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探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方式

——以干栏式民居为例

摘要: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整个国家版图分布在三个气候带上,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形成的各地民居亦是多种多样。

传统民居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具有多重的价值: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城市传统民居所蕴含和体现的建筑理念、建筑风格乃至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等等,都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而从地区文脉的角度来看,传统民居更是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并承载着当地居民祖辈生活所形成的传统生活、民俗文化和历史记忆。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原有城镇不断扩大,新城镇不断涌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小城镇的建设中,许多小城镇盲目追求所谓“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面貌,拆除了大批有价值的传统民居,造成难以挽回的“建设性破坏”。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原来土地上的传统民居被拆除,农民由院落搬迁到高层住宅楼居住。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容积率,节约了土地,但是也有很多弊端:(1)居住环境的改变造成了传统生活模式的缺失,一些传统的民俗纪念活动也渐渐被淡忘;(2)改变了村镇原有的传统风貌,破坏了原有民居住区亲切宜人的街巷尺度和肌理;

(3)割裂了传统村镇的文脉,使其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越来越多的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探索一种既保留传统空间模式,又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传统民居改造更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民居的未来发展中,本人认为应当尽可能的保留民居建筑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和产业需求相结合,来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尽可能保留原有的传统民居,结合当地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现代生活需求,通过对其空间和模式的改造和更新,补完其缺失的功能,或改造后通过功能置换来挖掘其本身的潜力,适应城镇未来发展规划。

关键字:传统民居;改造;干栏式民居

第 2 页(共 6 页)

第一章根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分类

综合了考虑了影响民居性质的诸多因素,近年来大家较为共同的分类看法,是以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为基础所形成的民居空间形态特征为分类依据,按式归纳成七大类:即庭院式、干栏式、窑洞、毡房帐房、碉房、阿以旺式、特殊性民居。

庭院式民居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长期采用的

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涵盖范围极广,可以说是

中国传统民居的主流。庭院式民居是以单间组成条状的

单幢住屋为基本单位,回环布置,组成各种形式的院落,

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生活空间形态,它具有

极大的灵活性。而东北至华南之间气候差异极大,加之

地方传统、习惯、风俗、生产方式的影响,这类民居又

可分为三种形式: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干栏式民居是居住在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台

湾等处于亚热带的少数民族所采用的民居形式,这些地

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为了通风、防潮、防盗、防兽

的要求,而采用的下不架空的住宅形式。

图1-1 庭院式民居

图1-2 干栏式传统民居图1-3 窑洞图1-4 碉房窑洞即是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一种民居形式。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占良田。

毡房、帐房是蒙、藏、哈萨克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可拆卸的活动式房屋,是北方民族常用的形式,又称蒙古包,通行于内蒙古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而另一种比较轻型的,以拉索悬支屋顶的帐篷式民居,称帐房。

碉房是居住在青、甘、川、藏地区的藏族所采用的民居形式,一般是以石墙或土墙为外墙的多层建筑。屋顶为平顶,外窗狭小,远望如碉堡形状,防卫作用极强。碉房的地方形制有西藏碉房、四川西部碉房、甘南藏族民居、四川茂汶羌族民居等。

阿里旺是居住在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的民居形式。其特征为土墙,平顶,外檐不开窗,居室分为冬室和夏室两部分。这种民居形式适应了当地干热少雨、风沙大、夏季时间长的气候特征。

特殊类型民居往往因特殊因素存在而形成的。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竹竿厝,朝鲜族席地而坐的民居,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木楞房,广东沿海渔民的水棚,山东荣成石岛渔民的石屋,台湾高山族低矮的半下沉式的民居等。

第 3 页(共 6 页)

第二章以干栏式民居为例进行改造

2.1 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

原有的层次分明尺度宜人的鱼骨状路网格局,和民居院落行列式排布的组织特点。项目设计中我们在疏通交通的同时,保持和延续街区原有的路网结构、街巷宽度和小开间大进深院落式布局的沿街民居建筑格局。

干栏式民居有其几千年传承下来独特的院落空间形态、立面特征及装饰细部,特点鲜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保留原有民居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改造使其适应现代生活,从而达到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共生。

改造更新设计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民居住区中保留的传统村镇肌理、街巷空间、及民居建筑特色。保留这些突显城镇地域特色的物质空间,尽量保留住区的风貌和空间格局,采取小规模的更新方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和居住格局,避免拆迁,对建筑进行内部空间改造以完善功能空间,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以延续关中小城镇特色风貌。

2.2 建筑功能改造设计

改造要考虑使用功能的双重性,改造后的房屋不仅有良好的居住空间,且能够方便生产活动,满足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持续发展的适应性,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避免改造后可用周期太短、反复改造。

2.2.1 功能分区改造

特色民居的平面布局都是延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比较成熟固定的形式,面阔三间、四间或五间,但是内部空间功能的分区不严谨也不太讲究,一些房间承担两种或更多的功能。以前,人们生活要求低,现在已经由生存型和生活型向小康型和舒适型转变,一个房间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在一些方面给生活带来了不便,这使得人们对房屋的功能分区需求更迫切。对特色民居功能分区的改造,可以借鉴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成功之处,但是,不能照搬照抄。现代住房的动静分区是先动后静,在水平方向延伸,而特色民居设计强调围合和向心,一切活动都是以堂屋为中心的。

各功能空间应该相对独立,互相不干扰,又应该联系方便,距离适中。公共空间、私密空间、附属空间都具备,但是分区不明确,存在混合使用和互相干扰。

改造方案:以公共空间为中心,私密空间围绕公共空间,向心型的布局模式,厨房、厕所在最右侧,考虑猪圈从厕所中分离出去,独立设置。

2.2.2 适用性改造

第 4 页(共 6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