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关于地球的介绍
关于地球的资料【地球】- 太阳系中的行星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迹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球体介绍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地球亦作“地毬”。
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
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
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
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包括人类。
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大气层形成。
大气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
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
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
太阳系天体的质量
太阳系天体的质量
太阳系中天体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太阳系各个主要天体的质量排名:
1.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质量接近2×10^30千克。
2. 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接近1.9×10^27千克)。
3. 土星:土星是太阳系第二大的行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约为5.7×10^26千克)。
4. 天王星:天王星是太阳系第三大的行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万分之一(约为8.7×10^25千克)。
5. 海王星:海王星是太阳系第四大的行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万分之一(约为1.02×10^26千克)。
6. 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330,000倍(约为5.97×10^24千克)。
7. 金星:金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81.5%(约为4.87×10^24千克)。
8. 火星:火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0%(约为6.42×10^23千克)。
9. 水星:水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8%(约为3.3×10^23千克)。
以上是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质量排名,其他小行星、卫星和彗星的质量相对较小。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课题地球的宇宙环境单元地球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新教材单独将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列为第一章内容。
把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放在第一节专门学习。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太阳、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及其卫星和各类小天体组成太阳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星系。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正在逐步揭开宇宙的奥秘。
2022新课标要求新教材单独将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列为第一章内容。
把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放在第一节专门学习。
内容要求: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1.运用教材,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归纳出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有哪些。
3.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地理,对本课程比较陌生。
在小学科学上对地理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介绍。
通过在初中不断学习,学生慢慢会爱上地理,去认真学习地理。
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难点 1.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2.太空探索历程。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地图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观看视频,了培养学生地理解宇宙天体大小。
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任务一、地球在宇宙中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已知最大星体
地球是人类家园,是目前发现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表面约70%是海洋、30%是陆地,它的直径12756.28公里,自西向东旋转,自转一周23小时59分04秒,绕太阳公转一周365天5时58分56秒。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38万公里,是距地球最近的星球。
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大约是地球的1/4。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自转一周24小时48分,绕地球公转一周是27日7时43分11秒,绕地球一周近似于地球自转一周,因此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地球。
地球和月球太阳系有八大行星,由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如果按大小排列是:木星(直径142,984公里)、土星(直径120,536公里)、天王星(直径51,118公里)、海王星(直径49,528公里)、地球(直径12,756公里)、金星(直径12,104公里)、火星(直径6,794公里)、水星(直径4,878公里)。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质量是其它七个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
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中心的,直径大约是139.2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
太阳是一颗G2V黄矮星,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温度上升,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它的外层将膨胀,燃料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变成一颗庞大的红巨星。
太阳天狼星是夜空中肉眼看到的最明亮的恒星,位于大犬座,又称大犬座α星,距太阳系约8.6光年。
天狼星是一颗双星,主星天狼星a,属蓝白星,比太阳亮23倍,伴星天狼星b是一颗白矮星。
天狼星体积略大于太阳,直径251.256万公里,是太阳的1.8倍。
天狼星北河三位于双子座,即双子座β星,距太阳系约35光年。
高一地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试题
高一地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试题1.下列不属于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A.地球有卫星B.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C.日地距离适当D.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答案】A【解析】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能接受的太阳光热适量.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表面的水多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空间;地球有卫星与地球有生命存在无关,很多行星都有卫星。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2.来自欧洲的天文学家宣称,他们在距离地球20.5光年以外的太空发现了一颗与地球颇为相似的行星,并认为这颗行星可能适合孕育生命。
该行星适合孕育生命的条件应该主要包括①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无大气④宇宙环境安全、稳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较厚的大气层和液态水”;地球的宇宙环境:由于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故地球形成了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
故③项错误。
用排除法可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的原因分析,调用课本相关内容,注意因果关系。
3.与地球所处宇宙环境最为相似的火星成为地球人探索外太空文明关注的重点。
表为地球和火星资料对照表。
据此完成题。
【1】火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温度低得多,原因可能是火星①距日较远②公转周期较长③大气保温作用较弱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答案】C【解析】火星和地球的能量都主要来源于太阳,所以因火星距太阳较远,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又因火星上大气少,大气对火星的保温效应弱,火星向宇宙空间散发的热量多,因此火星上的温度比地球上低得多。
故选C。
【2】将火星与地球比较,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火星的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B.火星的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短C.火星赤道上沿东西方向运动的物体会发生D.火星绕日公转速度终年不变偏转【答案】A【解析】火星上因也存在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也有公转和自转运动,所以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火星的自转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因火星和地球一样有自转运动,所以火星赤道上沿东西方向运动的物体不会发生偏转;火星的公转轨道也是椭圆型,所以在公转过程中日火距离不断发生变化,那么绕日公转速度也不断变化。
高一地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中心B.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越来越快C.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D.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天【答案】C【解析】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不是中心,A错。
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公转速度变慢,B错;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年,长度为365天?????,D错。
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条件之一——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2.根据下面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每空1分,8分)(1)填出图中一些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B_______、E_______、H_______。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____向___,而且轨道面几乎在___________。
(3)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中心天体是________。
【答案】(1)水星木星海王星(2)西东同一平面(3)太阳系太阳【解析】试题解析:(1)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故B水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3)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且其他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下,绕太阳公转。
【考点】本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3.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密切联系的是()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答案】A【解析】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才具有了一定的引力,吸引住了一定的大气,A对。
高一理科地理知识点
高一理科地理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地球的宇宙环境》①基本定义: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之中,宇宙是由各种天体(像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和弥漫物质组成的。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又在银河系里,银河系属于总星系的一部分。
就好比地球是住在公寓里的小住户,太阳系是这层楼,银河系是这栋大楼,总星系就是整个小区。
说白了,宇宙就是一个特别大特别大的空间,啥天体都在里头晃悠。
②重要程度:这部分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开篇,是理解地球特殊性以及气候、生态等众多后续知识点的基础。
要是不明白地球在宇宙里的情况,后面好多知识就像没根的树,站不稳。
按我的经验,这好比盖房子打地基,地基不牢,房子肯定盖不高。
③前置知识:只需要有基本的空间概念,知道物体是存在于空间里的,像知道东西在房间里的哪个位置这种最普通的空间感就行。
④应用价值:在探索外星生命、理解气候形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影响太阳辐射能的接收,进而影响气候)以及航天探索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科学家寻找类地行星,就是因为知道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和条件,照着这个标准去其他地方找,看有没有外星人能住的地方。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部分知识点位于高一地理知识体系的开篇,为后面学习地球圈层结构、地球运动等内容奠定宇宙观基础。
②关联知识:与后面的地球公转、自转(因为地球的宇宙位置影响地球接受太阳辐射,从而与地球运动等知识有关)等知识紧密相连,也和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分布(因为太阳辐射不一样,气候就不一样)有所联系。
③重难点分析:对天体系统概念的理解是个难点,像银河系、总星系之类概念比较抽象,要想象出这么多星星是怎么构成一个系统的有点难。
掌握的关键点在于建立起从近到远的空间层次概念。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判断,像给出几个天体问它们属于哪个天体系统,或者考查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特点等,分值占比虽不算特别高,但属于基础必须掌握的内容,要是这部分弄错了,后面相关的题目都容易出错。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天系统统,依据从低到高的级别,挨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察宇宙。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它是太阳系行星中独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太阳辐射是地球光和热的主要源泉,保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活动开释大批的物质和能量,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给人类活动带来好多不利影响。
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是认识地球历史的主要门路。
地球的演化历史可分为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重生代,此中重生代是人类出生的时代。
地球的内部圈层包含地壳、地幔和地核。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面圈层包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和岩石圈互相联系、互相浸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天文仪器、简略教具等,察看、辨别、描绘与宇宙、太阳、地球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必定的运用观察、实验、检查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宇宙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天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想)。
能够在必定程度上合理描绘和解说特定地区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地区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有关的名校及专业《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论报告(2017—2018)》天文学类专业大学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1南京大学★★★★★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北京师范大学★★★4北京大学★★★5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本章知识有关的名人及职业课标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心修养目标察看、辨别、描绘天体特色,具备必定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描绘地球所处的 2.能够描绘地球在不一样的宇宙空间尺度中的地点。
【地区认知】宇宙环境 3.能够运用天系统统层次,说明不一样天体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想】4.建立宇宙是物质的和运动的科学宇宙观。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调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点天体观点: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描述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描述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知道存在生命的星球,位于太阳系中大约四分之三处,距太阳149.6万公里,确切地说,地球是太阳系距太阳最远的第三颗行星,而且是位于最内侧的行星。
它有圆形的公转轨道,轨道半径大约是149.6万公里,轨道倾角大约是7.155°,与太阳系平均轨道倾角7.155°非常接近。
地球和太阳在太阳系中构成一个叫“太阳系”Solarsystem的系统,它是由8个行星和1个恒星组成,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太阳。
8颗行星环绕太阳公转,造成太阳系中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公转轨道,轨道倾角也不相同,而地球公转轨道倾角大约是7.155°。
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太阳149.6万公里,但它的大小却仅比太阳系其他行星小,但是它拥有最接近于太阳的轨道倾角,也就是说,地球有最接近于太阳的公转轨道,每一圈大约为365.256天。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拥有生命,尤其是拥有智慧生命。
地球是太阳内侧的第三颗行星,但其距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不会太近以至于太阳的热量会把地球烧毁,也不会太远,以至于地球冰封枯竭,因此地球的位置可以支撑生命的存在。
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宇宙系统,由8颗行星和1恒星组成,而地球在太阳系中位于第三颗行星,距太阳大约149.6万公里,其轨道倾角也恰好与平均轨道倾角7.155°非常接近,因此这里的温度足够支
撑生命的存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理解这种特殊的位置对于更深刻的了解宇宙的结构非常重要。
《宇宙生命之谜》阅读答案
《宇宙生命之谜》阅读答案《宇宙生命之谜》阅读答案11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2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sù shù]。
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
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3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4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5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gēng gèng]替。
更有趣的是,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高一地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试题答案及解析1. 2013年6月,一颗小行星与另一颗直径约600m的小天体“结伴”从地球身边“擦肩而过”,之后向小行星带“飞去”。
据此完成小题。
【1】该小天体的类型属于A.行星B.卫星C.矮行星D.小行星【答案】D【解析】该小天体绕日运行,因体积很小,直径仅为600m,比行星小得多,所以称为小行星;行星和矮行星的体积都大,卫星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故选D。
【2】小行星带的位置位于A.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B.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C.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D.金星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答案】B【解析】依据太阳系成员的空间分布图示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故选B 【考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宇宙,一个伟大的物质演化的史诗。
地球,一个没有知觉的物质系统,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她的生物。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题。
【1】下列选项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A.太阳B.月球C.金星D.火星【答案】B【解析】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正确答案选B。
【2】与地球上生命存在无关的因素是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C.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D.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答案】B【解析】正确答案选B。
【3】公元前28年,《史记》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距日中央”。
这种现象发生在图中的A. A层B. B层C. C层D. A、B、C三层【答案】A【解析】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黑气大如钱为黑子,发生在光球层,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主要考查了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太阳大气层及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太阳大气层及类型。
3.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自身具备的有利条件有①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②有公转和自转的特殊行星③适宜的温度且水呈液态④运行在安全的宇宙环境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包括地球的自身条件(液态水、较厚的大气层和适宜的温度)和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和较安全的行星际空间)。
1.1.2.地球是一颗即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二、自身原因:2、液态水
原来地球上没有水。由于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 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不断产生水汽。这 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形式逸出地表,逐渐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汇聚到表面低洼地带,形成了原始的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
流星
(3)小行星带的位置如何? 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4)距离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分别是 水星、海王星
八 大 行 星 的 运 动 特 征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自 西
向 东 公转方向
7o 3.4o 0o 1.9o 1.3o 2.5o 0.8o 1.8o 轨道倾角
二、自身原因:3、适宜的温度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自转公转周 期适当
二、存在生命:
(一)、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二)、自身的有利条件: 1.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2.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3.地球上有液态水。
小结:
太阳系中的 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宇 宙 中 的 地 球
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一、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星
木 星
土 星
天 王 星
海 王 星
小行星带
读 “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太阳系的组成 以太阳为中心、八大行星及卫星、小行星、 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等。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到远依次为 (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
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
地球与太阳系的相互关系
地球与太阳系的相互关系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家园。
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小行星、卫星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
地球与太阳系的相互关系,从形成到演化,都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奇妙和复杂的现象。
首先,地球和太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与繁衍所必不可少的能源来源。
太阳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光线和热能,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链条的顶端。
太阳的光线经过地球的大气层折射、散射和吸收后,才能照射到地球表面,使地球温暖。
同时,太阳也是地球的动力源,它的巨大引力作用使地球和其他行星保持稳定的轨道运动。
其次,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相互作用对彼此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会导致它们彼此的轨道产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微小的影响称为扰动。
扰动使得行星的轨道变得不规则,甚至有时会陷入共振状态。
这种轨道的变化会对行星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导致行星的轨道变化、碰撞或者逃离太阳系。
此外,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和太阳系的相互关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剩余下来的物质,它们以不规则的轨道绕太阳运动。
有时,小行星的轨道会发生改变,使得它们离太阳越来越近,甚至可能与地球相撞。
这种相撞可能会引起巨大的爆炸和破坏,对地球和太阳系的平衡造成威胁。
而彗星则是由冰与尘埃组成的天体,它们具有非常长的椭圆轨道,经过近日点时会变得非常明亮。
彗星释放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美丽的彗尾,给地球带来了许多奇妙的天文现象。
最后,地球和太阳系的相互关系还可以从天文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
科学家通过观测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带等天体,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构成和演化过程。
这些观测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揭示宇宙的奥秘。
总之,地球与太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极其复杂而又微妙。
太阳作为地球的能量源和动力源,对地球的生命和平衡至关重要。
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轨道的变化和共振现象,影响着整个行星系统的稳定性。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
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基本数据赤道半径 6378140米扁率因子 298.257质量 5.976×1027克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公转周期 1恒星年黄赤交角 23度27分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
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
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
宇宙中的地球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讲解)
宇宙中的地球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解读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知识清单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宇宙: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天体:宇宙间________的存在形式,是不断________着的宇宙与天体地球 ________ ________太阳其他行星系 ________ 其他恒星系 ________系河外星系 天体系统层次:________系 天体系统:________间因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 天体系统及层次距日远近 划分依据 ________ ________ 类地行星 分类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八大行星分类________性 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 ________性 ________性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________ 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________ 内部物质运动——液态的________ 自身条件 适宜的________条件安全的________外部条件条件4.地球的内部圈层5.地球的外部圈层参考答案1.时间空间物质运动 天体吸引 绕转 总星 银河 太阳系 地月系 月球2.①水星 ②木星 ③土星 ④天王星 ⑤海王星 体积 大小 质量 大小 共面 近圆 同向 3.温度 宇宙环境 温度 大气 水4.震动 波 较快 固 液 气 较慢 固 33 增加 2900 降 消失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岩浆 地心5.气体 悬浮物 氮 氧 连续 不规则 生物 生存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相互渗透 要点精析要点一:人类认识的宇宙天体种类 星云 主要物质形态和基本天体恒星 行星 卫星 彗星 流星 星际物质(1)宇宙的物质性 ——多样的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 (2)宇宙的运动性 ——有层次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天体系统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________,并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纵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可通过________体、________体、________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只能通过________体传播 分类 地震波 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________km 处。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人类居住的星球。
行星地球太阳系中已知的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呈椭圆形,长半径为 0公里,偏心率为0.0167。
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平均1.496亿公里。
地球公转一周需时365.25个平太阳日。
平均公转速度为29.79公里/秒。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时23小时56分 4.09秒平太阳时,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为23.45°。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质量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
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分布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影响,使地球自然表面极为复杂。
所以人们通常把平均海平面及其向陆地连续延伸的部分所构成的大地水准面(又称地球体),作为地球形状的模型。
这个理论连续表面上的每一点都与重力的方向垂直。
但是大地水准面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曲面,也不适于作为描述地球几何形状的参考面,于是,人们进一步用一个与大地水准面相接近的旋转椭球面作为地球形状的参考面。
根据多年的测定,这个旋转椭球面的赤道半径为6.378139×106米,两极半径为 6.356755×106米。
由于测算手段的不断改善,地球半径和扁率的精确数值也随时不断修正。
根据对人造卫星运动的观察得到的扁率为1/298.257。
地球质量[包括大气圈(层)]为5.976×1024千克。
地球的体积为1.083×1021立方米。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0千克/立方米。
地球表面的起伏和海陆分布在地球的总表面积为5.100×108平方公里中,大陆面积约为1.48×108平方公里,约占29%;海洋面积约为3.62×108平方公里,约占71%。
以平均海平面为标准,地球表面上的高度统计有两组数值分布最为广泛。
一组在海拔0~1000米之间;另一组则在海平面以下4000~5000米之间。
高一地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人类可预知的范围内,存在生命物质的星球应具备的条件是①一定密度的可呼吸大气②能使水常处于液体状态的适宜温度③附近的恒星比较稳定④有象月球一样的卫星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解析】一定密度的可呼吸大气既可以保护星球,又可以供生物呼吸;适宜的温度可以使水呈液态,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附近恒星比较稳定,使星球获得稳定的光照;但卫星对星球生命的存在没有影响。
故选C。
【考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2.关于八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地球相邻的是火星和木星B.与地球相邻的都是类地行星C.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相同D.从结构特征看,木星、天王星都是行星且轨道相邻【答案】B【解析】与地球相邻的是金星和火星,A错。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B对。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相同,周期各不相同,C错。
木星、天王星都是行星,但是轨道不相邻,它们之间有土星轨道,D错。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系结构特征,八大行星的特征。
3.“好奇号”今年8月在火星着陆的。
有证据显示,火星的过去较为暖和及潮湿,并在盖尔环形山内有很大的水量。
“好奇号”所发现的证据显示,火星的现在或过去在化学成分上是适合存在生命的。
火星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同地球非常接近,根据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回答题。
A.距日远,太阳辐射能密度小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C.大气无保温作用D.昼夜更替周期长【答案】A【解析】行星表面的温度高低直接受距离恒星的距离影响,故由于火星距离太阳较地球距离太阳远,故火星表面的温度较地球表面的温度低。
【2】在八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①火星有类似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与地球很接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分析,根据火星的公转周期约为地球的1.9倍,故火星上的四季变化不可能与地球的四季变化长度接近,④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人类居住的星球。
行星地球太阳系中已知的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呈椭圆形,长半径为 0公里,偏心率为0.0167。
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平均1.496亿公里。
地球公转一周需时365.25个平太阳日。
平均公转速度为29.79公里/秒。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时23小时56分 4.09秒平太阳时,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为23.45°。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质量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
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分布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影响,使地球自然表面极为复杂。
所以人们通常把平均海平面及其向陆地连续延伸的部分所构成的大地水准面(又称地球体),作为地球形状的模型。
这个理论连续表面上的每一点都与重力的方向垂直。
但是大地水准面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曲面,也不适于作为描述地球几何形状的参考面,于是,人们进一步用一个与大地水准面相接近的旋转椭球面作为地球形状的参考面。
根据多年的测定,这个旋转椭球面的赤道半径为6.378139×106米,两极半径为 6.356755×106米。
由于测算手段的不断改善,地球半径和扁率的精确数值也随时不断修正。
根据对人造卫星运动的观察得到的扁率为1/298.257。
地球质量[包括大气圈(层)]为5.976×1024千克。
地球的体积为1.083×1021立方米。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0千克/立方米。
地球表面的起伏和海陆分布在地球的总表面积为5.100×108平方公里中,大陆面积约为1.48×108平方公里,约占29%;海洋面积约为3.62×108平方公里,约占71%。
以平均海平面为标准,地球表面上的高度统计有两组数值分布最为广泛。
一组在海拔0~1000米之间;另一组则在海平面以下4000~5000米之间。
前者占地球总面积的21%以上,后者占22%以上。
大陆上的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848米,最低点为死海,达-397米,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到11022米。
地球的重力场和磁场地球重力作用的空间称为地球重力场。
作用在地球表面上的重力是地球质量产生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离心力对重力的影响在赤道上最强,并随纬度的不同而呈有规则的变化。
同时,由于地球不同部位的密度分布得不均一,也引起重力的变化和异常。
因此,重力异常可以提供地球不同部分密度变化的信息。
地球具有一个强有力的、犹如一个位于地心的磁棒(磁偶极子)所产生的磁场。
这个从地心至磁层边界的空间范围内的磁场称为地磁场。
地磁场是非常弱的磁场,其强度在地面两极附近最强,还不到10-4特斯拉;而赤道附近最弱。
磁偶极子的轴线称为磁轴。
磁轴与地面的交点称为地磁极。
磁轴与地轴的交角大约11°。
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不仅随地而异,也因时间不同而有变化。
在地质历史期间磁极经常逆转,并且磁极围绕地理的极点旋转。
地球磁场的起源和它在地史期间的变化,与地核的结构和物质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电流有关。
高层大气的电流活动是产生外源电磁场的原因。
电离层中的电流体系可引起地磁场的日变化,极区高层大气受带电粒子的冲击而产生极光和磁暴。
太阳和地球中间有称为太阳风的等离子体。
地球磁场在向太阳的一面受太阳风的作用而压缩,在背太阳的一面则被拉伸,从而使地球磁场在地球周围被局限在所谓的磁层之内。
磁层的外边界则称为磁间歇区。
地球磁场的存在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直接影响,磁层的存在对大气的成分和地面气候起重大的作用,并因此而影响到地球上生命的发展。
地球的构造和成分地球是由不同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构成的。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 3层组成。
地球表面则由水圈和大气圈所包围,后二者又维系着生物圈的存在。
地壳包裹着整个地球内部的薄壳。
质量只占全球的 0.2%。
大陆地壳与海底地壳有明显的差别。
洋壳极薄,厚度不及2~11公里(包括海水),平均约7公里,密度3~3.1克/立方厘米,主要由镁铁质火成岩,即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上面有极薄的深海沉积物覆盖。
与此相反,陆壳则较厚,约15~80公里,平均35公里,密度2.7~2.8克/立方厘米,出露在地表,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陆壳的组成并不均匀,平均成分不易得到准确的测定,但大致与花岗闪长岩相似。
陆壳下部的闪长岩质部分所含的放射性产热元素,如钾、铀及钍较上部的花岗岩质部分为少。
地壳与下伏的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面。
地震波的传导速度在此有突然的变化。
P波由 6.7~7公里/秒,过渡到8~8.4公里/秒。
对这个界面的结构细节还有待深入研究。
但一般认为在大多数地区过渡层厚度小于 5公里。
地幔地球内部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构造层。
地幔的成分不同于地壳,其主要岩石为橄榄岩类,即富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
根据地震波速在400和670公里深度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可将地幔分为3部分:①上地幔,由莫霍面至400公里深度;②过渡层,在400~670公里深度之间;③下地幔,深度在670~2891公里之间。
上地幔内,地震波速随深度而增加的梯度较小。
在60~150公里之间,许多大洋区及一些陆上的晚期造山带内有一个低速层,这意味着有0.1~6%的少量熔融物质存在。
过渡层内,地震波速度随深度而加大的梯度大于地幔的其余两部分。
此层内的不连续面是由物相的转变引起的,橄榄石和辉石转变为高压下稳定的矿物相。
下地幔内的成分及构造比较均匀。
根据现代的认识,把比较刚性和温度较低的地壳和地幔顶部称为岩石圈(层)。
岩石圈的厚度在全球各部分并不一致:大洋部分在洋中脊的最新部分只有6~8公里,在最老的部分则约 100公里;大陆岩石圈则在大约100~400公里之间。
岩石圈下较热而刚性较弱,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的部分称为软流圈(层)。
地核地球内部位于地幔之下的核心部分。
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深度定为 2891公里,在此深度上P波速度由13.7公里/秒突然下降到约 8公里/秒,在此界面之下,S波不能透过。
到5149公里深度,P波速度又有所增加,这个界面被认为是地球内核的上界。
据推测外地核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其中可能含镍约10%,并有大约15%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氢等存在。
内地核应为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3.3×1011~3.6×1011帕)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
地核质量占地球全部的33%。
此外,推测在4750~5149公里深度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带。
对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了解还不足。
温度随深度而增加的梯度在每公里20~40℃之间,但延续不太深,否则内部物质将熔化而不能传导地震波。
低速层内温度可接近橄榄岩的融点(约1200℃),但在更深部位,为使地幔大部分仍保持固体状态,地热梯度必须低到约为每公里0.3℃。
据硫化铁镍在高压下的熔融实验,提出地核-地幔界面上的温度约为3700℃,内核温度大约在4000~4500℃之间。
水圈(层)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
地表的自由水有 97.3%形成海洋,另有2.1%以冰的状态固结在两极。
其余部分则以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形式存在。
大量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的一大特点。
海水平均含溶解的盐类约0.35%,主要为氯化钠,具弱碱性。
雨水及河水中的溶解物不多,大部分为碳酸氢钙(CaHCO3),而略呈酸性。
雨水可由工业废气中获得二氧化硫(SO2),成为酸雨。
河水每年平均可由其流域中每平方公里带走 100吨的物质,其中约20%在溶液中。
水圈与地壳的上部有较大程度的重叠。
地下水可以环流到地壳内数公里的深度,受热并与岩石发生反应再回到地面。
陆地上火山活动地区常有热泉及其他地热现象。
在洋中脊也有相似的热水活动,并喷出含有金属硫化物的黑烟,温度可达300℃,且有生物群生存在这种环境中。
大气圈(层)地球外部的气体包裹层。
它与水圈相互作用。
太阳的热能使海水蒸发,凝结成云,形成降水。
陆地上的降水,形成径流,由地面或地下返回海洋。
由地面至约15公里高度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其上至50公里高度的大气层为平流层。
由平流层顶面向上至80~85公里为中间层。
更向上到 500公里左右高度为热层。
500公里高度以上为外逸层。
大气圈的温度随高度而变化,对流层内温度随高度而降低。
向上在20~50公里之间温度又有所增高。
在中间层内温度又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最低可达-100℃。
在热层内温度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外逸层是等温的。
大气圈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底部 100公里范围内成分稳定。
大气密度在地面大约为1.2千克/立方米,在100公里高度降为10-6千克/立方米。
在距地表10~50公里间为臭氧层。
在此层中臭氧虽属次要成分,但可以滤去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辐射。
在大气圈中 60~500公里(或1000公里)高度范围内为电离层。
其中由于电离作用而使部分原子和分子带电,形成离子与自由电子共存的状态。
电离层大致由平流层开始,到中间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电子浓度,在热层达到最大值,再向外即与外逸层重叠。
电离层之外为磁层,即地球磁场影响的最外部分。
在此层中离子化最完全,致使形成等离子体,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
在3000公里及1500公里高度上具有特高的强度,形成范·爱伦带。
后者连同磁层的其他特点为人造卫星用于太空探测以来的新发现。
地球的年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是在大约距今46亿年前,由一个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几千万年时间形成的。
重力使星云缩小,并将其大部分质量吸引到中心部位的原始太阳上;紊流使原始星云产生旋转。
原始太阳旋转速度不断增大的同时,星云的其余部分形成盘状。
星云的中心在压缩时,温度不断增高,致使在其核部产生核聚变,释放能量而发光。
太阳周围的盘状物体不断冷却,物质凝结成固体,并因碰撞而逐渐形成一些较大的物体。
较大的物体也易于收拢大部分碎屑而形成行星,并围绕太阳,沿着已消失的盘状体平面上的轨道旋转。
最初凝结的物质是最难挥发的难熔物质,如铁、镍、铝等金属氧化物。
温度再降低则出现构成岩石的硅酸盐类,然后是更易挥发的化合物,如水及甲烷。
由于温度随接近太阳而增高,致使内太阳系的温度未曾低到能使大量挥发物凝结的程度。
最靠近太阳的行星,致密而有金属内核,并且外面包有硅酸盐。
远离太阳的行星虽然能够聚集并保留大量的挥发物,从而更为庞大,但不甚致密,并被认为具有由岩石和冰构成的核部,其外为固态或液态的氢,最外面则为厚层的大气。
这种巨大的行星还伴有岩石和冰构成的卫星。
行星在此以后的演化,在其内部以化学分凝作用为主,在其表面则以被较小物体的轰击为主。
轰击的物体数目逐渐减少,到距今40亿年时,轰击作用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