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2010-08-24 | 作者:陈建军雷征 | 来源:资源网 | 【大中小】【打印】【关闭】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

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变化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也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经济实力、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土地利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之分,关键在于用地结构是否合理(孔伟,2006)。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只有合理的用地结构,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更大的土地利用效益。因此,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2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概况

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是指武汉以及在其100km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如图1。

武汉城市圈土地总面积为5.78×,2006年底总人口3114.12万人,GDP总量4605.22亿元。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9.6%(加上水库、坑塘等则高达16%)。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250~300天)、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降水1000~1600mm),水热匹配较好。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岗地、丘陵和山地兼备,大致为“两山、两岗、三丘、三原”的格局。土地呈多层次环状分布,由内向外展布有城镇、耕地、园地、草地和林地等。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武汉城市圈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国家“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在中部崛起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中部崛起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经济崛起的支撑点,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武汉城市圈拥有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和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其次,武汉城市圈具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再次,武汉城市圈具有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密集地,其中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

区。

最后,武汉城市圈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武汉城市圈地处湖北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体,包括水运、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构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截止到2003年武汉城市圈的设立,已建成公路35738km,公路密度达到61.6km/100,新建沪汉蓉沿江铁路段,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航道网有一定的改善,天河机场服务半径、吞吐能力进一步提高。另外,武汉城市圈交通网络设施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分工格局。

3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本文在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演变过程时采用的是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数据现势性较强。但由于城市圈部分市区2007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难以获取,导致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衔接不佳,尤其是这两年耕地和林地的更新调查数据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鉴于此,本文在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变化过程时,只对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作具体的分析。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的是8大类分类系统,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及未利用土地等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本文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时,根据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实际情况,主要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它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9种地类进行研究。

3.1 土地利用概况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6年武汉城市圈土地总面积为5.78×,其中耕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82%,其次是林地,占总面积的26.72%,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所占比例分别为2.50%、0.11%、18.73%,总和占总面积的21.3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它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37%、0.23%、1.62%和10.90%,如图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它农用地为主,交通用地所占比例不大,而牧草地和其它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很小,均不足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