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课题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课题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是一个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课题可以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但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设计: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问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学生需要在小组或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师指导: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评价与反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之处。
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为依据,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
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课题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的问题类型和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浅析
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浅析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就问题驱动下的导学案教学方式进行浅析。
一. 什么是问题驱动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1. 提出问题课前,教师应该明确要教授的知识点,并从中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去掌握知识点。
问题的提出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思考问题。
2. 导学案编写针对问题的提出,教师需编写相应的导学案。
导学案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水平,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案可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掌握导学案后,可以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点。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加入学生的合作探究,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5. 学生总结和反思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后,可以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同时从总结和反思中,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问题驱动式模式逐渐成为了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问题驱动式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式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驱动式模式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探讨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式模式。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它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构建主动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创建主动学习的氛围。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
1. 设计启发性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化学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教师可以问:“为什么饭后刷牙比较好?”、“为什么天然气可以燃烧?”等。
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进行问题研究和探究实验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和探究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文献检索、实验操作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中的化学原理和规律。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3. 开展问题讨论和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问题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互相学习。
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问题驱动式教学探讨
《道德与法治》课问题驱动式教学探讨我们讲“问题驱动”,最终是要我们老师通过你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把学生驱动起来,“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教自然之法,得必然之道”。
作为道法老师,我们要始终把握住“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宗旨,掌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努力探寻教学良策让自己的教专业成长之路越走越远。
老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批判精神的学生。
这是我们教育未来的一个重大方向。
那么,什么是问题驱动式教学呢,又该如何去运用?下面我们来谈谈。
一、认识了解“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1.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紧扣学科课程核心问题启发学生开展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必要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2.“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的内容(1)课前导学以“问题”引领,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的“脚手架”新的部编教材语言优美,编写思路有点像散文,读起来很有味道。
但“逻辑性”就不如以前教材那么强。
对于学生特别是领悟能力不强的学生,就难以在文本中归纳教材的重点知识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关键。
因而需要我们老师把上课内容,提炼成几个核心和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构筑知识框架。
如我在上九年级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凝聚价值共识》这一课时的时候,我在导人新课环节,用了这一组问题:①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②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是什么?⑤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和课堂导人,一堂课的主干就树了起来,这节课的目的和方向感才会明朗起来。
(2)课中学习以情景问题为线索,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进入教学主题后,我们授课都不会把知识点“平铺直叙”出来,而会利用情景材料或在情景冲突中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解决问题,然后才由老师点拨归纳观点。
这样通过情景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去达成知识学习目标和素养培育目标。
素养导向,问题驱动:高中语文课堂结构优化策略的探索
素养导向,问题驱动:高中语文课堂结构优化策略的探索古人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课堂结构优化亦遵从此理。
很多高中生之所以对语文敬而远之,正是因为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设置存在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化解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危机”,采取恰當的方式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提出有效建议,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主动学,提升语文授课质量。
一、优化导入环节,做到先声夺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采取怎样的导入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听课效率。
除此以外,合适的导入方式对课堂结构优化同样意义重大。
只有找准切入点,结合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导入方式,才能使学生产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具体来说,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可采取多种方式,既可用诗文导入,也可引入音乐、故事等元素,还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营造“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两段琵琶曲,其中一段是《十面埋伏》,另一段是《霸王卸甲》,让学生静心聆听,深入体会琵琶曲中蕴藏的深意。
在完成音乐聆听任务后,教师和学生进行两分钟的互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刚才的琵琶曲中听到了什么,试着描绘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在互动以后,借助这两段琵琶曲,教师引入刘邦和项羽这两个历史人物,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那场决定二人命运的“鸿门宴”上。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也可向学生展示“鸿门宴”的相关影视资料,将原本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片段。
通过这样精心的导入设计,学生仿佛看到了那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对鸿门宴上的经过也产生了进一步的探索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要优化课堂结构,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结合授课内容选择恰如其分的导入方式,做到先声夺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实新授环节,增加课堂密度想要彻底调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使其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遵循高效、优质的准则,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导入环节的优化问题,还需要对新授环节进行优化。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摘要】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尤其对于主动思考意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
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向学生提问?如何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每一步都值得教师去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策略所有复杂深奥真理的起源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人们层层深入地追问与思考,在教育中,每一个学科都赋予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沟通学生思维与课本知识的桥梁,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存在误解,使得学生在通往知识彼岸的过程中缺乏独立的思考,思维局限性日益凸显。
因而,在当前倡导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驱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相对教学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问题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对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分析学生学情、调整问题难度,提前对问题投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讨论及思考的时间进行精准地把控。
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考验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教学能力。
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一些问题难以避免地慢慢浮现了出来。
如,教师未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将问题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问题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提问成为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自问自答;所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课堂中解决某一问题时所用时间远超预期,影响教学进度;提问没有形成问题链、构成知识闭环,反而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疑惑,削弱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一些教师对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接受程度不高,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还是更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易复制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来开展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探究(一)问题驱动预习,初步感知文本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一刻都十分珍贵。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高中化学课程都是学生们认为比较枯燥乏味的科目之一。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多以讲解知识点为主,缺乏实践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们对化学学习兴趣不高。
而问题驱动式模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展开讨论,论述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效果。
一、问题驱动式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反应速率很快,而另一些却很慢?”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他们将能够深入理解反应速率相关的知识内容,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和持久。
二、问题驱动式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学习化学方程式平衡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教学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科学素养。
三、问题驱动式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驱动式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问题驱动式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掌握,从而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具体而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式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驱动教学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问题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实施策略和实践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案例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问题驱动教学法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旨在分析小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实施策略及实践案例,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小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以问题为中心: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问题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合作与交流:问题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问题驱动教学法强调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策略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具有思考性、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
浅谈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而数学教学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就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数学教学工作者和高中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以数学公式和定理为中心,而忽略了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而问题驱动下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学生对数学发展产生兴趣和热情。
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以接受为主,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而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素质和技术能力,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指导和引领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参与动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思辨,解决问题。
在实施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时,必须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技术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问题求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及其意义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设置的问题出发,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进行问题驱动式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视频、图像、语言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雷雨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让学生思考“雷雨前、中、后的景象是怎样的?雷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在问题驱动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问题。
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三)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问题驱动式教学中,解决问题是关键。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其次,教师应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引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并促使其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下面将从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
问题设计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关键。
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并能与化学知识点联系起来。
要避免设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尽量使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能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探索问题的本质。
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氧气瓶?”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氧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思考和学习。
教学活动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索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材料和化学实验操作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归纳总结和知识的迁移应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设计小实验研究不同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从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和原理。
评价方法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应该贴近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思维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可以采用作业、小组报告、实验报告、开放性问题的解答等形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析能力、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评价过程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评价问题解答时,可以注重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的描述,而不仅仅看重最终答案的正确与否。
分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课堂”策略
分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课堂”策略高中物理教学是学生理科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课堂”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问题驱动课堂”策略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问题驱动课堂的概念“问题驱动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变和知识内化。
这种教学策略跳出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综合运用。
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驱动教学的基本原理1. 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
而问题驱动教学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
2. 问题引导知识内化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问题培养综合能力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寻找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问题驱动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1. 设计具体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和学生水平设计具体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为什么电磁感应现象会产生?”等。
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指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引入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呈现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可以通过一个图形问题来引入数学的几何知识,或者通过一个购物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货币和金钱的知识。
第二步:讨论和探索
在引入问题后,教师可以开展小组或全班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或者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步:巩固和扩展
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的练习活动。
这些练习可以是一些类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第四步:总结和归纳
在课堂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总结和归纳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学生可以参与到总结中,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答案,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1. 引言1.1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概念理解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学习的重点放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内容。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在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不仅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精心挑选问题,确保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式学习。
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问题驱动式教学被视为一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教学模式。
1.2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的参与和思考。
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缺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也不高,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以理解和枯燥乏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和获取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高中化学课堂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引入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当前化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驱动式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等方面,介绍高中化学课堂中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柠檬味道酸?”,或者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情境,如“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是否危害健康?”。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索。
在问题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培养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思考。
在柠檬酸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可以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柠檬味道酸?”,或者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柠檬酸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柠檬酸会味道酸?”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探索问题,并提出他们的疑问和思考。
然后,在问题驱动式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探究学习去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数据收集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柠檬酸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柠檬的实验,探究柠檬中的酸性物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了解柠檬酸的性质和酸性物质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主动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和辅助学生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学生的思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清思路,完成问题的解决。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浅谈问题驱动式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驱动式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对于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开展问题驱动式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针对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时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今天我就来谈一下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使用技巧。
【关键词】驱动式教学方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问题驱动式教学这个名词还是显得比较陌生的,其实所谓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指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将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思路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将这它发展为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非常有意义的。
小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吸引下可以将所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同时,最终也使我们的学生收获了知识,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当然,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的。
下面,我就来具体谈一下这些技巧。
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新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有效的情境,进而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去思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首先要创设出一种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这和我们之前所提倡的情境教学法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的情境要贴合学生的实际,同时,也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只有创设了合乎教学内容的情境,我们的教师才有机会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引导的,因此,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问题思考的情境中去,进而有效地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问题驱动架构下的数学教学
问题驱动架构下的数学教学作者:高珊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21年第10期[摘要] 问题驱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
以问题为核心、为载体、为动力引擎,能催生学生的自主建构、创造。
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师可以设置目标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让数学教学更有方向、更有意义,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不断汲取数学的丰富营养。
[关键词] 问题驱动;架构策略;数学教学如何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如何让数学学习由知识向素养转轨?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运用问题导学,用问题驱动。
所谓“问题驱动”,就是以探究问题为目标、为抓手,以阶段问题为支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策略。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策略与思想。
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相伴相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学习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问题驱动架构下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认识到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价值,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中,笔者尝试设置目标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让数学教学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一、目标性问题驱动,让数学教学有方向目标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数学课堂上,目标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标杆,就是教师教学的旗帜。
作为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转化成具体的问题,进而由问题生发成学生的数学学习任务。
从这个角度说,目标性问题导学,就是一种任务性驱动。
目标性问题驱动,能让教师的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目标为统领设置问题,要抓大放小,也就是要设置核心问题、主问题,通过核心问题、主问题牵动其他相关小问题,从而让问题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圆的认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比较烦琐,让学生从圆心、半径、直径等诸多专用术语的理解一路走下来,而不被机械识记所困扰,是教师们一直孜孜探索的目标。
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学,这让许多教师煞费苦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
大连金州新区高城山小学范庆朝
【摘要】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有效,是每一个教者思考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现这些目标,以问题为驱动是一个有力的契机,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数学教学离开问题的“驱动”,新课改就成了一句空话。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呢?怎样才能让数学中冰冷的美丽化为火热的思考?笔者认为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出问题问题驱动
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数学家们无一不强调问题在整个数学发展以及个人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是问题驱使数学家付出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答案,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希尔伯特23个问题都是推动数学前进的著名数学问题。
同样,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
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式”的课堂教学,打造高品质数学课堂。
下面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谈一下“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身心卷入课堂,必须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内容各章节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时,也可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为教学埋下伏笔。
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教学片段一]
1、(出示“数数”)谁能读一下这个词?数来源于数。
2、(出示“量量”)这个词怎么读,量来源于……
3、(出示一条线段)要想测量这条线段,要用到什么单位?
假设这是1厘米(出示1厘米长的线段),我是不是这样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课件在长线段上依次显示1厘米),这样就产生了尺子。
(课件配合演示)
4、要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要用到什么单位?
假设这是1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我是不是这样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在长方形上依次显示1平方厘米),由此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5、出示一个立体图形,要量出它的体积,要用到什么单位?假设这是1立方厘米,我们是不是这样量(在立体图形上依次显示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6、再出示一个立体图形(全部显示1立方厘米),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
7、你发现了什么?(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1、出示(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长方体透明盒子实物,我们把它的厚度忽略不计,你能量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
二、合作交流研究问题
合作交流,研究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有了问题,就需要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背后的答案。
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将自己的疑惑的问题或自主探究的成果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片段二]
1、老师为同桌每人提供了一些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个)。
下面请你利用这些小正方体量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它的体积并展示。
(只汇报装满盒子要用30个小正方体的那种情况)
4、出示(长为10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盒子,你能
量出它的体积吗?(每四个人发一个),学生动手量。
5、你们遇到问题了吗?遇到什么问题?(小正方体不够)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6、学生汇报展示。
(先让铺满一层,再摆出高的来汇报)(再让只摆长宽高的来汇报)通过的刚才的量,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吗?
7、看大屏幕,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刚才动手摆,现在不让你动手摆,你能想出这个长方体是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摆的吗?它的体积是多少?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说完汇报。
8、(再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快速说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9、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板书)
三、思维碰撞升华问题
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在知识学习上走得快,更需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
“让人走得远”的教学不把传授系统知识视为教学的本质,而是创造条件,让人在知识探究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理解。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其思维一定会得到拓展,探究的问题也将得到升华,随之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
问题探究重视课堂上动态的生成,但同样重视课前的精心预设。
没有充分的预设,不可能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瞬间。
[教学片段三]
1、是不是长×宽×高得出的就一定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呢?
(通过长可以知道一排有摆几个,通过宽能知道摆几排,长×宽得出一层摆多少个,高就是几层,乘积就是体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2、如果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长用a,宽用b,高用h,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板书字母公式)
3、现在要求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用体积单位量吗?为什么?那量什么?
四、巩固反馈分享问题
学生解决了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去分享问题成果,并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信心。
[教学片段四]
小练习。
(出示图)长宽高量好了,你会求它的体积吗?(依次出示1-3小题)
(1)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4厘米。
(2)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
(课件配合把1题的图缩成2题的图)
(3) 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
(课件配合把2题的图缩成3题的
图)
你们发现了什么?正方体的体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正方体的棱长用字母a表示,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吗
( V= a×a×a=a3)
(4)a3表示什么意思?
五、总结归纳生成问题
总结归纳是数学思维活动延续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这一环节,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很难形成系统,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创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因此每当一节课结尾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做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渴盼。
[教学片段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为下节课做准备)
让学生说一下想法。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成长的快乐。
通过“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质疑探究,进
而互动生成,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当然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