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厦门名小吃系列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名小吃系列故事

杨纪波杨浩存

厦门的风味小吃常见的有近两百余种,其中作为名小吃的也有上百种,有不少被评定为中华名小吃,如烧肉粽、炒面线、沙茶肉面、花生汤等;也有不少被评定为福建名小吃,如馅饼、韭菜盒、油葱、芋包、炸五香、土笋冻、海蛎煎、薄饼、面线糊、炸枣、鱼丸、葱糖卷等等,其历史悠久、脍炙人口、久经不衰、深受大众喜爱。

厦门名小吃,到处可见,有街头小店出售,也有中华老字号专售,更有大酒楼作为宴席上锦上添花的美食,深受外地游客的青睐。

有不少厦门名小吃的传说,故事也十分优美、动人。下面分别略作介绍。

一、芋包

厦门名小吃“芋包”,是以芋为皮包

馅料的。芋以槟榔芋为佳。传说:清朝

同安有一对新婚夫妻,丈夫为了家计,

远涉重洋,到南洋谋生。夫妻离别时,

相约三年后中秋节团圆。不料聚会之期

未到,丈夫在外做“苦力”,积劳成疾,

客死异邦,被同伴草草埋葬在槟榔树下。

妻子闻讯,悲伤忧郁病死,娘家为她埋

葬,筑一小坟。不久,坟前长出一株芋

苗,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夫妻的爱情悲剧,把芋苗移植在同安埔尾(后来雅化为“褒美”)连结那丈夫的葬地“槟榔”树,与那妻子坟前的芋苗,褒美这对夫妻的忠贞,命名这芋为“槟榔芋”。槟榔芋繁衍茂盛,既有芋母,也有芋子。人们同情可怜这对夫妻才新婚尚无后,但苍天有情,借这槟榔芋母子,象征这对夫妻有了后裔子孙绵绵,而槟榔芋质地,既绵绵松软,又浓香可口,作为芋包的皮,是特产名点。

传说复传说,芋包的流变,也有不少故事。

祖籍同安埔尾的一位在外征战的将军,他解甲归田后回到故乡,讲究饮食,把槟榔芋头,去皮挖心,填入作料,放在蒸笼炊熟,趁热蘸些调味就食。据说这是芋包的前身。

农谚说食:“七月半鸭,八月半芋”,道出七月半后的“菜鸭”正肥;八月半后的芋头更香。于是厦门民俗有:中秋夜荐月饼芋魁(头)祀神及先(祖先)。在同安乡下,月饼可以无,芋头不能少,有的还制芋包。于是,有“吃米粉芋有好头路(出路)”、“吃芋包,金银兜”的食谚传说。

芋头的栽种,芋包的食俗,传到台湾后,宝岛民谣有:“天乌乌,要落雨,阿公扛锄头去掘芋。”挑担走贩有“烧芋包”的叫卖号声。

芋包的主料芋头,《滇南本草》中认为它“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现代《食物中药与便方》介绍它“有益脾胃,调中气。”如是,自古至今,芋头是食疗兼优的好食品,芋头是脍炙人口的名小吃。

二、薄饼

薄饼亦称春饼、春卷、润饼,是厦门的又一

名小吃。春节、清明节等吃薄饼也是闽南及台湾

地区传统的饮食习俗之一。厦门的薄饼以皮薄、

馅料精细著称。

有一则薄饼的传说故事是:明嘉靖年间,同

安县人李春芳的孙女嫁给金门人蔡复一。蔡公务

繁忙,夫人将鱼虾、猪肉切丁,与切丝的香菇、

冬笋、胡萝卜、豆干等拌炒煮熟,用面粉制皮,

卷起这些馅料,让蔡公边办公边当饭吃,方便又

可口。因为饼是老婆做的,人们叫“婆饼”(不是

今日的“老婆饼”)。

蔡复一与许懈,同是金门县人,都在明神宗

万历年间为官。蔡始终奉行“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许常以“取天下第一名位,不若干天下第一等事业,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一者做官忠实,一者做人务本,他俩互有来往,切磋为国为民,被人敬仰;他俩还共进“婆饼”,被人仿制,广为流传。几经改制,婆饼之皮由厚而薄,谐音雅化为“薄饼”。

新编《厦门市志》:“年夜饭的菜肴多数含有吉利、富足、长寿、有余的寓意,厦门风俗先要吃薄饼。”诗云:“春到人间一卷之。”寓意“春满乾坤福满堂。”诗句中的“春”、“卷”,也合成为“春卷”。

春饼之名来历,如民国《厦门市志》:“三月初三,为‘上已节’,俗称三月节,漳人均于是日制春饼,祭祖先。“清明节,泉人均于是日制春饼,祭祖先。”所说,漳泉人祭祖食用的春饼,则在三月节、清明节才有。还有“二月二薄饼祀”的民谚。传说是日为土地婆生日,因为她主张“富的富顶天,穷的穷寸铁”,遭人们反对,特意用她不敢吃的蚵仔,烹调糯米饭,做为薄饼的佐料,令她吃不下,饿肚皮,才知穷人之苦。道光版《厦门志》载有:二月初二日,家造蛎房(蚵仔)

饭为供。

台湾称薄饼为润饼(与同安早期的称呼一样),也是由厦门传入的,2007年2月,台北市文化局派专家前来厦门考察薄饼的制作和饮食习俗时,进一步证明其历史渊源是同根的,目前仅仅是在制作和食品用时,略有差别而已。

三、馅饼、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各地民间的传统民俗。

关于月饼的传说有多种,其中,较早的传说之

一为在元代,当蒙古入主中原时,要求中原百

姓按户分养蒙古兵(称鞑子),引起当地农民

的不满和怨恨,于是便暗地串联共同起事来驱

逐蒙古兵,他们在自制的饼里藏纸条,注明行

动日期,于农历八月十五一齐动手,把蒙古兵

驱逐出去,因时值中秋节,故将该饼称为月饼,

这就是江南一带“八月十五吃月饼杀鞑子”的

民间传说。再有一则传说则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时,正值中秋,一些学士奉献一种甜饼给乾隆品尝。乾隆边赏月边吃饼,称赞:“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学士们因皇帝开金口“好月好饼”齐呼“皇上圣明”,并将甜饼改名为“月饼”。

厦门的月饼则来自厦门驰名中外的名小吃“馅饼”,有100多年的历史,最著名的是“庆兰斋”的“庆兰馅饼”,后起之秀有“鼓浪屿馅饼”、“黄则和馅饼”、“南普陀素馅饼”、“阿吉仔馅饼”等,生产厂家有100多个。厦门馅饼曾获国家轻工业部优秀产品奖、福建省名小吃等殊荣。

100多年前,诏安人邓央仔来厦门谋生,在荞巷摆摊制售水晶饼和馅饼,因质量好,市民十分喜欢。邓氏后来在人和路开一家饼店,取名“庆兰斋”,专制馅饼,逐而名声远扬,不仅市民经常在店家门口排队买现出炉的馅饼,而且畅销港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

馅饼皮薄,绿豆馅细腻,饼皮油量适中,烘烤严控火候,内熟外微黄,不走油不碎皮。食时饼皮香酥油润,内馅冰凉清爽,外酥里软,甜而不腻,是佐茶佳品。

近年来,由于厦门馅饼质优价廉,一盒近400克的馅饼仅卖6元左右,不少外地游客称赞厦门“月饼”实惠。与其他中秋月饼相比,价格低近10倍,故不少游客携带大量馅饼到各地作为中秋月饼赠送。厦门更有“中秋博饼”的独特民俗,现已传扬海内外。

厦门以名小点“馅饼”的馅料为主而改制的月饼,有“苏式”、“广式”,饼皮印有“嫦娥奔月”或“吴刚伐桂”等模样,演绎出许多故事。

嫦娥原名“姮娥”,因避汉文帝之名讳而改称。奔月,《后汉书・天文志》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