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蜗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庭蜗器

中耳鼓室:

中耳鼓室内可见:一条神经,二块肌肉,三块骨,四个骨凸,五个骨孔,六个骨壁。

一条神经:鼓索;

二块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三块骨: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四个骨凸:岬,锥隆起,面神经管凸,外半规管凸;

五个骨孔:咽鼓管鼓室口、前庭窗、蜗窗、乳突窦口和外耳道内口;

六个骨壁:上壁(盖壁),下壁(颈静脉壁),前壁(颈动脉壁),后壁(乳突壁),外侧壁(鼓膜壁),内侧壁(迷路壁)。

前庭蜗器vestibulocochlear organ又称为耳ear,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感受器(听器)和位觉感受器(平衡器)位于内耳;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装置,是前庭蜗器的副属器。听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感受器,位觉器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重力变化和运动速度刺激的感受器。二者的功能虽不同,但在结构上关系密切。

第一节外耳

外耳external ear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

一、耳廓

耳廓auricle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覆盖着皮肤。耳廓下1/3

为耳垂auricular lobule,耳垂内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是临床采血的部位。耳廓前外侧面凹凸不平,从前面观察耳廓,可见耳廓周缘卷曲,称耳轮。耳轮前起自外耳门上方的耳轮脚,围成耳廓的上缘和后缘,连于耳廓下方的耳垂。耳轮的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弧形隆起,称对耳轮。对耳轮的上端分为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两脚之间有三角形的浅窝,称三角窝。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狭长的凹陷,称耳舟。对耳轮前方的窝称耳甲,耳甲被对耳轮脚分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耳甲腔通入外耳门external acoustic pore。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耳甲腔后方对耳轮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称耳屏间切迹。

耳廓后内侧面的隆凸与前外侧面的凸凹相对应。对向耳舟、耳甲、三角窝的部分分别称为耳舟隆起、耳甲隆起、三角窝隆起。与对耳轮、耳轮下脚、耳轮脚对应者,分别称耳轮窝、对耳轮横沟、耳轮脚沟。

耳廓借软骨、韧带、肌和皮肤连于头部两侧,耳廓的软骨向内续为外耳道软骨,人类耳廓的肌多已退化。分布于耳廓的神经来源较多:有来自脊神经颈丛发出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有来自三叉神经发出的耳额神经及面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的分支。

二、外耳道

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长约2.5~3.5cm。外耳道约呈“S”状弯曲,先趋向前内,继而转向后内上方,最后向前内下方。因鼓膜向前下外方向倾斜45o角,故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后壁和上壁长。外耳道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廓的软骨相延续;内侧2/3为骨性部,由颞骨鳞部和鼓部围成的椭圆形短管。两段交界处较狭窄。由于软骨部可被牵动,故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即可使外耳道变直,从而可观察到鼓膜。在婴儿因颞骨尚未骨化,其外耳道几乎全由软骨支持,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检查时需拉耳廓向后下方。

外耳道表面被以薄层皮肤,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结合紧密,不易移动,当发生外耳道皮肤疖肿时疼痛难忍。耵聍腺分泌耵聍,为粘稠的液体,当其干燥凝结成大块可能阻塞外耳道,影响听觉。外耳道前方邻接颞下颌关节和腮腺,故将手指放进外耳道,可感觉到关节的活动;腮腺炎症可因咀嚼使疼痛加剧。

三、鼓膜

鼓膜tympanic membrane在中耳鼓室外侧壁中叙述。

第二节中耳

中耳middle ear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

一、鼓室

鼓室tympanic cavity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及鼓膜围成的含气不规则小腔。在冠状面上,略呈双凹透镜状。鼓室有6壁,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鼓室的内面及上述各结构的表面均覆有粘膜,并与咽鼓管和乳突窦的粘膜相连续。

(一)鼓室壁

鼓室为一不规则腔隙,可分为6个壁。

1.外侧壁鼓室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故又名鼓膜壁。在鼓膜上方为骨性部,即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

鼓膜tympanic membrane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呈椭圆半透明的薄膜,边缘附着在颞骨鼓部和鳞部;与外耳道底约成45o~50o倾斜角,其外面朝向前、下、外,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婴儿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鼓膜周缘较厚,下3/4固定于鼓膜环沟内,为紧张部,坚实紧张,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部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cone of light。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鼓膜中心内面锤骨柄末端附着处,凹向鼓室,称鼓膜脐umbo of tympanic membrane。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可见鼓膜分别向前、后,形成两个皱襞。两个皱襞间鼓膜上1/4的三角形区,为松弛部,此部薄而松弛,在活体呈淡红色。

2.上壁又称鼓室盖壁,由颞骨岩部的鼓室盖构成,是由骨密质形成的一层薄的骨板,分隔鼓室与颅中窝。中耳疾患可能侵犯此壁,引起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3.下壁为颈静脉壁,仅为一薄层骨板,凸面向鼓室,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窝分隔。若该壁未骨化形成骨壁,则仅借粘膜和纤维结缔组织分隔鼓室和颈静脉球。对这种病人施行鼓膜或鼓室手术时,极易伤及颈静脉球而发生严重出血。

4.前壁为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外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其上部,为颞骨岩部与鳞部的交界处,有肌咽鼓管,管的上部为鼓膜张肌半管,下部为咽鼓管半管。

5.内侧壁为迷路壁,是内耳前庭部的外侧壁。中部有圆形隆起,称岬promontory,由耳蜗第一圈的隆凸形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孔,称前庭窗fenestra vestibuli(或卵圆窗)连于前庭。在活体,由镫骨底及其周缘的韧带将前庭窗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蜗窗fenestra cochleae 或圆窗,在活体有膜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鼓膜穿孔时,此膜可以直接受到声波的振动。在前庭窗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面神经经内耳门入内耳道,在内耳道底前上部入面神经管。此管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的炎症或手术易伤及面神经。

6.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内的乳突小房。中耳炎易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乳突窦入口的内侧有外半规管凸,乳突窦入口的下方有一骨性突起,称为锥隆起,内藏锥骨肌。该肌的肌腱从锥隆起尖端的小孔伸出。面神经管由鼓室内侧壁经锥隆起上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