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刘德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2期
运 筹 与 管 理Vo.l 20,No .22011年4月
OPERAT I ONS RESEARCH AND M ANAGE M ENT SCIENCE Apr .2011 收稿日期:2009 10 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901016);2009年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9J DXM 63012);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科研文科基地项目(W J 2010023);2010年度全国教育规划专项研究课题(GL A102084)
作者简介:刘德海(1974 ),男,辽宁辽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演化博弈理论,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问题。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刘德海1,2
(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 要: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实现现代化平稳过渡的重要因素。

假设弱势群体的效用函数考虑到公平因素的私人信息;不同时期各社会群体的经济收入是动态变化的;经济地位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划分;冲突中 有限理性 的社会群体采取前向归纳法形成适应性预期,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弱势群体采取无条件抗争策略、积极妥协策略和积极抗争策略的约束条件,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两种发生机理。

除了弱势社会群体对社会分配体制造成的经济收入差距的敏感程度,社会体制(博弈结构)决定的各社会群体采取不同策略的预期收益以外,弱势群体的收益增长情况是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根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系统科学,应急管理,多阶段动态博弈,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
中图分类号:F 224.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3221(2011)02 0082 07
M ulti phase Dyna m ic Ga m e Anal ysis of the R oot of Unexpected
Incidents Involvi ng M ass Partici pati on
LIU De H a i
1,2
(1.Center of E cono m etric Anal y sis and Forecasting,D ongbei University of F i n ance&E cono m ics ,Dalian 116025,China;2.School of M athe m atics and Quantitative E cono m ics ,D ongbei University o f F inance&E cono m ics ,D ali l a n 116025,Ch i n a)
Abstrac:t Unexpected i n ci d ents invo lv i n g m ass partici p ation beco m e an i m portant factor i n fl u enci n g Ch i n ese so cia l stab ility and m odernization .Suppose that the vulnerab le group consi d ers the equity factor i n its utility f u nc ti o n as the priva te infor m ati o n ,the econo m ic inco m e of soc ial group changes i n d ifferent phases ,the partiti o n of social strata is dec i d ed by the relative econo m ic stat u s ,and the social group w ith bounded rationality takes the for w ard i n ducti o n to engender the adaptab ility expectation .The paper buil d s the m ulti-phase dyna m ic ga m e m ode,l and t h en gets the cond itions for t h e vulnerable soc ial group to take the uncond iti o na l str ugg le strategy ,acti v e l y concession strategy and active l y strugg le strategy ,and t w o engenderi n g m echan i s m s o f unexpected inc i dents invo lv i n g m ass partic i p ation .The conclusion show s that the econo m ic i n co m e i n creasi n g rate is an i m po r tant factor of unexpected i n c i d ents invo lv i n g m ass partic i p ation ,besi d es the sensitive degree o f the vu l n erable so cia l group for pay disparity and t h e different expected i n co m es of soc ial groups that take the d ifferent strateg ies in t h e current syste m.
Key wor ds :syste m science ;e m ergency m anage m en;t m ulti phase dyna m ic ga m e ;unexpected inc i d ents i n vo l ving m ass partic i p ati o n ;engendering m echanis m 0 引言
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大量社会经济矛盾交织在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呈迅速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实现现代化平稳过渡的重要因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威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给社会心理带来恐惧和不安全感,使得政府丧失公信力,甚至会对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造成冲击和威胁[1]。

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是对政府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现实
考验,直接考量着政府在公共危机状态下能否用最短的时间控制局面、化险为夷、赢得转机[2]。

2008年以
来发生了以瓮安事件、孟连事件、陇南事件、出租罢运事件、石首事件等为代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社会危机、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重不足。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防范和应对社会危机,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大部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主要针对自然灾害[3、公共卫生事件[4]、交通事故灾难[5]、经济金融领域和企业生产领域[6,7]等常规类型的突发事件, 突
发事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置中的决策辅助方法和评估问题等方面 [8]。

所谓群体性突
发事件,指一定数量的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的诸如群体上访、请愿、集会游行甚至冲击党政机关、封桥堵路、拦截列车等突发现象[9]。

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结构复杂性、信息匮乏或过剩、矛盾对抗性、难以预测的高度突发性、事态发展不确定性和决策时间紧迫等高度复杂性的非常规边界特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09年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重大研究计划建议中指出: 目前人类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还缺乏深入的科学认识,在实践中缺少紧急应对的有效手段 。

传统博弈局限在固定环境下参与者的 超理性 假设,无法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纳入理论分析视野。

90
年代国际上兴起的演化博弈理论将人的行为模型化为具有某种适应性学习能力的渐进演化过程[10],该研
究范式为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途径。

其中,孙康等针对辽东湾海蜇捕捞冲突问题建立了演化博弈模型[11];刘德海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问题建立了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
了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下的事态演化过程[12,13];徐寅峰和刘德海等考虑社会弱势群体对公平的认知差
异,在主观博弈框架下分析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根源[14],但是没有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经济收入的长期动态变化问题。

一些社会学文献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其中一个重
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够[15]。

本文根据实验经济学的已有成果,在弱势群体的效用函数中考虑公平因
素的私人信息,并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增长的动态变化问题,构造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弱势社会群体采取无条件抗争策略、积极妥协策略和积极抗争策略的约束条件;最后,结合已有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急剧上升的社会经济根源。

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1.1 阶段博弈的基本结构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均衡问题日益明显。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在社会阶层分化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与开发商等资本利益集团相勾结,垄断了所在地方的大部分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成为社会强势群体。

近年来频繁爆发的城镇困难职工和城市违法拆迁住户的聚会上访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

本文采用经典的鹰鸽博弈模型表示不同社会群体的博弈过程(如图1)。

强势群体i 合作C
强硬T 弱势群体j 妥协C
抗争S (b,f )(c ,e )(a,g )(d,h )
图1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博弈的收益矩阵
其中,社会强势群体记为i ,社会弱势群体记为j ;强势群体面临的策略集合{合作,强硬}记为{C,T },弱势群体面临的策略集合{妥协,抗争}记为{C,S };各种策略组合的相应收益分别记为a,b ,c ,d,e ,f,g,h 。

根据社会突发事件所处的博弈环境,不同策略组合的收益具有如下特征:由于强势社会群体占据着经济资源、社会组织资源和媒体宣传工具等大部分社会资源,在争夺过程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一方面体现为倾83第2期 刘德海,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向于采取强硬策略,a>b>c>d;另一方面体现为在同等条件下其能够获得更高的博弈收益,a>e,b>f,c >g,d>h。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其博弈收益满足条件:e>f>g>h。

根据上述各种策略组合相应收益大小的假设,运用求解策略式博弈N ash均衡的划线法(即双方互为最佳反应),在图1中比较不同收益后,群体性突发事件阶段博弈的N ash均衡为强势群体采取强硬策略,弱势群体采取妥协策略的(a,g)。

有限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最后通牒博弈、鹰-鸽博弈等大量的实验博弈研究表明,参与人处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其决策时要考虑公平原则等社会文化规范。

Judy Bethw aite和PaulTo m pk i n son在利他主义的实验博弈(u lti m atum ga m e)研究中提出了非自利效用函数U[16]。

在此基础上,定义弱势群体j考虑公平因素的效用函数u j为
u j=p j+ j(p j-p i)(1)其中,p i为强势群体i的绝对收益,p j为弱势群体j的绝对收益,即博弈中支付; j(p j-p i)为弱势群体j的相对收益; j为相对收益系数,其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弱势群体j对收益差距的敏感程度,其值非负,反映了弱势群体j追求收益公平的利己主义行为倾向。

1.2 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1)不同时期各社会群体的经济收入是动态变化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起飞和平稳增长阶段,由于溢出效应各社会阶层的收入普遍得到稳步的提高;在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时期,各社会阶层的收入普遍恶化。

因此,各社会群体第t期的收益变化率r t定义为
r t=p t/p t-1, t=1,2,3, (2)其中,p t为该社会群体在第t期的收益;r t为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收益变化率,r t>1为收益增长状态; 0<r t<1为收益恶化状态。

因此,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收益变化率r t的含义不同于重复博弈的贴现因子 ,0< 1。

(2)各社会群体对其采取的某种策略获得的相应收益进行评价后,根据一定的学习规则调整可行的策略空间集合,从而导致了社会结构(即博弈结构和外部环境)本身处于动态化过程中[17]。

在图1所示的阶段博弈中,经济地位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划分。

在每一阶段博弈中,各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是动态变化的,首先根据当期双方经济地位的比较,判断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然后,选择下一阶段采取的行动策略。

定义第t期各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P t为以前各期收益U t的加总,代入(2)式,得
P t=U1+U2, ,U t-1=p1+r1p1+r2r1p1+ + t-1k=1r k p1(3)选取某一经济平稳增长时期(或经济持续衰退时期)进行分析,此时各时期的收益变化率r t为常数,记为r。

则上式第t期各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P t为
P t=p1(1+r+r2+ +r t-1)=(1-r t
1-r
) p1(4)
1.3 社会群体的行为倾向和策略空间
当弱势社会群体采取偏离纳什均衡的 非预期 突发行为时,根据参与者的不同 理性 假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第一种解释:根据参与者演绎推理行为的 完全理性 假设,传统动态博弈模型运用递推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纳什均衡,要求参与者具有很强的分析、计算、推理、预测等理性能力。

Selten提出的 颤抖手均衡 概念考虑了参与者由于意外原因造成的错误而产生偏离后子博弈Nash均衡的稳定性[18]。

根据这一概念,突发事件解释为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第二种解释:根据参与者归纳学习行为的 有限理性 假设,V an D a mm e提出的 前向归纳 概念对参与者的偏离行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19],参与者偏离Nash均衡的行为应该被解释为一个信号,它反映了参与者在将来如何进行博弈的意图。

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正是一个发生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动态博弈过程,频繁出现的各种类型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不能解释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偶然性意外,而应该解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 矛盾凸显期 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调整过程中局部矛盾激化的一个信号。

由于社会冲突问题的复杂性和当事者群体行为的有限理性,各社会群体在策略选择时基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性预期。

运用前向归纳法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中存在两期的适应性预期形成过程:根据对84运 筹 与 管 理 2011年第20卷
方第t 期和第t +1期的行为推断第t +2期的行为,如果对方在前两个周期中的行为具有连续性,则认定对方具有这种行为倾向。

由于社会强势群体i 占据了大部分政治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本,假设其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opportun is m )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在多阶段动态博弈中设计如下策略:
(1)在博弈开始阶段,强势群体由于经济实力领先于对方,利用先动优势采取 强硬 策略以获得最大利益,除非弱势群体已经选择了非预期的 抗争 策略。

该策略避免了弱势群体在博弈前提出 空头威胁 的可能性;
(2)如果强势群体的经济实力被对方赶超,丧失了先动优势时,此时原先的社会阶层分化已经改变,相应地策略空间发生转换,此时采取 妥协 策略以达到(合作,妥协)这一次优解。

否则,一直坚持 强硬 策略。

现有研究表明,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在社会冲突中的诉求主要是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基本经济利益[20]。

一旦具体争端和利益诉求得到妥善解决,事态将迅速平息。

因此,假设社会弱势群体j 具有合作行为倾向:如果强势群体主动选择 合作 策略,则采取安于本分、利益均沾的 妥协 策略;如果自身经济实力赶超对方后,从而掌握了先动优势,引起策略空间的改变时,仍将主动采取 妥协 策略,息事宁人;如果自身经济实力赶超对方后,对方仍想通过投机行为选择 强硬 策略占便宜,则还之以 抗争 策略。

社会弱势群体具有上述 非理性 的合作行为倾向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最后通牒、蜈蚣博弈等大量的实验
博弈研究已经验证了这一结论[21]。

在博弈开始阶段强势群体i 选择 强硬 策略的条件下,弱势群体j 可供选择的策略为:
(1)无条件抗争策略:由于弱势群体的效用函数中考虑了公平因素这一私人信息,在阶段博弈中即可出现非N as h 均衡的博弈结局(强硬,抗争)。

(2)积极妥协策略:当弱势群体处于收益快速增长的时期,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采取韬光养晦的 妥协 策略,利用后发优势使得自身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3)消极妥协策略:根据传统博弈理论 完全理性 假设,不考虑弱势群体效用函数中公平因素的私人信息,各阶段博弈的唯一Nash 均衡(强硬,妥协)构成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唯一的子博弈完美均衡。

(4)积极抗争策略:弱势群体通过在前两个阶段内采取针锋相对的 抗争 策略,迫使对方在两败俱伤的博弈结局中改变 强硬 策略,从而双方在以后各个阶段达到(合作,妥协)的双赢结局。

此路径为传统博弈结构下的非子博弈完美均衡路径,但是根据前向归纳法和博弈双方的机会主义和合作行为倾向,这种 非理性 的博弈结局是可能出现的,即体现为非预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2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分析
2.1 弱势群体的无条件抗争策略分析
根据弱势社会群体考虑公平因素后的效用函数(1)式,在图1所示的阶段博弈中弱势群体j 选择 抗争 策略的收益u j (S)大于选择 妥协 策略的收益u j (C)
u j (S)=h+ j (h-d), u j (C )=g+ j (g-a)
整理后得 j [(a-g )-(d-h)]>(g-h)(5)
命题1 当弱势社会群体对社会分配体制造成的经济收入差距非常敏感时,即在图1所示的博弈结构下,弱势群体的效用函数中 j 较大从而满足(5)式,阶段博弈中弱势群体采取无条件抗争策略,导致非N ash 均衡的(强硬,抗争)结局,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

在社会冲突中,如果弱势社会群体对社会分配体制造成的经济收入差距非常敏感,尽管占据了各种社会资源的强势群体采取 强硬 策略,弱势群体仍将地选择 抗争 策略。

此时,社会弱势群体采取上访、集会、静坐等行动的诉求主要并不是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补偿,而是对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满,甚至演变为情绪化的 与基层政府对着干 。

事态的发展超出了强势社会群体原先的预期,社会冲突双方陷入以暴制暴、两败俱伤的恶性循环中。

2.2 弱势群体的积极妥协策略分析如果弱势群体对社会分配体制造成的经济收入差距不是很敏感,即选择无条件抗争策略的约束条件85第2期 刘德海,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5)式不满足,弱势群体j在图1所示的阶段博弈中将选择 妥协 策略。

但是在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中,弱势群体的 积极妥协策略 设计如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后发优势的效应,如果弱势社会群体处在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其在与强势群体i争夺某种社会资源的冲突中,通过第1期实施韬光养晦的 妥协 策略后,第2期实现了经济实力赶超上对方,从而在第3期双方达成合作分享某种社会资源的帕雷托最优结局。

分析弱势群体实施该策略的约束条件:
如果在博弈第二阶段(记为下标2)弱势群体j的经济地位P2j赶超强势群体i,即
P2j P2i(6)代入经济地位(4)式和双方采取(强硬,妥协)的效用函数,得
p j(1+r j) p i(1+r i), g+ j(g-a) (1+r t
1+r j
) a(7)
整理,得g-(1+r i
1+r j
)a j(a-g)(8)
命题2 当弱势社会群体处在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其在与强势群体争夺某种社会资源时,利用后发优势采取韬光养晦的 积极妥协策略 的约束条件是:(1)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增长率高于对方,即r j>r i;(2)弱势群体采取 积极妥协策略 不会过分地拉大双方经济实力的差距,即(a-g)较小;(3)弱势群体在实施 积极妥协策略 期间必须忍受双方经济收益存在一定差距的现实,即经济收益差距的敏感程度 j较小。

推论1 当弱势社会群体j处于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时期,而且其经济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强势群体i(即r j>r i)时,如果冲突双方经济收益的比值满足约束条件(9)式时,具有后发优势的弱势群体j可以通过在前(t-1)期中采取韬光养晦的积极妥协策略,从而在第t期实现赶超的目标
( t-1k=0r k i/ t-1k=0r k j) p j p i ( t-2k=0r k i/ t-2k=0r k j)(9)上述推论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简单的加以证明,具体过程此处略。

2.3 弱势群体的积极抗争策略分析
如果弱势群体对社会分配体制造成的经济收入差距不是很敏感,即选择无条件抗争策略的约束条件(5)式仍不满足,在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中,我们选取三阶段博弈过程分析弱势群体选择 积极抗争策略 的约束条件。

弱势群体j采取 积极妥协策略 的博弈收益
P3(j)=(g+ j(g-a)) (1+r j+r2j)(10)弱势群体j采取 积极抗争策略 的博弈收益:根据策略设计,此时博弈的均衡路径为{(强硬,抗争)、(强硬,抗争)、(合作,妥协)},故
P3 (j)=(h+ j(h-d)) (r j+r2j)+(f+ j(f-b))(11)当P3 (j)>P3(j)时,弱势群体j采取 积极抗争策略
(h-g)(r j+r2j)+(f-g)> j[(g-a)(1+r j+r2j)-(h-d)(r j+r2j)-(f-b)](12)暂时不考虑弱势群体j效用函数中关于公平因素的私人信息, j=0,则上式简化为
(g-h) r2j+(g-h) r j-(f-g)<0(13)求解上式关于收益率r j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令M1,2=-(g-h) (g-h)2+4(g-h)(f-g)
2(g-h)
则M1<r j<M2(14)根据阶段博弈模型的收益条件f>e>g>h,可知:M1<0,M2>0恒成立。

代入(14)式后,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3 弱势群体采取 积极抗争策略 的约束条件为(15)式,影响因素包括其对收益差距的敏感程度、自身的收益变化率和博弈结构中双方采取不同策略的收益值。

0<r j<M2,其中
86运 筹 与 管 理 2011年第20卷
M 2>1
当2h +f >3g M 2=1当2h +f =3g 0<M 2<1当2h +f <3g
(15)
如果弱势群体j 效用函数中考虑公平因素,此时 j >0。

分析(12)式右端取值范围:首先,根据阶段博弈模型收益假设条件,可以得到d >h,b >f,a >g,a >b >f >g,此时(a -g )>(b -f );其次,在图1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博弈的收益矩阵中,当强势群体i 采取强硬策略T 时,弱势群体j 采取妥协策略C 的双方收益悬殊差距(a -g ),将大于弱势群体j 采取斗争策略S 的双方两败俱伤后的收益差距(d -h ),即(a -g )>(d -h )。

将上述不等式约束代入(12)式,可知其右端小于零,弱势群体j 更倾向于采取 积极抗争策略 。

推论2 在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严重衰退状态时,其将选择 积极抗争策略 ,整个社会陷于 以暴制暴 的非子博弈完美均衡路径,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

为了避免弱势群体采取 积极抗争策略 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处置措施一方面调整不合理的社会分配体制(博弈结构对应的相应收益h,f 和g ),坚决依法追究违法犯罪人员的责任,严厉打击 打砸抢 等暴力行为,同时完善社会冲突和争端的调解仲裁机制,推进 和谐社会 、 和谐社区 的建设;另一方面在经济衰退时期针对弱势社会群体推出保障就业和稳定收入的政策,防止弱势群体收入水平出现长期恶化的趋势,即经济衰退期社会收入分配体制保障弱势群体的收益变化率r j 始终大于临界值M 2。

推论3 在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处于快速增长状态时(即收益变化率r j 大于临界值M 2),即使在当期社会分配体制下双方的收益差距悬殊,但是弱势群体基于自身经济地位迅速改善的现实,其将采取韬光养晦的 积极妥协策略 ,利用后发优势抓住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以在未来阶段实现赶超。

此时,弱势群体不会采取抗争策略。

传统博弈假设参与者具有预测、分析、推理等 完全理性 能力,在此分析范式下无法解释群体性突发事件现象。

考虑到弱势群体的效用函数具有公平因素的私人信息,不同时期各社会群体的经济收入是动态变化的,经济地位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划分,冲突中 有限理性 的社会群体采取前向归纳法形成适应性预期,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可以得出弱势群体采取无条件抗争策略、积极妥协策略和积极抗争策略的约束条件,揭示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

3 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正面临着深化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1997至2004年期间全国群体性突发事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5%,2006年全国发生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6万余起,2007年上升到
8万余起,2008年以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及激烈程度都超过以往[22]。

分析图2的统计资料[20],首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是弱势社会群体的基本经济利益受到损
害,即图1阶段博弈的相应收益满足(5)、(16)式;其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 无直接利益冲突 的参与者占
到45%左右,绝大部分参与者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23],即命题1和3中弱势社会群体对社会分
配体制造成的经济收入差距非常敏感。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课题组2009年的调查报告(见图3),2008年社会公众总体上对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有所上升,由2006年的62.27%上升到2008年的68.35%。

但是,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数量呈急剧上升的总体趋势。

具体分析图3,在大多数宏观社会领域的公平状况有所改善的同时,一些与弱势社会群体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领域,如 司法与执法 、 工作与就业机会 的公平状况恶化了, 收入差距 更是急剧拉大,从而导致弱势社会群体对社会分配体制造成的经济收入差距更加敏感。

一旦达到命题1和3的临界条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很可能爆发。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以来我国 出口主导型 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外贸出口锐减,沿海地区农民工大量返乡,城市失业率增加。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与经济外部冲击的短期问题交织在一起,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叠加,使得我国进入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发期。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城市困难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完善农村包括五保、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和救灾救济在内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尤其是要千87第2期 刘德海,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