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3. 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四大发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4.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汉字、传统医学、茶文化等5. 学生实践环节:分析和欣赏中华文化的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对世界的影响。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析和欣赏中华文化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华文化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华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组成部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对世界的影响。
5.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析和欣赏中华文化的作品。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种中华文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欣赏和创作能力。
4. 作业提交: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研究深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中华文化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文化展览、传统艺术表演等。
高中政治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课时)新课程学习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材料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重要性;2. 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3. 研究和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特点;4.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定义和范围;2. 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3. 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4.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和互动。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感受;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化探究和展示;4. 观摩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文化相关的展览、表演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 探究中华文化的定义和范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3. 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4. 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分别介绍中华文化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5.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和互动:探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交流;6.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中华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7. 观摩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文化相关的展览、表演或活动,增加对中华文化的实际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回答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测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2. 小组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元素的研究和展示能力;3. 参观体验反馈:邀请学生撰写参观体验报告,了解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受和收获。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 参观场所: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文化相关的展览、表演等活动的场所。
七、教学延伸1. 配套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2. 文化交流:组织学生与其他国际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彼此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解读课标1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具体事例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认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提炼解读有效信息,整合分析不同学科知识,并联系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引领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是只鳞片甲。
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设计理念:(1)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特别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
本节课除了充分重视历史学科、地理学科、语文学科等学科资源外,更重视充分挖掘山东乡土资源,增强同学的直接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让学生在探究、体验、感悟中成长。
(2)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合作展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3)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2.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
2.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促进学生思考。
五、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简介: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2.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a. 文学艺术:诗词、戏曲、书法、绘画等。
b. 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
c. 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家等。
d. 道德伦理:孝道、礼仪、诚信等。
3.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包容性强、创新不断。
4. 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a. 语言文字:汉字、汉语、成语等。
b. 历史文化遗产:故宫、长城、秦始皇陵等。
c.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d. 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婚丧等。
5. 学生实践环节:选取一种中华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分享学习心得。
七、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一种中华文化形式。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感悟文章:阅读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
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
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第一篇: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二)难点:(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设计思想: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维扬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设计:【引入新课】(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政治:3.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必修3)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包容性的含义、意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典型案例导入(课件展示材料)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
它在将近一个世纪里把不断美化的中国形象推向高峰,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
“中国潮”既指一般意义上西方人对中国事物的热情,又特指艺术与生活中对所谓的“中国风格”的追慕与模仿。
“中国潮”开始于1650年前后,结束于1750年前后。
一个世纪间,“中国潮”表现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深玄妙的哲学、严肃沉重的政治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与娱乐。
孔子的道德哲学、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汉语的普世意义,中国的瓷器、丝织品、茶叶、漆器,中国工艺的装饰风格、园林艺术、诗与戏剧,一时都进入西方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模仿的对象与创造的灵感。
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中国潮”是那个时代西方人追逐异国情调的一种表现,没有比中国更遥远的地方,也就没有比中国更神秘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包括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人与物产、生活方式等。
“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
商人们贩运来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在欧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国潮”;传教士们贩运回来的孔子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神学,在欧洲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种热潮,中国思想与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文化时尚。
传教士们从中国回来,便成了社会名流,他们穿着中国的长袍,谈论圣明的康熙大帝与玄妙的孔子哲学。
他们介绍中国的书信在社会上流传,激进主义者感到兴奋,正统主义者感到恐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教案:探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性,认识中华文化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2. 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增加文化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中华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中华文化?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
2. 中华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a. 语言文字- 独特的汉字文化: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魅力;- 四大发明和中国古代科技: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b. 传统节日与习俗- 春节和中国农历;- 端午节和粽子;- 中秋节和月饼等。
c. 传统文学和艺术- 唐诗宋词、古代戏剧等;- 传统绘画和书法。
d. 中医药与养生文化-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特点;- 中草药及其应用;- 养生保健的传统方法与体验。
四、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2. 分组小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3. 结合展示物品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和传递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4. 利用游戏、文化体验等活动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 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关于中华文化的个人感悟和思考;2. 分组展示中华文化的一方面,被评为“最佳展示”、“最具吸引力”等。
六、教学延伸:1. 邀请中华文化专家、老师或艺术家进行讲座或示范活动;2.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展览或艺术院校。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知中华文化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5: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教学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教学设计『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特点:悠久历史、丰富内涵、独特风格。
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原因:受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2、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材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五、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
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
中国的瓷器、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园林艺术都受到崇拜,中国几乎成为他们向往的乌托邦。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0: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内容。
(2)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原因、作用。
(3)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教学策略1、学法指导:夯实基础,熟记知识点,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实际联系理论,总结答题规律,积累答题经验。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问题导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高二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关于提前预习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都做的不到位,所以,由教师生成主要的重难点问题,随堂解决,达到考点细化记牢的目的。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2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2.学情分析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中华文化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要使学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现象把握本质,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实现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也有一定难度。
同时学生在辨析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3.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原因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香港苏富比秋拍刷新多项世界纪录》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体味一下中华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博大精深。
讲授新课(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中国文学艺术你知道多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瓷器艺术『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课件展示』(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2012高二政治教案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的独树一帜,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提炼和解读各类文化信息,整合各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能理论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和自豪感、自信心。
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教学过程: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入新课(情境导入):08奥运-这一刻,让世界感受文化中国:北京时间8月8日晚,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
这一刻,13亿中国人民期盼和准备了7年;这一刻,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等待了百年;这一刻,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聚焦于北京“鸟巢”;这一刻,世界感受美丽的“文化中国”。
当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奏响第一个音符,演出人员迈出第一个舞步,大型的看台背景打出了第一缕光影……一个充满神秘而又一目了然的“文化中国”便豁然展现:你可以看见从甲骨文中绵延而出的中华文明,你可以随着水墨的意境徜徉于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国哲学,你可以从漫天焰火中感受中国与世界携手向前……在这样的时刻,在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颂歌中,全世界感受着“文化中国”。
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学习新课◇探究活动: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节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
第六课《第二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二、能力目标1.本课时信息量较大,授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2.能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化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
通过学习,我们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学案导学与课堂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课时我们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来学习了中华源远流长这一基本特征,今天,我们要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再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博大精深。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领学生先通识本框知识层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材主要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来表现)(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处理:P66探究1归纳:通过意大利的旅行家,英国的建筑师和学者分别对中国的瓷器、园林艺术、科技发明等的高度评价,客观地展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色——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真可谓内涵上极为丰富“独树一帜”,成就上“独领风骚”,这种独特性可以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得到有力的证明。
1.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
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砥柱中流。
可见,本框题是衔接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四、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教学设计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材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它与第五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的特征。
在本单元中既承接了第五课的内容,又引出了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在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性、民族性,归纳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无穷魅力,从情感上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自觉担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
教学分析1、教育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②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学会运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教学重点与难点①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②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教学法”。
4、教学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学情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二年级上期的内容,高二学生在本阶段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提炼和解读的能力,但是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框中,设计了一定的探究活动和综合分析信息的活动,借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视频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六课第二框,并带着问题用2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一遍本框的内容。
生:师:中秋节,远在英国的哥哥打电话给我,说他的15岁的儿子放春天期中假,有十天左右的时间,正好赶上春节,哥哥想趁着春节期间将他带回家。
为了不让小孩忘本,很想我这当姑姑的带他了解咱们的中国文化,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很激动,13年没见小侄子了,正好做一次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向他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5.组织学生进行跨组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中华文化融入个人生活和行为。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中华文化的三个基本内容,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选择一个中华文化精髓,分析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等;
(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给予及时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中华文化的学习氛围。具体过程如下:
1.展示一组富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图片,如长城、兵马俑、故宫等,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中华文化精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阐述。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个人思考;
3.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2.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如京剧、书法、茶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3.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这些中华文化元素有什么了解?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意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讲授新知
在新知讲授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设计一个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背景、目的、内容、形式等,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3.搜集身边的中华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礼仪等,以图片、文字或视频形式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分享;
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板书设计
(用案人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了解)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要原因是什么?
3、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及意义?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D.我国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
3、“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
重点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难点
教法及教具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达标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二)难点:(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设计思想: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维扬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设计:【引入新课】(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即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 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问: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课件展示]你知道吗?(中国文学常识测试)[问题探究]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文学艺术的特点[老师总结]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
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品位一下(幻灯片)黄巢:《不第后赋菊花》[问题探究]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英语。
看看能否有诗中的意境?试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老师总结]同样是写菊,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情感的厚重不同,内涵的分量也不同。
正是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
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
是其中的一朵异葩。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课件展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板书: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板书: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情景设置]谁不说俺家乡好[交流讨论]说说扬州的饮食文化。
[引导过渡] 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
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
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
我们看看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课件展示]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民居建筑民歌类)提示:1 贵州:屯堡 2. 江苏周庄茉莉花3.;福建土楼客家山歌4蒙古:毡房吉祥三宝5陕北窑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课件展示]《狼图腾》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从地域上说,中华文化大致由黄河领域长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组成,指北方草原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
历史上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事件。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博衣宽带”的华夏服饰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改学骑射。
“胡服骑射”对中原民族服饰和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蒙满入主中原,更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而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板书: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板书:1、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舞蹈和乐器[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老师总结]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板书: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课件展示] 以维扬文化为例材料一: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维扬文化以扬州为中心地带。
世博“江苏周”闪亮扬州元素。
在上海世博会“江苏周”文化活动中,我市雕版印刷、剪纸两项“世遗”以及漆器、清曲、杖头木偶、高邮民歌四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将向海内外精彩展示。
各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将现场表演绝活,让游客体验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维扬文化,尽享扬州文化瑰宝的迷人魅力。
材料二: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
说到它唱腔刚柔并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扬剧的表演艺术,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方面又从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声腔吸取养料。
材料三:鉴真图书馆由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发心建设,在国家宗教局和江苏省宗教局的关心及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于2008年元旦落成开馆。
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佛学图书馆,鉴真图书馆纸本馆藏与数字化馆藏并重,一期设计藏书20万册,以佛学类书籍为主。
鉴真图书馆主办的《扬州讲坛》系公益讲座,每月开讲两次,无偿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主讲者多为由星云大师直接邀请的中国文化界的名家,引导全民“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促进社会和谐。
[提示](1)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板书: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问题探究](1)包容性的内容。
(2)包容性的意义[课件展示]材料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