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程及后发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程及后发优势分析

周鹏胡铂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是当前我国信息化领域的流行说法,但在国际上却较少提及。究其原因,国外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开始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对其高端工业的渗透、提升,是一个渐进“搭接”过程。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遭遇信息化革命,没有选择先工业化再信息化,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的爬行,而是创造性地选择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的合理并行,跟发达国家一样跨入了现代信息社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推进两化融合决不能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结合基本国情分析两化融合推进的各方面优势,找准关键重点,发展可行路径。

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历程

从洋务运动到“一五”计划(1860-1954):工业萌芽,步步维艰。自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等一系列自强运动起,我国就开始不断的引进西方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步入和平发展时期。在当时国际环境下,参照苏联模式于“一五”计划期间,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自动化技术体系。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1954-1980):电子工业起步,曲折前行。20世纪中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数控机床在美国问世。没多久,我国就开始着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然而在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走向高潮的时期,中华民族却陷入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之中,各个行业遭到严重挫伤。如果不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其他一些因素干扰,我国完全可能在落后国际先进水平不多的情况下,发展信息产业,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改革开放后十年(1980-1990):全面复苏,应用领先。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开始全面复苏。以推动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线,从过去以研制计算机、自动化硬件设备为中心,转向以普遍应用为重点。在改革初期的第一个10年里,各个工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开始逐步建设单项的信息化应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计算工具应用于一些结构化数据处理需求量大的领域,涌现出很多信息化与自动化单项应用融合的典型案例,也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这些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鼓舞了人们的信心和发展。

加入WTO以后(1991-至今):高效推进,网络集成化。进入90年代,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理论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为了推动信息化进程,打通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存在的“信息孤岛”,相继启动了以“三金”工程和863/CIMS 应用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信息化工程,正式拉开了国民经济信

息化的序幕。

实践证明,这些信息化工程以各级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为主线,确立了“推动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各领域、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形成了推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

两化融合后发优势分析

我国信息化实践证明,信息化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和多样性,缺乏某些先进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推进信息化时所具备的前提条件,不仅不影响信息化进程,还可能形成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优势。这种优势既不是先进国家所同样能够拥有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发国家通过自身努力所创造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

回顾我国信息化历程,各工业企业在解决信息化发展的特殊问题时所表现的机敏、创新和灵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后发优势,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具体来讲,我国在工业化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展信息化的后发优势既包括所有后发国家共有的技术性、制度性优势,也包括我国特有的组织性和精神性优势。

技术性优势:技术与装备引进

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是后发优势中最为显著的表现。作为后发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先行发达国家已经创造出大量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而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更加促进了技术和信息的扩展和流动,这使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面临更多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的选择。

通过各个方面的直接引进,以及不同层次的消化吸收与改良革新,不仅有效节约了相关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所需的时间和资源,使技术进步过程大大加快,避免了相应投资和研发风险,也迅速增加了我国工业利润、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业竞争力,相对于先进国家的经验来说,我国是在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开始的工业化和信息化。

技术性的后发优势还表现为一种择优的创造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科研体系和教育网络,逐步实现由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进步模式转变。在引进技术与装备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某些产业向全球梯度转移的机会,促进引进技术广泛地扩散到国民经济中去,加快自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涌现出华为、中兴等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供应商。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里,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装备生产国。为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性优势:经验与教训汲取

先发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开始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可资借鉴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模式存在。既没有既定前景,也没有现成道路,无论是制度上,还是组织形式上,都需要探索和创造。而作为后发展国家,工业化及信息化开始启动时,已有大量工业化及信息化实践案例可供参考,可以由先发国家的发展过程间接地看到未来目标中的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前景。

通过汲取先进国家已有的经验教训,总结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不仅在探索工业化和信息化制度上少走了弯路,避免了高额代价的“试错”、“纠错”过程,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立足国情的制度创新,也创造性地选择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

除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外,我国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了一系列制度性优势。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目标的设定上,采取分步走、设定阶段性目标的方式,就创造了一系列时序安排上的后发优势。即在吸收借鉴上一阶段目标设定、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使设定成本达到最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采取行业试点,区域示范,逐步推广的方式,形成一系列空间安排上的后发优势,即让先进行的局部试点积累经验,而让后进行的更大范围吸收借鉴,避免了犯大错误和走弯路。

组织性优势:政府的合理干预

政府和市场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两种基本制度安排,各自拥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