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建筑赏析

合集下载

东山岛关帝庙古建介绍

东山岛关帝庙古建介绍

东山岛关帝庙古建介绍
东山岛关帝庙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山岛上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朝末年,以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

庙宇占地面积较大,由庙门、山门、大殿和后殿等部分组成。

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后经历多次修缮与扩建,成为了福州地区最重要的庙宇之一。

庙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关圣殿”,下方还有一块石碑,记载着庙宇的修建历史和重要事件。

进入庙宇,便可看到一座宏伟的山门,两旁石狮镇守门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穿过山门,便是大殿,大殿内供奉着关羽的神像,供奉神像为木质雕刻,高约三米,栩栩如生。

神像周围还陈列着香炉、牌位等供品,供信众们瞻仰和祭拜。

每年关羽的忌日,庙宇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前来参与。

大殿后面是后殿,后殿内供奉着关羽的配偶刘备夫人黄月英的神像。

黄月英是一位聪明才智的女性,后来与关羽结为夫妻。

她在历史上被尊称为“女中丈夫”,被广大女性所景仰。

供奉黄月英的神像,也使得东山岛关帝庙更加独特和完整。

除了宏伟的建筑外,东山岛关帝庙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庙内保存着
许多古籍文献和历史文物,包括关羽的画像、古代书法碑刻和历代文人的题字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关羽的崇高形象,也见证了东山岛关帝庙的历史和地位。

作为福州地区的重要古建筑之一,东山岛关帝庙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祭拜,感受古建筑的庄严氛围和历史的厚重。

东山岛关帝庙也成为了福州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为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福州梁厝古建筑介绍

福州梁厝古建筑介绍

福州梁厝古建筑介绍福州的梁厝啊,那可是个宝藏地方,藏着好多古建筑呢。

这些古建筑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那儿,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梁厝的古建筑,从你第一眼看到,就仿佛能把你拉回到过去。

那房子的模样,和现代的高楼大厦比起来,就像是小家碧玉和时尚名模站在一起。

古建筑有着独特的韵味,它们的屋顶,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

瓦片一块挨着一块,整整齐齐的,就像一群听话的小孩子。

这些瓦片经过了无数次风吹雨打,颜色有些斑驳,可这正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啊。

你看那瓦片上的青苔,就像是岁月给它们画上的小绿花,多有生机。

走进这些古建筑,你能感觉到一种宁静。

屋子里面的木质结构,就像一个骨架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子。

那些木头柱子,粗粗的,摸上去糙糙的,但是却有一种厚重感。

你想啊,这柱子得承载了多少重量,经历了多少春秋冬夏。

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不管外面怎么风吹草动,始终坚守岗位。

墙上的窗户啊,那可都是精雕细琢的。

窗框的形状有的像花朵,有的像云朵,就像一幅幅天然的画框。

透过窗户往外看,外面的景色就像是一幅流动的画,一会儿是鸟儿飞过,一会儿是风吹树叶动。

梁厝古建筑周围的环境也特别美。

有潺潺的流水,那水啊,清澈得能看到水底的小石子和游动的小鱼。

这水就像是古建筑的镜子,把古建筑的美倒映在水里,一虚一实,就像一对双胞胎,只不过一个在地上,一个在水里。

水边还有一些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乌龟,趴在那儿晒太阳;有的像骏马,仿佛随时要奔腾起来。

这些石头和古建筑相互映衬,让整个画面更加和谐。

在这些古建筑里,还藏着好多故事呢。

老一辈的人啊,他们在这里生活过,喜怒哀乐都在这里发生过。

也许某个角落,曾经有小孩子在那里玩耍过家家;也许某间屋子里,曾经有老人在那里讲着古老的传说。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记忆盒子,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再看看那些古建筑的大门,厚重而庄严。

门上的锁啊,都锈迹斑斑了,就像一个忠诚的守卫,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厦门,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相辅相成。

闽南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厦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保留着历史的印记,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闽南古村落。

本文将带您一起领略厦门闽南建筑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一、闽南建筑特点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红砖青瓦”为主要特征,建筑物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当地的花岗岩石料、黄泥瓦为主。

闽南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讲究均衡、对称,注重层次感和轻重变化;在建筑装饰上善用各种砖雕、石雕、木雕和泥塑,充分表现了民间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闽南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物往往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

二、厦门特色建筑1. 鼓浪屿风格建筑鼓浪屿是厦门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的建筑主要由中外交融的各种建筑风格组成。

西式建筑有平房、别墅等,保存完好,中西融合的古建筑也是鼓浪屿的一大特色。

古典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的建筑与中国式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多元文化的风采。

2. 沙坡尾风情街位于厦门岛西南端的沙坡尾,是厦门保存最完整的近代西洋古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风格大多是近代欧式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

在这里,游人可以欣赏到各种西洋建筑的独特风采,感受到厦门曾经的繁华。

3. 厦门大学白城厦门大学,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鼓浪屿,是一所以世界闻名的高校。

其建筑风格以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散发出浓厚的学府氛围。

白色的建筑,青翠的植被,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1.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厦门传统建筑的杰作,它是闽南传统村落建筑的代表。

土楼为圆形或方形建筑,主要用土和石头建造,厚重坚固,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内部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

2. 传统闽南民居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四合五天井、二路三分院为多见,建筑结构和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厦门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福建土楼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福建土楼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福建土楼【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杰作,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也是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本文主要粗浅的分析中国闽系建筑中的福建土楼的布局,形式,建造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土楼布局;形式;技术;文化内涵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它们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一、土楼的类型1、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

圆楼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

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2、方楼在土楼中最为普及。

该种土楼用直线勾勒其外部轮廓,以方为基本造型和主要特征。

一般呈“口”、“日”、“回”、和“目”等字型。

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

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

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

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3、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

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两凹三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

五凤楼沿全宅中轴线内前至后布置下堂、中堂和主楼(上堂),合称三堂。

下堂即门厅,中堂为家族聚会大厅,都是单层;主楼大多为三、四、五层,底层正中为祖堂,供祖先牌位,左右及以上各层为各家居室。

三堂之间隔以天井,左右各有厢厅,并有通道通向横屋。

福建标志性建筑

福建标志性建筑

福建标志性建筑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其标志性建筑体现了福建独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精神。

这些建筑物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还承载着福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 鼓山亭鼓山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是福州的象征之一。

这座古老的建筑建于公元960年,是一座五层的建筑,高约29米。

鼓山亭坐落在鼓山之巅,占据了山峰的核心位置,提供了俯瞰福州市区的壮丽景观。

每逢节日或重要活动,人们会在鼓山亭上敲鼓,以示喜庆和祝福。

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2. 土楼土楼是福建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是中国传统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

土楼是由福建少数民族"土人"所建,一般呈圆形或方形,高度可达六层。

每层都有多个房间,并且楼内设有餐厅、剧场以及其他生活设施。

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外游客争相参观的重要景点。

3. 泉州古城泉州是福建省的一个古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建筑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古城中心的开元寺塔。

开元寺塔始建于公元686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之一。

塔共有七层,高约57米,是福建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此外,在泉州古城中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如清代的古厝和闽南式园林等。

这些建筑物展示了福建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4. 厦门白城沙滩厦门是福建省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而白城沙滩则是厦门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

白城沙滩是一片秀丽的海滩,长约1.5公里,宽约30米。

沙滩上细腻的沙子和清澈的海水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白城沙滩以其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碧海金沙而闻名,是许多游客度假和放松的理想之地。

5. 闽南大戏楼福建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而闽南大戏楼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代表。

大戏楼是传统闽南戏剧的表演场所,也是闽南戏曲艺术的宝库。

大戏楼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常常以饰有精美彩绘的雕刻和红色装饰为特征。

在大戏楼中,观众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表演,感受到福建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福建标志性建筑体现了福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福建永定土楼是中国土楼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土楼,也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之一。

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福建永定土楼,介绍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福建永定土楼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位于福建省南部的永定县,是依山而建的独特建筑群。

明代时期,永定地区的土客族(土楼建筑的主要建造者和使用者)在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下,创造了土楼这种耐久坚固的建筑形式。

福建永定土楼恰逢其时地诞生,并得到了土族人民的广泛应用。

二、建筑特点福建永定土楼的建筑特点突出在于其独特的构造和防御功能。

土楼采用了独特的“夯土墙”、“鹰嘴墙”以及多层高耸的楼层设计。

整个土楼由内至外,分别为天井、圈层、楼层和外围墙体。

天井是土楼的核心部分,起到通风、照明的作用。

圈层是各个楼层之间的连接部分,便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楼层是居民居住的地方,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厨房、卧室和存储空间。

外围墙体是整个建筑的保护层,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三、文化贡献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美德。

土客族人民通过建造土楼展现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家族的敬重。

同时,土楼也是土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是他们寄托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土楼内的祖先厅堂和家族祭祀仪式等传统习俗,都展现了土客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总结: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通过对福建永定土楼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土楼,福建永定土楼不仅展示了土客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更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走进福建永定土楼,让我们一同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独特风采。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福建特有的古建筑,也是原始的生态型建筑。

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文物价值。

土楼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基本的形式,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就是永定客家土楼——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

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

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我最喜欢土楼的一个特点就是绿色。

它就是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

而且福建土楼都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

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并且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据说土楼因地震而裂开的墙缝会随着时间像人的伤口一样愈合。

这是土楼最大的创举。

还有土楼的外墙的构造是下宽上窄,所以十分的牢固。

对防火,防水,防震等都能很好的应付。

我觉得它有这么好的三防能力,还是因为它的墙材料的因素。

土楼墙体用土必须经过配方,而不用单一的泥土。

它选用无腐植质的净红壤土,按比例再配以细河沙、田底层泥和老墙泥,配合做匀,然后泼水,反复翻锄均匀发酵。

用泥需干湿适宜,干湿程度为泥一抓成团,丢出碰地即散最佳,此土谓之熟土。

做泥是土楼建造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和一门经验极强的艺术,这一工序决定了整座土楼工艺的质量等次与成败。

用土上堆翻锄发酵得越充分越好,功夫不到,土发酵不够熟,夯出来的墙会因为气温、湿度的变化而再发酵,缩水、开裂,最后导致墙体倾斜,甚至无法再将工程继续。

依现代人对建筑的看法,福建土楼的缺点我就得就是个封闭性太强,对人的活动空间太过于约束。

但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有关,规规矩矩的规格和人身份的阶级性有关。

还有整个建筑看起来比较笨重。

福建古楼简介

福建古楼简介

福建古楼简介
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古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福建古楼。

福建古楼是福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福建古楼是指建于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的闽南地区。

这些古楼通常是由多层建筑组成,外观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福建古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福建古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复杂,它采用了许多先进的建筑技术,如榫卯结构、斗拱结构、斗栱结构等。

这些技术使得福建古楼具有很高的抗震性和耐久性,即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福建古楼的内部设计也非常精美,它们通常有多个房间和楼层,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设计和装饰。

福建古楼的装饰非常精美,它们通常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工艺,使得古楼内部充满了艺术气息。

福建古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文化的重要代表。

它们不仅是福建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如今,福建古楼已成为福建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福建古楼是福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古楼,保护好它们,让它们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竹里馆的赏析

竹里馆的赏析

竹里馆的赏析
竹里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一北路28号,是一座著名的
古建筑群。

其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福州名门世家林家的宅第。


里馆坐落在五一广场东侧,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福州市保存
最完整、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典园林建筑。

竹里馆依托福州的地形地势,将花园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使整座建筑群成为一个既有包含建筑、园林和水系的艺术世界,又能
满足人们居住、休息和文化活动的功能。

馆内精美的石刻和浮雕、巧
妙的雕梁画栋、清新的石径流水、静谧的假山池塘、秀美的花木,都
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竹里馆还曾是林则徐的故居之一。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在竹里馆的许多事迹,如倡导政治变革、
开展文化教育、商务发展等,都与当时的福州历史文化有着深厚关联。

如今,历史悠久的竹里馆被列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福建
省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

还有
不少人在此举行各种文艺活动,馆内有文化展览、诗歌朗诵、音乐演
奏等多种文化活动,让竹里馆再次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迷人的风采。

闽南风情游览泉州古城的建筑之美

闽南风情游览泉州古城的建筑之美

闽南风情游览泉州古城的建筑之美泉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拥有许多独特而美丽的建筑。

本文将带你领略闽南风情,探索泉州古城的建筑之美。

一、鼓楼:古代守望城市的建筑典范泉州鼓楼位于古城的中心地带,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古建筑。

它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是泉州城的象征之一。

鼓楼始建于宋代,历经多次修葺,如今的鼓楼已成为泉州的地标之一。

鼓楼的建筑风格糅合了中西方的元素,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

楼体以青砖为主,搭配着雕刻精美的石柱和窗花。

攀登至楼顶,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繁华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二、开元寺:闽南佛教文化的瑰宝泉州古城还有一处不容错过的建筑是开元寺。

开元寺建于唐朝,是一座具有浓厚佛教氛围的古刹。

寺庙内,高耸的佛塔、精美的壁画以及古老的佛像构成了宗教建筑的独特风格。

开元寺内蕴藏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游客可以借此机会了解禅宗文化的内涵。

寺内修道院的建筑风格独特,紧密结合了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让人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清真寺:传统与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泉州不仅有着丰富的汉族文化,还是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城中的清真寺是闽南回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泉州的清真寺融合了伊斯兰文化与汉族建筑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寺内的拱形门洞、华丽的装饰以及尖顶的建筑,都展现出清真寺建筑特有的风采。

四、海外交通:古代对外通商的见证作为海洋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古城的建筑也承载了对外交往的重要历史。

比如泉州天后宫,它是全球最大的妈祖庙,也是祭祀妈祖的重要场所。

天后宫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南方民间建筑的特色。

宫殿的宏伟、雕刻的精美以及寺内的神像,都展示了泉州作为海上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五、黄巢墓:英勇抵抗的象征泉州古城中还有一座与传说和历史有关的建筑——黄巢墓。

根据史书记载,黄巢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与其他起义军一同在泉州与唐军进行激烈战斗。

八闽古建筑旅游景点

八闽古建筑旅游景点

八闽古建筑旅游景点
八闽是指福建省的别称,这个地区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建
筑而闻名。

在福建省的各个地方都可以找到许多古建筑旅游景点,
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1.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
为完整的一片古老街巷,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福州市
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2. 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众多古建筑,如南少林寺、开元寺、西街、东西塔等,展现了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3. 鼓浪屿,这座小岛位于厦门市,是中国历史保护最完整、保
存最为完好的鼓浪屿特色建筑群落,岛上有西式花园式建筑、闽南
传统民居等多种建筑风格。

4. 土楼,福建的土楼分布广泛,其中以永定土楼群和南靖土楼
群最为有名。

这些土楼是福建省特有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
化价值和建筑风格。

以上仅是福建省内部分著名的古建筑旅游景点,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地方也有着独特的古建筑,如福州的闽江畔、厦门的南普陀寺等,都值得一游。

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示了福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领略其独特魅力。

希望这些景点能为您的旅行增添更多精彩和回忆。

福建宁德10大最美古村古镇,探秘闽东记忆的前世今生

福建宁德10大最美古村古镇,探秘闽东记忆的前世今生

福建宁德10大最美古村古镇,探秘闽东记忆的前世今生宁德,闽东古村古镇没有闽南的红砖大厝也没有闽西的土楼土堡但鲤鱼溪和廊桥也有别样风韵更有不一样的前世今生一起来看看最美的10处1 福安·廉村廉村在闽东的古村落名声很大,宁德地区最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廉村是一座古城堡,一边临着廉溪。

别看今天的廉溪小小很不起眼的,历史上的廉溪曾经是河床深溪流阔的内陆港,可以直通大海。

沿着铺着鹅卵石的道路走出城门直抵码头。

廉村本来不叫廉村,它的名字是皇帝所赐,这个故事还得说到唐朝福建第一个进士薛令之。

唐神龙二年,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考中进士,以后还任太子的老师。

后来太子成为了肃宗皇帝,为了感激他的老师,把薛令之出生的村子赐名廉村。

后来这个薛令之还成为开发厦门“南陈北薛”的人物,死后葬于禾山。

如今廉村的明月祠就是供奉着他的塑像,在当地学生都会来这里祈求学业有成。

廉村后来出了33个进士,出现过一门五进士的佳话,是福安著名的进士村。

廉村保存最好的除了古城堡,就是那脚下鹅卵石铺成的街巷,。

整个村子以三条古官道为主,小巷辅之成四通八达的巷道。

2 寿宁·西浦村西浦位于寿宁县东北部犀溪镇,和浙江的泰顺县交界,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宁德的古村落常有鲤鱼溪,所以西浦也有一条鲤鱼溪;寿宁是中国廊桥之乡,所以西浦也有一座廊桥;闽东是福建出进士的地方,所以西浦不仅出了不少进士,还出了武状元和文状元。

在西浦境内有犀溪(北溪)西溪和蟾潭等水系,在不到2公里的河段竟然有桥梁13座,有古桥新桥,有石板桥、廊桥、马蹄桥(碇步),其中廊桥福寿桥、石板桥永安桥和马蹄桥最为引人注目。

西浦村里比较重要的建筑就是繆氏宗祠,里面有一精美的古戏台,而通往这个宗祠的街道铺着鹅卵石,旁边的水道放养着鲤鱼,虽然是一些新建筑影响了村子的可观性,但是环境还是很清幽。

3 周宁·陈俏村陈峭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礼门乡,与屏南鸳鸯溪一水之隔。

古村落群山环绕、依山而建,保持原貌的数十栋泥墙青瓦房层次分明地一一排开,在绿树簇拥中静静伫立,清一色的泥墙青瓦房,纯一体的江南古民居,随着云雾的翻滚在群峰环抱、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曲曲折折的卵石小巷,零零星星的石围菜畦,装点着古香古色的岁月沧桑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底蕴,恍惚就像一脚踏进了云烟满轴的水墨画里。

南靖顺昌楼简介

南靖顺昌楼简介

南靖顺昌楼简介
南靖顺昌楼是福建南靖古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顺昌
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这座楼是建筑
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独特的木结构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
建筑历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顺昌楼由四个塔楼和一座中央楼组成,其中中央楼被称为“双流楼”。

整个建筑群飞檐翘角、层次分明,檐下雕刻的灵猫、灵马等图
案栩栩如生,一派传统古建筑的气息。

顺昌楼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
又吸收了汉、满、苗等多个民族的建筑元素,成为了中国建筑艺术中
一张重要的名片。

顺昌楼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美学性。

它采用的
是“以轴线为核心,规划面积对称”的设计方法,使整个建筑在平衡、谐调、统一的基础上,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美感。

同时,楼层布局合理,透气性好,使得建筑内外保持了稳定的温度和湿度,为了保持建筑的
长久使用而做出了重要贡献。

顺昌楼不仅是一座钟灵毓秀、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更是福建文化
的重要代表。

顺昌楼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建筑外观,为福建口岸地区的
交通、商贸、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是福建
地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靖顺昌楼,作为福建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其
目的不仅在于保存古建筑,更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都是无法估量和替代的。

如今,它已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成为一座融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名片。

泉州地标性建筑

泉州地标性建筑

泉州地标性建筑泉州,是福建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地标性建筑。

这些建筑物不仅展示了泉州古代繁荣的商业和文化风貌,而且也成为了当地人和游客心中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泉州的地标性建筑。

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是鼓楼。

鼓楼是位于泉州市中心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朝时期。

它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鼓楼外观设计独特,以红色作为主色调,檐下悬挂着一面巨大的铁皮钟。

每天早晨,巨钟的钟声会在整个城市里回荡,成为一种独特的声音符号。

鼓楼内部是一个展示泉州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的场所,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许多精美的古代艺术品和历史文物。

除了鼓楼外,泉州的另一座地标性建筑是清源山文庙。

清源山文庙位于泉州西南部的一个小山坡上,始建于南宋时期。

文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它是供奉儒家经典及历代文人学者的场所。

文庙内有许多神像和碑碣,记录着泉州古代文化的种种方面。

在文庙范围内,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古代建筑的精致工艺和雕刻细节,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庄严与厚重。

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是西堤头石桥。

这座石桥位于泉州的西侧,横跨于晋江河上。

西堤头石桥是一座古老而华丽的桥梁,建于明代。

桥面由青石板铺设而成,桥旁的雕刻石狮子以及石栏杆都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站在石桥上眺望,可以观赏到泉州城的壮丽景色,尤其是夕阳下的晋江河,美不胜收。

西堤头石桥成为了泉州城市形象的一部分,也是居民们喜爱的休闲散步的地方。

除了以上提到的建筑物,泉州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地标性建筑,如开元寺、南安土楼等。

这些建筑物代表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它们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成为了当地人自豪的象征。

在结束之前,我想提及一点:地标性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这些建筑物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身份认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纽带。

在保护和传承这些地标性建筑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和精神。

总的来说,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丰富多样,每个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以其优美、精致的风格和独特的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性建筑风格,闽南建筑以闽南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背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着重介绍厦门闽南建筑风格的鉴赏。

一、建筑特点(一)建筑构造闽南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是“线木结构”,即以木为主材,采用条石基础、石墩柱、木梁架、瓦屋面等建筑构造形式。

其特点是结构精巧、灵活性和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地形险峻、气候湿润、地基不牢固等复杂的自然环境。

同时,闽南建筑的构造还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的原则和规律,具有高度的造型美感和艺术价值。

(二)建筑风格闽南建筑的风格特点是“精致、柔美、华丽、富有情趣”,以修长、精致、华丽的线条,流畅自然的曲线,独具特色的雕刻花纹和彩画装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

其造型多寓意吉祥、富贵、长寿、和谐等文化意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三)建筑功能闽南建筑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居住和公共活动场所方面。

其中,居住建筑主要包括宅院、住宅、楼房等;公共活动场所主要包括庙宇、祠堂、学堂、会馆等。

这些建筑通过特殊的形制、装饰和布局,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居住、信仰、文化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二、建筑形制(一)厦门土石宅厦门土石宅是厦门地区特有的一种居住建筑形式,其特点是以石为墙基,以土为墙身,既环保又具有很强的稳固性。

它的屋顶通常采用硬山瓦、脊兽、屋脊装饰等。

整个建筑形似“凹”字形,庭院通常布置在建筑的中央,四周为厅、厢房和附属房。

这种建筑型制既体现了古建筑的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居住环保的要求。

(二)闽南民居闽南民居又称“土楼”、“土楼屋”,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居住建筑形式之一,以土木结构、宜居、宜建为主要特点。

它包括“四合院”、“堂屋”、“楼房”等多种建筑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楼”。

土楼是一种由土与石构筑而成的高大多层建筑,通常为圆形或方形,底层周围设置石墙,上层多是木建筑。

古代建筑——福建特色建筑为例

古代建筑——福建特色建筑为例
建筑
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 材;(近代用钢筋,型材)等建筑材 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 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 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 也是建筑的一部分。西哲有云:建筑 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 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 《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 坚固,实用,美观。这个观点一直影 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赵家堡是是国内唯一保存的皇家城堡;土 楼文化的经典之作:最为完整的皇家土楼, 完好保存着一个皇室家族历时四百余年, 堪称人类历史的一大奇迹;布局规划中流 露出的对大宋先祖帝业的炫耀与思慕,可 以看到一代王朝没落的无奈和哀叹!
想更详细认识此地,请回去看“《探索·发现》 20111022 赵家堡探秘”
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
楼为三层四合式四方楼,楼 高三层,高13.6米,边长 22米,墙厚1米,是赵家城 名副其实的城堡。“完璧楼” 三字写得颇为讲究,每个字 都值得推敲。“完”字上是 宝盖头,下是元字,虽然 “宋”失国土,但仍有一片 天,能以天罩住元朝;“璧” 字结构作了调整,“辛”字 拉长居右,“玉”字少一点 成“王”,意味如璧江山残 缺,为王好辛苦;“楼”字 的“米”字行书稍作处理, 上半部写得象“宋",下半 部象“安”,寓意“宋安”。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
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 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 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 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 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 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 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 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 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 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福建龙岩土楼简介

福建龙岩土楼简介

福建龙岩土楼简介
福建龙岩土楼,也被称为永定土楼,是位于中国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这些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永定土楼的结构独特,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

它们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通过分层交错夯筑的方式建造,同时辅以竹木作为墙骨牵拉,形成坚固的建筑结构。

土楼的形式多样,有方楼、圆楼等多种类型,每一座土楼都如同一颗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

这些土楼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的象征。

在永定土楼内,人们保持着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每座土楼通常由一个同宗同姓的大家族居住,几代人共居一楼。

这种生活方式既体现了客家人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也是他们为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

永定土楼不仅具有居住功能,还具备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

同时,土楼内部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永定土楼在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的来说,福建龙岩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们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也展示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福建卷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福建卷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福建卷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福建卷概述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福建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并且在传承与保护传统建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为您深度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福建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并探讨其传承与发展。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依山傍水,融入自然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传统建筑往往选择在山水之间建造,以山为屏,以水为护,将自然风景纳入建筑之中。

建筑物往往以曲折的路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1.2 建筑材料与结构中国传统建筑广泛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木材作为一种天然的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并且可以调节室内湿度。

传统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木材的搭接与支撑,通过巧妙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稳固和坚固。

1.3 四合院与庭院中国传统建筑常常拥有宽敞的庭院或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由四个建筑体围绕一个中心庭院而成。

庭院不仅提供了自然采光和通风的条件,还成为人们活动、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2. 福建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福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建筑特色。

福建传统建筑在结构、雕刻和装饰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2.1 厦门和福州的传统建筑福建传统建筑以厦门和福州的建筑风格最为著名。

福州传统建筑注重山水的融入,建筑常常以山为依托,以水为护。

而厦门传统建筑则更注重与海洋的关系,建筑常常面向海洋,并且在建筑中融入了海洋元素。

2.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福建传统建筑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一类。

土楼由土坯、石块和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具有防御和守望的功能。

土楼又被称为“活的历史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3. 传承与保护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关于闽南古厝的资料

关于闽南古厝的资料

关于闽南古厝的资料闽南古厝是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与闽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闽南古厝的详细介绍。

一、建筑特点:1. 建筑结构:闽南古厝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多使用柚木、杉木等木材,结构严密牢固。

古厝以“四合院”为主要布局,由前厅、正厅、客厅、后厅等部分组成,各个厅堂错落有致,形成小巧精致的庭院。

2. 建筑装饰:闽南古厝装饰丰富多样,以雕刻和彩画为主要形式。

建筑外观常以精美的木雕装饰为特色,如窗棂、门楣、梁柱等处的木雕花纹精美繁复,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室内的彩绘壁画和彩绘雕梁,以及窗户上的花窗亦是古厝装饰的重要元素。

3. 特色构件:闽南古厝的特色构件包括“阳角”、“飞檐”、“斗拱”、“斗栱”等,这些构件形式独特,造型奇特,被誉为“木雕艺术精品”。

二、区域特色:1. 异地风情:闽南古厝虽属于建筑学中的“四合院”建筑,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古厝的设计和装饰会因地域而有所差异。

例如,漳州的古厝通常建在山坡上,利用地形起伏形成多层楼阁;泉州的古厝则注重红砖与木构的结合,给予建筑更为庄重的气息。

2. 跨越时空:闽南古厝不仅是历史建筑的代表,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不同古厝代代相传,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闽南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见证。

古厝内部常设有祠堂,供奉祖先和家族的神明,体现着家族的血脉传承与家风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社会功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闽南古厝不仅具有建筑上的美学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1. 历史价值:闽南古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些古厝见证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城市和乡村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载体。

2. 文化内涵:闽南古厝不仅是建筑形式和技艺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在古厝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元素,如对祖先的崇拜、家族的重视、尊师重道、礼仪及宗教信仰等。

南靖顺昌楼简介

南靖顺昌楼简介

南靖顺昌楼简介南靖顺昌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是一座闽南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靖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而顺昌楼则是这座古城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顺昌楼的历史顺昌楼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是南靖县令周懋先所建。

楼高三层,造型宏伟壮观,别具一格。

楼前挑起一座金字楼阁高悬“顺昌楼”楣板,后右有阵位玉马的双龛,是代表了富贵,排山对开楼门面阔敞疏朗,两侧宏伟,有五间宽,每间各宽进深,间墙门连片开槽,挂窗透光制作独具特色。

整个建筑外观以大活投砌青石和高台为家丑,整体造型兼具巍昂典雅之风,展现出浓郁的闽南文化传统的建筑风格。

随着历史的变迁,顺昌楼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

然而,经过多年的修缮,目前的顺昌楼已经恢复了古时的风貌。

作为闽南建筑的典范,顺昌楼展现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顺昌楼的建筑特色1.建筑布局:顺昌楼建筑规模宏大,宫殿式建筑庄严雄伟。

楼内外四周,视野通畅。

整个建筑群融自然山水之灵韵,是一座背靠天然屏障与七百亩油茶园完美结合的美景廊带。

2.建筑结构:顺昌楼主体建筑为三层,总用砂岩4634段,总重量1569立方米。

楼高45.2米,基座2.9米,宽17.9米,深22.8米,内四周采用高台坪镜的石雕碑记的楼梯进出桥亭、挑台、排层、前官房、铁栅门、内睛厅、聚虊眠,层层接纳,环环呈阵的粉墁方格,百年风涛中心史佳据点。

在建筑工艺、装饰风格上均展现出当地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3.建筑装饰:顺昌楼内外装饰精美,线条流畅,雕刻工艺精湛。

而楼内的图案、纹饰、以及门窗上的彩绘都展现了当时建筑工艺的高超和艺术水平。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同时也彰显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顺昌楼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4.顺昌楼的整体风貌极具建筑美感,展现出了明显的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

它融合了建筑工艺、装饰风格和景观建设,是一座集建筑艺术、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古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开元寺
福州西禅寺
西禅寺又名长庆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为福建五大禅林之一。据《三山志》 记载,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怡山练丹修仙,每遇饥 荒岁月,便“金运米食贫者”后得道成仙。唐贞元间观察使李若,在其居住处 修建冲虚观表示纪 念。唐成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和延大安禅师来居首开法席, 定名为清禅寺,住僧三千人,后改名延寿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闽王王延钧 更名长庆寺。
福建古建筑赏析
姓名:许子健学号:131607113指导教师:刘晓宇
目录
漳州土楼 漳州赵家堡 永安安贞堡 泉州洛阳桥 武夷山余庆桥 泉州开元寺 福州西禅寺 崇武古城 长汀古城 龙岩培田古民居 福州三坊七巷
漳州土楼
遍布在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 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以造型奇 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 话般的山区建筑”。一般高三至五层,
漳州土楼
漳州赵家堡
俗称赵家城。座落在漳浦县湖西乡硕高 山麓,距漳州市区90公里。初建于宋 祥兴二年(1279年),明万历二十
漳州赵家堡
城堡分内、外城。内城建一座三层四合式“完璧楼”,取意“完璧归赵”。 楼内挂着宋朝18位皇帝的肖像。外城围墙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高6 米,厚2米,周长1200米。外城主要建筑为五座五进并列的府第。城 堡内还有卞派桥、禹碑、宋代书法家米芾乎迹“墨池”石刻、聚佛宝塔等 珍贵文物。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 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 为名,遂改今名。
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 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1962年,泉州开元寺被 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3月又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 国重点佛教寺院;1986年被评为全省十佳风景区之一。
崇武古城
长汀古城
汀州古城墙,位于位于福建长汀县汀州镇,依山傍水,环抱全城,形状宛如“观 音挂珠”。它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把半座卧龙山都圈进城内, 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汀州古城独具的特色,犹如挂在观音菩萨脖子上的佛 珠,所以有“观音挂珠”美誉。长汀古名汀州,汀州府城历史上经过二次迁徙,第 三次迁至今治所
漳州赵家堡
永安安贞堡
永安安贞堡,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又名池贵城,为当地乡绅池占瑞于清光 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历时14年完工。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 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见的大型民居建筑。安贞堡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外观宏伟。
永安பைடு நூலகம்贞堡
堡前有一块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操场,外以矮墙围绕。堡正面两侧有凸出5米 的角楼,用于防卫。堡内建筑分为二进,左右对称,穿斗与抬梁式结构相结合, 随地势逐次升高。木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内走廊。全堡共设有房间350间, 可容千余人居住。堡内装饰华丽,浮雕、彩塑众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福州西禅寺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 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 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 存完好的一座。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 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1988年被国 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 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同时,崇武还有被誉为 “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
福州西禅寺
西禅寺殿宇巍峨壮观,拥有大雄宝殿、明远阁、念佛堂、无尽藏、放生园、大 方堂、钟鼓楼、库房等一套完整的建筑物,占地百余亩,廊庑相通庭院广阔、红 梅翠竹、清松古荔环绕其间。其中大雄宝殿规模比鼓山涌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 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 有铁塔长灯。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 坐佛高2.95米,卧佛长3.7米,为全国最大的玉佛。
漳州土楼
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 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闽南地区自唐宋以来“外 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 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 今620多年。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宫陂乡“在 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奇特,有圆方、椭圆、半月、 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 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永安安贞堡
泉州洛阳桥
又称万安桥,处于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 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 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 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
泉州洛阳桥
游客可以参观“蔡襄祠”欣赏桥上石碑、石塔和石将军。该桥是举世闻名的 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 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规模宏伟,工艺卓 越。
武夷山余庆桥
在武夷山市区南郊,横卧着一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的宏伟古廊桥,它就 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之一的馀庆桥。是古代崇安(今武夷山 市)闽赣古道的枢纽,是五夫和万里茶路起点下梅等百姓商旅往来城关及江 西的必由之路。
武夷山余庆桥
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崇安县缙绅朱敬熙(1852-1917)为母献寿捐建。 馀庆、垂裕二桥在崇阳溪的溪中洲(师姑洲,又名沙古洲)处相接,所构成的姐妹桥 组合,曾经是闽赣古道上辉煌的交通巨构,著名的民生工程,也是当地百姓心中恒久 的慈善丰碑。它雕塑般地屹立于古城南郊,让往来商旅对素有“闽邦邹鲁”与“金崇 安”之称的古城,未临城池便仰止起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