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小说悲悯情怀
2024年柔和毕淑敏读后感
2024年柔和毕淑敏读后感2024年,《柔和》这本小说是毕淑敏的最新力作,我刚刚读完,深深被它所感动。
毕淑敏以她独特的笔调和深情的文字,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描绘得生动细腻,使我陷入了故事的世界中,不禁为主人公们的遭遇和成长感到心疼和欣慰。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小山村,以女主人公柔和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细致入微的农村生活场景。
在这个小山村里,柔和是一个天真烂漫、率真勇敢的女孩子,她从小就充满了对生活的好奇和渴望,却因为生活的艰辛、家庭的困境和世俗的压力,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
小说的一大亮点是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柔和的母亲是一个坚强而又无奈的女人,她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找打工的机会。
柔和的父亲则是一位善良正直的农民,他教会了柔和许多生活的道理和原则。
另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邻里和亲戚,他们有的受到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有的则妒忌柔和的聪明才智。
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毕淑敏揭示了农村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柔和经历了许多心灵和成长的历程。
她在农村的学校里勤奋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成绩,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她还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通过与同学们的交往和合作,她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然而,她也面临着许多外界的压力和困扰。
比如,她的家庭贫困,使她常常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她的同学和亲戚们的嘲笑和嫉妒,使她倍感压力和孤立。
但是,柔和并没有放弃,她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努力,不断超越自己,最终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也为自己和家人争得了一片生活的希望。
小说的结尾,柔和来到城市的大学校园,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学生,她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扰。
然而,她并没有感到害怕或者无助,相反,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小说最后一句“柔和走进了大学,在广阔的平原上驰骋”,给人一种开放和自由的感觉,也展现了柔和学会了坚持和追求自己理想的决心和勇气。
灵魂的拯救_毕淑敏小说创作的意义
第24卷第1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V ol.24N o.1 JOURNA L OF X UCH ANG UNI VERSITY N o.1,2005[收稿日期]2004-05-08[作者简介]赵先锋(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西华师大文学院2003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灵魂的拯救———毕淑敏小说创作的意义赵先锋 雷 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 要]毕淑敏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她带着“浓郁的高原情结”从昆仑山走来,以她从军从医的经历高唱着“庄重的生命之歌”,并以“对人类的大悲悯和终极式关怀”来冷静客观地直面人生,启迪良知,呼唤正义和人类的使命感。
她致力于通过文学进行灵魂的拯救。
[关键词]小说;毕淑敏;灵魂;拯救[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5)01-0060-03 当市场经济成为左右社会生活的主流力量的时候,当代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人们抱怨人文精神的匮乏;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正视冷酷现实,借助文学期盼着什么。
作家也在拷问中选择,在拷问中书写时代和自己。
从本质上说,写作是一种拯救:拯救自我,拯救自我和这个时代的关系。
毕淑敏热爱文学的天性也就是自我的精神拯救,她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文学经历过伤痕和反思走向自觉之后登上文坛的。
面对当时新的技巧和思潮的翻新,毕淑敏不为所动。
她不属于任何文学思潮,也不属于任何流派,她以严肃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直面人生,强化着自己的创作。
无论是注目于“西藏的西藏”的“阿里”系列,还是留恋驻足于都市的城市系列,都高举“热爱生命,善待人生”的大旗,并以理想的悲壮、使命的崇高、责任的重大展示于文坛。
王蒙评价说:“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1](P2)一、浓郁的军旅情结“我在那支高原部队度过了十一年,把我一生最好的年华葬在世界的屋脊”,[2](P346)在“阿里”系列里,毕淑敏以从军十一年的女兵的眼光,刻意描绘出雪山兵营少女们纯真美好的青春和特定的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爱恨交织的故事。
2024年读毕淑敏散文集有感心得范例(二篇)
2024年读毕淑敏散文集有感心得范例优秀的书籍能够为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能伴随一生。
阅读散文集,能够在特定的时间里对个人的情感进行熏陶。
在众多杰出的散文作家中,毕淑敏女士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她的文学作品,一举摒弃了20世纪____年代末文坛上琐碎平庸的风格,被誉为“对当代小说的一种救赎”。
毕淑敏女士,身为国家一级作家,她曾长期从事医学职业,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挽救了无数生命,帮助众多求助者摆脱生活的困境,因此被亲切地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她的作品以情节跌宕起伏、文字精湛著称,引人反复品读,深受感动。
在她的故事中,有一个片段令人深思:“你为什么不去读书?”夏导问道。
“因为没有钱。
”“为什么没有钱?”“因为钱在我妈妈那里。
”“你妈妈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妈妈跟别人走了,她不要我了,她带走了家里所有的钱。
剩下我和爸爸,爸爸说他一个人也要供我读书,于是他去挖药材。
在最险峻的悬崖上,他发现了一丛珍贵的贝母,别人都不敢去采,只有我爸爸敢。
但他上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篇《源头朗》不仅讲述了火石从乡村到大城市生活、求学的经历,也深刻描绘了主人公面对理想与现实压迫的内心矛盾。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曾评价:“毕淑敏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心理学家。
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针对我们心灵疾患的处方,这源自她善良的本质和对人心理细微处的深刻洞察。
”阅读毕淑敏的作品,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爱意,这种感受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平息。
2024年读毕淑敏散文集有感心得范例(二)毕淑敏女士,作为一位广受赞誉的作家,其散文作品以清新、健康、充满活力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作品素材源于普通人的生活,虽无过多华丽辞藻,却将平民生活描绘成犹如孔雀开屏般绚烂的景象。
毕女士独具慧眼,捕捉生活中常人忽视的细节,洞察人心,创作出令人心中有所感、笔下所难书的独特画面,引发读者无限遐想与敬意。
在《混入北图》一文中,毕淑敏不仅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一位慈祥母亲的情怀和对儿子的深刻教育。
毕淑敏文笔特点
毕淑敏文笔特点第一篇:毕淑敏文笔特点我从小就知道母爱是伟大的,知道母亲为我付出了许多心血。
当我读了《回家去问妈妈》后,更是深深地感到母亲的伟大。
毕淑敏老师的《回家去问妈妈》一文讲述了她无意间听到母亲说的一次经历,猛然发觉要珍惜现在,快与母亲多交流你不知道的点点感动。
“母亲”,那是多么美好的称呼,它是爱的凝聚,更是鼓励我前进的力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千古名句,虽然是说教师,但它又何尝不是赞颂母爱?是啊,每个母亲都是这样。
我的妈妈也要支撑起各种重负。
在我小时候幼稚的眼睛里,妈妈总是无忧无虑,只须在办公室里坐坐就行了。
长大了,我才知道妈妈要做那么多的事。
回到家,要马不停蹄地做晚饭。
当我吃完饭悠闲地回到房间做作业时,却没有顾到妈妈还在厨房洗碗。
当我做完作业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却没有顾到妈妈还在卫生间洗衣服。
当我临睡前喝着妈妈递过来的牛奶时,却没有顾到妈妈已经做完了所有家务……母亲,我直到过了年才知道你有多么的辛苦,是您让我如此快乐地成长。
但愿您能相信,将来有一天,我会绽放的,也会为您带来快乐。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所以朋友们,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关于“爱”的话题永远是每一位具有文学修养的大师所想要探讨的问题,也是能够让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受到感化的一个永远不会凋谢的命题。
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所谓的“爱”有自身的看法,都对“爱”有不同的定义。
每当我捧着毕淑敏的散文细细品读的时候都被她文字中的那种“爱”所感动,被那种淡淡的“爱”所感化。
在读着这种散文,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
细细品读发现这样的散文也具有这一定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爱”的特点。
本文将从“爱”的人性化特点来简单地讨论一下关于毕淑敏散文中她的独特的“爱”的特点。
一、散文中“爱”的字眼存在方式的独特性阅读毕淑敏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隐匿的现象,这种隐匿的现象在关于“爱”的话题上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字眼的隐匿。
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摘要:毕淑敏在其小说创作中坚持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探究,同时还对人生意义、人性道德、精神追求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其小说中多呈现出对儿童、女性、病人和军人等群体的关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关注和创作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因此,探究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对我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人物、语言、题材、叙事等方面,探究了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征。
希望以此加深对毕淑敏小说的思考和了解,正确看待其创作特点和价值。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创作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文学变革也随之兴起。
文学由以往的遥不可及逐渐转变为大众性、市场性商品,许多偶像派作家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为了取得更高的市场关注度,一味地迎合大众。
在这种时代形势下,毕淑敏却始终坚持对人性的思考和探寻,带给读者感动与启发。
毕淑敏的小说并非一味地讨好与迎合,而是更加关注对人性回归的探究。
其小说创作十分关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大众,并将文学、道德和科学有机融为一体,促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色彩。
一、毕淑敏小说的人物特色毕淑敏深受鲁迅、海明威创作理念的影响,她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在小说创作中,她塑造了坚忍不拔的女子、豪邁坚毅的军人等形象。
毕淑敏的军旅小说打破了以往以部队、国家为背景的创作框架,更加关注对人性的展现与挖掘,并以独特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例如游星、肖玉莲、朱瑞阳、金喜蹦、一号等,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显示出一种军人特有的尊严、慷慨、悲壮。
《阿里》中的女兵游星干练漂亮,家庭环境良好,性格泼辣,因此,男兵对她都敬而远之,她也没有收到过情书。
当她遇到交通员时,心被逐渐融化了,甚至不惜违反军队纪律与男友约会。
随后,战友告发了她的行为,她不得不背负叛国嫌疑与男女不轨的罪名。
最后,为了男友的清白和父亲的名誉,她选择投井自杀捍卫尊严。
在悲冷意境中拷问英雄意识——解读毕淑敏的《昆仑殇》
“ 境 ” “ 雄意识 ” 为文 艺心 理学 的重 要概 意 与 英 皆
毕
一
念 。它们 揭示 了在 艺 术创造 活动 中文 艺家 与其 文 艺
作 品之 间的 因果 相生 、 寄托 遥 深 的 关 系 。“ 境 ” 意 是
、
凄 冷 悲 壮 与 征 服 豪 情 辉 映 的 高 原 意 境
21 0 O年 1 O月
湛 江师 范学 院学 报
J OU RNAL OF ZH ANJ ANG I NORM AL COLLE GE
Oc .2 O t O1
Vo. NO 5 1 31 .
第 3 卷 第 5期 1
在 悲 冷 意 境 中 拷 问 英 雄 意 识
— —
解读 毕淑 敏 的《 仑 殇 》 昆
毕 淑敏 在《 昆仑 殇 》 中创 造 的意境非 常独特 。它
不是单 一 的 、 纯净 的 , 而是 在 自然环 境 中融人 了人物 对其处 境 的种种 矛盾 复 杂的 感受 。小说 的意境 的 自 然环境 是海 拔五 千 米 以上 的青 藏 高原 的 昆仑 山上 ,
昆仑 防区最 高军 事指 挥官 “ 号” 一 主动请求 进行 冬季
超越 。
天 是“ 桓 于人们 视野 的褐 岩 的冰雪 ” 晚上 是“ 盘 , 清冷 的月光 ” 。拉 练途 中 , 高 原 上一 个 难 得 的 晴 朗的 冬 “ 夜 。越是 晴 朗的夜 晚越 是 寒 冷 。 “ 万古 不 化 的 寒 ”在
冰上 僵 卧 了一 夜 , 内脏 都 几 乎冻 成 冰坨 了。 在 这样 ” 凄冷 的难 以让 生命 存 活 的 自然 环 境 中 , 练 部 队 要 拉 自带 生粮 野炊 、 宿 在 冰 天 雪地 、 步负 重 行军 , 露 徒 甚 至穿越 无 人 区 。“ 号称万 山之父 的昆仑 山 , 默地俯 默
2024年毕淑敏孝心无价读后感
2024年毕淑敏孝心无价读后感《毕淑敏孝心无价》是一本短篇小说集,由知名作家毕淑敏撰写。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真实故事,内容主要围绕着孝心这个话题展开。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毕淑敏所展示出来的孝心的力量所感动。
正如书名所言,“孝心无价”,它是一种令人感动和温暖人心的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传统价值观有时会被现实的冷酷所冲击,但毕淑敏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孝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重要品质。
在这本书中,毕淑敏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孝心是可贵的。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许并不出众,他们都只是普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对家人的孝顺和关心,使得他们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反思自己怎样对待家人,是否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其中一篇故事《父男人》讲述了一个养儿防老的父亲如何为自己失业的儿子谋取一份工作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父亲为了帮助儿子找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并最终成功了。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家人对我们的关爱是无私的,他们会为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
另一篇故事《我的床》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故事中,一位老人为了给住院的儿子省钱,选择了只睡地板。
尽管他有机会住进舒适的病房,但他却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因为他觉得自己能为儿子做点什么,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位老人无论如何都不希望让儿子花一分钱,这种无私的付出让我非常感动。
它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让我意识到亲情是无价的,我们应该珍惜并回报家人对我们的爱。
这本书中的故事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家人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有时我们会因为追逐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毕淑敏在书中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是我们栖息的港湾,家人的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通过阅读《毕淑敏孝心无价》,我也有了一些启发和改变。
我决定要更加珍惜父母和家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我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得更合理,让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毕淑敏小说浅析
毕淑 敏 凝 聚 昆仑 经 历体 验 ,冷静 而 出 色地 描 绘 了严 酷 惨 珑 》 、 《拯 救 乳 房 》 、 《女心 理师 》 中 ,毕淑 敏 将 医者 的情
烈 的 昆仑边 缘 地 域 环境 ,抒 写 了如 火 如荼 的 军人 情 怀 ,再 现 怀和 作家 的 审美 意 识 整合 起 来 ,在 文 学 作 品 中为 荣誉 的平 凡 而 漫长 、遥 远 而 人迹 罕 至
的 道路 上 , 以致 人 们 不 易觉 察 。
毕淑 敏 戍 守 昆仑 的 岁月 ,也 正 是文 化 大革 命 从发 生 到演
化 的年 代 ,那 时 的 昆 仑 山也 是 极 左 路 线 统 治 的 王 国 。小 说
眼 。 ” 【2J“冷 ,痛彻 心 脾 地冷 。… …在 万 古不 化 的 寒冰 上 僵
卧 了一夜 , 内脏都 几 乎冻 成 冰 坨 了 。 ” “唯有 昆仑 山才 会
出现 这种 奇观 ,腾起 的波 浪来 不 及落 下 ,便 在 半空 中冻 结 ,
却 依 然保 持 着 前赴 后 继 的身 姿 。 ” 【2】‘‘高原 的景 象 不应 该 是
是 甜 蜜与 幸福 ,而 在毕 淑 敏 昆仑 军旅 生 活所 获得 的体验 中 ,
军人 的 爱情 更 多 的 时 候 是 与 失 意 、痛 苦 相伴 。 小 说 《昆 仑
殇 》 中 , 即使 天天 相 见却 只 能 以信 传情 ,最后 带着 遗 憾 双双
牺 牲 在 拉练 中 的恋 人 郑伟 良、 肖玉 莲 ; 《补 天 石 》 中为 了肩
1 1 6曙 言,展现高原粗暴、残酷、荒蛮的地域风貌,如 “奇寒而威 《最后一支西地兰》、 《昆仑殇》等记述了反常时代赋予各
一 根舸
解读毕淑敏小说蕴含的生命意识
解读毕淑敏小说蕴含的生命意识作者:刘红霞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6期摘要:生命短暂且宝贵,生命渺小且伟大崇高。
当生的痛苦与死的爽快和尊严道德相遇,我们该如何抉择。
毕淑敏以文学探讨生命和死亡,追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生命意识关于生死的认知,孔子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在生死之间,强调生的重要。
当代作家毕淑敏以自身经历和文学作品,阐释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认识,追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毕淑敏16岁入伍,成为西藏阿里高原部队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女兵。
阿里环境异常恶劣,生活非常艰苦,死亡近在咫尺。
加上不愿忍受部队的非人苦难,年少的毕淑敏曾那么热切地渴望死亡。
想在行军中攀越壁立的冰坂时,假装失足滑向无底深渊。
可就在天衣无缝的死亡策划中,生命本能地阻止她走向死亡。
军旅生涯高原物质极度匮乏,精神空白迷茫,面对狂暴的风雪和万古不化的寒冰,面对渺无人迹的亘古荒原,面对近在咫尺年轻生命的鲜血与死亡的震撼,毕淑敏开始郑重深刻地思索生命与死亡。
也许是青年时代给毕淑敏的感受太深,也许是她血管里始终涌动着军人血液,也许是对于伟大和威严的事物有着特殊的热爱,毕淑敏一直在寻找和捕捉蕴含时代与生命本质的东西。
处女作《昆仑殇》是其对生命和死亡的首次阐释。
在“文革”特殊时期,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一号”因不堪忍受被忽略的苦涩,为追求荣誉和光辉业绩,个人主观决断将部队在摄氏零下四十度严寒下,在海拔五千公尺高原永冻地带无人区,进行严格残酷的冬季长途野营军事拉练。
行军中,“一号”不顾一系列伤亡数字,漠视军人生命,破釜沉舟孤注一掷,致使很多战士牺牲在昆仑山脚下。
在恶劣的自然威慑之下,生命显得如此渺小,而人的能动又使战士们的生命彰显出伟大与崇高。
海拔五千米的军旅生涯,使毕淑敏痛感生命的短暂与宝贵,发誓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航程。
《最后一支西地兰》里,焦如海将整个生命同医学事业铸在一起,用自己最后一支救命药西地兰,挽救了医学手术实验狗阿随的生命,自己却因心脏病突发无药急救而猝死。
悲悯与救渎_毕淑敏小说_红处方_浅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J.N ORTH WEST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2.2007悲悯与救渎———毕淑敏小说《红处方》浅析任向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毕淑敏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其长篇小说《红处方》出版当年,就被《南方周末》选为该年度最有影响的10本书之一,并获得首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大奖。
小说体现了作家对欲望生存的逼视、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对吸毒者的深沉关怀,也集中反映了毕淑敏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救渎脆弱生命的强烈意识,是作家开给当下社会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毕淑敏;《红处方》;欲望;生命;拯救[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5(2007)02-0104-04一个多世纪以来,毒品蔓延全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当下,一些人“欲望”横流,欲望成就着毒品,毒品衍生着欲望。
在毒品与欲望的相伴相生中,社会良知被扼杀,生命意义被消解,脆弱生命被戕害。
作家毕淑敏的长篇小说《红处方》,以现实主义的精神,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深刻而冷静地思考“欲望”这一时代命题,深沉叩问生命存在的意义。
可以说,《红处方》这部力作,是作家毕淑敏怀着悲悯的情怀,给社会开出的一剂戒毒良方。
一、对“欲望化”时代深刻而冷静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被无数批评家命名为“欲望化”时代,正如当代评论家雷达所说:“任何作家不可能脱离他身处其间的时代空气。
”[1]毕淑敏写于1997年的小说《红处方》,就烙印着90年代这个特定时代的道德伦理风貌和精神文化痕迹,反映了作家毕淑敏对“欲望”这一时代命题深刻而冷静的思考。
《红处方》将人物设置在当下欲望化的生存情境中,作家用细腻逼真的文笔,通过描绘戒毒医院的生活景况,展示了当时道德伦理价值判断标准失范的情景及部分充满邪恶的欲望人生,也折射出90年代多重价值交叉并存的复杂社会现状。
解读毕淑敏散文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解读毕淑敏散文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作者:王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毕淑敏以其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融入到创作中,形成了作品中独有的生命意识。
在她的散文中,以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和思考、对死亡的关注和生命智慧的思考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了她对人生和生命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毕淑敏;散文;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213-01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上具有博大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读者总会强烈地感受到生命意识的深沉强烈和生命态度的达观大气。
她在散文中贯穿着对于生命的书写和对死亡的关注,以及生命存在与关爱的智慧追寻。
她的生命热力和思想深度,源于她对生命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融入到作品中,形成了散文中独有的生命意识。
一、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和思考因为有过藏北高原22年从医的经历,毕淑敏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她无法容忍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命的漠视。
她的散文站在生命存在的角度上对生命艺术进行书写,对生命存在予以深刻的精神关注。
《信使》中描写的那个老医生,戍边多年,他总能非常准确为新兵预测邮车到达的时间。
等到他探望家人的机会终于来临,他为大家带走一旅行包的信件,然而他同那些信一起再也不见踪影,“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
在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生命就像放飞的风筝,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
《灵魂飞翔的地方》一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它是无限长链中闪烁的一环,它是造化轮回中奇异的组合。
”[1] “我们原本是从自然中来,我们必有一天要回到自然中去。
在这个短暂的旅途之中,我们要千百倍地珍惜生命。
”[2]生命的微妙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生命,却没有相同的命运,能够领悟生命真谛的人才不虚此生。
生命是宝贵的,对于每个人都同等重要,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会引起所有人对生命重要的关注。
毕淑敏《悲悯生命》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毕淑敏?悲悯生命?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科技开展了,现代人读的是电子读物,乘的是波音飞机。
作家,比以前不好当。
你能看到的书,他人也能看到。
你能参观的自然景点异域风光,别人也许去过得更早更多。
从前的诗人,骑一小毛驴,走啊走,四蹄就踏出一首千古绝唱。
现代你就是跨着登月火箭,也是干抓一把火山灰阑珊归来。
也许是不自信,我根本上不写游记,不写历史,不写我的时代以外的故事。
我将笔触更多地剖向我所生长的土壤,目光关注危机四伏的世界。
写作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荣耀与梦想〔绝无贬低专写短篇小说的大师的意思〕。
几年前,当我决定开始写作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具体写什么内容,一时拿不定主意。
经过多年储藏,很有几份材料,是可以写成长篇小说的。
它们像一些元宵的胚芽,小而很有棱角地站在我的糯米面箩里,召唤着我,期待着我均匀地摇动它们。
让它们身上包裹更丰富的米粉,缓缓地膨胀起来,饱满起来,变得洁白而蓬松,渐渐趋近成品。
委实有些决定不下。
想写这个,那个又在诱惑。
放下这个,又觉得于心不忍。
后来我很坚决地对自己说,既然对我来说,哪个都敝帚自珍,就想一想更广阔的人更迫切需要什么。
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
这样一比拟,对于毒品的痛恨和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就凸现出来。
也许是我作过多年医生的经历,同病人携手与死亡斗争,我无法容忍任何一丝对生命的漠视与欺骗。
也许是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当兵的十几年生涯,使我痛感生命是那样珍贵与短暂,发誓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的航程。
一位屡戒屡吸的女孩对我说,她是因为好奇加无知,才染上毒瘾的。
我说,报上不是经常宣传吗,你为何置假设罔闻?她说,我们不看报。
看了也不信。
如果你能写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让更多的人早点读到,也许可以救命。
我不相信文学有那么大的效力,就像我当医生的时候,不相信医学可以战胜死亡。
但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
我要用我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
整个?红处方?的写作,是离开北京,在我母亲家完成的。
直面死亡困境,追问生命价值——论毕淑敏小说创作中的死亡主题
直面死亡困境,追问生命价值——论毕淑敏小说创作中的死亡主题直面死亡困境,追问生命价值——论毕淑敏小说创作中的死亡主题摘要:本文以毕淑敏小说创作中的死亡主题为中心,通过文本分析与综合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探讨毕淑敏小说中面对死亡的生命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思潮。
首先,从小说中生命的形象出发,谈论毕淑敏小说中面对死亡的生命态度,之后论述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意义,细篷着举几个破例进行分年、分析,阐明毕淑敏小说中对于生命的评价。
然后,文章分析毕淑敏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人类困境:工业革命、宗教信仰危机、家庭价值沦丧等。
最后,文章通过对本文所使用的关于毕淑敏小说中死亡主题和生命价值观的探究结论的理路总结,提出毕淑敏小说中死亡主题对人们的启迪和感召,启示人们需要直面死亡、追问生命的价值,在既定的人生轨迹中,用真诚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生命的瞬间。
关键词:毕淑敏;死亡主题;生命意义;社会背景;人类困境;追问生命价值。
提纲:一、毕淑敏小说中面对死亡的生命态度1、生命的形象呈现2、生命态度的反思二、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意义1、生命价值的表现2、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三、毕淑敏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人类困境1、工业革命的压力下的人们命运2、宗教信仰危机和社会价值混乱3、家庭价值的沦丧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四、死亡主题启发人们直面死亡、追问生命价值1、一生只能有一次的幸福2、人性的启示3、人生自省的意义结论:毕淑敏小说中死亡主题对人们的启发和感召。
我们需要直面死亡,追问生命的价值,在既定的人生轨迹中,用真诚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生命的瞬间。
1. 毕淑敏小说中面对死亡的生命态度该提纲主要探讨毕淑敏小说中生命态度的表现以及作者对生命的反思。
论文可以引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来阐述观点,说明作者如何通过小说创作表达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2. 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该提纲主要探讨毕淑敏小说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生死事件和人物演变来说明。
同时,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的情况,说明小说中生命意义的现实意义。
悲悯生命 阅读答案
悲悯生命毕淑敏科技发展了,现代人读的是电子读物,乘的是波音飞机。
作家,比以前不好当。
你能看到的书,他人也能看到。
你能参观的自然景点异域风光,别人也许去过的更早更多。
从前的诗人,骑一小毛驴,走啊走,四蹄就踏出一首千古绝唱。
现在你就是跨着登月火箭,也是干抓一把火山灰阑珊归来。
也许是不自信,我基本上不写游记,不写历史,不写我的时代以外的故事。
我将笔触更多地剖向我所生长的土壤,目光关注危机四伏的世界。
写作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与梦想(绝无贬低专写短篇小说的大师的意思)。
几年前,当我决定开始写作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具体写什么内容,一时拿不定主意。
经过多年储备,很有几份材料,是可以写成长篇小说的。
它们像一些元宵的胚芽,小而很有棱角地站在我的糯米面箩里,召唤着我,期待着我均匀地摇动它们,让它们身上包裹更丰富的米粉,缓缓地膨胀起来,丰满起来,变得洁白而蓬松,渐渐趋近成品。
委实有些决定不下。
想写这个,那个又在诱惑。
放下这个,又觉得于心不忍。
后来我很坚决地对自己说,既然对我来说,哪个都敝帚自珍,就想一想更广大的人更迫切需要什么。
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
这样一比较,对于毒品的痛恨和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就凸现出来。
也许是我做过多年医生的经历,同病人携手与死亡斗争,我无法容忍任何一丝对生命的漠视与欺骗。
也许是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当兵的十几年生涯,使我痛感生命是那样宝贵与短暂,发誓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的航程。
一位屡戒屡吸的女孩对我说,她是因为好奇加无知,才染上毒瘾的。
我说,报上不是经常宣传吗,你为何置若罔闻?她说,我们不看报,看了也不信。
如果你能写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让更多的人早点读到,也许可以救命。
我不相信文学有那么大的效力,就像我当医生的时候,不相信医学可以战胜死亡。
但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
我要用我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
整个《红处方》的写作,是离开北京在我母亲家完成的。
有朋友问,你写作此书的时候,是否非常痛苦与沉重?我说,不是。
浅析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情感
浅析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情感作者:包雯瑾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在文学领域,毕淑敏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而每一个女性角色的或坚强或卑微或不堪,最终都有其令人动容的发光之处。
女性情感在她的小说中附着在每一个女性角色内心。
细腻、厚重、卑微、感动……她,以及她们用自己的情感书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这些情感组成了不为人熟知的女性感性世界,深度表现了作者从自身女性角度出发,呼吁社会对不同阶层女性情感加以关注的希望。
关键词:女性;毕淑敏;情感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22-01毕淑敏作为新时代女性文学作品的代表者,带着其具有传奇色彩的个性体验,以其独有的女性角度和笔触尽情书写着对人生不同一般的理解和顿悟。
王蒙曾说:“即使做了小说,也似乎没有忘记她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心,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也正是因为这样,她被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一、医者仁心从医数十载在毕淑敏在刻画描写与自己本职工作的角色时总是信手拈来,不论是《红处方》中刚正不阿的简方宁,还是《女心理师》中怀揣伟大梦想的贺顿,亦是《预约死亡》中本色出演的毕淑敏,无一不怀揣着仁义的心,在救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与自己的约定。
《红处方》中是我国第一篇描写吸毒的作品。
毕淑敏对于主人公简方宁倾注了无限热情。
每一次的登场,简方宁总是衣着朴素却用威严令人折服,即便是身处戒毒所,每日的工作如同与魔鬼战斗,也丝毫不妨碍她的从容自信。
信手拈来的美貌与自信总轻易让人为之折服。
当被病人庄羽设计陷害染上毒瘾之后,她依旧在性命的最后时刻平静的写下遗书,告诉所有人,“一项伟大的事业,是要用生命献血做祭品的”。
同样作为医生的贺顿亦是如此。
《女心理师》是一部讲述女性在苦难中实现自我救赎的小说。
主人公贺顿并不具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红处方》中简方宁美丽优雅的气质,但唯一相同的是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
毕淑敏作品读后感
毕淑敏作品读后感毕淑敏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
她的小说中常常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在她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她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读过的一部毕淑敏的作品,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红玫瑰与白玫瑰》,它讲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女孩,一个叫红玫瑰,一个叫白玫瑰。
红玫瑰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女孩,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而白玫瑰则是一个内向、敏感的女孩,她对生活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在小说中,毕淑敏通过这两个女孩的故事,表达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
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她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她们对生活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红玫瑰以乐观的心态和努力的行动,最终走出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白玫瑰则因为消极的心态和自怨自艾,最终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通过这个故事,毕淑敏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乐观向上的态度可以让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消极悲观的态度则会让我们陷入自我设限和绝望之中。
毕淑敏用她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除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毕淑敏的作品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展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惑。
她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毕淑敏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她的作品不仅让我感动和震撼,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学习红玫瑰的乐观向上,努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也会警惕自己不要陷入白玫瑰那样的消极情绪和自我设限中。
悲悯与救赎——论毕淑敏后期小说
悲悯与救赎——论毕淑敏后期小说
李艳霞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曾到西藏从军过的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面对随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欲望膨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后期小说中对正在演变的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扫描与探讨,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开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和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体现了悲悯的情怀与救赎的意识。
【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李艳霞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悲悯与救渎——毕淑敏小说《红处方》浅析 [J], 任向红
2.女心理师的心理救赎——试论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的创作心理和拯救情怀[J], 陈颖
3.童年创伤与自我救赎——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的心理学解读 [J], 赵树勤;张刘薇子
4.童年创伤与自我救赎——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的心理学解读 [J], 赵树勤;张
刘薇子
5.悲悯与救赎——论毕淑敏后期小说 [J], 李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淑敏小说的悲悯情怀
毕淑敏是当代文坛的一位具有独特个性,以芸芸众生为关注对象的女作家,由医而文德生活经历给了她丰富的人生体验,她的作品作品总给人以沉静、冷峻的感觉,渗透着对生活的豁达与领悟。
在毕淑敏的小说中。
女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观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无一步闪烁着让人近乎崇拜的精神光辉,读者在用虔诚,用敬仰与他交流。
作为一个兵,一个女兵,一个高原上的有着人之正常德生理欲求的漂亮女兵,游星却是在无助于凄凉中走向死亡……人难道就不能有丝毫个体性的追求吗?
在《预约死亡》中的郁客秋,为工厂索回三角债立下汗马功劳的有功之臣,就因为声明不好而得不到应受到的尊重。
竟然用生命也换不来女厂长的鞠躬。
乔先竹,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可她的因爱而生发的一切行为举止却染我们强烈的感受到母性的崇高与伟大。
母亲以自竭式的奉献,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生命,生命就以这种“前仆后继”的方式延续着,而延续的原动力,就是这种舍身忘死的亲子之爱。
临终关怀医院的护士小白,是一个心灵同外表一样美丽的女性,作者用童话式的笔法刻画了这位美丽又善良的姑娘,她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美德,显示着不可抵抗的魅力。
在光怪陆离的戒毒医院,作者设置了代表善于美好的简方宁,让她担负起拯救人性沦丧的重任,然而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正义、善良
的人们,却在恶人恶行面前显得弱小被动,正义的斗争处处受到牵制。
家庭婚姻的缺陷,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医院管理中的漏洞,使她美好的愿望无法在短时期内成为现实,甚至用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跟恶的第一个回合的交锋,作品揭示了人类在卑劣贪欲的对抗中的困窘与无奈,悲悯之情跃然纸上。
积极的肯定美,肯定一切有价值的、有生命的东西,是毕淑敏小说创作的一贯原则。
然而面对沉重的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百态,作为一个有正义的作家,大胆的揭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似乎更有力的体现了作家对人的深层思考。
在《预约死亡》中,毕淑敏既塑造了内挖统一的人物形象小白,也刻画了动机和行为由些悖离的人物形象,如齐大夫和即将出国定居的博士。
即将成为法国人的博士不但爱他的母亲,也算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我是独子,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假如我不能亲自给她老人家送终,我的心灵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悔恨无穷……我辛劳一生的母亲应该有一个善终,她只有灾我的怀里死去,其他任何一种死法我都不能接受。
”但是出洋的诱惑还是战胜了虚伪的孝顺,为了按时出国,他竟打算把自己的母亲活活的冻死、饿死,无论他赠杨为自己辩护,相信异国他乡的漫漫人生的旅途他将永远难逃良心的谴责。
作为医学院的高材生,齐大夫在临终关怀医院工作,“没有丝毫的成就感,你所有的病人都死了,死了……”临终关怀医院是正经医生的地狱,这是婆婆妈妈的慈善家施舍爱心的地方,它和真正的医学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借齐大夫这番貌似合理的
宏论带读者进入了对伦理道德这一社会问题的思索,但齐大夫毕竟是一个有高尚医德的医生,尽管他对他现在的工作不满,但仍兢兢业业,多么矛盾的一个人啊!可不正是因为这矛盾才显得真实吗?到《红处方》,作者通过对吸毒者畸形心态的剖析,对人类心灵弱点的解剖更加深刻、精细透彻了。
作品从广阔的社会背景来刻画各种不同的吸毒者,把吸毒这一世界性的社会弊病从单纯的人性恶的小圈子来出来,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惨痛的慢性或自戕者是怎样与人们自身的过失、错误和社会不合理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远的。
作品所重点刻画的庄羽,仅仅因为好奇导致了他祸及一生的错误选择。
是他人性中的弱点使她无法摆脱毒品的纠缠,终于在恶的泥淖中沉沦下去,冷酷、自私、敌意、嫉妒……吸毒者无可救药时的极端残忍在他身上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
琪仁吸毒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父母的离异给他幼小的心灵投下阴影,使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他为斩断恋母情结而诱发了性变态——同性恋,在贫乏、空虚百无聊赖中,他陷入毒品这一温柔的陷阱。
作为贩毒者的三大伯,他抓住戒毒病人视毒如命的薄弱心理,利用政策的空子,披着戒毒的外衣,躲在病室的一角在贩毒中牟取暴利,还有张大膀子等,这些人身上都集中了人性的恶。
欲望的毒素浸透了他们的心灵,在人格是非的较量中,他们成为恶的俘虏和奴隶。
对于这群人在哀其不幸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令人悲叹的人性的悲剧。
作为前医生,毕淑敏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作为现代作家,她以疗
治受害者的人心为使命,正如作者所言:“医学与文学面对同样的标本,它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身的健康和心的美好。
”有感于此,毕淑敏手中的笔,就如同手术台上的手术刀,是“不肯将其视为名扬立家的工具的”;因为他知道这是关乎人命的生死攸关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她与鲁迅先生的文学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即以人性的角度去审视社会,不断得寻找人性弱点的病根,力求改变和治疗,以构建理想的人性,正是这种对人性的当代发展的密切关注,使她的作品处处高扬着人文精神的旗帜。
与大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同的是毕淑敏不是居高临下的瞥视众生,而是以剧中人的姿态向我们娓娓道来,多了一份平和、一份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