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的看法
关于海德格尔后期真理与非真理的本质追问
关于海德格尔后期真理与非真理的本质追问《论真理的本质》作为海德格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完成的一篇重要讲稿,其对于海德格尔前期与后期关于真理思想的阐释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真理的本质归为归为自由这一说法,也与《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将真理引回到对于展开状态与揭示之真的说法略显不同。
而从对真理的本质到对非真理的本质的进一步追问,则意味着海德格尔欲从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追问,即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向着自行遮蔽之澄明的“存有之真理”的转变。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正确性的真理的回行,乃是经由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以及在对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工作本身所构成的基础存在论的视域下,将正确性之真理归本于具有此在揭示方式的存在状态。
并切在第44节中,海德格尔就第一部第一篇中真理现象的生存论——存在论阐释得出两个命题:“1.在最源始的意义上,真理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而此在的展开状态中包含有世内存在者的揭示状态。
2.此在源始的在真理和不真中。
”从以上两个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就真理而言,在存在论生存论的解说下其“最”源始意义上只能抵达“展开状态”并且当达到某一筹划下展开状态也尚足以为存在论上的定理所奠基了。
其次,就第二个命题而言,真与不不真乃是基于此在向来作为被抛的筹划的存在建构,因而此在之于其他诸般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有着命定的超越性。
而在《论真理的本质》这篇作为1930年写成的演讲稿中,海德格尔将“正确性的真理”与“自由”相勾连,并给出命题“真理的本质是自由”。
与《存在与时间》中的揭示之真略显不同的是,自由的本质在这里作为“让—存在”意味着“并非作为否定性的,以存在者为定向的作用。
而是作为对存有的存在的尊重和照管。
”一、从“揭示”到“自由”——让作为无蔽本性的可解蔽性的运作始终保持在近处通常来说我们是如何理解自由?相信每个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由詹姆斯·惠特摩所饰演的“老布”——那个个子矮小,面容和善在监狱里服刑了50年后,最终得以“重获自由”的小老头。
海德格尔《论根据的本质》评析
海德格尔《论根据的本质》评析作者:邓晓芒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03期根据律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西方科学主义的最终原则。
海德格尔要寻求的是根据的本质,于是将它置于存在者和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差异”之上。
这种差异导致存在者的否定和向无的敞开性,即以自由的存在为根据。
这种对先验根据的寻求归结为“超越”的可能性,但又必须去掉对超越的主体性理解,它是世界本身的结构。
但只要海德格尔还在追问存在者的根据,他就必然陷入主体的形而上学,他的“克服形而上学”的事业只能搁浅。
因此,后期海德格尔只有放弃追问根据,逃向对语言的倾听。
海德格尔; 《论根据的本质》; 根据律; 形而上学; 无; 自由; 超越B516.54-A-0001-07在海德格尔的论文集《路标》中,《论根据的本质》(1929年)并不能看作是继《形而上学是什么?》之后的又一个“路标”(两篇文章为同时所作),而只能看作是对前一个“路标”在方法上的加固。
在海德格尔1949年为《论根据的本质》所写的《第三版前言》中,他提示了该文与《形而上学是什么?》之主题的联系和区别,即“后者是对无的思索,而前者说的是存在论差异”①。
存在论差异不直接谈“无”(das Nichts),它谈的是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不”(das Nicht),这是与《形而上学是什么?》中谈到的存在者的“不”意义有所不同的,該文还未专门考虑“否定之无”这种意义。
海德格尔明确地说:“无是否定的本源,而不是相反。
”②而在《论根据的本质》中,存在论差异的“不化着的不”(nichtendes Nicht)正是要在“无”的基础上来谈否定,所以是接着上文讲的,即这两篇文章所讲的主题是“共属一体的”(das Selbe,自同者)。
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讲到了此在的超越(Transzendenz),即它当下超出存在者整体之外,于是发现“无”才是使存在者的可敞开性成为可能的前提,“没有无的本源的可敞开性,就没有自身存在,也没有自由”③,所以,“无”在这种意义上就可以看作是存在者的“根据”了。
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摘要]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是一种比传统的认识论真理观更本源的存在论真理观,这种真理观考虑到了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揭示了传统认识论真理观可能导致的科学主义以及技术理性的消极后果。
他的真理观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此在”在真理展开中所居地位的变化上。
[关键词]海德格尔;真理;此在;自由;真理观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哲学本身被规定为‘真理’的科学”。
尤其是笛卡儿以后的近代哲学,更是把真理作为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传统西方哲学关于真理的认识,多种多样,但就真理应是“正确”或“正确性”的这一点,却是各家学说所公认的。
其最经典的表述方式是,真理乃“观念和实在的相符”。
海德格尔从“存在论”出发,提出了建立在“此在”分析基础上的生存论的真理观,对传统的真理观进行匡正,以寻回“存在”的真正意义。
海德格尔对真理的集中论述是在《存在与时间》(1927年)第44节和《论真理的本质》(1930年)这篇演讲论文中。
其实,关于存在和真理的讨论渗透到了他的整个著作中。
一、此在的真理海德格尔的此在真理观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观点:即此在同样原始地在真理和不真中。
在阐述他的真理观之前,海德格尔为他的真理观设定了一个前提:“此在由展开状态加以规定,从而,此在本质上在真理中。
展开状态是此在的一种本质的存在方式。
”换句话说,真理等同于此在的展开。
“唯当此在存在,牛顿定律、矛盾定律才在,论什么真理才在。
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
”从这一前提出发,展开状态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只要此在作为展开的此在开展着、揭示着,那么,它本质上就是‘真的’。
此在‘在真理中’”海德格尔解释说,“此在‘在真理中”’这一命题“它不是说,在存在者状态上,此在一向或有那么一次被引进了‘全真境’;而是说,此在的最本己存在的展开状态属于它的生存论机制”。
他从四个方面说明“此在在真理中”这一原理的生存论意义。
对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的看法
对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的看法10经管实验(1)班 Q10500127 盛宇东《论真理的本质》这篇文献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言,在承认有所谓“海德格尔思想转折”这一前提下,人们公认它是这一转折的关键标志。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毕生倾力思考存在问题,那么,一篇探讨真理之本质的文献何以能成为其思想转折的关键标志? 那么这就首先迫使我们去追问存在问题与真理问题的内在关联。
德国学者比梅尔曾经指出,海德格尔思想中有着双重核心,即“它既是对存在的探索又是对无蔽的探索。
”鉴于海德格尔曾经长期将“真”思为“无蔽”,则比梅尔的观点事实上是指,“存在”与“真”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双重核心。
纵观海德格尔的前后期著作,我们很难见到他只谈“存在”或只论“真理”,这两者始终处于同一个追问之中,毕竟,“哲学自古把真理与存在相提并论”,而“‘存在之意义’与‘存在之真理’说的是一回事情”。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一个初步解释,即《论真理的本质》的重要性在于其致力于存在之真理问题。
那么如果海德格尔毕生都在思考存在问题,所谓海德格尔思想之转向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海德格尔将“存在之意义”问题确立为其思想之根本问题之际,“意义”问题就已经被把握为“真”之问题,并且在《存在与时间》中也一再出现了这样的强调:“真理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真理源始地与存在联系着”。
那么,《论真理的本质》究竟在“存在与真理”问题上实现了什么样的“转折”,我们有必要给予《论真理的本质》以整体性的透视。
《论真理的本质》一文结构严谨,共分为九节,前八节为正文,最后一节为注解。
就内容来看,全文结构可以简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节到第七节解释问题,最后两节则阐明宗旨。
为论述方便,我们将把最后两节的探讨并入对本文思想宗旨的探讨中。
首先来看前面七节:第一节以“流俗的真理概念”为标题对传统真理概念进行了分解,真理就是陈述与事情的符合一致。
第二节“符合的内在可能性”追问上述“符合”真理观的依据,得出“符合”依赖于对“正确性”的确立,而行为的开放状态赋予陈述以正确性,但这又激发了另一个问题,即开放的和先行确定标准的行为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问题。
迷失的“路标”--海德格尔《论φuσ■的本质和概念》评析
sichselbst)”,以便暗示,如此形成的存在者并非 明确“自为”意识到地拥有 ɑ,ρχη',因为一般说它 不是把自身作为一个自身来“自己拥有”。④
他举的例子是植物和动物。为什么举这些有生
命之物?因为这些事物虽然也是“被推动存在(Be wegtsein)”,但“对于运动状态而言的起始,ɑ,ρχη',亦
内容提要 海德 格 尔 力 图 从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物 理 学 》中 为 形 而 上 学 寻 求 其 原 始 根 据,以便由这一根据出发来“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并开辟一条另类的存在论之路。为此 他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 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原始含义以及与其他一系列关键词汇的 关系,排除了历来对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的目的论解释,而通过重新翻译强行引入了他自 己的有关存在的遮蔽和解蔽的真理观。这些翻译和解释立足于他的先入之见,在文本上 具有很大的牵强附会和六经注我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内在的不可摆 脱的困境,即如果不走向虚无主义,就只能停留于传统形而上学。
林,才把“自然”看作早于诸神和一切存在者的更为本
源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指“存在者整体”。② 这就回
到了古希腊 的本来意思。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
学恰恰就只是涉及“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知识的方式”,
以至于“形而上学就是那种知识,在其中,历史性的西
方人保存了与存在者整体的各种关联的真理和关于
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在一种十分根本性的意义上,形
始和开端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是指那种东西,它作为
这种起始和开端同时超出由之而来的他者而攫取了
这个他者,这样扣留并借此统治(beherrscht)了这个 他者。”③ 这里显然利用了 ɑ,ρχη'这个希腊词的双重
含义,即一方面 意 味 着 “本 原 ”(或 “始 基 ”),但 另 一
从真理观角度看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本质
从真理观角度看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本质随着技术的高度发展,其负面效应日益凸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只是对技术大唱赞歌,而是开始更加深入地思想技术。
在这个方面,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讨论为我们提供了榜样。
于是,近年来,关于其技术思想的文章不断出现:或对之进行梳理,或揭示它与海氏哲学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它们对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提供了帮助。
本文意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用两个范畴“自主性真理观”和“接受性真理观”,对海氏的技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另一种理解,并尝试寻找克服技术所带来危险的方式。
海德格尔突破流行观念揭示出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一种解蔽,现代技术也是某种解蔽方式。
但在现代技术这里,技术变成了一种促逼着的解蔽,促逼之聚集形成了座架。
座架在最高意义上是两义的:其一是危险义;其二是救渡义。
笔者从这两层含义出发写作此文。
首先将危险分析为:订造和锁闭。
订造是现代技术中占统治地位的解蔽方式。
在订造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其他解蔽方式被排除了,其中包括:海德格尔所指出的更基本的解蔽方式——自然的解蔽方式。
这样,“一种解蔽方式”变成为唯一的解蔽方式,本质的多样性变成为单一性。
事物自身的本质被取消了。
当汀造造成了封闭,人便与真理隔绝了,这就是危险中的锁闭。
我们可以用订造和锁闭来说明海德格尔论述的现代技术的危险,但或许有人会问:海德格尔所揭示的技术之危险和技术实际带来的危险是一回事吗?笔者通过分析其他两位思想家对技术之危险的论述,对此做了些许论证。
现代技术的本质有其真理观上的根源。
笔者根据谢文郁对真理观概念的运用,将真理观分为:自主性真理观和接受性真理观。
前者开始于柏拉图,强调主动地追求,后者来源于基督教,强调一种被动地接受。
希腊化时期的怀疑主义者充分展现了自主性真理观的双重困境:循环论证和无穷后退。
在自主性真理观中,人必然走向封闭。
正是自主性真理观导致了现代技术本质的危险义。
通过分析自主性真理观对现代技术的渗透,以及自主性真理观将导致订造和锁闭之危险,笔者论证了现代技术本质带来的危险,从根本上来自于“自主性真理观”。
【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
论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德](孙周兴译)这里要讲的是真理的本质。
真理的本质问题并不关心真理是否向来是一种实际生活经验的真理呢,还是一种经济运算的真理,是一种技术考虑的真理呢,还是政治睿智的真理,特别地,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真理呢,还是一种艺术造型的真理,甚或,是一种深入沉思的真理呢,还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真理。
这种本质之问撇开所有这一切,而观入那唯一的东西,观入那种标识出任何一般“真理”之为真理的东西。
然则凭着这个本质之问,我们难道没有遁入那窒息一切思想的普遍性之空洞中去么?此种追问的浮夸性难道不是彰明了所有哲学的无根么?而一种有根的、转向现实的思想,必须首先并且开门见山地坚决要求去建立那种在今天给予我们以尺度和标准的现实真理,以防止意见和评判的混淆。
面对现实的需要,这个无视于一切现实的关于真理之本质的(“抽象的”)问题又有何用呢?这种本质之问难道不是我们所能问的最不着边际、最干巴巴的问题么?无人能逃避上述顾虑的明显的确凿性。
无人能轻易忽视这一顾虑的逼人的严肃性。
但谁在这一顾虑中说话呢?是“健全的”人类理智。
它固执于显而易见的利益需求而竭力反对关于存在者之本质的知识,即长期以来被称为“哲学”。
普通的人类理智自有其必然性;它以其特有的武器来维护它的权利。
这就是诉诸于它的要求和思虑的“不言自明性”。
而哲学从来就不能驳倒普通理智,因为后者对于哲学的语言置若罔闻。
哲学甚至不能奢望去驳倒普通理智,因为后者对于那种被哲学置于本质洞察面前的东西熟视无睹。
再者,只消我们以为自己对那些生活经验、行为、研究、造型和信仰的林林总总的“真理”感到确信,则我们本身就还持留在普通理智的明白可解性中。
我们自己就助长了那种以“不言自明性”反对任何置疑要求的拒斥态度。
因此,即便我们必得追问真理,我们也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立身于何处?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的情形如何。
我们要寻求那个应当在人的历史中并且为这种历史而为人设立起来的目标。
我们要现实的“真理”。
真理的本质
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的学生比梅尔将存在问题与真理问题看作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双重主题。
这或许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所有的海德格尔研究者都会认同,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乃“存在之真理”的观点,将两者看作是同一个问题。
不过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真理问题的确与存在问题一样贯穿于海德格尔思想之始终。
例如:在前期的《存在与时间》中真理问题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是围绕真理问题展开的,后期思想的主题――解蔽与遮蔽――亦与真理问题有关。
如果需要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那么不恰当地说,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唯一的问题,而追问存在问题则始终与真理问题密切相关。
实际上,在古典哲学中,存在问题(本体论)与真理问题(认识论)原本就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在海德格尔这里,这两个问题从问题的问法、层面(维度)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都与古典哲学大相径庭:存在问题被回溯到了存在论乃至基础存在论中,真理问题亦是作为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或本体论的问题来讨论的,这就使海德格尔深入到了问题的本源之中,而所有这一切都与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海德格尔将西方哲学中的真理概念追溯到希腊语中的aletheia,亦即“无蔽”或“解蔽”,显然具有现象学的色彩。
全面解读海德格尔的真理学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那需要深入研究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才有可能完成。
我们在此想与诸位讨论的是海德格尔思想“转向”时期的真理学说,而且更多地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海德格尔前期与后期的转向主要发生在他的真理学说之中,至少从形式上看是这样的:1927年《存在与时间》出版后不久,海德格尔思想就发生了“转向”,在此转向过程中,体现其思想转向的一系列讲演,例如《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和《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等,都与真理问题有关。
在这一系列讲演之中,给人突出印象的是“非真理”概念的提法和内涵的变化。
近年来研读海德格尔的著作,至多有了一点点皮毛之见,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则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原则而已。
论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存在之思
论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存在之思彭立勋【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艺术理论; 存在; 真理; 艺术本质; 创作; 保存; 诗意【作者】彭立勋【作者单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深圳518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02海德格尔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艺术作品的本源》(1950年收入《林中路》正式出版),是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集中而完整地表达了他对艺术本质问题的看法。
他在这部著作的开头说:“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
” [1]1这是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主题。
通过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去思考和认识艺术之谜,是他在这部著作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海德格尔对艺术问题的思考是从他的存在论哲学和真理观出发的,他探讨艺术本质问题的思维方式迥异于西方传统美学,所提出的艺术本质的理论几乎前所未有,可以说为艺术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因而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和艺术学发展史上,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
但是,他的艺术本质论本身的片面性和论述的内在矛盾,也让人产生了诸多理论困惑。
从美学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历史研究看,对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论进行认真审视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异于传统美学的艺术探索路径海德格尔为什么要探讨艺术问题?他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基本思路是什么?他探讨艺术问题的路径和传统美学有什么根本区别?要了解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了解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哲学以及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向。
海德格尔在其前期哲学代表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建立了基础存在论。
他认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是什么,致使存在的意义仍然隐藏在晦暗中。
而存在论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澄清存在的意义。
它不是追问存在者是什么,而是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
如何去掇取存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必须从“此在”出发。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独特的、关键的术语,它其实就是指人这种存在者。
追索真理——海德格尔真理观探析
追索真理——海德格尔真理观探析/****************************************************************************/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equatioethitellectus.这个定义的意思可以是:真理是物(事情)对知的适合。
但它也可以表示:真理是知对物(事情)的适合。
”⑤可以说符合论是传统真理观的立足点和根本特征。
1、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真理与事实相符合是亚里士多德的基本观点,其所得出的命题即是:“灵魂的‘体验’,‘表象’,是物的肖似”。
⑥这里的肖似表明我们的认识是对物的描绘,我们的心灵生来只是一块白板,心灵天生潜在地与万物的本质形式同一,是对物体的相应与符合。
自此,由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关于真理的本质形成了知与物的肖似这样一种公式。
2、康德的真理观:真理是人的统觉能动性与感性材料进行整理,把先验的主观范畴形式赋予感性材料。
人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去整理后天的感觉经验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康德看来,要获得真理,就必须结合感性与理性,这对于真理的理论探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3、黑格尔的真理观:真理是理念运动所实现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他说,“如果说真理在主观意义上是观念和对象的一致,那么在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则意味着客体、事物同其自身的一致,意味着客体和事物的实在性符合于它们的概念。
”0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真理就是“逻辑学”的最后范畴即绝对理念,真理是具体的,其本质上是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真理是理论的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
从现象学的解释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论与美学思想
从现象学的解释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论与美学思想导语: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是德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
在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框架当中,海德格尔也实现了对于传统的美学的重新的反思与批判,并且阐发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进而也对于现在整个美学学科的发展和哲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其实也是建立在他自身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对于哲学观点的阐释也是对于美学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1.近代以来哲学二元论传统在古希腊哲学当中,最早产生了现象和实在两者的区分。
而直到近代以来,才真正的使这两者之间的区分凸显了出来。
近代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认识论哲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对象性的思维和主体性原则、形而上学的本质等。
而从笛卡尔开始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以来,主客体就产生了巨大的分裂,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基了最初的基础。
整个近代哲学也都是在这一主客体分裂的基础之上开始产生。
每一个个体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都是以对象性的思维,来去把握自身的主体与外在的客体的这一原则。
并且把追求外在事物的普遍的本质,作为其最终的目标。
而把现象当做是感性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外界两者的区分。
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就成为了在认识过程当中最为根本的基础——人和世界也就变成了认识和被认识这一基本关系的产物。
而到了康德的时候,对于主客体相分的原则仍旧还在持续。
在黑格尔那里,整个外在与内在,真正的统一在了精神的实现这一环节当中。
认为在精神的自我运动当中,主客体就会实现真正的统一。
但是这对理念的更为深刻的使用,其实依然具有着人本身最初的分类。
而在这之后,尼采所提出的主体性原则也成为了现代的技术发展之下的产物。
在认识论哲学当中所形成了这一主客体分离的问题,一直在哲学家之间传递,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困难。
2.现象学解释下的存在与存在者于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现象学真正的开始。
在现象学最初的创始人胡塞尔那里,其最初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康德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试图超越传统的哲学当中所出现的弊端。
真理的本质与本质的真理_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_黄裕生
真理的本质与本质的真理——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黄裕生本文认为,传统哲学把真理问题定位于认识论领域,并把“符合”理解为真理的本质,从而留下了自身无法充分解决的难题。
海德格尔从存在问题出发,化解传统真理观留下的难题,为真理问题的探讨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德格尔真理观的主要观点是:陈述与其对象相符合是指陈述者在陈述这种存在活动中“对接”上了对象,并与对象相互协调地共在;陈述与其对象是否相符合的标准是作为对象的可能性前提的物自身;物必须首先作为其自身被敞开(显现)出来,它才能在陈述活动中作为对象出现,而物正是在人的自由存在这种超验活动中才作为自身显现出来;物自身的这种无蔽状态就是本源意义的真理或本质的真理,它是陈述真理的前提。
从存在问题着眼,真理与自由是统一的。
作者黄裕生,1965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真理一直是认识论的问题。
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而正确就是符合。
但是,是什么与什么的符合?这种符合是如何可能的?这些问题却从未在认识论中得到充分的解决。
传统哲学还一再劝导人们把真理与自由当做人类的庄严目标来维护与追求。
但是,真理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真理与自由有关系还是毫无关系?如果有关系,它们是一种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它们又如何能共同成为人类所追求与维护的目标?这类问题更未在认识论中得到必要的追问与思考。
这种状况至少表明,把真理问题定位在认识论领域,很可能阻碍了哲学更根本地追问真理问题。
这种定位一方面使真理本身的法则性地位长期得不到巩固与维护,另一方面使真理成了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特权,而普通人似乎与真理无缘,至少离真理要远一些。
如果真理是人类尊严的源泉,那么传统真理观的一真理的本质与本质的真理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这显然与他对存在问题的独特追问有密切联系。
一、传统真理观的核心:真理的本质就是符合重提真理问题究竟有多大程度的迫切性,首先需要通过清理传统真理观来说明。
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超越
中文提要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陈述与事情的符合一致”①。
这种符合的真理观植根于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真理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符合。
作为认识活动的产物,真理是现成的,因而作为符合的真理与作为不符合的非真理具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真理观缺乏对真理得以可能的前提——符合关系本身作清晰的阐释,导致符合论陷入困境。
为了跳出这一僵局,学者们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
海德格尔尝试对真理做存在论上的解读。
为了从存在意义上把握真理,我们要返回到真理概念的历史本身,从词源学的角度将真理理解为去蔽(alētheia)。
真理是此在通过表象的陈述活动将物体作为对象并如其所是的放到此在的对立位置来照面,从而使存在者从遮蔽状态被揭示出来。
存在者在此在的敞开境域——时间中被展开,此在自由存在的本质决定了存在者能够作为自身显现出来,因而此在的生存活动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础。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是其哲学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它超越了传统的各种符合论真理观。
在真理与非真理的关系上,二者不再具有严格的区分。
存在论上的非真理是真理最本己和源始的存在,是真理的基础和来源。
真理与非真理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因而,对真理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逻辑关系上,陈述不是真理的载体,恰恰与此相反,真理是陈述的载体。
这种逻辑上的主次调整凸显了此在生存活动的重要性。
在存在者层次上,此在在其自由敞开中解蔽存在者的活动消除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导致的对真理理解的困境。
在存在论层次上,真理是生成的而非现成的,这打破了传统静态凝固的真理观。
在后期海德格尔由于对此在的反思转向语言学,着重对思想和诗作的研究,避免了其存在论陷入主体性哲学的危险。
探究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超越性,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真理,符合,去蔽,此在,语言作者:王洁指导老师:陈向澜1马丁·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2007年,第1版,商务印书馆,第211页On the transcendence of Heidegger’s conception of truth to the Traditional correspondence conception oftruthAbstractTraditional correspondence concept of truth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ruth 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tatement and thing. This kind of theory finds its origin in metaphysical epistemology which bases itself on the thinking mode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As the product of cognitive activities, truth is ready at hand, from which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essential distinction between truth and untruth. The fact that this kind of theory lacks the precondition which makes correspondence possible made itself lost in dilemma. In order to jump out of this, scholars have tried numerous tim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Heidegger attempts to explain in the ontological domain. To grasp truth and reveal the meaning of being,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ruth, from etymological aspect, as unconcealedness (alētheia). It is Dasein that put the thing as its object on the opposite position through its representative statement and make the object seen as an object itself. Beings are exposed in the field vision of time. The free existence essence of Dasein is the exactly reason why beings can be revealed as themselves. Therefore Dasein’s existing activities is the foundation of Heidegger’s ontology. His concept of truth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This theory transcends all kinds of traditional correspondence theories of truth. When it com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and untruth, there is no more essential distinction. The ontological untruth is the most original 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truth. Here truth and untruth are closely related. That is why the inquisition to truth is a long-time process, which requires continuous effort. Logically truth is not carried by statement, but rather, truth bears statement. This kind of chang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asein’s unfolding existing activities. Among all the beings, only Dasein can reveal the other beings while Dasein itself unfolds. Thiseliminates the deep gap between the world of subjects and that of objects and which,therefore,solves the difficulties of traditional truth theory. As for the ontological aspect, truth is always being generated; it can never be already made,which breaks down the traditional static thinking style. Later, out of the introspection of Dasein, he turns to linguistics to define truth 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of thought and poetry, which avoids the danger of subjective philosophy. The study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Heidegger’s truth conception to traditional truth conception has its enlightening meaning.Key words: truth, correspondence, unconcealedness, Dasein, languageWritten by Jie WangSupervised by Xianglan Chen目录序言 (1)第一章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 (4)一、真理的“处所”是陈述(命题/判断) (4)二、真理的两重性 (4)三、上帝的理念与世界理性(Weltvernunft) (5)四、非真理不属于真理的本质 (6)第二章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理论困境与出路 (7)一、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如何陷入理论困境 (7)二、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理论困境的具体表现 (8)1、真理没有陈述与事物符合的结构 (8)2、对“符合”的界定是一个问题 (8)3、符合关系不是第一性的真实 (9)三、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10)四、真理必须在存在论意义上才有可能 (10)第三章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观 (12)一、返回真理概念的历史本身 (12)二、词源学上:真理是alētheia(去蔽) (13)三、如何去蔽——通过表象 (14)四、能够自行展开、去蔽的存在者——此在 (15)五、存在者的去蔽是此在在其生存活动中展开的过程 (17)六、物如何作为自身显现出来——此在的自由存在(Freisein) (18)七、作为遮蔽的非真理和作为迷误的非真理 (20)第四章海德格尔真理观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超越性 (22)一、对真理与非真理关系上的超越:真理与非真理是不可分的 (22)二、逻辑上的超越:陈述不是真理的载体,真理才是陈述的载体 (24)三、存在者层次上的超越:此在的生存活动打破了传统的主客对立 (24)四、存在论上的超越:“生成”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真理观 (25)五、语言学上的超越:“语言”避免了其真理观陷入主体性危险 (26)结语 (29)参考文献 (31)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34)致谢 (35)序言一般地来说,真理是什么呢?真理存在于各个领域,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存在论等等,林林种种,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解读
2018年 1月 第 24卷 第 1期
湖 北 成 人 教 育 学 院学 报
Journal of H ubei A 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Jan.2018 V o1.24 NO.1
一 、 “事情 真 理 ”与 “命 题 真 理 ”
海 德格 尔认 为 ,人 们 通 常 从 “真 实 ”的 意 义 上 来 看 待 真理 。这 个 “真 实 ”意 味 着 某 物 的 “现 实 性 ” 与 我们 向来 对 此 物 的“意指 ”相 符 合 。这 种 现 实 性 是 一 种 “事 情 真 实 ”,在 “命 题 真 实 ”之 前 。 因 为 在 对 事 物 的直 观 过 程 中 ,“此 物 是 否 真 实 ”这 样 的“认 识 ”还 不 可 能 凸 显 出来 ,所 以这 种 “现 实 性 ”与 “意 谓 ”的一 致 是 一 种 与 “命 题 真 实 ”有 所 区 别 的 直 观 的 真实 ,故 “命 题 真 实 ”从 属 于 “事 情 真 实 ”。正 是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一 个 错 误 的 陈 述 (命 题 )也 可 以 与 其 对 象 相 符 合 ,,[ 。
itseIf.Therefore。w hat Heidegger m entioned?”the essence of truth isthe truth of essence” is actually the inevitable conclusion of H eidegger's ontological view of truth.
2018年1月第24卷第1期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ubeiadulteducationinstitutejan2018v0124no1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解读沈德康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摘要海德格尔做出两种自由分类
论真理的本质
论真理的本质【摘要】真理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它承载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
本文从引入真理的概念开始,对真理的定义进行了探讨,以及真理与主观感觉之间的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真理的重要特征,它们超越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并且适用于所有人。
真理也具有相对性,不同背景和文化下的人们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真理认知。
最终,在论述真理的本质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受主观感知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相对性。
正确认识和理解真理的本质,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世界和自己,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认知之路。
【关键词】真理、本质、定义、主观感觉、客观性、普遍性、相对性、结论1. 引言1.1 【论真理的本质】导言真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刻的哲学问题之一。
人类追寻真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讨论,而如今,在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关于真理的探讨仍然如火如荼。
真理究竟是什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去认识、理解和接受真理?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讨论,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对于真理的定义,有人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无关的存在,而有人则认为真理是人类主观认识的产物,是由人们根据自身经验和观点得出的结论。
无论是哪种观点,真理都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既有客观性的一面,又有主观性的一面,因此真理的本质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揭示。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真理的定义、真理与主观感觉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普遍性以及真理的相对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真理的本质。
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或许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理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真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导言到此结束。
2. 正文2.1 【论真理的本质】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表达和反映。
在哲学上,真理被定义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表达和判断。
换句话说,真理是与客观现实相符合的观点或看法。
技术与真理--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技术与真理——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刘铮【摘要】[摘要]海德格尔从批判西方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出发,提出了他的存在论真理观。
海德格尔把技术纳入到其存在论的思想框架中,认为技术是一种产出,技术的本质在于解蔽,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
技术因而在存在论意义上与艺术和真理具有本质的同源性。
但是,作为“集置”的现代技术却是对存在的僭越和对真理的伪装,使技术与艺术又有着明显的区隔,它因而需要依于本源而居的艺术以及作为艺术之本质的诗的救渡。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真理技术与人类相伴而生,技术打开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诸种可能性。
但是,当我们追问技术的本质时,却很少能得到一致的答案。
在哲学史上,也很少有哲学家把技术看成是一个哲学问题,“技术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1]。
一般来讲,古希腊词τχνη(tékhnē)不仅是指工匠制作的手艺活,而且也指艺术创作,古希腊哲人往往把工匠的工具制作活动与诸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活动混为一谈,认为它们都是出于生计原因的操劳,并不是哲学思考的内容,哲学更应该是一种思考理论的活动而非思考实践的活动。
柏拉图认为,技术乃是对自然的学习或模仿;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自然物与人工物进行本体论上的区分,认为前者受自然内在目的的驱动,而后者则只能依赖于人的维护。
在此种西方哲学传统的思考模式下,“技术”也就被矮化为技术物及其制造活动了,技术更与真理无涉,真理只能通过无限靠近抽象的理念世界才能寻得。
然而,海德格尔却一反常态,从存在论的角度重新把技术纳入到哲学思考当中,甚至把技术问题纳入其存在论思考框架的重要部分,并认为技术的本质就在于解蔽,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甚至把技术与真理等同起来。
一、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真理观在海德格尔前期作品《论真理的本质》(1930年)一文中,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传统的真理观是一种命题符合论的真理观,即认识与事情相符合。
“符合”的真理和“无蔽”的真理——从海德格尔真理视域“看”科学真理
内容摘要:本文无意于在符合论、融贯论、冗余论等各种符合说及主客二分二元思维模式的认识论视域之井中诸真理观之间辩裁个高下优劣,而是从海德格尔“无蔽"的真理视域来“看’’科学真理,以彰显科学真理之所限所弊,以期有益于科学时代的人们!有益于思之事情!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以符合为要义的科学真理。
文章首先追溯了科学与哲学的同源性、希腊性,将对科学真理的审视引入哲学(严格意义上说是西方哲学)域。
接着,文章呈现了同源于哲学的科学如何从古希腊一步步演历为近代以来大写的科学,并判定符合的真理为近代科学之本质及所求。
最后,文章概要的介绍了符合的真理。
文章的第二章共分五小节。
全面地阐述了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呈现出其“无蔽"的真理视域。
海德格尔通过探究源始境域的Aletheia,认为真理意味着去掉遮蔽的状态,是“此在"的展开,真理是在“公开场”中成为可能的;自由是真理的本质;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真理是用“诗’’去“思”“此在” 的真义。
非真理源出于真理的本质,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的第三章被分为两小节。
在第一节的内容中,笔者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两个主要文本《论真理的本质》和《存在与时间》第44节来着手,透视了符合的真理,审查并剔除了自近代以来科学理所当然地赢获的真理性,并通过海德格尔的两个命题:“科学不思”和“科学是关于现实的理论’’展示了现代科学之处境及其究竟之所谓。
呈现海德格尔对科学真理所限所弊之超越。
海德格尔并没有要彻底否定科学真理,可以说他是要为科学真理“解蔽",然而,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也有值得再思之处,此即为最后一节之探讨内容。
关键词:科学真理符合无蔽此在自由Abstra ct:T his article has n o i ntenti on to argu e a nd judge among the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a nd various viewpoint of truth,which a r e located in the well of the domain of the ep i st e m ol o gy dual mod e of thinking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1will look scientific truth from H ei deg ge r’S horizon of “nn—coverage"truth in articl e,which is in o rde r to reveal l im it at io ns an d drawbacks of scientific truth,With a view to benefit the people of the scientific age and beneficial to the things of“Thi nking"!This essay contains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introduce the scientific truth of the Ost of correspondence.I fn.stly t r a c e the homology and hellenity of sciencean d the phi loso phy,and take scru tiny abo ut scientific truth into philosophy (Strictly speaking,the Western Philosophy)domain.Then,l have showed h o w the science of homology with the philosophy evolved into cap ita l of scien ce sin ce modem times from the ancient Greek,step b y step,and judged that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is the nature and d es ir e m od e rn science.Lastly,I summarily introduce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in article.The second chapter is divided iⅡto five sections.I have c om pr ehe ns iv el y expounded Heide gg er’S th oug ht o n t ruth,s howe d H eid eg ger’s horizon of “u n-co ve ra ge"t rut h.T hr ou gh inquiring into t he sourceful realm o f truth,thinks the truth means the st ate of removing the cov er,a nd truth is Heide ggerthat“Dase in”sho w t he m s e lv e s a nd become pos sib le in the¨ope n field";F re e d o m is the e s s e n c e of trut h;Art is truth of se tti ng itself into works;The truth is to use’’poem”to"think¨true righteousness of“D as ein丹.No n—tr uth derived from the nature of truth,is inevitable.Chapter HI of this article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In the first sec ti on of c onte nt,By analyzing heidegger’s two main text ab out the trut h:<<The Essence of Tru th>>an d<<Se in a n d Ze it>>NO.44,I h ave reviewed and removed th at sc ience reasonably win the truth sinc e modem times,and analysing two proposit ions a bo ut sci ence of Haidegge卜一¨Science is not thi nk in g¨a nd ”Science is the theory about reafity",the article definites the si tu at i on of sci enceat present and what’s exactly SO—called science,presenting Heidegger's transcendence of limit ati on s a nd drawbacks of scientific truth.Heidegger does not want to deny the scientific truth comp letel y.I t c a n b e sai d t hat he is to aletheia for scientitle tru th.H ow e ve r,i t is also worth re-thinking H ei deg ge r’s tho ug ht o n truth.That is the l ast o n e to explore the content.Key words:science:truth;correspondence;uncoverage;Dseine:freedom2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论真理的本质》中的真理概念
《论真理的本质》中的真理概念发布时间:2023-04-23T02:36:35.17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3期作者:曾钰潆[导读] 真理问题从古希腊起就是哲学家热衷讨论的话题,存在与真理由巴门尼德首先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存在,与真理同行;另一条则是非存在,这影响了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兰州市 730070摘要:《论真理的本质》中前两节阐明了实事真理和命题真理的区别、传统符合论真理观“陈述与对象的符合”,陈述的正确性基于行为的敞开性。
之后海德格尔提出真理的本质在于自由,“在一个敞开的领域中,事物被敞开着,而这背后的基础是一种‘自有存在’,进而认为‘真理的本质是自由’”[]。
但是真理的本质是全部本质,也就是作为本质的自由、作为非本质的遮蔽以及作为反本质的迷误。
关键词:真理观;本质;自由;遮蔽真理问题从古希腊起就是哲学家热衷讨论的话题,存在与真理由巴门尼德首先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存在,与真理同行;另一条则是非存在,这影响了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
海德格尔的时代是一个反本质、非本质的时代,人们都不觉得本质很重要,甚至认为没有本质,海德格尔不是完全拒绝本质,虽然他也反对传统的本质观念,但是他往更深层次的问题上去问本质何以可能。
《论真理的本质》标志着海德格尔的转向,他在此文中阐述了他的存在论真理观,也就是从存在论的层面追问真理的本质。
在《论根据的本质》时期海德格尔似乎要想做一番突破,但是直到《论真理的本质》,这种突破才真正的显现。
海德格尔后期有很多讨论的主题。
但是最核心的内在的机制就是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所要发现的机制。
海德格尔是要追问真理的本质,也就是一般真理。
一、事实真理与命题真理流俗的真理就是流行的真理,被广泛运用但是含义却晦暗不明,人们总是将真理理解为真实。
海德格尔在此举了一个例子:金是人们长期以来有所约定俗成意指的概念,金与在现实中一些人们所规定金所意指的东西相符合,人们也会讨论假金,但是假金并不符合我们意指的东西;也就是说真金是现实的东西,它的现实性必须要符合金的意指、符合金的规定,如果不符合就是假金,所以假就是不符合,真就是符合。
作为“无蔽”的真理:论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根本上的柏拉图主义特征
作为“无蔽”的真理:论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根本上的柏拉图主义特征作者:王玉峰来源:《求是学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真理”的原初含义是“无蔽”,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则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把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善的理念”看成了存在本身。
文章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喻和太阳喻的研究指出,正是通过柏拉图哲学,真理才具有了一种存在论上的“无蔽”含义,“Eidos”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真理”的首要含义。
关键词:存在;真理;理念作者简介:王玉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102)DOI编码:10.19667/23-1070/c.2018.01.006对柏拉图哲学的思考和批判构成了海德格尔思想最内在的一部分,海德格尔把柏拉图哲学看得很高,也贬得很低。
在海德格尔看来,柏拉图是西方“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始作俑者,决定性地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方向,导致了以后整个西方思想两千多年的悲剧性命运。
根据海德格尔著名的“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的区分,1西方“形而上学”仅仅关注“存在者”的整体或者各种不同的最高“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的意义。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柏拉图开创了西方的“形而上学”,因为他把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理念”(Eidos/Idea)看作了“存在”本身,从而造成了后来哲学对“理念”的追寻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思考,导致了对“存在”本身的遗忘。
与之相应的是,作为原初“无蔽”(ἀλήθεια)的真理,也就成了和我们的“知觉”或“理智”相关的某种“正确性”(Richtigkeit)。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基本认同海德格尔对柏拉图哲学的这种批评,一方面认为柏拉图的认识论其实就是“符合论”,另一方面认为海德格尔把真理还原为存在的“无蔽状态”,这从根本上超越和克服了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弊端。
2本文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在简要回顾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真理观批判的基础上指出,柏拉图所谓观看的“正确性”不是基于某种经验论意义上的思想和对象的“符合”,而是基于我们思想和存在的某种同一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柏拉图“太阳喻”和“洞穴比喻”的分析,指出把“真理”理解为存在的“去蔽”恰恰是柏拉图哲学的创新。
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解读
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解读沈德康
【期刊名称】《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24)1
【摘要】海德格尔做出两种"自由"分类:一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让……存在"的"自由",另一种是作为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前提的"由主体拥有"的"自由".这两种"自由"之间的根本差异决定了,在传统符合论真理观视野中的所谓"非真理"必然超出"命题真理"的"正确性".这种"超出"之所以可能的根据正是来源于那种"让……存在"的"自在的自由",因为在存在论层面,"是自由占有了人而非人占有自由".所以,"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必然结论.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沈德康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3
【相关文献】
1.从真理的本质特性看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 [J], 喻朝阳
2."真理的本质是非真理"——海德格尔真理观刍论 [J], 袁兆文
3.论海德格尔的真理问题——从《存在与时间》到《论真理的本质》 [J], 陈万和
4.《论真理的本质》对《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理论的继承 [J], 陈辉
5.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的原则——关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范畴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问题 [J], 高清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的看法
10经管实验(1)班 Q10500127 盛宇东
《论真理的本质》这篇文献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言,在承认有所谓“海德格尔思想转折”这一前提下,人们公认它是这一转折的关键标志。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毕生倾力思考存在问题,那么,一篇探讨真理之本质的文献何以能成为其思想转折的关键标志? 那么这就首先迫使我们去追问存在问题与真理问题的内在关联。
德国学者比梅尔曾经指出,海德格尔思想中有着双重核心,即“它既是对存在的探索又是对无蔽的探索。
”鉴于海德格尔曾经长期将“真”思为“无蔽”,则比梅尔的观点事实上是指,“存在”与“真”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双重核心。
纵观海德格尔的前后期著作,我们很难见到他只谈“存在”或只论“真理”,这两者始终处于同一个追问之中,毕竟,“哲学自古把真理与存在相提并论”,而“‘存在之意义’与‘存在之真理’说的是一回事情”。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一个初步解释,即《论真理的本质》的重要性在于其致力于存在之真理问题。
那么如果海德格尔毕生都在思考存在问题,所谓海德格尔思想之转向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海德格尔将“存在之意义”问题确立为其思想之根本问题之际,“意义”问题就已经被把握为“真”之问题,并且在《存在与时间》中也一再出现了这样的强调:“真理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真理源始地与存在联系着”。
那么,《论真理的本质》究竟在“存在与真理”问题上实现了什么样的“转折”,我们有必要给予《论真理的本质》以整体性的透视。
《论真理的本质》一文结构严谨,共分为九节,前八节为正文,最后一节为注解。
就内容来看,全文结构可以简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节到第七节解释问题,最后两节则阐明宗旨。
为论述方便,我们将把最后两节的探讨并入对本文思想宗旨的探讨中。
首先来看前面七节:第一节以“流俗的真理概念”为标题对传统真理概念进行了分解,真理就是陈述与事情的符合一致。
第二节“符合的内在可能性”追问上述“符合”真理观的依据,得出“符合”依赖于对“正确性”的确立,而行为的开放状态赋予陈述以正确性,但这又激发了另一个问题,即开放的和先行确定标准的行为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问题。
第三节“正确性之可能性的根据”尝试回答上一问题,鉴于这种定向的自行开放只有“作为向敞开域的可敞开者的自由存在才是可能的”,因而其答案是“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
在第四节“自由的本质”中,经过一番展示,自由的本质被规定为“让存在者存在”。
自由乃是对存在者本身之解蔽过程的一种参与。
第五节“真理的本质”并未重复以上诸节已经获得的洞察,而是悄然开始实施一番“向转向的跳跃”。
这一“跳跃”预先呈现在这样一番陈述中: “让存在总是在个别行为中让存在者存在,对存在者有所动作,并因之解蔽着存在者; 正是因为这样,让存在才遮蔽着存在者整体。
让存在自身本也是一种遮蔽。
在如此存在的绽出的自由中,发生着对存在者整体的遮蔽,存在着獉獉獉遮蔽状态”。
这意味着,作为“解蔽着的让存在者存在”,自由是一种“解蔽”,是真理的本质,但还不是真理的源始本质,因为这样一种对存在者的“解蔽”同时就构成了对存在者整体的“遮蔽”。
从第六节“作为遮蔽的非真理”开始,海德格尔开始了关键一跃,他指出: “从作为解蔽状态的真理方面来看,遮蔽状态就是非解蔽状态,从而就是对真理之本质来说最本己的和根本性的非真理。
存在者整体之遮蔽状态,即根本性的非真理,比此一存在者或彼一存在者的任何一种可敞开状态更为古老。
它也比‘让存在’本身更为古老”。
一方面,解蔽之为去除遮蔽,必须“首先”有遮蔽状态。
另一方面,解蔽始终只是对存在者的解蔽,然而总会发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对“局部”的解蔽始终又是对“整体”的遮蔽。
在第七节“作为迷误的非真理”中,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人固执地孜孜于一向最切近可达的存在者。
但另一方面,只有作为已经绽出的人,人才能固执,因为他确实把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当作标准了。
人离开神秘而奔向方便可达的东西,匆匆地离开一个通行之物,赶向最切近的通行之物而与神秘失之交臂,这一番折腾就是误入歧途。
对被遮
蔽的存在者整体的遮蔽支配着当下存在者的解蔽过程,此种解蔽过程作为遮蔽之遗忘状态而成为迷误。
如此一来,按这种尺度展开的解蔽始终只是无视尺度之本源的对存在者的解蔽,而从根本上对存在者整体之遮蔽状态进行了双重遮蔽。
进一步来说,存在者整体的解蔽是罕见的。
情形倒是相反: 存在者不为人所熟悉的地方,存在者没有或者还只是粗略地被科学所认识的地方,存在者整体的敞开状态能够更为本质地运作。
从当下可敞开性的存在者那里无论这种存在者是自然中的存在者还是历史中的存在者,我们是把捉不到这个‘整体’的”。
如果就这个问题联系其后期思想作为参照,我们就会看到一种差异:一方面,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海德格尔所凭借的核心逻辑是“对存在者之解蔽必然同时是对存在者整体之遮蔽”,
另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整体的解蔽被把握为“自然涌现”。
《论真理的本质》对“遮蔽”之本性的思考只是一种开启,海德格尔主要是在探讨“遮蔽”的发生过程,而在由此得以拓展的路径上就径直探讨“遮蔽”之本性了: “无蔽如此直接地归属于遮蔽,以至于遮蔽能够为无蔽之故而自行隐匿”。
在第八节“真理问题与哲学”中,海德格尔指出,“我们眼下所阐述的尝试使真理之本质的问题超越了流俗的本质概念中习惯界定的范围,并且有助于我们去思考真理之本质的问题是否同时必定是本质之真理的问题。
意在表明,真理之本质并非某种‘抽象’普遍性的空洞的‘一般之物’,而是那种独一无二的历史所具有的自行遮蔽着的唯一东西; 这种独一无二的历史乃是我们所谓的存在的‘意义’的解蔽的历史。
这表明,真理之本质问题最初与最终都是“存在之真理”问题,并且这里所思考的“存在”,鉴于它与传统哲学视野中的定向于存在者而被思考的存在有着根本区别,即它乃是从自身而被思考的存在自身。
正是如此,当海德格尔声称,从“真理之本质”到“本质之真理”思想完成了对存在自身之历史范围内的一个转向的道说”,他才真正逼近了真理之源始本质的“遮蔽”与作为存在与存在者之差异的渊源的“存在自身”的纯一性。
形而上学因为遗忘存在自身,所以其对真理问题的探讨最终只是探讨了存在者之真理,从未自觉也从未进展到对存在自身之真理的探问。
如果看到存在论差异,那么我们必然会对此有所洞察: 对存在的展现方式要有别于对存在者的展现方式。
如果说海德格尔的“唯一问题”是“存在”,那么,“真理”问题乃是海德格尔“存在”
问题的“不二法门”海德格尔一直在尝试追问“真”之本质,将之把握为“无蔽”、自行显现、展开状态。
“真”之追问对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之所以是关键性的,且作为哲学授课者,海德格尔必须对古老的“存在与真理”问题作出一番适度的回应,海德格尔在其思想进程中早已清楚地看到,存在问题首先是存在自身问题,但若没有存在自身之显现,存在自身就仍然是一个纯概念。
从真理的本质到“本质”的真理,《论真理的本质》之转向实践的关键在于“本源规定性”之追问途径上的彻底突破,遮蔽之对于无蔽的本源性。
这种突破的“彻底性”不仅仅在于它是对《存在与时间》之生存问题“本真与非本真”的一种强力拓展,更根本地在于,前期海德格尔思想在探问存在之意义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直接而有力地将“存在自身之真”问题置于追问视野的核心区域。
尽管前期海德格尔也试图直接讨论此问题,但这一探讨并不成功。
海德格尔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存在与真理的问题,亦是存在论差异的问题:“唯当真理在,才‘有’存在,而非才有‘存在者’。
而唯当此存在,真理才在。
存在和真理同样源始地‘在’。
海德格尔已经对在其后期思想中才明确成形的基本问题有了一定把握———唯有真正透彻洞察到存在自身、意义( 真) 、存在论差异这三者的彼此构成作用,才能真正继续思想之旅程。
“存在与时间”时期的海德格尔最终将突破口定位于“澄清存在的意义和存在之领悟的全部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演”,以求“界说存在
的意义”。
海德格尔在这里遭遇了一个“屋上叠屋”式的迷误。
事实上,“存在的意义和存在之领悟的全部范围”不在于其它而只在于存在自身,当海德格尔反省到问题之根由,随即探讨存在论差异,是试图通过存在论差异来思考存在自身,这或可被视为所谓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开启标志,这种突破的意义最终呈现为,通过对“存在自身”和“真”的双重探问,海德格尔得以集中全部精力去直接探问“基本问题: 存在自身如何显现? 但转换后的语言并不能保证我们就消解了原有问题,毋宁说,这样开辟出来的追问本源的道路仍然是艰难的,其艰难性并不比一条从“真理之本质”到“本质之真理”的道路更多或更少,因为它们乃是同一条路,这条道路始终受到这样一种洞察的激励与祝福: 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最终只有作为对形而上学之承受才是可能的。
我们一直在此路上,也只有当我们将此尴尬处境承认为我们的最高可能,我们才真正开启自身于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