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孟子》二章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四书”之一。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有一定作用的。

孟子主张“性善说”,他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的人性论。

《鱼我所欲也》一、语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这里是“感激恩德”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三、一词多义。

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做,这里是“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这里是“感激恩德”之意故不为苟得也取得之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独人皆有之代词,指“义”这种思想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蹴.尔而与之代词,代乞人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管夷吾举于士从生于忧患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四、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箪:竹筐(5)一豆.羹豆:碗(6)蹴.尔而与之蹴:践踏(7)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什么益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10)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

勿丧:不丧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丰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如果”的意思。

(12)二者不可得兼..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â)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ã)动心忍.(rân)性衡.(hã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课件(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课件(带内容)

四、语段精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那种叱咤风云、声震宇内的如公孙衍、张仪一样的英 雄人物。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为不过是“妾妇之道”,只知道摇唇鼓舌、曲意 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 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
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 的祸害,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预习导学
文言默写
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
四、语段精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
(2)苦其心志( 使……痛苦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 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三、预习导学
字 词 积 累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一怒而诸侯惧( 害怕 )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这个 ) (5)贫贱不能移( 使……改变 ) (7)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 (9)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11)困于心衡于虑( 梗塞,不顺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字音】衍(yǎn)冠(guàn)【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熄:同“息”,平息。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行:固守坚持。

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

屈:屈服。

使动用法。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1)XXX(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XXX(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XXX 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 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XXX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XXX及其弟子万章,XXX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张,分别出自《腾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XXX也终成为仅次于XXX的一代儒家宗师,因XXX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XXX之道”。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3)“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XXX。

(4)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援用论证等。

二、重点词语积累:1、重点实词(1)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XXX:真正,确实。

(2)一怒而诸侯惧。

惧:害怕。

(3)安居而天下熄。

熄:指战争平息。

(4)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3.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4.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字音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孟子二章是气节篇,总共包含了十七个小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一、物尽天择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子引用了这个现象,来阐述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认为,人也需要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够生存下去。

二、仁义论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说:“仁者爱人,义者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仁爱和公正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必要之道。

他还强调了人之相互依存和宽容的重要性,只有人们互相帮助和宽容,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品格。

君子以仁爱、公正和谨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忽略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因此,孟子提出了君子的四种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人性本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以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例,指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良善,才能够真正达到道德的标准。

此外,他还提出了“四端”和“八恶”的概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道德准则。

五、价值观孟子强调了人的非凡价值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自然资源,并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

六、孟子的治国思想孟子提出了“以民为本”和“明王之治”,这两个思想是他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以明明正正的王法为规范,通过好的教育培养政治和道德的理想公民,组建高效的政府来实现这个目标。

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能自满自足,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谨慎行事,不要轻易拿出不可实现的承诺,确保自己的言行一致。

八、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提出了“教育有道”和“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孟子二章复习

孟子二章复习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一、文本天时[2]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7]攻之而[8]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9]天时不如地利也(10)。

||城非不高也,池(11)非不深也,兵革(12)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13)而(14)去(15)之(1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17)曰,域(18)民不以(19)封疆之界(20此句),固国【22】不以山溪(23)之险(21此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4此句)。

得道者(25)多助,失道者(26)寡(27)助。

寡助之至(28),亲戚畔(29)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30)之。

以(31)天下之所顺,攻亲戚(32)之所畔,故君子有(34)不战(33此句),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与练习答案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与练习答案

文言文《孟子二章》【原文】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专题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知识复习要点及练习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知识复习要点及练习

18.《孟子两章》复习资料及练习一、文言常识归纳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3、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4、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4.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完整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完整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1.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下》)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大师,“亚圣”“孔孟”。

3.《孟子》四书之一:《论语》《大学》《中庸》内容:4.解词:发:起,被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狱卒。

举于市:从狱官那里释放。

市:集市。

任:责任,使命。

是:此,这。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停顿。

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挨饿。

拂:违背。

乱:使……扰乱。

忍性:使性格坚忍。

衡于虑:思虑堵塞。

征于色:他的思想表现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灭亡。

5.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通“弼”,辅弼。

6.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理解记忆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鱼我所欲也》总结1.本文先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上》)。

2.解词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孟子二章》复习

《孟子二章》复习

主旨:
本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 点,具体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 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 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 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解释红色的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 )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 ( 责任,使命 )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 劳其筋骨( 使… …劳累 )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扰乱 )空乏其身( 使他 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强)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 人恒过( 犯错误 )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衡梗,塞“,横不”顺,)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 征于色(表现) 而后喻( 通晓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指国外 ) 国恒亡(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 辅佐君主的贤士 )
富贵不能淫:关 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颜 回、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谭嗣同、闻一多、刘胡兰。
补充道理论据: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事实论据:
生于忧患: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成就霸业(最 后打败吴国)。 2、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3、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4、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 坚持音乐创作。 死于安乐:
1、夏桀荒淫无道导致夏朝灭亡。
2、商纣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导致亡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走 道路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孟子》二章文本回顾知识清单跟踪训练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B.子.未学礼乎C.丈夫..之冠也D.贫贱..不能移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译文: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译文:大丈夫戴帽子的时候,父亲训导他。

C.立天下之正位。

译文: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D.威武不能屈。

译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B.文中作者开篇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先立后破。

C.对大丈夫的理解:倍加珍惜富贵的来之不易,在贫贱中学会坚持与忍耐;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D.本文语言简练,善用排比,具有节奏感。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题目。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D.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下列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天)用这些办法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B.(上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C.所以内心警觉,性格坚强,增加益处和才干。

D.(上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惊动,性格坚强,以增加他的益处和才能。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C.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和如何治理国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 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 照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 极强的说服力。
• 不同之处: •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
同: •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
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和阐述; •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最准确的一项是(D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诞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 而1:表顺接 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 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 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 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 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 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周密,并使用类比论 证,善于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完整版)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完整版)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富贵不能淫【作者资料】本文选自.作者,名,字。

战国时期、、.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

【重点字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大丈夫: 。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4、丈夫之冠也冠:5、父命之。

命: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戒:(戒之曰:戒:)7、以顺为正者以:顺:正:8、得志与民由之得:由:。

9、独行其道独行:道: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通假字】往之女家:【理解性背诵】1。

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2。

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重点赏析】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

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5。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贵不能淫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名,字。

战国时期、、。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

【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大丈夫:。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
4、丈夫之冠也冠:
5、父命之。

命:
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戒:(戒之曰:戒:)
7、以顺为正者以:顺:正:
8、得志与民由之得:由:。

9、独行其道独行:道: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淫:移:屈:
【通假字】往之女家:
【理解性背诵】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4.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赏析】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

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9.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
【重点词语】
1、实词积累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古人筑墙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5、行拂乱其所为拂:乱:
6、人恒过过:
7、而后作作: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9、入则无法家拂士入: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2、词类活用
①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使动用法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入: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死:
④必先苦其心志苦:
⑤劳其筋骨劳:
⑥饿其体肤饿:
⑦空乏其身空乏:
⑧所以动以忍性动:忍:
3、通假字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解性填空】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
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论断:。

○6、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理解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重点】
3、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重点】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重点】
6、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重点】‘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重点】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重点】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 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重点】
答:这篇文章说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家亡国破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