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降雨量预测方法优劣的评价
雨量预报分析的评价模型数学建模
雨量预报分析的评价模型数学建模雨量预报是一种重要的气象预报,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情况。
准确的雨量预报对于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的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价雨量预报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和精度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雨量预报分析评价模型的数学建模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针对雨量预报分析评价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预报模型的性质,即预报模型的目标和任务。
通常来说,雨量预报的目标是通过利用历史观测数据和其他气象因素,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降水量。
预报模型通常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建模。
评价预报模型的目标是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从而确定预报模型的好坏程度,为实际的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在评价雨量预报分析模型时,我们通常使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其准确性:1.预报误差:预报误差是指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之间的差异。
常见的预报误差指标有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估预报结果的整体误差水平。
2.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衡量了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评估相关系数可以确定预报模型是否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3.偏差分析:偏差分析主要是对预测结果的偏差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统计偏差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评估预报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的预测能力。
三、数学模型的建立为了评价雨量预报分析模型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数学模型:1.假设预报结果为y,实际观测结果为x,预报误差为δ,则预报误差的计算可以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RMSE = sqrt(sum((y-x)^2)/n)2. 相关系数的计算可以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来评估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r = sum((x-x_mean)*(y-y_mean)) / sqrt(sum((x-x_mean)^2)*sum((y-y_mean)^2))3.偏差分析可以使用直方图和箱线图等方法来进行可视化分析,评估预报模型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偏差情况。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的题目是:C题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北京大学医学部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 1. 胡奇2. 潘德林3. 郑铮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指导小组日期: 2005 年 9 月 19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公众满意,我们的追求摘要本题的内容就是对两种预测方法给出不同方式与角度的评价方式。
我们建立模型逐步深入地讨论影响对预测方式评价标准的因素,给出两种预测方法的应用范围与适用范围。
在第一个模型中,对预测方法的评价必然需要对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通过欧拉距离计算出绝对误差。
随后,我们考虑到同样的预测能力对于小降雨量的预测较之对大降雨量的预测更易取得较小的绝对误差,因此我们决定引入不同降雨量绝对值对于绝对误差的影响权重,建立了预测误差权重模型,对欧拉距离进行修饰。
同时,我们考虑对每天四个时段的降雨预测的困难程度是不相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降雨预测的准确度将会越来越差。
我们建立了预测难度增长模型。
引入早期预测难度指数与预测难度增长因子,通过比较对未来雨量的预测难度来衡量二预测方法的优劣。
数值模式在沈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检验评估
数值模式在沈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检验评估数值模式是气象科学中常用的一种预报工具,通过对大气运动的数值模拟,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在沈阳地区的降水预报中,也会使用数值模式进行预报,通过对数值模式预报结果的检验评估,可以评估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检验方法来评估数值模式在沈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表现。
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偏差(Bias)等。
均方根误差可以衡量预报降水量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相关系数可以评估预报和观测之间的相似性,偏差可以衡量预报值和观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判断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如何。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评估它们的差异和优劣。
在沈阳地区的降水预报中,常用的数值模式包括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模式(ECMWF)、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GFS)等。
这些数值模式在物理参数化方案、网格分辨率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比它们的预报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各个模式的性能。
我们还可以和传统的预报方法进行对比,例如基于经验关系和统计模型的传统预报方法。
通过比较数值模式和传统预报方法的预报结果,我们可以评估数值模式在沈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我们还可以对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例如利用概率分布函数(PDF)分析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预报的概率分布情况,可以对数值模式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并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选之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2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摘要本文首先对两种雨量预报方法做出准确性的评价。
对位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整个研究区域以及产生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之后,利用已知网格点降雨量的预报数据,进行合理的二维插值计算,从理论上得出非网格点降雨量的预报值;然后将这些理论值和各个观测点降雨量的准确值,经过求解得出两个方案在各个预报时段的偏差;在得到了偏差之后,利用偏差的平方和描述总的偏离程度,对每个时段进行权值的比较,再对两个方案进行多层次分析,从而做出权重的比较,最后利用MALTAB 等数学软件,得出两个方案的总偏差分别为:.0;方案一:928523.0;方案二:998061由此说明,就气象部门对该地区雨量预报的准确度来说,方案一优于方案二。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加入公众对雨量分级预报的感受度等因素,把对该地区降雨量的研究从定量的方法转换成定性的方法。
对各个观测点实测的降雨量和理论降雨量相互对比,得到了各个观测点在每个时段的预报准确度,再利用多层次分析法得到了两个预报方案各自总的准确度为:.0;方案一:940791.0;方案二:997773由此说明,加入公众对雨量分级预报的感受度等因素之后,雨量预报方案二的准确度大于方案一的准确度。
因为在每个公众的心里,对各个时段预报的准确度有着不一样的权重,因此就需要对各个时段预报等级的准确度有不一样的预报要求。
我们在模型求解中提出了漏报率、空报率、错报率以及恶劣天气错报率,从而计算出两个预报方案各自对公众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综合得出它们的两个方案各自失误指数:方案一的综合失误指数:0.00060521;方案二的综合失误指数:0.000487213由此可以知道两种预报方法在失误方面差别不大,说明他们都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只是相对而言,第二种预报方法的失误方面稍微小一点。
关键词准确度多层次分析漏报率空报率恶报率一、问题的重述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城市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作用,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预报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广受世界各国关注。
数学建模C题论文
191])()([),(20200y y x x r z y x z -+--=c y b x a y x y x z +⋅+⋅++=22),(4753⨯41i D i D 20.000160.001162021421339915152112032534791410.1 6660.1 2.5 2.666.11212.12525.16060.1/mcm05/probX 53⨯47Y 53⨯47k n m Z ⨯53⨯47 k n m Z ⨯~53⨯47i n m k H ⨯m m n k n 21n +120i n m k S ⨯i D126 18319719141164512X Y⎪⎪⎪⎭⎫ ⎝⎛=⨯⨯⨯⨯⨯⨯47532531534712111..................x x x x x x X ⎪⎪⎪⎭⎫⎝⎛⨯⨯⨯⨯⨯⨯47532531534712111..................y y y y y y),(y x Z =mnk ⎪⎪⎪⎭⎫⎝⎛⨯⨯⨯⨯⨯⨯⨯⨯⨯⨯⨯⨯),(...),,(),,(............),(...),,(),,(4753475325325315315347147121211111y x f y x f y x f y x f y x f y x f ⎪⎪⎪⎭⎫⎝⎛⨯⨯⨯⨯⨯⨯47532531534712111..................Z Z Z Z Z Z 1=imnk Z ~⎪⎪⎪⎪⎭⎫ ⎝⎛⨯⨯⨯⨯⨯⨯47532531534712111~...~~............~...~~Z Z Z Z Z Z i imnkH ∆mnk Z i mnk Z ~⎪⎪⎪⎭⎫⎝⎛⨯⨯⨯⨯⨯⨯ii i i i i h h h h h h 47532531534712111............... (2)i mnkS∆∑∑=⨯=⨯4712531)(47531j i ji i hi D ∆∑=16411641i mnk S 4i i imnk H 5347imnk S mnk H i D 41 2),(y x Z = ),(y x Z =i D nk m ⨯ i mnk H mnk Z i mnk Z ~1~mnk Z 2~mnk Z 1mnk H 2mnk H imnkS∆∑∑=⨯=⨯4712531)(47531j ij i i h1mnk S 2mnk S⑤ 用i D ∆∑=16411641i mnk S 计算出1D 与2D ,则1D 和2D 的值较小者为最优方案.3 主要程序及结论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我们认为预测方法一比预测方法二好.所得计算结果值分别为:(1)不同时段的两种方法的实测与预测值的均方差:1mnkS =[0.9247218269e-1, .165797962696, 0.9247218269e-1,0.9247218269e-1, .2586806182, .2586806182, .2586806182, 2.791713932, .2474029514, .2539943168, .2715902174, .2715902174182, .2586806182, 2.791713932, .2474029514, .2539943168, .2715902174]2mnkS := [0.921412432e-1, .1098068392, 0.2234955063e-1,0.1592933205e-1, .2851304286, .2851304286, .2851304286, 2.792910527, .2612701098, .2381007694, .2613774987, 0.5183032655e-1,.2851304286,2.792810527, .2612701098, .2381007694, .2613774987] (2) 方法一的均方差为:1D := .8311398371方案二的均方差: 2D = .8417760978得1D <2D .主要程序与运行结果为: (1) 局域曲面拟合程序> solve({0.3=0.6-r*(0.045^2+0.042^2)},{r});> z1:=0.6-79.17656374*[(x-120.2500)^2+(y-33.7667)^2];> z2:=0.6-79.17656374*[(x-120.2500)^2+(y-33.7667)^2];> z3:=0.6-79.17656374*[(x-120.2500)^2+(y-33.7667)^2];> z4:=0.6-79.17656374*[(x-120.2500)^2+(y-33.7667)^2];> solve({0.15=0.3-r*(0.045^2+0.042^2)},{r});> z4:=0.3-39.58828187*[(x-118.1833)^2+(y-31.0833)^2];> solve({5.1=10.2-r*(0.045^2+0.042^2)},{r});> z1:=10.2-1346.001584*[(x-120.3167)^2+(y-31.5833)^2];> z2:=10.2-1346.001584*[(x-120.3167)^2+(y-31.5833)^2];> z3:=10.2-1346.001584*[(x-120.3167)^2+(y-31.5833)^2];> z4:=10.2-1346.001584*[(x-120.3167)^2+(y-31.5833)^2];> solve({0.1=0.2-r*(0.045^2+0.042^2)},{r});> z4:=0.2-26.39218791*[(x-118.4000)^2+(y-30.6833)^2];>z4:=solve({118.9833^2+30.6167^2+a*118.9833+b*30.6167+c=0.7000,118.5833^ 2+30.0833^2+a*118.5833+b*30.0833+c=1.8000,119.4167^2+30.8833^2+a*119.41 67+b*30.8833+c=0.5});> solve({0.05=0.1-r*(0.045^2+0.042^2)},{r});> z1:=0.1-13.19609396*[(x-119.4167)^2+(y-30.8833)^2];>> solve({2.9=5.8-r*(0.045^2+0.042^2)},{r});> z4:=0.1-765.3734495*[(x-118.2833)^2+(y-29.7167)^2];(2)均方差求值程序:>sq1:=[0.09247218269,0.165797962696,0.09247218269,0.09247218269,0.258680 6182,0.2586806182,0.2586806182,2.791713932,0.2474029514,0.2539943168,0. 2715902174,0.2715902174182,0.2586806182,2.791713932,0.2474029514,0.2539 943168,0.2715902174];> sum1:=add(i,i=sq1);> ave1:=sum1/17;>ve1:=[.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 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 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22900020,.52 22900020];>sq2:=[0.0921412432,0.1098068392,0.022********,0.01592933205,0.285130428 6,0.2851304286,0.2851304286,2.792910527,0.2612701098,0.2381007694,0.261 3774987,0.0518*******,0.2851304286,2.792810527,0.2612701098,0.238100769 4,0.2613774987];(2)数据模拟图程序:> with(linalg):> l:=matrix(91,7,[58138,32.9833,118.5167, 0.0000, 5.0000, 0.2000, 0.0000, 58139, 33.3000,118.8500, 0.0000, 3.9000, 0.0000, 0.0000,58141, 33.6667,119.2667, 0.0000, 0.0000, 0.0000, 0.0000,58143, 33.8000,119.8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58146, 33.4833,119.8167, 0.0000, 0.0000, 0.0000, 0.0000,58147, 33.0333,119.0333, 0.0000, 6.0000, 1.4000, 0.0000,58148, 33.2333,119.3000, 0.0000, 1.1000, 0.3000, 0.0000,58150, 33.7667,120.2500, 0.0000, 0.0000, 0.0000, 0.1000,58154, 33.3833,120.15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58158, 33.2000,120.4833, 0.0000, 0.0000, 0.0000, 0.0000,58230, 32.1000,118.2667, 3.3000,20.7000, 6.6000, 0.0000,58236, 32.3000,118.3000, 0.0000, 8.2000, 3.6000, 1.4000,58238, 32.0000,118.8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58240, 32.6833,119.0167, 0.0000, 3.0000, 1.4000, 0.0000,58241, 32.8000,119.4500, 0.1000, 1.4000, 1.5000, 0.1000,58243, 32.9333,119.8333, 0.0000, 0.7000, 0.4000, 0.0000,58245, 32.4167,119.4167, 0.3000, 2.7000, 3.8000, 0.0000,58246, 32.3333,119.9333, 7.9000, 2.7000, 0.1000, 0.0000,58249, 32.2000,120.0000,12.3000, 2.4000, 5.6000, 0.0000,58251, 32.8667,120.3167, 5.2000, 0.1000, 0.0000, 0.0000, 58252, 32.1833,119.4667, 0.4000, 3.2000, 4.8000, 0.0000, 58254, 32.5333,120.45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58255, 32.3833,120.5667, 1.1000,18.5000, 0.5000, 0.0000, 58264, 32.3333,121.1833,35.4000, 0.1000, 0.2000, 0.0000, 58265, 32.0667,121.6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58269, 31.8000,121.6667,31.3000, 0.7000, 2.8000, 0.1000, 58333, 31.9500,118.8500, 8.2000, 8.5000,16.9000, 0.1000, 58334, 31.3333,118.3833, 4.9000,58.1000, 9.0000, 0.1000, 58335, 31.5667,118.5000, 5.4000,26.0000,11.0000, 0.8000, 58336, 31.7000,118.5167, 3.6000,27.8000,15.3000, 0.6000, 58337, 31.0833,118.1833, 7.0000, 6.4000,15.3000, 0.2000, 58341, 31.9833,119.5833,11.5000, 5.4000,16.1000, 0.0000, 58342, 31.7500,119.5500,32.6000,37.9000, 5.8000, 0.0000, 58343, 31.7667,119.9333,20.7000,24.3000, 5.3000, 0.0000, 58344, 31.9500,119.1667,12.4000, 5.9000,16.3000, 0.0000, 58345, 31.4333,119.4833,21.8000,18.1000, 9.8000, 0.1000, 58346, 31.3667,119.8167, 0.1000,12.7000, 5.1000, 0.2000, 58349, 31.2667,120.6333, 1.1000, 5.1000, 0.0000, 0.0000, 58351, 31.8833,120.2667,22.9000,15.5000, 6.2000, 0.0000, 58352, 31.6500,120.7333,15.1000, 5.4000, 2.4000, 0.0000, 58354, 31.5833,120.3167, 0.1000,12.5000, 2.4000, 0.0000, 58356, 31.4167,120.9500, 5.1000, 4.9000, 0.4000, 0.0000, 58358, 31.0667,120.4333, 2.4000, 3.4000, 0.0000, 0.8000, 58359, 31.1500,120.6333, 1.5000, 3.8000, 0.5000, 0.1000, 58360, 31.9000,121.2000, 5.6000, 3.2000, 2.9000, 0.1000, 58361, 31.1000,121.3667, 3.5000, 0.6000, 0.2000, 0.7000, 58362, 31.4000,121.4833,33.0000, 4.1000, 0.9000, 0.0000, 58365, 31.3667,121.2500,17.7000, 2.2000, 0.1000, 0.0000, 58366, 31.6167,121.4500,75.2000, 0.4000, 1.5000, 0.0000, 58367, 31.2000,121.4333, 7.2000, 2.8000, 0.2000, 0.2000, 58369, 31.0500,121.7833, 3.2000, 0.3000, 0.0000, 0.3000, 58370, 31.2333,121.5333, 7.0000, 3.4000, 0.2000, 0.2000, 58377, 31.4667,121.1000, 7.8000, 7.2000, 0.3000, 0.0000, 58426, 30.3000,118.1333, 0.0000, 0.0000,17.6000, 6.2000, 58431, 30.8500,118.3167, 5.1000, 2.3000,16.5000, 0.1000, 58432, 30.6833,118.4000, 3.6000, 1.4000,20.5000, 0.2000, 58433, 30.9333,118.7500, 2.1000, 3.4000, 8.5000, 0.2000, 58435, 30.3000,118.5333, 0.0000, 0.0000,13.6000, 8.5000, 58436, 30.6167,118.9833, 0.0000, 0.0000, 5.3000, 0.5000, 58438, 30.0833,118.5833, 0.0000, 0.0000,27.6000,21.8000, 58441, 30.8833,119.4167, 0.1000, 1.6000, 1.6000, 1.0000, 58442, 31.1333,119.1833, 3.0000, 8.8000, 5.4000, 0.2000, 58443, 30.9833,119.8833, 0.1000, 2.7000, 0.1000, 0.9000,58446, 30.9667,119.6833, 0.0000, 0.1000, 5.1000, 2.5000, 58448, 30.2333,119.7000, 0.0000, 0.0000,15.1000, 6.9000, 58449, 30.0500,119.9500, 0.0000, 0.0000,23.5000, 8.2000, 58450, 30.8500,120.0833, 0.0000, 0.7000, 0.0000, 4.1000, 58451, 30.8500,120.9000, 0.5000, 0.1000, 0.0000, 3.8000, 58452, 30.7833,120.7333, 0.3000, 0.0000, 0.0000, 3.0000, 58453, 30.0000,120.6333, 0.0000, 0.0000, 0.0000,18.2000, 58454, 30.5333,120.0667, 0.0000, 0.0000, 0.5000, 4.9000, 58455, 30.5167,120.6833, 0.0000, 0.0000, 0.0000, 4.6000, 58456, 30.6333,120.5333, 0.0000, 0.0000, 0.0000, 4.2000, 58457, 30.2333,120.1667, 0.0000, 0.0000, 2.0000,12.6000, 58459, 30.2000,120.3167, 0.0000, 0.0000, 0.0000,15.0000, 58460, 30.8833,121.1667, 1.2000, 0.1000, 0.0000, 2.3000, 58461, 31.1333,121.1167, 4.0000, 1.4000, 0.4000, 0.2000, 58462, 31.0000,121.2500, 2.7000, 0.3000, 0.4000, 1.7000, 58463, 30.9333,121.4833, 1.7000, 0.1000, 0.0000, 0.8000, 58464, 30.6167,121.0833, 0.0000, 0.0000, 0.0000, 3.6000, 58467, 30.2667,121.2167, 0.0000, 0.0000, 0.0000, 1.8000, 58468, 30.0667,121.1500, 0.0000, 0.1000, 5.1000, 2.5000, 58472, 30.7333,122.4500, 0.3000, 0.6000, 0.0000, 4.9000, 58477, 30.0333,122.1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58484, 30.2500,122.1833,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58530, 29.8667,118.4333, 0.0000, 0.0000,27.5000,23.6000, 58531, 29.7167,118.2833, 0.0000, 0.0000, 3.7000,11.5000, 58534, 29.7833,118.1833, 0.0000, 0.0000, 9.3000, 6.5000, 58542, 29.8167,119.6833, 0.0000, 0.0000, 0.0000,27.6000, 58550, 29.7000,120.2500, 0.0000, 0.0000, 0.0000, 4.9000, 58562, 29.9667,121.7500, 0.0000, 0.0000, 0.0000, 0.9000]);> lat:=col(l,2);> lon:=col(l,3); > sd1:=col(l,4);> sd2:=col(l,5); > sd3:=col(l,6); > sd4:=col(l,7);> abc1:=seq([lat[i],lon[i],sd1[i]],i=1..91);> abc2:=seq([lat[i],lon[i],sd2[i]],i=1..91);> abc3:=seq([lat[i],lon[i],sd3[i]],i=1..91);> abc4:=seq([lat[i],lon[i],sd4[i]],i=1..91);> with(plots):> pointplot3d([abc1],color=green,axes=boxed);> surfdata([abc1],labels=["x","y","z"],axes=boxed);> with(stats):> with(fit):> with(plots):fx1:=leastsquare[[x,y,z],z=x^3+y^3+a*x^2+b*y^2+c*x*y+d*x+e*y+f,{a,b,c,d ,e,f}]([abc1]);> plot3d(fx1,x=25..35,y=119..135);> pointplot3d([abc2],color=blue,axes=boxed);> surfdata([abc2],labels=["x","y","z"],axes=boxed);>fx2:=leastsquare[[x,y,z],z=x^3+y^3+a*x^2+b*y^2+c*x*y+d*x+e*y+f,{a,b,c,d ,e,f}]([abc2]);> plot3d(fx2,x=25..35,y=119..135);> pointplot3d([abc3],color=red,axes=boxed)> surfdata([abc3],labels=["x","y","z"],axes=boxed);>fx3:=leastsquare[[x,y,z],z=x^3+y^3+a*x^2+b*y^2+c*x*y+d*x+e*y+f,{a,b,c,d ,e,f}]([abc3]);> surfdata([abc4],labels=["x","y","z"],axes=boxed);>fx4:=leastsquare[[x,y,z],z=x^3+y^3+a*x^2+b*y^2+c*x*y+d*x+e*y+f,{a,b,c,d ,e,f}]([abc4]);五.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感受的数学模型建立.1660.1 2.5 2.666.11212.12525.16060.1z } 1.00 {0≤≤=z z R } 5.21.0 {1≤≤=z z R } 66.2 {2≤≤=z z R } 121.6 {3≤≤=z z R } 251.12 {4≤≤=z z R } 601.25 {5≤≤=z z R } 1.60 {6≥=z z R 0ˆR 1ˆR 2ˆR 3ˆR 4ˆR 5ˆR 6ˆR } 1)( {ˆ000R z z z R ∈≤=,μ} 1)( {ˆ111R z z z R ∈≤=,μ} 1)( {ˆ222R z z z R ∈≤=,μ } 1)( {ˆ333R z z z R ∈≤=,μ} 1)( {ˆ444R z z z R ∈≤=,μ} 1)( {ˆ555R z z z R ∈≤=,μ } 1)( {ˆ666R z z z R ∈≤=,μ)(z i μ i 1z ∈i R i R )(z i μ i 16i R ˆ i 1 2)(z i μ i 1⎩⎨⎧≤<+-≤≤=1.006.0 , 5.22506.00, 1)(0z z z z μ)(1z μ] 2369277587.0e [2369277587.0112)3.1(----z 5.21.0≤≤z )(2z μ] 20555762126.0e [20555762126.0112)3.4(----z 66.2≤≤z)(3z μ] 2287787270.0e [2287787270.0119.5)05.9(2----z 121.6≤≤z )(4z μ] 70397557815.0e[70397557815.0119.12)55.18(2----z 251.12≤≤z)(5z μ] 00475951221.0e[00475951221.011100)55.42(2----z 601.25≤≤z)(6z μ2)]5.60(5 [11--+z 1.60≥z 74)(z i μ及iR ˆ i =0,1,…,6合并可得} 0 {≥=z z R 上的模糊集合} , 1)( {ˆR z z z R∈≤=μ.其中R 是论域,)(z μ是模糊集合R ˆ的隶属函数,由)(z i μ分段合)(z μ小雨的隶属函数图特大暴雨隶属函数图大暴雨隶属函数图暴雨隶属函数图⎪⎪⎪⎪⎩⎪⎪⎪⎪⎨⎧>≤<≤<≤<≤<≤<≤≤=60)(6025)(2512)(126)(65.2)(5.21.0)(1.00)()(6543210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t μμμμμμμμ 5 353⨯47imnkZ ~)(z μ53⨯47=M mnk⎪⎪⎪⎭⎫⎝⎛⨯⨯⨯⨯⨯⨯47532531534712111..................μμμμμμ=M imnk~⎪⎪⎪⎭⎫⎝⎛⨯⨯⨯⨯⨯⨯47532531534712111~...~~............~...~~μμμμμμi ),(y x Z =i mnk ∏∆mnk M =M i mnk~⎪⎪⎪⎪⎭⎫ ⎝⎛⨯⨯⨯⨯⨯⨯i i i i i i 47532531534712111..................λλλλλλ 6imnkΓ∆∑∑=⨯=⨯4712531)(47531j i j i i λ i Ω∆∑=16411641i imnkΓ 8 i 2i i i mnk ∏5347imnk Γi mnk ∏i Ω411Ω2Ω 1Ω2Ω1D 2D19811999。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模型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摘要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和生活有重要作用,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做出预报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广受世界各国关注。
我国某地气象台和气象研究所正在研究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由于受到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国内外降雨数值预报水平还不高.为了使预报方法更为准确,使天气预报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我们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研究这一问题.文中我们建立了比较两种预测降雨量方法优劣的数学模型.即根据2491个网格点的纬度、经度和降水量的预测值,采用二维插值的方式,分别对91个观测站点的降雨量进行预测,利用Matlab 软件中的griddata 函数:ij r =griddata ),,1,1,1(y x z y x ij m =griddata ),,2,1,1(y x z y x然后将其与实测值对比,求出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利用Matlab 软件中的矩阵范数函数normN1=PA -2=norm(P A -)=405.3782,N2=2P B -=norm(P B -)=416.1976根据范数的含义,所得范数越小,即误差越小.因为有N1<N2,故可得出结论: 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预测雨量的准确性更高.为了解决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的问题,我们将第一题中通过二维插值得到的91个气象站41天的预测值用分级形式输出,即无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将两种方法输出的雨量预报情况与实际降雨量情况进行比较,111P A H -= 112P B H -=统计出每种方法准确预报、空报、漏报的次数,误报次数越少的,对应的方法准确性应越高,公众对其可信度越高.程序运算结果得到:预测值等于实测值代表观测站点预报准确,预测值大于实测值代表观测站点空报的次数或对天气状况预测过于恶劣,预测值小于实测值代表观测站点漏报的次数或对天气恶劣状况估计不足.得到两种预测方法的准确率分别为80.7625%,79.8780%.可见运用第一种方法时,误报的次数较少,准确率较高,故第一种方法较好. 为了使雨量预报方法准确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我们给出了改进建议.一、问题重述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和生活有重要作用,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做出预报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广受世界各国关注.我国某地气象台和气象研究所正在研究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即每天晚上20点预报从21点开始的4个时段(21点至次日3点,次日3点至9点,9点至15点,15点至21点)在某些位置的雨量,这些位置位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53×47的等距网格点上.同时设立91个观测站点实测这些时段的实际雨量,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站点的设置是不均匀的.气象部门希望建立一种科学评价预报方法好坏的数学模型与方法.气象部门提供了41天的用两种不同方法的预报数据和相应的实测数据.雨量用毫米做单位,小于0.1毫米视为无雨.(1)请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性;(2)气象部门将6小时降雨量分为6等:0.1-2.5毫米为小雨,2.6-6毫米为中雨,6.1-12毫米为大雨,12.1-25毫米为暴雨,25.1-6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60.1毫米为特大暴雨.若按此分级向公众预报,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二、模型假设1.天气变化状况是局部连续的.2.各个观测站点设备及测量水平相同,不存在技术上的误差.三、符号约定1x——网格点的纬度构成的矩阵1y——网格点的经度构成的矩阵1z——采用第一种预测方法时,网格点处的降雨量预测值2z——采用第二种预测方法时,网格点处的降雨量预测值r——按照第一种预测方法,第i天,第j个时段的预测结果,是一个91维的列向量.ij(i=1,2……,41;j=1,2,3,4)m——按照第二种预测方法,第i天,第j个时段的预测结果,是一个91维的列向量.ij(i=1,2……,41;j=1,2,3,4)p——第l个气象站点在第j个时段降雨量的实测值lj(l=1,2……,91;j=1,2,3,4)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两种预测方法的优劣比较衡量一种降水量预测方法的优劣,依据就是由这种方法预报的天气状况能够准确的反映实际的天气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建立模型:将题目中给出的预测和实测两种数据导入Matlab 软件.lat ,lon 数据导入后作为两个矩阵的形式,代表网格点的相应位置;其余数据为相应网格点处降雨量的预测值.根据上述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对已经给出的预测值采用二维插值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y x f z =,分别对91个观测站点的降雨量进行预测,然后将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利用矩阵范数,得到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将这两个误差相比,误差小的,相应的预测方法就比较准确.算法步骤:以2002年6月18日第一时段为例. 第一步,题目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预报方法,按照这两种不同方法,对已知网格点的预测值进行二维插值,得到91个观测站点在这天的4个时段中的降雨量预测值.网格点及对应降雨量关系为纬度 经度 预测值 实测值lat lon f6181_dis1 020618.six 的第四列----------第一种预测方法 lat lon f6181_dis2 020618.six 的第四列----------第二种预测方法 取矩阵lat x =1,矩阵lon y =1,矩阵1z =f6181_dis1,观测站点的纬度为x ,经度为y , 各观测点的降雨量预测值z 与纬度、经度存在如下函数关系:),(y x f z = 利用Matlab 二维插值函数griddata ,即得观测站点降雨量预测值:11r =griddata ),,1,1,1(y x z y x11r 表示在第一天的第一时段,利用第一种预测方法,通过二维插值得到的91个观测站点降雨量的预测值.同理令lat x =1,lon y =1,2z =f6181_dis2,气象站的纬度为x ,经度为y ,得:11m =griddata ),,2,1,1(y x z y x11m 表示在第一天的第一时段,利用第二种预测方法,通过二维插值得到的91个观测站点降雨量的预测值.具体程序见程序附页. 将该过程用表格表示如表1下:表1将各观测站点降雨量的观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然后通过它们的误差来判别两种方法的优劣.同理,利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91个站点在41天中4个时段的预测值(共414⨯个91维列向量),即11r ,12r ,13r ,14r ,21r …………411r ,412r ,413r ,414r (用第一种预测方法) 11m ,12m ,13m ,14m ,21m …………411m ,412m413m ,414m (用第二种预测方法)第二步,观测站点降雨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按照时段的不同,将上述插值结果写为一个4)4191(⨯⨯的矩阵,其中行数表示天数,列数表示四个不同时间段,即⎥⎥⎥⎥⎦⎤⎢⎢⎢⎢⎣⎡⋯⋯⋯⋯=4,413,412,411,412423222114131211r r r r r r r r r r r r A , ⎥⎥⎥⎥⎦⎤⎢⎢⎢⎢⎣⎡⋯⋯⋯⋯=4,413,412,411,412423222114131211m m m m m m m m m m m m B将6月18日的实测数据中的4个时段观测值写为以下矩阵:⎥⎥⎥⎥⎦⎤⎢⎢⎢⎢⎣⎡⋯⋯⋯⋯=4,913,912,911,9124232221141312111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按照同样的方式,则41天的全部实测数据写为:⎥⎥⎥⎥⎦⎤⎢⎢⎢⎢⎣⎡⋯=4121P P P P ,P 为4)4191(⨯⨯的矩阵求两种方法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矩阵范数P A -2和2P B -,即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利用Matlab 软件中的矩阵范数函数norm 求其2-范数:第一种预测方法的2-范数:N1=norm(P A -) 第二种预测方法的2-范数:N2=norm(P B -) 运算后得到:N1=405.3782N2=416.1976范数越小,即误差越小.因为有N1<N2,故可得出结论: 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预测雨量的准确性更高. 2.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气象因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产活动中,农民只有按照天气变化规律选择作物的种植,才能获得丰收;工厂商家只有对天气状况充分估计,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降低成本,最大程度的获得经济效益.在人的日常生活里,天气状况更是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出行.作为一项服务工作,预测方法只有符合实际天气状况、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时,才能更符合公众的需要,使人们能够面对恶劣天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由题意可知,气象部门将6小时降雨量分为6等,将其赋值如下: 0——不下雨1——0.1-2.5毫米为小雨 2——2.6-6毫米为中雨 3——6.1-12毫米为大雨 4——12.1-25毫米为暴雨 5——25.1-60毫米为大暴雨 6——大于60.1毫米为特大暴雨 算法思想:利用C++程序(见程序页),对第一题中两种方法分别得到的预测值进行处理,按照给定分级输出,即如下转化方式⎥⎥⎥⎥⎦⎤⎢⎢⎢⎢⎣⎡⋯⋯⋯⋯=4,413,412,414,412423222114131211r r r r r r r r r r r r A →⎥⎥⎥⎥⎥⎦⎤⎢⎢⎢⎢⎢⎣⎡⋯⋯⋯⋯=14,4113,4112,4114,411241231221211141131121111r r r r r r r r r r r r A 1ijr 为91维列向量,其各项取值为0,1,2,3,4,5,6⎥⎥⎥⎥⎦⎤⎢⎢⎢⎢⎣⎡⋯⋯⋯⋯=4,413,412,411,412423222114131211m m m m m m m m m m m m B ⎥⎥⎥⎥⎥⎦⎤⎢⎢⎢⎢⎢⎣⎡⋯⋯⋯⋯=→14,4113,4112,4111,411241231221211141131121111m m m m m m m m m m m m B 1ijm 为91维列向量,其各项取值为0,1,2,3,4,5,6⎥⎥⎥⎥⎦⎤⎢⎢⎢⎢⎣⎡⋯=4121P P P P →⎥⎥⎥⎥⎥⎦⎤⎢⎢⎢⎢⎢⎣⎡⋯=14112111P PP P1i P 中各个元素的取值为0,1,2,3,4,5,6算法步骤:同样,以2002年6月18日第一时段为例,调用程序,将第一天四个时段的所有插值结果运行后输出,转化后的结果为:⎥⎥⎥⎥⎥⎦⎤⎢⎢⎢⎢⎢⎣⎡=11411311211111r r r r A ⎥⎥⎥⎥⎥⎦⎤⎢⎢⎢⎢⎢⎣⎡=11411311211111m m m m B ⎥⎥⎥⎥⎥⎦⎤⎢⎢⎢⎢⎢⎣⎡⋯=14112111P P P P 同理可得到41天的转化输出结果.令111P A H -= 112P B H -=在程序中加入计数器,使用累加的方式,将1H ,2H 中不为零的元素个数输出,结果如下:表2预测值等于实测值代表观测站点预报准确;预测值大于实测值代表观测站点空报的次数或对天气状况预测过于恶劣; 预测值小于实测值代表观测站点漏报的次数或对天气恶劣状况估计不足. 令39524761+=n =2871,45125522+=n =3003则1n ,2n 就代表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时,各自误报的次数.同时可以得到两种预测方法的准确率分别为80.7625%,79.8780%.可见运用第一种方法时,误报的次数较少,准确率较高,故第一种方法较好.五、模型优化与改进在本题中,采集的数据点集中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的地区,同时气象观测站的设置也是不均匀的,因此容易出现以下缺点:1.仅在这一地区的天气预报中可以比较出所给出的两种方法的优劣,而没有充分的依据证明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更大面积上的适用性.2.气象站设置不均匀,使得给出的实测数据分布并不均匀,在插值时会导致某些点偏离过大,不适合总体评价时使用,浪费财力物力.3.在夏季一些天气变化迅速的季节,天气状况值只在很小范围内具有连续性,这时预测方法不再适用.模型改进:1.将预测工作比较合理的分配给各气象预测站点,每个气象预测站点在该站点周围地区均匀设施测量点,这样在插值逼近的时候既能全面涉及较大地区,又能充分利用所测数据;或者利用卫星云图,根据卫星云图上云带的位置、强度、移动及发展情况,结合天气形势,直接预报降水等级,减少计算误差.2.本题研究6小时预报方法,6小时滚动预报因为没有对应可靠的数值预报产品及14h、02h常规高空资料,因此参考资料以卫星云图为主,综合考虑实况雨量、常规天气资料,进行人工经验外推制作.六、参考文献[1] 陈公宁,沈嘉骥,计算方法导引,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0.1[2] 谢兆鸿,范正森,王艮远,数学建模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3] 王沫然,MATLAB与科学计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4]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5] 安康气象,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 ,2005.9.17[6] 中国知网,三峡工程明渠截流设计洪水分析,,2005.9.18程序页二维插值在Matlab软件中的程序:x1=lat;y1=lon;z1=f6181_dis1;z2=f6181_dis2;s=A020618;x=s(:,2);y=s(:,3);r1=griddata(x1,y1,z1,x,y)r2=griddata(x1,y1,z2,x,y)测量值与降雨量分级的转化程序(C++语言)#include"iostream"#include"f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ifstream indate1;ofstream outdate1;indate1.open ("chazhi1.txt");outdate1.open ("result11.txt");cout<<"降雨量分七个等级,小于0.1的为0级,无雨;大于0.1且小于2.5的为1级,小雨;大于2.6且小于6的为2级,中雨;大于6.1且小于12的为3级,大雨;";cout<<"大于12.1且小于25的为4级,暴雨;大于25.1且小于60的为5级,大暴雨;大于60.1的为6级,特大暴雨。
降雨量预测的简单方法---数学建模论文
摘要首先,本文运用SAS和Excel两种软件工具对两种方法预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采用绝对误差法让每一天每一个站点每一个时段预测到的数据与相应的实际的数据作差,求绝对值,再加总总的绝对值误差,建立了模型(1),得出了数据预测的方法一比方法二效果较好的结论。
其次,考虑到绝对误差法的局限性,进一步采用相对误差法对模型(1)进行改进,让每一天每一个站点每一个时段预测到的数据与相应的实际的数据作差的绝对值除于相对应的真实时段的数据,建立了模型(2);由于有些数据为0的缘故,对模型(2)进一步改进得到模型(3),仍然得出方法一优于方法二的结论。
最后,本文对模型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绝对误差法相对误差法SAS Excel一、问题重述FORECAST中的文件名为<f日期i>_dis1和<f日期i>_dis2,例如f6181_dis1中包含2002年6月18日采用第一种方法预测的第一时段数据(其2491个数据为该时段各网格点的数据),而f6183_dis2中包含2002年6月18日采用第二种方法预测的第三时段数据。
MEASURING中包含了41个名为<日期>.SIX的文件,如020618.SIX表示2002年6月18日晚上21点开始的连续4个时段各站点的实测数据,这些文件的数据格式是:站号纬度经度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58138 32.9833 118.5167 0.0000 0.2000 10.1000 3.1000 58139 33.3000 118.8500 0.0000 0.0000 4.6000 7.4000 58141 33.6667 119.2667 0.0000 0.0000 1.1000 1.4000 58143 33.8000 119.8000 0.0000 0.0000 0.0000 1.8000 58146 33.4833 119.8167 0.0000 0.0000 1.5000 1.9000……根据已有的数据用模型判断这两种预测方法的优劣。
数学建模降雨量预测方法优劣的评价
当 x ≥ 0.1 时, f3 (x ) =
1 1 + 3.33511 × 10−6 (x − 4.3)18
1 取 α 4 = 3.85014 × 10−8 , β 4 = 14, r4 = (a4 + b4 ) = 9.05 ,则 2 3 f4 (a 3 + (b3 − a 3 )) = 0.121201 ≈ 0.1 , f4 (a 4 ) = 0.87295 ≈ 0.8 , 4
4
考虑公众的感受,一般地,若天气预报准确,人们会对所预报的值表示满意;若天 气预报不准确,人们会不满意所预报的值,因此可以用人们的满意程度高低来判别这两 种预测方法的优劣(显然,人们满意程度高的方法更优) 。人们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量 化的方法来刻划。拟定人们对某次预报的满意程度函数 fi (x ) ∈ [0,1] ,其中 i 为该次预报 的等级, x 为实际降雨量;若 fi (x ) = 1 ,则人们对该次预报“完全满意” ,若 fi (x ) = 0 , 则人们对该次预报“完全不满意” 。 考虑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通过天气预报(通常只预报降雨等级)在心中形成 对未来天气状况的预期。随时间的转移,人们很快知道了真实的天气状况。这时人们会 将对真实天气状况的感受与对所预报的天气状况的理解进行比较。 两者给人感觉差距越 大,人们对预报天气情况的认可程度越低,即,满意度越低。由于“有雨”/“无雨”给 人的感觉是很明显的,因而可以取 1 x < 0.1 f1 ( x) = 0 x ≥ 0.1 降雨等级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来划分的。若降雨量在等级范围区间的中间,则人们容 易确定所下的雨是属于哪个等级的,而在区间的两端却不容易确定,特别是在两个相邻 区间的交界处会更加模糊,难以确定属于哪个等级。假设预报的是等级 A,若实际降雨 量在 A 的范围区间的中间,人们会认为预报是非常准确的;若实际降雨量在 A 的范围 区间的两端, 则会认为预报基本准确。 若实际降雨量在两个等级范围区间的交界处附近, 则人们也会认为预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人们较难辨别实际降雨的等级。例如,若降雨 量为 2.6 毫米,虽然应该分属于中雨,但是人们却往往区分不出是中雨还是小雨,因而 不管预报的是小雨还是中雨,人们总会认为是比较准确的。由以上分析,可知等级 2 到 等级 6 的满意度函数可以采用图形大致如下的函数:
数值模式在沈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检验评估
数值模式在沈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检验评估
数值模式是一种通过运算大量的数学方程模拟大气运动的方法,可以用于沈阳地区降水预报。
由于沈阳地区地形特征和气象条件的复杂性,数值模式在降水预报中的应用需要经过检验评估。
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需要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其准确性。
常用的对比方法包括统计评估和综合评估。
统计评估主要针对数值模式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价,包括预报的平均误差、时滞和相关系数等指标。
综合评估则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对数值模式在特定事件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需要与其他预报方法进行对比,以评估其相对优势。
常用的对比方法包括对比分析和集成评估。
对比分析主要通过对不同预报方法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数值模式在降水预报中的优势和不足。
集成评估则结合多种预报方法,通过模型组合或统计方法得出最终的预报结果,提高降水预报的准确性。
数值模式在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其对不同降水类型的预报能力。
沈阳地区常见的降水类型包括对流性降水、地形性降水和前线性降水等。
数值模式在对不同降水类型的预报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和检验。
在进行数值模式预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同的敏感性试验,通过对模式参数、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等方面的调整,评估其对降水预报的影响。
还需要进行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试验,比如短时降水预报和长时降水预报,以评估数值模式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预报能力。
评价雨量预报方法优劣的数学模型
评价雨量预报方法优劣的数学模型
池春姬
【期刊名称】《高师理科学刊》
【年(卷),期】2006(026)003
【摘要】用概率统计原理和方法对复杂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计算,建立数学模型,其模型简洁、结果可靠.并且借助于计算机编程快速搜索和运算,快速简便,便于操作使用.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池春姬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师范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
【相关文献】
1.雨量预报方法评价的数学模型 [J], 吴福珍;丁巍
2.雨量预报方法优劣的评价模型 [J], 何金;贺为;王建明;罗剑(指导教师)
3.对不同雨量预报方法评价的数学模型 [J], 陈方;宋学敏
4.雨量预报方法准确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J], 罗万春;刘帅;李文明;王子豪
5.基于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 [J], 王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
基于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对气象部门雨量预报的误差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科学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
当要顾及公众对雨量预报的反应时,通过构造缩放函数来修正评价指标。
标签:雨量预报;误差;缩放函数0 引言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生活有重要作用,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预报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广受世界各国关注[1]。
气象部门一般通过设置观测站点,收集每天各个时段的雨量数据进行雨量预报。
考虑到观测站点设置时的各种限制,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报,一种科学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显得格外重要。
进一步,气象部门将降雨量分为6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1],如何在评价指标中顾及公众对雨量预报的反应?1 问题分析为了评价雨量预报的准确性,首先将个观测站点投影到附近的个等距网格点上,然和对网格点的预报数据进行样条插值,以网格中包含该站点的四个格点到该站点的距离作为权重,得到观测站点上的雨量预报的加权平均值,最后用观测点上已有的雨量实测值进行比对,取绝对预报误差平方和作为评价准则,建立了一种科学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数学模型。
进一步,气象部门将降雨量分为6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1],顾及公众对雨量预报的反应时,通过构造缩放函数,将观测点上的预报误差修正为等差,当预报与实测的等差越大,评价越差。
2 模型建立和求解2.1 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首先,将个观测站点投影到相邻的个等间距的网格点上(如图1)。
2.1 分级预报的情形进一步,气象部门将降雨量分为6等,公众对雨量预报中漏报和误报的反应更加强烈。
为此,我们通过构造缩放函数将观测点上的预报误差修正为等差,将不同的等差进行缩放,当预报与实测的等差越大,评价越差。
其中为雨量等差绝对值,值越小,预报与实际越接近,缩放因子放大了突雨量预报中漏报和误报,更加考虑了公众的感受。
3 模型的总结和推广本文对气象部门雨量预报的误差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科学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
数值模式在沈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检验评估
数值模式在沈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检验评估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数值模式是天气预报领域中一种重要的预报方法,其通过数学模型对大气动力学过程进行仿真,以获取天气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而进行天气预报。
数值模式预报的准确性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例如模型的精度、观测资料的可靠性等。
对数值模式在地区降水预报中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二、评估指标1.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相对误差是预报值和实况值之间的差异在实况值上的比例差异。
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RE = (F-O)/O *100%F为数值预报的降水量,O为实况的降水量。
相对误差的绝对值越小,说明预报结果越准确。
2.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相关系数用来度量预报结果与观测结果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1表示完全正相关,-1表示完全负相关,0表示无相关。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CC = Cov(F, O) / (σF * σO)Cov(F, O)为F和O的协方差,σF和σO分别为F和O的标准差。
相关系数越接近1,说明预报结果与观测结果的相关程度越高,预报结果越可靠。
3. 偏差(Bias):偏差用来度量预报结果与观测结果之间的平均差异程度。
偏差的计算公式为:Bias = Sum(F-O) / NSum(F-O)表示预报值和实况值之差的总和,N为样本数。
偏差的绝对值越小,说明预报结果越准确。
4. 观测-模拟方差比(Observation-Simulation Variance Ratio,OSVR):观测-模拟方差比用来度量预报结果的离散程度与观测结果的离散程度之间的比值。
观测-模拟方差比的计算公式为:OSVR = Var(O) / Var(F)Var(O)和Var(F)分别为实况值和预报值的方差。
观测-模拟方差比越接近1,说明预报结果的离散程度与观测结果的离散程度相似。
数学建模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模型
ε = 0.25 ,可搜索得到 9 至 19 个网格点) ,对任意的 pi (i = 1,2,⋯ ,91) ,搜索其任一个 观测站点在纬度和经度都上下增加 ε 的正方形内的所有等距网格点。若网格点 X (m, n ) 纬度和经度在同时满足 a i − ε ≤ m ≤ a i + ε 和 bi − ε ≤ n ≤ bi + ε 时, 即认为该网格点是可接
I = ( s ij ) i× j (i = 1,2,...,91, j = 1,2,...,164) 。则有:
预报偏差率计算公式: σ ij =
y ij − s ij y ij
(i = 1,2, ,...,91, j = 1,2, ,...164)
取 (σ ij )i× j 中的元素,计算预报偏差率的算术平方根 S =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模型
摘 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关于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估模型。 首先,通过对给定的大量数据(预报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统计画图分析,得出了 散点图。然后分别对两种不同方法预报的 41 天中每天 4 个时段各等距网格点的雨量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可接受的度数差范围内搜索与各个观测站点距离最近的网格点, 按从小到大排序后取其最小的 4 个网格点, 再根据欧氏距离倒数加权的方法对它们赋权 重,取出 4 个网格点对应的雨量,分别与各自的权重相乘,累加得到的值来预测相对应 观测站点的雨量。 对得到的观测站点的预测雨量进行两种方法的分析,方法一:将预测雨量与实测雨 量求偏差率,并对所有偏差率求出一个偏差率的算术平方根,作为评价准确性的指数, 从而得到第一种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性的指数为 102.8755, 第二种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 性的指数为 726.6841;方法二:将预测雨量与实测雨量分别转化为对应的级别(如雨量 在区间 0.1——2.5 为 1 级) ,用同级率比较法将它们作比较,从而得到第一种雨量预报 方法的同级率为 73.9346% ,第二种雨量预报方法的同级率为 70.9662% 。 本文利用数学软件 Matlab 很好地实现了编程模拟计算,并结合实际测得的数据得 出了雨量预报方法的同级率,很好地指导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关键词: (预报、实测、网格点、同级率)
11561-数学建模-2005年C题《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题目、论文、点评
2005年C题《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题目、论文、点评雨量预报方法优劣的评价模型何金贺为...本文通过5种不同的插值方法得到所有观测站点的预报值:再从不同角度建立了评价预报方法两个模型。
模型Ⅰ是基于预报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平方和的。
模型Ⅱ是基于公众对预报准确度的感受差异的。
该模型考虑了公众对预报等级误差感受的不对称性以及不同时段的预报误差对公众行动的影响度差异,建立了公众不满意度指标。
两种模型评价的结果是第一种预报方法要优于第二种预报方法雨量预报方法优劣的评价模型.pdf (232.43 KB)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模型伍利兵雷中博...本文建立了“最邻近点插值法”、“反距离加权平均法”等两个降雨量预报算法模型。
给出各观测站的雨量预报值,并且用三项指标对两种雨量预报准确性进行了评价。
对于问题二,给出了满意度函数用来评价公众满意程度。
结果表明两种预报方法公众的满意度都在95%以上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模型.pdf (228.92 KB)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陈赞宋杰...本文建立了科学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数学模型,对所给网格点上的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得到两种方法的预报值,再结合题目提供的实测数据,并考虑公众的满意程度,通过建立相对误差模型,比较两种方法误差的大小来评价两种方法的准确度.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pdf (193.33 KB)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刘俊华刘俊兴...本文建立两种雨量预报方案的评价模型。
首先,给出对两种方案在观测站点处数据的插值,计算出第一,第二种方案预报雨量与实测雨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5mm,1.16mm。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1).pdf (67.83 KB)基于插值的雨量预报评价模型谭永基蔡志杰本文讨论了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问题。
给出了散乱数据拟合的若干方法及误差确定方法,同时在顾及公众反应的情形下考虑了评价准则,最后针对评阅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作了评述基于插值的雨量预报评价模型.pdf (157.74 KB)。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
●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①傅骏1 李传伟1(1.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摘 要] 本论文讨论雨量预报的方法准确性的评价问题。
我们利用最小二乘法、体积模型、等级换算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方法二比方法一的准确性略高。
最后我们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概率分析与方差检验,结果比较吻合。
[关键词] 最小二乘法;体积模型;等级换算模型;评价[中图分类号]O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K N字07-005(2006)04-0038-04 The Eva lua ti on of Ra i n fa ll Foreca stM ethodsFu Jun1 L i Chuanw ei1(1.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Deyang Sichuan618000)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 r oblem the evaluati on of accuracy of rainfall f orecast.The authors get the result that way2is better than way1by p r ocessing data,making use of least squares method,volu me model and classificati on exchange model.The final analysis of the data by checking out its p r obability and covariance matches the result.Key words:Least squares method;volu me model;classificati on exchange mode;evaluati on 1.问题的提出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和生活有重要作用,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预报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200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C题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和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要对雨量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这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我国某气象台正研究了一个6小时的雨量预报方法,测量不同位置上的雨量,并且设立了91个测量实际雨量的观察站,通过这些条件就可以建立一个三次样条插值的模型,借助MTELAB软件从近千组数据中删选出最优的数据,通过MATLAB对数据进行编程得出最符合实际的图形,来对问题中所提到的两种预报方法做出评价。
关键词三次样条插值MTELAB软件方差一.问题重述近年来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和生活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准确,及时地对雨量做出预报却是一个十分空难的问题,我国气象台和气象研究所正研究了一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即每天晚上20点预报从21点开始的4个时段在某些位置的雨量,这些位置位于东京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53*47的网格点上,同时不均匀地设立了91个测量实际雨量的观察站,与此同时,气象部门也提供了41天的两种不同方法的预报数据和实测数据。
预报数据(FORECAST)实测数据(MEASURING)都可以用Windows 系统的写字板打开。
经(lon.dat)纬(lat.dat)度也分别包含在预报数据(FORECAST)中等,从这些数据中让我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的准却性和不同降雨量等级预报,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
二.模型假设(1)、假设把X轴设为地球的经度,Y轴设为地球的纬度,Z轴设为降水量。
(2)、假设把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值作为评价预报方法的准确性。
(3)、假设小区域内地貌对降雨分布影响较小,不做考虑。
(4)、假设气象站观测仪器的误差以及人为致错的因素为零。
(5)、假设以四十一天计算,每隔五天选择一天的数据进行计算。
(6)、相近地域的气象特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它们之间的影响可以近似为连续的函数关系。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模型
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模型
雨量预报方法评价模型这篇文章运用了两种方法:
最邻近点插值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
根据这两种方法结合已有数据分别对未来6小时内的雨量进行预测。
定义了
1、观测站A 第d天t时段预报绝对误差
2、91个观测站41天£时段的预报绝对误差的均值
3、按时段分,第£时段预报绝对误差的方差
4、满意度函数
客观地评价了预报的效果及满意度。
对方法的选择具有推荐作用,后再方法的评价中考虑到了不同级别雨量的误报会导致满意度的不同变化有了改进的目标。
在建模完成后发现由于数据大多取值在江苏、上海、浙江的沿海城市,这些位置夏季降雨量极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最邻近点插值法效果较好但最邻近点插值法所用数据太少只适合做短期快速预测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要求数据较多适合做长期预测但就题目要求来说两种方法满意度均为95%以上所以就本题而言两种方法均可以。
(本题的满意度函数将满意度量化为0-1之间的小数构思巧妙便于区分算法效果)。
数学建模夏季降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数学建模夏季降水量影响因素分析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夏季降水量影响因素的事儿。
为啥突然想研究这个呢?这事儿还得从去年夏天那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雨说起。
去年夏天,我和几个铁哥们儿计划了一次超嗨的户外烧烤派对。
我们提前好几天就准备好了各种食材、饮料,还精心挑选了一个风景超美的河边草地作为派对场地。
那几天,天气预报都说天气晴朗,我们一个个心里那叫一个美,就盼着这天赶紧到来,好好享受这美妙的户外时光。
派对当天,我们一大早就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想象着晚上在河边吹着微风,吃着烧烤,喝着啤酒,那场景别提多惬意了。
到了地方,我们赶紧分工合作,有的搭帐篷,有的摆桌椅,有的准备食材。
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就在我们准备点火烧烤的时候,天边突然飘来了几朵乌云。
刚开始我们都没当回事儿,还笑着说:“这几朵云估计就是来给我们添点气氛的,没事儿。
”可谁知道,这乌云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鬼,越聚越多,不一会儿就把整个天空都遮住了。
“这天气变得也太快了吧!”小李皱着眉头说道。
“别担心,说不定一会儿就过去了。
”小王倒是挺乐观。
事实并没有像小王说的那样发展。
没过多久,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
我们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可还是有不少食材被淋湿了。
大家都像一群落汤鸡,狼狈不堪地躲进帐篷里。
“这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小张气鼓鼓地抱怨道。
“唉,这夏季的雨啊,真是说下就下,一点都不给人反应的机会。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场突如其来的雨让我们的烧烤派对泡了汤,大家心里都有点郁闷。
这也让我对夏季降水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我就开始琢磨,这夏季降水量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和几个同样对这事儿感兴趣的朋友决定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分析分析。
我们开始收集各种数据,什么气温啊、湿度啊、气压啊,还有地理环境啥的,反正能想到的因素都列了出来。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麻烦事儿。
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去气象局查资料,工作人员一开始还不太愿意给我们提供数据,说这是机密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 x ≥ 0.1 时, f3 (x ) =
1 1 + 3.33511 × 10−6 (x − 4.3)18
1 取 α 4 = 3.85014 × 10−8 , β 4 = 14, r4 = (a4 + b4 ) = 9.05 ,则 2 3 f4 (a 3 + (b3 − a 3 )) = 0.121201 ≈ 0.1 , f4 (a 4 ) = 0.87295 ≈ 0.8 , 4
f2 (x ) =
1 1 + 0.0526902(x − 1.3)8
1 取 α 3 = 3.33511× 10−6 , β 3 = 18, r3 = (a3 + b3 ) = 4.3 ,则 2 3 f3 (a2 + (b2 − a2 )) = 0.0411926 ≈ 0.1 , f3 (a 3 ) = 0.955199 ≈ 0.8 , 4
(k ) 记第 i 个位置第 j 个时段采用第 k 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值为 wij ,第 i 个观测站第 j 个
时段的实际测量值为 uij 。 由于预测点的分布成等距网格式分布, 所以可能存在某个观测 站有多个预测点离它最近,即可能存在|Mi|>1,1 ≤ i ≤ 91 ,为了方便计算,只取它们预测 值的平均值,则第 i 个观测站所在地区内第 j 个时段采用第 k 种方法预测的降雨量和实 际测量值的误差为:
的误差;
d1( j ) :第 j 种方法各个时段的总误差;
[ai , bi ] :第 i 等级的降雨量范围(i=2,3,4,5,6) ;
f i ( x) :预测降雨量属于第 i 个等级时,人们的满意程度;
2
g (x ) :降雨量 x 所属的等级;
(k ) H ij :人们对离观测站 i 最近的位置第 j 时段采用第 k 种方法所预测的数据的满意程度
3
(k ) dij = uij −
1 Mi
i ∈M i
∑w
(k ) ij
1 91 (k ) 所以,第 j 个时段用第 k 种方法的平均误差为 ∑ dij , 91 i =1
164 91 1 ∑ d (k ) 所以,第 k 种方法各个时段的总误差 d1(k ) = ∑ ij 。 j =1 91 i =1
关键字
降雨量 预测 数学模型 误差 柯西分布隶属函数
1
1
问题重述
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作用,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 预报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我国某地气象台、气象研究所正在研究 6 小时雨量预报方 法,即每天晚上 20 点预报从 21 点开始的 4 个时段在某些位置的雨量,这些位置都位于 东经 120 度、北纬 32 度附近的 53×47 的等距网格点上。再设立 91 个观测站点实测这 些时段的实际雨量,站点的设置是不均匀的。 气象部门提供了 41 天的用两种不同方法的预报数据和相应的实测数据,希望建立 一种科学评价预报方法好坏的数学模型与方法,对两种预测方法进行评价。其中雨量用 毫米做单位,小于 0.1 毫米视为无雨。 (1) 请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两种 6 小时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性; (2) 气象部门将 6 小时降雨量分为 6 等: 0.1—2.5 毫米为小雨, 2.6—6 毫米为中雨, 6.1—12 毫米为大雨,12.1—25 毫米为暴雨,25.1—60 毫米为大暴雨,大于 60.1 毫米为特大 暴雨。若按此分级向公众预报,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
M i = {j | min{D(si 1, si 2 , p j 1, p j 2 )}, j = 1,2, 3,..., 2491}
1 ≤ i ≤ 91
由题中数据的分析可知,41 天的数据可以分成 2 部分,即 6 月 18 日~6 月 28 日为 第一部分,7 月 1 日~7 月 30 日为第二部分。为了方便,将日期进行编号,记 6 月 18 日 为第 1 天,19 号为第 2 天,依此类推,28 号为第 11 天,7 月 1 日为第 12 天,7 月 30 日为第 41 天。进而将所有 4 × 41 = 164 个时段也进行编号,称第 i 天第 j 个时段为第 4(i-1)+j 时段,例如第三天第二时段为第 10 时段。
降雨量预测方法优劣的评价
摘要
本文就如何评价降雨量预报方法的优劣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且用气象部门提 供的数据对两种预报方法进行了比较。 首先用误差作为评价标准, 对问题 1 建立了对两种降雨量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的数学 模型。在计算误差的时候,为了使取值更具有比较意义,只选择离观测站最近的预测位 置的预测值进行计算,通过对误差的计算,建立了数学模型。用 Object Pascal 编程求 解,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种降雨量的预报方法优于第二种预报方法。 问题 2 在问题 1 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另外一个数学模型, 该模型巧妙结合公众的 满意度来评价预测方法的优劣。其中,在使用量化的方法对公众的满意程度进行刻划的 时候,充分考虑公众的认知心理,使用了柯西分布隶属函数。同样用 Object Pascal 编 程求解,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种方法优于第二种方法。 综合问题 1 和 2 的结论,第一种方法优于第二种方法。
图 2 取中间型柯西分布隶属函数[3],令
等级 2 到等级 6 满意度 函数的大致图像
0 fi (x ) = 1 βi 1 + αi (x − ri )
x < 0.1 x ≥ 0.1
(i = 2, 3, 4, 5, 6; αi > 0; βi是正偶数)
1 记等级 i 的范围区间为 [ai , bi ](i=2,3,4,5,6) ,取 ri = (ai + bi ) 。取区间左端的满意度约为 2
7.2)算得 d1(1) ≈ 75.71 , d1(2) ≈ 80.61 ,显然 d1(1) < d1(2) ,即,第一种预测方法优于第
二种预测方法。 4.2 问题二的分析、建模与求解 气象部门将 6 小时降雨量分成 6 个等级,不妨将“无雨”也看成一个等级,则共有 7 个等级,如下表: 等级 名称 降雨量范围(单位:毫米) 1 无雨 [0,0.1) 2 小雨 [0.1,2.5] 3 中雨 [2.6,6] 4 大雨 [6.1,12] 5 暴雨 [12.1,25] 6 大暴雨 [25.1,60] 7 特大暴雨 [60.1,+∞)
pi :第 i 个预测位置的经纬度向量 pi = (pi 1, pi 2 ) ; M i :距离第 i 个观测站最近的有预测雨量的位置的编号的集合;
(k ) wij :第 i 个位置第 j 时段采用第 k 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值;
uij :第 i 个观测站第 j 个时段的实际测量值;
(k ) dij :第 i 个观测站所在地区内第 j 个时段采用第 k 种方法的预测的降雨量和实际测量
i = 3, 4, 5, 6
1 取 α 2 = 0.0526902, β 2 = 8, r2 = (a2 + b2 ) = 1.3 ,则 2 1 f2 (a 3 + (b3 − a 3 )) = 0.0399093 ≈ 0.1 , f2 (a2 ) = 0.815289 ≈ 0.8 ,当 x ≥ 0.1 时, 4
的总和;
S i :人们对第 i 种方法的总满意程度。
4
模型建立
4.1 问题一的分析、建模与求解 由于某观测站所测的降雨量代表的是其邻近一定范围的降水量[1],由此可认为每个 观测站和其附近一定范围内被预测的位置(以下简称“位置” )的降雨量是相等的, 因而可用观测站附近位置预测的雨量和观测站实测雨量进行直接比较。为方便叙述,对 每个观测站进行编号, 依次为 1, 2, 3, …, 91, 第 i 个观测站的经纬度用向量 si = (si 1, si 2 ) 表示(i=1,2,3,…,91), 其中, si 1 为东经, si 2 为北纬。同时对所有位置进行编号,依次 为 1,2,3,…,2491,第 i 个位置的经纬度用向量 pi = (pi 1, pi 2 ) 表示(i=1,2,3,…,2491), 其中, pi 1 为东经, pi 2 为北纬。 将离观测站最近的位置所预测的雨量与观测站实测的雨量作比较。 已知各个位置与 [2] 观测站的经纬度,可以利用公式
用 Mathematica 生成的各个时段的平均误差见下图(其中灰虚线为第一种方法,细黑色 线为第二种方法) 。
7
6
5
4
3
2
1
25
50
75
100
125Biblioteka 150图 1 用 Mathematica 生成的各个时段的平均误差 图 1 中可以看出,方法一和方法二预测的误差是比较接近的,但第一种方法所产生 的误差总是比第二种方法所产生的误差小一点。用计算机(具体程序 Compare1 见附录
2
模型假设
2.1 观测站所测得的降雨量准确可靠; 2.2 地球可以近似地看成一个球体; 2.3 降雨量等级的划分符合公众的认识; 2.4 气象站预测的数据刚好够描述整个地区的降雨情况; 2.5 各个预测位置的预测数据所描述的区域范围是一样的,并且各个观测站测量的区域 范围是一样的。
3
符号说明
si :第 i 个观测站的经纬度向量 si = (si 1, si 2 ) ;
5
0.8,与其相邻的
1 区间处的满意度约为 0.1,即 4
fi (ai ) ≈ 0.8 i = 2, 3, 4, 5, 6 f (a + 3 (b − a )) ≈ 0.1 i i −1 i −1 i −1 4 1 f2 (a 3 + (b3 − a 3 )) ≈ 0.1 4
4
考虑公众的感受,一般地,若天气预报准确,人们会对所预报的值表示满意;若天 气预报不准确,人们会不满意所预报的值,因此可以用人们的满意程度高低来判别这两 种预测方法的优劣(显然,人们满意程度高的方法更优) 。人们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量 化的方法来刻划。拟定人们对某次预报的满意程度函数 fi (x ) ∈ [0,1] ,其中 i 为该次预报 的等级, x 为实际降雨量;若 fi (x ) = 1 ,则人们对该次预报“完全满意” ,若 fi (x ) = 0 , 则人们对该次预报“完全不满意” 。 考虑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通过天气预报(通常只预报降雨等级)在心中形成 对未来天气状况的预期。随时间的转移,人们很快知道了真实的天气状况。这时人们会 将对真实天气状况的感受与对所预报的天气状况的理解进行比较。 两者给人感觉差距越 大,人们对预报天气情况的认可程度越低,即,满意度越低。由于“有雨”/“无雨”给 人的感觉是很明显的,因而可以取 1 x < 0.1 f1 ( x) = 0 x ≥ 0.1 降雨等级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来划分的。若降雨量在等级范围区间的中间,则人们容 易确定所下的雨是属于哪个等级的,而在区间的两端却不容易确定,特别是在两个相邻 区间的交界处会更加模糊,难以确定属于哪个等级。假设预报的是等级 A,若实际降雨 量在 A 的范围区间的中间,人们会认为预报是非常准确的;若实际降雨量在 A 的范围 区间的两端, 则会认为预报基本准确。 若实际降雨量在两个等级范围区间的交界处附近, 则人们也会认为预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人们较难辨别实际降雨的等级。例如,若降雨 量为 2.6 毫米,虽然应该分属于中雨,但是人们却往往区分不出是中雨还是小雨,因而 不管预报的是小雨还是中雨,人们总会认为是比较准确的。由以上分析,可知等级 2 到 等级 6 的满意度函数可以采用图形大致如下的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