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741bb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2.png)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难点: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平衡》章节。
2.教学课件。
3.教学案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2.学生回答:如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的问题,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化学平衡常数。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2.讲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动态平衡、可逆反应、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物浓度不变。
3.讲解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物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
4.示例分析:以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例,计算化学平衡常数。
四、课堂练习2H2O⇌2H2+O2N2+3H2⇌2NH3已知:Kc=1.7×10^5计算:N2、H2和NH3的浓度。
五、课堂讨论1.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平衡?2.学生回答:温度、压力、浓度等。
3.讨论分析: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六、案例分析1.案例一:工业制硫酸过程中,如何通过调节反应条件使化学平衡向硫酸的方向移动?2.案例二: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过程中,如何通过调节反应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氧气的方向移动?七、课堂小结2.强调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作业1:教材课后习题。
2.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化学平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化学平衡原理。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教案中公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教案中公](https://img.taocdn.com/s3/m/0fe626b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a.png)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教案中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了解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注重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平衡的知识,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实验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4. 了解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实际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高学习积极性;2. 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和数据,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a.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b. 化学平衡的特点。
2. 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a. 平衡常数的定义;b.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c. 平衡移动规律。
3. 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a. 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推导;b. 平衡常数计算方法;c. 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4. 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a. 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b. 平衡常数的特性及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2. 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3. 学习总结:通过讨论与总结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6640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2.png)
化学平衡教案1. 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反应在达到平衡时的特点和条件,并能够分析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
2.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的分析。
4. 教学内容和步骤4.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1)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2)讲解平衡位置的静态和动态理解,以及平衡状态的特点。
(3)介绍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1)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例演示平衡常数的计算过程。
(3)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4.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介绍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以及催化剂等。
(2)讲解这些因素对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影响机制。
(3)通过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
4.4 习题训练(1)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2)课堂讲解和解析习题,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5. 教学工具和材料•教学投影仪和电脑;•演示用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习题练习册。
6. 教学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习题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学习笔记的评估。
7. 参考资料•《化学》教科书;•《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教材;•网络资源:化学平衡相关的学习视频、文章等。
以上是化学平衡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f0dae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c.png)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主题二第三节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加工制造类
![《主题二第三节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加工制造类](https://img.taocdn.com/s3/m/b46a11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e.png)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 能够分析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反应物浓度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化学平衡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学材料:化学平衡相关实验试剂和溶液。
3. 制作PPT课件,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
4. 安排实验课程,进行实验操作训练。
5.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并举例说明。
2. 展示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3.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二)新课教学1. 化学平衡的概念(1)展示可逆反应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3)让学生举例说明可逆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化学平衡的移动(1)展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压强等。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正逆反应速率。
(3)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4)教师总结并讲解实验验证结果。
(三)实验教学1. 实验一:化学平衡状态的观察(1)实验操作:将一定量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保持温度、压强不变,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3)实验结论: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 实验二:化学平衡移动的验证(1)实验操作:将一定量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改变温度或压强,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改变条件后,混合气体颜色发生变化。
(3)实验结论:改变条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46171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7.png)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观点,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 能够分析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 培养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观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原理,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化学平衡相关实验器械、PPT课件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反应容器等。
3. 准备案例: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平衡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进行分析。
4. 准备习题:设计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用于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回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会放热,有些会吸热,并通过演示实验(如H2还原CuO)让学生观察。
接着提出化学平衡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化学平衡。
2. 讲授新课(1)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如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征。
(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这部份内容相对较难,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讨论和教师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改变温度、压强和浓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这些影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的挪动这部份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回顾前面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2)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是什么?4. 教室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挪动等。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8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0ab60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9.png)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8篇)一、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肯定的可逆反响中,化学反响的正、逆反响速率相等,反响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转变的状态。
可用ΔrGm=ΣνΑμΑ=0推断,μA是反响中A物质的化学势。
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如一个已达平衡的系统被转变,该系统会随之转变来抗衡该转变。
化学平衡是—种动态平衡。
一般用可逆反响中正反响速率和逆反响速率的变化表示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化学平衡的本质:正反响速率等于逆反响速率。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规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三、化学平衡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通用9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选修模块根本概念、根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担当着对前面学问的回忆、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熟悉化学讨论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育学生分析、处理试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力量奠定了根底。
同时,化学反响的限度是熟悉化学反响的一个必不行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响、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学问,只从定性角度讨论一个可逆反响到达平衡状态时的特征。
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纳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三、设计思路:“化学平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拟抽象,为帮忙学生理解把握化学平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学问点,根据“探究(观看)讨论(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一、整体感知概念,通过学生计算沟通研讨及思索和教师的点拨先对化学平衡常数有个整体的熟悉,得出任意反响的化学平衡表达式;二、深入理解概念,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及稳固练习的分析强化化学平衡常数的留意事项;三、迁移应用概念,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展简洁的计算。
《主题二 第三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主题二 第三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https://img.taocdn.com/s3/m/d3ecd85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0.png)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学会分析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化学平衡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恒温水槽、烧杯、试管、温度计、数据记录表。
2. 实验药品:碘化氢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3. 多媒体课件:化学平衡的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
4. 教室布置:黑板、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1) 回顾初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职化学课程《化学平衡》。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钢铁的腐蚀、工业生产中的反应控制等。
2.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1) 化学平衡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2) 化学平衡的特点: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 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以及各物质的状态进行判断。
3.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 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 压强: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 催化剂: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 化学平衡常数:(1) 定义: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
(2) 意义:表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
5. 如何实现化学平衡状态的调节和控制:(1) 找出导致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因素。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9cdfc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f.png)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化学平衡教案模板
![化学平衡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216fa5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d.png)
化学平衡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本质。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理解平衡位置受到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 能够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平衡位置或平衡常数。
5. 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平衡位置受到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平衡位置的计算与预测。
2. 温度、浓度和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反应平衡基本概念1. 引入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平衡位置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 讲解化学反应平衡的符号表示。
4. 解析简单的化学平衡方程式。
5.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一些实例分析。
第二课时: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1.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介绍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平衡常数对反应进行预测的应用示例。
4. 探讨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5.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三课时: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1. 讲解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探讨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3. 分析温度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示例。
4.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温度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四课时: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1. 讲解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探讨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3. 分析压力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示例。
4.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压力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五课时:综合应用与案例分析1. 综合运用平衡常数和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2. 分析一些实际反应的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3. 提供案例分析题目,让学生动手解答。
4. 总结化学平衡的重点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实验操作、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情况。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最新3篇】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最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0fc82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f.png)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最新3篇】探究活动篇一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初三化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
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19905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a.png)
化学平衡教案教案一: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常数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能够计算平衡常数。
2.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平衡常数的计算。
3.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
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反应釜、烧杯、试管、移液管等。
实验药品:气相反应液体试剂、稀硫酸等。
图书资料:化学平衡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5. 教学过程(1) 提问:你知道化学平衡是什么吗?可以举例说明吗?(2) 引入: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并与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做对比,如酸碱中和反应、溶解度平衡等。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气相反应的平衡过程,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4) 概念讲解:讲解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入反应物浓度和平衡常数的关系公式。
(5)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6) 练习与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并进行回答和讨论。
(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6. 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进行相关实验。
教案二:Le Chatelier原理及其应用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Le Chatelier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够分析平衡位置的移动以及平衡常数的变化。
2. 教学重点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难点平衡位置的移动和平衡常数的变化的分析。
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反应釜、烧杯、试管、移液管等。
实验药品:反应物和生成物。
图书资料: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5. 教学过程(1) 提问:你知道Le Chatelier原理是什么吗?可以举例说明吗?(2) 引入:介绍Le Chatelier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影响因素对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影响。
(4) 概念讲解:讲解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因素,并引入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表达式。
高中化学平衡选修一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选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54396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3.png)
高中化学平衡选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4. 掌握利用平衡常数求解反应浓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平衡常数求解反应浓度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定义化学平衡: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平衡态及其特点。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介绍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讲解反应物浓度和产品浓度之间的关系。
3.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平衡常数求解反应浓度。
4. 综合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手段:
1. 教师讲解
2. 课件展示
3. 实验演示
4. 小组讨论
5. 练习题解析
六、教学反馈:
1. 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在线答疑:学生可通过在线平台向老师提问。
3. 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同学讨论学习内容,相互交流。
七、教学评价:
1. 考试评估:可通过考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评估。
2. 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也可作为评价标准。
以上是高中化学平衡选修一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你教学顺利!。
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化学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fe455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f.png)
化学化学平衡教案【化学平衡教案】引言:化学平衡作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学生非常困扰的一个难点。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解决学生的困惑。
本文就是针对化学平衡的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难点内容。
一、知识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3.了解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二、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3.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平衡常数及其计算3.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四、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2.不同物质溶液之间的化学平衡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课结合学生自主学习2.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化学平衡通过PPT或黑板简单地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平衡中物质的状态和化学式。
第二步:介绍平衡常数及其计算通过上课、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要求学生理解平衡常数的生物学意义,明确平衡反应的正反应(左右反应)方向,并熟练掌握计算过程。
第三步: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介绍化学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压强、化学反应物质的浓度等。
通过课堂化学实验和班级活动让学生探究如何改变平衡位置。
第四步:化学平衡实验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并记录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五步: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可设置线上问答平台,辅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七、教学效果评估:1.课堂问答: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活动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作业评估:课堂作业采用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
3.实验成果评估:通过学生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评估,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五篇
![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0a7fa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e.png)
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一课时)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高中化学的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贯穿了本章内容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平衡的知识,在必修二的学习中,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等基础知识,从溶解平衡过渡到化学平衡,教师需要做好架桥连接工作;此外,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讲解时需要不断补充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
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二)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3、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科平衡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五、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六、教学过程[引言] 前面我们学过化学反应速率,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但是化学反应还要考虑能否进行到底,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平衡问题。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必修课本我们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其实在初中、高一接触到的溶液、溶解度也存在这个限度问题,下面我们转入有关的探索。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6b94c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1.png)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平衡常数、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3. 理解平衡反应的影响因素;4. 能够应用 Le Chatelier 原理解释平衡反应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2. 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3. Le Chatelier 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Le Chatelier 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平衡、酸碱溶液等;2. 实验材料:化学平衡的实验资料;3. 课堂活动设计。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 引入化学平衡实验。
二、实验过程(30分钟)1. 进行化学平衡实验,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2. 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3.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
三、理论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化学平衡的性质和影响因素;2. 介绍 Le Chatelier 原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巩固知识点;2.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结合实验和练习,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平衡及 Le Chatelier 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2.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2. 强调 Le Chatelier 原理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学会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Le Chatelier 原理解释平衡反应中的变化。
在实验和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3篇)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b0553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d.png)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3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1】图像分析步骤:一看面(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含义二看线(线的走向与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拐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等)五看量的变化(转化率、浓度、温度、压强等)【2】图像分析方法:1、先拐先平,数值大2、定一议二一、浓度—时间图像例1.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二、速度-时间图像2、下图是可逆反应A+2B 的情况。
反应速率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由图可推断:℃正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若A、B是气体,D的状态是。
三、速率—压强(或温度)图像3、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反应2A(s)+2B(g)2C(g)+D(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正确的图象是()VVV正V逆TBTV逆V正V逆1vV V逆V正V正A CPDP4?m+n p+q ?正反应热t五、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图像: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N(g)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温度(压强)图像6、可逆反应2A+B 2C(g)(正反应放热),随温度变化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和B可能都是固体B.A和B一定都是气体C.若B为固体,则A一定是气体D.A和B不可能都是气体E.A和B可能都是气体其他:7、对于mA(s)+nB(g)度下B的百分含量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n<p (B)n >p (C)x点的状态是v正>v逆(D)x点比y点的反应速度慢p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2化学平衡教案篇二【学习目标】:理解化学图像的意义,能用化学图像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 (实验 2- 7) 2NO 2(气 ) = N 2O4(气)
△ H=-56.9kJ/mol
(红棕色 )
(无色 )
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讨论 ]A :混和气体受热颜色变深,说明①
;
②
。
B :混和气体遇冷颜色变浅,说明①
;
②
。
练习 4、在高温下,反应 2NO2( 气 ) = N2O4( 气 ) △ H=+ 57 kJ/mol
选用 ____ 物质作原料较好。
( A ) CO
( B)石油脑( C5H12、C6H 14) (C)CH4
( D)焦炭
6.在一定条件下, 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 NH 3 的体积分数为 25%。若
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之比是(
误的是 ( ) 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最后降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最后相等。 D、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的减小等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
三.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 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练习 9.在 100℃时,将 0.1mol 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 1L 抽空的密闭容器中,隔一定时
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表格:
时间( s) 0
浓度( mol·L -1)
20
40
60
80
100
c(N2 O4)
0.100
c1
0.050 c 3
① 当体系中物质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
② 当恒温恒容时,体系的总压强有发生变化或当恒温恒压时,体系的总体积 不发生变化 都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③ 混合气体的平均含量不发生变化,也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
④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体系中物 质的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总体积或混合气体的平均含量都不发生变化,
( 1)定义:
( 2)平衡状态概括
逆 ——
等 ——
动 ——
定 ——
变 ——
例 1 : 在 一 定 温 度 下 的 恒 容 容 器 中 ,当 下 列 物 理 量 不 再 发 生 变 化 时 ,表 明 反 应 :
A( 固)+3B( 气 ) = 2C( 气 )+D( 气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学案)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3)常识性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 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通过从日常生活、基本化学反应事实中归纳化学状态等,提高学生 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 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3)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 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重点和难点
_______ 5. 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6.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 四、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某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它们的标志可以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 特征来进行衡量 (1)V 正=V 逆,它是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主要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针 对反应体系中的同一反应物或同一生成物而言。 由于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 速率相等,才使这种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说明可逆反应己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 2)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是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另一个主
要标志。如果反应混合物中某一种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对气
体而言)等保持一定,都说明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3) 从其它角度也可以判断某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但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例如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 可以通过以下 几种情况来判断:
的针筒内吸入 40mL 氯气后, 再吸入 10mL 的水。 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若将此 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以看到何种变化?试用平衡的观点加以解释。
二、影响因素
1、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 :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B: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练习 3: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 的物质的量浓度
D.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例 2.氙和氟单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如下平衡:
Xe( 气 )+2F 2(气)
XeF 4(气 )+ 218kJ
下列措施中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 A )升温
( B)加压
( C)减压
( D)降温
Z+ R+Q 的气体反应速率(υ)与时间(
系, t 1 时开始改变条件,则所改变的条件符合曲线的是
()
t)的关
v
A .减少 Z 物质
B.加大压强
C.升高温度
D .使用催化剂
练习 7.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是 ( )
A. 密闭、低温是存放氨水的必要条件 B. 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m A (g) + n B (g) = p C (g) 达到平衡后, 温度不变, 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 1/2 但达到平衡时, C 的浓度为原来的
1.8 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 + n > p
() B、 A 的转化率降低
C、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C 的体积分数增加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C) 1 个 N≡ N 键断裂的同时,有 6 个 N-H 键断裂
( D )1 个 N≡ N 键断裂的同时,有 6 个 H-H 键形成
第二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
【教学目标】用练习讲评法学习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重点】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难点】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过程】 【复习】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
练习 1、可逆反应 H2O(g) + C(s)= CO(g) + H 2(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改变下列
条件,能否引起平衡移动? CO 的浓度有何变化?
① 增大水蒸气浓度 ②加入更多的碳 ③增加 H 2浓度
练习 2、已知氯水中存在如下平衡: Cl 2+H2O = HCl+HClO 。常温下, 在一个体积为 50ml
___ 2. 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 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 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确定反应是否中达到平衡状态 .
课堂练习: 1.化学平衡主要研究下列哪一类反应的规律(
)。
( A ) 可逆反应
( B)任何反应 ( C)部分反应 ( D)气体反应
2.在 2NO 2
N2O4 的可逆反应中,下列状态属于平衡状态的是(
)。
( A ) υ 正=υ 逆 ≠ 0 时的状态 ( C) c(NO 2) =c( N2O4)的状态
18
例题:在密闭容器中充入 SO2 和由 O 原子组成的氧气,在一定条件
18
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前, O 存在于( )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 、只存在于和 SO3 中
C、只存在于 SO2 和 SO3 中
D、SO2 、SO3 、O2 中都有可能存
在。
例题: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充入 N2 和 H2 合成氨,以下叙述中错
( B)NO 2 全部转变成 N2O4 的状态 ( D) 体系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3.下列哪个说法可以证明反应 N2+3H 2 2NH 3 已达到平衡状态( )。
( A )1 个 N≡ N 键断裂的同时,有 3 个 H-H 键形成
( B ) 1 个 N≡ N 键断裂的同时,有 3 个 H-H 键断裂
重点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难点是化学平衡状态判断。 教学过程:一 . 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正反应: _____________, 逆反应: ________ ________
可逆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可逆反应的特征:“两同”是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a
b
c(NO 2)
0.000
0.060
c2
0.120 0.120 0.120
试填空:
(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到平衡时四氧化二
氮的转化率为 ___________________ 。表中 c2_______c3_____a______b(选填“ >”、“<”、
“ =”)。
( 2)20s 时四氧化二氮的浓度 c1=____________mol L·-1 ,在 0s~20s 内四氧化二氮的 平均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mo·l (L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