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bd8b9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a.png)
上海建筑发展史摘要:1.上海建筑发展史简介2.上海建筑的历史演变3.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4.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5.上海建筑的历史与未来意义正文:【上海建筑发展史简介】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建筑发展史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个缩影。
从开埠至今,上海的建筑经历了多次变革,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本文将带您走进上海建筑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以及当代发展趋势。
【上海建筑的历史演变】上海建筑的发展可追溯到19 世纪末,自开埠以来,上海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建筑风格。
20 世纪初,随着租界的设立,上海的建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这一时期拔地而起,如外滩的建筑群、南京路的商业街等。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六十年代,上海开始兴建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如上海展览馆、上海大厦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筑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上海建筑风格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既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也有西方的古典建筑,还有现代的摩天大楼。
2.殖民地色彩:上海开埠后,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许多建筑呈现出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如外滩的建筑群。
3.社会主义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兴建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如上海展览馆等。
4.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筑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众多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
【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建筑: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绿色建筑成为了上海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
2.智能化建筑: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化建筑成为了未来上海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bc054bd6bec0975f465e2ae.png)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371e83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a.png)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上海外滩建筑群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集中展示了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和演变。
这个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风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建筑爱好者。
一、近代建筑风格的展示1930年代之前,外滩建筑群主要以欧洲的建筑风格为主。
这些建筑受到西方殖民地影响,采用了浓厚的外国建筑元素,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哥特式等。
例如,外滩利通大楼(Gutzlaff Signal Tower)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它的尖塔和窗户装饰都体现了这一风格。
另外一个代表性建筑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大楼,它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造于1925年。
这座建筑通过其宏伟的圆顶和大理石柱廊,展示了当时外滩建筑的豪华与庄重。
二、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外滩的建筑风格逐渐向现代风格转变。
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一些当时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外滩建筑群中的有一支柱的建筑,如上海大楼(Shanghai Building)和浦发银行大楼(Bank of China Tower)。
这些建筑都采用了现代主义的风格,以简洁和直线为特点。
它们的外立面常常使用镜面玻璃和金属材料来创造现代感。
此外,外滩建筑群还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
比如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和东方明珠电视塔(Oriental Pearl Tower)。
这些建筑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和创新,结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和形式。
三、交融与演变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和演变使上海外滩建筑群呈现出了独特的景观。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相互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和历史的感觉。
这种交融和演变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和发展的城市的历史进程。
同时,这种交融也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形象。
上海外滩建筑群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知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这里创造了许多独特的作品。
上海建筑凝固了的百年繁华与沧桑
![上海建筑凝固了的百年繁华与沧桑](https://img.taocdn.com/s3/m/1aceee7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3.png)
大城头条Feature晚清至民国的 数十载岁月中, 上海一跃成为 +里洋场。
风格各异的建筑的城市脉络。
一Classical Architecture代故事也藏在 了外滩风格迥 异的建筑里, 烟火气十足的 里弄里,万顷 琉璃的花园洋 房里,拔地而 起的摩天大楼 里……上海建筑:凝固了的百年繁华与沧桑of Shanghai文+长风寓公图+杨光明一乙吕威小松a tr x 茱妮Julie 上海是一座多面的城市,有着形形色色的多国建筑风格,却无人 敢说哪一座建筑能完全代表上海。
上海城市的灵魂拥有多样性, 它可以是外廊阳台上举起的高脚杯,可以是弄堂闺阁边碧绿的攀 藤,可以是洋房花园里还未熄灭的香烟,也可以是牌桌上弥漫的 流言.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其成为活跃在 东方地图上的一颗耀眼"明珠".CITY GEOGRAPHY城市地理/ 030031✓上海地处长江口和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在两千年前大半都尚在汪洋大海之中。
据考证,"上海”作为地名,首次出现是在一千年前的宋代。
古代上海地区的的居民多以捕鱼为业,他们所使用的捕鱼用具为“扈”,当时的江流入海处被称为“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又被成为“扈渎”。
后来被简称为"沪”,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
一栋栋矗立在黄浦江畔的外滩万国建筑、淮海路上风格各异的花园洋房以及分布在上海各处的石库门建筑,都彰显着上海浓郁的海派风情。
近年来浦东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也为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增添了一笔摩登色彩,书写着上海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外滩建筑上海近代发展的缩影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英国人首先踏进了黄浦江畔的这片土地。
他们选中上海县城北门靠近黄浦江一带的土地,并开辟为居留地—这便是如今高楼林立的"外滩"。
不久之后,法国和美国也分别在黄浦江畔设立了自己的租界。
这片昔日只有渔船光顾的滩涂突然变得掎裳连權起来。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dabf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c.png)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概述二、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1.开埠后的租界建筑2.20 世纪初的新式建筑3.1920-1930 年代的摩登建筑4.1940-195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筑三、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及影响1.建筑风格多样2.中西合璧的典范3.反映社会历史变迁4.对现代上海城市风貌的影响正文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一部关于上海自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建筑发展的历史,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变迁。
上海的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开埠时期,那时的租界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20 世纪初的新式建筑开始涌现,这些建筑充满了现代气息。
到了1920-1930 年代,上海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摩登,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纷纷亮相。
而在 1940-1950 年代,社会主义建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
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是风格多样,中西合璧。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欧洲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
同时,这些建筑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景观,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还对现代上海城市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
如今,许多老建筑经过改造和保护,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上海的独特风景线。
总之,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建筑画卷,展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底蕴。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4639a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d.png)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上海外滩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点之一,它位于黄浦江畔,与陆家嘴金融中心隔江相望。
走在外滩上,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近代历史繁华与变迁的脉络。
外滩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建筑的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里有工部局纪念碑、外滩炮台等历史遗迹,也有外滩十一号、外滩十八号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自19世纪末开始的近代化历程。
首先,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开埠初期。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外滩成为最早的商业区之一。
当时的外滩是一片繁忙的码头,各国商人和船工在这里来往穿梭,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文化。
外滩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业金融中心。
在20世纪初,众多欧洲列强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外滩成为各国商会的聚集地。
这些商会在外滩上修建了壮丽的建筑,如不列颠罗马柱式大厦、外滩公园草坪等。
这些建筑的风格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等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外滩独特的景观。
然而,外滩的繁荣不仅仅是商业和金融的发展,也与上海的近代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上海爆发了多次抗议和运动,外滩成为了抗议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人们纷纷静坐、示威,呼唤着民主和自由。
外滩见证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
二战之后,外滩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重新焕发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滩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更新,变成了一个时尚、高端的商业区。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入驻,外滩的商业繁荣再度迎来了新的机遇。
如今的外滩不仅是旅游景点,也是上海城市形象的象征。
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和市民聚集在这里,欣赏外滩的美丽景色,感受着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夜晚,外滩的灯光闪烁,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在黄浦江边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地方。
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转变,也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6aa80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c.png)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有国际化、多样化、现代化的风格。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
首先,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上海建筑发展的基础。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和投资。
同时,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这些因素为上海建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其次,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也对上海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初期,上海被列强侵占并成为租界,西洋建筑开始进入上海。
但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定,上海渐渐失去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
直到20世纪20年代,北方政局变化和中共第一次国内合作停战导致了上海的再次繁荣。
上海开始成为大批外商、外国人和国内企业家的投资聚集地,这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
上海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并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如外滩的各式大楼和南京路的百货公司。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取材自西方,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最后,上海引进国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对其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曾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上海的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以满足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他们致力于结合国内文化和外来建筑理念,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引进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上海的建筑能够建造更高、更大、更坚固的建筑物。
这为上海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造力,使得上海的建筑得以满足快速城市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上海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元素,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资料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87f421bd64783e09122b2b.png)
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外滩建筑群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 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滩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 折衷主义是在一座建筑中,把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词汇并列在一起。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外 滩建筑群大多定型于本世纪初,受到该风格的强烈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外滩20号——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1926—1929年 英资新沙逊洋行 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成为外 滩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是外滩 最高的建筑物。 36317平方米 平饭店北楼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外滩3号——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1914年—1916年 英资天祥洋行 公和洋行 大楼正立面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立面装饰有明显巴洛克艺术 特点。 三段式构图,立面装饰多处采用豪华的巴洛克风格的旋涡型图案, 转角处顶部设计了一个塔亭,顶端有球形圆顶。 6层 2241平方米 13760平方米 2004年1月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内部装修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外滩13号——江海关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1891年-1893年翻建, 1925年12月-1927 年12月19日再次重建, 江苏海关(简称江海关) 公和洋行 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 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顶部有33米高 的钟楼,穹顶内8幅历代扬帆出海壁画保存 完好。 8层 5722平方米 32680平方米
上海老建筑名册
![上海老建筑名册](https://img.taocdn.com/s3/m/aec1f778b84ae45c3b358ce8.png)
乌鲁木齐里(Wulumupili)即乌鲁木齐中路179弄。
在区境东北部,安福路、五原路之间。
初名麦琪路,以麦琪路得名,民国32年(1943年)麦琪路改名迪化路后,曾名迪化里。
1954年随迪化路改名乌鲁木齐,改今名。
民国26年(1937年)建。
占地1.3公顷。
有楼房178幢。
人安里(Ren’anli)即牯岭路145弄。
在区境西北部,黄河路、白河路之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
为金融业陈姓房产,其房产均以人字命名,故取名人安里。
有石库门房屋51幢。
居民1000人。
恒茂里(Hengmaoli)即西藏南路68弄。
在区境西南部,金陵中路、宁海西路之间。
约建于19世纪末。
初名首安里,一说厍安里,民国21年(1932年)取业主名字中”恒”、”茂”二字改今名。
占地1.2公顷,有楼房94幢。
居民3300人。
有皮鞋四厂一个车间和建信中学分部。
酱园弄(Jiangyuanlong)即新昌路432弄。
在区境西北部,新闸路、青岛路之间。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
因原有著名特色老店张振新酱园,故名。
有石库门房屋43幢。
居民800余人。
复兴坊(Fuxingfang)即复兴中路553弄。
在区境北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间。
民间17年(1928年)建。
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今名。
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
居民1600人。
梅兰坊(Meilanfang)即黄陂南路596弄。
在区境中部,复兴中路、合肥路之间。
民国19年(1930年)建。
以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名字中各一字命名。
占地0.5公顷,有楼房70幢。
居民1100人。
淮海坊(Huaihaifang)即淮海中路927弄。
在区境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间。
民国13年(1924年)建。
初名霞飞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
占地1.7公顷,有楼房199幢。
居民2000人。
渔阳里弄(Yuyangli)即淮海中路567弄。
曾名铭德里。
在区境北部,雁荡路、思南路之间。
上海优秀近代建筑类一览表
![上海优秀近代建筑类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67137814cc7931b765ce156a.png)
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
汾阳路79号住宅
工艺美术研究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徐汇区汾阳路79号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徐家汇天主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徐汇区蒲西路158号
东方汇理银行
光大银行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9号
上海优秀近代建筑类一览表
名称
现名
时期
地点
公布日期
董家渡天主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
南市区董家渡路175号
1993年7月14日
圣三-基督堂
黄浦区政府礼堂
清同治八年(1869年)
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口
1989年9月25日
杨树浦水厂
清光绪七年(1881年)
杨浦区杨树浦路许昌路口
盛宣怀住宅
日本驻沪领事馆
1930年
卢湾区陕西南路387弄
慕尔堂(沐恩堂)
1930年
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
1993年7月14日
虹桥路2310号住宅
上海置地集团
40年代初
长宁区虹桥路2310号
西侨青年会
体育俱乐部市体委
1932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50号
沙逊别墅
龙柏饭店1号楼
1932年
长宁区虹桥路2409号
1989年9月25日
汾阳路45号住宅
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
尚贤坊
1924年
卢湾区淮海中路350弄
国际礼拜堂
1924年
徐汇区衡山路58号
多伦路250号住宅
上海史之外滩变迁史篇
![上海史之外滩变迁史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1bbf1a650e52ea5518985a.png)
上海史之外滩变迁史篇提到上海,估计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外滩,而人们在感慨外滩那些恢弘的,被称作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时,又有多少人了解其中的那段屈辱史呢。
上海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
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
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英资公司怡和洋行、宝顺洋行、老沙逊洋行,以及美资的旗昌洋行。
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在19世纪后期,外滩的许多外资银行在被誉为上海的“财政街”或“东方华尔街”的外滩建立了。
因此,外滩成为了鼓励财政投资的场所。
由于外滩所富有的历史价值,在外滩拥有一小块土地不仅仅是财富的标志,更是荣誉的标志。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而且黄浦公园曾记载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历史的黄浦公园,是上海最早的欧式花园。
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
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f678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e.png)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摘要: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2.建筑风格特点3.代表性建筑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2.中期建筑风格3.晚期建筑风格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2.传承方式3.案例分析四、上海近代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文化影响2.经济影响3.社会影响正文: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上海,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明珠,近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开埠、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等多个历史阶段,这些时期的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近代建筑史。
2.建筑风格特点上海近代建筑的风格多样,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子,也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早期建筑以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风格为主,中期建筑呈现出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特点,晚期建筑则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主。
3.代表性建筑外滩、新天地、上海展览中心等地标性建筑,都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
它们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成为游客打卡的必去之地。
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上海的早期建筑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如外滩的历史建筑群,采用了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
这些建筑奠定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基础。
2.中期建筑风格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
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风格的中期建筑涌现出来,如新天地项目,成功地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相结合。
3.晚期建筑风格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在上海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如上海展览中心,展示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崭新面貌。
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近代建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规划等。
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养,使其焕发新生。
2.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修缮和维护,上海近代建筑的传承还体现在创新上。
如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旅游业相结合,使古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c2749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9.png)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摘要:
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概述
二、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三、上海近代建筑发展历程
四、上海近代建筑代表作品
五、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正文: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对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全面梳理和总结。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近代建筑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上海近代建筑的风格及特点主要体现在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在建筑风格上,上海近代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又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
在建筑材料上,上海近代建筑大量使用了混凝土、钢材等现代建筑材料,展示了建筑技术的新成果。
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0年至1919年,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建筑的起步阶段,主要是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和传播;第二阶段是1919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西建筑风格开始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第三阶段是1949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建筑的繁荣阶段,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使上海建筑更加多元化。
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外滩历史建筑群、新天地、上海展览中心等。
这些建筑代表了上海近代建筑的最高水平,是上海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上海城市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上海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近代建筑保护体系,包括立法保护、规划保护、技术保护等。
同时,上海还积极开展近代建筑的活化利用,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使历史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上海万国建筑的风格和历史
![上海万国建筑的风格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6d90b5177232f60ddcca1b4.png)
在中国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
这种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筑形象中得到显现。
上海文化的原型,其实是江南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建筑上,现在还可以在上海郊区的一些遗留建筑中见到。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建筑也就有了更多的城市化,如今上海南市豫园一带的小街店铺,明显地表现出当时的上海文化形态。
但是,近代的上海是新的文化时代,当时西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列强在此建立租界;而随着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上海便逐渐变成一座近代的大城市了。
它的文化特征就是“海派”,即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共存共容,不拘一格。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商业建筑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的等等。
上海近代的住宅,可以说是以里弄房子为主。
这种形式是:一条弄堂进去,两边都是住宅,叫石库门房子(门框用条石筑成),一个门就是一家,但现在已是三、四家合住。
门内是一个小天井,正中客堂问,室内后壁有一扇门,里面是楼梯间及灶间等,然后是后门。
门外仍是弄堂,也是一家家的石库门房子,如此形成一片住宅区。
这种住宅一般为二至三层,楼上是卧室、书房等,屋顶上有晒台,可以凉晒衣、被等。
这种建筑适合上海的一般市民居住。
客堂间可作起居室、会客室等。
有的喜欢中式,八仙桌、茶几椅子,墙上可挂山水画、对联等;有的喜欢西式,则圆桌、沙发、写字台、转椅等,墙上挂的当然是西洋画了。
大门形式利用传统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库门),但门上门边,也可以装饰西方古典建筑上的浮雕图案,可谓中西结合。
中国传统的住宅是按社会等级来分类的,按官品的大小来确定住宅的大小和式样,官品低微或平民百姓,就不许用斗拱、画龙凤、堂屋的大小也有规定。
而上海的近代住宅就不是以这种关系来分类,而多是从经济条件出发。
有钱的可以住别墅小洋房,没钱只好住得差。
能住上别墅的多是洋行、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略差一点的如中等公司总经理、大律师、大学教授等,则住花园里弄,如凡尔登花园(今长东新村),或高级公寓,如毕卡地公寓(今衡山宾馆);再次一等的如小公司或商店的老板,高极职员等,则住里弄房子。
上海外滩建筑的历史介绍
![上海外滩建筑的历史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5a60e2ae2bd960590c67754.png)
上海外滩。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60f3b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2.png)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上海海关大楼,这座屹立在黄浦江畔的历史建筑,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关历史的缩影,更承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上海海关大楼的前世今生。
一、上海海关大楼的起源上海海关大楼始建于1913年,由著名建筑师吴淞海设计,英国建筑公司思九生承包建造。
它的前身是1864年建立的江海关,因业务发展需要,选址黄浦江畔的现址进行扩建。
1914年,上海海关大楼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高的建筑。
二、上海海关大楼的建筑特色上海海关大楼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整个建筑分为地上10层,地下1层。
其外观典雅庄重,立面采用横向三段式划分,中央为巨大的穹顶,两侧为对称的塔楼。
建筑内部装饰豪华,有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反映了当时上海的国际地位和繁荣程度。
三、上海海关大楼的历史故事1.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海关大楼成为日军占领的重要目标。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
上海海关大楼在战火中受损严重,但仍然顽强地屹立在黄浦江畔。
2.1949年5月,上海解放。
人民解放军进入市区后,上海海关大楼成为解放军的重要指挥部。
在此期间,海关大楼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上海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
3.上海海关大楼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钟”。
1956年,上海市政府对海关大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将原来的英国造铜钟换成了国产铜钟。
这座铜钟重达3吨,钟声悠扬,成为上海的城市象征。
四、上海海关大楼的现状如今,上海海关大楼已成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发挥着海关职能。
同时,它也是一座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展示了上海海关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让游客和市民了解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
总结:上海海关大楼,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风雨变迁。
它的故事,既有抗战时期的悲壮,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4ac453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5.png)
上海建筑发展史摘要:1.上海建筑发展史的概述2.上海建筑风格的演变3.上海建筑的历史与现代融合4.上海建筑的未来展望正文:【上海建筑发展史的概述】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建筑发展史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从19 世纪末的开埠以来,上海的建筑风格就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变迁。
从最初的传统中式建筑,到20 世纪初的欧式建筑,再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林立,上海的建筑发展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壮大。
【上海建筑风格的演变】1.传统中式建筑:上海开埠初期,城市建筑以传统的中式建筑为主,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如石库门、弄堂等。
2.欧式建筑: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上海的建筑风格开始受到欧洲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欧式建筑,如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
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外滩一带,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观。
3.摩天大楼:20 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建筑开始向高空发展。
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等,这些建筑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
【上海建筑的历史与现代融合】在上海的建筑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是一大特点。
许多古老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如新天地、田子坊等。
这些地方既保留了上海的历史风貌,又展现出了现代都市的气息。
【上海建筑的未来展望】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未来上海的建筑将会更加多元化、智能化。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将被广泛应用,同时,建筑与科技、艺术的结合也将成为趋势。
未来的上海建筑,将会是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城市景观。
总之,上海的建筑发展史是这座城市不断发展、变革的见证。
从传统中式建筑到欧式建筑,再到现代摩天大楼,上海的建筑风格不断创新,同时也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上海外滩的历史性建筑群
![上海外滩的历史性建筑群](https://img.taocdn.com/s3/m/14a7b38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d.png)
汇丰大楼建筑风 格属新古典派希 腊式,平面呈方 形,楼高五层, 二至四层有六根 罗马科林斯式柱, 五楼中间有半圆 形希腊式穹顶, 高二层,整幢大 楼显得古朴、典 雅。大门内有高 近20米的穹顶大 厅,上层四周呈 八角型,每个方 向的壁面及穹顶 均有彩色马赛克 镶嵌组成的大型 壁画。
11/56
21/56
字林西报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 《字林西报》创刊于1850年8月,是上海 最早的英文报纸,1901年迁往外滩17号。 1921年建造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茂生 洋行承建,1924年2月竣工。 大楼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高8层。以大 门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边有巴洛克 式塔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正立面为花岗 石墙面,底部两层墙面使用大石块给人粗 犷质朴的感觉。三至七层是排列整齐的窗 格,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 雕。八层两边为穹形券窗,中间双柱,有 内阳台。大门口有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 额,进门处原有两座女神石雕像(毁于文 革时期)。《字林西报》于1951年3月停 刊,之后该楼曾被内河航运局、中国丝绸 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单位使用。1996年房屋 置换,大楼由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 分公司使用,并易名友邦大楼。
15/56
正门入口有4根希腊多 立克式柱,形成门廊, 进入大门是海关大厅, 巨大的天然大理石柱 上布有贴金花纹,近 大门中央有一个正八 角形穹顶,顶部八个 侧面各有一幅不同的 帆影海事彩图,精美 无比。 Nhomakorabea16/56
最著名的是那四方形的钟楼, 大钟有四个钟面,直径各为5.3 米,当时为亚太地区之冠。紫 铜的时针长2.5米,重36公斤, 分针长3.16米,重60公斤。钟 楼内有3个钟锤,最大的重2吨, 另2个各重1吨。钟发条用0.01 米粗的钢丝组绞,长达156米。 每次上发条需要4人操作,花1 小时才能完成。大钟用二种钟 声报时,每15分钟,由4口小钟 敲出有节奏的音乐声,每逢准 点,十几吨的大钟被准时敲响, 声音浑厚雄壮,回音可达10秒 以上。
振成楼的历史故事(一)
![振成楼的历史故事(一)](https://img.taocdn.com/s3/m/1002374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7.png)
振成楼的历史故事(一)
振成楼的历史
振成楼的前世今生
•振成楼建于1921年
•位于中国上海市外滩地区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摩天大楼之一
建筑壮丽恢弘
•振成楼采用欧洲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
•楼高22层,高度为90米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堪称当时的奇迹
见证历史风云
•振成楼见证了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历史风云
•作为当时最高的建筑物之一,成为了上海的城市地标•在国共内战初期,成为了著名的新华社上海分社驻地建筑废弃与再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振成楼曾一度被废弃
•1994年,楼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修复和翻新
•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了当代上海的重要商务中心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振成楼与外滩风景名胜区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上海及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之一
•吸引着许多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振成楼的文化价值
•作为一座近代建筑,振成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展望未来
•振成楼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将继续担负起历史见证者的角色•未来,振成楼将继续承担商务中心的功能,为上海的繁荣贡献力量
•同时,也将成为游客们探索上海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地标振成楼的历史,见证着上海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作为近代建筑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人们展示了中国近代建筑的辉
煌。
未来,振成楼将继续在上海的天际线中熠熠生辉,成为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cb7251e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c.png)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三、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背景及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自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大量西方商人和投 资者。随着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西方各国在上海兴建了大量的银行、保险、洋 行等机构,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与中国传统艺 术的融合。在文学方面,这些建筑成为了很多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取景地,如《上 海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使得“海派”建筑风格深入人心。在历史 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和开埠史,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 风格的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1、兼容并蓄: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文 化内涵。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点,如简洁、实用、高效等,同时 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精致、优雅、和谐等。这种兼容并蓄的建筑风 格,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
在建筑造型上,上海外滩近代建筑多采用高层、钟楼、穹顶等元素,体现了 西方建筑雄伟、高耸的特点。同时,运用石材、瓷砖等材料,使建筑呈现出厚重、 坚固的感觉。在建筑线条和比例上,这些建筑多采用简洁、明快的几何线条,以 及严谨的轴线对称和黄金分割等比例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 涵
3、注重实用性: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以满足当时商 业和金融业的需求。许多建筑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如银行大楼、 商务中心等,这些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内部功能也非常完善,代表了当时最高的 建筑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
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
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上海近代建筑的国际化是开放型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从模仿、追求到变异、转型,成为上海城市环境和谐而又矛盾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史演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正是上述这些上海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了上海海派建筑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四、租界扩展与近代建筑业在上的发展(1895~1919)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六、日军侵占,孤岛繁荣,上海近代建筑尾声。(1937~1949)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军队击败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据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的《开罗宣言》,上海被中华民国占领接管。上海自1842年摆脱清朝统治至1945年失去独特地位而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统治。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军和中共领导的军队爆发大规模内战。1949年5月,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中华民国政府军占领上海,同时对上海实行军事管制,此间大量人员、财产和机构撤离。
季雅静 f12041104
里弄住宅是上海在西方城市房地产经营方式下形成的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中西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的典型,建筑细部装饰用水泥、砖和石材大量模仿西方新古典主义纹样,这样一种建筑类型表现出十分独特的创造性。一条弄堂进去,两边都是住宅,叫石库门房子(门框用条石筑成),一个门就是一家,但现在已是三、四家合住。门内是一个小天井,正中客堂问,室内后壁有一扇门,里面是楼梯间及灶间等,然后是后门。门外仍是弄堂,也是一家家的石库门房子,如此形成一片住宅区。这种住宅一般为二至三层,楼上是卧室、书房等,屋顶上有晒台,可以凉晒衣、被等。这种建筑适合上海的一般市民居住。客堂间可作起居室、会客室等。有的喜欢中式,八仙桌、茶几椅子,墙上可挂山水画、对联等;有的喜欢西式,则圆桌、沙发、写字台、转椅等,墙上挂的当然是西洋画了。大门形式利用传统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库门),但门上门边,也可以装饰西方古典建筑上的浮雕图案,可谓中西结合。
在此阶段近代建筑业在上海处于停滞阶段。日军炮火给上海建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内战争,上海重大的建筑工程处于停顿状态。
七、解放后(1949~)
从此,上海的城市建筑掀开了新的一页。在50年代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的房屋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少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对象以住宅为主。当时规划建造两万户工人住宅,以解决职工的居住问题,其中曹杨新村是解放后最早建成的工人住宅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1953年开始,除续建曹杨新村外,又新建了凤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崂山新村、日晖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区。这些建筑多为2层立帖式砖木结构,以后发展为3~4层的混合结构,楼板采用预制安装。这个时期还建造了一些影剧院、文化馆、学校和具有较高建筑装饰水平的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70 年代开始建造较高层数的住宅,康乐路12层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层、3幢16层住宅是较先建成的高层住宅。其后,雁荡大厦、爱建大厦等高层公寓也相继建造。到80年代以后,高层住宅建筑的比重大幅度增长,新一代的居住区和居住楼不仅规模大,而且布局合理、造型多样、设施配套齐全。
在工业建筑方面,上海解放后不久就开始投入力量改建、扩建一些老厂,如上海电机厂、上海柴油机厂。沪东造船厂、上钢三厂等。从1958 年开始,上海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建筑施工的对象由民用建筑为主转到以工业建筑为主,建设了彭浦、闵行、松江、吴淞、吴泾、嘉定、安亭、高桥、桃浦等工业区。这一时期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结构大量采用,重型厂房钢结构也开始出现,如上钢三厂转炉车间、重型机器厂万吨水压机车间等工程。从60年代到 70年代末,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大楼、具有1.8万个座位的上海体育馆、高210.5米的上海电视塔等具有较高施工难度的建筑也先后建成。
五、近代建筑业发展高峰与市政管理体制的建立(1919~1937)
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高级影剧院,以及花园洋房、高层公寓。这一时期欧洲现代运动波及上海,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钢框架结构在高层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民国12年所建的汇丰银行大厦,民国14年所建的海关大楼标志着西方复古主义的顶峰。民国23年建成的国际饭店,保持远东最高建筑的纪录达48年之久,是现代派代表性建筑。这一阶段还有一批“大上海计划”建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筹划,民国20 年动工,民国23年初步完成。30年代还出现了诸如大新公司和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等中西合璧的建筑。这类成功的建筑多为中国建筑师设计。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随着上海开埠,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
这一阶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早期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券廊式”和欧洲古典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是对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结构的第一次撞击。
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新的建筑类型陆续出现。工业建筑出现了大跨度钢结构车间。随着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数量剧增,钢结构得到应用,开始向多层建筑发展,出现了5层以上的大楼。清光绪二十二年所建的汇中饭店、1910年所建的英国总会、民国4年所建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光绪三十四年~宣统二年所建的美商上海德律风公司开创了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