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基础
![文艺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e3f201b6294dd88d1d26bd8.png)
绪论1、文艺理论的内容及关系①文艺理论四个要素,即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②文艺理论五个专题,即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流动--反馈"的过程:(文艺本质论)社会生活发生发展论(文艺创作论)艺术家艺术品接受者(作品构成论)(鉴赏批评论)2、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发展轨迹:①作为框架体系要了解文艺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②作为发展轨迹要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
例如:中国:孔子、孟子的提法;曹丕、陆机、刘勰的作品;李渔、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王国维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作品;狄德罗、莱辛、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
第一章文艺的本质[重要名词概念]1、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
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2、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3、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
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
4、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5、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cfad003968011ca2009134.png)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本节概述: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文艺理论基础
![文艺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491e82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8.png)
文艺理论基础绪论一、文艺包括:文学和艺术。
1、艺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即文学)。
2、文学艺术的特殊性:第一,从形象特征来看,具有间接性。
第二,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一切艺术的核心因素。
第三,从文学的社会效应看,文学位居榜首。
二、文艺学包括:1、文艺史,主要对象是文艺创作。
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
2、文艺评论,主要对象是具体的文艺家和文艺作品。
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
3、文艺理论,从宏观视角,总体把握。
三、文艺理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1、四种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2、五个专题: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3、艺术四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和批评传统》一书中首先提出。
四、文艺理论的作用有哪些?1、指导文艺创作。
2、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3、培养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五、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1、中国古典文艺理论。
(1)萌芽:春秋时代。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老子的“大智若愚”等。
(2)繁盛:魏晋南北朝。
曹丕写出了我国文艺史上第一篇专题性文学论文《典论.论文》。
钟嵘的《诗品》。
陆机的《文赋》。
刘勰的《文心雕龙》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典文论形成了高峰。
(3)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4)元明以后: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红楼梦》、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
(5)中国古典文论大多停留在即兴印象式的评点或简略感悟式的泛论上。
2、西方文艺理论。
分古典期和现代期。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亚理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2)文艺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奇罗。
(3)真正兴盛是在17世纪之后。
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4)西方文艺理论比较注重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上面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据,以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原则。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7e5d1e7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3.png)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文艺本质论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一)20世纪以前,除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摹仿说”和在它的阻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以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提出艺术即仿照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以为形式是能动的制造性力量。
从文艺振兴开始,“摹仿说”慢慢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以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本来来本的“再现”,而轻忽了文艺制造的能动性。
二、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以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以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要紧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显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进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以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势,但由于过度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今世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熟悉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种大体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其一、以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故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以为意识是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一词最先由法国的观念论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801年提出,其大体含义是观念学的意思。
他的观念学强调“感觉”在熟悉论上的作用。
中外著名文艺理论著作目录
![中外著名文艺理论著作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5dcfa7d5ad51f01dc281f1b3.png)
中外著名文艺理论著作目录一、中国(12种)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章学诚:《文史通义》李渔:《闲情偶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二、西方(34种)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布瓦洛:《诗的艺术》莱辛:《汉堡剧评》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维柯:《新科学》泰纳:《艺术哲学》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温克尔曼:《歌德谈话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列·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论文学》克罗齐:《美学纲要》尼采:《悲剧的诞生》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罗丹:《艺术论》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诺思诺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罗曼·英伽登:《文学艺术作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J·卡勒:《结构主义诗学》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赫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特雷·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7a444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f.png)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及它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表达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觉悟。
因此,他们对文艺创作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理论观点1.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关注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它能够描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提供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艺作品应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3. 人民大众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发扬人民大众的创造性。
人民大众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观点和声音应当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来。
文艺创作应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
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文艺创作受到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强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现实反映,鼓励艺术家关注劳动人民和工农大众的生活。
许多文艺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列宁斯大林文艺理论
![列宁斯大林文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d8c16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5.png)
列宁斯大林文艺理论
列宁认为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反映人们经济、政治、社会等生活境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由这种生活境况所造成的社会心理。
文艺对自己时代社会心理反映的越深刻,越富有独创性,文艺就越富有开拓性的意义和价值,越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无产阶级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是在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但是,它们的这种形成过程,又是遵循文艺认识自身的发展辩证法,沿着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实现的。
因而,无产阶级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与以往文艺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扬弃关系,是以往文艺必然的合乎规律的新发展。
列宁坚持以唯物辩证原则作为意识形态的方法论,不再笼统地谈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是直接强调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主张开展意识形态批判的同时注重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呼吁对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
斯大林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但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国内外特殊环境所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存在较大的偏差,使苏联意识形态话语受到禁锢和窒息,意识形态工作走向僵化道路和教条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58f99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5.png)
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是学术界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探讨的一门学科。
它以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以审美理论、文艺批评理论等为研究方法,旨在探寻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进而拓展人类文化的边界。
文艺理论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首先,它探讨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作品语言、结构、意象等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作品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其次,文艺理论研究探讨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读者或观众的情感反应和体验的研究,探讨了艺术作品对人们情感、理智以及道德观念的影响。
再次,文艺理论研究关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的总结和梳理,寻求作品创新的内在原因和规律,并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艺理论研究如何把握好文学艺术的审美和人文价值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面对当代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文艺理论研究需要注重解读现实生活中的文艺现象,关注社会变革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对个体心灵的震撼和激励。
在审美上,文艺理论研究应该关注作品的独特审美风格和表达方式,跳出传统审美准则的框架,以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艺术,为创新的艺术形式提供思想支持和理论支撑。
在人文上,文艺理论研究应该关注艺术作品对社会和个体生活的价值,探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艺作品的写作和研究来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文艺理论研究的实践中,学者们需要潜心研究,探究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特征。
同时,要保持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关注当代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观察和分析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思想、意向和艺术风格,以便给予合理的评价和理论解释,从而促进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总之,文艺理论研究对于深化人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推动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能够加入到文艺理论研究的行列中来,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的美学和人文价值,为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文艺理论基础知识
![文艺理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dcc8f9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b.png)
文艺理论基础知识文艺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文艺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艺的本质。
文艺作品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基于真实事件的。
通过文艺,作者能够传达对世界的看法、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美的追求。
比如,一部小说可能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问题;一幅画可能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出画家内心的情感。
文艺作品的构成要素也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从文学作品来看,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
人物是作品的核心,他们的性格、动机和行为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情节则是一系列事件的串联,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它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人物和情节提供了背景和氛围。
在艺术作品中,如绘画、雕塑等,形式、色彩、线条等元素则起着关键作用。
再来说说文艺的创作过程。
创作并非凭空而来,它往往源于作者的生活积累、观察和思考。
作者通过灵感的触发,将内心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作品。
在创作中,技巧和手法的运用也十分重要。
比如,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明暗对比等技巧可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文艺作品的风格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这与他们的个性、经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有的作者风格豪放奔放,有的则细腻婉约;有的注重写实,有的倾向于抽象。
比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和浪漫,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文艺作品的接受和欣赏也是文艺理论的重要环节。
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会带着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情感去理解和感受。
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而且,欣赏文艺作品还与时代背景有关。
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文艺与社会的关系也不容忽视。
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现象、问题和价值观。
《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
![《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ae85a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d.png)
《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文艺理论基础》是一门学习艺术及文学理论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于文艺的本质、发展及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于文艺的本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学习文艺的发展史及相关理论,我认识到文艺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体的情感和个人体验的表达,更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思想和情感的集合。
文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常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出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同时,文艺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的运用,以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价值观等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其次,通过学习文艺理论,我对于分析和评价文艺作品有了更系统、深入的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文艺理论包括主义、形式主义、意象主义、实践主义等多个学派和流派。
对于每个学派和流派,我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进行了反思。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认识到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作品表面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更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深度。
因此,在评价和分析文艺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以及艺术形式和技巧与之相结合的方式。
此外,在学习《文艺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到文艺创作是一个关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探索过程。
艺术家通过创造作品,诠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问题,为人们提供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艺术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体的创造性活动,更是社会群体共同思考和交流的方式。
通过学习文艺理论,我更加意识到文艺创作是一个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家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表达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文艺教育的重要性。
文艺教育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综合素质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972bc0d5bbfd0a79567350.png)
1.文化(1)广义的文化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体。
”(2)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掌握知识的多少、涵养的粗细等。
(3)符号学的文化概念。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2. 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意象的间接性、概括的广泛性、思想的丰富性。
3. 再现和表现再现是描绘人、事、物的客观情貌,使社会生活中事物再度呈现在文艺作品之中。
它强调了客体的一面。
叙事作品再现成份多一些,如电影、戏剧等,侧重于再现客观生活的情状。
表现是侧重于传达作家主体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看法、主张,表达他对事物、人生的主观情感。
它强调了主观的一面。
抒情作品一般表现成份多一些,如抒情诗、散文等,比较侧重于抒发诗人与作家的主观情感。
再现与表现互相包容,不能截然分开。
任何再现都是作家审美认识的结果,都打上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烙印。
同样,任何表现总是来自一定的客观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再现。
再现是表现的基础和本源,表现是再现基础上的升华与创造。
文学创作对生活反映中,表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家对生活的表现能力决定着文学作品的价值的高低。
第3章文学话语4. 本文(文学作品)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还没有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
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本文的构成看成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本文由表及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5. 文本文学文本是读者阅读已经阅读,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
文本不同于本文(文学作品):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文具有未定性,不是一个自足性的决定性的存在,它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完成,才能成为文本(文学作品)。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fa3b39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1.png)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一、文学基本理论1、(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马列文论1、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4、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6、董学文、荣伟《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三、古代文论与美学三、古代文论与美学1、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2、郭绍虞、王文生《历代文论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年版。
张少康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张少康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年版。
4、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年版。
6、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四、西方文论与美学四、西方文论与美学1、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文艺概论
![文艺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9c8f96231b765ce050814f1.png)
文艺概论绪论文艺理论的性质内容文艺理论的功能作用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文艺理论的发展轨迹文艺理论的学科特点文艺理论的学习方法▲关于“文艺”在通常情况下,“文艺”是“文学艺术”的合称,它包括文学和艺术两大类。
严格说来,文学又属于艺术中的一类。
▲艺术的分类按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1、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等) 2、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工艺美术等)3、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等)4、语言艺术(文学)▲“文艺”并称的原因1、从形象特征来看,它同其他艺术门类具有较大的审美差异。
其他各门艺术都具有形象的直感性,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如音乐诉诸于人的听觉;绘画诉诸于人的视觉;雕塑诉诸于人的视觉和触觉;戏剧、影视诉诸于人的视觉和听觉。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形象的,它与文字符号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必须凭借读者的理解、想象来感知文学形象。
2、从文学的的艺术地位和它的影响力来看,它是一切艺术的核心因素,对其他艺术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甚至直接成为其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音乐”,有间接以文学为主题音诗、交响诗,有直接同文学结合的歌曲、歌剧。
3、从文学的社会效应看,各门艺术虽各有所长,不可一概而论,但从总体来看,无疑文学位居榜首。
如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等在西方的影响;唐诗、宋词、《西厢记》、《红楼梦》在中国的影响,任何其他艺术都是望尘莫及。
一、文艺理论的性质内容(一)文艺理论的性质文艺理论是一门研究文艺的本质性质和规律的学科。
文艺学就是研究文艺的科学。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艺史、文艺评论、文艺理论▲文艺史——按照文艺发展的脉络,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对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艺家、文艺作品,以及相关的文艺状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力求寻绎出文艺发展的规律。
主要对象: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侧重于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对当时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现象,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以便引导文艺创作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15c7b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19.png)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原理,对文学和艺术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利益、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
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受到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服务于劳动人民的利益,倡导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反对唯美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艺术的干扰。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来源于它对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情感的深刻把握,而社会价值则表现在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作品既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又要具有批判现实的社会意义,这种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
此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性的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
认为,文学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反对庸俗化和唯美化的文艺作品。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艺术家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为人民群众创作高品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文艺创作观念和评价标准,
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注重审美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倡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性的文艺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引导文学艺术创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文艺理论名词解释
![文艺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ff1685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6.png)
名词解释:第一章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20 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20 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西方文艺理论 资料
![西方文艺理论 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8db610e7cd184254b3535c9.png)
1 【1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概况直觉主义是20 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n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一、直觉主义:柏格森 1 .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 ,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 .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评价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 说的差别: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优点: 1 。
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 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 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三、意识流优缺点:优点:用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fc167dd176eeaeaad1f330e8.png)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一、文学基本理论1、(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马列文论1、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6、董学文、荣伟《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三、古代文论与美学1、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2、郭绍虞、王文生《历代文论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张少康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四、西方文论与美学1、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章安祺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科林伍德著《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文艺理论要点
![文艺理论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9345370722192e4536f690.png)
文艺理论考试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4题,共20分)1、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p642、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情况。
即兴的特点是乘热打铁。
即兴即是物化阶段语言、文字的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必要手段。
p1493、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和文字符号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p1494、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依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主体呈现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p3245、文学:文学包括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广义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p45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及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本质上是交织着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思维。
p1307、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德国诗人席勒在1789年4月27日致歌德的信中第一次从美学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个词。
1850年9月21日,法国作家尚弗勒里在《秩序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文章《艺术中的现实主义》。
1855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库尔贝的两幅画遭到主办者贬抑而未能入选。
库尔贝便在博览会旁边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之后,尚弗勒里同小说家兼批评家杜朗蒂一起,创办了一个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共出6期)。
1857年尚弗勒里在论文集《现实主义》的序言里,称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方法的创始者之一;并同时列举了狄更斯、萨克雷、C.勃朗特、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一批英国和俄国作家的名字,企图给现实主义提出某种纲领性的东西。
欧洲一个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文艺流派和文艺思潮,即由此而来。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引入阶段
由于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凭借着其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批判意识,构成了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个阶段。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原本是西方文学观,20世纪初引入我国。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使用了“写实派小说”的称谓。
1915年,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开始真正论及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加上文学研究会等一大批文学社团、刊物的身体力行,20年代文坛上便很快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此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高扬“为人生”的口号,强调文学与人生社会的关系,力挺文学应充分承担社会批判的使命。
因此表现人生、改造人生就成为2O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大旗。
二、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
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
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在韦勒克看来,历史性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比较可行的一个准则,他援引奥尔巴赫对《红与黑》的评述说明这一点:"主人公'植根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总体现实中,这个现实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
三、现实主义的特征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
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
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
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特征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原则,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
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
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
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则。
”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小说是“现实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再现。
在这里,关键在于典型”。
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
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
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
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
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四、现实主义的历史地位
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而走上历史舞台的。
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
他们不但同浪漫主义作家一起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且在创作上也沿用浪漫主义文学惯用的一些题材和手法。
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
这一文艺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最后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和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满于浪漫主义文学耽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
他们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
这样,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为其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五、现实主义的未来
总的说来,现实主义之所以以“现实”命名一种文艺思潮,从概念上不难看出这种文艺思潮的宏观技术手段是基于现实而隐喻其他。
但历史上对现实主义的见解之差异主要是产生在对求真和求美的配比以及度的认同上。
无论是基于何种方式论述,但主要的分歧还是对于再现生活的程度以及对美的观念理解不同。
但是得到一致认同的是,现实主义文艺中即便是对丑陋的再现也是为了通过鞭挞之而仰望善的理想。
也就是说,这些作者可能对真与美在现实主义中的价值的认可程度不同,但都有从善的倾向。
历史上所有的现实主义的讨论者几乎基于一种认可,即文艺顺乎并宏扬道德。
这是避免不了的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因为文艺只
要关乎现实就必然产生道德判断,而道德律要求这一判断必须以善居其首要,至少不可逾越逆悖道德律的底线,否则,逆悖道德律的现实主义就会消解在沉沦的社会里,成为了真正的恶之花。
现实主义的作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描写投入主观情感,参与对生活的评价。
应当说,塑造民族性格,描绘社会现实,反映时代变迁,展现人们的历史命运、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是现实主义的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艰辛而又辉煌的道路。
尽管这中间经历了历史的曲折和新时期以来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伴随着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通过不断用新的思想资源和艺术成果来丰富自己,一直以介入现实和人生的优势,成为中国当代的占主导地位和起支配作用的文艺思潮,走势依然强劲,显示出不可超越和不可取代兴旺的态势,蓬勃着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对历史、人文和审美的开掘和拓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