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村史 (2)

合集下载

秦姓来源及支派2

秦姓来源及支派2

秦冉:孔子弟子。

姓秦,名冉,字开,春秋末年人。

唐代开年间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非:孔子弟子。

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鲁国人。

唐代开元年间封“汧阳伯”,宋封“华亭侯”。

秦商:孔子弟子。

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公元前547-?)人。

唐代开元年间封“上洛伯”,宋封“冯翊侯”。

秦开:战国时燕国的一位名将,曾率军打败东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国扩展领土数千里。

秦袭: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西汉时任太守,被称为“万石秦氏”。

其后几代均在当朝为高官。

秦嘉:陇西(今甘肃省临洮东北)人,东汉著名诗人,因去洛阳赴任与妻不能面别,便做诗以赠而传为美名。

秦宓:广汉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北)人,三国时蜀汉大臣,累官至大司农,其文词藻壮美,惜作品多佚。

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

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桧:字会之,宋建唐(今江苏省南京)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初谥忠献,改谥谬丑。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

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

据闻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但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之后,与金廷和议,并于建炎四年(1130年)戏剧性的陪同高宗“逃返”南宋。

此后,一方面不断扶助宋高宗,官至宰相。

另一方面不断打压国内抗金的势力,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飞”的故事。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以“莫须有”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为与金廷再次签订和约铺平道路。

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用面团做成他的形像丢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并演变成今时今日的“油条”(香港地区仍称做“油炸鬼”)。

秦仪:字凤冈,号梧园,江苏省无锡人,清代著名书画家,人称“秦杨柳”,名噪一时。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秦孝公之后第六任秦王,秦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故称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前210年在位。

浙江临海市秦氏家谱

浙江临海市秦氏家谱

浙江临海市秦氏家谱浙江临海市秦氏家谱========================================浙江省台州市临海罗家坑秦氏墓罗家坑秦氏墓,在临海江南街道罗家坑,位于村东面约三十余米的后门山山麓。

据《临海后街秦氏宗谱》所载,临海秦氏系明初自黄岩迁徙而来,初祖秦用成,字德咸,号一轩。

其“生于洪武甲子(1384年)正月十六日子时,卒于景泰丙子(1456年)正月十六日午时,享年七十有三,葬虎堂门岩紫洋之原”。

按江南街道有“岩子洋”村,与罗家坑相距约l公里。

又罗家坑、湖头、岩子洋三村之间的一带平原即称岩子洋。

故岩紫洋即“岩子洋”,岩子洋与旧“岩紫洋”乃字变音不变。

如同白水洋镇旧“黄奢洋”与今黄沙洋亦如此。

如之,则此墓当为临海秦氏始迁祖秦用成之墓。

又据《临海后街秦氏宗谱》,秦用成子秦世琪,字良玉,号璞山;秦世琪子秦统,字余传,号缵轩。

二人卒后皆附葬于秦用成旁。

墓坐南朝北,墓区上下共三坛,通阔7.4米,通进深13.5米,建筑面积99.9平方米。

第一坛用石板砌筑,素面;宽6.9米,高1.6米。

两侧有石台级二条通往第二坛,台级宽0.95米,深1.3米。

第二坛用条石砌筑,宽7.4米,高1.3米,深3.4米。

中间设石台级一条通往第三坛,台级亦宽0.95米,深1.3米。

第三坛也用石板砌筑,素面,平面呈凹凸形。

通宽6.4米,高亦1.3米,深3.2米。

墓室分三圹,以条石分隔,中间为坟面,坟面简约朴素,无雕琢。

第一圹墓面竖刻“八世祖”,第二圹墓面竖刻“明博士”,第三圹墓面竖刻“秦公墓”。

坟面上端原有方形望柱八根,每根柱头上均圆雕覆莲,但多已损坏。

墓顶罗围呈圆形,东西宽5.45米,南北深6.5米。

锡山陡门秦氏

锡山陡门秦氏

锡山陡门秦氏展开全文无锡北门外石塘湾陡门秦巷为秦姓聚族而居之地,户数百,人口约两千,系北宋著名学者、"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的后裔。

秦观子湛,字处度,号济川,行名祖七。

任常州通判,卜居武进新塘乡,后称其居地为秦村。

是为迁常始祖。

陡门始迁祖继陵公秦集:秦集,字友信,一字继陵,为秦观十四世,系古桥先生(秦昺)仲子。

古桥先生世居常州之秦村,以文章经济推重一时。

1343年,修辽宋金三史,荐辟不就。

此后乱起,割据称雄者日众,战争无虚日,岁饥兵乱,民不聊生,古桥先生拟避兵海上不果。

1356年,张士诚据苏州,陷湖州、松江、常州。

明年,大明克常州,渐次削平海内。

继陵兄友正名案,弟友善名乐,自经乱后转徙流离十数年,音信全无。

古桥先生殁后,田园废,家舍尽为他人所有。

故乡仅存东西二宅,为族曾祖瑞一、瑞三旧业。

继陵乃与其友狄某偕至无锡,侨寓北门乡蓉门里(即今秦巷),以经书教授里中子弟餬口。

狄某故有力佣作不厌,并结茅舍以为家室。

先生岁至秦村展先墓,兄弟相悯相吊。

悯蓉门去惠山十里而近,当春秋佳日,里人每游惠山为昇平乐事,继陵先生独念其祖淮海先生墓在惠山之源,陟献过罔,访求数四得之荒榛野蔓间,而旧传所建亭宇碑石无有存者,拜于墓下,为文以祭思,更勒石以表识之。

继陵先生每勉二子以耕兼读曰:汝曹当务笃实为有用之才,尊祖敬宗以训子孙,毋徒猎弋科名余事,虚称继述先志而已也。

锡山陡门秦氏宗谱:锡山陡门秦氏宗谱创修于1618年,由秀二公(秦集)九世化龙、士龙、伯龙、见龙、犹龙、起龙等6人觅得秦村旧谱原本,合本支各房而统修,1763年续修,1796年三修,1841年四修,1875年五修,1921年六修,1926年又作辛酉宗谱补遗五卷。

由于历史原因,家谱散失,目前在族人处尚未找到家谱,但在无锡市图书馆发现藏有光绪丙子五修谱及辛酉宗谱补遗。

上海市图书馆存光绪丙子五修谱残本2套,民国辛酉六修本2部,辛酉宗谱补遗2套,对锡山陡门秦氏族人了解家族历史是极为宝贵的资料……始祖观。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 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 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 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 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边的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 吹满咸阳楼。
内容展示
白话译文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夕照下,飞鸟落在长着绿草的秦苑中,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走近作品
寻觅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当 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 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内容展示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代: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 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 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内容展示
诗词注释
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内容展示
白话译文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水草杨柳丛生就像江南汀洲。

哈拉沟

哈拉沟

哈拉沟行政村哈拉沟行政村,位于白庙滩乡南4公里处,是坝头丘陵地区,辖哈拉沟、秦家村、王家村、李家村、南洼村、壕堑村六个自然村。

全村141户,412人,其中男225人,女187人,全部为汉族。

村庄占地面积240亩,有耕地2400亩,林地1600亩,草地210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发展马铃薯和甜菜种植,奶牛和绒山羊养殖为主,有水浇地近300亩。

很多年前,因蒙人在此居住生活过,哈拉沟是蒙名,是蒙人起名,相传哈拉沟土质为栗钙土,用蒙语说叫哈拉,所以便叫哈拉沟并一直沿用至今。

村委会在此地设立。

此地土地肥沃,气候属坝头气候,很适宜种植马铃薯,产出的马铃薯质量好,市场前景很广。

哈拉沟(ha la gou)村,位于白庙滩乡南4公里处,是坝头丘陵地区,全村36户,99人,其中男51人,女48人,全部为汉族。

村庄占地面积55.2亩,有耕地585亩,林地300亩,草地50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发展马铃薯和甜菜种植,奶牛和绒山羊养殖为主,有水浇地近300亩。

很多年前,因蒙人在此居住生活过,哈拉沟是蒙名,是蒙人起名,相传至今。

此地土地肥沃,气候属坝头气候,很适宜种植马铃薯,产出的马铃薯质量好,市场前景很广。

秦家(qin jia)村,位于白庙滩乡南4公里处,是坝头丘陵地区,全村18户,56人,其中男30人,女26人,全部为汉族。

村庄占地面积30.75亩,有耕地336亩,林地170亩,草地28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发展马铃薯和甜菜种植,粮食作物以莜麦为主,有水浇地近100亩。

相传,很多年前,有一秦氏大户带着家眷出来游玩,走到此地时秦家大公子得了急症,丧命于此,秦家人为了吊念自家公子便在此安家落户。

秦家村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王家(wang jia)村,位于白庙滩乡南3.5公里处,是坝头丘陵地区,全村30户,86人,其中男48人,女38人,全部为汉族。

村庄占地面积40.2亩,有耕地520亩,林地250亩,草地43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发展马铃薯和甜菜种植,奶牛和绒山羊养殖为主。

根据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1页写一份有关秦氏的研究报告

根据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1页写一份有关秦氏的研究报告

关于秦姓的历史和现状1、秦氏的来源一、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

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

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

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

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二、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

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三、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

大秦即罗马帝国。

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

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2、历史上的秦姓名人秦姓的名人有,秦桧、秦始皇、秦紘、秦观、秦琼、秦松、秦良玉、秦简夫等。

3、涉及的方面:秦姓人口的数量据统计,目前约有人口338万人。

四、结论1、我国的秦姓源远流长,源于姬姓、嬴姓和罗马人。

周武王姬发建立四周王朝之初,其弟周公姬旦被封为鲁地,称鲁公。

鲁公后因辅佐周武王之子周平王姬诵,而留在了都城镐京,由儿子接封鲁国,是为真正的君主。

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秦氏。

秦国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

2、在历史长河中秦姓人才辈出。

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晋朝将领秦兴,安北将军秦桧……我们为秦姓祖先感到自豪。

3、秦姓在当今中华姓氏中排第74位。

据统计,秦姓人口总数有338万。

老秦营秦氏家谱资料方城县博望镇秦家门的故事

老秦营秦氏家谱资料方城县博望镇秦家门的故事

老秦营秦氏家谱资料方城县博望镇秦家门的故事秦家门这个地方由于博望秦家门秦氏始祖秦珩定居此处而得名已二百多年,本地人称其为老街西头秦家门,因三国古柘就坐落与秦家门西北角千米之处,更使秦家门声名远播,但是谁又知道秦家门这个古村落名字的来源也是曲折回肠,涵盖这一个家族一个姓的历史渊源。

一秦家门名字来源秦家门名字来源与清朝乾隆年间,在之前具体名字不详,有一刘姓居住于此,乾隆年间茶庵老秦营秦氏子孙(七世祖)秦珩,一个长得清秀浑身透着书生气的中年汉子,大清博望驿经营杂货生意,由于当时信息不发达其善于经营,在博望做生意期间蓄积一定财富,欲定居此地,后一巧遇.在博望驿东置地产一块,经风水先生选址,建一处四合院宅落在此居住,后又在博望驿南及西南四里置地产百亩,由于在博望驿做生意,来回上街多有不变,又萌生迁居之意。

时逢刘家家有变故,厌倦此一住处,经当地乡绅证明两家达成一致,“关门换”从此以后刘氏后人迁居博望驿东南后世名刘岗,秦氏后人迁居刘家老宅,后周边乡里便以秦家门称呼此地。

二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博望秦家门始祖秦珩大清考取大清廪生后弃学从商,再博望做生意,生意兴隆,由于孤身在外,不发泼皮无赖讹诈列索,由于自己势单力薄,一年下来所进不多,耐博望生意确实好做,春节回去后闷闷不乐,祖父秦国生问及原因,秦珩把缘由一一道来,后其父秦文焕(行三周边称其秦三爷)听闻此事,压住心中怒火说:“真想在博望做生意,别处都不能做吗”秦珩说:“爹博望确实生意好做,咱家目前这个情况,不做生意行吗!咱这离南阳近,人多地少,我哥有闲赋在家,一家人就这样不行。

”三爷说:“真想在博望做生意,那就让你哥也跟你去,有你哥的大清举人功名在,我看谁还敢欺负咱。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你哥性格耿直,你不能亏待你哥。

”秦珩也在父亲面前表明决心,跟哥哥秦瓒讲说了理想决心,后兄弟二人来到博望确实没人再敢欺负,从而日复一日经营生意,料理农业,置买家产,在博望之地百余亩(具老人相传六百亩)生意两座,南召置地百余亩(具老人相传八百亩),此时不能不介绍长始祖秦瓒,秦瓒大清武举人,清朝南阳镇总兵王文雄保宁麾下武将先锋官,再襄县之战中战败后,卸甲归田,闲赋家中,其人为人体态魁梧耿直但不善言辞。

同治陕西回民战争之梳理

同治陕西回民战争之梳理

同治陕西回民战争之梳理同治回民战争是发生在陕西、甘肃一带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不但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构成,对中亚一带的政治局势也有所影响。

在阶级斗争观的影响下,此事被定义为“回民起义”,一定程度上拔高了其历史地位;而因当局的讳言,导致许多人对此事只能听得一些只言片语,并与当代穆斯林恐怖主义组织联系起来,使得对此事的评价有向民族仇恨的方向发展。

限于学力和材料,我不能对这样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作出独立的研究,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现有资料做一些梳理。

我所依据的材料是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宁夏社科院《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复旦大学《中国人口史》。

总的来说,回族学者对此事研究占据了主要地位,出于民族感情原因,他们对回民战争有所回护在所难免,但他们所作的研究资料仍给我们以学习这段历史极大的便利。

例如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作于1956-1957年,其时许多故老尚存,该书中汇集了陕西各县故老的亲口实录,是一部珍贵的史料。

而其中所表达处的历史观,虽不必认同,但我们可以加以自己的判断。

我在梳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尽量采取公平的态度,以求符合历史事实。

然而人情之故,有表露情绪之处也在所难免。

一、起事原因首先,其内部原因是回汉之间长期积怨。

常常提及的“羊头会”,即因回民所蓄养之羊常到汉人之田地内毁坏青苗,导致渭南、大荔一带的汉族士绅组织起了专门宰杀越界回民之羊的机构,只是众多积怨中的一个。

由于族群隔阂的缘故,“睚眦小忿,本人情所不能无”。

不可否认,因为汉族在政府、军方都拥有广泛的人脉,且人多势众,财力雄厚,对回族的抱以排挤的态度是肯定存在的。

例如泾阳县之富商曾排挤回族的牛羊肉生意,致使回商另立新市,而市井无赖竟至新市宰猪以辱回;再如传说在二华县府,有“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的判决,倒也很可能有事实依据。

早在乾隆初年,毕沅任陕西巡抚时,就已经“长安回汉械斗案颇多”。

崇明岛

崇明岛

崇明岛历史演变崇明岛位于长江口,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面积1225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之一,海拔3.5—4.5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沼泽广布,是上海的辖县.•目前长江口的沙岛主要有崇明、长兴、横沙等。

由崇明岛将长江水道分为北支、南支;由长兴岛分为北港、南港。

•在长江口受科氏力的作用,涨潮流主要由北支进入长江口,泥沙净流入;退潮流主要经南支退出长江口,泥沙净流出,故长江口历来南蚀、北淤。

崇明岛雏形的形成•唐以前,长江口北至如东,南到南汇,南北相距150千米。

按记载,当时长江口有一沙岛——胡逗洲,在今天的南通市境内。

现在的海门、启东、崇明均为长江口水域。

•唐初武德(高祖李源)年间(618—626年)长江口形成东沙、西沙两个沙洲,是为崇明岛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崇明岛海岸调查时发现两个古海岸沙堤:说明东沙唐初形成以后向东发展,到唐大和年间(827—835年),岸线在南村—裕丰—新北沙堤一线;到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6年),岸线向东到了新西—裕安—新桥一线。

说明唐至五代崇明岛的东部已出露水面形成沙岛,然后向东发展。

崇明岛的扩展•宋元时期崇明岛的发育以东沙为基础向西北方向扩展。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姚刘沙沙洲形成,姚刘沙在今天的红卫、合兴、海军农场、富民农场一带。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沙沙洲形成,三沙在今天的长征农场、永龙沙一带。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姚刘沙人口逐渐增多,嘉定年间姚刘沙上设天赐盐场。

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天赐盐场设崇明州,崇明成为行政区域。

•从图上可以看出,元代姚刘沙与三沙合并,时间大致在至元十四年前后(1277年)。

这时崇明岛已东起新桥,西到长征农场,东西长50千米,形状基本形成。

崇明岛附近诸岛的合并•南宋建炎二年以后,黄河口向南沿岸流为长江口输送了大量泥沙。

一方面形成很多沙洲,另一方面沙洲快速合并。

海南东方秦氏族史简介(修正)

海南东方秦氏族史简介(修正)

海南东方秦氏族史简介(修正)广东番禺南岗秦氏乃宋丞相秦桧之裔孙,不是秦观公后裔海南东方秦氏族史简介(修正)本宗秦氏出自嬴姓。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和唐代《元和姓纂》记载:秦氏出自嬴姓,为颛顼帝之后裔,受姓始祖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其嬴姓,伯益裔孙非子在西周孝王时期受封于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称为秦嬴。

历西周至春秋战国,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以并天下”而建立秦朝,王族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天水秦氏。

后来,秦氏诸贤迭出延蔓华夏,至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有扬州高邮人秦观(字少游、号淮海)进士及第,光耀显扬于天下,为本宗大宋始祖。

大宋始祖秦观公,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邗沟处士,先世本江南武将,后迁居高邮县武宁乡。

父秦元化,母戚氏,妻徐氏文美,生一子秦湛,字处度,号济川,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官常州通判,迁居常州新塘乡秦村,子孙蕃衍成江南望族,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秦观公第五世孙秦贤公渡琼居琼山县龙岐村,为大宋渡琼始祖,子孙分布于琼山、文昌、琼海、临高等地,至今已传32代。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秦观公的第九世孙秦宪公由常州无锡县(今无锡市)迁广东南雄珠矶巷,为岭南秦氏宋代开基始祖,至今已传29氏。

秦宪公生悦会公,悦会公生仕濂公,仕濂公(秦观第十一世孙)字达清,号澄庵,配陈氏,于南宋理宗淳祜年间(1241—1252年)由南雄珠矶巷迁广州番禺县南岗村(今广州市黄埔区南岗村),为南岗宋一世祖,生南岗宋二世祖元长、元祜、元宣三子。

元宣公字泽夫号逸轩,配徐氏,生南岗元三世祖彦卿、复卿、政卿三子(均为秦观第十三世孙)。

复卿公字天纯号心斋,配梁氏,生南岗元四世祖宗麒、宗麟二子(均为秦观第十四世孙)。

宗麟公号瑞堂,配增城县小迳村戴氏元帅之女,生南岗明五世祖仕恭、仕宽(号弘斋)、仕信(号实斋)、仕敏(号勉斋)、仕惠五子(均为秦观第十五世孙)。

五年级下册秦氏来源和历史作文

五年级下册秦氏来源和历史作文

五年级下册秦氏来源和历史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秦氏源历史秦氏,起源悠久,中国历史赫赫名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其渊源可溯至古时期。

秦氏族谱

秦氏族谱

海曲秦氏,耕读世家,照邑大姓,一方望族!【1】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秦”姓,约3300多万,占汉族总人口0. 26%,居各姓氏第78位。

源出有四: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正》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大夫者食采秦邑(今河南省范县北),后人以邑名“秦”为氏。

二是出自“嬴”姓。

以国为氏。

据《史记•秦本纪》、《元和姓纂》记: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因吃燕子蛋而孕,生子大业。

大业之子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嬴姓。

伯益后人非子以善畜牧而名,为周孝王养育良种马,受封在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称秦嬴。

战国时,秦孝公任商鞅变法,国力渐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

公元前206年,秦亡,其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秦姓。

伯益从而即成秦姓得姓始祖。

三是出自外族。

古代,大秦(罗马帝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

如大秦商人秦论,公元 226 年由海道抵吴,谒见孙权,后归吴国,子孙姓秦。

四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如清之穆颜氏、金等。

同时,国内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也有改为秦姓的。

海曲秦氏,属明初移民,自“东海”而迁日照。

故初修《海曲秦氏家乘》时,秦氏八世秦国桢在《序》中述:我始祖自明洪武间由东海迁于照邑之团岭铺。

在秦氏《家训八则》中,秦氏十一世秦崇先记:吾家自东海占籍于照三百余年矣……这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从“东海”来日照之前,秦氏远族的“根”在哪里?虽目前这已不可考,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秦玉昌先生在《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序》中记:东蒙秦氏为山西籍西晋太常博士秦秀之后。

洪武年间,随国之移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单县张集乡黄堆集村。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惠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围绕削藩护藩展开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千里华夏生灵涂炭。

建文四年,秦能兄弟三人在避乱中失散。

兄长秦能流落到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北楼村安家。

二弟秦旺漂泊到山东省日照定居。

三弟秦迪流浪到山东省禹城立业。

四川广安秦氏族谱源流序(1858年)

四川广安秦氏族谱源流序(1858年)

四川广安秦氏族谱源流序(1858年)四川广安秦氏源流序(咸丰八年版)残片我秦氏系出颛顼派衍,伯翳自佐禹治水有功,钦赐秦氏后中潏居西戎以保西陲。

十世孙大骆生二子,长子名成、次子非子,事周孝王,養马于汧、谓之间,马大繁息孝王,钦封附庸而邑之。

秦至宣王时,犬(狄)戎滅成之族,宣王遂命非子秦仲为大夫,诛西戎未克,及幽王为犬(狄)戎所弑。

平王东迁,秦仲、孙襄公以兵送之,王封襄为诸侯,命能逐犬(狄)戎即有歧丰之地,襄公遂有周西都畿内八百里,至元孙德公,又徙于雍越。

战国荘襄,而我秦氏愈大,本支俞繁矣。

自汉晋唐宋元明至我国朝历代台阁、宰辅,文臣武将,以忠孝廉洁著于史册,光我家乘者,炳炳烺烺难以枚举;但水木各有源本,考據未確、不敢妄引。

四川广安秦氏源流序(咸丰八年版)残片唯我本支世居南京马船湖(铺),至宋太祖登极(基),奉旨迁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掌大洲(邱);居耕三百余载,螽斯蜇蜇、瓜瓞绵绵。

至大明,始祖秦公通甫八一、係甲子科進士,授湖广万高县正堂,居官廉明清洁,卒于仕;二世祖盟公号万九郎亦孝廉与妣氏唐随任于归故址,奈路遥远。

至吾祖八一,乃迁永州府零陵县崇文乡朱(居)仁里安厝白公(果)山、大坡甸,续买朱江溪、小江边、茅坑塘、摇头鋪、毛江桥、鹰山岩、油草塘九处为业,分作六大村,阳分阴共历有十代,人才济济、富贵绵绵。

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西蜀平定,有旨填蜀。

我始祖八一公嫡派自希(尚)、大、明、宗四辈先后来蜀普遍川省,但各居一方,人繁户众势难清查,第将我祖亲族支派来川落业阖族各房敬録列于左:大房秦明憲公、明高公落业廟子沟。

明科公落业何家沟。

千二房大校公落业尖山脚下、漆家沟。

大定公落业端公塆、江屋揙。

千三房大兾公落业河堰口。

相普公落业月山坎下。

千四房大发公落业双鱼石、赵家沟。

大芬公落业冲天寺、周家坝、石堰塘、龚家塆、渠县李家塆。

大诰公落业三塆里、重石岩、狮子沟。

大能公落业刘伯坪。

明彝公落业漆家沟。

明耀公落業李炳林、洪土地。

千五房希華公子孙長房大懲公落业李炳林、张家湾。

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鉴赏《行香子·树绕村庄》译文及赏析

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鉴赏《行香子·树绕村庄》译文及赏析

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鉴赏《行香子·树绕村庄》译文及赏析《行香子·树绕村庄》是由秦观所创作的,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行香子·树绕村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行香子·树绕村庄》宋代: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行香子·树绕村庄》译文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兴致颇好的来回漫步。

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越过围墙远远望,隐约有几间茅草房。

溪水的小桥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风中飞扬。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行香子·树绕村庄》注释陂(bēi)塘:池塘。

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飏(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行香子·树绕村庄》鉴赏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

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

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

“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太平街道秦家村的来历

太平街道秦家村的来历

太平街道秦家村的来历秦家村位于太平街道办事处驻地东7公里处,济太路以北2公里处,东距济阳城区15公里。

《太平镇志》(2016年修订稿)载:明正德十五年(1521),村址为张、刘两庄,两庄以湾为界。

后有秦氏兄弟迁居此地,人口逐年增多。

张、刘两庄遂改为秦家村。

此说或有出入,因在秦三村东北1公里处,尚存秦先德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原立有石猪、石羊、石牌坊。

秦先德为元代人,官至镇抚,今秦家庄秦氏应为秦先德后人。

据此推断,最晚在元代,秦氏已定居此地。

据民国《济阳县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秦家庄属济阳县第二区(蒿庵区)睦邻乡。

该村人口较多,居住分散,为便于行政管理,1960年分为三个行政村:秦一村、秦二村、秦三村。

三村呈倒品字布局,秦一村居南,秦二村居西北,秦三村居东北。

1965年至今,该村先后属庙廊人民公社、庙廊乡、太平镇和太平街道。

截至2018年底,秦一村有243户,864人,耕地1797亩,村庄面积320亩,现有秦、刘、王、马、代、徐、韩、郭等姓氏,刘姓居多;秦二村全村有280户,1003人,耕地2100亩,村庄占地470亩,现有孙、李、邝、周、张、生、崔等姓氏,张姓最多;秦三村共有180户,730人,耕地1816亩,现有秦、吴、傅、李、徐、刘、张、赵、王、邝、孙等姓氏,秦姓最多。

秦家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数十人参军上前线。

英勇牺牲者十余人。

1944年,县大队战士秦富海、秦子元、秦富利,排长张连生在抗日战斗中牺牲;1945年,县大队长刘汉芬、战士刘汉生、刘曰耀,农会主任生宪彬英勇牺牲;1946年秋天,农会主任王延德遭还乡团杀害;1947年,渤海军区二分区十二团战士刘清兰牺牲;1948年,华东军区教导队干事崔德会牺牲;1949年,三野战士生宪增壮烈牺牲。

秦一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

近几年因离城镇较近,交通便利,务工经商人员达200余人,二、三产业规模扩大,群众逐渐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秦村村史是秦村人民留住乡景、不忘乡音的记忆载体,是在外游子寻找乡愁、共叙乡情的精神寄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部村史留存着乡韵乡愁,亦可铭刻历史,传承文明,憧憬未来。

前言秦村,地处万荣县西南隅,是光华乡所辖的一个纯农业村。

西距黄河3公里,村西有深沟,黄河滩涂。

东可眺望孤峰山,峨嵋岭。

村东地势平坦。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1.8℃,平均降雨量530毫米,海拔约370米左右。

植被有蒿草、酸枣、芦苇等。

野生动物有野鸡、野兔、老鹰等。

是万荣县精神文明村、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秦村有记载的历史600余年,但早在战国及汉代时秦村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生活过。

在有历史记载的600余年里,秦村人民经历了旧社会贫穷苦难和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洗礼,又经历了翻身解放的喜悦、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也经历了“文革”和“大锅饭”体制的折腾,可谓有忧有喜、有苦有甜,历史记忆犹新,精神财富厚重。

秦村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始终坚持和发扬“和为贵”的民族优良传统。

为弘扬秦村人民勤劳勇敢、为人诚信、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传承历史责任,激发创造热情,特开办秦村村史馆,抚慰既往,团结一心、开创未来。

(附秦村地形图)村史沿革村名起源秦村,原名二里曾村,其缘由不可考证。

据《樊家家谱》记载,樊姓祖籍陕西韩城县芝川口人,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迁居该村,樊姓人气旺盛,子孙繁衍,不久就成为该村大户。

为了不忘祖先,根据陕西简称“秦”的缘由,把村名改为秦村。

基本村情秦村有老村和新村两处,老村居于新村2公里的坡下,与村东平地落差20余米。

其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遥遥相望,其余三面有杨家沟、北座沟、曹家沟等九条沟环绕,形似孤岛。

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

改革开放后,家家不愁吃穿,但由于老村偏僻,交通不便,常是上坡下滩,不仅为村民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直接影响了村内经济发展。

于是,村支委率领村民,建学校,建民居,架线路,修舞台,安水管,建广场和各种文化、卫生、体育设施,至2005年建成一座巷道宽敞、房舍排列整齐和设施齐全的新农村。

秦家村史 (2)

秦家村史 (2)

秦家村简史【序】元末明初,本村始祖秦臻由甘肃天水迁来此地居住,距今已五百余年,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子孙已二十余代。

村民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创造了自己的繁荣文明和光辉历史。

建村以来,经历了三个朝代(明、清、中华民国),渡过了三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见证了历史的足迹,历尽了自己的艰辛。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半年糠菜半年粮,到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翻番,衣食无忧;从深沟吃水,窑洞穴居,到自来水流进锅里头,平房楼房拔地而起;从老牛烂车疙瘩绳,肩挑驴驮,到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农业机械化耕作,汽车、摩托车逐渐普及;从文盲充斥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生、研究生、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层出不穷。

特别是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省、市、县先进典型。

所有这些变化,使秦家村这棵根植于历史沃土上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伟岸挺拔,欣欣向荣。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果业生产稳步推进,生猪养殖异军突起,劳务输出成效明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真正做到了户户生活富裕,人人笑逐颜开。

试问历史上哪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可与现代相比?秦家村发展变化,无不渗透着全体村民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着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无不充满着历届各级干部的倾心努力和卓越贡献。

盛世修史,此次编写村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弘扬传统村风,振奋村民精神。

秦氏子孙应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承前启后、面向未来、凝心聚力、秣马厉兵,为建设和谐幸福的新秦家而不懈努力!【村源流史】秦家村位于张洪镇政府以东约2公里处,该村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淳朴,民众勤劳勇敢,在旬邑这片沃土上,是数得着的文风村,曾被赞誉为“上有三水唐家,下有张洪秦家”。

据秦氏家谱记载:“古代以秦为姓的裔人居住在今甘肃天水县,约元末明初,他们由甘肃天水移居三水县,因此地当时住有彭、程二姓,而得名彭程村”,后彭、程二姓渐趋沦没,秦氏家族繁盛,为启迪后人树立远大理想、事业有成,改彭程为鹏程。

秦家庄的变迁

秦家庄的变迁

秦家庄的变迁
秦春生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我所生活的这个村庄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街道中心的秦家庄,这个村庄是以秦氏后裔为主的土族人家长期居住的村庄。

全庄现有122户人家,
近600多口人,320多亩水浇地,人均不足0.5亩。

人多地少是三川地区出了名的。

秦家庄人光靠这么点耕地面积别说致富奔小康,就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秦春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11
【相关文献】
1.秦雍城豆腐村与马家庄遗址出土瓦件的建筑学模拟实验观察
2.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研究r——以山西省晋城市秦家庄村为例
3.美丽乡村秦家庄
4.美丽乡村秦家庄
5.日照秦家庄村:一个美丽乡村的“转型三部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秦氏源流的部分典籍收藏

有关秦氏源流的部分典籍收藏

有关秦氏源流的部分典籍收藏搜索了一下,得到了祖先秦系的基本概况。

秦系是秦观(少游)的祖先。

百度搜索结果:人物简介秦系[唐](约公元七二o午至八一o年间在世)字公绪,越州会稽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八年至宪宗元和五年间在世,年八十余岁。

天宝末,避乱居剡溪,自号东海钓客。

大历五年,(公元七七o年)北都留守薛兼训爱其文,奏为右卫率府仓曹军,不就。

后客居泉州南安,结庐九日山中,自号南安居士。

穴石为砚,注老子,终年不出。

张建封闻系不可致,就加校书郎。

姜公辅以直言罢为泉州别驾,朝夕与见,遂忘流落之苦。

公辅卒,(公元八o五年)妻子在远方,系为营葬。

与刘长卿、韦应物善,常以诗相赠答。

后又东渡秣陵,卒。

南安人思之,号其山为高士峰,建亭于上,名曰丽句亭。

系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生平事迹天宝末年,秦系携带妻儿到剡溪避乱。

大历五年(770年),仆射薛兼训奏请朝廷授予秦系“右卫率府仓曹参军”(皇室禁卫官)。

他“意所不欲,以疾辞免”。

后因“家事获谤”,与妻子离异,离开剡溪,回到若耶溪旧居。

建中元年(780年),秦系乘舟南下,隐居南安丰州九日山。

他在西峰巨岩大松(俗传东晋时所植)下结庐筑室,偃卧栖息。

秦系在九日山,过着“不逐时人后,终年独闭关”的生活。

读注老子《道德经》,经常在石崖水畔垂钓,自号“东海钓客”。

建中初(781~782年),泉州刺史薛播常上山拜会秦系,逢年过节馈送牲礼酒食,但秦系从不到城里,尝作诗《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赠酒》:“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客,那得王弘送酒来?”贞元四年(788年)秦系已经年过六旬,御史大夫张建封深知秦系不肯出来当官,奏请德宗,就地封他一个挂名的“校书郎”。

秦系隐居九日山12年后(792年),姜公辅被贬为泉州别驾,也上九日山。

两人结邻而居,饮酒赋诗,评史论文,十分投契,一起生活13年。

席相为泉州刺史(791~794年),常和欧阳詹等名士上九日山,陪秦系和姜公辅游览,并在生活上加以照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家村简史【序】元末明初,本村始祖秦臻由甘肃天水迁来此地居住,距今已五百余年,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子孙已二十余代。

村民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创造了自己的繁荣文明和光辉历史。

建村以来,经历了三个朝代(明、清、中华民国),渡过了三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见证了历史的足迹,历尽了自己的艰辛。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半年糠菜半年粮,到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翻番,衣食无忧;从深沟吃水,窑洞穴居,到自来水流进锅里头,平房楼房拔地而起;从老牛烂车疙瘩绳,肩挑驴驮,到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农业机械化耕作,汽车、摩托车逐渐普及;从文盲充斥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生、研究生、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层出不穷。

特别是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省、市、县先进典型。

所有这些变化,使秦家村这棵根植于历史沃土上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伟岸挺拔,欣欣向荣。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果业生产稳步推进,生猪养殖异军突起,劳务输出成效明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真正做到了户户生活富裕,人人笑逐颜开。

试问历史上哪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可与现代相比?秦家村发展变化,无不渗透着全体村民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着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无不充满着历届各级干部的倾心努力和卓越贡献。

盛世修史,此次编写村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弘扬传统村风,振奋村民精神。

秦氏子孙应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承前启后、面向未来、凝心聚力、秣马厉兵,为建设和谐幸福的新秦家而不懈努力!【村源流史】秦家村位于张洪镇政府以东约2公里处,该村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淳朴,民众勤劳勇敢,在旬邑这片沃土上,是数得着的文风村,曾被赞誉为“上有三水唐家,下有张洪秦家”。

据秦氏家谱记载:“古代以秦为姓的裔人居住在今甘肃天水县,约元末明初,他们由甘肃天水移居三水县,因此地当时住有彭、程二姓,而得名彭程村”,后彭、程二姓渐趋沦没,秦氏家族繁盛,为启迪后人树立远大理想、事业有成,改彭程为鹏程。

乾隆四年,鹏程村被称为鹏首秦家,取永远第一之意。

民国二十年,鹏首秦家被改为秦家村。

1962年,秦家村被划分为鹏程村和鹏旗村两个行政村。

2005年,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着小村向大村集中、大村向社区集中的原则,鹏程村和鹏旗村又被合并,统称为秦家村,一直延续至今。

【组织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至1959年,秦生昌任我村支部书记,秦平涛、秦月贵先后任村长。

1958年公社化时期,取原鹏程秦家的“鹏程”二字,命名为鹏程大队。

1959年至1962年,下皇楼村潘希武被任命为秦家村书记,秦月贵任大队长。

他们在职期间带领群众搜集农家肥,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群众生活较前有了改善。

1962年秦家村被分为鹏程村和鹏旗村。

1963年至1966年,秦积林任鹏程村书记,秦杰山任大队长。

在此期间,他们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造大队部、大炼钢铁,赴石门、马栏修路筑坝。

1967年至1986年,秦振辉、秦杰山、秦立德、秦存民、秦生昌先后担任鹏程村支部书记,秦杰山、秦钦汉、秦斗民、秦积林、秦自德、秦庚群先后任大队长。

他们分别在任职期间,修建了医疗站,代销站,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政社分设时又改称为鹏程村民委员会,当时全村280户,1353人。

1987至1988年,赵润贤任鹏程村支部书记,秦建国任村委会主任,期间完成了160亩土地平整。

1988年至1996年,秦存民任鹏程村支部书记,秦金昌、秦军军分别任村委会主任,他们带领群众栽植果园100亩,推进苹果产业迅猛发展,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

1997年至2000年,秦阳平任鹏程村支部书记,秦平正任村委会主任,完成了低压线路改造,整治了村容村貌。

2001年至2005年,秦宏斌任鹏程村支部书记兼任任村委会主任,完成了自来水入户,修建了柏油路,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同年,鹏程村与鹏旗村合并为秦家村。

1962年至1973年,秦平涛、秦德权、秦金生先后任鹏旗大队支部书记,秦平涛、秦庆祥分别任大队长。

他们在职期间,使我村在全镇第一个率先通电,实施了引水上塬工程,解决了几百年来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他们的功绩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

1974年至1995年秦峰辉、秦富群、秦德权先后任鹏旗村支部书记,秦中杰、秦宏儒、秦玉国、秦养社先后任大队长及村委会主任。

1984年6月,在政社分设时,又改称为鹏旗村民委员会,全村186户,856人。

1995年至1998年,秦怀英任鹏旗村书记,秦根群任村委会主任,修建水塔一座。

1998年至2001年,秦民如任鹏旗村书记,秦光明任村委会主任,他们在职期间,实施自来水入户,延伸苹果产业链条,推广苹果“四项关键技术”,群众作物水平得到提升。

2002年至2005年,秦光明任鹏旗村书记,秦相锋任村委会主任,完成了校舍改造,建成果品冷藏库16栋,年劳务输出600多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彻底改善。

2005年合村并村后至今,秦光明任秦家村支部书记,秦贵眉,秦旗阳先后任村委会主任。

秦家村发展迅速,规划建设了新村,新修水泥路、柏油路4公里,完成了旧桩基复垦150亩,建成了污水处理站,修筑排水渠5000米,建成9间两层村委会办公楼480平方米。

原省委书记李建国,省委书记赵乐际,原省长陈德铭等领导曾参观该村新村建设,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世代贤良史】秦家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远近闻名。

秦孟,1919.3—1987.5解放前在鲁迅师范学习,曾任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厅长,西安公路学校校长等职务,去世后安葬于本村公墓。

秦生茂,生于1920年9月,1938年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1941年毕业,1948年参加辽沈战役,任新三军第59师第1团作战班主任,1951年在宝鸡新秦公司斗鸡医院学习中医,退休后现居秦家村。

秦宜轩,1901.6—1979.10曾任旬邑县豳风女子小学校长兼旬邑中学美术教师,解放前,担任文化馆馆长一职,解放后回家,被推荐成为旬邑县政协委员,文革期间被错划为反革命派,1977年平反,1979年病逝。

秦永兴,生于1939年,曾任旬邑武装部部长,咸阳市军分区区长,兰州军区军务部副部长,兰州军区动员部部长,1994年退休,现居兰州。

秦永超,生于1940年12月,1980年任旬邑县副县长,1984任淳化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1987年任武功县县委书记,1992年任咸阳市工商局局长,2000年退休,现居咸阳市。

秦小军,生于1962年,曾任旬邑县电力局局长,现任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

秦玉芳,其父早年随国民党去台湾,现经商,1968年秦玉芳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跆拳道冠军,现任教于台北体育学院并兼任跆拳道教练,为国家级教练及国际裁判、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基础设施变迁史】长期以来,秦家村人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没有灯光可以照明,也没有水源可以灌溉,更没有平坦的道路可以运输。

艰苦的生活条件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直到1965年,鹏旗村在县电力局的帮助下、广大村民集资出力、挖坑栽杆,拉线进村,从而使我村在全镇第一个率先通电,结束了成村以来点灯照明的历史,开启了本村的电器时代。

不久,有线广播也悄然爬上了电杆,向村民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70年代开始,村干部引导村民修筑水利,引水上塬,建起水塔一座,1998年自来水通到群众家门口,结束了我村下沟挑水的历史。

1973年首先建成了十八间土木结构瓦房教室,2005年,在村民的强烈呼吁下,几经努力,完成了校舍改造,新建砖混结构教室42间,教师宿舍10间,更换了桌椅板凳,配备了教学器材,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005年,铺设了我村第一条柏油路,2008年铺筑水泥路3.3公里,改善了交通条件,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本村的交通设施、农耕设施,通讯设施都有明显的改善,全村现有各种农用车300多辆,私家车60余辆,手机、电话覆盖全村,电脑用户也越来越多,交通方式灵活多样,信息流通便捷快速。

【人居环境改善史】解放前绝大多数农民生活贫穷,都是环沟而居,居住在土窑洞、地坑窑中,由于窑洞年久失修,大雨侵蚀,土质疏松,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

80年代初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广大群众纷纷告别地坑窑,建起土木结构的厦房,从沟坡搬迁到平塬,渐渐形成今天的老村。

2001年,鹏旗村率先在原彬旬公路以南新建了别墅式民宅20户,形成了秦家新村趋形。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对秦家村新农村进行规划设计,随后,号召有建房意愿的群众搬迁至新村,至今已有180余户群众在新村建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及独院式平房。

2011年秦家村又被县委、县政府列为示范新村,新建9间两层村委会办公楼480平方米,新建娱乐休闲广场4000平方米,安装大屏幕电视一台、安装路灯20盏,新栽绿化苗木3万株,经过连续三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座布局科学、户型新颖、基础完善的现代化新村,随后还将继续扩大新村规模,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使全村群众搬迁至新村,彻底改变居住条件。

【产业发展史】秦家村自古以来也是以种粮为主,没有其他特色产业,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豆类。

因当时耕种技术有限,产量低、生活贫瘠。

解放后,由于兴修水利,土地开垦,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再加上耕作技术的改进、化肥的推广应用,粮食产量有了很快的提高。

从1952年到1963年,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建立了统购统销的粮食购销制度。

随之,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动荡,人人自危,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963—1977年本村农业基本上没有增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热情持续高涨,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翻番,农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农村各项产业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后来响应政府的号召,发展多种经营,务烤烟,种药材,搞副业,尤其是1983年左右,全村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一时间,家家户户种烤烟,每年烤烟种植面积都在1500亩以上,据统计当时全村烤烟楼350多座,年创收300多万元。

与此同时,中药材种植也是本村一项新兴产业,黄芪、牛犀、党参发展迅猛,年种植药材近300亩以上。

青壮年组成了五个建筑队,外出揽活,谋收入。

后来,由于土壤及市场等方面的原因,烤烟、中药材产业至1990年左右宣告结束,代之兴起的是苹果、畜牧养殖、大棚菜、劳务输出等新兴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