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外交

生态外交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外交中遇到的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外交在各国的外交决策中的影响也日益加重。

而当今在面临生态环境困境的前提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以及各种组织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显著。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进而建立生态文明型社会,也就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一、生态环境外交的现状生态外交,即环境外交,主要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围绕生态环境领域所展开的外交活动的总和,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全球和地区生态环境的国际治理,维护各国环境合法权益。

通过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国际交流以达到国家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频现,环境问题逐渐开始成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的首要前提和条件,是国家追求本民族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紧张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并且遍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和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甚至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从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开始,世界生态环境外交的序幕正式拉开,而我国的生态环境外交也自那时起步。

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全球环境大会,气候变化、水环境危机、生态破环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在这次会议上折显得更加的突出。

工业文明的急速盲目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与矛盾加剧,已经由一般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问题,并成为各利益集团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实力的较量的焦点。

环境问题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各扫门前雪”的状况,一国国内的环境问题很可能影响到周边国家并且引发国家间争议、纠纷、甚至是战争。

1998年阿根廷阿姆斯特丹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会议召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中国家各自为了本方的利益与对方围绕着责任与义务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这一场极其激烈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据中国气象局统计,③从1860年到2000年四十年间,全球的气温平均升高了0.6度,到1994年,冰川面积减少了13%,冰量减少了15%。

中国外交全球战略环境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中国外交全球战略环境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中国外交全球战略环境的新特点与新趋势作者:王存刚来源:《国际展望》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两大背景下,中国外交的全球战略环境自2015年以来呈现某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在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后,又遭遇“逆全球化”现象蔓延、地区一体化受挫,治理与发展两大赤字尚未根本改善;全球政治生态因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稳定性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衰败、民粹主义影响急剧上升而趋于恶化;主要大国围绕国际领导权、全球关键地区以及新疆域等问题的战略博弈异常激烈,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遭到严重破坏;全球安全形势因军费总额持续增加、军控体系遭遇重大挑战、国内冲突频发以及恐怖主义进一步蔓延等问题而更为严峻,和平赤字有所扩大;全球思想文化领域则日益呈现出既互学互鉴又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

面对全球战略环境的新特点与新趋势,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必须勇于面对复杂局面,辩证看待现实状况,始终保持信心,并在此基础不断开拓创新,在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发展、为人类谋大同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外交全球战略环境大国博弈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全球政治生态全球战略平衡【作者简介】王存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天津邮编:300350)【中图分类号】 D82 【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568-(2020)01-0027-19【DOI编号】 10.13851/ki.gjzw.202001002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环境是指该国所面对的主客观环境中那些宏观、长远且对外交全局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这种战略环境具有多维属性。

就空间维度而言,它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其中国际环境又可以区分为全球和周边两个层次;就基本属性而言,它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①]研究中国外交战略环境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处于转型过渡期,人类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国目前生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建议

我国目前生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建议

我国目前生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建议摘要: 目前,随着我过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舒适和便利。

但与此同时,光鲜耀眼的发展成果后,也有雾霾般灰色的问题的存在,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存在的生态问题,运用科学的解决措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目前主要问题解决建议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高技术的科研成果不断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了社会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

在我国,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中心,城镇化水平逐渐提升。

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问题也逐渐凸现,这使得人们意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生态建设实践方面我国正在经行积极探索以下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建议(一)、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人们最严重的危机之一。

垃圾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日趋严重,甚至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尤其是空气污染,近阶段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严重的雾霾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013年12月伊始,我国的中东部城市的天空被蒙上一层厚厚“面纱”。

空气质量较差,能见度较低,天气污染较重。

其主要原因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存在资源大量消耗,并且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而这些对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以及对环境污染,也使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雾霾天气,尤其是北京,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雾都”. 对于这类的空气污染,我的建议是首先制定出台治理雾霾的相关法律。

法律是规范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有了法律制度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便会依法而行,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从环境外交困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从环境外交困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第8卷第3期2008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N anjing Fo restry U 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o l.8N o.3Sept .2008收稿日期:2008-08-22作者简介:原丽红(1974)),女,山东文登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电子邮箱:shiyu-yu an@ 。

从环境外交困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原丽红(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摘 要:中国环境外交困境的形成有中国自身的因素,但更根本的是由于它正处于难以短期超越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它在资本全球化中所处的下游位置造成的。

要摆脱极有可能发生的生态崩溃的历史命运,就要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在当前阶段努力学习西方经验技术,控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打破工业文明全球化的恶性运行链条,描绘自己的世界图景。

对于中国而言,解决不了国内的问题就谈不上解决国际的问题。

但是同样,如果没有世界眼光,它也无法解决国内的事情,因为中国已经被铆进了世界整体结构中。

关键词:环境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D8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8)03-0169-05/不谋万世者,不可谋一时0,当我们在环境外交领域遭受种种指责时,一方面,我们应当反思、关注并不断以各种形式加强自身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主动承担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追问,中国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陷入环境外交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可能超越困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基本状况环境外交,也称生态外交,是观察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一个新视角。

环境外交通过国际谈判制定国际环境法规,用以规范人的环境行为;通过调整人的环境行为,来调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我国国际贸易中面对的生态正义问题及其应对研究

我国国际贸易中面对的生态正义问题及其应对研究

我国国际贸易中面对的生态正义问题及其应对研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其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正义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国际贸易中面对的生态正义问题入手,并探讨应对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国际贸易中面临的生态正义问题1. 资源过度开发作为人均拥有自然资源最少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的资源开发压力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产品,这些产品的开采和出口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 污染物排放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企业通常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低成本、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部分产品是高污染的,如电子废弃物、废弃油漆等,这些产品的出口不仅带来了污染,也加剧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负担。

3. 生态安全问题我国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我国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破坏。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一些产品往往涉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如热带木材、土特产品等。

这些产品的出口不仅影响我国的生态安全,也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二、应对生态正义问题的策略1. 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我国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来保护环境,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此外,需要建立全面的环境性能评估和环境标准,制定环境惩罚条例,对环境违规行为的企业要严格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2. 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我国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采用更加环保、低碳的生产模式,以符合全球的环保要求。

此外,应该逐步淘汰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推广绿色贸易推广绿色贸易是有效应对生态正义问题的重要策略,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03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及启示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实践
01
英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英国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空气质
量、水环境、土壤污染等控制措施,并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02
德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德国注重环保科技创新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施循环经济
和绿色制造等政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社会组织 和团体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 氛围。
04
有效治理对策及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严格执法监管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为环境治理提供 科学依据。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
鼓励公众参与
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形成全民共同 参与的良好氛围。
强化政府管理和监管力度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强化政策引导
加强法治建设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企 业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行为的转变。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 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 供法治保障。
推动科技创新
增强社会参与
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 应用,提高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科技水平 。
能的发挥。
生物多样性丧失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

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

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

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 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

生态环境外交的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外交的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外交的发展现状、动因、与手段姓名:班级:院(系):专业:学号:2012-4-8生态环境外交的发展现状、动因、与手段【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外交中遇到的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外交在各国的外交决策中的影响也日益加重。

而当今在面临生态环境困境的前提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以及各种组织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显著。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进而建立生态文明型社会,也就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关键字】:生态文明环境外交可持续发展【正文】:一、生态环境外交的现状①生态外交,即环境外交,主要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围绕生态环境领域所展开的外交活动的总和,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全球和地区生态环境的国际治理,维护各国环境合法权益。

通过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国际交流以达到国家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频现,环境问题逐渐开始成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的首要前提和条件,是国家追求本民族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紧张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并且遍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和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甚至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从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开始,世界生态环境外交的序幕正式拉开,而我国的生态环境外交也自那时起步。

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全球环境大会,气候变化、水环境危机、生态破环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在这次会议上折显得更加的突出。

工业文明的急速盲目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与矛盾加剧,已经由一般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问题,并成为各利益集团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实力的较量的焦点。

环境问题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各扫门前雪”的状况,一国国内的环境问题很可能影响到周边国家并且引发国家间争议、纠纷、甚至是战争。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全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关键字:生态环境原因对策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一)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虽然经过近50年的努力,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已增加到13.92%,森林面积达13370.3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7亿立方米。

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公顷,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8.75%;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10.39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43%;同时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其次为中南和华北,加之单位面积蓄积量在持续下降,有林地面积逆转较为严重。

因而,森林资源的供求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二)草场退化加快我国共有草地4亿公顷.人口的过快增长和片面追求牧畜头数,使草场退化日趋严重,退化率由70年代的16%上升到现在的37%,平均以每年67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牧草单位面积产量下降1/2至1/3。

同时,草地牧畜头数直线增长。

畜草平衡遭到破坏,不仅直接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加剧了草地灾害的发生。

与草地灾害相伴生的是牲畜饥饿、营养不良和冬瘦春死的大量发生,每年因掉膘和死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三)耕地日趋减少,土壤沙化面积扩大全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但由于人口众多,各项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量呈直线下降。

19571990年,各项建设用地、弃地、浪费与因灾害损失的耕地4273万公顷,目前还在以每年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40年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8公顷,如今仅为0.085公顷,我国耕地承载力己处于严重的危机状态。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我们自身的生存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相当严峻。

主要表现如下: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

就酸雨污染而言,由于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

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

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3.植被破坏更加严峻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

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

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而且治理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

原因如下:(一)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是环境污染治理不善的深层次原因。

浅析我国环境外交

浅析我国环境外交

浅析我国环境外交作者:古南正皓张忠潮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10期[摘要]中国环境外交起始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在此期间,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为国际环境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在新时期下,我国环境外交面临更多的挑战。

[关键词]环境外交环境保护发展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中国环境外交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环境外交是国家和其他外交主体通过谈判等和平形式,以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活动,是国家推行其环境外交政策、维护其环境权益、促进其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环境外交在近30年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扩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但国内环境形势严峻,国际面临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环境外交道路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一、中国环境外交发展的历史进程谈到外交,传统上首先要考虑的是外交服务的对象。

一国外交服务对象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主要议题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安全主要由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组成,因此传统外交主要服务于军事、政治,大国外交权力外交成为传统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可是说是世界环境外交的开始,也是中国环境外交的起步。

1972年中国代表团赴斯德哥尔摩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国政府派出以唐克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详细阐述了中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并且中国还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人类环境宣言草案作了重大的修改一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力想在宣言中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据理力争,终于使宣言删掉了一些完全反映发达国家的观点,使《人类环境宣言》更加切合实际,中国从此也赢得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1980年中国和美国、日本分别签署了《中美环境保护合作协定议定书》和《中日环境保护合作协定》。

1988年中国和荷兰签订了《中荷环境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

从此,中国从七十年代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八十年代同发达国家签署协议,表明中国的环境外交开始进入中国对外决策领域的阶段。

简论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简论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简论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格局朝着全球化、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面临的外交挑战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经济方面,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市场秩序不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

在政治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海疆局势紧张,导致我国的外交如履薄冰。

在文化方面,外国的意识形态不断扩张,向我国的传统文化袭击而来。

面临诸多的挑战,合理有效的外交战略显得举足轻重,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根据形势来调整外交策略,才能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外交挑战出路经济政治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际形势处于深刻的演变之中,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自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围绕着经济建设为中心,运用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想,紧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成功地应对了国际体系转型带来的挑战。

[1]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问题上,都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新的面貌和新的思路沿着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正确轨道前进,与时俱进地调整外交战略。

一、经济方面(一)、国际状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及海洋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经济结构和分工体系。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进一步加速,新兴大国的群体崛起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突出特点,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2]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的经济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展开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愈加复杂。

(二)、挑战1、各国经济依赖性加深,经济危机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发达国家经济回升,但全面复苏的基础脆弱。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最新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最新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

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范文写作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

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

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混合0902 林峰润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的判断为:国际政治处在一个较长的调整期;中国崛起面临更大压力;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中美关系波动曲折;国际安全形势严峻;热点起伏不定;全球化导致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第一,中美关系恶化。

相互指责、公开冲突至少有五个方面的问题。

1、贸易制裁。

美国方面对中国的石油钢管、铜版纸、包装纸等等进行贸易制裁,当然中国也有一些反制裁。

2、气候问题。

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中美公开的相互指责。

3、牵涉到中国老百姓感情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今年的1月5日晚美国国防部宣布向台湾出售64亿美元的装备,这应该说是非常伤感情的。

4、伊朗核问题,美国想推进新一轮的制裁,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犹豫,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美还是有一点分歧的。

5、人民币汇率。

美国去年因为金融危机需要中国的帮助,所以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是比较低调的,可是进入2010年以来,美国在汇率问题上姿态非常高,从总统、到部长、到国会议员都是公开的指责中国。

第二,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未获根本的改善,部分地区的问题且呈恶化趋势。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错综复杂,旧的热点问题温度未降,彻底解决遥遥无期,新的热点问题又接二连三出现。

伊拉克局势略见平缓,但前景很不明朗。

阿富汗形势趋向严重,塔里班势力的活动猖撅,阿富汗和阿巴边境地区现已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

经六方会议积极努力,朝核问题虽有所突破,却是一波三折,充满不确定因素,落实达成的协议步步艰难,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道路仍然漫长而曲折。

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

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危及国际社会的安全。

第三,不少国家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外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局势呈现不同程度的动荡,经济社会发展均受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转型的矛盾多发期,面临社会分化组合、思潮变迁、利益重新分配等问题,有些国家更因本身政治体制不够成熟,加以西方国家的干涉和推行西方民主的冲击,致使政坛乱象丛生,政局短期难以安定,也影响到地区的稳定局面。

简要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形势和领土争端问题

简要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形势和领土争端问题

如何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问题21世纪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我国不断崛起,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周边出现了诸多外交和领土争端问题。

区域战略意图和外交封堵愈发明显,如何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和领土争端问题,并寻求合理有利的解决方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结合我自己对目前的国际形势的理解,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一、我国周边外交和领土争端中面临的挑战1.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信任感增强周边国家从中国的经济调整发展中获益,却对中国快速崛起感到觉和不安,企图借助外部大国的力量“制衡”中国,甚至借机挑起与中国的领土主权争端。

2. 区域大国对中国采取外交平衡的策略美国政府将其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一方面是应对中国快速崛起和阻遏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上升,另一方面是为部分周边国家“抱团”对抗中国“打气撑腰”。

例如澳大利亚、日本等,作为美国亚太区域的重要军事盟友,一直都在努力平衡来自北京的影响.3. 印度采取与中国竞争的方式来压制或抵消中国的崛起所带来的效应围绕中印领土纠纷,两国展开的外交谈判,几乎无所进展。

相反,两国间的竞争关系,在媒体网络上却日渐紧张之势。

说到底,我个人认为周边外交的核心问题是领土争端问题,在全球政治经济交流如此通畅,能源日益匮乏的大背景下,怎样立足于现有的国家安全条件去尽可能争取到对己方有力的发展机会,是每个国家都在认真思考的。

因而领土问题涉及到能源归属、战略部署和国家安全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要着重,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在面临外交和领土争端的挑战时,我们也有着一定的发展机遇,即在当前周边环境下,保护国家领土主权,维持区域外交平衡。

二、我国周边外交和领土争端中面临的机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剧烈变化,以及中国国内自身的政治生态变化,都将为中国外交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国崛起在这样的一股浪潮中,将成为这一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成为改革浪潮潮的积极引领者和主导者。

我国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的困境及提升策略

我国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的困境及提升策略

我国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的困境及提升策略作者:严小英陈勇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0期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关系到千秋万代的福祉。

由于生态问题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无法由某个政府独立有效地解决跨区域生态问题,生态有效治理迫切需要政府间加强合作,形成更加密切的联合行动,以提高生态治理的实效。

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的困境有:(一)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价值理念的缺失;(二)政府权力组织结构的异构;(三)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错位。

提升策略:转变生态价值理念,加强府际合作意识;调整府际关系,建立更有效的区域生态治理协调机构;完善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制度。

关键词:区域生态治理;府际合作;困境;提升策略中图分类号:D630;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047-04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国在生态治理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的情况来看,我国生态治理任重道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

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高需求,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我国地域广袤的国情和生态破坏案例的复杂性,强化不同层级,区域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成为应对生态治理难点问题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的理论依据(一)生态问题的跨区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就生态问题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从中央环保督察组深入一线核实查处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的生态仍然普遍存在长期角力、纠偏乏力、改了又改等诸多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而这一特征使生态问题呈现“脱域”形态。

“脱域”式生态问题的类型由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增加了治理的艰巨性。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环境外交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环境外交

2020年3月第22卷第1期江南社会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Mar.2020Vol.22No.1“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环境外交颜欣(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外交的重要性逐渐提升。

当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顶层设计有道、沿线国家与中国开展环境合作的愿望强烈、技术和项目等方面现实需求的存在及拥有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中国环境外交被赋予了大量契机。

不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环境外交仍存在一些困境,表现在政策的多元化、脆弱不均的环境现状及地缘政治的挑战。

为此,中国可以从完善环境政策体系、深化环境合作机制、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及发挥传媒优势四个维度加以应对。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环境外交;中国外交;环境合作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26(2020)01-0023-07近些年,能源枯竭、全球变暖和跨境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环境问题开始引发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在环境问题上,自然生态理应遵循其自身的运动规律。

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不合理利用及在与大自然关系互动中环境污染现象的增多,尤其是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等极端现象的增加,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摆在世界各国面前问题和难题。

随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增加、人口的逐步递增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问题愈发超越单一国家的边界,逐渐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并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议题,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和重视显著增加。

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着各方合作共赢的精神,秉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的欢迎和支持。

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领域众多,涉及教育、环境、安全等多层次问题。

其中,环境问题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项目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带一路”倡议无法完全脱离环境元素的影响。

在全球化—国内关系中思考中国环境外交(一)

在全球化—国内关系中思考中国环境外交(一)

在全球化—国内关系中思考中国环境外交(一)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环境一体化的相互影响下,出现了国家间生态和环境相互依存的问题。

在环境外交上,中国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此,中国应该与发展中国家展开更有建设性的合作,并在协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系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新成立的环境保护部应在环境外交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开展更多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而不仅仅是应急性研究。

序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焦点问题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二是,环境问题的动态和演化特征;三是,环境问题结果的不确定性;四是,环境问题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即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环境质量的变化,也体现出对区域关系、国家关系的影响,包括对国家的主权、经济、社会发展、原有的国家优势和在新的环境状况变迁之下的优势变化的影响。

一、全球化使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第一个特点是,环境问题出现跨疆界特征。

一是,目前的环境问题或与环境变迁相关的问题,已经从单纯的环境受到影响或破坏,转化为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的对经济社会发展、人体健康的影响,即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是以自然和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的。

二是,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支持和支撑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支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就遇到了大问题。

三是,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过去的“小范围”概念,不是个别群体受影响,“受影响者众”这个特征使得它变成了一个安全问题,而且不仅仅是国家内部的安全问题,更是全球性的安全问题,由此就提升到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层面。

第二个特点是,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特征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相互交织。

之所以强调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是因为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资本和资金的流动带来了技术、劳动力和产品与服务的流动——哪怕你只生产一种产品,只要你被纳入全球性的流动过程,它都具有全球性的效应。

第三个特点是,诸如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气候变化、沙漠化等环境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跨疆界的特征。

中国生态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中国生态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中国生态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1972 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生态外交的开始。

之后,生态外交成为了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近几十年,中国围绕生态问题展开的双边、多边外交活动逐渐增多,但国内外生态问题的压力,使中国的生态外交面临着艰难的处境。

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生态外交思想与方略,才能有效的改善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生态关系,谋取更多的生态利益,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标签:生态外交困境对策1972 年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中国生态外交的开端。

1989 年,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

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中国的生态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发达国家的生态殖民和生态霸权也使得中国生态外交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生态外交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的生态外交发展取得的成就1.中国的生态外交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具体到生态外交领域,则意味着中国在对内坚持保护生态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的同时,将加大与世界各国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力度,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将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在生态保护方面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同时兼顾他国和全球生态的保护与改善。

2.中国生态外交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立场,反对霸权主义,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生态问题上强调维护各国主权,充分尊重所有国家利益,反对发达国家强加于人的做法,提出发达国家应当为全球生态恶化承担主要责任,并应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帮助。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贯传统,在生态领域的合作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契机。

中国努力推动国际生态合作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权益。

从环境外交困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从环境外交困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从环境外交困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原丽红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3期摘要:中国环境外交困境的形成有中国自身的因素,但更根本的是由于它正处于难以短期超越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它在资本全球化中所处的下游位置造成的。

要摆脱极有可能发生的生态崩溃的历史命运,就要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在当前阶段努力学习西方经验技术,控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打破工业文明全球化的恶性运行链条,描绘自己的世界图景。

对于中国而言,解决不了国内的问题就谈不上解决国际的问题。

但是同样,如果没有世界眼光,它也无法解决国内的事情,因为中国已经被铆进了世界整体结构中。

关键词:环境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D82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不谋万世者,不可谋一时”,当我们在环境外交领域遭受种种指责时,一方面,我们应当反思、关注并不断以各种形式加强自身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主动承担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追问,中国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陷入环境外交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可能超越困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基本状况环境外交,也称生态外交,是观察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一个新视角。

环境外交通过国际谈判制定国际环境法规,用以规范人的环境行为;通过调整人的环境行为,来调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它与传统外交相一致的是,目前的环境外交仍然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本目标和第一位原则的。

[1]由于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环保,环保已经成为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而且环境问题也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

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91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人口、自然资源和发展会议,到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会议,再到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再度召开的十年一次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国际环境合作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中要求各国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1972 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生态外交的开始。

之后,生态外交成为了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近几十年,中国围绕生态问题展开的双边、多边外交活动逐渐增多,但国内外生态问题的压力,使中国的生态外交面临着艰难的处境。

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生态外交思想与方略,才能有效的改善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生态关系,谋取更多的生态利益,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标签:生态外交困境对策
1972 年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中国生态外交的开端。

1989 年,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

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中国的生态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发达国家的生态殖民和生态霸权也使得中国生态外交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生态外交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的生态外交发展取得的成就
1.中国的生态外交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具体到生态外交领域,则意味着中国在对内坚持保护生态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的同时,将加大与世界各国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力度,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将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在生态保护方面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同时兼顾他国和全球生态的保护与改善。

2.中国生态外交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立场,反对霸权主义,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生态问题上强调维护各国主权,充分尊重所有国家利益,反对发达国家强加于人的做法,提出发达国家应当为全球生态恶化承担主要责任,并应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帮助。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贯传统,在生态领域的合作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契机。

中国努力推动国际生态合作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权益。

3.中国生态外交强调合作共赢,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自身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改善
中国积极主动与有关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加强合作。

目前,中国已与47 个国
家签署了双边环保合作文件,初步建立起了覆盖五大洲的双边生态合作框架,其合作范围涵盖了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以及核安全等所有重要领域。

通过与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密切合作,以及与欧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区域与双边项目合作,中国生态外交在加速全球生态保护整体能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现阶段中国生态外交存在的问题
中国生态外交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中国成为国际生态领域的重要角色,为国际生态问题的解决,促进国际生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现阶段中国生态外交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专业不足、身份失位、沟通失调等。

1.专业不足生态外交属于外交领域,但我国外交部直接参与的较少,在实践中的作用不突出。

在生态外交事务中,往往是“临时抱佛脚”,用到哪一方面就急忙组织哪方面的人员参与。

并且在生态外交中,各部门常各自为政,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

另一方面,中国制定生态外交政策的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不仅缺乏健全的程序和制度,而且统计信息仍不能满足需要,难免会出现政策脱离实际的现象。

2.身份失位在国际生态谈判中,中国常以“77 国集团+1”模式的身份出现,一直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努力采取一致行动维护共同利益。

但是在目前的国际生态谈判中,七十七国集团与中国面临着分道扬镳的危险。

中国已经走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这使中国在环境外交中没有坚定的伙伴,缺乏多元化的安全保证。

另外,中国很少主动召开生态双边、多边会议,所参与的国际生态条约及协定中,直接体现我国生态利益主张的也不多。

3.沟通失调在国际生态外交中,中国紧密联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并且与发达国家积极斡旋,充分展示了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诚意,但是这些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西方国家宣扬“中国生态威胁论”,这无形的夸大了中国的生态问题,给中国生态外交造成了不利的舆论影响,而中国在宣传自己的生态保护理念与措施时力度不大,导致西方国家往往只强调中国的生态责任与义务问题,而忽略中国做出的积极努力。

中国的生态外交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合理的立足点展开生态外交,外交沟通手段和方式需要及时跟上。

三、21世纪中国生态外交的发展对策
目前,从全球的范围看,生态危机依然在蔓延,并且日益国际化、全球化、政治化、经济化、长期化、复杂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态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凸现,生态问题成为国际冲突的新动力,也成为了国际合作的新契机。

中国政府应着力加强生态外交专业建设、重新定位生态外交角色、丰富生态外交沟通理念,进一步推进生态外交,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1.着力加强生态外交专业建设,开展灵活务实的生态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1.1推进生态外交的专业化和基础化
一方面,我国的生态外交应以外交部为核心,成立专业的生态外交团队,协调各部门的相关活动。

另一方面,建立生态外交政策的基础,以主权独立和相互平等为一切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以求同存异、互惠互利为基本方针,团结发展中国家,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斗争,是我国外交的一贯策略和基本经验,也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生态外交的基本原则。

1.2充分运用国际生态环境法律手段
国际生态立法是指以国际法为基础用以解决国际生态问题的各种具体法律措施。

全球化时代的生态外交正在日益的公约化、法律化,这是国际社会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必然趋势。

我国在生态外交中,应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立法,加强与各生态行为主体的交流,完善国际生态法,推动国际生态法的有效实施,从而达到全球生态治理的目的。

2.重新定位生态外交角色,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机制建设
中国应成为推动平等、互利的国际生态对话与合作的倡导者。

我国的生态外交应当坚持平等互利的国际生态合作,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中国式“新生态外交观”。

积极推动建立一个公平、合理、健康的国际生态机制。

2.1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治理机构。

目前,能够从全球层面上对国际生态问题施加影响和发挥作用的机构主要是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

我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要努力肩负起大国责任,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治理机构,并且在国际生态治理机构中争取更多的参与权与主导权。

此外,非政府环境组织在解决世界环境问题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应加强与世界保护联盟、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环境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我国在生态领域的多边合作,为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机制、生态治理机构发挥巨大的作用。

2.2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生态机制的交流平台。

我国应积极促进国际生态交流与对话,主动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尤其要加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生态合作。

3.丰富生态外交沟通理念,构建和谐世界下的中国生态外交
3.1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生态外交
和谐世界成为中国生态外交新的关键词,是中国新的外交主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和平、负责任、绿色的大国形象,这就给中国的发展和生态外交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和谐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生态问题上开展大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签署或批准更多的环境治理公约和协议,在全球生态保护上会
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就给中国生态外交进一步开展带来了机遇。

3.2治理国内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
努力解决好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应对“中国生态威胁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道路,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是转变我国发展模式的机遇,也是我国应承担的大国责任。

今后应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普及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标志制度等方面加强工作,为我国生态外交的开展夯实国内基石。

中国生态外交理念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愿望,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致力于世界和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定信念,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21世纪的中国要进一步推进生态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合作与交流,致力于维护本国的生态利益和自主权,并对全球生态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树立起负责任的绿色大国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