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_对一段美学公案的检讨
【浅析“心理距离”的审美经验】审美心理距离

【浅析“心理距离”的审美经验】审美心理距离摘要:美感经验包含不同层次,诸如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物我同一以及美感与生理之间的关系等都可纳入人们审美经验的范畴予以讨论。
本文择其一隅——“心理的距离”进行简要的分析,厘清这一经验在我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我们又该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审美实践。
关键词:审美经验;心理距离;分享者;旁观者近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的活动是怎样的状态?毫无疑问,这显然不是一个纯文学角度的问题,它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活动,无论是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总伴随着当时的心理状态。
风和日丽或许让人心旷神怡,阴云密布又可能使人烦躁焦虑,因此,从“心理距离”入手厘清审美经验将有助于对审美活动的多元解读。
一心理的距离是一种心理状态,运用到文学艺术上也即是审美(美感)经验的一种。
意大利美学家 __认为,美感即形象的直觉或曰“艺术即直觉”,应该说这一观点大致是不错的。
至于 __美学确实存在把美完全视同为形式的机械论观点,我们可以另作探讨,然而克氏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不带实用目的应是值得采纳的。
按照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学说,即“心理的距离”(psychical distance)。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Bullough)在《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推演出了这一原则。
它不仅把从前关于美感经验的学说都包括无余,而且对于文艺批评也寻出了一个很适用的标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文艺心理学》中对“心理距离”这一原理予以了生动易懂的说明。
他举海上的雾为例:乘船的人们遇见海雾,水手们手慌脚乱,乘客喧嚷紧张,所有的人都心焦气闷,预感大难临头,一切任由不可知的命运摆布,在此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保持镇定,更遑论对海雾进行审美了。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如果你不去想到它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而是聚精会神地看它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谧如镜的海水,远山和飞鸟被海雾盖上一层网,如梦境似仙境,四周广阔沉寂,秘奥、雄伟,弄不清是人间还是天上,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么?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因为和海雾的关系过于密切,距离太近了,当然不能处之泰然;而在后者中,海雾已经不属于实用世界了,它已经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拉开了距离,赶走了任何忧患休戚的念头,这就是由心理距离带来的美感(审美)经验。
心理距离解释美学原理的概念

心理距离解释美学原理的概念标题:心理距离:解释美学原理的概念导言:在美学领域中,一个关键且有趣的概念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观众或参与者与作品或体验之间的主观情感距离,它能够影响美学体验的强度和品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心理距离的各个方面,以帮助读者对这一概念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一、什么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观众或参与者与作品、情境或体验之间的主观情感距离。
它可以涉及各种要素,如时间、空间、情感、知识和文化。
心理距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对不同作品或体验的心理距离可能有所不同。
理解心理距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构成和美学体验。
二、心理距离对美学体验的影响1. 美学吸引力:适度的心理距离可以增强美学体验的吸引力。
当观众感到与作品之间存在适度的心理距离时,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作品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享。
2. 情感表达:心理距离的存在可以促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较远的心理距离可以让观众在情感表达方面保持客观,而较近的心理距离则更容易引发更直接、更强烈的情感反应。
3. 知识和理解:心理距离也受到观众的知识和理解水平的影响。
较远的心理距离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理解才能真正欣赏作品,而较近的心理距离可能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理解和欣赏。
4. 反思和挑战:不同的心理距离可以引发观众对作品的反思和挑战。
较远的心理距离可能鼓励观众以更客观和冷静的角度思考,而较近的心理距离则有可能引发更主观和个人化的评价。
三、应用心理距离的美学原理1. 艺术创作:艺术家可以有意地运用心理距离来创作各种形式的作品。
通过调整时间、空间和情感的距离,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美学效果,达到表达和沟通的目的。
2. 观众参与: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或参与其他美学体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心理距离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观众可以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接纳并探索不同的心理距离带来的体验和反思。
教学美学研究的反思与批判

教学美学研究的反思与批判教学美学研究的反思与批判是对教育领域中传统教学美学观念的质疑和思考,旨在深入理解教学美学的本质,并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实践中的美学教学方法。
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美学观念面临着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
首先,传统教学美学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责任和使命感,强调将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兴趣,并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因此,教学美学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美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灌输。
其次,传统教学美学观念还存在着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僵化性的问题。
传统上,教学被认为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则被动接受。
然而,在当今社会,学生们生活在信息科技发达的环境中,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能力要远远超过过去。
因此,教学美学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中心,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传统教学美学观念对于教师的角色也存在着局限性。
传统上,教师被看作是教育的"权威"和"导师",他们在教学中扮演着决策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然而,教学美学应该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共同探索和发现更好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传统教学美学观念对于评价和考核体系的重视程度也值得反思与批判。
传统上,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在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学美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总之,教学美学研究的反思与批判是对传统教学美学观念的挑战与反思,旨在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美学思想实践心得体会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美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美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我对美学思想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美学思想的内涵美学思想是关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的哲学思考。
它包括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实践等方面。
在美学思想实践中,我们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它是美学思想实践的基础,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
2. 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人们对美的认识、评价和追求的总和。
它受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在美学思想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审美观念。
3. 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们对美的最高追求,是指导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动力。
在美学思想实践中,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4. 审美实践:审美实践是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生活美学等方面。
在美学思想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审美实践,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二、美学思想实践心得1. 提高审美素养在美学思想实践中,我认为提高审美素养是最重要的。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广泛涉猎:要关注各类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2)深入思考: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善于思考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审美习惯:在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细节,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2. 创新审美观念在美学思想实践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摒弃陈旧、落后的审美观念。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关注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要关注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潮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论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论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作者:郭言喆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2期摘要: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于1912年提出了“心理距离说”,与诸多美学家不同,布洛采用扼要、生动的直接比喻阐释审美感受,并尝试将“心理距离”作为解读一切审美和艺术现象的原则。
从哲学视角看,布洛的学说建立起一种主客的二元互动,却没能解决二者共存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距离说的渊源进行梳理,并解释何为“心理距离”,阐明距离的“肯定性”与“否定性”间的“内在矛盾”,最后剖析在“内在矛盾”中审美有无功利性的统一。
关键词:布洛心理距离内在矛盾功利性一、距离说的渊源“距离”一词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多有讨论。
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数字是万物的本原,“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在于数之中。
雕塑和绘画中存在某种比例,由于这种比例,它们达到完满的和谐”①。
所以,在美学上,艺术和美的创造的本质可以通过数的比例关系,即一种距离说明。
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天体音乐”理论进一步引申出适度的比例关系能够产生和谐的美感效果,认为和谐感来自于主体的一种距离感,是“距离”从外在实存向人的感性过渡的一次转变。
德漠克利特则开始把适度的尺寸感运用到审美愉快或审美快感的依据方面,“任何人如果跨越了尺寸,最令人愉快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令人厌恶的”。
尺寸感即距离感,可见距离感在这里已成为美的鉴别标准。
另外,由于德漠克列特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持“模仿论”,主体感觉经验上的适度,也就是事物的恰当比例的模仿或认同,“恰当的比例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过犹不及,在我看来都不好”②。
这是美学史上通过距离的一种形式即恰当的比例表达美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的早期理论表述。
另外,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的观点与“距离”有一定的关联——人的情感有过度、中间和不足三种状态,而只有“中间”才是最完满的状态,甚至认为它和过度与不足两端之间的距离,即真理所在,“对真的东西来说,中道就是真,中间性就是真理性”。
审美心理距离说及其应用

审美心理距离说及其应用对童年生活,或许我们大多数人保留有如下温馨的记忆:当爷爷奶奶、父母亲或幼儿园阿姨讲故事之初,仅那一句“很久很久以前……”的开场白,就已经在心理上将我们引入那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了。
这是有关心理距离在审美作用中的最明显的例子。
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1880—1934)于1912年发表了枟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颇具影响,由此形成审美“距离”学说。
布洛为说明这一理论,举出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处在海雾所形成的危险之中,航行者到焦急,对难以预料的危险感到恐惧。
但是,“你也同样可以暂时摆脱海雾的上述情境,忘掉那危险性与实际的忧闷,把注意转向‘客观地’形成周围景色的种种风物———围绕着你的是那仿佛由半透明的乳汁做成的看不透的帷幕,它使周围的一切轮廓模糊而变了形,形成一些奇形怪状的形象,你可以观察大气的负荷力量,它给你形成一种印象,仿佛你只要把手伸出去,让它飞到那堵白墙的后面,你就可以摸到远处的什么能歌善舞的女怪……”,在这种心理中人们就会忘掉实际生活中的焦躁、恐惧,而尝到某种欢乐的滋味。
布洛提出:“距离是通过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们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也因此,“距离也就成了一种审美原则”。
此学说中特别让人注意的是被布洛称为艺术“谜团”的“距离内在矛盾”。
因为这儿的距以,这个“距离”到底如何掌握,实在并非易事,其基本要求是“既切身又有间距”布洛称为“有人情但又有距离”,由此就产生出三种距离状态。
一种是距离过远,由于对象与主体关系不“切身”,主体对对象太无了解,态度漠然,情感上无动于衷。
这种情况也表现在那些离人生经验太远,太背离人情的事物上,这样的结果,很难进入较充分的审美境地。
第二种是距离过近,将艺术欣赏和审美活动完全等同于现实利害,将主体完全束缚在眼前的功利关系上,完全沉浸在个人现实利害之中,此时主体虽然有情感波动,有时甚至异常激烈,但那也非理想的审美状态,是因利害感引起的好恶之情。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觉美的眼睛。
”这是法国有名雕塑家罗丹最有名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生活中处处都布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觉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化的理解与熟识。
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这种熟识也是特别肤浅的。
以前我对美的熟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秀丽、秀丽,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那么的科学。
美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
在《美学概论》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美、熟识美,更能够帮忙我们更深的理解或熟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并在生活中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更应当学会怎样正确的去熟识美,发觉美和审美。
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同学用眼睛去发觉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养培训”。
目的是期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全面的进展和成长。
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我领悟到了素养培训应当包含:“德、智、体、美”。
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有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培训的作用。
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响。
他主见美育与德育应当统一。
即:德、智、体、美全面进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才能,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尝。
罗丹始终坚信:“艺术即感情”。
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白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美育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美育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美育心理学读后感》篇一读了《美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捞到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宝箱,那感觉,倍儿爽!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想,美育心理学,这得多深奥啊,会不会像看天书一样?没想到,它就像一个亲切的老朋友,一点一点地跟我唠着关于美育和心理学之间的那些事儿。
美育这东西,我觉得就像是给生活这道菜加的一味特殊的调料。
书里提到美育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这可太对了。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画展。
那时候我还不懂什么是艺术,就觉得那些画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我站在一幅山水画前,看着那墨色晕染的山峦和潺潺的溪流,就像自己走进了画里一样。
那时候可能就是一种很朴素的美育体验吧。
这种体验就像一颗小种子,种在了我心里,慢慢地生根发芽。
书里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美育的作用,这真的很独特。
它说美育能提升人的创造力,我深以为然。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音乐。
他不是那种专业的音乐家,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
他会把在音乐里感受到的东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说,他写的文章就有一种节奏感,像音乐一样有起有伏。
我想,这就是美育带给他的创造力吧。
但是呢,我也有一点疑惑。
书里有些理论讲得特别高大上,什么神经机制之类的,我看的时候就像雾里看花,可能是我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吧。
我就在想,这些理论是不是能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呢?就像给一个小朋友讲数学题,不能上来就讲那些复杂的公式,得从简单有趣的例子开始。
不过呢,这也许就是学术书籍的特点吧,要严谨嘛。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美育和心理学关系的新认知大门。
它让我看到了美育不仅仅是欣赏美,更是在塑造我们的内心世界。
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刚刚踏上旅程,前方还有很多未知等着我去探索呢。
《美育心理学读后感》篇二《美育心理学》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啊。
说爱呢,是因为它让我对美育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距离的内在矛盾”之于创作和欣赏——文学活动视野下的“心理距离说”

“距离的内在矛盾”之于创作和欣赏——文学活动视野下的“心理距离说”王莹【摘要】Though Bullough'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s single-faceted,the core of the theory,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distance is proper,which Mr.Zhu Guangqian has testified through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dist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writing,analyzes its effect on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and states its significance.%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虽存在片面性,但其核心的"距离的内在矛盾"说却是辩证而科学的。
对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是从美感经验出发加以论述的。
试在文学活动的视野下观照"距离的内在矛盾",通过分析其在创作和欣赏中的辩证作用,明确"距离的内在矛盾"的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4【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心理距离说;距离的内在矛盾;文学活动;创作;欣赏【作者】王莹【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距离”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在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的美学著作《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论述得最详尽。
布洛没有对美做形而上学的研究,认为使用诸如“客观的”和“主观的”一类词汇来讨论和批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是不妥当的,因为“只要一加考究,其含义就颇成问题。
检讨书的审美观点

检讨书的审美观点致:相关人员日期:[撰写日期]主题:检讨书的审美观点尊敬的相关人员,我写此检讨书,来表达我对过去审美观点的反思和个人成长。
通过反思和思考,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并且在今后的人生中,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感受艺术之美。
美学是一门关于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
在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但这些观点却受到了种种限制和狭隘的思维。
我一直认为,美只存在于華麗的艺术作品中,例如名画、雕塑和音乐等。
然而,我逐渐发现,美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它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情感的共鸣中。
在我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接触的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审美体验是一种个人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内在过程。
美取决于观察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而非仅仅是作品本身的形式或外观。
每个人的经历、背景以及情感状态都将对审美体验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美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感受的结果。
为了拓宽自身的审美视野,我开始尝试接触一些不常涉及的艺术形式,例如传统绘画、摄影、建筑和舞蹈等。
在与这些艺术形式的互动中,我尝试去感受并理解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灵感和用心。
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和展览,我渐渐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感官上的享受,更是要唤起观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它是一种表达、传递和沟通的方式。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在审美体验中保持开放和不断思考的重要性。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嗜好,但理解和欣赏不同审美观点的多样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接触和学习各种传统和当代艺术形式,我发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审美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思考方式。
通过不断思考和反思,我明白到审美观点应当是灵活的、不断演化的。
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去了解和欣赏多样的艺术形式,以及尝试去理解艺术背后的意义。
只有这样,在面对新的艺术作品时,我们才能更加开放地去感受、去思考,从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在拓宽自己审美视野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共鸣和思考的深度。
心理距离说名词解释美学原理

心理距离说名词解释美学原理简介美学原理是美学的研究范畴之一,它探讨了人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规律。
其中,心理距离说是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通过对心理距离说进行名词解释,并探讨它在美学原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心理距离说的定义心理距离说,又称为心理可接近性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郑渊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
它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心理距离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评价。
心理距离指的是人们与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之间的主观距离感,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感距离等多个方面。
二、心理距离对美学的作用心理距离说认为,心理距离对于美学的产生和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心理距离在美学中的几个具体作用:2.1 营造审美远趣通过增加心理距离,艺术作品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审美上的远趣。
例如,历史题材的电影或小说,通过讲述过去的故事和人物,营造了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
观众可以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感受到与自己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
2.2 引发情感共鸣心理距离还可以通过拉近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情感距离,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情感经历与观众内心的情感体验存在共通之处时,观众往往会更加容易被作品所触动,产生共鸣。
这种通过情感距离的拉近,有助于观众与艺术作品建立更加深入的情感联系。
2.3 增加艺术表现力心理距离的变化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他们可以通过调整作品中的心理距离,创造出不同的视觉、听觉和情感效果。
例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使用透视法来调整物体的空间距离,从而营造出远近不同的感觉。
这种调整心理距离的方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
三、心理距离说的实际应用心理距离说在实际的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情景的例子:3.1 电影创作在电影创作中,导演可以通过调整剧情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情感距离,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例如,在创作一部悬疑片时,导演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心理距离来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增加电影的观赏价值。
心理距离说名词解释美学原理

心理距离说名词解释美学原理心理距离说名词解释心理距离是指人们在感知和交往中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它涉及到个体与他人、事物或概念之间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距离。
心理距离可以体现在情感上的亲疏、认知上的熟悉与陌生以及行为上的亲近与远离等方面。
1. 情感距离:情感距离是指个体对他人或事物产生情感时所感受到的亲疏程度。
较近的情感距离意味着个体对他人或事物具有更强烈的情感投入,而较远的情感距离则表明个体对他人或事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远。
2. 认知距离:认知距离是指个体对他人、事物或概念所拥有的了解程度。
较近的认知距离意味着个体对他人、事物或概念具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而较远的认知距离则表明个体对他人、事物或概念了解有限。
3. 行为距离:行为距离是指个体在行为上与他人或事物之间的接触程度。
较近的行为距离意味着个体更频繁地与他人或事物进行互动和接触,而较远的行为距离则表明个体在行为上与他人或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美学原理解释美学原理是研究和探讨美、审美以及艺术等领域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它涉及到对审美经验和感知的理论分析,以及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中美感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
1. 美感主体性:美感主体性是指每个个体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具有主观性。
不同的人可能因为其背景、文化、经验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审美反应。
2. 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指被人们用来进行审美评价和欣赏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特质和形式的事物。
这些对象通过其形式、结构、色彩、音响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引发了人们的美感。
3. 美的原则:美的原则是指在审美领域中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些规律和准则。
对称、比例、平衡、韵律等原则在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中起着重要作用。
4. 美学经验:美学经验是指个体通过感知、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活动,对审美对象进行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这种经验是人们通过与艺术作品互动、观察自然景观或参与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体验所获得的。
美学实践活动报告总结与反思

美学实践活动报告总结与反思引言美学实践活动是我们学习美学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各种美学实践活动,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美学的概念,并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近期的美学实践活动中,我有幸参与了一次艺术展览、一场音乐会和一个文学读书会。
通过这些活动,我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得到了拓展,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艺术享受。
在本文中,我将对我的美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
艺术展览参观艺术展览是一次美的享受与启迪。
在这次展览中,我欣赏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
我注意到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发现美学不仅仅是关注艺术的表面,更重要的是从中感知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表达意图。
这些作品激发了我对美的追求,让我对艺术创作充满了敬畏之情。
音乐会参加音乐会是一次听觉和情感的双重享受。
在这个音乐会中,我欣赏到了一场精彩的交响乐演奏。
音乐会的氛围非常高雅与庄重,音乐家们的演奏技巧令我赞叹不已。
通过听觉的感知,我感受到了音乐传递的情感和力量。
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这次音乐会使我意识到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与感动。
文学读书会参加文学读书会是一次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在读书会中,我们集中讨论了一本名为《寻找失去的时间》的经典文学作品。
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我对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我意识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在这次读书会中,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学的美学意义。
反思与思考通过这几次美学实践活动,我对美学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提升。
我意识到美学不仅仅是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美感,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审美趣味的理解。
美学活动让我获得了艺术享受,同时也使我对艺术的创作和表达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通过这几次实践活动,我也发现自己在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个人美学分析总结范文

美学作为一门探讨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审美判断以及审美教育等问题的学科,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丰富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个人美学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个人美学分析总结的几点体会。
一、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多样且复杂的,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我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和谐。
和谐是美的核心,体现在自然、艺术、人生等方面。
自然之美在于万物共生、生态平衡;艺术之美在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人生之美在于心灵与行为的和谐。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和谐,感受和谐,追求和谐。
二、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体验。
我认为,审美经验具有以下特点:1. 感官体验:审美活动离不开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欣赏一幅画时,我们不仅关注画面的色彩、构图,还要感受画中的意境。
2. 情感体验:审美活动往往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如愉悦、感动、惋惜等。
情感体验使审美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刻。
3. 理解体验:审美活动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要理解其背景、意义,从而更好地领悟其美学价值。
三、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个体对审美对象价值的评价。
我认为,审美判断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客观性:审美判断应基于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2. 多元性:审美判断应尊重个体差异,允许不同的审美观念共存。
3. 适度性:审美判断应把握适度原则,避免极端和片面。
四、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个体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审美教育应注重以下方面:1. 提高审美素养:通过学习美学理论、欣赏艺术作品,提高个体的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审美情趣: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
3. 强化审美实践:鼓励个体参与艺术创作,提升审美创造力。
总之,个人美学分析总结使我对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素养,追求和谐之美,享受人生之美。
心理学美学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学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心理学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将心理学与美学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美的途径。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心理学美学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这一课程,我对心理学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心理学美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心理学美学教育的意义1. 提高审美能力心理学美学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我们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美,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
通过心理学美学教育,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2. 塑造人格魅力心理学美学教育强调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个体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出独立、自信、包容、和谐的人格特质。
这种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 丰富精神世界心理学美学教育关注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使个体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学美学教育的内容1. 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研究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判断等。
通过学习审美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美的本质,掌握欣赏美的方法。
2. 艺术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研究艺术创作、欣赏和评价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通过学习艺术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3. 社会心理学美学社会心理学美学研究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美学,我们可以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演变以及社会文化对审美的影响。
4. 审美教育心理学审美教育心理学研究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审美教育环境等因素对审美能力培养的影响。
通过学习审美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心理学美学教育的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心理的距离在美感经验中的重要作用——以抽象艺术为例分析

134刘思阳:心理的距离在美感经验中的重要作用一、美学思想的演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学从最初的诞生审美意识,人们开始对美的界定,到产生美学思想,直到近代系统的建立起以美学为核心的学科体系。
在这漫长的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其思想认为美学中的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是以人的感官为载体的。
其核心即是艺术品所表达的共识性,即古典主义。
同时期的古典主义,主张延续古典时代的创作理论,提倡使用规范标准的创作原则,使艺术达到完美。
在这样的美学体系下,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可以清晰的解释其美感。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局限性暴露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种绘画流派诞生了,这就是“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美学思想中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抽象艺术”顾名思义即以“抽象”作为艺术的主要特点。
“抽象艺术”反对具象化美学,提倡即兴创作,自发创作,随机创作等概念。
“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有一种叛逆、无序、超然的虚无感。
而对于抽象艺术的美感,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显得“漏洞百出”。
二、“心理的距离”20世纪初由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的“心理的距高”。
而后经过朱光潜先生的阐释及深入后,诞生了朱光潜先生核心的美学思想:“美感源自于感官对于事物的直观感受,并不带有实用目的”,这也使得“距离说”的意义在美学中的意义愈发的重要。
在朱光潜先生的阐释中,距离首先具有积极的作用。
距离可以深入形象的欣赏。
超脱自我,孤立物的存在。
人们身处在现实世界之中,为了生活的需求而奔波忙碌,往往会忽视这个世界本身的美。
我们身处的一直是同一个世界,但在审美过程中,如果我们可以跳出利害的圈子,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距离之外去看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世界在我们的眼中是如此的迷人。
这样的角度对于艺术的欣赏、创作以及批评是 大有裨益的。
距离的第二个作用,即距离的消极作用,距离会使主体抛开实际的目的和需求。
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

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论文关键词:心理距离说;分析美学;迪基;卡塞比尔论文摘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详细地分析了对心理距离说批判最有代表性的分析美学家迪基(Dickie)的基本观点以及得失所在,并试图得出结论,即在这场论争中,尽管是以迪基为代表的持批判立场的学者,对心理距离说的退出历史舞台起到了摧毁性的作用,但以卡塞比尔(Casebier)为代表的持坚持和修正立场的学者,对心理距离说的解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对心理距离说在中国传播中的转变及对中国美学建设的价值给予了一定的观照。
心理距离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它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国内目前对它研究的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迪基(Dickie)为代表的分析美学学派对它所展开的批判,缺乏足够的关注。
这是一次重要的美学聚讼,在它之后,在英美理论界盛行了数十载的“心理距离”说黯然退出了美学主流舞台。
因此,了解和反思这次论争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心理距离的传统内涵心理距离说是由布洛(Bullougll)在他的论文《作为艺术因素和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来的,他也因此被称为心理距离说之父。
国内学者对这一学说的熟悉,源自朱光潜先生的推重。
心理距离说是审美无利害命题的相关子命题之一。
审美无利害命题是康德主义的经典命题,源起于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经康德的继承和发展,获得了美学界的普遍认同,成为现代美学的关键词之一。
康德对这一命题的分析,着眼于审美与道德、美感与单纯的快适之间的区别。
在他看来,道德感和单纯的快适都是与利害相连的,而美感与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无利害性。
至于如何获得这种无利害的美感,后康德时期的美学家们都试图给出一个答案。
布洛给出的答案是最有影响的版本之一。
他继承了康德从心理学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人的心理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种。
在常态状况下,“经验总是以同一方面对着我们的,也就是以它具有最强的实用的感染力之一面;我们平常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我们的那些特征;我们也一般地不能离开受感动的自我而觉察到印象。
浅析布洛的美学理论“心理距离说”

浅析布洛的美学理论 “ 心理距离说"
张 彦
( 漳州职业 技术 学院 人 文社科 系 ,福建 漳州 3 3 0 ) 6 0 0
摘 要: 从创作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并分析了布洛的 “ 心理距离说”这一美学理论,重点阐述了 “ 心理距离”的
涵义 、内在矛盾性 、易变性和 “ 心理距离 ” 形成 的因素等 观点 , 结合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 中的实例 ,分析 这些 观点 的合理 并 性和片面性 ,指 出 “ 心理距离说 ”的理论指导 意义 和理论缺 陷。
关键词:心理距离 ; 创作心理 ;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 8 — 2 B 3 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 1 20 ) 307-4 631 7( 06 0- 2 4 0 0
布洛在 《 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 “ 心理距离说”》 一文, 提出了 “ 心理距离说”这一美学理论。其中, “ 心理距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客体的实际功用、交换价值、 物质属性等等,即 “ 它的吸引力的实际的具体性”, 而只保留客体的外在形式。当主体置身于 五光十色的形式世界中,视觉、听觉、 触觉 、 嗅觉等感觉被充分调动起来, 一种欣赏的、趣味的、 愉悦的、 放松的, 也可以 是震撼的、激动的心态取代了冷静的、客观的、 科学的,或者是占有的、 支配的心态时,主体的情感、心智都摆脱了生存的 需要、 对物的欲望而得到了升华,主体得到纯粹的美的享受。因此,布洛认为具有内在矛盾性的 “ 心理距离”正是理想的审 美心态和艺术创作心态产生的重要因素。 ( )“ 二 心理距离”的内在矛盾性导致审美活动的内在矛盾性 “ 心理距离”的内在矛盾性容易导致审美活动的内在矛盾性。 布洛 认为审美需要主体社会实践经验的参与 , 主体的社会
缺乏对艺术欣赏的理解的检讨书

缺乏对艺术欣赏的理解的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我写此检讨书,是为了反思并检讨我对艺术欣赏的理解不足之处。
经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艺术欣赏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不足,以及对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在此,我愿意向您表达我对这些问题的检讨和改进的决心。
首先,我承认自己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不足。
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对艺术形式的了解主要局限于绘画和音乐这两个方面,对于其他形式的艺术,如舞蹈、戏剧、电影等,我了解甚少,也没有深入去欣赏和理解它们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种局限性导致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其次,我认识到自己对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更多地关注于艺术作品的表面形式和外在美感,对于作品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刻。
我常常只停留在表面的观感,而忽略了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浅薄的理解使得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缺乏深度和独特性。
为了改进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我决心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我将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对艺术形式的了解。
我会主动学习和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包括舞蹈、戏剧、电影等。
我会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节目和参加相关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以增强自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其次,我会努力提升自己对艺术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我会更加注重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理解,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去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我会学习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此外,我还将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和交流。
我会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演出和电影,参加艺术讲座和座谈会等,通过与艺术家和其他艺术爱好者的交流和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理解。
最后,我将坚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我明白艺术欣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38卷第2期,Mar.,2008,Vol.38,No.2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收稿日期:2007205229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课题“美学的文化学转向” 作者简介:张冰(1974—),女,辽宁本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从事比较美学研究。
【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对一段美学公案的检讨张 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北京 100102)摘 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详细地分析了对心理距离说批判最有代表性的分析美学家迪基(D ickie)的基本观点以及得失所在,并试图得出结论,即在这场论争中,尽管是以迪基为代表的持批判立场的学者,对心理距离说的退出历史舞台起到了摧毁性的作用,但以卡塞比尔(Casebier)为代表的持坚持和修正立场的学者,对心理距离说的解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对心理距离说在中国传播中的转变及对中国美学建设的价值给予了一定的观照。
关键词:心理距离说;分析美学;迪基;卡塞比尔中图分类号:B83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8)022******* 心理距离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它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国内目前对它研究的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迪基(D ickie)为代表的分析美学学派对它所展开的批判,缺乏足够的关注。
这是一次重要的美学聚讼,在它之后,在英美理论界盛行了数十载的“心理距离”说黯然退出了美学主流舞台。
因此,了解和反思这次论争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心理距离的传统内涵心理距离说是由布洛(Bull ough)在他的论文———《作为艺术因素和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来的,他也因此被称为心理距离说之父。
国内学者对这一学说的熟悉,源自朱光潜先生的推重。
心理距离说是审美无利害命题的相关子命题之一。
审美无利害命题是康德主义的经典命题,源起于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经康德的继承和发展,获得了美学界的普遍认同,成为现代美学的关键词之一。
康德对这一命题的分析,着眼于审美与道德、美感与单纯的快适之间的区别。
在他看来,道德感和单纯的快适都是与利害相连的,而美感与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无利害性。
至于如何获得这种无利害的美感,后康德时期的美学家们都试图给出一个答案。
布洛给出的答案是最有影响的版本之一。
他继承了康德从心理学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人的心理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种。
在常态状况下,“经验总是以同一方面对着我们的,也就是以它具有最强的实用的感染力之一面;我们平常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我们的那些特征;我们也一般地不能离开受感动的自我而觉察到印象。
”[1](P375)这就是说,正常状态下,人对物的关注以及判断都是与人的现实性和物的实用性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我们如何跳出这种实际的羁绊呢?布洛说:这需要心理距离的插入。
“这种距离仿佛落在我们自身和自身感受之间……通常,即使并非总是如此,这不啻是说:这距离落在我们自己和作为这些感受之根源或媒介的客体之间。
”[1](P373)插入的距离所起的作用是“out of gear”。
这一词组缪灵珠将它意译为“脱节”,而高建平在他的论文《“心15理距离”研究纲要》中则指出它的本义是“挂空挡”。
在布洛的论文中,这显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实践的自我与对象脱节,以一个掏空了欲望的自我面对对象,从而使对象平常不被注意的特征彰显于自我面前。
二、迪基批判的具体指向这一理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质疑,其中尤以当代著名哲学家迪基为代表。
他根据态度被定性的强弱程度,将审美态度理论归纳为两种,即强形式和弱形式。
在他看来,心理距离说属于强形式,“这一理论的核心技术性术语是‘距离’,它被用做动词,指一种行为,该行为或是构成审美态度或是对于审美态度来说是必要的。
”[2] 1964年迪基发表了他的论文《审美态度的神话》,1974年又出版了他的专著《艺术与审美》,其间虽历十年之久,但他对心理距离说的批判立场却始终没有改变。
布洛曾举例说,一个嫉妒的丈夫在看《奥德赛》时,联想到了自己妻子的不忠。
他认为,这个丈夫由于心理距离太近,因而影响了审美欣赏。
而迪基认为,这不是心理距离远近的问题,事实上是,他此时根本没有注意到剧情本身,因此没有与审美对象发生关系,他正沉浸在他嫉妒的情绪中,只与这情绪发生关系。
由此,他得出结论:在这个例子中,心理距离说只是对不注意情形的误导性的描述,尽管确实有些东西被注意到了,但却不是戏剧本身。
所以,心理距离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注意与不注意的区分,欣赏是注意,走神等则是不注意。
在《艺术与审美》中,他继续自己的批判。
与在《审美态度的神话》中的批判明显不同的是,在这本书中,迪基显然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加入了对布洛的批判。
布洛在他的论文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愚冲向舞台,对扮演流氓的演员大打出手。
布洛认为这也是由于距离太近,把演戏当成现实人生的典型例子。
而迪基认为最可能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是“这个攻击演员的观众不再坚持旁观的传统,因为他已经神经失常了”;其二是这个人“从来就不知道有旁观的传统,也完全不熟悉戏院和它的惯例”[3](P106)。
在这个例子的分析中,他自觉运用自己的艺术观对其评判。
迪基在英美美学界是以他的著名主张“艺术制度论”(the I nstitu2 ti onal Theory of A rt)而名噪一时的,他给艺术下了定义:“一个分类性意义上的艺术品是(1)一个人工制品;(2)一系列方面,这些方面被某个或某些代表一定社会制度(艺术界)而行动的人,授予供欣赏的候选者的地位。
”[3](P34)“代表一定社会制度(艺术界)而行动的人”包括艺术家、生产者、博物馆馆长、到戏院看戏的观众、批评家、艺术哲学家等等,这些人根据一定的习俗和惯例,确认物品的艺术品的地位,同时他们也依据惯例和习俗对艺术品进行欣赏。
这样迪基就否定了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中的位置,认为对一件艺术品来说,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是否以恰当的心理距离来审视它,而是传统、习俗、制度等决定的。
三、对迪基批判的反思心理距离说就其立论来源来说,是康德主义的审美无功利性。
这种无功利性来自时代的心理定势,即根据西方的哲学传统,将人的心理作知、情、意三分,从而将与其相对应的认知、审美和道德三分,在这种区分中,审美的地位得到确立和凸显;而心理距离说的内在逻辑混乱也比比皆是。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布洛在运用“距离”一词时存在着功能上的混乱。
他尽管明确指出心理距离中的“距离”是一个比喻用法,但在具体的运用中,他还是将比喻用法的“距离”与有着实指内容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混同。
在论文的开始处,他便断言: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是心理距离的特殊形式。
这种将我们经验中的事实与一种比喻式心理描述相混淆的做法实在是一种错误。
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规定,所以在论文的具体论述中,布洛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艺术品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当作心理距离来论述。
尽管在他的论文中,布洛试图对审美做出全面的分析,试图为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欣赏等艺术因素寻找到一个普遍的原则,即心理距离,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将一系列艺术中的二元对立进行整合,为它们提供一个一元的基石。
然而我们却发现,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并且还出现了重重抵牾。
在对艺术品的具体论述中,他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具有心理距离。
由此产生的疑问是:如果这一心理距离存在于艺术品之中,从逻辑上就不可能说通,因为心理距离显然只能存在于人;如果艺术品中不存在心理距离,那么布洛试图用心理距离来统合艺术中的诸种因素,实现对艺术品的分类等,则显然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说,艺术品中虽然没有心理距离的存在,但是却有促成欣赏者形成心理距离的因素,那么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促成欣赏者形成心理距离的要素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构成艺术品的审25美因素,如绘画中的色彩;还有一类则是非审美因素,如绘画的画框。
根据我们的审美经验,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类似于后者的非审美因素并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所以有时我们甚至看不到它们的存在。
这些没有进入我们视野的东西按逻辑而言,应该与心理距离无关。
但是无论是我们的审美经验,还是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都告诉我们,这些非审美因素与我们的欣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可以断定,布洛在他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考虑的并不十分缜密,只是把艺术品的各种复杂情形简单化地解决了。
不仅如此,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二元的宿命。
他的心理距离说仍然基于艺术与现实的二分,正如迪基所说的,坚持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们有一个固执的信条,就是相信“人们如此的关心‘事物的现实性’,以至于只有他们的关切被某种程度的遏制,他们才能欣赏事物的属性”,他们担心的是人们把艺术作品误认为社会现实[3](P93)。
很显然,这并没有摆脱艺术与生活的二元预设。
迪基在对布洛的立论基础的批驳上,可谓一矢中的。
他强调整体欣赏。
他认为,在艺术欣赏中,我们不可能仅是无利害的欣赏,道德的、认知的因素必然融入其中,并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欣赏。
他的这种观点与20世纪下半期的反康德主义浪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对于布洛本人理论阐释中的诸多逻辑矛盾,迪基并没有抓住,他将布洛复杂的心理距离说简化为审美注意,这是极大的误读。
我们不否认布洛将丰富复杂的审美欣赏活动只简单地用心理距离来一以概之的粗暴,但迪基只谈注意与不注意的问题则更不可取。
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和他本人的理论预设有直接的关系。
在他看来,审美欣赏理论具有五个要素,即知觉、特殊的对象、鉴赏的能力、审美鉴赏力的精神成果和鉴赏判断,而审美态度理论则只有两个因素,即审美知觉和审美判断。
在迪基对心理距离说的具体批判中,审美知觉被具体化为注意。
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迪基简化了心理距离说,使其成为一个注意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对心理距离说中所涉及的大量与审美对象有关的论述一言不发,从而使其对布洛的批判在这一方面颇显得有些不得要领。
迪基对心理距离说批判真正具有摧毁性意义的是他的艺术制度论。
比起以往的艺术观念,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对现代艺术也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因此,在同否定现代艺术破坏距离的布洛的学说的较量中,迪基的理论获得胜利就是很自然的事。
当我们走进戏院,那四面封闭的墙壁、高于观众坐席的舞台以及色彩有些凝重的幕帘,都在告诉我们已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它独特的游戏规则,因此与其说那个乡愚是距离过近,还不如说他不懂看戏的传统和惯例。
并且迪基的艺术制度论对当时的美学界还起到了儆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