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建筑物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工商联科技大厦工程
护坡桩及邻近星火大厦建筑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1、技术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BJ01—21—95)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 2、使用仪器
DZS3—1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及经纬仪;
钢尺、塔尺及配套设备;
3、护坡桩位移观测
3.1在护坡桩挡土墙压顶梁上设置位移观测点(ND1~21),并弹通线,在梁外侧设置位移控制点(JZ1~10),定期进行观测点位移观测。
3.2根据位移控制点,用经纬仪测出一条基准线,然后再线上依据轴线开间和进深尺寸,设定出位移观测点,并用水泥钉固定。
3.3护坡桩位移观测依据护坡桩工程位移观测点布置图进行校测。
4、星火大厦沉降位移观测
4.1星火大厦倾斜位移观测点为两处设置:一处设置在富丰路北侧汽车站下一点,针对星火大厦主楼西北角进行倾斜位
移观测;第二处设置在基地二环路西侧人行道上,针对星火大厦主楼西南角进行倾斜位移观测。
4.2星火大厦沉降观测采用±0.000标高控制点(BM1、BM2)对星火大厦西墙上测设的沉降观测点(B1、B2)进行观测。
5、沉降、位移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
后结束,由项目部放线员和质检员每周进行观测,并做
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避免不安全因素发生。
房建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十二分公司第一项目部
2003年7月9日。
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引言: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而建筑沉降是既有建筑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既有建筑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观测方案。
本文将就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研究目的:1.掌握既有建筑的沉降情况,为建筑的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2.提前发现既有建筑的沉降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修复和加固措施。
3.为相关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二、观测内容:1.既有建筑的表面沉降。
2.地基沉降。
3.建筑物内部的变形情况。
三、观测方法:1.表面沉降观测: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既有建筑表面进行多次测量,利用观测数据计算既有建筑的沉降量和速率。
2.地基沉降观测:通过地下水位观测井、沉降观测井等设备,测量地基的沉降情况。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通过安装应变计和位移计等仪器,监测建筑物内部的变形情况。
四、观测频率:1.表面沉降观测:建议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判定是否增加观测次数。
2.地基沉降观测:建议每月进行一次观测,以及在重大工程施工期间增加观测频率。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视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和使用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每季度或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表面沉降观测数据处理:采用专业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沉降量和速率图表,并进行趋势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沉降情况。
2.地基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与建筑结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沉降量和速率,提供给工程师进行稳定性评估。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变形量和速率,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判断变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六、报告撰写与汇总:1.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汇总: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沉降分布图和沉降速率图,编写观测报告。
2.报告撰写与汇总:编写观测报告,包括观测目的、方法、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等内容,并将观测报告交给相关利益相关方。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位移观测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主要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情况。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是指通过合理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对沉降位移进行准确、可靠的测量,以提供工程项目的监测和控制依据。
本文将介绍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1.沉降观测原理:沉降观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地基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测量。
沉降通常是由于地基土体的固结、压实等原因引起的。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变形测量的原理,通过测量标志物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位移观测原理:位移观测是指对地表或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
位移观测可以是水平位移观测或垂直位移观测,具体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会有所不同。
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测点在空间上的坐标变化,来确定位移的情况。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常用方法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水平位移情况。
常用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全站仪法:通过使用全站仪进行连续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水准仪法:通过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垂直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垂直位移情况。
常用的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测斜仪法:通过使用测斜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激光测距法:通过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四、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注意事项1.仪器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根据具体的监测要求和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测点设置: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监测的需要进行合理布置。
测点的选择应尽量覆盖整个工程区域,并考虑到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观测时间:沉降位移的观测时间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监测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1. 简介沉降位移观测是工程施工和地质环境监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地表或结构物沉降位移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工程或地质环境变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沉降位移观测方案,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2. 观测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前,需要选择适合的观测设备。
常见的观测设备有:•超声波沉降位移计:通过超声波技术测量沉降位移的变化。
适用于较小的结构物或土壤沉降观测。
•光纤传感器:基于光纤光栅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沉降位移观测。
适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监测。
•GPS测量: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地表的沉降位移,具有较高的精度。
适用于开阔地区的观测。
根据具体的观测需求和预算限制,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3.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对于沉降位移观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布设观测点的建议:•观测点应该尽可能覆盖整个工程或地质环境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间距,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形、结构物的位置和特点等因素。
选择不同类型的观测点,如地表观测点和结构物观测点,以获取不同类型的数据。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工程或地质环境的复杂性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于大型工程项目,需要增加观测点数量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观测点应尽可能位于稳定的地质环境中,避免位于可能发生沉降的区域,如地基不稳定或土壤松软的地区。
4. 观测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是沉降位移观测中不可忽视的一步。
以下是观测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数据收集:通过观测设备获取实时的沉降位移数据,并记录下来。
•数据校正:将数据进行校正,去除任何可能的测量误差。
可以通过对比多个观测点的数据,或者与已知数据进行对比。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位移值和变化趋势,并生成相应的报告和图表。
•数据存储和备份: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可靠的媒体中,并进行备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可视化:将观测数据可视化展示,以便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沉降位移的情况。
已有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已有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一、研究背景建筑物沉降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或施工完成后由于地基变形或松弛引起的下沉现象。
沉降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建筑物沉降观测必不可少。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种科学可行的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目标是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包括建筑物整体的沉降情况和各个局部区域的沉降情况,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为建筑物的维护、修复和加固提供支持。
三、观测方法1. 使用水平测量仪:选择合适的水平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或高精度位移传感器等,将其安装在建筑物的关键位置,进行连续的水平位移测量。
2. 使用竖向测量仪:选择合适的竖向测量仪器,如测斜仪或水准仪等,将其安装在建筑物的不同层面,进行连续的竖向位移测量。
3. 安装地基沉降监测设备:在建筑物的地基上布设一定数量的地基沉降监测设备,如沉降点、沉降管等,定期测量地基的沉降情况。
4. 建立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周围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观测点,将水平测量仪和竖向测量仪等设备统一安装在这些点上,定期进行观测,以获得更全面的建筑物沉降数据。
四、观测频率与时间1. 设定观测频率:根据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重要性等因素,确定观测频率,如每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观测。
2. 观测时间:观测时间应覆盖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对于新建的建筑物,观测应始于施工完成后;对于已存在的建筑物,观测应从启动阶段开始进行,并持续到使用寿命结束。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采集:对于连续的观测数据,采集频率应根据观测设备的规格和要求进行设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正和补偿,消除或减小误差,得到可靠的沉降数据。
3.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沉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结果应用1. 建筑物维护:根据观测结果,定期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及时修复和加固建筑物。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荷载、地基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对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进行观测,可以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为后续的建筑维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观测内容: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物的竖向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高程,掌握建筑物竖向的沉降情况。
2. 建筑物的水平变形: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掌握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
3. 地基的垂直位移:通过测量地基的垂直位移,了解地基的变形情况以及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4. 地基承载力的变化:通过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推测地基承载力的变化,为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仪器: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采用以下方法和仪器: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将建筑物各个基准点的高程测量数据与其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竖向沉降;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各部位的平面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采用超声波测距仪进行地基的垂直位移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地基的变形情况;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通过地基承载力试验仪进行地基的承载力测量,利用测量数据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情况。
四、观测频次和时间: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本次观测将按照以下频次和时间进行: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一个小时;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两小时;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每半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三小时;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每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四小时。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
测绘资质:乙级资质证号:3710802 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2018年6月单位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大学东路1499号联系电话:************单位邮编:253015 电子信箱:**************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任务概述 (1)三、引用规范标准 (1)四、设计方案 (2)五、监测点保护措施 (9)六、监测结束应提交的资料 (9)七、组织管理措施 (10)八、确保质量的组织措施 (11)九、确保安全的组织措施 (12)十、确保周期的组织措施 (13)一、工程概况1、地理位置拟建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位于商河县彩虹路以北,田园路以东,府东路以西。
该工程由商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兴建。
本次支护设计拟建物性质见表1。
表1基坑深度7.00m,局部为8.00m。
2、基坑周边环境拟建场地基坑南侧50m为彩虹路中心线,彩虹路北侧有燃气和自来水管道,东侧36m为府东路中心线,北侧122m为花园街中心线,西侧40m为田园路中心线,路东侧有自来水管道。
建筑物红线西侧8.5m为高压线,埋深2.0m,建筑物红线东侧12.5m为高压线,埋深2.0m。
基坑周边道路两侧均有市政管线,距离基坑最近距离约10米。
二、任务概述根据工程需求,拟对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基坑、周边地表及待建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变形情况。
首先按照设计要求对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基坑、周边地表及待建建筑物布设监测点,然后通过进行变形监测,分析位移与沉降情况;以此掌握基坑变化速率及周边临近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及时发现对基坑和建筑物不利的因素,以便采取措施,保证基坑及建筑物安全施工,同时也为今后合理设计提供资料,为工程安全施工提供预警数据,保证工程顺利施工。
三、引用规范标准1、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2、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参考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图纸等。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地基沉降变形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探讨。
二、施工前准备1. 测点设置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合理设置观测测点,测点的选取应考虑到工程的重要部位、地基状况以及可能出现沉降的区域。
测点设置应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2. 仪器校准在开始观测前,需要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观测方法1. 采用全站仪观测沉降观测常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全站仪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水平、垂直测量,同时具有数据记录和实时监测功能。
2. 定期观测沉降观测应定期进行,通常可以选择每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以监测沉降变形的趋势和速率。
四、数据处理1. 数据录入观测得到的数据应及时录入计算机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采用数学模型等方法,评估地基沉降变形的情况,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果展示1. 数据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详细的数据报告,将沉降观测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工程人员。
2. 常规汇总定期对观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常规的沉降观测报告,以便于工程管理和决策。
六、总结与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可以及时监测地基沉降变形情况,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细化施工方案,并不断优化观测方法,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岸滩整治及围填海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编制日期:一、工程概况岸滩整治及围填海工程位于位于东南部的沿岸海域,水工建筑物包括1689.7m的方块直立式护岸以及110.3m的浆砌块石挡墙,护岸结构形式采用实心方块重力式。
二、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为掌握护岸在施工和后方吹填过程中及最终的沉降、位移情况,在施工期和主体工程结束时,均设立沉降、位移观测点。
在护岸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设置沉降、位移观测点,定期观测,采集沉降、位移观测数据,掌握施工期间方块及挡浪墙沉降位移的情况,为后序施工作业提供依据,主体工程完工后,须对各沉降位移观测点定期观测。
三、编写依据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四、施测部署1、沉降位移变形观测测量程序1)、沉降变形观测实施前对测量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测量、记录等培训。
2)、严格按沉降位移观测施测方案,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
3)、每个分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提交给各分项技术负责人(附沉降位移观测报告),经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评估后报监理签认。
2、沉降位移变形观测测量组织工作使用的仪器列表如下: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原则1)、严格执行《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及标准。
2)、确立水工工程沉降位移变形观测工作经监理验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的施工制度。
3)、每个建筑物都要建立沉降位移观测档案,沉降位移观测的记录确保真实。
4)、观测点的建立、观测频次等按《水运工程测量规范》执行。
5)、沉降位移变形观测方法应简洁明了,确保精度符合要求。
五、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位移观测点及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稳定区域以保证变形点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的每个读数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固定观测人员。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本项目施工区域紧临高边坡坡脚线区域,为避免施工影响坡体稳定性而产生安全隐患,在施工周期内,决定对原边坡进行变形沉降观测。
项目竣工后依照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对结构物进行竣工后沉降位移观测。
二、监测技术的依据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2、《工程测量规范》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4、《水运工程技术规范》三、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布设结合本项目工程实际情况,经过现场踏勘,为了保证沉降位移点位的牢固可靠,及时体现边坡和结构物稳定状况,现将边坡沉降位移点布置于坡体上,在纵五路沿线廊道和转运站基础两侧布置;廊道沉降位移观测点设立于承台上,转运站沉降位移观测点设立于建筑物角点,具体点位布置详见附图。
现场选定沉降位移观测点后,将用红色油漆标明并进行编号,并设立警示标志以免被破坏。
四、监测原理、方法及仪器1、主要仪器2、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为平面控制测量,必须先在测区内建立平面控制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如下方法:2.1.采用基准线法时,基准线两端分别建立检核点。
观测前先检查基点是否移动。
建立测站点后,反测后视点坐标对比进行复核,观测时位于基点的全站仪和位于测点上的标牌均要检验对点器的可靠性,需采用钢尺量取时,均移动钢尺读数两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2.采用三角测量法进行观测,控制网为三角网。
三角网由测区内若干个起控制作用的点(工作基点)和基坑周边按规范要求的间距设置的位移观测点相互连接而成。
观测中使用钢尺或红外测距仪测量控制网中三角的起始边(基线)长,使用拓普康GTS-602型全站仪观测各三角的内角,按四等三角精度观测。
外业观测成果经内业整理计算即可求得各点的位移量。
测量中的主要误差如下:(经过计算,角度值已经折算成长度值。
) 对中误差:<1mm整平误差:<0.3mm瞄准误差:<2mm方法误差:<0.3mm2.3.根据控制点及水平位移测点的通视情况,用固定的拓普康GTS-602型全站仪、固定的反射棱镜、固定的控制点测出固定方向和点位。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目的和背景:在沉井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地面变形情况,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本观测方案旨在监测沉井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位移情况,为施工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安全。
二、观测内容:1.地面沉降的垂直位移;2.地面沉降的水平位移;3.地面沉降引起的结构变形情况。
三、观测方法:1.垂直位移观测:通过在地表安装沉降探测点,采用水准仪、测斜仪或位移仪等设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探测点的竖直位移。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水平位移观测:通过在地表安装沉降探测点,在水平方向布设水准管或位移传感器,并连通观测端与参比端,通过水准仪或位移仪等设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探测点的水平位移。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结构变形观测:通过在沉井结构的重要节点设置应变片或位移传感器,使用应变测量仪或位移测量仪进行定期观测,记录结构节点的变形情况。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四、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1.垂直位移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日变位数据和累计位移数据。
根据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基准点标高信息,计算观测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并绘制沉降等值线图。
2.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日位移数据和累计位移数据。
根据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基准点坐标信息,计算观测点的平面坐标,并绘制沉降等值线图。
3.结构变形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结构变形量的日变化值和累计变化值。
根据结构变形测点的位置和基准点坐标信息,计算结构变形测点的三维坐标,并绘制变形图。
五、报告和交流:根据观测结果,及时编制沉降位移观测报告,并提供给工程师和施工人员阅读。
老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老建筑沉降观测方案老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一、引言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教育和生态价值。
然而,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老建筑的沉降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沉降会对老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沉降观测,以了解沉降程度并采取适当的维护和修复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老建筑沉降观测的方案。
二、沉降观测方案1. 选择观测点位选择适当的观测点位对于准确了解老建筑的沉降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观测点位应尽量分布在老建筑的不同部分,包括建筑的四个角落以及中间部位。
同时,应考虑到观测点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影响,避免对结构造成额外的负荷。
2. 确定监测指标沉降观测的目的是了解建筑的沉降程度和速度。
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来表征建筑的沉降情况。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建筑的垂直位移、建筑裂缝的变化以及地基沉降等。
3. 选择观测方法目前,常用的老建筑沉降观测方法包括测量法和监测法。
对于测量法,可以使用水准测量和全站仪测量等方法进行观测。
而监测法则是通过安装沉降监测仪器,如沉降仪和倾斜仪等,来实时监测建筑的沉降情况。
4.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是指进行沉降观测的时间间隔。
观测频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通常情况下,观测频率可以根据沉降的速度确定,即沉降速度越快,观测频率应越高。
5. 数据分析与评估观测到的沉降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建筑的沉降状态。
对于数据分析,可以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
而对于评估,可以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对比和判断,如国家建筑规范等。
6. 报告和建议根据观测结果进行报告和建议,包括沉降的程度和速度、对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影响以及维护和修复的建议等。
同时,还需要在报告中提出沉降观测的继续和优化方案,以持续监测建筑的沉降情况。
三、总结老建筑的沉降观测是保护和修复老建筑的重要工作。
通过选择适当的观测点位、确定监测指标、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确定观测频率以及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可以准确了解老建筑的沉降情况,提出相应的维护和修复建议,从而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沉降监测方案
沉降监测方案一、引言沉降监测是指对建筑物、地基或其他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的过程。
沉降是指地基或土壤在承受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垂直位移。
准确监测沉降情况对于保护建筑物的安全性和预防灾害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降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二、监测目标1. 监测对象:建筑物、地基或其他结构物。
2. 监测参数:沉降速率、沉降量。
3. 监测时间:从建筑物或地基完工启用之日起,每年进行一次监测。
三、监测方法1. 基准点的选择:选择稳定、易于固定的基准点作为监测点,如建筑物角点、地面固定标志物等。
2. 监测设备: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进行监测,如全站仪、水准仪等。
3. 监测方位:根据建筑物或地基的不同,确定监测的方位,分为平面监测和垂直监测。
4. 监测周期:每年进行一次监测,监测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晨或晚上,以避免气温变化和人员活动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5. 数据处理: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沉降速率和沉降量。
四、监测方案的实施1. 准备工作:确定监测的目标和具体地点,编制监测计划,并准备好所需的测量仪器。
2. 基准点的安装:在监测地点选择合适的基准点,进行基准点的安装和固定。
3. 监测数据的采集:使用测量仪器对基准点和监测点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4.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沉降速率和沉降量。
5. 结果分析:对计算得到的沉降速率和沉降量进行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 结果报告:将监测结果编制成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用于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
五、沉降监测的意义1. 提前发现问题:沉降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或地基的沉降问题,避免由于沉降引起的结构损坏和安全事故。
2. 评估设计效果:通过沉降监测,可以对建筑物或地基的设计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3. 制定措施:根据沉降监测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前言沉降位移是指地面或结构因受荷载作用而发生下移或下沉,是工程施工、运营及环境保护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及时发现并解决沉降位移带来的影响,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观测方案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工程安全运营和保障城市地下设施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二、工程沉降位移观测的重要性在土木工程中,如建筑、路基、桥梁、隧道、地铁等,以及其他地下管线、通信线路等设施的施工或运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变动、软土沉降、地基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等原因,可能引起地面或结构的沉降位移。
这些沉降位移可能会引起建筑物变形、地面塌陷、管线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及时对工程进行沉降位移观测,可以有效地掌握地面和结构的变形情况,提前预警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工程沉降位移观测主要是通过安装监测仪器对工程周边地面或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掌握工程的沉降位移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从而保障工程的安全。
三、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制定1.观测目标观测目标是指工程沉降位移观测的具体目的,包括观测的内容和范围。
观测目标的明确性对于工程沉降位移的观测方案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观测方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2.观测方法观测方法是指在工程沉降位移观测中采用的具体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包括监测仪器的选择、安装位置的确定、监测参数的设置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
3.观测仪器观测仪器是工程沉降位移观测的核心设备,直接决定了观测效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监测目标和观测要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观测仪器,包括经典的水准仪、经纬仪,以及现代的GNSS定位系统、测距仪、位移传感器等。
4.监测参数监测参数是指在工程沉降位移观测中需要监测的具体变化参数,包括地面或结构的位移变化、变形变化、沉降速率等参数。
沉降观测方案
第1篇
沉降观测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地基沉降问题日益凸显。为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进行沉降观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沉降观测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二、观测目的
1.掌握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确保工程安全;
-电子全站仪:精度不低于±2mm;
- GPS接收机:用于遥感技术观测。
六、观测点布设
1.建筑物观测点布设:按照建筑物结构特点,均匀布设观测点,点间距不超过20米;
2.道路、桥梁观测点布设:沿道路、桥梁纵向布设,点间距不超过50米;
3.地下管线观测点布设:在关键节点和转弯处设置观测点。
七、观测周期与频率
4.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过程质量控制。
十一、安全与环保措施
1.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确保观测人员安全;
2.采取措施保护观测设备,防止设备损坏;
3.减少观测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观测。
本沉降观测方案旨在为工程项目提供全面、科学的观测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观测方提供科学依据;
4.指导工程验收及维护管理。
三、观测原则
1.科学性:采用成熟的观测技术和方法,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系统性:建立完整的观测体系,全面覆盖观测范围;
3.动态性:根据工程进度和沉降情况,适时调整观测计划;
4.预防性:及时发现潜在沉降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四、观测范围与内容
1.观测范围: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关键部位;
2.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等指标。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一、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路基、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备受关注。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对沉降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成为必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为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二、观测目的1. 了解工程结构的沉降和位移情况,为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变形异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3. 对比分析沉降和位移数据,为后续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三、观测内容1. 路基沉降观测:- 观测路基中心线、两侧及拐角处的沉降情况。
- 观测路基基底沉降情况,包括填土厚度、压实度等。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 观测桥梁墩台顶面沉降和墩台底面沉降。
- 观测墩台水平位移,包括横轴线方向和纵轴线方向。
3. 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建筑物基础沉降、主体结构沉降及附属结构沉降。
- 观测建筑物倾斜情况。
4. 裂缝观测:- 观测工程结构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及发展情况。
四、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法:- 利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或动态观测,测量精度应达到厘米级。
3. 全站仪测量法:- 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4. 裂缝观测:- 采用裂缝测宽仪、裂缝测深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五、观测频率1.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每季度观测一次。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4. 裂缝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沉降、位移曲线图。
2. 分析沉降、位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2.观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季节变化及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观测频率。
七、数据分析及处理
1.数据收集: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对观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工程地基沉降变化规律;
3.数据处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
(1)水准仪:选用高精度自动水准仪;
(2)全站仪:选用高精度电子全站仪;
(3)测斜仪:选用高精度电子测斜仪;
(4)电测水位仪:选用高精度电测水位仪。
五、观测点布置
1.地面沉降观测点:根据工程地基范围,合理布置观测点,确保观测点覆盖整个地基区域;
三、观测范围及内容
1.观测范围:包括整个工程地基及其周边可能影响的区域;
2.观测内容:地面沉降、建筑物沉降、地基土体位移、地下水位变化等。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
1.观测方法:
(1)地面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
(2)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电子全站仪测量方法;
(3)地基土体位移观测:采用电子测斜仪测量方法;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
1.观测方法:
(1)地面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2)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全站仪测量方法;
(3)地基土体位移观测:采用测斜仪测量方法;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
(1)水准仪:选用高精度自动水准仪;
(2)全站仪:选用高精度全站仪;
(3)测斜仪:选用高精度测斜仪;
3.观测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设备安全。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是指通过对土地或建筑物等物体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测量的一项项目。
沉降观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土地或建筑物的稳定性,及时发现沉降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下面是一份沉降观测方案,具体如下:一、观测目的:1. 了解观测地点的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2. 监测观测地点的土地或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 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4. 提供参考数据用于土地开发或建筑物修复和加固等项目。
二、观测内容:1. 观测地点的沉降情况;2. 观测地点的地表变形情况;3. 观测点的相对位移;4. 地下水位变化;5. 其他可能影响观测地点沉降的因素。
三、观测方法:1. 安装沉降仪、测量仪器等设备,对观测点进行定位和测量;2. 根据观测对象和具体情况,采取静态观测或动态观测的方法;3. 根据观测周期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数据;4. 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观测操作,并做好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观测频率:1. 根据观测地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观测需求确定观测频率。
例如,对于稳定的土地和建筑物,可以选择每年一次观测;对于潜在沉降问题较大的地区,可以选择每季度或每个月观测一次;2. 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观测频率;3. 需要保证观测频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以得到准确的观测结果。
五、数据处理:1. 将观测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观测数据库;2. 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排除可能的误差和偏差;3. 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沉降速率、沉降量等相关信息;4. 根据观测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以上是一份沉降观测方案的基本内容,具体实施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观测地点和观测需求进行调整和细化。
在观测过程中,需注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观测地点的环境变化和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观测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2)三、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3)四、各控制点的放样 (5)五、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5)六、沉降观测 (6)七、位移观测 (8)八、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11)九、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2)十、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13)十一、测量管理制度 (13)一、编制依据1、《城市测量规范》CJJ8-89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范》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二、工程概况工程名称:xxxx工程工程地点:xxxxxx建设单位:xxxxx设计单位:xxxxx工程规模:总建筑面积约30000㎡,其中地下车库建筑面积5748.81㎡。
包括:1座(11层)、4座(11层)、6座(11层)住宅楼;9座(5层)商业及住宅楼;地下车库(1层)。
工程内容包括:基础、主体施工、室内装修、排水工程(排水工程至(含)化粪池止)和防雷工程等设计图纸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1、建筑设计简介1座:建筑面积9233㎡,框剪结构11层,由两个对称的单元通过一条变形缝连在一起。
入户大堂为±0.000m,电房、垃圾房为-1.700 m,二层标高为4.500m。
二至十层层高为3m,复式一层层高为3.3m,复式二层层高为3m。
天面标高37.8m,最高点41m。
4座:建筑面积为5024.66㎡,框剪结构11层,首层为架空层、入户大堂。
首层标高-0.050m,层高3.5m,二至十层层高3m,复式一层层高为3.0m,复式二层层高为3.3m。
天面标高36.8m,最高点40.5m。
6座:建筑面积为4647.18㎡,框剪结构11层,首层为架空层。
首层标高-0.050m,层高3.5m,二至十层层高3m,复式一层层高为3.0m,复式二层层高为3.5m。
天面标高37.0m,最高点40.5m。
9座:(1-2梯、3-4梯情景洋房):建筑面积2631㎡,框架2层。
首层标高-0.100—0.150m,夹层标高2.85m,二层标高5.0m;二至五层层高3m。
天面标高17.0m,最高点20.3m。
地下车库:建筑面积5748.81㎡,其中人区防3268.55㎡,埋人防区2480.26㎡,半地下车库底板标高-4.9m,顶板标高-1.1m,层高3.8m,上部中心花园覆土1.5m深,住宅部分覆土0.6m深。
三、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1、监测项目: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回弹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建筑物主体倾斜、水平位移、裂缝观测,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以及支撑地基稳定性沉降观测。
2、从场地的实际情况看,场地四周离建筑物在10M以上,故对布设控制点无影响。
西侧场地做临设及材料堆放用,所以控制点集中布设在南北侧原有混凝土地面上,南侧只布设远向复核控制点,施工场地不受影响,东西向控制点设在西侧,东侧设复核控点。
3、布设的控制点均引向四周永久建筑物或马路上,且要求通视,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点时或后视时均在观测范围之内。
4、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和测绘院提供的红线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
5、高程控制网的布设要求:(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
扩展网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3)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
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
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
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4)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
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
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5)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6、平面控制网点的布设要求:(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控制网可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
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3)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布网方式与构形,每一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应少于2个。
7、控制点放样采用极坐标法,为便于复测,控制点的布置均成直线型。
8、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9、所有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
四、各控制点的放样地面控制点布设完后,转角处线采用2″级电子经纬仪DJD2进行复测,经校核无误后进行施测。
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若竖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时,也同样采用悬吊钢尺法。
每幢高度上至少设两个以上水准点,两次导入误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否则独立施测两次。
每幢均采用首个统一高程点向上传递,在固定的竖向钢筋砼柱抄测+0.5M控制点,以供标高控制,且必须校核无误。
五、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1、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城市测量规范》(CJJ8-89)执行,操作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1)控制轴线,轴线间互差:>20M 1/7000(相对误差)≤20M ±3对于轴线小于±3㎜。
(2)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3㎜。
(3)标高小于±5㎜。
(4)垂直度层高成≤8㎜。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和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为±3㎜,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桶内。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1)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
(2)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六、沉降观测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3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6、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1对二级、三级观测点,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可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2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3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仓库进货吨位、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7、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七、位移观测1、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或各层间上层相对于下层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计算整体或分层的倾斜度、倾斜方向以及倾斜速度。
对具有刚性建筑物的整体倾斜,亦可通过测量顶面或基础的相对沉降间接确定。
2、主体倾斜观测点位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某主体竖直线,对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对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2当从建筑物外部观测时,测站点或工作基点的点位应选在与照准目标中心连线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处;当利用建筑物内竖向通道观测时,可将通道底部中心点作为测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