等教育经历高速发展后普遍出现了教育财政危机。
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在不断增加。
阿特巴赫分析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了高等教育财政普遍吃紧的局面,即知识经济的日益增长、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单位成本上升速度超过通胀增长速度、政府财政税收增长速度跟不上高等教育成本增长的速度、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对非税收收入的依赖。
对此,阿特巴赫提出了教育财政要开源节流的思想。
高校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可以投资或重新分配项目,甚至可以拥有资产和贷款,这样高等教育财政实现了政府收入与非政府收入的分流。
阿特巴赫把开源的政策方案视为“经济生存能力的优先路线”,它最合适和潜在的有利形式是成本分担。
另外,高校可以采取免费改为收费、减少或消除奖学金或助学金、恢复学生贷款成本等措施,将成本分担更多地转向学生和家长。
(二)关于学术职业问题阿特巴赫认为,各国学术人士都面临学术职业问题。
全职教授数量未增而兼职教师大军突起;发达国家处在学术职业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处在学术的边缘;高校教师的自主权日益受到官僚化和公共问责及评估的侵蚀;学者们为追求更好的待遇或向往更大的学术自由而在全球的流动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从依附理论角度分析

进 口替代依附与跨国公司依附是三种形式 ; 第四, 在 发展模式上主张克服依附关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脱
钩等等。依附理论使用的主要概念有 :中心” 边 “ 与“ 缘” “ 主国” 卫 星国” “ 民主义 ” 新殖 民主 ;宗 与“ ,殖 与“ 义” 等等。 ] [ 2
依 附理 论 在 世 界 比较 教 育理 论 中 也 得 到 了应
与行 为方式 等会 受 西方 影 响, 而容 易 对 西方 发 达 从
国家产 生依 附。
3 国 际知 识 系统 .
“ 学的历 史传 统是某 一种西 方传统 , 大 几乎 与第 三世 界 的知识 或教育 传统 没有什 么关 系。虽然许 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阿特 巴赫认 为“ 三世 界 大 学在 国际 学 术 系统 第 中处于边 缘 的位置 , 由多 种 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是
一
“ 中心” 边缘” 与“ 是阿特巴赫分析世界高等教育
发展的中心概念。 他认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是不平 等的 , 指出“ 现行的国际教育综合体系中存在着某
阶级冲突理论以及列宁的帝 国主义概念, 其主要观 点是 : 第一, 世界经济体系由核心国家与边陲国家构
成。 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前者是导致后者欠 发达的根本原因; 第二, 发达与不发达是同一历史过 程 中的两个 互 为 因果 的 方 面 ; 三 。 民地 的 依 附、 第 殖
水平 良好 。 语的 普遍熟 练运用有 利于 在国 际科技 、 英
学术 、 息等方面 的快捷 交流 , 利于 印度 的教育模 信 有 式、 思维方式 和价 值观 念 融 入英 语 世 界 体 系和 现代 国际环境 , 而大 大便 捷 了印度 科 技 与 教 育 的发 展 从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黄孙庆入选理由:1.知识性强,观点正确,是高教领域的前沿理论,便于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思想性强,有独到见解,言前人所未言,同时不因时代变迁,政治与思想的变更而失却价值;3.自己读书的感受:言近旨远,隽永深刻,读后有所启迪和教益。
推荐指数分五星级别(★★★★★)1.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1985年版(★★★★★)2.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潘懋元著:《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黄宇智编:《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潘懋元著:《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9.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潘懋元主编:《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1.薛天祥著:《高等教育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2.王伟廉、邬大光著:《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3.李均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4.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5.阿特巴赫等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6.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7.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8.肖海涛:《大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周川、黄旭主编:《百年之功》,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0.韩延明著:《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1.卢晓中著:《当代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2.王坤庆著:《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王济著:《教育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4.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6.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27.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8.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9.陈学飞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0.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1.唐德海著:《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32.贺祖斌主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3.刘放桐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4.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5.顾肃:《科学理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36.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7.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8.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9.吴志宏:《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0.周三多等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1.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2.斯蒂芬P.罗宾斯等:《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3.毋国光、翁史烈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44.薜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45.闵维方著《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6.眭依凡著:《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7.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8.薛天祥著:《薛天祥高等教育学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9.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0.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丛书类:1.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共12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西)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加)约翰·范德格拉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美) 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美)赫钦斯著《美国高等教育》;(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2.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共3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3.“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共4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潘懋元卷》(★★★★★);《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卷》;《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周远清卷》;《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纪宝成卷》4.薜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理论丛书”(共6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管理学,薛天祥,2001.3 ;比较高等教育,谢安邦2002.2高等教育系统论,赵文华(著) 2001.3 ;研究生教育学,薛天祥,2001.8高等教育发展论,房剑森2001.2 ;高等教育改革论,唐玉光等,2002.35.薜天祥,戚业国教授主编“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丛书”(共4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6.田建国主编的“高等教育新理念丛书”(共4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田建国著:《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韩延明著:《改革视野中的大学教育》;周光迅等著:《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帕克·罗斯曼著,范怡红译:《全球视野中的未来高等教育》;曲绍卫等著:《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依附理论透视下的地方高校发展路径初探

第 1 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教研究版 ) 高
J u n l fCh n h n Un v riyofTe h oo y( g e u ain S u y Edto ) o r a a gc u ie st c n lg Hih rEd c t t d iin o o
提 出地 方 高校 发 展 的 路 径 。
[ 键词] 高等教 育依 附理论 ; 方 高校 ; 关 地 发展 路径
[ 者简 介] 郑毓 ( 9 6 , , 作 1 8 ~) 女 宁波 大学教 师教 育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 从 事课 程 统 整及 创
业研 究。
一
一
、
高等 教育依 附理 论及 其分 析
大 动力 ” l各 门学 科 , 至 是 自然科 学 和社 会 科 学 的 相 互 , 3 甚
借 鉴 为 我 们 理 解 和 解决 问题 提供 了 帮助 , 且 正 是经 济 学 和 而 教 育 理论 的 交 叉 , 产 生 了教 育经 济 学 这 门 学科 ; 二 , 附 才 其 依
依 附 理 论 ( ee dn y ter ) 2 dpn ec h oy 是 O世 纪 5 ~ 6 0 O年 代 在 拉 丁美 洲 兴 起 的 , 同现 代 化 理 论 相 对 的 , 旨在探 析 “ 围 资 外
在 国 际 高 等 教 育 中 , 国 内也 存 在 “ 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缘 ” 小 部 分 在 中 与 边 ,
公认 的 “ 中心 ” 大学 主 宰 着 大 部 分 的 高 校 , 大 学 中 , 研 骨 在 科 干 控 制 着 知 识 的 分 配 体 系 , 研 成 就 突 出 的 教 授 往 往 成 为 学 科
“问题”与“理论”的平衡:再论“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关系

“问题”与“理论”的平衡:再论“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关系【摘要】理清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本文简评了既往的研究观点,认为在高等教育研究实践中存在着以“热点趋向”为特征的问题偏向和以“坐而论道”为特征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平衡高等教育研究中“问题”与“理论”的关系,以问题研究为基础,深化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学研究转型。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研究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9682(2010)02-0039-02【Abstract】To make clea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 is a practical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This essay reveals two defects in previous researches, one is a tendency to hot spots while choosing topics,and the other is the detachment of theory and reality.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disciplines, we need to make a balance between issues and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heor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ssue research, and to promote a change from higher dducation research to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 Relation research坚持学科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鲜明特色。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作者:周慧敏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用全球文化发展的理论观点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向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模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大致有两种立场,即"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笔者认为,上述立场都是不可取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
关键词:全球化;和而不同;高等教育;文化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05-01对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美国学者罗兰o罗伯森认为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指经济(产品、资本)的全球化和跨国化。
也有人认为全球化"专门指二战以来的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的跨国化过程,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跨国的信息、金融、技术、商业、文化如何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形成某种与民族国家同步的所谓社会科学还无法妥善处理的新现象、新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这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以往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即"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1.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有立场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立场:一是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走国际化道路,这类观点往往有"西化"或"西方中心主义"之嫌;二是认为应当坚持本土情怀,但又往往走向本土中心主义;三是认为应当坚持国际化加本土化,这种观点往往游离不定,左右摇摆,也可归结到前二者中去。
阿尔巴特赫--比较教育学

阿尔特巴赫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1941- )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的开创人之一。
一、个人经历1962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历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66 年获该校比较教育专业博士学位。
1968-1969年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董事会懂事。
1975-1994年任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组织、管理和政策系教授和系主任。
1977-1994年任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比较教育中心主任。
1978-1988年任美国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学会执行委员会和董事会委员,及美国《比较教育评论》主编。
1981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1982-1994年于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信息与图书研究学院任兼职教授。
1987年获国际教科文交流学会授予的“国际教育优秀学者”称号。
1988-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1992-1996年任高等教学卡内基基金高级研究员。
1994年到斯坦福大学胡佛学院做高级访问研究员。
1994至今一直是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
二、主要著作《比较教育新探索》(与凯利合编)《美国社会的教科书》《比较高等教育面面观:教师、学生与改革文集》《新兴工业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从依赖到自治的亚洲大学》《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百科全书》《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等(三)阿尔特巴赫对比较教育的贡献阿尔特巴赫是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其著述甚丰,主要研究领域在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出版和知识传播等方面。
他与凯利合编的《比较教育新探索》被认为是比较教育的经典之作,列为西方大学比较教育专业的重要课本,为比较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教师培训,背景]试论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实践与探索
![[教师培训,背景]试论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864fb53bceb19e8b9f6ba8d.png)
试论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实践与探索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接受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教师要接受国际先进的知识水平的培训,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体制机制。
通过参与对国外教育环境的访问和考察,有助于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机制教育国际化源于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学者菲利普阿特巴赫讲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教育系统、一个教育机构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政策或举措。
教育国际化意指通过与不同国家的国际教育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培训等方面实现融合并有所创新,从而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历程。
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这里必然涉及到中西比较的问题,西方教育的长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善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不断地打破常规中学会创造。
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是大学国际化的目的和主要实践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建立国际教师培训制度,将是拓宽教师视野且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措施。
教师走出去不但可以开拓研究视野,而且能在短时间内进行中西文化的沟通,并带回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使我国的学生了解国际研究动态。
现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一些具有国际交流意识的学校已经呈现出持续不断和愈加深入的态势。
很多教师的出访都带有了解海外教育体制、课程、教法的任务,回来之后对于学生出访,学校也有礼仪、民俗方面的培训。
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展到深层次的课程的整合融合,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质量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和吸取了大量学科前沿知识,了解和接触了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
三、培养复合型教师1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促进民族相互理解融合。
17、18世纪欧洲大学普遍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17、18世纪欧洲大学普遍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蔡丹叶云竟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第04期[摘要] 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向上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17、18世纪就像一个“冰河期”, 欧洲各大学普遍走向了衰落,并持续了近2个世纪。
文章分析其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17、18世纪欧洲大学衰落期美国的阿特巴赫曾经说过:在17、18世纪,除去某些例外,可以称为欧洲高等教育的黑暗时代。
各地新教教派的兴起,在学术界树起了宗教的藩篱,使学术的基本价值观念从属于教派和地方势力,严重破坏了知识普遍性的观念,传统大学开始带有地方、区域和民族的特点。
欧洲各国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更加注重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力求将大学改造成为为地方政治或民族、国家发展服务的机构。
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大学日渐由开放走向封闭,大学也与现实社会严重脱离,逐渐走向衰落。
入学人数的骤降,标志了17、18世纪的欧洲大学走向衰败。
一、外部环境1. 生存环境17世纪气候的“异常”仿佛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对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弗吉尼亚大学的鲁迪曼(William Ruddiman)教授指出,在过去的2 000年中,西欧曾出现过三次气候变冷的现象,而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17、18世纪的“小冰河世纪”。
气候异常对西方农业产生了灾难性影响——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的缩短、产量下降、农业植被区域界线的内卷等。
更多的时候,饥荒总是与瘟疫和流行病结伴而来。
这一时期,欧洲几乎成了瘟疫自由区,鼠疫、白喉、痢疾等疾病,频繁发作,直接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指出,“17世纪是一个充斥着战争、饥荒和瘟疫的恐怖时代”。
历史的发展进程证明,这场气候的突然变动有它更为重要的后果,即引发了其后西方文明表象和结构上的长期且具有“破坏性”的深层变化,犹如倒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导致了西方文明生态、政治、经济、精神文化、宗教、人口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如农业歉收、饥荒、瘟疫、流行病、社会混乱、政治动荡、经济衰退、人口急剧死亡以及大大小小的战争——并通过互动作用来实现其对文明的重塑,从而引发了西方文明的精神文化、人口、社会等领域一连串新的,具有建构意义的波澜壮阔的连锁反应,从而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及其历史进程。
_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研究

方案》中将“建 设 一 流 师 资 队 伍”作 为 “双 一 流 ”建 设 ham Maslow)的观 点,人 之 所 以 有 不 同 的 发 展 倾 向
的首要任务,尤其强调“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 团 队 是 因 为 具 有 不 同 的 需 求 层 次 (Need-hierarchy theo- 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 长 发 展、脱 颖 而 出 的 制 度 ry),这也是 解 释 个 人 发 展 动 机 的 重 要 理 论。[2]大 学
建议。
分类并 整 理 为 经 济 状 况、学 术 发 展、专 业 培 训、利 益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教 育 学 青 年 课 题 “战 略 联 盟:世 界 一 流 大 学 群 体 发 展 的 共 生 机 制 研 究 ”(课 题 号:
CIA150185)。 〔收 稿 时 期 〕2016-12-11 〔作者简介〕韩萌(1984- ),女,山东肥城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 教 授,高 等 教 育 学 博 士,研 究 方 向 为 高 等 教 育 学、教育政策学;张国伟(1982- ),男,山东潍坊人,山东政法学院信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 向 为 信 息 与 数 理 统 计 、教 育政策学。
低,即便具有潜 力,在 尚 未 成 功 之 前,被 “雪 中 送 炭 ”
图 2 高 校 青 年 教 师 的 住 房 情 况
也很难。科研资本的“团队垄断”及分配不均 很 容 易
根据美国大 学 与 学 院 人 力 资 源 委 员 会 (College 造成青年教师产生“没有学系融入感”和“圈外人”的
心态,使他们 在 争 取 学 术 资 源 时 要 么 违 背 自 己 的 意
(三 )学 术 拓 展 :专 业 培 训 的 制 度 缺 失
教育研究的三重比较法:内涵与阐释

2023年第2期 现代大学教育 理论探索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空间视角下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美比较与建构研判”,项目编号:BIA210198。
收稿日期:2022-10-19作者简介:戚兴华(1983—),男,河南周口人,管理学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教育政策与区域发展研究;广州,510200。
王传毅(1985—),男,四川成都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研究生教育与教育政策研究;北京,100084。
Email:xinghua7@163 com。
教育研究的三重比较法:内涵与阐释戚兴华 王传毅摘 要: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比较教育在促进教育开放与教育现代化方面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不断面临方法论的挑战。
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比较方法多源于或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学说,方法论偏重书面资料,方法应用侧重于文本与经验分析。
教育比较研究相应地集中在静态制度与具体个案两端,而较少探讨教育制度与教育事实、教育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考察比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三重比较法”这一新的比较研究思路:既移步换景,区分本国、国别与国际三种语境,在往返穿梭中辨明实境中的教育真实;又定点观察,探求“事实呈现—制度比较—价值分析”三个维度的互证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比较工作。
这一思路提供了一种根基下沉的开放性比较方法,有助于对比较教育的经典方法与经典理论进行再反思,探索国际比较与中国教育实践结合的新方式。
关键词:比较教育;三重比较法;教育事实—教育制度—教育价值;三种语境;维度互证中图分类号:G40-03;G40-05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3)02-000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一直立足本国、博采众长。
比较研究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在共享全球经验、增进国际理解、促进国际合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
势 。现代世界体系既具有周期性 , 又具有趋势性——周期使 体系恢复平衡 , 而趋势使体 系偏 离平衡—— 因而必然存在着 一个点 , 在该 点上趋势能够 形成一种情势 , 是周期 的节律不
Vo l _ 2 6 No . 6
J u n . 2 0 1 3
阿特 巴赫 高等教育 国际化研 究的理论框架
杨 洁 ,王 建 慧
( 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 ,广东湛江 ,5 2 4 0 4 8 ;华中科技 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 ,4 3 0 0 7 4 ) [ 摘 要] 阿特 巴赫高等教育 国际化思想具有成熟的研 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尤其是用 多角度 的研 究方 法,形成 了世界体 系
统理论 分析知识 的产生和分 布的潮流 , 这个时期 , 阿特 巴赫 开始 利用世界体 系理论研究 世界高等教育 知识的分布 以及 国际高等教育 。他 的世界体 系理论 主要 由三部分构成 : 对象 和方法 ; 范畴和结构 ; 周期和趋势 。 ( 一) 对象和方法
阿特 巴赫首先 站在全球视野去分析 问题 , 把“ 世界 ” 作为
同国家的综合研究 。
除多学科方法的应用之外 , 阿特 巴赫在研究 国际化 的过 程 中, 运 用动态的分析方法 阐述 国际化 的发展 , 尤其是“ 中心
— —
严格的层级分类 , 形成 中心与边缘 的强大体系 。这种学术等
级可 以是 国内的 , 也可 以是 国际的。较强 的学科领域掌握着 国内或 国际上最先进 的知识和技术 , 得到 国内或 国际上该领 域其他学者的追随 , 成为国际学科 领域 的精英 。 ( 三) 周期和趋势 世 界体 系 理论 认 为体 系具 有周 期 的节 律 和长 期 的趋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排名、学科及挑战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排名、学科及挑战作者:李鹏虎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7年第3期摘要: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理性看待世界一流大学与大学排行榜之间的关系,厘清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关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发展我国健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诸如过度强调科研可能会导致对教学质量的忽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视可能会进一步强化精英主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如何形成中国模式等。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排名;一流学科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3-0024-05一、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种典型解读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界定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不仅缘于世界一流大学自身的复杂性所在,也缘于不同学者在世界一流大学认识上的多元价值观。
实质上,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似乎也没有很好地厘清世界一流大学与著名大学、旗舰大学、精英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等诸多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在国际上盛行,人们对其甚为推崇,乃至于在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界定时,简单地认为位于世界大学排名前50 名或者前100 名的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然而殊不知,当下盛行的各类世界大学排名本身在学术界就因诸多原因而饱受诟病,因此这种简单的界定方法也很难称得上理性和科学。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评论,著名的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Altbach,P.G.)就曾说过:“每个国家都想拥有世界一流大学,但没有人知道世界一流大学到底指的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拥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1]然而,虽然人们在对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形成统一认识上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外还是有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处于不同的立场,尝试给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
国外如美国学者阿特巴赫及摩洛哥教育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前主管贾米尔·萨尔米(Jamil Salmi)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在学术界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和广泛引用。
第十八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

教学赫要尔求巴特的教育思想
• 2)强调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 认为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学是儿
童获取系统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指 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有教育作用。 • 他这思想是与他的心理学思想和政治观相联系的 • 提高了教学的地位,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 为深入研究教学和教师的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教育性教学反映了教学的规律性。
第十八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重点:《普通教育学》;教学“形
式阶段论”、教育性教学;课程论 的基本内容。 难点:关于教育过程的主张,传统 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十八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本章框架线索
一、生平、教育代表作及思想基础 二、教育主要观点: 1、论教育目的 2、论教育过程:管理、教学、训练 三、教育影响
教学赫要尔求巴特的教育思想
• 管理方法: • (1)利用惩罚的威胁,以强制的方法管理儿童。 • (2)运用监督的办法,监视儿童的行为,不让其撒野。 • (3)命令和禁止,使儿童绝对服从. • (4)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主要办法有批评、警告、剥夺
自由、关禁闭、禁止食物等。 • (5)把老师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方法。 • (6)提出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间的合作.
• 他的训练思想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要求统一的 思想和意志的要求。
赫教尔学巴要特求的教育思想
• 教育过程三阶段的关系 • 三个阶段既有不同的特点,又是密切相关的: • 教学、管理、训练的作用不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
主要途径,管理是外在的、强制的,训练是内在的,陶 冶性的。 • 它们密切相关:一方面,三者的目的都在于使学生有教 养,训练以管理和教学为前提,另一方面,作为培养人 的手段,三者有时是互相补充的。
学术自由面对的挑战:从教会、政府到市场

学术自由面对的挑战:从教会、政府到市场潘发勤原创 | 2008-06-21 10:56 | 投票标签:市场政府教会学术自由潘发勤(山东理工大学教科所)原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第2期p3-5[摘要]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它影响到大学的发展与生存。
从比较的角度分析来自教会、政府的对学术自由的威胁的历史事例,即可看出学术自由目前面临的由新技术、企业化主义和唯管理主义等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市场化;企业主义;唯管理主义大学是以高深学问为逻辑起点的,高深学问的专家都是各自学科中称职胜任的评派人和鉴定人,他们组成一个具有自治性质的学者社团;而且,为了推进学术的发展,学院的教师应该享有完全的理智上的独立性,也就是学术自由。
从中世纪始,学术自由就意味着教授在其专门领域有不受外来控制的教的自由,还包含着学生学习的自由。
随着19世纪早期德国的以研究为导向的洪堡大学的兴起,此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洪堡的概念比较珍视教学自由(Lehrfreiheit)和学习自由(Lernfreiheit)。
学术自由在大学的使命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术界的核心价值。
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最高的表现,它不能仅成为政治的工具,文明的粉饰,或为经济所左右,否则就等于丧失了其本质和神圣使命。
(当然,理想的状态是学术、政治、经济的和谐共处,但历史并不总是以人们的美好意愿为转移。
)虽然学术自由与大学的存在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学术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势必与现存的保守势力相冲突,它也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一如弱小国家的主权之常受侵犯一样。
宗教要奴役学术作为它的使婢,政治要御用学术作为它的工具,贵族资本家常想利用学术作为牟利的手段”[1]。
这就使得学术自由的历史充满了许多冲突。
以下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简要分析学术自由过去受到的威胁和即将面对的挑战。
一、来自教会和政府的对学术自由的威胁——一些历史先例几个世纪以来,教会和市民当局对学术社团的教学、研究和公共言论加以限制。
重建批判之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性选择

类 型, 也 是 重 建批 判之 维 的三 个 方 向。当 前要 重 新 定 位 大 学 高 教 研 究机 构 服务 本校 的职 能 , 为校 本批 判 创 造条 件
育 理 念 论 战 的代 表 性 成 果 。 此后l O 0 多年 , 尽管 西
方 高 教 研 究 职 能 趋 于 多 样化 , 但 批 判 风 格 始 终不
之义、 重要职能 , 是 高 教 研 究 发 展 进 步 的助 推 器 。当今 中国 高 教 研 究 中批 判 的 极 度 缺 失 , 严重 弱 化 了高教 研 究 的社 会 责
古典 人文 主义 理 念 岌岌可危 , 一场 发生在 科 学主 义 ( 功 利 主 义 )与古 典人 文 主 义 之 间的 批 判 和 论 战
北京大学教授 傅斯年在 ( ( 独 立 评 论 》撰 文 批
评 民 国初年 的大 学 “ 只是 一 个 大 的学 堂 , 民国五 六 年 以 后 ,北 京 大 学 侈 谈 新 学 问 ,眼高 手 低 , 能 嘘
气, 不能 交 货 ” 。 他 对二十 世 纪 3 0 年 代 的 中国大 学 也 持 批 判 态 度 :“ 仍不能 发展 学术 , 而 足 以 误 青 年, 病 国家” 。 对 高教 的这 类 批判 , 在 民国时 期 屡见 不鲜 。当
笔 者 曾拟 撰 写 一 篇研 究 民 国 时 期 大 学 教 授 的 论 文, 在 “ 大成 网”搜 索 了一 吓 当时 以 “ 大学教授” 为
学上 已有定 论 的东 西 教 给 学 生 。 ” 北 京 地 质学 院教 师 陶世 龙 则 批 判 “ 定论 说 ”, 认 为 这会 限制 学 生和 教 师思 想 发 展 , 而且 不能 正 确 反映 科 学 的现 状 。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阿特巴赫是一位活跃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推动了比较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被誉为“比较高等教育创始人”,其高等教育思想十分丰富。
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和历史等分析方法,主要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展开对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
在横向上,不断地挖掘阿特巴赫的学生政治行动主义思想、教育依附论思想、学术职业思想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在纵向上,以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贯穿其思想特征,揭示其思想局限性,全面深刻地展现一位美国学者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关心及其学术思想,不仅可丰富高等教育学术思想研究,而且还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所助益。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进行。
首先,梳理了阿特巴赫的学习与工作研究经历、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以及学思历程,剖析了其思想的理论基础。
从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本文发现阿特巴赫善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与变迁的脉搏,适时地回应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其研究是与时俱进的。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源于在学生时代参加并组织过激进学生运动的经历,阿特巴赫自然很快地将这场运动狂潮纳入其研究视阈。
探究学生运动问题成为阿特巴赫开启研究之旅的第一站。
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影响,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不断地遭受批驳,阿特巴赫积极加入探究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热潮。
他把发展经济学的依附理论引入至比较教育研究,探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高等教育之间
的关系。
70年代末、8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注重经济与效能的新管理主义进入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行政群体或外部政治的干预力量不断地削弱学术从业人员的主导地位和权力。
出于新型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造与传播”行为主体的需求,阿特巴赫则将其目光聚焦于学术职业。
9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WTO与GATS的介入,世界各国均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其定位愈加凸显,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际化浪潮。
阿特巴赫则把其研究重心投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
然后,按照其思想成熟的时间先后,坚持历史与逻辑同一原则,本文分别论述学生政治行动主义思想、教育依附论思想、学术职业思想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
“学生政治行动主义思想”,首先阐释了“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之间的冲突根源在于三“圈”式学生群体的独特心理,即在理想主义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学生群体自认肩负纠正社会时弊的“知识分子信念”,他们往往对“年长一代”的经济政治行为缺乏耐心或认为其成效差。
故一旦时机成熟,“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之间潜在的矛盾极有可能演变为一种外显的、激烈的运动。
其次,学生运动的发展还主要受制于“大众传媒、政府与学校”三大因素。
最后,无论在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这些运动会以间接的或直接的方式影响国家政策、推动社会变革。
“教育依附论思想”,探究了阿特巴赫教育依附论思想的逻辑基点是知识发展的不平衡性,该思想运用经济学依附论的“中心—边缘”概念,从大学历史传统、语言、知识创造与交流、人员流动、新殖民主义以及“新”新殖民主义六个方面描述与解释了国际学术体系“中心
—边缘”的不平等依附关系的形成与维持;同时,还论断在各学科纵横交织的当下,由于缺乏充足的财力、人力及设施等资源,第三世界国家高等教育难以扭转其“边缘”地位。
“学术职业思想”,首先剖析了高深知识内在的“专门化、自主性、探究性以及累积性”等特性以及知识自身发展逻辑赋予了学术职业“应然”正当的权益,即在遵循道德原则基础上的学术权力与学术自由。
其次,沿用其依附论分析框架,
分析了国际学术职业“中心—边缘”不平等关系。
最后,该思想指出,在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各国学术职业变革应注重保存内在的正当权益,这是实现“传授、探究与传播知识”使命的基础和条件,而非阶级特权。
“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首先明晰了阿特巴赫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继而从学术、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经济收益等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营利性动因与非营利性动因。
其次,从横、纵两个方向展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在横向层面,高等教育跨境流动中的学术人员、教育提供者以及教育项目流动均呈非均衡流动模式;在纵向层面,从冷战时期的教育援助到全球化下的商品贸
易均表现出由西方工业化国家单边操控的模式。
阿特巴赫的基本观点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可适度营利,但却反对把牟取经济利益作为高等
教育国际化的唯一动机,故主张保存教育“公共产品”性质或价值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接着,采用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客观地归纳贯穿各阶段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并揭示其局限性。
从内容上看,贯穿始终的主线是传统与激进相互交织;从目标来看,阿特巴赫的很多研究都
是以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主题而展开的,竭力把第三世界高等教育
拉入国际教育交流的平台,体现了一种第三世界国家高等教育的关怀之情;从方法论来看,阿特巴赫研究教育问题的最大特色是国际比较,同时,由于他所研究的主题多是与高等教育现实密切联系的现象与问题,具有浓厚的“入世”色彩。
然而,阿特巴赫作为“西方中心主义”语境的“属者”,由于所处地域及其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故其思想难免也折射出一定的局限性,即“学生政治”视阈的狭隘、反西方中心的“西方中心主义”。
最后,基于对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深入探讨,在承认其思想局限性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助于
理性认识学生运动,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参与政治;有助于建构基于“互通”规则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助于理性认识学术职业,保障知识探究与传播的正当权益;有助于稳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