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全文)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全文)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一、横向打通文论要点与柏格森认为笑是“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某种机械刻板的东西”,介绍他的生命哲学,“笑”的理论更易吃透。

讲“精神分析学说”的文论,就必须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是一个整体,指人的个性构成,与通常所指的人的品质有所区别。

人格整体包括3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中的3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

与本我、自我、超我相对应的是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理想原则。

如果只介绍“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或者梦的理论,没有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介绍就显得很突兀。

对荣格“原型”理论的认识必须在弗洛伊德个人“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引进“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分析心理学”的“原始意象”、“自主情结”等文论要点就会迎刃而解。

再如,解构主义文论,罗兰·巴特是从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反思走向解构主义的。

他在《S/Z》中开宗明义:“从每个故事里抽取出它的模型,以这些模型再建立一个巨大的叙述结构,然后(为了验证)又回到任何一部作品上去:这件任务使人力倦神疲,而且索然寡味,因为文本因此而失去了差异。

”而德里达是从语言学出发,反对逻各斯(语言)中心主义,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

这里须适当介绍索绪尔的语言学知识。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就具体语言符号而言,能指是随意的,与所指没有必定的联系。

任意性、差别性局限于能指领域。

语言优于文字,文字的首要用途是记录语言。

德里达认为“所指”领域同样存在任意性和差别性,语言并不优于文字。

为此,他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达到反传统的目的,说明“所指”世界构成一个流动的意义指涉过程,它也是不确定的。

至此,德里达在深广的背景下,打开了解构主义的大门。

“言虽不能言,非言无以传”,他后来自造“分延”(differnce)、“播撒”(dissemintion),“踪迹”(trce)等新词也正是以自己的理论为基础的。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一):欧美及亚非经典文学中精神文化浅探论文文学是在语言文字最初的交流和记录功能之上发展、升华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外在流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险峰、张箭飞主编的《外国文学》一书,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分别以时序和国家地区为标准,遴选了一批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全方位地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地图,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文化的极富价值的图书。

本书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的是欧美部分。

欧洲文学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人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伟大的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现,都是直至现在仍被不断借鉴的主题。

欧洲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文艺复兴发端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作品所流露出的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了文艺复兴的第一声号角,也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传世的名作。

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还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个文化的新时代。

而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流传下来的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后,歐洲文学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以反映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莫里哀的喜剧,还是歌德的诗歌,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向更加理性和高尚的层次。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篇一:西方文学史期末论文浅谈莫泊桑与短篇小说《项链》姓名:申丽华学号: 2104091894班级:20xx级朝文课程名称:西方文学史任课教师:韩继镐浅谈莫泊桑与短篇小说《项链》【摘要】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相比之下,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关键词】莫泊桑项链玛蒂尔德真诚勇敢莫泊桑简介和小说《项链》的介绍1. 莫泊桑简介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和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作《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欧洲短篇小说创作“双璧”是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

莫泊桑,一生写短篇小说将近300篇。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深受叔本华的影响,渗透了浓厚的悲观主义。

2.小说《项链》的介绍《项链》是短篇小说,作于1884年。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

人们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往往把她看成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把她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看作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

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内容大概是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为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丢失。

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

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700字_西方文学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700字_西方文学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700字_西方文学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700字(一):翻转课堂在西方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开始注重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是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西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鉴于此,文章将对翻转课堂在西方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翻转课堂;西方文学理论课程;实践一、引言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教学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应用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应用到西方文学理论课程中,有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西方文学理论课程,是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二、翻转课堂视角下的西方文学理论课程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模式发展了很大的改变,翻转课堂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虽然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加强创新,但是在翻转课堂视角下的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难的,必须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进行革新。

以往的西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主要在本科生三年级与四年级设置课程,一般而言,都是一周2节课,关于文学课程的安排非常单一,课时的设置少,随意性较大,存在很多问题。

同时,在市场经济与社会环境逐渐改变的背景下,西方文学理论课程已经开始被压缩,有个别学校将其压缩成选修课或者是辅修课。

如果要在一年时间内确保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求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向专业化方面发展,几乎是非常困难的。

除此之外,面对逐渐加剧的就业压力,学生在保证紧张就业需求的同时,英语基础课也就是阅读写作课,还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的实践时间越来越少,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时间也逐渐压缩,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下降。

因此,我国在本科院校中的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减少专业化的理论课程设置,将关键内容放在学生思想的启迪和能力的开发方面,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西方文论论文

西方文论论文

AS1001123 梁思莉从马克思文艺观看精神分析批判摘要:马克思文艺观是立足现实生活的,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获得审美体验,他的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批评,跟他的文艺观具有一致性;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认为艺术是人本能的升华,他的文艺批评,很多都是从“俄狄浦斯情结”出发的。

两者在文艺创作的动力和社会功用上都有所差别,甚至是对立的。

关键词:马克思的文艺观、马克思的批评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创作的动力、文艺的社会功用在比较马克思文艺观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两者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文艺观及其批评观的具体内容。

1、文艺的本质是什么?这方面,马克思关于文艺是审美的创造,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观点特别重要。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曾提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肯定文学艺术的美的特质,由于人具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事物的创造性能力,能将人的本质对象化,能借助想象的形象化去改变和加工所表现的对象,使之更典型,更理想也更美,因而,文艺作品被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才更高。

这就为文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论断提供了根据。

马克思的文艺创作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即人的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来看,自然要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看作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对创作过程,马克思强调过想象和幻想的作用,恩格斯论述过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与其世界观的矛盾,说明创作的主体及其思想在创作中并非完全不起作用。

西方文论小论文

西方文论小论文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曾说过:“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都是现时代的设计师”。

而贬损他的人,将他斥为冲进人类文明花园的“一头野猪”,性泛滥的鼓动者,认为他的精神分析学完全忽视了人性中高级的和道德的方面。

而事实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然本身具有明显的局限和不足,但他成功的揭开了千百年来困惑人类的许多精神奥秘。

在20世纪人类文化的版图上,弗洛伊德毫无疑问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同样,《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

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

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

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

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

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

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非因为因为它表现了“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人类逃避即将来临的不幸时毫无结果的努力之间的冲突”,也非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

而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对象指向父亲,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向我们显示出我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愿望实现了。

”俄狄浦斯的命运有可能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潜意识欲望中具有已被压抑了的师傅扑母的本能倾向。

西方文论论文

西方文论论文

试论莱辛《拉奥孔》的主要文论思想摘要:莱辛的《拉奥孔》是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西方近代美学著作,副标题为《论画与诗的界限》。

他以雕像群“拉奥孔”为题,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但同时又有着不可分离的美学视角,对两者都有不同角度的思考。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诗与画美学思想莱辛是德国杰出的戏剧家、文论家、美学家、哲学家。

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职业作家。

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批判古典主义文艺观,倡导具有启蒙精神和民主色彩的新兴阶级文学观。

而莱辛的《拉奥孔》是启蒙文论的里程碑。

拉奥孔雕像表现的是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大蛇绞住时痛苦挣扎的场景。

莱辛就这一雕塑作品和维吉尔史诗《伊尼特》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了几个不同点。

莱辛不同意温克尔曼对此所说的“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古典文艺之最高理想即“静穆”,认为史诗和雕像处理的不同来自不同的摹仿媒介、题材、审美感受。

他结合许多例证,写了《拉奥孔》,阐释了他的诗与画不同的观点,文中对诗画特征的描述和两者区别的分析成为西方美学史上诗画理论的经典作,文中的理论意义和美学价值十分丰富。

莱辛在《拉奥孔》中,清楚地划分了诗与画的界限。

莱辛认为,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属于空间艺术,受空间规律的支配;是属于时间艺术,受时间规律的支配。

所以他从媒介、模仿的对象以及审美的效果三方面来探讨了诗与画的界限。

第一,两者的媒介不同。

在莱辛看来,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等“自然的符号”来完成某种空间中的形体,诗所使用的是声音和语言等“人为的符号”,在时间的关系中叙述事物。

第二,两者的题材不同,绘画由于是一种空间艺术,因而它适合于表现空间中的一个或一组对象,适合于表现看得见的静态的物体,它的主要目地在于追求物体美;诗是时间艺术,适合于表现在时间维度上承续的动作,适合于表现动态的事物,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动作或行为描写反映事物的动态美。

北大英文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期末论文

北大英文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期末论文

20世纪西方文论期末论文对福柯作者理论的解读——从“人之死”谈起北京大学英文系 2012级XXX12000XXXXX2013年12月摘要: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发展,文本研究脱离作者的权威地位成为一种趋势,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这种思想最终在结构主义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成型,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的理论。

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解构主义批评家同时期的福柯,在其代表作《词与物》中提出“人之死”的观点,并以此为起点,在《什么是作者》中分析了作者“话语功能”的特点并且提出了“话语实践的创始者”这一概念并阐明了“话语实践”的具体条件。

关键词:福柯人之死作者理论话语功能一、福柯作者理论的逻辑起点——“人之死”继罗兰·巴特1968年发表《作者之死》后,福柯于1969年2月在法国哲学学会做了题为《什么是作者》的演讲。

演讲结束后,在与批评家吕西安·戈德曼的讨论中福柯提到:“戈德曼说对人的否定即人之死·······但这并不是断定人之死,而是从人之死(或人的消失,人被超人所取代)这一主题出发,看一看人的概念的功能的运作方式和规则·······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了作者的概念。

”①这说明了福柯论证“作者之死”的逻辑起点和论证所用的方法都源于在《词与物》中处理“人之死”这一理论的研究方法。

在《词与物》中,福柯“并不关心向客观性迈进的被描述知识,今日的科学最终在期中得到确认;设法阐明的是认识论领域,是认识型”,“这样一种事业,与其说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还不如说是一种‘考古学’”②,这个考古学探究已解释了西方文化认识型中的两个巨大的间断性:第一个间断性开创了古典时代(大约在17世纪中叶),而第二个间断性则在19世纪初标志着我们现代性的开始,“19世纪以来,完全发生变化的正是这一构型(指古典时代表象理论与语言理论、自然秩序理论和财富及价值理论之间存在着连贯性);表象理论······消失了;语言·······也随之消失了”,“但是随着物越来越变得反省的,并指示在他们自己的生成变化中探寻它们的可理解性原则,还放弃了表象的空间,人随之并且第一次进入了西方知识领域,奇怪的是,有关人的而只是在幼稚者的眼里是从苏格拉底以来最古老的研究了,人可能只是物之序中的某种裂缝······然而,①见李康、张旭据Donald F. Bouchard英译版的译作,演讲后讨论部分由张旭据法文原版译出②《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第10页,福柯著,莫伟民译想到人只是一个近来的发明,一个尚未具有200年的人物,一个人类知识中的简单褶痕,想到一旦人类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人就会消失,这是令人鼓舞的,并且是深切安慰的”③。

西方文论论文

西方文论论文

从现象学角度看卡尔维诺的《孤独》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07级三班学号:070160104 姓名:张鹤“现象学”一词最初是由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提出,而它真正作为一个哲学学派出现,则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并且伴随着这股文学理论思潮的逐渐兴起,现象学开始为理解文学空间的独特性提供依据,为文学批评提供方法论。

在现象学看来,知识是一种叙事,我们使外部世界变成了我们意识本身的内容,意识与意识的对象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意识的本质具有一种“意象性”,只有当外部世界被意识活动把握,成为意识活动的对象的时候,事物才有意义有秩序。

因此,胡塞尔认为,客体可以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我们的意识假设、设想的事物。

意识也不像实证主义那样是对世界的被动记录、消极接受,而是具有“意识给予”功能,积极地对世界进行“构造”或“设想”,能动地将外部世界的印象综合改造为一个统一的经验系统。

我们先纵观卡尔维诺的《孤独》,文中那个作为局外人的“我”真的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警察追逐窃贼的游戏了吗?恐怕不是。

或许这只是作者在回家的途中偶遇的一个事件,然后兴趣突发,就在回到家后将它写进自己的小说当中。

卡尔维诺是用自己的意识构造了这样一个将外部世界和自我意识活动密切联系起来的场景,这也正体现了现象学中的“意象性”概念。

现象学的一个著名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胡塞尔用“悬置”和“加括号”来形象地表达“现象学的还原”的内涵。

而他所追求的研究出发点就是无成见、无预设地做中性观察和描述,达到一种绝无偏见的思考,在没有任何先决前提的条件下研究“事物本身”,最后再“回到事物本身”,这概括起来就是现象学方法论的实质“本质直观”。

《孤独》中的“我”最开始出现的状态是“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

”正因为此,“我”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一帮窃贼的队伍,而伴随着以下几次身份的转换“窃贼-警察-窃贼-警察-窃贼”,“我”最终脱离了这两个队伍,又回到了“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这样原初的状态。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浅析结构主义叙事学摘要: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

面对各具特色的理论,本文试图从故事层面,话语层面,故事和话语层面融合三个角度梳理叙事学的发展脉络,阐明叙事学的代表理论。

关键词:结构主义叙事学;故事;话语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分析叙事体共有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发掘叙事体不变的深层结构,建立一套叙事学的普遍模式。

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

1969年,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在《语法》里面,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称谓,标志着叙事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尽管叙事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至今才有30多年,但是其研究范畴却发生了重大转移,其过程始于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对故事和情节的区分。

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史柯拉夫斯基将故事定义为“在时间链条上依序铺开的人物及行动范型间的典型关系”,强调故事中的时间为发生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因果链,将“情节”一词解释为把因果、顺序性的事件做一番艺术上的组合或解体。

这种把“故事”(fabula)与“情节”(sjuzet)区分开来的“二分法”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范畴的不同侧重。

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础,采用“故事”和“话语的“二分法”以及“故事”“话语”的融合,将叙事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做一梳理分析。

一、对故事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在素材中,还是在已经完成的作品中,“故事”总是最基本的方面。

所以早期叙事学家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多选择“故事”层面作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故事”结构的探索,始于形式主义学者普洛普,他所著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河。

普洛普的研究旨在从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中抽象出它们共同具有的模式,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

他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认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功能。

英语语言文学 西方文化与文学 大学期末论文

英语语言文学 西方文化与文学 大学期末论文

英语语言文学西方文化与文学大学期末论文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rich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t discusses how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become a prominent tool for expressing and preserving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made by Western writers and literary works in shaping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various literary works and cultural aspects, this paper aims to present a holistic view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1. IntroductionEnglish language and Western culture have a deep-rooted connection that has evolved over centuries. The English language,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has not only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Western culture but has also been molded and influenced by i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glish language,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nd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interplay.2.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on English LanguageWestern culture, with its rich history and diverse traditions, has heavily influenced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paper delves into the various aspects of Western culture that have shaped the language, including religion, philosophy, art, and societal norms. For example, the English languageborrowed numerous words and phrases from Latin, French, and Greek due to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world.3. Western Literature's Impact on English Language EvolutionWestern literature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works of influential Western writers, such as Shakespeare, Dickens, and Austen, and analyzes how their literary contributions have shaped the English language. It highlights the use of innovative language techniques, unique word choices, and distinctive storytelling styles in their works that continue to influence English literature today.4. English Language as a Vehicle for Preserving Western CultureEnglish language serves as a vehicle for preserving and disseminating Western culture. The paper explores how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traditions, and beliefs are conveyed through English literature. It discusses how classic literary works serve as a window into Western culture, enabling reade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to gain insights into Western societal norms, historical events, and moral dilemmas.5. The Global Impact of Western LiteratureWestern literature has transcended borders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worldwid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Western literary works, ranging from the works of Chaucer to contemporary authors. It highlights how these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numerous languages, enabl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o appreciate and engage with Western literature.6.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English language,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re intricately entwined. The English language owes much of its richness and versatility to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Western literature has not only shaped the English language but also serves as a powerful medium for preserving and disseminating Western culture. By study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on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e and dynamic natur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浅析当代西方文论研究的意义论文

浅析当代西方文论研究的意义论文

浅析当代西方文论研究的意义论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对教育、对文学提出的要求,国外文学理论教材的翻译介绍以及人们日渐增多的对国外大学教学理念与方式的了解,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文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二十多年来,文艺学专业已经涌现出了许多的教学成果,出版了许多有特色的文艺学教材,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形势的需要。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析当代西方文论研究的意义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当代西方文论研究的意义全文如下:进行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研究,不仅要分析其与19世纪文学理论思潮的内在承继关系以及其与西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社会学、政治学等的关系,以获得一个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工作平台;而且要进行20世纪时代精神的基本分类,即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现代性”西方文学理论精神,进而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西学精神的转型,分析其“后现代性”产生播撒的内在原因、基本形态、价值转向等问题。

同时,还需审理世纪末在“冷战”结束后的西方文学中的“后殖民性”———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问题,并对这一多元文学批评的正负面效应加以阐释。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转型特征,表征出现代性艺术精神向后现代性审美文化价值偏移的重要趋势。

这一研究涉及的流派众多,人物思想芜杂,问题面广,更具有多语种特征,使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

同样,面对19世纪末的“近代”文论批评,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文论批评、中后期的“后现代”文论批评、世纪末的“后殖民”文论批评,问题出现的周期短,转型快,牵涉面大,特别是在人文科学流派和科学分析流派形成的对峙中,当代文论研究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诸如:如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加以整合,对当代语言学、社会学、美学成果加以吸收;如何从对西方的译介和模仿中走出来,以国内文论研究专家的眼光重新看待和分析20世纪西方文论批评中最重要的理论批评,并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加以验证,分析其优劣,发现其内在的文论精神,为创立中国当代或新世纪文论流派打下基础;如何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语境来审理所面对的现代西方文论,同时,通过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来更新我们自己的文艺理论批评建设和话语言说的方式,进行价值重建,等等,这些问题均值得我们去认真审理。

西方文论感性

西方文论感性

我读西方文论学习了一个学期西方文论,虽然所学非精,却也受益匪浅,进过自己的领悟与摸索,在老师教辅的提点下,总结了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

因为西方文论具有着科学的内涵。

每一种文论都自成体系,逻辑严密,体现了西方的理性智慧。

且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对文学和艺术的概念术语作了严密的界定,重视范畴之间的差异,重分析事物,有较强的明晰性,对于诸如有限与无限、部分和整体、表层与内在、历史与超越等问题有深刻的把握,从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其概念是脱离感性形态的抽象的概念。

后世文论著作的基本格调、研究思路等都深深地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所以具体说来,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方文论尤其重视其哲学基础。

这主要表现在体系性、思辨性和明晰性等方面。

西方文论的体系性很强,主要是奠定在各种哲学基础上的。

这种基础使得西方文论具有严密的理论构架。

与中国文论重诗性思维和感性形态不同,西方文论尤其重视理论推导,往往多批判前人,但又不离开文学问题的中心。

在此基础上,论述的明晰性也是西方文论家们所重视的。

其主导方式是科学的、分析的、认识的,有较强的学科意义。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的文论思想一直具有思辨的特点。

但是,这种文论也有它们的缺点,感性生动的作品有时会被概念的分析肢解,限制了对文学活动的感性把握,文学形象的情感也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还没有被深入认识。

18世纪浪漫主义兴起,西方文论由再现转向表现,作家和作品的情感特征得到重视,文学创作和批评从偏摹仿、再现、写实向重表现、重抒情的方向转变,文论价值理念的自觉意识凸现出来。

其次是叙事本位。

西方文学受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的、实际的活动,以叙事文学为本位。

与此相关,西方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强调事件叙述的整一性和描写的逼真性,强调作家创作要像镜子一样如实、形象地反映、再现现实。

从柏拉图开始,文论家们就用“镜子”来比喻文学艺术的摹仿特性。

本科生西方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本科生西方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本科生西方文化论文格式范文西方文化入门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基础,许多老师及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学好它对学好英语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文化论文范文一:浅析中西美学中的痛苦与美:以崇高范畴为例综观西方审美观念的深层内涵,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西方的审美范畴之中深深地藏着一颗内核——痛苦。

美是由痛苦导出的,是痛苦情感的迸发。

由痛苦升华为那震撼人心的之美,升华为那数的崇高与力的崇高,升华为那光辉灿烂之最高境界!西方的宗教美学思想,也与此密切相关。

耶稣受难,正是一种由痛苦而产生的崇高之美。

痛苦产生美,崇高来源於痛苦,柏克正是这样为崇高下定义的:“任何东西只要以任何一种方式引起痛苦和危险的观念(the idea of pain and danger),那它就是崇高的来源”。

正因为柏克首先将崇高确定为痛苦与恐惧的升华,才使得崇高与优美划清了界线,使崇高真正成为一个美学范畴从美之中分离出来,从此开创了崇高理论的新纪元。

康德从而和之,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苦与恐惧引起的“消极的快感”。

为什么痛苦与恐惧会变成具有美学意义的消极快感呢?康德的解释是:因为崇高的感觉与美的感觉不一样,欣赏优美的花卉图案时,它给人一种直接的愉快,具有一种促进生命力的感觉。

而产生崇高情绪时,人们首先感到的不是直接的愉快,而是恐惧、痛苦,面对危险异常、令人惊心动魄的大自然时,人们在痛苦与恐惧之中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加强烈的喷射!从痛苦恐惧之中发出惊叹与崇敬,心情在自然界的崇高形象中受到激动与震撼,这就是由痛苦之中迸发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崇高!叔本华认为,崇高源於那无法摆脱的痛苦,客观世界的可怕现象以战胜一切的优势威胁着意志,痛苦的意志被那无限大的对象压缩至於零。

但是,人们以强力挣脱了自己的意志与利欲的关,对那些可怕的对象作宁静地观赏之时,这痛苦就升华为一种崇高之美。

对於由痛苦产生崇高,现代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指出:“如果我们企图了解痛苦的表现为什么有时候能使人愉快的话,这种快感就恰好提供我们所寻找的价值的先验因素。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学习西方文艺理论的收获与感想【摘要】:《西方文论》课程是本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我们了解学习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西方文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西方在文艺理论界产生的各种主要思想学说的脉络,更好地学习其深入精辟的思想理论,使我们丰富已有的文艺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综合运用中西方理论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水平和能力。

本文将从如何认识西方文艺理论的角度入手,并结合苏苏老师课堂讲授的相关知识内容,侧重总结论述个人对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想。

【关键词】西方文论;收获;感想所谓“西方文论”是一门相对于东方文论而言的,发源于古希腊的欧美文艺理论。

作为一门课程,它包括从古至今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及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理论家及其理论主张各种理论的相互排斥或补充等内容。

在刚刚开始学习《西方文论》这门课程的时候,感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之前也知道本学期要学习《西方文论》这门课程,所以提前也做了一些准备,了解到西方文论是西方人文艺理论思想的结晶,是与我们东方文论一同存在的“双子星”,其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不但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应该善于学习、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而西方文艺理论正是西方人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优秀文化结晶。

基于自我的对西方文论的这些认识,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抱着必定学好的信念,开始了本课程的学习。

记得第一节西方文论课,老师向我们谈及本学期学习西方文论的课时安排,要求本学期共用32课时来学习这门课程,当时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第一个想法是这根本就不可能,要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学习掌握西方思想家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汇总而成文艺理论,这真的是太难了。

接下来老师谈到本课程的教学安排,本以为老师会用大谈特谈西方文论的重要性、如何学习西方文论等新课开课前的惯用开场白来引导我们去认识学习西方文论这门课程,其实不然,老师从一系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入手,通过有趣而又切合实际的生动例子让我们准确透彻地理解抽象文艺理论知识,以此奠定了教授本课程基本思路,那便是将西方文论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化枯燥为趣味,这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听课兴趣。

西方文论论文

西方文论论文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文学院马芳文 12113822 汉语言高级文秘12(5)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人们要用全新的感觉去审视、体会熟悉的事物,要把人从模式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知识的升华和诗意的解放。

具有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作为一条原则,陌生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具备了深刻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文学一、关于陌生化的内涵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和“奇异化”,它是由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次吃产生于一次误写中,是由“奇怪的”错写而来,但却由此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什克洛夫斯基在其所著的《散文理论》对奇异化做了具体的解释。

它与自动化相对立,具有一下三层含义:其一,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阐释艺术的总原则。

俄国形式主义以陌生化为基础,对艺术的目的、艺术的程序、艺术的本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突破了传统的艺术理论观,开启了现代诗学理论之先河。

什克洛夫斯基这样阐释艺术的目的:“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简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作在事物之中并不重要。

”其二,在艺术审美接受中,陌生化是艺术审美接受的必要手段,着基本符合接受者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因为人的接受心理具有“衰竭”的特性,即随着动作重复次数的增加,人的心理感受能力下降,直至达到失去了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也就是无意识、自动化的状态。

这样艺术必须突破现实的自动化状态,唤起人们对世界的感受。

为此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反常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的方法。

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_西方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_西方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_西方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论文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以及英汉翻译(一)《圣经》故事方面英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特别是基督教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广泛。

通常西方人会把《圣经》作为他们的生活道德准则,《圣经》的内容深深地融入到西方文化中。

在西方人的文学艺术以及日常语言中也会广泛应用到《圣经》故事。

比如,“godforbid”“oh,heavens”“forgodsssake”等已经成为西方人的口头常用语。

实际上,《圣经》不单单是基督教的一部正式经典,而且也是一部内容、思想的经典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家常常为了丰富写作题材,进而巧妙地引用《圣经》中的词句、人物或者典故。

比如,“absalomsshair”,本意是指押沙龙的头发,潜台词是“美丽反而是一种致命伤”;“manna”在《圣经》中赐给以色列以及摩西人的食物,潜台词是代表意外收获。

圣经的典故以及故事也被常常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其中英国诗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的《力士参孙》《复乐园》及《失乐园》中都采用了《圣经》里的典故。

(二)词汇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文化和词汇密切相关,每个民族的语言词汇中都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风俗民情、政治制度、经济、历史、地理及文化艺术等,但是如果文化背景不同的话,相同的词汇代表的涵义也会有所差异。

就日常生活称呼语而言就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比如,我们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汉语中主要用“老”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尊敬,常常也会使用“老王”“李老”或者“老先生”。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年长通常代表着智慧、经验、身份,但是西方文化中,将“o ld”这个词汇表示过时、落后于潮流等意思。

并且在西方,年龄是个人的重要隐私信息,尤其是西方的女性非常忌讳他人询问其年龄。

因此,西方人一般不会叫对方“oldpeople”“grandma”等,通常会直呼其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结构主义叙事学摘要: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

面对各具特色的理论,本文试图从故事层面,话语层面,故事和话语层面融合三个角度梳理叙事学的发展脉络,阐明叙事学的代表理论。

关键词:结构主义叙事学;故事;话语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分析叙事体共有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发掘叙事体不变的深层结构,建立一套叙事学的普遍模式。

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

1969年,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里面,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称谓,标志着叙事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尽管叙事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至今才有30多年,但是其研究范畴却发生了重大转移,其过程始于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对故事和情节的区分。

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史柯拉夫斯基将故事定义为“在时间链条上依序铺开的人物及行动范型间的典型关系”,强调故事中的时间为发生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因果链,将“情节”一词解释为把因果、顺序性的事件做一番艺术上的组合或解体。

这种把“故事”(fabula)与“情节”(sjuzet)区分开来的“二分法”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范畴的不同侧重。

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础,采用“故事”和“话语的“二分法”以及“故事”“话语”的融合,将叙事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做一梳理分析。

一、对故事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在素材中,还是在已经完成的作品中,“故事”总是最基本的方面。

所以早期叙事学家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多选择“故事”层面作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故事”结构的探索,始于形式主义学者普洛普,他所著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河。

普洛普的研究旨在从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中抽象出它们共同具有的模式,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

他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认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功能。

在他研究的100个民间故事中,人物充当的角色被他概括为“英雄”、“假英雄”、“恶棍”、“公主”等7种类型,人物功能则被分析归纳为31种。

他所抽象出来的行为角色和功能体现了故事事件的共性,为故事系统分类提供了依据。

普罗普特别关注童话故事中的不变成分,力图从中抽象出不变的模式。

他认为童话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普洛普的研究影响了法国等国的叙事学家,他们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叙事结构的研究。

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是代表人物之一。

列维·斯特劳斯以神话中的基本故事作为分析对象,努力寻找神话中内在不变的因素和结构形式。

他受语言学中音素、词素等概念的启发,把神话中的最小单位叫“神话素”。

“神话素”就像词素中的一些二元对立现象一样也是按照二元对立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我们会想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阴阳观),神话的意义就存在于这些“神话素”的组合之中。

他认为,关于人类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类起源于地球,一种认为人类起源于交媾,神话就源于这两种对立的观点。

在神话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低估了血缘关系(俄狄浦斯杀死父亲,厄忒俄克勒斯杀死自己的兄弟),一种是把血缘关系看得太重(俄狄浦斯不该娶自己的母亲,安提戈涅非法地安葬哥哥)。

同时,他认为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的某些永恒的“深层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构,其中的变项是一些普遍的文化对立(如:生/死、天堂/尘世,等等)和处于这些对立项之间的象征符号。

这些深层结构在不同文化中可以演变出具有不同价值的表层结构。

跟普洛普相比,列维·斯特劳斯明显迈进了一步。

普洛普主要关注的是“故事”自身的要素及其上下组合关系(语言学上叫横组合),列维·斯特劳斯则关注“神话素”的逻辑结构方式,各种要素间的联想关系(语言学上叫纵组合)。

格雷马斯高度评价了普罗普和斯特劳斯的理论成就,但是,他认为普罗普的理论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文学类型,应该运用句子结构的语义分析法加以改进。

为了提出一套普遍的叙事规则,他设想了三对二元对立的“行为身份”: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助手与敌手。

它们可能在所有的作品中出现。

为了阐明多种多样的叙述顺序,格雷马斯还把普罗普的“行为功能”合并为三组结构:契约结构(建立和破坏关系)、执行结构(考验和斗争)、分离结构(离别和到达)。

我们不难看出,格雷马斯是按照斯特劳斯二元对立的模式改组了普罗普的理论。

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方法更为地道,他不仅关注“故事”的要素及其先后顺序,而且关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横组合与纵组合两种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仍旧存在很多缺陷。

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的叙事学家都追求其理论的客观性和普适性,但正如米克·巴尔指出的那样,这种模式下的叙事研究不能作为阐释工具,其实用性因此大打折扣,同时它也难以真正达到客观性和普适性。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批评家(如范·迪克)建议“把叙事作为行动哲学和话语分析这些更广阔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区域”(范·迪克,1987:119)。

这种提议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诸如托多罗夫和热奈特,他们开始从话语层面入手对叙事作品进行分析。

二、对话语层面的研究所谓叙述话语,简言之,就是叙述故事的方式。

它主要包括时间、空间、语态、语式、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等等。

托多罗夫在《叙事作为话语》一文中, 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叙事语式三个范畴研究叙事话语。

叙事时间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存在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时间是一条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托多罗夫,108)。

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存在着三种关系:等距,如对话体的场景叙事;故事时距>叙事时距,如概述或全景式叙事、省略或停顿;故事时距<叙事时距,这类主要用来描述主观心理叙事,比较少见。

叙述体态涉及故事中人物和叙述者的关系。

叙述者指的是叙事话语的发出者,叙述者可以出现在叙事行动中(如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不出现在叙事行动中(如第三人称叙事)。

叙述语式涉及叙述者向人们传达“故事”的方式,它由“描写”和“叙述”两大语式组成。

托多罗夫对叙事话语的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为热奈特所吸收。

热奈特虽然也采用语言学方法研究叙事文学,借鉴了托多罗夫的一些理论观点,但是更注重研究叙述体的整体结构,并不把语言学的模式与叙事学的模式作机械的对应。

他主张更细致更具体地接触作品的实际,认为最好的分析方法应该是从特殊到一般。

他在《叙事话语》的引论中把叙事分为3层: (1)故事,即被叙述的内容; (2)叙事话语,即用于叙述故事的口头或笔头的话语,在文学中也就是读者所读到的文本; (3)叙述行为,即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

热奈特通过对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的详细分析,发现了文学叙事的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叙事话语”。

在阐述的过程中,热奈特借用了动词的三个形态:时态、语式(谁感知)、语态(谁叙述)。

叙事时态主要探讨了故事本身的时间与叙述故事所使用的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叙事语式研究叙述者叙述故事所采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叙述时与之保持的距离,叙事语态解决了叙述主体与叙述行为、叙述行为与所叙述故事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热奈特的阐述过程虽然有点繁杂,但是许多理论观点却新颖独到。

他在“叙事频率”中用“频率”这一概念轻而易举地道出了场景描写与概括性叙述的区别。

他把叙事方式概括为3种: (1)零聚焦,叙述者比人物知道得多,甚至无所不知; (2)内聚焦,叙述和人物知道得一样多; (3)外聚焦,叙述者比人物知道的少。

他用语式(谁感知)和语态(谁叙述)两个概念澄清了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的争论热点—角度问题,对《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序分析更是洞幽烛微。

在《新叙事话语》中,他用一条长链准确地概括了文本内容的传达过程: “作者(暗含作者)叙述—者—叙事—受述者(暗含读者)—读者。

”在《叙事的界限》中,热奈特建议用三对二元对立的概念来探讨叙述问题:一是叙述与模仿,二是叙述与描写,三是叙述与陈述。

他首先复述前人关于每对概念的区别的认识,然后一一加以分析、驳斥、取消。

在他看来,前人说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叙述,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描写,纯粹的不动情叙述是不存在的,每对概念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总体来讲,托多罗夫和热奈特等叙事学家,在把叙事作为话语进行研究的范式的同时,也包含了对故事的研究,只不过研究重心不在于对故事行动功能及序列进行描写,而在于故事转化为话语中的种种方式。

它属于俄罗斯形式主义所谓“技巧”范畴,从而使研究成果更贴近文本现实,在批评实践中更具操作性,缺陷则是研究总停留在形式描写层面上,缺乏对叙事运作机制更全面的探讨。

三、对“故事”和“话语”融合的研究与对“故事”和“话语”的各有侧重不同,自罗兰·巴特起,一些叙事学家开始对叙事的这两个层面进行整合、改造。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载了罗兰·巴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在这篇两万余字的论文中,罗兰·巴特试图建立一套分析叙事作品的理想模式。

他建议用3个层次来分析叙事作品的结构: (1)功能层,研究基本的叙事单位及其相互关系; (2)行动层,亦称人物层,研究人物的分类问题; (3)叙述层,探讨叙述者的实质以及叙述者、作者和读者的相互关系。

罗兰·巴特一方面将作品分成诸多层次来分析,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在他看来,虽然每个层次有自己的单位和相关成分,但是每个层次独自产生不了意义,某个层次的任何单位只有结合到高一级层次里才有意义。

应该指出的是,罗兰·巴特虽然采用“三分法”(影响了后来学者的理论框架),但是他的“三分法”与“二分法”大同小异,他的“功能层”和“人物层”与普洛普、格雷马斯的“故事”层所指的含义基本一致,他的叙述层归属于“话语”层,“话语”层包括传递内容的所有手法。

如果说,普洛普、列维·斯特劳斯、格雷马斯等结构主义学者主要研究“故事”层(文本的“所指”),那么,从罗兰·巴特起,结构主义者明确地把“话语”层(文本的“能指”)纳入了他们的理论视野。

在罗兰·巴特的另一个权威之作《S/Z》一书中,“故事”和“话语”两种研究方法得到完美结合,并且被建构起来一种分析模型,巴特通过这个模型,充分证明了文化意义之普遍语意体系及主导功能情节的因果逻辑—叙事形式生成刺激的两种讯息—如何互动及互相支持对方。

“融合”后的叙事学在研究范畴和方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