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合集下载

教心

教心
当儿童缺乏接受某种教育的身心条件而强迫对其进行教育时,有可能导致两种不良后果: 一是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过难、过严、过高的教学要求可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甚至逃避、拒绝学习。二是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学效率低,学生不理解,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一旦这种学习方法成为习惯后,必将有害于以后的学习。所以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准备性。
(2)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
教育虽然不能逾越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但是适宜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儿童身心发展的质量。当儿童已具备相应的身心发展水平时,如果剥夺他接受教育的机会或推迟他接受教育的时间,那么他的身心就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
依据教育与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通过教育来促进身心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仅要依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要预见到今后的心理发展,即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头,而不是迁就原有水平。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加速发展。具体讲,就是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并落实于最近发展区。发展性教学是最限度地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可以任意决定个体的身心发展,而是说教学应以个体得以有的身心发展状态为前提,依据新的发展的可能来进行。
6.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应,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观察学习:班杜拉发现榜样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儿童的行为,从而发生学习,他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1.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

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②罗特尔根据控制点,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分为“内控”和“外控”。

③维纳完善了归因理论,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努力)。

2.归因的影响(1)对个体行为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只有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个体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对个体后续行为的期望的影响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他对下次结果的期待就较小。

(3)对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

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经常取得成功的个体会增强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髙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韦纳)归因论

(韦纳)归因论

归因论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35一)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l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9-237.韦纳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动机归因论将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超越了过去动机问题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本能论、驱力论等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目前较为完善的认知动机理论,反映了当今动机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1.韦纳简介韦纳曾任美国多种主要心理学刊物的顾问或编辑,如《认知发展》、《认知和情绪》、《教育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杂志》等。

韦纳的著述甚丰,且影响巨大。

从60年代至今(1994年)已总计出版过13部论著,发表过13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其中主要的论著有:《归因、行为原因的知觉》(1972年)、《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1974年)、《人类动机的认知观》(1975年)、《人类动机》(1980年,译成德文和日文)、《动机和情绪和归因理论》(1986年,译成中文)、《人类动机:隐喻、理论和研究》(1992年)、《责任的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1985年)。

主要论文有:《与成就和非成就有关活动的抉择》(1965年)、《成就动机的归因分析》(1970年)、《归因理论、成就动机和教育过程》(1972年)、《成就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1985年)、《教育中动机研究的历史》(1990年)、《学生间相互作用的归因分析》(1993年)等。

2.韦纳的认知动机观动机的归因理论是动机理论的一种,它是由韦纳在剖析了传统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它用归因这种认知过程来解释行为的动因,反映了动机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激发因素、人类动机的主要源泉。

”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具有强烈的理解环境和自身的需要。

韦纳归因理论与学生自信心培养

韦纳归因理论与学生自信心培养
自我的内心体验。自信的学生一般活泼 、 坦诚、 虚心、 大度、 比 较开放 , 没有过多的 自责。 自信是人的生活风帆, 他能帮助人 们克服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障碍, 顺利到达人生彼岸。 曾经有人
身 体状况
任务难度
通过这三个维度可以分析任何原因。如果把成功归因于
内部的、 稳定的、 可控的原因, 就会提高工作、 学习的积极性, 使人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原因, 则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使人产生意外
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拟从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原理谈谈如何运 用归因的规律, 帮助学生克服自 重塑自 卑, 信。 一、 韦纳成就归因理论概述
这种可以改变的因素时, 就会对成功不抱期望。 这种期望作为
一种动力因素会对进一步的行为起作用。对未来成功抱有期 望的往往就继续努力,而对未来成功不抱期望的则可能止步 不前甚至自 自 其次, 暴 弃。 原因归因会引起情感反应。 对行为 结果的情感反应有两类: 一是与行为结果直接相联系的满意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面正确的个体差异观和个性教育观借助提倡新教育方法和新教育理念的契机通过对学生个性的适应培植和利用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韦 纳 归 因 理 论 与 学 生 自信 心 培 养
万 瑛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三部分习题, 例如“ 在探究‘ 干燥的种子是否含有水’ 你设 时,
计的方案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 “ 心的发源地都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 ”准备一个 ‘ “ 婴儿娃娃 ’ , 假设他已经出生10个月, 请你拟定一个照顾他一周的计划。 与 父母 、 老师交流, 改进计划的不足之处。 这类开放式的习题较 ” 好地体现了评价标准的改革方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 考, 得到个性化的答案。 除此之外, 武汉市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也多次进行考试评价制 度的完善. 2004年武汉市中考增加实验的考试的内容。 在考试形

韦纳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韦纳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浅谈归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

归因无处不在,无论是高明的心理学家还是普通的百姓。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学业的成败进行不同的归因。

学生的归因风格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本文拟分析几种归因理论,并探讨其对教学实践的一些启示。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海德认为归因可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给我们如下启示:1、当人成功时应归因为他的能力强,这样可以让他产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

2、当人失败时应归因为他不够努力,而不能归因为无能。

因为归因为无能会伤了其自尊心,会有羞耻的感觉,对未来缺乏信心,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归因为他不努力,一方面可以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可以令他觉得自己是有过错的,他自己要负责,不能把责任推给老师,或怪试题太难。

这样他会更努力学习。

(二)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

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

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育心理学(考点)

名词解释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

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接受学习:是一种由老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的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或新命题的意义。

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组合学习:指通过在新旧观念之间建立组合关系来理解新知识的意义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能用词汇或其他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用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的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非特殊迁移:则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还不明确,既可能是原理原则的迁移也肯能是态度的迁移。

近迁移:指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

低通道迁移:指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

高通道迁移: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问题解决:是指问题的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知过程。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以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通过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配对,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应。

操作条件反射则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频率的影响。

例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奖励,从而增加按压杠杆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强化、惩罚等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例如,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的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指出,新的知识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解释新知识。

例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跨越现有水平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关注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创造一个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我实现。

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对知识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等。

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或惩罚驱动,如成绩、表扬、金钱等。

适度的外在动机可以激发学习,但过度依赖外在动机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

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浅谈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作者:李菊花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2期摘要:归因是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归因理论,对归因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加以论述。

本文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应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培养学生的良好归因意识和归因方法,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以期为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成败归因理论班级管理运用在生活中,人们每天要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常常要寻找这些事件的原因,所以归因问题是心理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归因理论,其中,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最大。

本文将就该理论在班级管理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归因意识和归因方法,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归因的界定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这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是一个比较丰富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归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

本文只研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学校班级管理的运用。

二、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1972年,韦纳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关键词]心理学实验;归因方式;行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

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

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内疚的情绪,内疚会促使他继续努力。

而有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

虽然他最初的考试成绩与前述那种学生一样,但他缺少自信,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继而产生自卑感,而自卑情绪的产生会阻碍他继续努力。

通过对以上这种现象的研究,韦纳(Weiner)提出了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在罗特的控制点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

韦纳将这四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

例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是外部原因。

根据稳定性维度,又可以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韦纳认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工作时它们很少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

一般说来,内归因者具备较强的成就动机,外归因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要弱些。

一、实验介绍实验一:1(实验目的研究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的关系。

2(实验过程选取63名五、六年级的美国男孩为被试。

他们首先要完成一个自我报告的量表。

这个量表包括34个项目,每个项目描述了一个成功或不成功的结果,每个结果有两个选项,分为内部归因项和外部归因项。

内部或外部归因的选项又可分为归因于能力或归因于努力。

归因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归因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另外 ,韦纳还对原因归 因与情感 反应 之间 的关 系进行 了研究 。当一个人 对 自己的行为 结果 进行 归 因时,如果把 失败归 因于可控制 的原 因 ,就会感 到羞 愧 。当对 他人行 为 结果进行归因时 ,如果把他人失败归 因于可控制 的原 因,则 观察者对他产生愤怒 ;如果把他人失 败 归 因于不可控制 的 原因 ,则观察者对他产生 同情。韦纳在分析 了归 因对情感 、
第 22卷 第 12期
V01.22 No.12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维普资讯
2006年 12月
Dec.20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归 因理论及其对家庭 教育 的启 示
杨 秀花
(河南省 许昌县 实验小 学,河南 许 昌 461100)
韦纳认为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 于 四方面的 因索 :努力 、 能力、任务难度以及运气。这四个因素可以从来源上 、稳定 性上 和可控性等三个维度来考虑这 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和 作用 。他认 为这些不 同因素 的归 因对 个人 的后继行为产生 不同影响 。在韦纳看来 ,稳定 性归 因决定 一个人 对将 来成 功的期望 。如果某人 获得成 功 ,并认 为成 功的条 件没 有变 化 ,他对成功 的预期就会有一定把握 。韦纳 的研究表 明 ,原 因的稳定性归 因会影响成败期望 的继 续。
The revelation of attribution theory on fam ily education Abstract:Attribution theory is a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the view of cognition to see motivation.It is the theory on how to explain and deduce the causality of the people activities,and then people will learn to under- stand。predict and control their environment an d future behaviors.This paper not only makes some br ief intro- duction to the attribution theory ,but also makes some analysis of how to use it in family educat ion. Key words:attr ibution theor y ;motivation;ability;efort;environment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1、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答: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

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

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甲工作做得出色是由于他的能力强或任务容易等稳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期望,如果将来给予同样的任务他还会做得出色。

如果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心情好或机遇好等暂时因素造成的,那么就不会期望他将来还会做得出色。

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再一次成功的盛会和失败行为承担责任的原因是,他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度模式。

“他认为,这三个维度的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控制和非控制的轨迹归结为四个因素的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韦纳认为,每个维度有重大影响的动机。

在内部和外部尺寸,如果成功,是由于内部因素,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的动机,以改善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会产生侥幸心理。

将失败,因为内部因素,会产生羞耻的感觉,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会生气的。

尺寸稳定,如果成功的稳定因素,是由于产生的自豪感和动力改善,由于不稳定的因素,它会产生侥幸心理。

失败的原因的稳定因素,将有绝望的感觉。

失败的原因的不稳定因素,会生气的。

尺寸可控,如果成功,是由于不可控因素将是积极的成功,由于不可控因素,你不会有多大的力量。

将失败,因为无法控制的因素,将继续努力工作,由于不可控因素。

会绝望,会由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由于内部因素,如能力与努力一定会成功,他将是值得骄傲的,和满意度,减的满意感,信心和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良好的运气和其他外部原因。

认知学的归因理论

认知学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明归因的各种原理。

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类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进行理解和控制的需要。

认为通过分析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可预言人们如何行动。

这就是人们进行行动归因的内在原因。

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意志等。

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

研究表明,人们总是作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

对自己的成绩常作内归因,对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作外归因。

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

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本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创立了《动机的情绪的归因理论》。

韦纳的主要观点是:1.人类行为的归因不单由饥、渴、性等驱力或需要所驱使,而且也由其认识(尤其是思维)所控制。

2.从产生不用结果(成败)的原因中确定几种可觉察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的构成成分,并探讨它们与行为和情绪的关系。

韦纳提出了归因的三个基本成分,即部位(内部对外部)、稳定性(稳定对不稳定)和控制性(可控制性对不可控制)。

据此韦纳创立了归因的三因素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用这三成分可构成8种不同原因成分的分类组合。

从这里可以找出归因与行为和情感相互作用的规律。

韦纳发现原因的稳定性影响人的期望,原因的部位和控制性影响人的情感等等。

3.学生成就结果的归因基本上有四种: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遇。

他们在部位上和稳定性上是不同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要求归因时不仅从行为上进行分析,而且从认知(特别是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中来分析。

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方面,为改变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韦纳归因理论课件

韦纳归因理论课件

归因理论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需求分析
通过归因理论,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和发展。例如,如 果许多员工认为他们的工作表现不佳是因为缺乏技能,那么组织可能需要提供 更多的技能培训。
培训效果评估
归因理论也可以用来评估培训的有效性。例如,如果员工认为培训提高了他们 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表现,那么可以认为培训是成功的。
归因理论的发展趋势
01
跨文化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归因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
旨在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归因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02
动态归因模型
为了更好地反映个体归因的动态变化,研究者正致力于构建更为精细的
动态归因模型,以揭示个体在归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
03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结合
职业发展中的实践案例
• 案例二:职场倦怠的归因分析
•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深入分析员工职场倦怠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员工重拾工作热情。 • 在职业发展中,员工可能会面临职场倦怠的问题,表现为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效率下降等。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探究职场倦怠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和观察,了解他们
展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职业规划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个人理解自己的职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职业规划。例如,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成 功主要是由于努力工作,那么他可能会制定一个计划,强调 持续的努力和职业发展。
目标设定
了解自己的归因偏差可以帮助个人设定更实际、可实现的目 标。例如,如果个人常常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可能 需要设定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以实现自我提升。
04

韦纳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

韦纳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

韦纳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 weiner)在成就动机和归因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目前部分在校大学生严重缺乏英语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充分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而且运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英语成功的信心。

【关键词】韦纳归因理论;大学英语;英语教学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涉外交流活动的逐渐增加及全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和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机制。

以往许多高校把英语四、六级考试合格证与本科毕业证相联系起来,近几年许多高校已改变了这种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但也有其消极作用,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就此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机。

此外,以学生兴趣为支撑点进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积累是英语学习的一大特点,而部分学生在长期苦学仍看不到效果的情况下便慢慢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为了改善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提高那些在刚入校时就因为英语基础不好而感到自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确积极的归因会使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其学习行为的坚持性会更强,同时更加愿意应对学业上的挑战。

一、韦纳归因理论概述归因作为一种认知因素,主要指从行为的结果来阐述行为的原因。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 weiner)在成就动机和归因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它指的是人们怎样解释自己在某项活动(如考试或学习)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成功或失败的态度可以影响人们以后从事该活动的行为方式,以至于间接影响再次从事该项活动的成败。

归因理论以成就动机问题为出发点,注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析。

bernard weiner(1986)认为人们会不可避免地寻求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1)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并且是复杂的、多维度的,之前的成功和失败结果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下一次行为的情绪、期望和努力程度等,而个人的情绪、期望和努力对成就行为有很大影响。

(2)韦纳把归因的维度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内外因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的努力。

韦纳强调内部的、可控的和稳定的维度。

能力和作业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身体状况、环境和运气属于不稳定因素。

当把成就行为归因于稳定因素时,个体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一致,反之,则预期与上次结果不同。

(3)成就需要高的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可控因素,那么,在下一次的行动中个体则会坚信足够努力就能够成功。

成就需要低的个体习惯于将成功归结于外部的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任务简单、运气好等,而把失败归结为能力不足,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这样个体将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对之后的行为期待低、情绪体验不佳并且不愿努力。

浅谈归因理论与课堂教学

浅谈归因理论与课堂教学

浅谈归因理论与课堂教学[摘要]文章提出运用归因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消除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课堂教学正确归因学习动机主动性一、归因理论概述归因就是“寻找结果的原因”。

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归因理论是关于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的,后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及其同事的研究而再次活跃起来。

近年来,最为活跃的归因理论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怀特(White,P.A)。

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对当前实践应用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能力和努力两项属于内控,任务难度和运气则属于外控;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两项比较稳定,其他各项则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影响他的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

怀特的归因理论,在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视归因活动中的主观因素,强调归因过程是一种非完全逻辑化的认知过程,被称为“原因加工理论”,归因过程是一个更加主观化的过程。

倘若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正确归因,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形成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效果。

教育理论重点知识解读——韦纳的归因理论

教育理论重点知识解读——韦纳的归因理论

教育理论重点知识解读——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学习动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在以往的考试中曾以大题的形式考查过,比如给一段材料,让考生用归因理论去分析材料中各个学生的归因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归因。

考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通常是大略地记住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六因素,并未深层次去思考各维度与六因素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每种归因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这里主要就考生在理解归因理论中的两个盲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考生对归因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

(1)归因要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又着重强调归因于努力这一不稳定的因素,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实不是,在六因素中,我们看到同时能够满足内部、稳定和可控三维度的因素是不存在的,这说明某一因素并不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维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特意强调这一点,有的考生会错误地理解为归因必须要同时满足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只要满足其一即可,而努力满足了可控这一维度。

(2)如果一个学生成绩差真的是能力问题,为什么不实事求是而要归因于努力因素呢?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心的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这一点,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地归因呢,归于努力对学生来说反倒像一种安慰或欺骗。

这一点涉及到真实归因和积极归因,真实归因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对成败进行归因,运气不好就是运气不好,能力差就是能力差;积极归因考虑的是这种归因是否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和结果有利,如果学生失败真的是因为能力问题,做真实归因可能会使学生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以后极有可能就自暴自弃了。

如果此时做积极归因,归结为不够努力,那学生有可能以后会发愤图强,充满希望,努力下去成绩也会提高。

【参考例题】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但就是太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不正确,请说明原因?(2)正确的归因是怎样的?(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的归因理论有何意义?【参考答案】(1)这种归因不正确。

韦纳“归因理论”的原则和原因的结构

韦纳“归因理论”的原则和原因的结构

韦纳“归因理论”的原则和原因的结构
林钟敏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1989()1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1、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建立动机理论的基本原则;2、原因的特性和结构;3、个体的归因过程和教育。

【总页数】8页(P1-8)
【关键词】归因理论;归因过程;动机理论;人类行为;主要原因;心理学家;个体;人类动机;基本原则;稳定性
【作者】林钟敏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 [J], 边玉芳
2.中学生英语学习成就归因调查研究——基于韦纳的归因理论 [J], 杨莉
3.韦纳归因理论下的五年制大专英语专业学困生的归因分析 [J], 刘杉
4.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J], 张俊友;郝丽卿
5.韦纳归因理论下教师指导学生成败归因策略研究 [J], 梅宏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答: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

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

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甲工作做得出色是由于他的能力强或任务容易等稳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期望,如果将来给予同样的任务他还会做得出色。

如果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心情好或机遇好等暂时因素造成的,那么就不会期望他将来还会做得出色。

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再一次成功的盛会和失败行为承担责任的原因是,他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度模式。

“他认为,这三个维度的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控制和非控制的轨迹归结为四个因素的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韦纳认为,每个维度有重大影响的动机。

在内部和外部尺寸,如果成功,是由于内部因素,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的动机,以改善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会产生侥幸心理。

将失败,因为内部因素,会产生羞耻的感觉,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会生气的。

尺寸稳定,如果成功的稳定因素,是由于产生的自豪感和动力改善,由于不稳定的因素,它会产生侥幸心理。

失败的原因的稳定因素,将有绝望的感觉。

失败的原因的不稳定因素,会生气的。

尺寸可控,如果成功,是由于不可控因素将是积极的成功,由于不可控因素,你不会有多大的力量。

将失败,因为无法控制的因素,将继续努力工作,由于不可控因素。

会绝望,会由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由于内部因素,如能力与努力一定会成功,他将是值得骄傲的,和满意度,减的满意感,信心和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良好的运气和其他外部原因。

2、相反,如果一个人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会产生羞耻和内疚,但由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而失败的耻辱。

属性的能力的努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有一个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和成功,愉快的体验,不要努力失败,下跌惭愧的经验,也应鼓励努力都失败。

这种观点与我们传统的观点是一致的。

付出同样的努力,应该是更多的奖励。

3、
低能力和努力的最高评价,而高能力,而无需人的努力一直是最低的评级。

因此,韦纳一直强调内部,稳定,可控的尺寸。

关于维纳的归因理论,我想通过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成绩有好坏之分,同时他们的成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无容置疑的。

好的引导会使得学生快速地摆脱差的阴影,坏的引导将会可能是他们一直低落下去。

对于学生们,如果将他们学习的失败归因为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不够) ,教师及时给他们以强化,学生增加了对其行为结果的努力归因,他们就会逐步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增强自己学习的自强心,付出更大努力,以便更加积极地对待哪怕是再困难的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如果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易控制的因素(如能力) ,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失去信心,对学习自暴自弃。

事实证明,把学生成绩好归因于学习能力高和刻苦努力,则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愉快的情绪。

把学生的学习失败归因于内部低能和缺努力,会引起学生的负疚感和羞愧感。

由此可总结出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成功→运气→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所以说,在教育工作中,归因不只作为一种对原因的推论,它还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和方法。

教师不能只操作反应性的归因,而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归因。

恰当的归因能令学生具有不骄不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力量,对于学业的成功和人格的完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