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分类标签: 边塞诗战争诗初中作品赏析【注释】:“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
第18首《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诗句翻译首联: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颔联:悲壮的号角声,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颈联: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天寒霜重,鼓皮湿透,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尾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二、诗句赏析(1)首联:1、修辞角度:“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写出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与城外的敌军形成对比。
2、炼字角度:“压”是“逼迫”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3.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4、对“黑云……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反衬将士们勇敢、顽强和爱国的精神。
(2)颔联:1、描写角度、炼字赏析: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侧面描写战争的惨烈悲壮,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满”,写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
“凝”字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惨烈悲壮。
白居易的《轻肥》、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思考两人的诗歌风格特
白居易的《轻肥》、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思考两人的诗歌风格特
白居易的《轻肥》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虽然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但两者的诗歌风格有所不同。
《轻肥》是白居易用朱砂纸写给清河县令的捐书状,文中抒发了他对才子佳人的追求和向往的态度。
白居易的诗风以清新明快、情感真挚、言辞简练为特点,他的诗作常常表达生活的真实感受,娓娓道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轻肥》中,他运用直接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字句简短而质朴,很好地展现了他直爽而深情的个性。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一首豪放洒脱的诗歌作品,描述了太守宴请英雄豪杰的场景。
李贺的诗风奔放激昂,用词华丽繁复,形象丰富多样,常常以感性的笔触表现出他的狂放不羁,反叛豪迈的性格。
在《雁门太守行》中,李贺运用鲜明的形象描绘了宴席的热闹场景,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英雄气概的赞颂。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风较为温婉、恬静,注重情感的流露和呼应,而李贺的诗风则更加豪放洒脱、奔放不羁,重在表达自我情感和奔放的想象。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塞战斗场景的诗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浓烈的色彩和斑驳的意象:李贺善于运用浓烈的色彩和斑驳的意象来描绘场
景,使诗歌画面呈现出奇诡而又妥帖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诸如“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等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出战争前的紧张氛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
2.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李贺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边塞战斗
的壮烈和悲凉。
他不仅从守城将士的角度出发,还通过描写敌军的惨败来反衬战斗的惨烈,使诗歌的视角更加全面。
3.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李贺的语言表达富有节奏感,通过平仄、韵律的搭配和
词语的锤炼,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这首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4.深入挖掘主题: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深入挖掘了战争的主题,不仅描写
了战斗的场面和气氛,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同时,他也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边塞战斗的壮烈和悲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入思考。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10)塞土:亦有版本写作“塞上”。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6)报:报答。
(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龙:宝剑的代称。
(20)君:君王。
翻译:(一):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二):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将士的铁甲在阳光下闪耀,我自岿然不动。
雁门太守行的主要内容
雁门太守行的主要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边塞的战争场面,展示了士兵们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具体来说,诗中首先描绘了边塞的险要地形和肃杀气氛,然后写出了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激烈场面,表现了守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最后,诗人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对守城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其次,诗人通过使用押韵和节奏感强烈的语言,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最后,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故事性。
总之,《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场面的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守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李贺是两宋人物,他以诗文处职而广受赞誉,其诗《雁门太守行》尤其引人瞩目,它
描述了一个古代太守在经历艰辛行程后到达雁门调第的景象,描写颇为情致细腻,看似简
洁而却不失深意,其语言特色也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古典行诗的结构,其诗句比例千分之二百,押韵
入韵,全篇歌颂了行者凭借毅力实现梦想的精神,既有庄重而又充满松柔,令人钦佩不已。
其次,这首诗采用了大量细腻的比喻,描写中使用了“黄金赶集”、“紫气腾腾”、“夜
色增添”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太守行程上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人对日常生活的敏感
和追求,使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这首诗还穿插了许多当时生活的特有内容,如元宵节、南郊、“亲仆同行”等。
总的来说,作品的造型表现让人看到了太守大当家漫长的行程不畏艰辛的精神,为表述此
种精神作者运用了富有戏剧张力的语言,如咏叹歌颂、对比比喻等,表现出自然而婉约之美,使太守经历的艰辛、美景真实可信,令人动容。
由此可见,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明显。
行诗的形式古雅端庄,充满了自然之美的比喻,反映了古代人对日常生活的追求,抒发了对太守毅力实现梦
想的钦佩之情。
它以生动可信的语言表达出太守奔赴雁门的凄凉及回忆,诠释了古人心灵
的深度,可谓一首传奇。
《雁门太守行》
•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 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 国的边疆。
五、合作探究
• 1,请依据表达方式,将诗歌分为三部分,并分别概括每部 分内容。(参考: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 描写) •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请说说,至 少说两处。
二、文体介绍
•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 事。行,是古诗一种体裁,如我们知道的《长 歌行》、《短歌行》等。
三、比比谁是最棒朗诵家
1,要富有感情。
2,要注意断句和重音。
3,和诗人感同身受。
四、自主学习,赏析诗歌内容
•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垣,城垣马上就要被毁坏;城内守 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 金光。 •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 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
第一部分:首联、颔联——(描写) 景物渲染战事紧张,严阵以待(比喻、 夸张)
内容 精要
第二部分:颈联(记叙)——夜袭敌 军
第三部分:尾联(抒情)——誓死报 国的决心(用典——燕昭王筑黄金台 招纳贤士)
• 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使 语言更富感染力。 • 2、运用典故和奇特的想象,丰富文 章内容。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一、走近“诗鬼”李贺
•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今河南宜阳人,体 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外出背一破背篓,得句即 写投囊中,暮归卒成诗篇。20多岁即白发飘落,27岁卒。 作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关于本诗,有一则小故事: 李贺带此诗求见韩愈,韩愈极困,就把他打发走了,可当 门人把此诗呈给韩愈时,读了前两句,愈即被打动,立马 命人邀请韩愈。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鉴赏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鉴赏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表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李贺的很多诗向称难解,这个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相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雁门太守行》李贺
诗歌朗读
诗文翻译 敌军像乌云压进要把城墙摧垮,守城将 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 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 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不展,驰援部队悄悄临近易水边, 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将士们高 举宝剑,甘愿为君王战死沙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天上谣 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文化长廊
诗 歌 类 型
诗人别称
诗仙:李白 诗鬼:李贺 诗囚:孟郊 诗佛:王维 诗僧:齐己 诗魔:白居易 诗骨:陈子昂
诗圣:杜甫 诗魂:杜牧 诗奴:贾岛 诗杰:王勃 诗豪:刘禹锡 诗王:白居易 诗狂:贺知章
诗人别称
樊川居士:杜牧 青莲居士:李白 淮海居士:秦观 东坡居士:苏轼 香山居士:白居易 易安居士:李清照 六一居士:欧阳修 柳泉居士:蒲松龄 石湖居士:范成大
《雁门太守行》诗词知识点归纳4篇
《雁门太守行》诗词知识点归纳4篇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3、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4.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5.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7、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8.“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赏析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雁门太守行赏析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 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 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 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 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 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 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 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赏析之法:优美译句+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典型字词+意境、氛围、情感。
《雁门太守行》乃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这首诗是拟古乐府诗。
主题
本诗通过描写艰苦卓绝的边塞战 争,展示了危城将士寸土必争, 奋死抗敌以尽忠报国的精神,全 诗用夸张的手法,以色彩斑斓的 词语描绘悲壮的景象,气氛凝重 惨烈,突出了将士们的高昂士气 和爱国热情,也暗示了作者立志 报国的决心。
李贺,字长吉,河南宜阳昌谷 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 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 十一年(公元816年),年仅 27岁。贺卒前,将平生所著歌诗去掉自已 不愿留存的,编为四卷,计二百三十三首, 亲授友人沈子明。公元831年,李贺死后十 五年,沈子明于十月中派人向杜牧求序,《李贺集》 始传于世。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 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 出入意表为其突出特色,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 千余年。而在地方史志上李贺是一个永远闪烁光辉的 名字,其知名度无人可比。中唐以下,人们传诵李贺 诗句,研究李贺生平,宜阳因李贺而添彩出名。
三、简答题。 9、“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黑云压 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自选一个角 度进行赏析。 10、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 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 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 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 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 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段。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摘要:李贺诗歌,仿佛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开放在百花争艳、众卉竞妍的唐代诗歌苑圃中。
他的诗上承《楚辞》、《九歌》与南朝《乐府》传统,下继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又受韩愈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想象奇特,色彩浓厚,象征性强,语言丰富,在整个诗歌史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严羽《沧浪诗话》中这样评价他:“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这正充分体现了李贺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雁门太守行》语言特色姚文燮就说:“以贺诗为唐春秋可也。
”李诗以写天上,写鬼神居多,如《梦天》、《天上谣》等。
还写了不少闺怨、恋情和宫怨诗,如《三月过行宫》、《大堤曲》等。
另外,他还写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抒发个人苦闷、歌颂家乡风光、歌颂人民创造性劳动的诗,如《老夫采玉诗》、《李凭箜篌引》等。
《雁门太守行》是他在吸取《楚辞》优点的基础创作的杰出作品。
用的是乐府旧题,原属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之一。
作者生活的年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经常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构成了对李唐王朝极大的威胁。
因此,描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成为当时爱国主义诗人的重要题材。
本诗的内容,诗写边城将士一次艰苦的保卫贺出击之战,热情讴歌了他们为国效死的决心。
全诗如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
《晋书》说:“凡坚城之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军队的精气可以映发黑云,自然是荒诞迷信的说法,不过李贺写诗作意好奇,他将这一类说法引入艺术构思,铸成这一名句,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刻画出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雁门太守行诗歌语言
雁门太守行诗歌语言一、用词奇诡。
1. 色彩词的独特运用。
- 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黑”与“金”这两种色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黑云”给人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就像一大团乌云沉甸甸地压在城头上,好像马上就要把城给压垮了。
而“金鳞”则描绘出阳光照射在将士铠甲上,鳞片闪闪发光的样子,一下子就把那种紧张的战场上,战士们严阵以待、充满斗志的状态给表现出来了。
这就像在黑暗的舞台上,突然打开了一束强光,照在那些身披金色铠甲的勇士身上,特别酷炫。
2. 生僻字词的巧用。
- 李贺在诗中还使用了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词,像“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和“凝夜紫”。
“燕脂”本来是指胭脂,这里用来形容战场上战士们鲜血染成的红色。
“凝夜紫”就更奇特了,它描绘出在夜晚,战场上的血迹在夜色中呈现出一种暗紫色的景象。
这种用词很新鲜,就像他故意找了一些别人不太用的东西,然后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描绘出一幅非常独特的战场画面,让我们感觉这个战场既血腥又神秘。
二、意象组合新奇。
1. 自然与战争意象的融合。
- 在诗里,他把自然意象和战争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像“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红旗”是战争中的军旗,“易水”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自然地理意象。
我们一听到“易水”,就会想到荆轲刺秦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场景。
李贺把“红旗”和“易水”放在一起,就好像把现在的战争和古代的那种慷慨悲歌的氛围联系起来了。
再加上“霜重鼓寒”,寒冷的霜打在鼓上,鼓都敲不响了,这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还暗示了战争的艰难。
这种意象组合就像是把不同时空的东西抓过来,然后搅拌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化学反应。
2. 动物意象的象征运用。
- 诗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玉龙”在这里指宝剑。
他没有直接说宝剑,而是用“玉龙”这个动物意象来代替。
这就好像给宝剑赋予了一种神秘的、有生命的感觉。
就像这把宝剑不是一个普通的武器,而是一个可以跟战士一起并肩作战、充满灵性的伙伴。
《雁门太守行》表现手法
《雁门太守行》表现手法《〈雁门太守行〉表现手法漫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就像是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那其中的表现手法呀,就像大厨做菜的各种秘籍,各有各的妙处。
诗里的色彩描写那叫一个绝。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你看啊,这一黑一金,就像在黑暗的舞台上突然打了一道金光闪闪的聚光灯。
黑色的云,那是一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颜色,感觉就像有一座巨大的山要压下来了,这城啊就像个小可怜,好像马上就要被摧毁了。
可紧接着,那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就好像黑暗里突然冒出的希望之火。
这就好比在一场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大家都很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一道彩虹的光透了出来。
这种色彩的强烈对比,一下子就把战场上那种紧张、压抑又带着一丝希望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
这难道不厉害吗?再看它的夸张手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云能把城给压垮吗?这当然不可能。
可这种夸张啊,就像我们平时说“我高兴得要飞起来了”一样,是为了把那种感觉无限放大。
这云的压迫感通过夸张,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敌军的强大和来势汹汹,就好像是洪水猛兽已经到了家门口。
这城呢,就像一个瑟瑟发抖的小兔子,在敌人的威胁下岌岌可危。
这种夸张不是瞎编乱造,而是把那种危险的感觉实实在在地传递到我们心里去了。
还有那视听结合的手法。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声那是听觉上的冲击,在秋天这个本身就有点凄凉的季节里,角声满天,就像有无数个小鼓在你的耳边敲啊敲,敲得你心烦意乱,敲得你心里直发毛。
而“塞上燕脂凝夜紫”呢,这是视觉上的画面。
战场上的血迹在夜晚看起来像是凝结成了紫色的颜料,这画面多血腥多残酷啊。
这就好比看电影的时候,一边是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一边是血腥惨烈的战斗画面,这视听的双重刺激,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残酷的战场之中,感同身受。
诗中的典故运用也很巧妙。
它提到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黄金台的典故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古代君臣之间忠诚关系的理解之门。
雁门太守行 比较阅读
雁门太守行比较阅读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名作,此诗以乐府旧题写当时战事,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雁门太守行》和《过零丁洋》都是两首著名的爱国诗作,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略有不同。
《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为国而战、为国捐躯的昂扬士气和爱国热情;而《过零丁洋》则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选择忠于祖国,宁死不屈的决心和勇气。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雁门太守行 的语言特色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李贺《雁门太守行》“塞土”“塞上”考辩
李贺《雁门太守行》“塞土”“塞上”考辩作者:马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0年第04期《雁门太守行》是中唐诗人李贺创作的战争诗歌。
此诗拟乐府古题,全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色彩描绘了苍凉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高昂的爱国情怀。
同时,《雁门太守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从侧面证明了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然而,《雁门太守行》的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颔联下半句应该为“塞上燕脂凝夜紫”,一说应该为“塞土燕脂凝夜紫”,二说各有其据,因此成为一桩疑案,以致在不同版本和版次的中学语文教材里,这两种说法也都曾出现。
因此,究竟是“塞上”,还是“塞土”,就需要以古籍原本为支撑做出进一步的考证。
《雁门太守行》被收录在李贺的诗集《昌谷集》中,其注本以宋人吴正子注、刘辰翁评本为最古。
明以来多有诸家为之辨注、点评,清人王琦又采诸家之说,所作《李长吉歌诗汇解》五卷,旁搜远绍,成一家之言,是今之所见注解李贺诗歌的善本之一。
而区别“塞土”与“塞上”的关键,也正在于宋人吴正子本与清人王琦本。
一、“塞土燕脂”和“塞上燕脂”首先,关于“塞土燕脂凝夜紫”中“塞土”的说法,最常见的依据是晋人崔豹的《古今注》:“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亦然,故云紫塞也。
塞者,塞也,所以拥塞夷狄也。
”[1]7这是对“塞土”的直观解释,也为多种李贺诗集注本所接受。
所谓“塞土”,意思就是秦汉之际长城边塞之地的土壤,且这种土壤在外貌上呈现出紫色的特征。
这是“塞土”二字其来有自、语出有典的依据,应当做一个固定的词语来理解。
其次,关于“燕脂”。
吴正子《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中注曰:“燕脂本阏氏以红花作,故曰燕脂。
”[2]12b此处的“燕脂”就是后来的女子化妆所用的“胭脂”。
关于胭脂,一说产于焉支山,其山遍生燕支花,即红花。
崔豹《古今注》记载云:“燕支,叶似葪,花似捕公(笔者按:即蒲公英),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摘要:李贺诗歌,仿佛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开放在百花争艳、众卉竞妍的唐代诗歌苑圃中。
他的诗上承《楚辞》、《九歌》与南朝《乐府》传统,下继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又受韩愈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想象奇特,色彩浓厚,象征性强,语言丰富,在整个诗歌史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严羽《沧浪诗话》中这样评价他:“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这正充分体现了李贺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雁门太守行》语言特色姚文燮就说:“以贺诗为唐春秋可也。
”李诗以写天上,写鬼神居多,如《梦天》、《天上谣》等。
还写了不少闺怨、恋情和宫怨诗,如《三月过行宫》、《大堤曲》等。
另外,他还写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抒发个人苦闷、歌颂家乡风光、歌颂人民创造性劳动的诗,如《老夫采玉诗》、《李凭箜篌引》等。
《雁门太守行》是他在吸取《楚辞》优点的基础创作的杰出作品。
用的是乐府旧题,原属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之一。
作者生活的年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经常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构成了对李唐王朝极大的威胁。
因此,描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成为当时爱国主义诗人的重要题材。
本诗的内容,诗写边城将士一次艰苦的保卫贺出击之战,热情讴歌了他们为国效死的决心。
全诗如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
《晋书》说:“凡坚城之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军队的精气可以映发黑云,自然是荒诞迷信的说法,不过李贺写诗作意好奇,他将这一类说法引入艺术构思,铸成这一名句,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刻画出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感。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
“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
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这两句都得力于善于酿造气氛,具有更强烈地展示事物本质的力量。
“黑云压城”以状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日”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尽言之间,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既是写景,也是叙事。
作者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临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守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并透露诗人的爱憎之情。
至于李贺写作此诗,时值安史乱后,藩镇蜂起,国土分裂,诸霸残酷地压榨人民。
他对此深恶痛绝。
所以,他以炽热的笔触,满怀热情地描绘守边将土。
此句一抑一扬,状景含情,褒贬分明。
三、四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由于众寡悬殊,孤军无援,最终只好败退孤城。
上句点明时令,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
“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下句交代作战地点。
“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已融进空旷苍凉的荒漠。
长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称,诗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
这些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
这艺术构思,出常格之外。
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
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
五、六句写守军出击的情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是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
“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将烈,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
寒秋深夜,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
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
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
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
这两句仍是着重以气氛显示事物的情势。
同时这两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衬托出末两句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之重。
以上六句是着重以气氛显示战争的情势,为末二句设造一个典型的氛围。
七、八句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
“玉龙”即宝剑。
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
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
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
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
二、《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1、语言的动画效果《雁门太守行》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没见过黑云能压毁城池的,作者却以此来形容黑云之厚之沉之低,另一边则日辉明灿,直照射得战士的盔甲如金色鳞片漫漫洒开,可见兵之多,势之众。
强烈的明暗对照渲染出了局势之危急,令人动容。
曾有人质疑,黑云与火日并俱,且同出现在如此境遇下,是不可能的,而诗人却那样安排了,于是惊得韩公“即援带、命邀之”。
语言显示了强烈的动画效果,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想象战争的场面。
2、语言的通感性“通感”原为心理学概念,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属于联想中的一种。
这一名称的广为人知不得不归功于钱钟书先生《通感》的介绍:“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简言之,通感即是感觉的相互沟通或挪移,而人的感觉主要有视、听、触、嗅、味,通感也就是通过这五种感觉的相互沟通产生。
诗中的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就有通感的存在,若按产生的心里机制归类的话,这里的通感属于由心里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
通感所涉及的甲乙两事物,出现于同一空间,被人的感官同时感受(心理共感),为突出甲事物因之对其进行夸张,使本不具备甲事物特征的乙事物在甲的强大影响下也产生出甲的特征(形象夸张),于是形成通感。
“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为突出天气的严冷、肃杀,言其连不可能有温度的鼓声也被染上了寒气。
导致其语意丰厚,形象有立体感,文面有变异之美:若按感官的互相沟通来分类的话,这里的通感又属于听、触通感。
即听觉感受于触觉感受的交互沟通,运用听觉与触觉的奇妙结合,诗人觉得鼓声也有了寒意这种通感的运用把简单的物象化为神奇的景象,使之所摹之物生机盎然,不仅给作品增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还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诗风。
3、语言的用色技巧《罔炉诗话》曾把拿贺诗沓为“中唐最高峰”:人们尤其赞叹李贺锤炼词语的功力,或口“镂别异藻”、“幽深诡谲”,或口“离绝凡近”“意新语丽”或日“设色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深于用意”。
确实,李贺非常注意语言的创新,特别注意色凋的运用:《雁门太守行》里就充分运用了各种色彩之间的互补组合,这种色彩的:互补组合使这首诗尢论从形象还是从意向来说都达到了和谐、协调的审美效果,令他笔下的艺术画面更加鲜明夺目。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用浓艳的色彩,而他却一反常理,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它们和“黑色、秋色、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李贺就像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他用压成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者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李贺诗歌的语言,反映出他读书之繁多,想像之丰富,创新之大胆,修辞之精到,笔耕之勤苦。
清代学者黎简说:“从来琢句之妙,无过于长吉者。
”(《李长吉集评》)叶衍兰说:“李长吉诗如镂玉雕琼,无一字不经百炼,真呕心而者也。
”《李长吉集跋》)这些都是对李贺诗歌语言的高度赞赏。
李贺接受了韩愈“务去陈言”的影响,不屑蹈袭前人,不受格律束缚,艺术上富于革新创造精神,一方面他“呕心”为诗,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楚辞、汉魏古乐府和齐梁诗歌的一些特点,善于通过奇特的想像、比物征事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语言表现其哀愤孤激之思,因而在诗歌的构思、造意、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了奇崛、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中唐诗坛,乃至在整个巾同诗歌史上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1]叶葱奇疏注.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习凿齿.汉晋春秋.转引自许钦承.千古名句诗话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5]陈寿.三国志.明帝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6]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7]邵业昌.中国历朝帝王概览[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8]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评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