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
因此,认识知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学生发展及其前景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学生发展影响
随着因特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迅猛发展,教学方式及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方式、手段的变化,而必将对当代的教育思想、方向、模式、方法等教学要素产生深刻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实验室教学为基本设施,通过教师耳提面命的讲授完成教学过程。
而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则以计算机为基本设施,通过操作计算机访问信息库和因特网作为信息资源,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谐调、协作。
这种强调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认知的学习规律。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经济时代高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均被认为是后工业社会的代名词,它们并无时间的先后之分,但共同标示了21世纪的特点。
概括起来,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与先前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新特征:首先,知识成为首
要的生产要素。
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金融资本。
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所言,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是生产设备,而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就是知识工作者。
其次,知识与信息的处理远较其储存更重要。
信息如果不加以整理,更多的信息也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资料而已。
最后,信息工具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
的作用。
众多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缺点,由于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为目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出现严重缺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现象严重。
为了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高中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21世纪的竞争》(competitionin the 21st century)研究报告认为,信息时代的人才应具备十方面的技能,包括传播技能、革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知识开发与管理能力和经营才智等,我认同此观点。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要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
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
了学生的知识来源。
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
知识资源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
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是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需要会学习的人才,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
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
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
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个体劳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
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
美国
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
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
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展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可见,技术的高度发展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抛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应正确把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所谓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抛弃,而是“扬弃”,是信息技术、新教育观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特别指出:“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做是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
”
(二)教学模式创新应追求效果而非形式。
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创
新。
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客观地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性质,警惕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在教学实践中已发现网络教学的一些负面效果,如学生在网上浪费掉大量学习时间,网上交流效果较差等。
(三)教学模式创新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不搞“一刀切”。
以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硬件条件,又要考虑软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要素的和谐统一,才能兼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
另外还要考虑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有些课程可能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此时黑板板书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模式创新中搞“一刀切”,盲目地上计算机、建网络,不顾教学实际需求,这种做法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