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

合集下载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作为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其田园诗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诗歌以浓郁的自然情趣、深厚的感受力以及朴实的行文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陶渊明的田园诗。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非常鲜明。

他的田园诗以自然为主题,以展现自然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

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不仅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也是陶渊明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追求。

诗歌中的清新脱俗、虚静恬淡的田园风光和真挚感情,都是源自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把握。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的诗中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映照,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

但同时,诗人也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表达了人们追求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再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色彩。

他的诗作品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田园诗,陶渊明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自然,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例如《饮酒》诗中所表达的“遣兴归山半,萍心结庐心”的情感,以及《归去来兮辞》中表现的对人生归宿的思虑,都是陶渊明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他的诗展现了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追求清高和以人为本的立场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和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凝聚了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人生审视,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审美价值。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一、古人关于对“自然”的认识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别和相互联系的倾向。

《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 (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则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

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

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基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毁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陶渊明诗歌自然风格的语言学解读

陶渊明诗歌自然风格的语言学解读

陶渊明诗歌自然风格的语言学解读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题壁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题壁诗和咏史诗内容相似,咏史亦就是题壁,它承继了阮籍《题壁》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就是抒写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整体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降生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同时实现,抒写了壮志难酬的迷茫;有的充分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固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写着愤慨的情怀。

例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念山海经》等多属于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

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

如《形影神》等。

1.恬静自然、爽口动人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切合平静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源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就是直写下其事,不骗人打磨,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浓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静之中见到奇妙,朴素之中见到瑰丽。

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深邃的审美风格而著称。

他追求自然美与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注重与自然相融合、与世俗相抗衡的心境。

首先,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以自然为主题,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色来诠释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自然的展示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

他的诗画面广阔,形象生动,常常描绘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其次,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充满了深邃的意蕴和追求内心真实感受的倾向。

他以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思考为基础,反对虚浮的言辞和做作的修饰,追求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深入的思考。

他的诗多以个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默然的思考,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强调生活哲学和人文关怀。

他在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情世故的厌倦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他强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倡导清贫宁静、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并对社会的荣辱利用保持冷静的态度。

综上所述,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以自然、深邃、真实为特点,他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

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

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在其诗歌‎中的体现中文系051班34号李仕梅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这在他的众多‎诗歌中都有体‎现。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那么,陶渊明的诗歌‎是如何体现出‎自然这一思想‎的呢?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陶渊明希望返‎归自己本来的‎、末经世俗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直一),表达出返回自‎然后由衷折喜‎悦之情。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从陶渊明的《饮酒序》中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自然思想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歌中都有表现‎。

我们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多么纯朴自然‎的感受啊,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故而我们伟大‎的诗人发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感叹。

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再来看开《拟挽歌辞》其三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经典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陶渊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进行深入研究。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意象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最常见的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草木、鸟兽等。

1.山水意象陶渊明笔下的山水意象往往具有清新、宁静、淡泊的特点。

他常常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

例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南山的远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2.草木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草木意象也十分丰富。

他善于运用各种草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通过对荒凉的庭院中依然盛开的松菊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和执着。

3.鸟兽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鸟兽意象也颇具特色。

他常常运用鸟兽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例如《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通过对鸟儿和鱼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人生意象除了自然意象外,陶渊明诗歌中的人生意象也十分丰富。

他通过对人生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1.隐逸意象隐逸是陶渊明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摒弃。

例如《归隐集》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通过对自己性格的描绘和对丘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

2.时光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时光意象也十分突出。

他常常通过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感慨。

例如《杂诗》中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把握。

三、陶渊明诗歌意象的艺术效果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陶渊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一、概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哀愁而闻名。

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观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

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深情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他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品性相通联的。

这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三、山水情怀与诗意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山水元素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他诗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在他的诗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诗意境界,从而使得山水成为了一种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

他的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生的幽远思考。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四、自然万物与生命共通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融入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理解。

他以一种超然的意境,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形态和气质,赞美了自然界中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怜悯,这种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五、自然与道法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透露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义准则,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观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表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六、结语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道德理想。

试分析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观。

试分析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观。

试分析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观。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文学创作的实践从田园生活开始,在这种精神支配下,他向往自由、追求真我、抒发自我情感。

作为一名中国人又是什么让他如此痴迷于自然呢?自然在陶渊明身上是怎样体现的一个主题呢?笔者认为,这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对这份热爱的忠诚息息相关。

《归去来兮辞》中所说“万物之和为贵”(张载)、“物我相依”(杜甫)两句话体现出陶渊明对“自然”以及对生命世界和生命存在方式的充分肯定。

但在此之前,陶渊明一直没有从自然界中获取到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则是各种形式被自然所改变甚至毁灭了的现象——自然对人类来说是最大最无价值可言之物。

因此他以“回归自然”作为一生追求目标——他不能容忍大自然对自己所施加给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不合理不和谐感,因而对大自然进行了一系列反思,并将之转化为诗词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一、自然形象的真实呈现陶渊明是一个天生向往自然的人,他曾这样写道:“有花之乡,有水之乡。

山水之间,鱼鸟相会;草木丛中,鸟兽相呼。

人迹罕至之地,则鸡犬相闻。

山不在高,而有仙则名。

林泉高古,鸟语花香”。

这里的“水”指河底的水、河里游鱼、山涧里的溪流以及山上的泉;“鸟”指鸟的叫声;“兽”指兽、兽下所生之物及在自然界中生活的动物等。

这些都让我们感到自然不仅仅是单纯的形象,而是一个立体饱满起来的世界——它不需要人类去认识和把握这些具体事物给它带来的一切信息。

二、自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它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从《归去来兮辞》中的“天地日月星辰乎?山川河岳乎?若我与日月星辰相比”“天地万物生于斯,死者方回于斯”可以看出,“自然”思想对古代诗歌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二:它在诗歌发展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极其重要因素。

古人对自然赋予了极其浓厚兴趣和极高评价,这不仅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有着极大热情和重视,而且也表现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中最为核心和本质方面一种高度地重视和肯定。

略论陶渊明诗歌的朴素自然

略论陶渊明诗歌的朴素自然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朴、自然、清新而富有意境,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陶诗抒情极为平淡自然,每每表达都是自然流露,有如泉水从心底缓缓流出,那么的自然流畅,清澈见底而不带任何杂质,读其诗,使人感觉亲切和天的彭泽县令后所作,描写了刚刚离开官场的愉悦心情,赞美了田园风光和躬耕生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十三年的经历,几度出仕,深受束缚,没有自由。而回归田园的他,就像鸟儿飞回了大自然,轻松愉快,自然状态的情感流露,跃然纸上。茅草屋、田地、树木、炊烟、鸡鸣、犬吠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整个画面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味道淡得出奇却很隽永,令人心旷神怡。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陶渊明把自己的感情寓于客观事物之中,物我交融,因而在抒发感情时,诗歌表现出朴素和谐自然的风格。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何等的坦荡和自然,心若“远”,即使身居闹市,亦不会为车马之喧哗而动容。诗人与菊作伴,清淡雅致,古色古香;与飞鸟作伴,结伴而行,的距离拉近了,“悠然”之态正是诗人与自然相融的妙笔。诗人的悠然情怀与眼前的自然气象,都合于自然之道,物我交融,达到浑然—体的境界。这种境界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村生活。读他的这类田园诗,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气韵在心间弥漫开来,明净、轻柔、舒缓,让人感到一然的心境中,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来。诗仙李白感情豪放,想象奇特,塑造形象更是华丽。而陶渊明与之相反,感情的抒发是自然的,想象也是自然的,塑造形象更是自自然然。他不着意刻画,只适当点染,并且塑造的形象多取材于现实生“暖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诗中“暖暖”,形容模糊昏暗,“依依”,形容舒缓轻柔。远处的村庄看得见但又看不清楚,农家里升起的炊烟轻柔地飘在空中。狗在巷子里叫,声音传得很远,鸡的呜叫声很清晰。诗中描写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只是“炊烟.‘狗吠”“鸡鸣”,诗中也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自自然然,勾画出一个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的乡村居所,表现出宁静祥和归田后的生活画面,都是用朴素自然的笔触白描出好的诗歌不单只凭强烈的感情抒发,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只有使感情形象化,才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陶渊明生活极端困苦,他亲自参加农耕劳动,其诗歌以现实情境和事物入诗,而其想象图景也多如《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战祸不息,民不聊生。人民渴望有—个美好、安定的宁的桃花源,描绘出一幅朴素自然的田园图景:这里环境优美,人们过着无忧无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人辛勤劳作,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和平宁静。人远离尘世,丝毫不为外界的陋习所感染。这里没有动乱,没有苛政,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劳作,家家快乐。而这些美好的情景,不过是作者对未暗,这种和平安宁、真诚无伪的理想社会便成为了一种期盼和向往。这样借助与现实的反差,集心中之理想,来想象入诗,其想象就变得非常朴素自然。看似在天上,实则仍在人间。鸟在陶诗中是自由自在的象征,诗中既有自由快乐的飞鸟,如“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也有受困牢笼的羁鸟,如“羁鸟恋旧林”(《归因田居》),还有日暮还巢的归鸟,如“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这些鸟的形象都带有诗人的自况,形象也没有刻意雕琢,而是在明白晓畅中自然三、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悠远驭能力。诗歌的感情抒发,想象和形象塑造,都需要陶渊明用自描的手法,以大众俗语入诗,明白渊明的诗歌语言:“文体省净,殆无常语。”朴素自然,简洁纯净,天然雕饰,正是陶诗语言与人不同的这样环境下造就的恬淡心境,使得他语言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在《归园田居》这组诗中,陶诗的语言特色表现得非常鲜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通俗明白的叙述了诗人的居家环境。“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还是信手写出,不夹杂任何绚丽色彩,却给人一种平静安详的感觉,生动传神地将农家场景展感想,给人一种清新、淡远的意境。再如《桃花源记》叙事非常简练,作者仅用三百描绘出—个理想的社会,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明白如话,极尽纯净之美。陶渊明朴素自然的诗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语这些朴素的事物编织成多姿多彩的优美诗句,而且善于将农村日常见闻,如炊烟、井灶、狗吠、鸡鸣纳入诗境,构成一幅恬淡、自然的风俗画,具有极高的审美的价值。同时,陶渊明开拓了诗歌反映现实的新领域,他一系列农村题材的田园诗,将诗歌从高雅的殿堂中解放出来,朴厚淳净,清新自然。【1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3】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作者简介:杨洪波,河北大学助教;杨柳.河北大学助教)

陶渊明山居秋暝的自然抒怀与人生感悟赏析

陶渊明山居秋暝的自然抒怀与人生感悟赏析

陶渊明山居秋暝的自然抒怀与人生感悟赏析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晋朝末年至南朝刘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楷模。

他的诗作众多,其中《山居秋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描绘了陶渊明隐居山中的生活,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本文将就《山居秋暝》从自然抒怀和人生感悟两方面进行详细赏析。

一、自然抒怀陶渊明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诗中以“草木深知早,飞鸟自春回。

”开篇,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大地上的草木的生机勃发和迁徙归来的飞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变化和生命力的感叹。

接下来又以“此事引愁思,我欲补天邱。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心灵共鸣,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紧密结合。

通过描写山野的自然景观,他以此来自我陶冶自己的情操,达到了宣泄情感和抚慰心灵的目的。

二、人生感悟《山居秋暝》中,陶渊明除了表达对自然的抒怀,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的“南山竹,北山松”揭示了作者与山水相融的心境。

山水是陶渊明精神家园的象征,他逃避五谷之自食其力的劳累,选择隐居山中与山水相伴,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在这悠闲自在的环境中,他深思熟虑,思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山水与自然的对话,他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体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哲理。

生命如同晨曦,转瞬即逝,而人应当以辛勤努力和充实自我,实现对生命的赞美与珍惜。

三、艺术表达陶渊明的《山居秋暝》除了内容上的自然抒怀与人生感悟,还在诗词的艺术表达上具备独特魅力。

首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相联系,增加了整体表达的深度和内涵。

其次,诗中的寥寥数言,言简意赅,以极其简练的语言,展示了陶渊明对自然和人生的深邃思考。

最后,诗的节奏韵律把握得恰到好处,读来给人一种自然优美的感觉。

整首诗以平仄相结合的“阳切平仄、阴切平仄”的韵律,颇具音韵美,并通过反复运用“思”字、押韵达到回旋呼应的效果,给人以愉悦的阅读感受。

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

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

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注:本篇文章由AI模型生成,仅供参考)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散文家。

他以其清新自然、豁达大气的风格富有人文、情感以及思想性,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人物之一。

在他的诗歌中,存在一种新自然精神,即对自然本质、对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互动的反映。

这篇文章旨在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新自然精神,并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一、陶渊明的新自然精神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的。

他热爱大自然,在诗歌中表达出对自然界中的花草、鸟兽、山水的倾慕。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自然的美、讴歌自然的神秘和力量。

例如,他在《桃花源记》中写道:“时人逢此竞狂惑,我独笑之。

世人皆醉饱而我独醒,世人皆狂惑而我独清。

”这段话出自桃花源记,表现了陶渊明对与世俗观念相反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他不仅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而且在《归去来兮辞》中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二、陶渊明的新自然精神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人们往往有被规范、被羁绊的情感,但陶渊明醉心于大自然,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他强调了离开纷繁世界的自由和放松,回到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中。

他的诗歌也展现出了他对人类自由和洒脱的关注,表达了对没有大错的判断和人类关于生存价值观的探讨。

三、陶渊明的新自然精神强调先天的道德观、人格修养以及其对自然的敬重。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他强烈地表现出对人类天性和人类品性的关注。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本性应该是在自然界中生长形成的。

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段话表现了人类的悲伤、恐惧和疲倦,但也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敬重和信任。

他的诗歌展现了他对人的道德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得到真正修养和体悟的看法。

四、陶渊明的新自然精神强调人类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他强调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以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浅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风格

浅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风格

浅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南朝宋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著作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也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其中包括他的用自然风格写作的诗歌。

陶渊明早期的诗歌,常常去除文字技巧,力求在自然中体会到清坚简洁的意境。

他的文字抒发的是博大的情怀,纵横交错的构思,并结合深沉的深度及激烈的哲理气质,令他的诗歌拥有独特的风格。

他经常将自然的风景和感性的艺术结合起来,使他的诗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旅途中的优美风景也通过他的诗歌流传了下来。

此外,他还着重记录人们对自然的情感,尤其是乡愁之情,唯美文字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

陶渊明有着细腻而沉着的笔触,也有着诗情画意的文字,令他的诗几乎可以媲美自然。

可以说,他的诗歌是一种自然风格,以自然的景象覆盖着远古的情怀。

他的诗歌被称为“用意识感受自然的艺术”,正是因为他对大自然的深情,倾力于感受与发掘令他写出令人难忘的自然风格的诗歌。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诗歌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重拾人们沉迷于大自然的情感,其中抒发出来的情感令读者获益无穷。

他那情深义重,用意深远,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渊源深情的自然风格的诗歌,无疑是对中华文化的终极传承。

陶渊明的田园诗隐逸生活与自然情怀

陶渊明的田园诗隐逸生活与自然情怀

陶渊明的田园诗隐逸生活与自然情怀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清新淡泊的田园诗风和隐逸生活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体现了一种深沉的自然情怀。

田园诗的风采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清新淡雅、质朴自然的风格著称。

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村舍田野,勾勒出一幅幅宁静恬淡、质朴清新的田园风光。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山水自然的倾慕和对清新自然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

隐逸生活的理想
陶渊明倡导的隐逸生活,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超脱尘世纷扰的生活方式。

他主张远离权力斗争、远离世俗烦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在隐逸中,他追求的是一种清净的心境和纯粹的生活体验,表现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自然情怀的表达
陶渊明的诗作中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情怀,他以独特的视角诠释自然之美。

在他的笔下,自然的景象常常与人的情感相融合,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他揭示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奥秘,表达了对自然的无限崇敬和热爱。

陶渊明的精神遗产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隐逸生活理念和自然情怀,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深层的情感体验。

陶渊明的精神遗产,不仅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更融入到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中,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悟。

他的隐逸生活与自然情怀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深层的情感体验,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璀璨的风景线。

陶渊明诗平淡自然的体现

陶渊明诗平淡自然的体现

陶渊明诗平淡自然的体现
陶渊明是我国汉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文字平易自然,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热爱,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淡自然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坦率朴实,使用常见的词汇和句式,让人感到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他不善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实流畅的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地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自然情感的赞美: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他把自然景色融合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诠释自然的美好,展现出自然的真实、自然和美丽之处。

3.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陶渊明身为文学却一心向往田园、山水之间。

他的诗歌展现了一种纯粹、自由和淳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智慧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以实际生活为依托,注重原貌的表达方式及其对人们情感和心灵生命的启迪,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呈现自然、而且在于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互动与渗透。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情感真挚,从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他淳朴、质朴的性格。

他的作品具有承载着深厚的道德情感,给人以美的感受、心灵的滋养与熏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人,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以其深情的田园诗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的诗歌表达方式以及他的审美观。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独特看法,并体会到他深厚的情感和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心态。

1.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方式1.1 自然意象独特丰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是一个主要的表达对象。

他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将自然景色融入到诗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描述了自己乡村生活中每个季节所带来的变化。

1.2 对大众生活关注除了自然景色之外,陶渊明还对农民生活和社会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他通过描绘农村生活的苦难和欢乐,以及对社会不公与道德败坏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1.3 情感丰富而深邃陶渊明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友情、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他借助自然意象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愿望。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他追求宁静与自由的心态。

2. 陶渊明的审美观2.1 追求自然之美陶渊明崇尚自然之美,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到真正纯粹的美。

他反对人为规制和繁琐复杂之美,主张返璞归真。

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将自然景色作为最佳形式表现出无可比拟之美。

2.2 渴望安宁与宁静陶渊明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

无论是在山水间或是田园间,他都寻找着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舒畅。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嘈杂纷扰社会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对宁静与自由的渴望。

2.3 人文关怀尽管陶渊明注重自然美,但他对人性和人情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关怀农民的困苦,感悟人间的善恶和痛苦,并通过诗歌为之呐喊。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荆钗何碍丝鬓长,劳心不拼岁月忙。

”可见他对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变迁抱有深深的关注。

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家。

他以其深情而郁达的田园诗闻名于世,并通过作品传达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独特看法。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十分朴素自然。

他追求自然与真实,倡导“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崇尚田园生活的自由与宁静。

他的诗中经常描绘大自然的景物和田园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一种淡泊闲适的人生态度。

例如《归园田居》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桃花源记》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表现出陶渊明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以深邃、内敛的思考方式,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触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饮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阳关曲》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都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还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写。

他重视细致观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哲理。

他善于用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现生活的细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

例如在《五柳先生传》中,他描绘了五柳树的颤动、湖水的波澜和人们的欢笑声,使人们能够深入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他对人世的失望和对生活的矛盾感受。

他的诗歌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切思考和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一段描述了他在归隐田园之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风格以其朴素自然、深思熟虑、生活细致和个人情感为特点。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并且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赞颂为“陶学”。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让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摘要: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被钟嵘尊奉为“一代隐逸诗人之宗”。

其诗文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与神往,他用质朴真淳、清新淡雅的语言,来对自然之物进行细腻的描绘,如:鸟、青松、秋菊等都是陶诗常见的意象,这些充分的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从而构成了一个宁静淡远、去伪存真的自然世界。

关键词: 陶渊明、自然、超脱、高洁Abstract: Tao Yuanming is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greatest poet,he is respected by Zhong Rong is “ancestor of the generation of hidden leisurely poet”.His prose has filled to the natural affection and the pursue, he uses plainly really pure, the fresh elegantly simple language,Through to thing of nature description, for example: Images and so on bird, pine, fall chrysanthemum, full expression he has been charmed the sentiment to the nature,Thusconstituted the natural world which tranquil pale far, eliminates the false and keeps the true.Key words: Tao Yuanming, the nature, are unique, are noble and pure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山鼻祖,在他的笔下,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优美恬淡的田园景色,也正是这些描写田园秀色的诗歌让他在诗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获得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的赞誉和推广,东坡还为此写了几十首“和陶诗”,可见陶潜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不过这些诗歌它的真正内蕴在我看来主要源于其诗歌中的那种和谐、宁静、悠远的自然观,本文便试图从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自然观来挖掘其深层涵义和审美价值。

一、陶渊明自然思想的成因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重要体现,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表现田园生活的诗人。

他一生栖息于自然,归隐于自然,时时与大自然为伍,处处与大自然为伴。

他的生命与自然息息相通,乡土田园对他来说并非是一个暂时的居留场所,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空间,是他精神与肉体永久的栖息地。

然而,陶渊明的家族在当时的社会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于官宦世家的陶渊明为何会对自然如此的向往,最后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呢?这就要从他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环境来说了。

众所周知,六朝社会最大的特点便是世族与门第。

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那可是达到了一个顶峰,世家极其重视并维持门第的纯洁与发展,而国家的观念则渐渐的淡化了,竟出现了“士大夫止知有家,不知有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竟成虚言”[1]p46的反常现象。

门第观念严重,士庶之别,泾渭分明,不得逾越。

而陶家在当时地位虽高,但根底却不深,在世族之中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

陶渊明在家是庶出,非嫡传,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他的地位便更降了一等。

就这样,门第就不能成其为其傲世的资本了,反而因此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隐痛。

在加上当时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繁,祸乱不断,民不聊生。

使得东晋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犹如在波涛汹涌狂风四起的大海上艰难度日。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陶渊明是不得志的。

其次在陶渊明的亲属中,他的父亲与外祖父是十分推崇自然的。

他的父亲陶逸虽做过官,但陶渊明在《命子》中曾说:“于皇仁考,淡焉虚至。

奇迹风云,冥兹愠喜。

”可见他的父亲虽做官但虚静恬淡,并在晚年时谢官归隐,而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应该是最为直接的。

他的外祖父孟嘉则一生都在追求自然的人生,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冲默有远量”、“温雅平旷”、“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

”陶渊明对他的父亲、外祖父十分的敬仰,他们二人的思想也对陶渊明有着深刻的影响。

再则还有他的叔父陶淡对自然的理解更趋极端,《晋书·隐逸传》载:“淡幼孤,好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

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不婚娶。

”,他的从弟也从不过问世事,《祭从弟静远文》中“心遗得失,情不依世。

……乐胜朋高,好是文艺。

遥遥帝乡,爰感奇心,绝粒委务,考槃山阴。

淙淙悬溜,暖暖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等,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对陶渊明的一生也是有很深刻的影响。

当一个人在一方面饱受了心灵的压抑之后,往往会在另一方面来寻求安慰。

因此陶渊明向往着自然,期待着自然的生活,不用挣扎在世俗的世界,艰难度日。

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就曾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写出了他的人生追求。

最后,魏晋时期是玄风大盛时期,陶渊明生活在这一时代,思想必定会打上这一时代烙印。

陈寅恪说:“渊明之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改造之新自然说。

”[2]p304指出了陶渊明思想与玄学的关系,玄学道家崇尚自然,张扬个性的主张对陶渊明的影响重大。

庄子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对陶渊明的影响也十分的深刻,“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得者, 时也; 失者, 顺也。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田子方》)陶渊明深受庄子这种人生境界的影响。

但陶渊明并没有死搬玄学思想,而是通过自己的领悟,融会贯通,将思想上对玄学自然的高度领悟,化作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追求。

他称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提倡“抱朴含真”(《劝农》)、“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进而抨击“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的社会。

“真”和“朴”是老庄中常提到的概念,是其所主张的“道”的属性,即“自然”属性。

当然,陶渊明在少年时期也喜好儒家经书,具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建功立业,并以安邦治国为己任,实现儒家“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理想。

再则这一时期,佛教颇为盛行,佛家经典大量的引入中土,对当世的文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虽然陶渊明对佛教的神灵不灭、因果报应和转生净土等思想不认同,但佛教的自然之义对他并不是没有启发。

因此,在这三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下,陶渊明在经过一番融会贯通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自然观。

二、从意象来看陶渊明的自然思想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3]p10这就是说象征之所以能够为象征,是因为它与比喻的以实体比作实体不同,象征是以实体比拟一种精神、一种意义。

自古以来,我们身边的许多自然景物被文人墨客给予了深刻的内涵,比如:月亮它代表了思念,莲花代表着冰清玉洁,菊花为君子之花,折柳代表着送别等等,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可谓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在自然中他找到了知识分子失落已久的心灵家园,找回了历代文人久觅不得的精神“圣杯”。

在这里他饮酒赋诗、耕种劳作,在这里他安然坦然、情趣盎然,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

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出现了许多自然之物,如:鸟、秋菊、青松、幽兰等意象。

并通过这些意象来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与观点。

另外陶诗中用以表达象征意义的意象,是活动或存在于一个完整的自然景物之中的,而不是孤立的。

因此,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味不仅仅是作为具有“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的单个自然景物,而且诗歌还围绕意象组织出一幅由众多自然景物构成的图画或场景。

如“鸟”,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

《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连,其自然情趣最为人类羡慕,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建安诗人写得最多的,是飞鸟的形象。

他们常常用飞鸟象喻自己,象喻人生。

飞鸟之被用来象喻人生,是用来象喻人生如寄。

……孤鸟失群,飞鸟悲鸣,归鸟徘徊,这些有着浓重悲凉情思的意象,最足以反映出建安诗人的普遍的审美情趣。

”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

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有三种: 受困牢笼的羁鸟、自由快乐的飞鸟、日暮还巢的归鸟。

我们来看一下《饮酒》其四“失群鸟”的意象: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该诗虽处处写鸟,实际是自述,在诗末诗人说到已有归所,这就更加的表明了鸟儿离不开林,人照样也离不开大自然的意思,这也反映了回归自然后诗人的内心十分的满足。

再联系《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也是对回归自然的抒发。

既已回归,那“归鸟”则象征着诗人回归自然的渴求,《归园田居》其一既称“羁鸟恋旧林”,又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是最明显的表达。

再如诗人的一首题名《归鸟》的诗作,这首诗虽是写鸟,但诗人的性情、风神都跃于纸上。

全诗借写鸟来表现诗人从“出世”到“入世”的经历,全诗可分为“去林”、“见林”、“相林”、“止林”四章。

还写了四时“和风”写春,“清阴”象夏,“气清”明秋,“寒条”比冬,尽四时之变化,鸟因“和风弗恰”所以飞回故林,诗人在这里“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又是多么的自由自在。

全诗使人感觉真气流贯,超然物外,逸兴遄飞。

沃仪仲曰:“总见当世无可错足,不如倦飞知还之为得。

”[4]p29这个“还”,是回归自然。

如《饮酒》其五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七的“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等。

另外又有《连雨独饮》的“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二句,马璞在《陶诗本义》卷二中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虽然,吾见云鹤之飞,须臾穷于八表,恐彼自有奇翼,”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四中解释说:“云鹤,仙也,虽可羡而吾不愿顾。

独抱任真自然之心;久与天意,乃衍上文,意不必求仙也。

”先不看他们说得怎么样,我们来看看诗中的另两句“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