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4-15T11:11:35.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龙海华梁秀兰刘振鹏张强陈春妮[导读] 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类药物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较好。

龙海华梁秀兰刘振鹏张强陈春妮(柳铁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柳州 545007)【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类药物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我院6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抗病毒类药物拉米夫定口服,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类药物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较好。【关键词】抗病毒药物乙肝后肝硬化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094-02 目前临床认为肝硬化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为了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临床治疗效果,笔者特选取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3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类药物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比较,现将相关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6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42.5±5.6岁。60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会议修订的肝炎标准,乙型病毒肝炎血清检查结果提示乙型肝炎病毒DNA呈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呈阳性,抗HBe呈阳性。随机将6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半年内未服用抗病毒及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药物,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病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超过正常上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感染、保肝利胆、补充白蛋白、对症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拉米夫定100mg/次,1次/d,连续服用1年。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草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蛋白(ALB)变化,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1.3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血清ALT、AST恢复正常,ALB升高>4.0;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血清ALT、AST下降>50%,ALB上升>3.2g/L。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血清ALT、AST下降<50%,ALB上升<3.2g/L[2]。其中显效和有效病例计入总有效率计算。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x-±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治疗过程中观察组30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7%。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肝功能衰竭4例,癌变1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7%)高于观察组(0%),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散性肝损害。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广泛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隔形成,肝小叶结构破坏与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发展为肝硬化[1]。临床以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并伴随多个系统受累,晚期易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健康。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主要是肝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新的复制,引起肝细胞与肝脏组织结构及功能的病变,常规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抗感染治疗为主。因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炎症细胞反复活动易引发失代偿,易导致患者肝功能衰竭或继发肝癌。因此,对于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除常规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最关键的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采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可显著提高患者抵抗力,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因清除病毒对肝脏功能所造成的损伤[3]。

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因干扰素易导致肝衰竭,故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应首选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起到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内转化为三磷酸形式发挥抗病毒作用,迅速抑制病毒的复制。乙肝肝硬化患者长期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患者慢性炎症的发生,改善肝脏储备功能,稳定肝功能,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临床副作用较少,能够有效阻止病情进展,减少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发生[4]。本组研究中,观察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7%。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7%)高于观察组(0%),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草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蛋白(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乙型肝炎病毒转阴率较高,表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安全可靠,对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减轻患者肝细胞炎症,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肝纤维组织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简光富,孙文峰,陈晟,谢莉萍.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交替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观察[J].肝脏,2011,(01):46-47.

[2]谢青,桂红莲.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1):837-838.

[3]杨静,朱萱.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1,51(13):106-107.

[4]赵兴忠,吴杭源.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07,35(4):377-3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