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和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一些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的要点:1.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和评估。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清楚表述希望学生达到的行为,例如背诵一首诗、掌握某个数学公式等。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知识。

3. 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兴趣等需求进行设计。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

4. 体现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

5. 可操作的评估标准:教学目标需要有可操作的评估标准,以便教师能够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评估方法,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6. 注重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不仅关注结果,也关注教学过程。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目标,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

7. 与家长合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与家长合作,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学生的需求、体现核心素养、具有可操作的评估标准、注重教学过程并与家长合作。

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是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教学指导文件,它涵盖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

以下是对新课标内容的概述: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同时,也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学会正确书写,了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演变。

2. 阅读: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3. 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以提高表达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4. 口语交际:通过日常交流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5. 综合性学习:结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

具体方法包括:-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 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评价方式新课标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性表现。

评价方式包括:- 形成性评价:通过日常观察、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

- 总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项目展示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参与同伴的评价,以促进相互学习和进步。

五、结束语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家长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教育环境。

2024年春的新课标语文教案

2024年春的新课标语文教案

一、教案设计理念1.1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本教案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达到相应的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和创新意识。

1.2 教学内容生词讲解文本解析写作技巧指导口语交际练习文学鉴赏1.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词和短语。

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结构。

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能够流畅地进行口语交际。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本章节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通过讲解生词、分析文本、写作技巧指导、口语交际练习和文学鉴赏等活动,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生词讲解教师讲解本课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3 文本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结构,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4 写作技巧指导教师针对本课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进行示范。

3.5 口语交际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6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作业布置与评价4.1 作业布置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2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口语交际、写作和文学鉴赏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2 学生反馈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6.1 教学资源教科书参考资料网络资源音频、视频资料6.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七、教学环境与氛围7.1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舒适、有助于学习的氛围座位安排:便于学生交流与合作教学设施:齐全、易于操作7.2 教学氛围教师态度:亲切、耐心、鼓励学生学生情绪:积极、参与度高课堂纪律:有序、遵守规则八、教学策略与技巧8.1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差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8.2 教学技巧讲解生动: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讲解举例贴切:选用生活中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语言幽默:适量使用幽默语言,调动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九、教学评价与反馈9.1 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速度等口语交际: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流利程度、逻辑性等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内容、结构、语言等文学鉴赏:考查学生的审美情感、分析能力等9.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困惑,调整教学方法同行评价:请教同行,听取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十、教学计划与进度10.1 教学计划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细化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10.2 教学进度按照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十一、单元总结与拓展11.1 单元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教师全员深入学习新课标实施方案

小学教师全员深入学习新课标实施方案

小学教师全员深入学习新课标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推动我校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提升,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对象小学全体教师。

二、学习目标1.掌握新课标内容。

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学习和解读新课标,对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应知应会、清楚明白。

2.推进断课标实施。

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积极进行教学实战和开展专题研究,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炼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应用新课标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时间安排2024年4月-2025年4月四、具体任务(一)集中学习,专家引领。

各科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读原文、学解读、看讲座、观课例、交流研讨等多种学习活动,促使教师掌握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和评价要求等基本内容,理解教材编写思路、结构和意图,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形成与新课标体系相适应的教育行为,提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二)应用新课标,课例展示。

立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在全校全面开展“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和广泛的听评课活动,总结优秀教师经验做法针对教学主要问题,制定具体改进措施与办法。

各教研组要开展“人人贡献一堂课”听评课活动,打磨重点课节,推出“样板课”,帮扶“提高课”,确保“常态课”人人达标。

(三)自主学习,校本研修。

我校借助教师教育网,组织形式多样的新课标校本研修活动,推动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成绩合格纳入继续教育校本研修学分认定。

(四)集中考试,效果检测。

以各教研组为单位,随机组题,组织集中检测。

五、保障措施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新课标再学习活动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校长、教导处、少工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积极落实新课标再学习目标任务,积极推动新课标落实落地。

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
维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以下是数学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具
体内容:
1. 基础数学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如算术、几何、代数和统计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
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数学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
中体验到乐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5. 数学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认识数学在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和文化自信。

6.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包括
数学表达、解释和论证。

7. 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质疑和反思数学知识,培养他们对数学概念
和方法的批判性理解。

8. 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主动探索
数学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9. 跨学科整合能力:培养学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

10. 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工具进行数学学习和研究。

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未来职业生涯的需求。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将能够在数学领域以及更广泛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新课标学习与实践计划书

新课标学习与实践计划书

新课标学习与实践计划书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部颁布了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教育环境的需求。

二、新课标学习计划1.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知识一是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基本理念和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设置框架、具体内容及组织形式,包括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

2.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了解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等。

同时,还要学习如何设计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以及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3.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要学习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掌握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及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等具体操作。

三、新课标实践计划1. 落实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观察等,以及多种评价方法,包括测试、作业、实践、观察等,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 优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在教学设计方面,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通过情境、问题、任务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实施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新课标学习与实践的反思在新课标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感教育教学工作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不断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还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标准教案模板及范文

新课标标准教案模板及范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具体知识点)。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2. 课堂讲授(1)教师讲解(具体知识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

(3)课堂讨论,交流心得。

3.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1.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习效果。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新课标标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物体,如书本、桌面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2. 课堂讲授(1)教师讲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标的学习实施方案

新课标的学习实施方案

新课标的学习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培养综合素养,需要制定学习实施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课标中的各项要求,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

2. 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制学习、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案例分析、游戏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综合素养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

通过小组合作、演讲比赛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三、教学组织和管理1. 教学组织: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要求,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安排充分的练习时间和课外拓展活动,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

2. 学习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学习资源和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师生配合与家校合作1. 师生配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家校合作: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和学校活动,加强家校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

五、实施计划和措施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安排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学习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学习和教学目标

英语新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金莺宋月桂,2003:62)。

金莺, 宋桂月. 2003.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环节。

一方面,教师的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

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方式传递,对学生的刺激肯定是不一样的。

同时,学生的学也会影响教师的教,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的智力和思维水平,都要求教师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让教学方法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产生最大的学习效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教法”,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的方法。

教学的关系问题构成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问题。

英语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的指导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教育部,2001:1)。

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网络与课堂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结合的教学模式必然积极地迫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驱动学习,变依赖学习为自主学习,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

网络世界的无限空间,网络学习的无限时间和地点,课堂人际的互动交流,都将彻底改变学生传统刻板的按部就班上课、看黑板、听讲解、记笔记、做练习、读课文、听录音、考试卷等学习行为,真正朝着个性化自主性方向“为自己”学习。

1.知识技能综合性要求知识技能综合性要求是基于心理学格式塔(Gestalt)理论和语言哲学的语境论。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第二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第二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第二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写作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题技巧;4. 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散文欣赏:通过散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2. 诗歌鉴赏:通过诗歌的朗诵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3. 古诗文阅读: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4. 阅读策略:通过教授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5. 作文写作: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 词语运用:通过词语辨析和拓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前瞻性教学法:通过提前准备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好预习;2.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演讲教学法:通过学生们的朗诵和演讲,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5.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散文《乌鸦和狐狸》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材料,引发学生对乌鸦和狐狸的联想;b. 学习目标:了解散文的特点,学习乌鸦和狐狸的故事;c. 学习过程:学生朗读散文,分析散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d. 练习与拓展:利用散文内容进行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e. 总结与评价:学生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并对散文进行评价。

2. 第二课时:诗歌《登鹳雀楼》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材料,引发学生对楼和鹳雀的联想;b. 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韵律、诗意和格律;c. 学习过程: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d. 练习与拓展:利用诗歌内容进行课堂问答和配乐创作,拓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e. 总结与评价:学生总结诗歌的意义,并对诗歌进行评价。

历史新课标学习计划方案

历史新课标学习计划方案

历史新课标学习计划方案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新课标内容。

掌握历史新课标所要求的相关历史知识和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历史素养和历史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原则1.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客观全面:让学生接触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

3. 手把手教学:老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

4. 多角度阐述:通过多角度的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

5. 寓教于乐: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内容1. 新中国成立及其发展2. 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探索3. 世界历史的发展4. 历史事件分析和思考5. 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

2. 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

3. 视听教学:通过影视作品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4.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5. 结合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联系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

六、学习评价1. 考试评价: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

2. 课堂表现:通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和情感进行综合评价。

七、学习活动1. 课外阅读:通过历史书籍、文学作品等,扩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2. 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观摩活动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情况。

3. 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4. 学习小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共同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计划

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计划

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计划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理解新教学理念、掌握新教材、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进行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进行探讨。

二、了解新课标内容了解新课标的内容是学习新课标的第一步。

数学教师应该认真阅读新课标的相关文件,了解新课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了解新课标的内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新课标的内容一般包括:1. 课程目标: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教师要理解并把握好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 课程内容: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丰富多彩、联系贯通、注重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际应用和启发学生求知欲的特点。

3. 教学方法: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多样化、互动性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内容设计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要求,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学习新教学理念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师需要学习并理解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以此为指导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引导性教学:新课标提出引导性教学的观念,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的传播者。

小学教研活动学习新课标(3篇)

小学教研活动学习新课标(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于近日开展了小学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新课标。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总结。

一、活动背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为了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组织了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使教师全面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2. 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增强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能力;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活动内容1. 新课标解读本次教研活动首先由教研组长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他从新课标的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使教师对新课标有了全面的认识。

2. 分组讨论随后,教师们分成小组,围绕以下话题进行讨论:(1)如何将新课标融入日常教学中?(2)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如何开展个性化教学?(4)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碰撞出许多有益的火花。

3. 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活动总结1. 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 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2. 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探讨如何将新课标融入日常教学中;3. 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4.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23新课标教学目标

2023新课标教学目标

2023新课标教学目标
摘要: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概述
二、新课标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三、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意义和影响
四、如何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
五、结论
正文:
新课标教学目标是指在2023年的新课程标准下,教育部门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新课标教学目标旨在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与技能: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学会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需要:
1.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新课标教学目标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标概念

小学语文新课标概念

小学语文新课标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课标,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件,它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概念进行阐述。

一、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全面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能够正确、规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活动。

2. 思维能力: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4. 文化素养: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主要包括:1. 识字与写字:注重基础汉字的识记和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 阅读:包括精读和泛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 写作:从写话、写段到写作文,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口语交际: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5. 综合性学习:结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新课标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四、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新课标倡导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小测验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课标教案精选8篇

新课标教案精选8篇

新课标教案精选8篇新课标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班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20人,女生22人。

学生来源广,素质不一,基础参差不齐。

少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但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差,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这部分同学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虽然基础知识部分通过积累还能够过关,但是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写作能力一般。

另外有10位同学\\,属于学习懒散,领悟能力又较差的学习后进生,还有两人学习习惯及其糟糕,自我约束能力极差。

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的失去了信心。

需要好好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及学习方法1、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学习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碴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第一篇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你知道吗?这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可不是随便定的,那是经过深思熟虑,为了咱们孩子能更好成长才弄出来的。

以前啊,可能就是单纯地让孩子们记住知识,能考个好分数。

但现在可不一样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比如说,要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思考问题,遇到难题不是马上找老师找家长,而是自己先琢磨琢磨。

这多好呀,从小就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长大了才能在社会上吃得开嘛!还有哦,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别老是照着书本上的来,得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说不定哪天就能搞出个大发明呢!而且,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让孩子们学会合作。

在小组里一起完成任务,既能交到朋友,又能学会怎么跟别人配合,这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可太重要啦!另外,也不能光学习,还得让孩子们有个好身体,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所以体育课、心理健康课也都安排得妥妥的。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咱们的孩子全面发展,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新一代!第二篇嗨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唠唠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你想啊,以前的教学可能比较死板,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但现在新课程标准可不一样喽!它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学习,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儿。

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学。

比如说,在语文课上,不再只是读课文、背课文,还要让孩子们去感受文字的美,能自己写点小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数学课呢,也不是光会做题,得让孩子们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英语课,不能只会哑巴英语,得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出来,和外国人交流都不怯场。

新课程标准还希望孩子们能了解不同的文化,有广阔的视野。

所以会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

而且呀,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

要善良、诚实、有责任心,这比学习成绩可重要多啦!反正呢,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为有爱心、有智慧、有担当的人!怎么样,是不是很棒呀?。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
❖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解读与分解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学情的充 分关注与具体分析,即基于学情确定“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用可 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准确描述教学目标,其根本用意 在于为学生指出明晰的课堂学习方向,加强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提高学习 效益。
2021/11/14
2021/11/14
3
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
目标设计不规范的原因:
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仍然施行以“教”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仍然把自己(教师)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而忽视对学情的研究 与分析;
二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研究不深入; 三是对目标的确定与设计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与学习。
2021/11/14
7
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
五、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这个问题上,需要理清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 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是长期的目标。而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有关 教材内容必须要达到的具体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环节性分解结 果,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比课 程标准要具体,要更具有可操作性。
内容要求的基本内涵,对各个知识点或不同特点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 与界定,确定教学内容,着力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对 课程标准的分解则是立足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依据课程目标及内容 标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学情进行更细化的描述,着力于技术层面, 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 一句话,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目标分解,其实就是将相对宽泛的内 容目标具体化。做好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过程,就是把上位的内 容目标细化为更下位、更具体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看得懂的“学习目标”,是开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呢?一、学习目标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本质是统一的,都是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习结果。

只不过一个是教师视角,一个是学生视角,因此,学习目标不是另辟蹊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学情的前提下,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制定学习目标的前提是制定好教学目标。

二、只有教学目标清晰,学习目标才能清晰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就是这种目的性、计划性的体现。

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没有认真分析教材,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无法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教学环节就会变得随机和随意,很难预期结果,很难实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学情,不了解学生的前期经验和学习基础,没有从过程和方法切入,制定的教学目标就会高度概括。

例如,“学习生物的遗传内容”“经历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这种笼统的教学目标,很难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教学目标不够清晰,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的时候,教师都未必清楚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更谈不到指导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模糊的、空洞的教学目标很难转化为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很难真正指导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制定学生看得懂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首先要制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定位于落实核心素养,学习目标中才能有学生深入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悟课程的理念和性质,深入学科本质,挖掘学科内涵,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上。

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历史学科“中国古代经济”教学目标设计]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理化生教研组新课标学习计划

理化生教研组新课标学习计划

理化生教研组新课标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新课标内容和要求,理解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改革的意义;2. 分析新课标涉及的知识点和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核心内容;3. 掌握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4. 增强教师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宽广知识视野;5. 提升学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品质。

二、学习内容1. 新课标内容与要求的解读理解新课标对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要求,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 学科知识点和教学重点的分析通过对新课标的梳理和分解,分析新课标涉及的知识点和教学重点,提炼出核心知识,确定教学要点和重难点。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学习探讨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何进行情感认知培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

4. 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针对学科课堂教学实际,结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的课程,探讨教师如何落实新课标,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

5. 教学评价与反馈探讨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方法与体系,并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整体提高。

三、学习方式1. 个人独立学习通过阅读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籍、专业期刊等,系统学习教学改革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2. 集体学习交流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3. 实践探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新课标下的教学能力。

四、学习安排1. 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分期分批组织教研组成员开展讨论和研究,梳理和分析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路径。

2. 整理梳理教学资源:对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梳理相关教学资源,为后续的集体学习和个人研讨提供支持。

3. 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分析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探索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新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金莺宋月桂,2003:62)。

金莺, 宋桂月. 2003.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XX:华中师X大学.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环节。

一方面,教师的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

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方式传递,对学生的刺激肯定是不一样的。

同时,学生的学也会影响教师的教,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的智力和思维水平,都要求教师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让教学方法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产生最大的学习效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教法”,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的方法。

教学的关系问题构成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问题。

英语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的指导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教育部,2001:1)。

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网络与课堂相中华人民XX国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 :人民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必然积极地迫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驱动学习,变依赖学习为自主学习,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

网络世界的无限空间,网络学习的无限时间和地点,课堂人际的互动交流,都将彻底改变学生传统刻板的按部就班上课、看黑板、听讲解、记笔记、做练习、读课文、听录音、考试卷等学习行为,真正朝着个性化自主性方向“为自己”学习。

1.知识技能综合性要求知识技能综合性要求是基于心理学格式塔(Gestalt)理论和语言哲学的语境论。

从语言结构分析,语言知识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

从语言功能看,语言是结构、功能、话题的综合体,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从语言交际功能看,听说读写是(听读)和产出(说写)之间的相联互动。

语言各要素不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整体意义总是超过各部分加起来的总和。

知识技能综合性要求就是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视为一个整体、并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学习,也就是说,把外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教,而不是学习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技能,既要以重要的知识点为结点,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网络,又要进行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外语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要求。

以词汇学习为例,“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求就是将词汇融合到句子和语篇中去,在语境中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一种词汇学习方法,旨在了解单词音形义的基础上,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这些词,达到学、用二者统一的要求。

这种学习需要借助真实的语料,接触丰富的语境化词语,学会运用自然的语言。

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记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深度。

对孤立词的重复是一种低层次加工,记忆效果差;将词与所处的语法结构结合起来,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加工,记忆效果较好;而将词义与句子的意义结合起来则是一种深层的精加工,记忆效果最好(Cook, 1991:40)。

Cook. V. 199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Z].London: Routledge.2.语言学习实践性要求《标准》在阐述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教育部,2003)。

显然,《标准》认为,语言学习就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

不能把语言单纯看做一个知识体系来记忆和学习,而应该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标准》在阐述语言学习的过程时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

可见,《标准》所体现的不是学生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的语言学习观,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语言学习观。

中华人民XX国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 :人民教育.语言学习实践观是讨论外语/二语学得和习得的关系问题。

中国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应区分学得和习得。

习得是非正式的、自由的、课外的、无意识的活动,习得的知识能自然地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语境下便会激活,在中国语境下教学性习得和学习性习得都是可能的。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或自己“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在课外提高英语(胡壮麟,2007:65)。

习得也不能一味推行先知后行的原则,应该遵循“边学边用”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学得是正式的、集体的、课堂教育的、有意识的活动。

外语学习者只有善于习得、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辅以指导性活动和有意识的学习(即学得过程),才能在实践中理解规则和使用规则,才能真正提高语言能力,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胡壮麟. 2007. 习得与学得[J].《中国外语》第2期.英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新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主讲课文转变为主持课程,从讲授语言知识转变为组织交际活动,从照本宣科念教材转变为设计和创作个性化教案,从疲于辅导应试转变为精于应用指导,从单纯语言教师转变为语言文化专家。

1. 教学目的实用性要求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视语言为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强调语言的实用目的,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必须是能使学生掌握语言的“意义潜势”,能够根据语境,在“意义潜势”中选择合适的语言。

教师的任务是以各种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按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设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教学活动设计着重于语言、技能、话语和体裁的适当性,采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语篇”与“真实任务”来实施教学。

每周的教学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有较强的针对性。

1)语义分析语境化词语、规则和使用活动是语言系统中三种不可分割的基本要素,构成语言的整体,在使用中逐渐形成一个自主系统。

语言的动态性和意义的整体观反映了语言系统中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多元关系,为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在真实的系统内,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非线性的,在这个非线性机制的内部,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并以整体方式呈现各自的特质,这种性质是系统内各要素在鼓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

因此,对于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定,原则上不能用逻辑方式予以描述或从部分特质推导出整体的特质。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综合表现,不是各要素性质的简单线性相加,而是各要素在相互作用中的整体建构,这种建构完全超越了各要素的规定性。

系统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规定,使系统本身和构成系统的各要素都产生和改变着各自的特质。

换言之,理解生活世界意义上的文本是产生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接合之中。

语言教学是一种整体活动。

整体语言教学有四个原则:整体性原则(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视为一个整体,在有意义的整体语言活动中教学),社会性原则(把语言教学与学生现实活动联系起来),发展能力性原则(学生拥有使用语言的主动权和抉择权,在交流互动中发展语言能力),真实性原则(学生的一切能力都是在真实言语事件和语言活动的语境内获得的)。

只有当这些原则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时,语言教学才能比较顺利进行,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得到发展。

2)语言存在的生活化要求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理论强调语言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

8人的生活不能脱离语言,所有活动都伴随着语言。

活动是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的常态,活动性是生活形式的主要特征。

具体地说,活动是语言与游戏的类比基础,活动既是游戏的前提,也是游戏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实际生活内容。

语言游戏的活动观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活动教学法中“活”和“动”是两个不同层次、相互交织的概念。

活是前提、是关键,动是目的、是归宿;活意味着把词语句子活化为话语事件,把机械操练活化为言语交际,把语言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动包括身体各器官动、认知结构动和人的主体意识动。

在语言教学中,活动概念较为宽泛──按信息加工流程,活动分为输入活动和输出活动;按照听说读写训练过程阶段,活动分为语言活动和交际活动;按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又分为呈现活动、练习活动与交际活动。

但是,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可以使学习者把日常语言的运用事实转化为个人知识,把教材语言知识转换为言语行为。

活动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任务就是强化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

2. 语言文化的融合性要求语言与文化融合性要求是在语言教学中贯穿文化,在文化教学中渗透语言,这是语言与文化关联性所决定的。

首先,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语言属于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反映该社会的文化因素。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语言负载文化,文化制约语言。

语言文化融合性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第一,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文化教学是在教学框架内进行的,文化内容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样,语言内容也必须有利于文化教学。

教学实践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至少有四个切入点:结合词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教授文化:结合词语的历史典故教授文化;结合句子导入文化;结合篇章教文化。

第二,语言的文化因素与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相结合。

《英语课程标准》在文化意识目标描述中实际上已经注意到这两方面的文化因素。

语言的文化信息与非语言的文化信息都可以传递信息、进行交际。

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信息(如体态语)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体态语具有文化差异,手势、表情、体距等体态语信息配合语言信息能够使交际取得更好地效果。

第三,共时文化与历时相结合。

共时文化是指时效性强、与当代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文化内容;历时文化是指一些文化规约、传统习俗和历史事件等文化知识。

在选材上应注意文化内容的共时性和历史性结合。

一般来说,在外语教学基础阶段重点应放在共时文化上,这类文化与时代紧密相连,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