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积极向
上、乐观之感。
.
16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首联:写行程。暗含羁旅 思乡之情
颔联:写景。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颈联:写景。点明时令,又暗含 理趣。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
17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 “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 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
15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 为“妙绝千古”,究竟妙在何处?
“日”“春”是新生美好事物的 象征,置句首表强调。“生”“入” 两个动词将其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 意志和情感。
描写景物时令,同时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闯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
天净沙 秋思
文学常. 识
1
观 沧 海
曹 操
.
2
• 曹操(155-220),即魏
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 (现安徽亳州)人,东汉 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 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他为魏武帝。他在文 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 散文,尤善诗歌,其风格 以慷慨悲壮见称。有《曹 操集》。
.
钱塘湖春行 抒发了诗人游春的喜悦之情。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首联:写行程。勾勒出西湖早春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颔联:写景。早莺、新燕。动
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意融融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景。乱花、浅草。静
生机盎然
最爱湖东行不足,尾联:“行不足”,陶醉、流连忘

第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第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讲授新课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 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箫鼓:名词作动词,吹箫击鼓. 古风:古老的乡俗.
讲授新课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 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 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 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 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 挚感情。
暗 , 几 家 农 舍 , 隐 现 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 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 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把这种自然景 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 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 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讲授新课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 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 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 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 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 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讲授新课
《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 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 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 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 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 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 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 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 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 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也看到了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还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出自本诗的 名句,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谈一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 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 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对 《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 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不畏”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 含了怎样的哲理?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用来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目标长远。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1.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 韵律。
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资料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唐诗五首》ppt课件

《唐诗五首》ppt课件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 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诗于记事写景 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 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共59张ppt)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共59张ppt)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陈子昂,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
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 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 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 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 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 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 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 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 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 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 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深入探究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广阔 景色之秀美 山势之高峻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古 代诗歌 五首》 教学课 件(共5 9张pp 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古 代诗歌 五首》 教学课 件(共5 9张pp 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古 代诗歌 五首》 教学课 件(共5 9张pp t)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古 代诗歌 五首》 教学课 件(共5 9张pp t)
诗篇描绘泰山雄伟而磅礴的气象, 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 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 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 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 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 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1张PPT)语文七年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1张PPT)语文七年下册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 ”划出诗句 的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高高的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上去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
寂寞、悲凉,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3.“念天地之悠悠”你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
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诗句研读 4.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 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悲哀里,蕴含着伟 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 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工部”“杜少 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 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 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 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 婚别》)等。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声鼓声紧紧追随,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 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的风气依然保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 拄着拐杖随时来轻叩柴扉,敲开你的家门。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那个字用最好,请 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 广泛引用?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 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 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 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 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 艺术生命力。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 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95张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95张PPT)

导 思
2
这首诗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文初读感知



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为前二后三,

如:岱宗/ 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
课文初读感知
层 次 结 第一层:着力描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构
第二层:写了泰山上的景物,同时着力表现诗人的感受。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望岳》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简 介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雄直峭劲、壮丽超逸而又深婉不迫的独特
诗风,对推动宋诗革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预习资料速查

景 资
《登飞来峰》 此诗为王安石年轻时所作。宋仁宗皇祐
料 二年(1050)夏,王安石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途经绍
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
幽州台做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 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 悲愁的情绪。
板书设计
课文细读品味
“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归纳总结
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预习资料速查

景 资
《望岳》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生活。诗人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时,写下此诗。
预习资料速查
文 体
律诗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提倡的讲究声律、对
识 偶的新体诗,成熟于唐初。律诗每首八句,每句字数相同,

20.古代诗五首 课件(54张PPT)

20.古代诗五首  课件(54张PPT)
• 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 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 山巍峨高大;
• 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 气,凸显泰山的高峻;
• 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 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 高。
总结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早到晚, 热 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 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2、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体会字里 行间蕴含的诗人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总结:这首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 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幽州台
•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 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 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 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 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 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 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 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曾建碣石 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 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 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意象:“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 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Eg.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Eg.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燕昭王》 陈子昂
东岳泰山 (岱宗)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7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7张ppt)
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如果
拄着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趁着月明来闲游。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 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的门。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
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
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hún
tún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guān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zhǔ
kòu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腊月所酿的酒。
小猪,这里
不要。
指猪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备足鸡 肉、猪肉款待客人。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上。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 联
“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可见农家的热情好客。
怀疑
暗淡,因柳密而深绿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亮,因花儿而明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 联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
又富含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吹着箫,打着鼓。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颈 联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63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63张PPT)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 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 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 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 辞官南归 亥 杂 诗 表明心志
离情浩荡 失落离愁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 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 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 心的精神境界。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登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来 峰
议论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无坚 私定 无果 畏断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 龚自珍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 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一片。点点 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 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 了《己亥杂诗》这首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百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 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 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 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 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 最高峰。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眼:视线。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比喻自己 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优秀课件)古代诗歌五首-ppt

(优秀课件)古代诗歌五首-ppt

下面请欣赏图片和音乐 感受游子离家奔波的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主题
表现羁旅之思 (表现思乡之情) 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
艺术特点之一
语言极其精练: • 前三句只用名词,不用动词。 • 18个字,9幅画面,意蕴丰富。
• 还有“断肠人”
艺术特点之二 运用烘托手法
向东
登临
山名。在今 河北昌黎县
水波动荡 的样子
秋风声
银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竦,高。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峙,挺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 好极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目的是什么? 哪个字能证明这一点?
哪些语句是实景? 哪些语句是虚景? 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景
实景中,哪些语句是动景? 哪些语句是静景? 动景: 水何澹澹,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静景: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主 题
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 景象,抒发雄伟抱负和博大胸怀。
作者游览西湖路线是怎样的? (指出提到的几个风景点) 他是乘车、骑马、还是步行? 请根据诗中提供的线索说明。 • • 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 骑马游。“浅草才能没马蹄”即是根据。
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早 春
诗中哪些景物具有早春特色? • • • • • 水面初平云脚低 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在西湖景物中,作者对哪里最感兴趣?根据是 什么?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66张PPT)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66张PPT)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 暮而生思乡之情.
注释: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 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 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 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 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 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野望,古诗名,《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 所作流传最广。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 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 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 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杜甫《野望》诗共有两首,均表达出诗人 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国破家亡,天涯漂 泊的情怀。
野望
诗人隐居 的地方。 傍晚,太阳快 落山的时候 徘徊, 彷徨。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 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 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 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 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 传之久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想象“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是怎样 的情景,如果你身临 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 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 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 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 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 神。)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 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诗人在前三句写景后,为什么要在第四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想到要寄一 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 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 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 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 镇江西北方。
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 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 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 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 抱负。
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苏 堤 春 晓
雷 峰 夕 照
雷峰塔与《白蛇传》这一 美丽的 民间传说有关:法 海和尚破坏了白娘子和许 仙的美好婚姻,并将白娘子 禁锢在雷峰塔下.许多年后, 修炼成功的小青蛇战败了 法海 ,白娘子终于被救了出 来.现遗址仍在 南屏山上 。
,晚年号香山居士。著 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 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创作 中最多的一个在文学上,白 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 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 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 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 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水 澹澹 山 竦峙
状貌

树 丛生 草 丰茂
沧 声势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想象 日月 若出其中
星汉 若出其里
博建 大功 胸立 怀业
小结:
1、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 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 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 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诗歌的背景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 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 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 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 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 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 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 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 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律诗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 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朗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雁的意象:大雁是中国诗人经常运用的 意象,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 (鱼雁传书)
古诗中有提到大雁的诗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一剪梅》) 3、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
情》) 4、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李师中《菩萨蛮》) 5、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行路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比较赏析:
低沉、缠绵
并不低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3、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作品背景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 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 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介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 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古代诗歌四首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 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观沧海
曹操
曹操简介
曹 操 ( 公 元 155 - 220 ) 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 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 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 作有《魏武帝集》,已佚。 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 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 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 端直高挂了。
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海上升起的太阳和江上所表现的春意。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 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观沧海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考讨论:
一、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二、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