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共49张PPT)
—— 你能体会出两句相同文字的不同句意么? 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 多少穿多少。 2.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 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朋友 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 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 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 你就等着吧。” 4.单身人的来由:原来是喜欢 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农学篇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就出现农家学派和农书,流传至今的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公元前239 年),就是他们的代表。 到汉代则出现了《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这样两部著名 的农书。北魏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学著作,被称为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贾思勰 所著的《齐民要术》(公元532 -544年),同时也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以前的农书都是以北方农业技术为主要写作物 件,在《齐民要术》的出现之后六百余年,才出现了第一部反映 南方水田农业技术的农书,这便是南宋的陈旉《农书》(公元 1149年)。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 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 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古巴比伦
公元前3500年
烟消云散 雅利安化 面目全非 源远流长
古印度
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
古代中国
公元前2100年

忆一忆 ——中华文化的发展
殷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确立 儒学 地位 独 尊 儒 术 隋唐 宋元明 清 文化 宋明 西学 繁荣 理学 东渐 全 盛 时 代 延 续 辉 煌 面临 工业 文明 冲击
●医学篇
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 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 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 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 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 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共15张PPT)

随堂练习 P 161
7、(2015·福建文综,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 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 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随堂练习 P160
3、(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 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 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 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注意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 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 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 化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 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
专题三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真题引路
最新考纲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特点(基本特征)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发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成就和
展历程
魅力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18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18张PPT)

A
B
中华文化 的力量
表现
对外:顽强生命力和无穷 魅力
对内: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 结奋斗的不竭动力

易混易错知识
Perspicacious knowledge
易混易错知识
1.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文化自信
4.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没有什么区别。(区域文化和民族 文化各有侧重,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含民族文化。)

记忆知识过关
Memory
knowledge
记忆知识过关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表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容;前提;表现;意义) 3.中华文化的力量(原因;表现)
目 录

基础知识梳理
Carding of basic knowledge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 历史悠久 • 绵延不断
•汉 字 • 史书典籍
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
侧 重 点
表 现
博大精深
• 内涵丰富 • 底蕴深厚
•独 特 性Biblioteka •区 域 性 •民 族 性肆
课堂巩固训练
Class consolidation training
课堂巩固训练
1.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期间,举办了“翰墨千秋,金石永
年——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篆刻作品展”“金石说故事”等
系列活动。两岸学者、专家、艺术家共聚一堂,温饶“汉字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教学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讲授新课:板书: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

政治必修三第六课提纲

政治必修三第六课提纲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1)当代文化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或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大众传媒的影响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1)可喜变化(喜)①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负面影响(忧)①原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②表现:A、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B、迎合低级趣味;C、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启示: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引导必要性:文化市场的发展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税收、拉动消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都有积极作用。

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措施: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讲究职业道德,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消费者: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有害的文化产品,拒绝污染。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如何发展大众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基础知识梳理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6.1.1 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进入全盛时期。

(6)宋元明延续辉煌,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取得重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

(7)明清时期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6.1.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4)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6.1.3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6.2.1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6.2.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6.2.3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6课《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6课《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1)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 (2)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3)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4)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 献。 师:正是由于文化竞争力如此重要,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步伐。 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提升文化竞争力。 师:文化竞争力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提升文化竞争力呢? 师:请大家继续对照大屏幕或书本第 23~24 页,阅读材料五、六、七,探究、思考讨 论以下问题: 问题情景 3 材料五:2002 年 12 月 3 日,在蒙特卡洛世界博览会申办现场,俄罗斯、墨西哥、波兰、 韩国和中国分别就本国及申办城市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进行了精彩的宣传。最后登场的中国代 表团作了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陈述,中间插播了极富特色的申博宣传片。宣传 片以古朴的江南古镇、浦江两岸流光溢彩的夜景、大剧院辉煌的交响乐演奏和街头青年人的 劲舞等精彩内容,伴随着 10 次响起的中国民乐《茉莉花》旋律,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也迎来了“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的好消息。 材料六:“为中国喝彩”大型音乐歌舞系列演出已先后在美国好莱坞碗形剧场、俄罗斯 克里姆林宫和英国伦敦的千禧宫成功举办,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的精品系列。 “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开幕式于 2004 年 7 月 13 日在南非首都比勒 陀利亚国家剧院隆重举行。开幕式上精彩的武术、杂技等表演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 国乐器展览,展示了中国乐器文化的独特风貌。锦绣中华图片展览通过中国当代摄影家的 60 幅精美作品,多侧面、宽领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与当代生活风貌交相辉映的立 体画卷。 材料七:2004 年是美国纽约市政府把中国农历新年纳入法定公共假日的第三年。春节 来临,曼哈顿的唐人街和布鲁克林的第八大道举办了盛大游行,帝国大厦顶部 1 327 盏灯也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全册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全册知识点

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作用)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课1框体会文化 P4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和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①文化具有特别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化、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②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课2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P9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确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确定的文化反作用于确定的经济、政治,赐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文化有时会超前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有时会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化事业、培育各种高素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养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共13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共13张PPT)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与区域文 化 中华文化 与民族文 化 区域文化 与民族文 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 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 现文化的“多元”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 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2)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文化思想 天命神权 思想、 殷周 ___________ 时期 “敬德保民”思想 春秋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战国 秦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 化的发展 儒家学说 确立至尊 ___________ 地位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 响、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 思想的_______ 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划时代 的意义 _________ 儒家思想开始形成统治地 位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 响、作用
隋唐 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 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气度恢弘的_______ 全盛 时代
宋元 明时 期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 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有巨大 宋明理学对后期的封建社 的成就。同时产生了影响后期 会影响较大 宋明理学 封建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_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 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 民族性 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角度 博大精深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I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I

2、走进近代 文化衰微
衰微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国家衰落
决定
反映 反作用
文化衰微
• • • • •
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革命、建设、改革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 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使用,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B错误;C说的是文化 的博大精深,与题意无关;3000年以后能看懂, 说明文化的源远流长,D正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的是( )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 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 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便是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 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由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 传的重要见证 • 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 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 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 所仅有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和见证【教学难点】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2、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

3、当代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见证之一:汉字(1)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见证之二:史书典籍(1)意义:是中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补充】P66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教学课件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教学课件
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 性学习,因此采用讨论法
3、教师需要通过提问和启发需要引导学生理清思 路,辅导学生学习方法,因此采取问答法、读书 指导法
4、材料图文并茂,因此采取演示法
三 学法
1、温故知新法:主要体现在我的问答法教学中,通 过回顾所学知识点,来理解新知识点。
2、探究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主要体现在讨论法 以及启发式教学法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以 及同学间的讨论,探究知识、学习知识。
建设我国先进文化
对第三单元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第一,二单元 知识掌握 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对该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国家、民 族、悠久历史、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认同感,也为后面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作铺垫。所以它 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框架 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 B、教材不足: a、教材一开始并没有解释对博大
精深的理解,而直接进入它的三方面表现,学生可能会 有些懵,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最后一个知识点:“各族人民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涉及民族共同心理的知 识点,是常考点,教材没过多说明,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政 治素养才能理解好。
同感和归属感。
B、能力目标(根据高二学生辨别、判断能力不成熟的
情况 )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3、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说明各族人民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根据思想教育和高中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见证之二:史书典籍
• • • • • • •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 ——《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著 —— 《水经注》
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革命、建设、改革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列主义的指引
措施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中中 华国 文的 化科 的学 博技 大术 精体 深现 了

明科 意 体特 类地 程学 义 性点 文位 度技 : 的: 明: 的术 特具 发世 重是 点有 展界 要一 实 贡前 标个 用 献列 志民 性 巨, 之族 和 大对 一文 整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 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 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 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苏州 拙政 园
四 大
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西游记》 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
名 著
英 雄 好 汉 的 忠 《义 水悲 浒曲 传 》
章 回 小 说 中 的 《开 三山 国之 演祖 义 》
——
——
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 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 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有独特的作用 特点:历史辉煌悠久 内涵丰富绚 丽 风格鲜明独特 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 要位置
3、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石窟
壮族
蒙古 维吾尔族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都为中华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
2、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 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东 北 文 化
关 中 文 化 藏文化 滇黔 文化
西域文化
齐鲁文化
江 南 水 乡
• 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 传的重要见证
• 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 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 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 所仅有
2、走进近代 文化衰微
衰微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国家衰落
决定
反映 反作用
文化衰微
• • • • •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 特征。其原因是在于它具有的包容性。 •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谐相处 •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 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 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 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甲 骨 文
金 文
篆 书
隶 书
楷 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见证之一:汉字
文字的作用
•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作用和地位
• 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黄河流域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印度 古中国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古 巴 比 伦
古 印 度
古 埃 及
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回望古代 灿烂辉煌
殷周(早期)
秦朝(促进) 隋唐(全盛) 明清(面临冲击)
春秋战国(初步形成)
汉朝(进一步发展) 宋元明(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