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岁地别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年龄称呼

年龄称呼

年龄的称呼芳龄二八应该是16岁.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也有的说双十年华。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

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也称及笄。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二八是指2个8岁。

就是16岁。

17岁可能指她的虚岁。

而且古代二八是指正好成年,花季年龄时段。

并不一定精确到16岁就称呼二八。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得别称ﻫ“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ﻫ"逾弱冠"——就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就是二十出头了、ﻫ"近而立"——就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ﻫ顺便送您一些关于年龄得称谓:ﻫ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ﻫ2至3岁称孩提、ﻫ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ﻫ10岁以下称黄口。

ﻫ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ﻫ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ﻫ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ﻫ 16岁称碧玉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20岁称桃李年华、ﻫ30岁称而立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

ﻫ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ﻫ80岁称杖朝之年。

ﻫ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ﻫ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ﻫ襁褓:不满周岁、ﻫ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ﻫ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ﻫ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得人、)ﻫ黄口:十岁以下。

ﻫ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ﻫ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ﻫ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ﻫ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古代1—100岁称呼集锦

古代1—100岁称呼集锦

古代1—100岁称呼集锦古代1—100岁称呼集锦逢10称呼1岁:襁褓之年10岁:幼学之年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50岁:天命之年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之年、人瑞之年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1-100岁,古代各有什么样的称呼?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年龄称谓及读音

古代年龄称谓及读音

古代年龄称谓及读音初度(chū dù):指婴儿出生时的第一次生日。

赤子(chì zǐ):指婴儿。

襁褓(qiǎng bǎo):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yá yá):指1岁左右的儿童。

龆龀(tiáo chèn):指七八岁左右的儿童。

总角(zǒng jiǎo):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年。

垂髫(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左右的儿童。

总角之交(zǒng jiǎo zhī jiāo):指童年时期的朋友。

黄口(huáng kǒu):指10岁以下的孩子。

幼学(yòu xué):指10岁左右的儿童。

金钗之年(jīn chāi zhī nián):指12岁左右的少女。

豆蔻年华(dòu kòu nián huá):指13岁左右的少女。

总角之歌(zǒng jiǎo zhī gē):指儿童时期的歌曲。

舞勺之年(wǔ sháo zhī nián):指13-15岁左右的少年。

舞象之年(wǔ xiàng zhī nián):指15-20岁左右的青少年。

志学之年(zhì xué zhī nián):指15岁左右的青年。

束发(shù fā):指15岁左右的青少年。

成童(chéng tóng):指15岁左右的少年。

弱冠(ruò guàn):指20岁左右的青年。

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指30岁左右的成年人。

不惑之年(bù huò zhī nián):指40岁左右的成年人。

知命之年(zhī mìng zhī nián):指50岁左右的成年人。

花甲之年(huā jiǎ zhī nián):指60岁左右的老年人。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tiao):指童年。

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男子30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于考试吧不惑:指男子40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二十”无暇当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嗳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着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耄耋的耄本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比如眉弓、腋下;长的再长也不能称之为发;只能叫毛;比如眉毛;和此耄同样也是表达毛发的还有一个字是髦;它指额至眉的短发;又将短发中的长秀者又称之为髦俊;也引申指精英们;即人中的才俊..这个词大约已被遗忘了;很少见用..中国词汇对耄耋之年多是赞誉致词;除了民间无德者骂老杂毛之外;尊老敬贤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然耄耋代代都有老英雄;比如上有姜太公;中有老黄忠、佘太君;下就更多了;远了不讲;收拾四人帮;改变中国命运;不就有位耄耋老帅坐镇..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对八十四依然是负担重重..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人生很奇怪的..百岁人仙: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活着是段活历史;走了是个记录..家有百老;儿孙有宝..。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60岁以上: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伞寿
80岁以上:中寿
81岁:半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8岁:米寿
90岁:鲐背之年
8、90岁统称:耄(mo)耋(di)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及以上:期颐、上寿
108岁:茶寿
140岁:双稀、双庆
更大岁数:万寿、遐龄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代年龄称谓
刚出生:度、婴儿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之年:女子出嫁
出生三天:汤饼
不满周岁:赤子、襁褓
2~3岁:孩提
7岁:韶年、始龀(chn)、髫(tio)年、毁齿
8岁:龆(tio)年

汉语中对年龄段相对应的别称

汉语中对年龄段相对应的别称

汉语中对男女老少各年龄段都有相对应地别称,每个别称都有相应地出处,现整理出来,作为资料备用.为了使资料保持完整,篇幅较长.博友阅读时,看前面几段即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按年龄段分】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到了三岁则称之为“孩提之年”;男女幼年,泛称“总角”;岁以下,皆称黄口;—岁,为“舞勺之年”;—岁,称为“舞象之年”;岁叫“冠岁”,岁称“而立”之年;岁称“不惑”、“花龄”;岁称“知命”;岁称“花甲”,“耳顺”;岁称“古稀”之年,又称“杖国之年”,“从心所欲”;岁叫“耋”,又称“杖朝”;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岁叫“期颐”,“龟年”,又可称为“人瑞”;岁叫“古稀双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按男女孩分】女孩岁,称之“髻年”;女子岁时,称为“金钗之年”;岁则称为“豆蔻之年”;岁称为“及笄之年”;岁称为“碧玉年华”;岁称为“桃李年华”;岁称为“花信之年”;出嫁时称为“标梅之年”.男孩岁,称之“龄年”;古时男子到了岁开始束发,因此称为“束发之年”;岁,称为“弱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称谓字谜】此外,更为有趣者,古代人寿之称谓,还借助我国汉字形体之奇特,而称为‘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等等.有一次,华罗庚先生请教郭沫若先生,如果未到整数,如只有岁、岁、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说:“岁叫‘喜寿’,岁叫‘米寿’,岁叫‘白寿’.郭老进一步解释说:“‘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是三个字谜.‘喜寿’可猜为‘七十七岁’.因为‘喜’字地草体便是‘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可猜为‘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上中下为‘八十八’,组成.‘白寿’可猜为‘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那‘百’字去‘一横’,即为‘九十九’.还有一个‘茶寿’,析茶字便知:茶上草头代表‘廿’,下边地‘米’代表八十八,合为岁.‘茶寿’就是岁地高寿者.”郭老既风趣地揭开了“喜寿”,、“米寿”、“白寿”地谜底,又丰富了寿文化,贵为一举两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老人尊称】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地别称也颇多.老苍:谓头发苍白地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地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老父:对老年人地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老丈:对老年男人地尊敬之称号.《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老子:老人自称.《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掘.”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附:【部分年龄别号地出处】: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地宽带子;褓,婴儿地被子.原指包婴儿地被子和带子).黄口:岁以下,皆称黄口.(黄口:原指我雏鸟地嘴,后来借指婴儿.如《淮南子.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今天多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年轻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豆蔻年华:岁则称为“豆蔻之年”(豆蔻年华:唐诗人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地诗句,指十三四岁地少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及笄:指女子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地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地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弱冠:指男子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而立:指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惑:指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岁地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知命:“五十而知天命”,故五十岁叫“知天命”(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能清楚明白人生地道义和职责.后用指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艾:岁,又叫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地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花甲:指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稀:指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童年称为垂髫之年,岁称为幼学之年,男子岁称为弱冠,岁称为而立之年,岁称为不惑之年,岁称为知命之年,岁称为花甲之年,岁称为古稀之年,岁称为喜寿之年,岁称为米寿之年,岁称为白寿之年,、岁称为耄耋之年,岁称为期颐之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与各民族的习俗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与各民族的习俗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如艾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tai)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4、傣族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6、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年岁的别称

年岁的别称

年岁的别称
1、孩提—两三岁
2、龄年—男八岁
3、髻年—女7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黄口—10岁以下都称
6、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
7、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
8、金钗之年—女孩12岁9、豆蔻年华—女13岁10、及笄之年——女15岁
11、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16岁12、桃李年华——女20岁
13、花信年华—女24岁14、标梅之年—出嫁时15、半老徐娘——女30岁
16、弱冠—男性20岁17、而立之年—30岁18、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40岁
19、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2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21、古稀、杖国之年,致高之年、致政之年—— 70岁
22、杖朝之年——男性80岁23、耄耋之年——80-90岁泛称
24、鲐背之年—年至90岁
25、期颐——迨至百岁。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0岁,有四种称谓: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谓始生之年时,赤子,刚出生的婴儿肤色为赤色,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褪裸,婴儿小时候都是在褪裸之中,指未满周岁的孩子;汤饼之会,孩子出生第三天举办宴会
2、2岁时期被称为孩提,是指幼儿时期。

出自《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3、8岁被称为总角。

在古代,古人都会把孩子头发扎成警。

预指童年时期。

4、9岁又叫黄口。

黄口本指是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5、10岁称幼学。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日幼学。

后来被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6、12岁对于女孩有单独的称呼叫做金钗之年。

7、13岁,女孩子被称为豆,男孩子被称为舞夕之年(指十三到十五岁左右的少年)
8、15岁在古代的称谓比较多,有五种不同的称谓。

分别是及笋(指年满十五岁的少女)志学之年,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把原先的总角散开,扎成一束;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岁的少年;成童,指十五岁或者十五岁稍微大点的年纪。

9、16岁有种说法叫二八,主要泛指女孩子。

10、20岁有三种称谓。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已经成年,行加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其二为结发,其三就是弱冠。

11、24岁的女子被称为花信年华
12、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0岁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有两种,一种是刚才提到的不惑之年,另外一种称艾,出自《礼记曲礼上》: 五十日艾。

54岁有说法是六九年。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一月:瑞月二月:花月三月:桐月四月:梅月五月:蒲月六月:荷月七月:兰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阳月十一月:辜月十二月:霜月古文中年龄的称呼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雅称
妻子的别称
1.媳妇 (北方) 20.娘们儿(厌恶)
2.老婆 (口语) 21.达令 (腻歪)
3.对象 (60年代) 22.马子 (小混混)
4.妻子 (书面语) 23.心肝儿(疼怜)
5.内人 (文士) 24.内子 (台湾人)
6.太太 (文化人) 25.那口子(农村)
7.老伴(老年人) 26.老蒯(东北)
8.爱人 (80年代) 27.女方家(山大王)
9.糟糠 (书面语) 28.婆姨 (西北)
10.女人(俗人) 29.婆娘(四川)
11.娘子 (秀才) 30.屋里的(河南)
12.贤内助 (尊称) 31.堂客 (湖南人)
13.宝贝儿(想念) 32.发妻(原配)
14.贱内 (商人) 33.烧锅的(安徽人)
15.夫人 (官员) 34.家里人(河北人)
16.浑家(白话文) 35.女主人(尊称)
17.拙荆 (文人) 36.姑娘伢(湖北)
18.执帚 (委婉) 37.孩她妈(有孩)
19.亲爱的(亲热) 38.领导 (敬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因此,古代年龄称谓总表如下: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襁褓〗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髫年〗7岁女孩、〖韶年〗7岁男孩、〖黄口〗10岁以下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舞勺之年〗13~15岁的少年、〖舞象之年〗15~20岁的少年、〖金钗之年〗12岁女子、〖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之年〗15岁女子、〖碧玉年华〗16岁女子、〖桃李年华〗20岁女子、〖花信年华〗24岁女子、〖摽梅之年〗出嫁女子、〖弱冠〗20岁男子、〖而立之年〗30岁男子、〖不惑之年〗40岁男子、〖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男子、〖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60岁男子、〖耆年〗60岁男子、〖古稀之年〗70岁男子、〖杖朝之年〗80岁男子、〖鲐背·耄耋之年〗80~90岁男子、〖期颐〗100岁男子。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