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知识点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实权)
2、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两个政权并存;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内外政策。
胜利标志:“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发起总攻的炮声,攻占冬宫。
结果: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⑤1917—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国内战争(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内容;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醒,为五四运动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立;④中共成立后,学习苏俄、苏联经验,并得到其帮助。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的探索:实施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①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特点(核心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②成立苏联(1922年)。
最初: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地图位置);后来扩大到15个。
区分:“沙俄”(1917年前)、“苏俄”(1917——1922年苏联成立前)、“苏联”(1922——1991苏联解体前)、俄罗斯(1991年苏联解体后)
2、斯大林的探索:苏联实现工业化,实现农业集体化,形成斯大林模式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①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的情况下,起过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盲目的个人崇拜导致了民主法制遭到践踏,越来越阻碍经济发展。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919年美英法三国操纵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中心条约《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④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⑤巴黎和会影响:《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土、保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1-1922年美英日三国操纵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③对中国的影响:《九国公约》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
④华盛顿会议影响: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护该体系的工具是国际联盟
4、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和平的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5、一战后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A、标志:1929年美国股票金融业,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C、危机的影响:①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②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③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二、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1933年)
①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②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
③《国家工业复兴法》内容: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作用:是新政的中心措施,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④“新”在哪儿?(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⑤新政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⑥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积累了经验。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应对经济危机——建立法西斯政权
①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希特勒上台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1922年墨索里尼带领法西斯党进军罗马
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
②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影响:形成大战的欧洲策源地。
③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影响:形成大战的亚洲策源地。
④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共同原因:都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都对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⑤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的共同点:对内独裁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第6课二战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1938)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绥靖政策实质:西方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来安抚侵略者,维护本国利益。
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爆发。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二战的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基础: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内容: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3、作用:二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的有力保证。
4、联盟的巩固——雅尔塔会议(1945.2)
A、背景:德国失败已成定局,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一系列问题。
B、三巨头:斯大林(苏)、罗斯福(美)、丘吉尔(英)
C、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D、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
同时,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二、最后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既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战(1944):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3、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4、日本投降:日本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加速事件: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以及美军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军展开猛烈进攻,苏联也加入对日作战,美国还直接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5、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为转嫁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
③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爆发。
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矛盾。
(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6、二战的影响:
①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②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③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
④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⑤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如印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
7、二战中中国的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制了日本大部分的力量,做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过程周期: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发展
一、战后的繁荣
A、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B、特点:西部和南部繁荣
C、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政府采取措施,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A、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
B、特点: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有所恢复,但发展受限
C、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露,受到石油提价的严重打击出现经济危机;②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
三、新经济时代
A、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B、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C、新经济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D、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四、基本特点: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呈现出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周期;高新技术产业成主导产业。
五、原因:调整经济政策是根本原因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西欧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④欧洲的联合
2、欧洲的联合: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共体,1993年成立欧盟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用一个声音说话)
②欧盟意义:(经济上)其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政治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扶持日本;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历史上欧洲人古代、近代、现代谋求欧洲统一的事例:
古代:罗马帝国的扩张近代: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对外扩张现代:成立欧盟
方式由战争到合作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
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反而使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治改革使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1991)
1、标志:1991年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2、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苏联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其它原因: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解体;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最突出的:匈牙利改革
二、东欧剧变(1989年下半年开始)
A、剧变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B.剧变情况:原来的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印度:尼赫鲁)
1、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2、印巴冲突根源:印巴分治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最先在北非展开)
A.兴起: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纳赛尔),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从英国手中)
B.高潮:五六十年代有30多个国家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C.深入:七八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2.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做出的贡献
A.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
B.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C.倡导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捍卫民族主权(卡斯特罗)
A.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
B.1956年,展开革命斗争反对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1959年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府,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
C.古巴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南美洲唯一的)。
D.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从美国手中)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特点:战火频仍、动荡不安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1、中东战争是以色列和阿拉伯的战争
2、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原因: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3、中东战争最严重的后果: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4、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
A.中东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
B.阿以之间的领土争端,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
C. 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D.水资源的争夺。
E、大国干涉。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原因: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②苏联战后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唯一能够抗衡美国的国家;③美苏都不想卷入全球性的战争,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
2.特点: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4.“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
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形成,美国控制了西欧)
军事:成立“北约”(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5.苏联采取措施应对西方国家的“冷战”
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
6.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华约”成立
7.冷战、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二、美苏争霸
1.开始: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上台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3
中国抗美援朝胜利。
中国抗美援越胜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4、美苏争霸的实质:美苏两国在经济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5、给世界的影响: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全;世界相对稳定,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如巴以冲突);
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例:科索沃战争)
4.科索沃战争的评价: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曲折;联合国的作用遭到削弱,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5.政治格局的变化
1.一战后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政治格局:两极格局(或雅尔塔体系)。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各国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
B. 跨国公司影响增大,国际分工不断加强;
C. 1995. 1.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重要表现(中国于2001年成为WTO正式成员)。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利: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②弊: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跨国公司有不公平行为(如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5.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潮流,防范风险;引进技术与资金,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代:信息时代
2.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4.兴起发展:最先兴起于美国,后波及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又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5、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术。
6.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①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7.影响: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C.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一、文学名著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克特《等待戈多》;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现代美术
毕加索:《格尔尼卡》达利:《记忆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