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武汉市土地市场2024年大数据分析202410

武汉市土地市场2024年大数据分析202410

2024年是武汉市土地市场发展的重要一年,该市积极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采取多种措施刺激土地市场活跃,实现了土地市场的稳中有进。

以下是对2024年武汉市土地市场的大数据分析。

首先,2024年武汉市土地成交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该市整体土地成交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超过50%。

其中,住宅用地成交面积最大,占据了总成交量的60%,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成交面积分别占总成交量的20%和15%,其余5%为其他用地类型。

其次,土地成交溢价率波动明显。

土地成交溢价率是指土地成交价格与起始挂牌价格之间的差额比例。

2024年,武汉市土地成交溢价率普遍较高,超过了20%。

尤其是住宅用地溢价率最高,一些热点区域的溢价率甚至超过了30%。

这表明武汉市楼市火热,购房需求旺盛。

第三,土地出让金收入显著增加。

土地出让金是指开发商在竞得土地使用权后需要向政府支付的费用。

根据数据统计,2024年武汉市土地出让金总额约为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收入最大,占总收入的60%,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金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0%和15%,其余5%为其他用地类型。

第四,土地出让面积向中心城区集中。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扩张,武汉市土地供给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出让面积占总出让面积的70%以上,其余30%为郊区和其他边缘区域。

这表明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需求更加旺盛,开发商更青睐于中心区的土地投资。

最后,土地供应方式逐渐多样化。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武汉市土地供应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拍卖,还增加了挂牌、协议出让等方式。

其中,挂牌出让的土地成交量明显增加,成为主要的土地供应方式之一、这一多样化的土地供应方式有助于吸引更多开发商进入市场,提高土地供应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2024年武汉市土地市场呈现出成交量增加、溢价率波动、出让金收入增加、出让面积向中心城区集中和供应方式多样化等特点。

武汉城市圈土地转化分析与利用新战略的选择

武汉城市圈土地转化分析与利用新战略的选择

而应 当在赋予 占补 平衡 以新 的环境保 护意 义 、 更高 的要求 。随着 两 型社 会 建设 的推 进 , 市 圈 和 模 式 , 城 两 建设 中的基础 性 城 市群 土地 的开 发利用 问题 也引 起 了一 些专 家学 者 重 视土 地集约 利用 在“ 型试验 区”
的关 注 。陈竹 l 探 讨 分 析 了 土 地 开 发 外 部 性 的 内 作 用 以及 创新 武汉 城 市 圈 的土 地 利 用机 制 基 础 上 , 1 ] 为各 城市 制定“ 十二 涵 、 化特 征和 土地差 异化 开发 中 的外 部性 问题 , 选 择不 同的土地开 发利 用战 略 , 变 提
华 中 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 8 )0 0 3 社 ,总 7期 2 1 ()
J u n l fHu z o gAg iu tr l ie st ( o il ce csEdt n o r a ah n rc lu a v r i S ca in e io ) o Un y S i
各 出了土地 开发 的税 收政 策 、 偿 政策 的建 议 。徐 美 五” 相关规 划提供 参考 。 补
等 l 在分析 两 型社会 建设 与土地 利用 效率 提高之 间 2
武 汉城 市 圈农 用 地 、 设 用 地 与 建 未 利 用地 的转 化 分 析 潭城 市群 土地 利用效 率评 价指标 体 系 。李 江敏 等} - 3 j
约利 用 , 并据此 提 出统筹 城 乡区域科 学规 划 、 约节 展 , 集 同时也 以更 大 的环 境牺牲 为代 价 , 这种 牺牲则 而
约利用 土地 、 提高 利用 闲置 的土地 资源 、 土地 多样化 是 以土地 的快 速 占用 与污染 为其 基础性 特征 的 。武

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益 的提高 , 而是 在考虑 城市 总体功 能的前 提下 , 现 实
经济效益 、 社会效 益与 生态效 益 的统一 ; 二是 城 市土 地集约利用是一个 不 断挖 掘土 地利用 潜力 的动 以求 在较 小面 积 的土地 上
获得高 额产量 和 收入 的一 种农业 经 营方式 口 . 照 ]按
提 出 , 谓 农 业 土 地 集 约 经 营 , 指 在 一 定 面 积 土 所 是
也是多级多层 次 的, 理 的城 市布 局 、 合 合适 的用地 结 构 和适宜 的人居环境也是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的表现 ,
城市 土地集约利 用不 是单纯 追求经 济投入 与产 出效
地 上 , 中地 投 入较 多 的生 产 资 料 和活 劳 动 , 用 集 使
改变城 市 土地粗 放利 用 的现状 , 现城 市土 地集 约 实 利 用.1 9 9 6年 至 2 0 0 5年 , 国 城 市 化 水 平 由 我
3 . 增 长 至 4 . 9 , 均 增 长 率 超 过 1 , 经 05 2 9 年 已
生产要 素 投入 的构 成 不 同 , 为 资 金 集 约 型 、 动 分 劳 集 约 型和 技术集 约 型. 随着城市 的发展 和城市土地 问题 的出现 , 在人们
维普资讯
第 4 卷第 1 2 期 20 0 8年 3月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OuRNAI OF H UAZ H0NG N( RM AL UNI RS TY( t c. ) VE I Na .S i )
Vo . 2 NO 1 14 .
M ar 2 . 008
文 章 编 号 :1 0 - 1 0 2 0 ) 10 1 —6 0 019 (0 8 0— 190

基于“两型社会”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基于“两型社会”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术 投入 =技术 改造 投资/ 土地 面 积 , 均环 境 投入 =城 市 地
在建设 “ 型 社会 ” 景 下 , 两 背 我们 从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内 涵 出发 , 坚持 以“ 资源 节 约 和环 境 保 护 ” 目标 , 据 “ 为 依 投 入 一 出” 产 理论 , 照系统性 、 表性 、 按 代 独立 性 、 可操作 性 等
“ 入 一产 出 ” “ 投 、 经济 一社会 一生 态 ” “ 约 一高 效 一协 、集
生态指标 经济指标
生 态 地 总量 集 约 、 平 结 构集 约 、 直 空 间 集 约 、城 水 垂 和 动态集约 ” “ 力 一 态 一 、压 状 响应 ” 等 。本 文 所采 取 的 评价 体系是 “ 入 一 出 ” 标 体 系 与 “ 济 一社会 一生 投 产 指 经
亿 k m
亿 k 。 m
h 人 m/ 万人/m k

经济指标
社会指标 产 出
指 标
土地集 约利用评 价必 须从 土 地 集约 利 用 内涵 的本质 出发 , 分考虑 影响土 地集 约利用 的相关 因素 。 目前 土地 充
社会指标
生 态 指 标 生 态 指 标
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多种多样, 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有
土地 集约利 用评 价指标体 系 ( 见表 1 。 ) 本文 的指标 体 系是 在 “ 入 一产 出 ” 标 体 系框 架 投 指 下, 从宏 观层 次出 发 , 结合 “ 会一 经 济一生 态 ” 标 体 系 社 指
进行 选取 的 , 可以 避免 指 标漏 选 、 重选 。指 标体 系 以宏 观 层次 指标为 主 , 一方 面是基 于土地集 约利用 不仅 是一 个 局
Idc tr n i ao

武汉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武汉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武汉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第一节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第二节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一、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三、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四、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一、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三、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四、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图表目录表1: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表2: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6表10: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2: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7)表13: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表14: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武汉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第一节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发展模式思考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发展模式思考
资 源 的集 约 利 用 进 行 具 体 表 述 ,但 却 十
潜 江 承诺 2~3万元 / 包 干土 地 等费 亩 用 。四是城市 圈国有土地 出让 以新增建
红线 ,切实 提高土地节约集 约利用的水 平 ,实现经 济 、社会和环境 的可持续发 展 , “ 汉城市 圈 ” 展 的当务 之急 。 是 武 发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涵义
地。 因此 , 于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 济 关 经
最直接研究 土地合理 集约度的经典
理 论是 土 地 报 酬 递 减 理 论 。 理 论 认 为 . 该
学家 主要是从如何 经济地使 用土地角度
所 做 的努 力 ,反 映 的是 土地 成本 与 产 出 的关 系 。 以 1 纪 杜 能 农 业 区位 论 、0 9世 2
后 果是 ,使 人 们不得不高度集约■■l O E N E T・
并强调城市 的有机组 织以及生 活环境与 自然环境相和谐 ,因此反映 了城 市土地 集约利用在生产 、 生活方 面的具体 内涵 。 可持 续发展理论 的提 出 ,对土 地集 约利用的定义与定位 提供 了完善 的理论 平台 ,即可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 当代 人的 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 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 。 因此 , 虽然这里没 有对
游 憩 和 交 通 4种 主 要 活 动 的 正 常 进 行 ,
环境友好型 , 要求城市圈 的建设 “ 以人为
稀 缺性 以及 地价等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
本”、 减量不减质”,建设布局合理 、 “ 和
谐 人 唇 的现 代 城 乡 系统 :
4 经济论坛 2 0 1 2 0 8・9
利用的影 响。 他指 出, 地价 昂贵 的第一个

武汉城市圈土地发展受限及土地保护问题研究

武汉城市圈土地发展受限及土地保护问题研究
[ 收稿 日期 ]0 0— 5—1 21 0 0 [ 作者简介 ] 动刚( 98一 ) 男 , 胡 17 , 湖北 武汉人 , 中农业大学土地 管理学 院在 读博士 , 中农 业大学理学 院讲师 , 华 华 主要研究土 地资源管理。闰广超( 9 6一)男 , 18 , 河南周 口人 , 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华 主要研 究土地 资源管理 。 [ 目名称 】 项 国土 资源部课题 “ 武汉 、 长株 潭两型社 会试 验区土地政策研究 ” 20 0 ( 0 8— 4一O ) 1 及湖北省 发改委武 汉城市圈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宏观 院 区域 经 济室 主 任 高 国力 认 为 , 中央财 政 不 可 区 、 类 分 蓄洪 区列 为 “ 制 开发 区” 保 护 优 先 , 各 限 , 适
城 自然 保 护 区 、 源 地 水 能一 次性 覆盖 主体功 能 区 中所 有 的禁 止开 发 区 和 限 度开 发 ; 市 圈 内风景 名 胜 区 、 基本 农 田保护 区则 被列 为 “ 止开 发 区 ” 实 禁 , 制开发 区 , 一条 可行 的路径 是 初期 政 策 面积 小 于规 保 护 区 、 “ 划面 积 , 国家首 先把 最重要 那 部 分 国土 保 护起 来 , 然 行 强 制保 护 , 励生 态移 民。 鼓 后再 随 国力 增 强 慢 慢 扩 大 ” 同时 , 。 随着 “ 色促 进 绿
会 课 题 “ 汉 城 市 圈 土地 节 约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研 究 ” 20 0 4 的研 究 成 果 之 一 。 武 (0 9 1 )

2 ・ 3
胡 动刚 , 闫广超 , 春梅 : 汉城市 圈土地发 展受 限及土地 保护 问题研究 吴 武 宜开发 的一 面 。根 据 全 国“ 十一 五 ” 划 纲 要 的规 其进 行 生 态 补 偿 。在 对 这 些 地 区进 行 补 偿 的过 程 规 方 标准 的确定 以及补偿 资 金 的来 源和分 配方 定, 限制开发 区要 坚持 保 护 优 先 、 度 开 发 、 状 发 中, 式 、 适 点 展, 因地制宜 的发展 资源环境 可 承载 的特 色 产业 , 加 式是需 要考虑 的首要 问题 。 强 生态 修 复和 环境 保 护 , 导超 载人 口逐 步有 序 转 引 移 , 步成为全 国或 区域性 的重 要生态 功能 区。 逐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1 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现辖13个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31万人(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万人),其中,7个中心城区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铁路、公路主枢纽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同时,武汉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周边五省近4亿人口。

2 武汉市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

土地垦殖率39.58%土地利用率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17.32%3 武汉市历年土地利用情况(1996-2008年)年份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总量未利用地总量耕地面积1996 113464.17 591462.32 149982.34 403051.221997 114140.05 590952.21 149816.57 402536.011998 114955.21 590124.96 149828.66 401667.831999 117063.84 588126.99 149718.00 398755.372000 118539.08 586676.56 149693.19 396514.902001 120816.14 585279.87 148812.82 394956.382002 124842.45 581638.88 148427.50 389157.752003 127254.17 580168.74 147485.91 377558.752004 131449.97 577276.93 146181.93 373569.072005 139699.40 564608.53 150600.89 345119.352006 144541.08 560248.73 150119.01 340654.172007 148273.71 556733.21 149901.91 338344.27(表一)(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从图一中看出,在建设用地方面,从1996~2001年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平缓稳定;在2002~2005年之间有个较大幅度的变化;2005年之后建设用地的变化基本趋于平缓。

武汉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

武汉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

武汉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摘要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

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城市发展矛盾,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新城市的出路。

关键字武汉地下空间合理开发1.背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医治“城市综合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

如果通过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展来解决,会受到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制约;向高空发展,又会加重城市空间密度,使城市空间发展走向恶性循环。

而将思路转向开发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保护生态平衡,科学配置资源,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才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新城市的出路。

2.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2.1 武汉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市地铁、过江隧道、人防工程的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点状、浅层开发阶段。

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以备战为目的人防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国内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较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数量方面,地下空间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开发强度较小。

截止2008年底,全市竣工人防工程总面积为328.6万平方米,加上其他地下空间,总量不到500万平方米。

在类型与功能方面,相对单一,以仓储为主要类型,商业、服务业、交通停车等仅有一定比例,为城市平时服务功能缺乏;城市基础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尚有不足,地下市政管线廊道基本上没有形成。

在形态与布局方面,空间布局独立分散,互相之间缺乏连通,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缺少有机联系。

由于武汉市区面积中有25.6%是流经市区的长江、汉江及众多的湖泊的水域面积,城市的道路交通、房屋建筑、给排水管道、电力电讯等城市基本市政设施必需避让或环绕市区水域建设,更进一步地减少了武汉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

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武汉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情况

武汉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情况

武汉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摘要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城市发展矛盾,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新城市的出路.关键字武汉地下空间合理开发1.背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医治"城市综合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如果通过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展来解决,会受到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制约;向高空发展,又会加重城市空间密度,使城市空间发展走向恶性循环.而将思路转向开发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保护生态平衡,科学配置资源,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才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新城市的出路.2.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2.1 武汉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市地铁、过江隧道、人防工程的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点状、浅层开发阶段.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以备战为目的人防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国内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较大的城市如、##等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数量方面,地下空间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开发强度较小.截止2008年底,全市竣工人防工程总面积为328.6万平方米,加上其他地下空间,总量不到500万平方米.在类型与功能方面,相对单一,以仓储为主要类型,商业、服务业、交通停车等仅有一定比例,为城市平时服务功能缺乏;城市基础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尚有不足,地下市政管线廊道基本上没有形成.在形态与布局方面,空间布局独立分散,互相之间缺乏连通,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缺少有机联系.由于武汉市区面积中有25.6%是流经市区的长江、汉江及众多的湖泊的水域面积,城市的道路交通、房屋建筑、给排水管道、电力电讯等城市基本市政设施必需避让或环绕市区水域建设,更进一步地减少了武汉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因此,加快地下空间开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2.2 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条件目前,武汉市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第一、武汉市市域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用地面积约为678平方公里,根据研究部门对武汉市主城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来看,总体上,武汉市主城区96.3%地区可以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第二、从世界上其他国家地下空间开发的过程和经验来看,武汉市也具备了条件.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均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即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根据对日本的统计分析,人均GDP在200~300美元之间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期间日本建设了首批地下街;人均GDP在500~2000美元之间时,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开发,日本现有地下公共空间的80%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量增长趋于缓和,城市浅层地下空间饱和,开始研究大深度地下公共空间.武汉市2008年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已具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第三、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市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供了政策保障.长江隧道的建成和地铁线路的陆续开工建设,都标志着武汉市将进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时期.3.武汉城市发展新思路合理开发利用武汉市的地下空间,能极大改善城市人口与土地矛盾,美化城市环境,是武汉市未来城市开发的新思路.2.1 交通武汉市城区交通的主要矛盾,一是行车密度过大、行车速度偏低、人流与车流混杂;二是受城区内山体湖泊和铁路分割的影响,产生大量的断头路、堵头路和错位路.城区交通流量过度集中于以内环线为核心的城市交通干道上.武汉市市民对城市交通改善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过江线路,备受关注.由于土地资源和城区原有街道布局的限制,单纯依靠拓宽道路和设置地面立体交通设施来解决交通矛盾已没有出路.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新的、快捷的交通系统,实施人车分流,"地下行车、地上行人",克服天然江河分隔,彻底解决行车难、行路难的问题,是武汉市的必然选择.2.2 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加并高度集中,使有限的城市空间不断超荷,而高效合理利用城市有限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是必然的趋势.紧迫的问题是: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人口膨胀、绿地不足、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同时,作为江城的武汉,市区面积中有25.6%是流经市区的长江、汉江及众多的湖泊的水域面积.由于水域面积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规整性的影响,城市的道路交通、房屋建筑、给排水管道、电力电讯等城市基本市政设施必需避让或环绕市区水域建设,更进一步地减少了武汉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武汉市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是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合理并科学地规划和有序开发武汉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索和寻求武汉市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及城市立体开发的规律和方法,努力改善并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3 生态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将部分占用地面空间的建筑转移,留出大面积地面空地进行绿化和其他生态建设,保证地表生态环境,利于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市民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对于武汉这种大城市,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大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武汉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极端气候.2.4 城市安全防护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才能增强城市的总体防灾减灾能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尤其是建设用于防空的、有防护能力的地下工程,是高科技局部战争条件下增加城市防护能力、预防和抗御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最重要手段.3.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因素.第一,法律法规缺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研究起步晚、不配套,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速度.第二,规划指导缺乏.目前,武汉市没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规划,大多各自为政,缺乏系统规划,工程规模小,分布零散,地上、地下一体开发利用配套与衔接不够.第三,统一协调不够.目前地下空间管理的现状是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电信、电力、公用、人防、水利防洪、绿化、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权,缺乏权威性的综合牵头机构来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责任与权利,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尤为突出,难以形成合力.第四,融资渠道单一.过去城市地下空间主要是为防空而修筑的地下室,多以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做法,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纳入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如:第一,成立综合管理协调部门.成立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负责对具体项目的规划、审批、管理和开发建设过程中问题的协调,督促检查规划、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与落实情况,特别是对城市的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普查和登记备案,逐步建设管线共同沟,解决管线单位个子为阵,道路反复开挖和资金极大浪费等问题.第二,加快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地下空间资源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因此,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制定必须先行.我市应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明确地下空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地下空间使用权及地下工程产权归属、地下空间使用权出让价格等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同时,制定地下空间开发环境保护技术规X、内部环境技术规X、防灾和安全技术规X,以及心理对策等技术规X.第三,尽快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祥规的框架X围内,结合城市道路规划、城市防震减灾规划,联合各管线单位和地下室、隧道等利用单位,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并把地上地下、居民建筑和公共设施等有机进行规划.在规划设计中,把地下部分作为一个发展的平台,分层次设置公共共享空间、娱乐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物资储备设施、地下停车库等.第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针对地下设施的功能与用途,采取不同的投融资体制.一种是主要满足民生需要的地下设施,应在政府宏观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即其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按市场经济运作,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与环境效益和防震减灾的要求.另一种主要用于防灾减灾的地下设施,应以政府调控为主,在保证战备与防灾需要的基础上,做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参考资料1. 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思考,章海燕2.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余新建3.科学开发利用武汉市地下空间,邱先发,武汉建设。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浅析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问题

浅析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问题
1 1 武汉市工 业发展与城市化 进程的关 系 .
19 95 19 96
19 97
— —

5 5 6. 5 3 7.
5 O 8.
20 o8 2o 0 9
3 1 8. 3 . 8 3
6 . 38 6 . 45
武汉是 中国近代工业 的发 祥地之 一 , 为 以工 业为 作 主, 具有悠久 工业 发 展史 的大武 汉 , 工 业发 展 对城 市 其
滞 阶段 以及 17 99年至今的快速发展 阶段 。
通过 对各类 文献 的查 阅、 理 , 整 统计 出 18 以来 95年 武汉 市工业化 和城 市化 的发 展情 况 ( 1 ,9 2 20 表 ) 19 - 0 3 年问, 由于中 国城市 统计 年 鉴 、 汉 地方 志 以及 武汉 市 武
u b n z t n r t I Wu a r a iai ae i h n o 1
社会 向以工业 和 服务 业 为 主 的现代 城市 社会 逐 渐转 变 的历史过程 , 具体 包 括人 口职业 的转 变 、 产业 结 构 的转 变 、 及地域 空间的变化 。要 提高 广大人 民的生活 质 土地 量 , 面建设 小康 社 会 , 要 实现 城市 化 的发 展 。武汉 全 就
统计 信息网的统计资料 的不 统一 , 无法进行计算 分析 。
表 1 武 汉 工 业化 率 和 城市 化 率 的 比较
T be 1 Co a s n o h n us ilz t n rt n h a l mp r o ft e i d t aia i a e a d t e i r o
第2 6卷 第 2期 21 0 2年 4 月
资 源 环 境 与 工程
浅 析 武 汉 市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土 地 资 源 问题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核心,涵盖周边地区的一个经济区域。

为了更好地规划城市圈内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规划,将城市圈内土地按照不同综合功能进行划分,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划分了10个区域,包括中心城区、中心商贸区、青山发展区、汉阳发展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夏发展区、黄陂发展区、新洲发展区、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和武汉汉口综合保税区。

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是武汉市的市中心,集中了政府机关、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

中心商贸区是商业和金融中心,拥有丰富的商贸资源和现代商业设施。

青山发展区位于武汉市西部,是一个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

这里拥有大量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对推动整个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阳发展区是武汉市南部的一个发展区域,主要发展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这里有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武汉市提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武汉市东部的一个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

这里有武汉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作用。

江夏发展区位于武汉市北部,是一个综合性发展区域。

这里既有农业和生态资源,也有一些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对武汉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黄陂、新洲两个发展区位于武汉市东部和北部,主要发展工业和农业产业。

这里有一些钢铁、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提升产业规模和增加就业机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位于武汉市东湖之滨,是一个集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于一体的区域。

这里有湖泊、山脉和风景名胜,对推动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汉汉口综合保税区位于武汉市汉口,是一个集物流、贸易和保税业务为一体的经济区域。

这里有一些进出口贸易和物流企业,为武汉市的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交通引导下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交通引导下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a - iM, 产J S / (_ 2, 4 i1, 3, …n)
权重 , 熵值 法根 据实 际的数 据和情 况来 获得 信息 , 而进 行决 进
策 。 具 有 科 学 性 。熵 权 法 的 主要 步 骤 : 更 ( ) 标 数 据 的标 准 化 。令 X 为 城 市 圈 土 地 利 用 效 率 评 价 1指 . 指 标 对 应 于 m 个 城 市 和 n个指 标 的 样本 矩 阵 , 即有 :_ : x ,
【 ] 黄季烧 、 1 胡瑞 法. 业科研 体制的 回际比较 【] 农 I.
【 ] 黄季娓 、 瑞 法 、 华 劳, 层农 业技 术推 广体 系 3 2 胡 智 基 0年 发 展 与 改
题及解决对策 L . J 管理世界 . 0 】 2 4月第 5 0 期. 作者简 介 :
姜 婷 ( 97 . 。 18 - ) 女 汉族 。 江 人 . 中农 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企 业 管 理 浙 华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本 文 以 武 汉 城 市 圈 为 研 究 对 象 。 交 通 因 在 子 影 响 的 的 土 地 利 用 下 来 进 行 分 析 .对 2 0 09年 的 城 市 圈土 地
( ) 价 城 市 圈 土 地 利 用 社 会 效 率 的 指 标 。 社 会 因 素 是 影 2评
效 率 和 环 境 效 率共 同 影 响 的 城 市 圈 土地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用 熵 值 法 对 各项 指 标 的权 重进 行 测 定 , 用协 调 理 论 来 运 利
构 建 城 市 圈 土地 利 用 效 率 协 调 度 的 模 型 。 过 对 土地 利 用协 调 度 的 分 析 , 出合 理 利 用土 地 的 政 策 建 议 。 通 提 [ 关键 词 】 交通 引 导 ; 汉 城 市 圈 ; 地 利 用 效 率 武 土 近 年 来 , 着 中 国 区 域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 市 化 条 件 进 程 随 城 的 不 断 加 快 。 市 圈 土 地 利 用 的 紧 缺 与 交 通 用 地 的需 求 之 间 的 城 ( ) 价 城 市 圈 土 地 利 用 经 济 效 率 的 指 标 。 经 济 因 索 是 反 1评 映 城 市 圈 土 地 利 用 效 率 最 重 要 的 指 标 , 能 够 直 观 的 反 映 出 经 它 济 要 素 以 及 土 地 要 素 的 投 入 和 产 出 。 文 章 选 用 代 表 城 市 圈 及 故

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柯尊礼

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柯尊礼

2012年30期(10月)摘要:土地制度创新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文章在分析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并通过借鉴武汉、孝昌、黄石、鄂州、仙桃等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而提出了创新土地制度的建议和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将为武汉城市圈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一、概述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圈中心城市,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集群。

面积约5.78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七倍多。

武汉城市圈所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湖北省生产要素及产业高密集、极具活力的中心地区,也是湖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区域。

如何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理论界和实际土地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论题。

而目前关于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土地利用方式的现状评价和分析,对土地制度创新的研究则仅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中,而系统进行土地制度创新对策的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出发,以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契机,立足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发展,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以试图为土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城市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中心城市武汉为例,以2007年为例,全年武汉城市圈的生产总值3141.50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的该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15.6%,其增幅同比提高0.8%。

与地区经济发展想对应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也加快,每年新增建设用地为23平方公里,年均占用耕地量为15平方公里。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主要在于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区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摘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

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优化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ooling of scale advan-tages about resources,factors and market,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nd also build basal platform of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besides it will put effort to build the fourth grad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But the goals of the premise is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optimiz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article,on the basic of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ly,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shortcoming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Keywords: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volvement;optimization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2%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2010-08-24 | 作者:陈建军雷征 | 来源:资源网 | 【大中小】【打印】【关闭】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

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

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变化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也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经济实力、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土地利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之分,关键在于用地结构是否合理(孔伟,2006)。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只有合理的用地结构,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更大的土地利用效益。

因此,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2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概况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是指武汉以及在其100km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如图1。

武汉城市圈土地总面积为5.78×,2006年底总人口3114.12万人,GDP总量4605.22亿元。

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

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9.6%(加上水库、坑塘等则高达16%)。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250~300天)、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降水1000~1600mm),水热匹配较好。

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岗地、丘陵和山地兼备,大致为“两山、两岗、三丘、三原”的格局。

土地呈多层次环状分布,由内向外展布有城镇、耕地、园地、草地和林地等。

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武汉城市圈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国家“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在中部崛起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中部崛起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经济崛起的支撑点,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武汉城市圈拥有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

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和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其次,武汉城市圈具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再次,武汉城市圈具有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

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密集地,其中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最后,武汉城市圈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

武汉城市圈地处湖北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体,包括水运、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构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截止到2003年武汉城市圈的设立,已建成公路35738km,公路密度达到61.6km/100,新建沪汉蓉沿江铁路段,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航道网有一定的改善,天河机场服务半径、吞吐能力进一步提高。

另外,武汉城市圈交通网络设施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分工格局。

3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本文在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演变过程时采用的是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数据现势性较强。

但由于城市圈部分市区2007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难以获取,导致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衔接不佳,尤其是这两年耕地和林地的更新调查数据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鉴于此,本文在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变化过程时,只对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作具体的分析。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的是8大类分类系统,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及未利用土地等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本文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时,根据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实际情况,主要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它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9种地类进行研究。

3.1 土地利用概况根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6年武汉城市圈土地总面积为5.78×,其中耕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82%,其次是林地,占总面积的26.72%,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所占比例分别为2.50%、0.11%、18.73%,总和占总面积的21.3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它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37%、0.23%、1.62%和10.90%,如图2。

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它农用地为主,交通用地所占比例不大,而牧草地和其它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很小,均不足1%。

武汉城市圈各市土地利用概况见表1,可以看出,城市间的土地利用差异比较明显,其中,黄冈和咸宁两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林地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咸宁市,林地所占比重达到44.28%,而耕地所占比重较小,仅占咸宁土地总面积的19.85%。

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仙桃、天门和潜江三个地区,三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耕地为主,耕地所占比重均超过50%,而天门更是高达61.7%,远远大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说明这三个地区仍以农业生产为主。

但是,仙桃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占仙桃市土地总面积的10.21%,天门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占天门市土地总面积的9.91%,均高于除武汉以外的其他城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

武汉、鄂州和孝感三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较为相近,以耕地、林地和其它农用地三种用地类型为主。

在未利用地中,黄石市的未利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最大,达到21.67%,远高于其他城市,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未利用地比重超过10%的还有孝感市、黄冈市和咸宁市,见下表1。

3.2 多样性分析土地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区域内各类土地资源的多样化状况(也即齐全程度)(丁泉,2008)。

本文采用吉布斯—马丁(Gibbs--Mirtin)的多样化指数度量,其模型为:公式中,GM是多样化指数,fi是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若某一地区只有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则GM=0;如果某一地区的土地均匀地分布在各种类型中,则GM=1,因此,可以用GM衡量某区域土地类型的齐全程度。

根据2006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计算出城市圈及各市的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计算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整体的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为0.7741,土地利用类型比较丰富,其中位于城市圈东部的黄石市多样化指数最高,为0.7869,高于城市圈的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

武汉、孝感和黄冈的多样化指数略低于城市圈,分别为0.7414、0.7466和0.7474。

鄂州和咸宁的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相差不大,分别为0.7197和0.7227。

仙桃、天门和潜江三市的多样化指数较低,分别为0.6211、0.5650和0.5958,其中,天门的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为武汉城市圈最低。

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湖泊均有分布,因此,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土地的多样化指数也较高。

另外,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还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密切关系。

在城市发展较快地区,如武汉、黄石、孝感、黄冈等市,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开发利用速度较快,土地由自然状态转变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的速度也较快,土地利用类型也自然逐渐丰富;相反,在经济发展较欠缺的地方,土地大多保持原来的用途,开发利用较少,土地利用类型也较为单一,多样化指数也就较低,如天门、潜江、仙桃等。

3.3 区位熵分析区位熵又称区位指数,是指某一地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上一级区域该土地类型总面积的比值与该地区土地总面积占上一级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值之比。

区位熵是综合性指标,利用区位熵分析区域土地的目的在于反映某一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高层次区域空间的相对聚集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Qi为区位熵,fi为区域内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Fi是上一级区域内第i种土地的面积。

为该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之和,为上级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之和。

若Qi>1,则表明该类型土地具有区位意义,反之,则不具有区位意义。

根据区位熵公式,武汉城市圈各市区位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中的区位指数可以看出,耕地、其他农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武汉城市圈多个地区具有区位意义,说明这三种土地土地利用类型是武汉城市圈最为重要的用地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