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_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既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为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一:考点指南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
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二:重点难点精析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论文—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同是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自永嘉之乱以后,汉族封建地主政权衰落,北方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力图在斗争中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使民族矛盾白热化。
如刘曙攻破洛阳时,“害诸王公及百官以下三万余人。
”进攻长安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弄得“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石虎“于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少有遗类。
”可见民族矛盾斗争的激烈。
范文澜先生说:“民族斗争是民族融合的必经过程,归根还是民族融合。
”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进行一些分析,试图探索民族融合的过程和规律。
一、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区别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呢?史学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以范文澜先生为代表的主张民族融合,以翦伯赞先生为代表的主张民族同化。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民族同化,没有民族融合”,“如果把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也说成是民族融合,那就混淆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的本质上的差异。
”1984年11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上的意见,基本也与上面两种意见相同,一种意见认为“真正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民族同化。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现象不同于民族同化,也可以称之为民族融合。
”可见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争论的课题。
我认为在我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
到底融合和同化有什么区别呢?我的理解是:所谓民族融合,就是指各民族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感染、生产方式逐渐趋于一致,不一定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民族原有的特征,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仍旧保留原有民族的特征。
当然也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渐渐消失本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承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2]文化成就宋元话本。
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
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由汉族中央政权转变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背景下,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不可避免。
这个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不仅限于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更包括了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交融。
这种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宗教方面。
首先,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发生在政治层面。
例如,南朝刘宋皇室与北方民族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婚姻联姻,使得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建立了亲缘关系。
这种政治上的民族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交融的进程。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传入与交流,也对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一度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主流宗教之一,从印度传入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信仰。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体系,同时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的影响。
这种宗教与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还表现在语言和文学方面。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北方方言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汉族士人也开始学习并使用北方方言。
这种语言上的融合,不仅促使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文学方面,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以文人士人为主导,他们来源于不同的民族背景,因此他们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多种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这种文学上的融合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在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不仅是政治和宗教上的交流,更涉及了语言、文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这种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为中国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是在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和丰富多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段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当时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开放和繁荣。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鲜卑族的北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北燕、北燕等政权。
在这些政权的存在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政权建立之初,少数民族政权需要借用汉族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统治,而汉族人也需要适应和融入到新的政权体系中。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使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学习,进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活动最为频繁和杰出的时期之一。
这段时期的文人墨客,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表现出了对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强烈兴趣和积极参与。
他们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将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传统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作品。
比如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他深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北方风光和民族特色的诗词。
这种文人墨客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桥梁,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也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当时,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佛教的传播促使了不同民族信仰的融合,同时也带来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宗教交流。
在佛教的引领下,各个民族之间开始相互借鉴和学习,互相吸收彼此的文化和信仰,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民族的融合。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段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不仅对于中国历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逐渐向外扩展,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认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学术思想对当今的中国社会和文化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认同,并分析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想非常开放,它引入了许多外部的思想和理念,如佛教、道教、儒教等等。
这种开放性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一个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和思想家相信,通过不同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且有助于人们更加理智和开放地看待我们的世界。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认同非常多样化,这个时期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
对于一些人来说,佛教或道教的信仰成为了他们的文化信仰,他们相信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儒家的思想成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他们相信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而在这些不同的文化认同之间,还有一些人具有多元文化认同,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文化,而是应该与其他文化相结合。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学术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这个时期的学者和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理论,如玄学、辩证法、禅宗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另外,这个时期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非常发达,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学术思想非常开放和多元化,成为了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它们的贡献延伸至今,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宗教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宗教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代。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文化与宗教的变迁扮演着重要角色,塑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氛围。
文化融合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文化交流频繁,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雅士们纷纷涌现,推动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
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而壁画艺术的兴盛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遗产。
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潮
在宗教方面,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传入中国,并融入当时社会生活中。
佛教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道德伦理。
道教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融合了方士道术与民间信仰,在中国宗教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统治阶层的更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封建礼教逐渐淡化,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了多元的思想体系。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也为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学术景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宗教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潮的交汇、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宗教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时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塑造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分析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分析魏晋南北朝,一个充满动荡、战争与混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
由于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佛教、道教等思想流派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雅士,他们以山水风景、人物形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农业、水利、纺织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技术创新和发明。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为后世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然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败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龙祥与五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宗教、民族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其中,龙祥和五德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
龙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的体现。
龙作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动物,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天命、神权和权威。
在这个时期,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如石刻、陶瓷、绘画等。
同时,龙也被视为皇权和神权的象征,成为统治者所推崇和倡导的文化符号。
五德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文化观念,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和相应的五种德性。
晋朝的民族统一与文化多元
晋朝的民族统一与文化多元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公元265年至420年间存在,并历经东晋和西晋两个阶段。
晋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统一,同时也是一个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进行统治的朝代。
本文将从晋朝的起源、民族统一的过程以及文化多元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晋朝的起源晋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西晋。
在当时,中国分裂为三个政权:魏、蜀、吴。
其中魏国实力最强,统治者曹丕称帝后建立了魏国。
而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则是曹魏的一位重要将领。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并利用手中的权力逐渐积累实力。
在曹魏的末期,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发动政变,将魏国朝廷清洗一空,自立为帝,并建立了晋朝,这标志着晋朝的正式成立。
二、民族统一的过程晋朝建立初期,中国社会依旧存在着分裂的局面,北方并不被晋朝完全控制。
为了实现民族统一,晋朝采取了多种手段。
首先,晋朝通过军事手段进行统一。
晋朝建立初期,北方还存在着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如匈奴、鲜卑等。
为了将这些北方政权纳入统治范围,晋朝必须进行多次北伐。
其中最著名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灭鲜卑战争,通过对鲜卑的多次战胜,晋朝最终将鲜卑纳入统治。
其次,政治手段也是晋朝实现民族统一的重要手段。
晋朝采取了招纳各方人才的政策,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例如,晋朝任用了一些鲜卑和匈奴的族人为重要官员,使得他们成为晋朝统治的盟友。
这种灵活的政治策略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民族统一。
最后,文化交流也是晋朝实现民族统一的重要因素。
晋朝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朝代,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融合。
例如,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晋朝大力发展佛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佛教翻译活动。
这也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之间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三、文化多元的表现晋朝是一个历经了长期战乱的时期,社会的动荡导致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
晋朝的文化多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斗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
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好汉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统一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融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融合;文化认同;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经过了三国西晋的和平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中原和南北朝时期大融合的三个阶段,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
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在中原建立政权,或居边地进行割据,各族间的混居以及各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为隋唐盛世到来准备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追溯本民族根源时大都同华夏族先民联系起来,如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鲜卑族慕容部认为其先祖是“昔高辛氏由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
”另外建立先秦氐族的,后秦的羌族也都有这种认同,这种族源上的认同虽然有传说和假托成分,但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思想,当这些民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加剧了各个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对十六国北朝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作“五胡”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政权。
匈奴族原居蒙古草原,后分裂成南北两部。
南匈奴内附后南迁,曹魏时期已深入到汾河流域。
羯人入塞前属匈奴别部。
羌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时部分人口被强徙到关陇一带,被称为东羌。
氐人原居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汉魏之际被曹魏和蜀汉分别徙至关中与巴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领域与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领域与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许多人才逃离都市,寻找隐居之地。
这种隐逸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许多文人学士相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哲学和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种氛围激发了创造力,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
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
诗人谢灵运以其豪放洒脱和生动形象的作品闻名,成为南朝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文学家阮籍以其谐趣横生的散文作品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时代意义。
在艺术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和书法家。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朝绝艳”。
这个时期的画家注重写意和表现个人情感,追求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代表人物有顾恺之、王羲之等。
他们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技巧,开创了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新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了文学和艺术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哲学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融合,形成了新的思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玄学和道教。
玄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和追求长生不老。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创作上,还体现在思想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上。
这个时期,私塾和学术机构纷纷兴起。
许多学者通过讲学和写作,传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
这种学术研究的氛围促进了文化的传统和创新。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领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概述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历来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文化问题越来越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研究,成就突出,内容丰富,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
据粗略统计,近五年中,全国各种刊物发表的研究这个时期文化的论文近百篇。
此外,还出版了罗宏曾同志近60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30余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这两部论著对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的整体研究,都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就发表的文章来看,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以及宗教文化、区域文化、学术思想及艺术文化、民族文化、宏观文化等各个领域。
现将其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一、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的研究,包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建筑、社会习俗、社会风气等方面。
在婚姻方面,有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世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刘驰《从崔、卢二姓氏婚姻的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地位的变化》(《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任重《魏晋南北朝的婚姻制度》(《历史知识》1987年第6期)、张承实《六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王晓卫《北朝鲜卑婚俗考述》(《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等文。
叶妙娜通过对陈郡谢氏的婚姻研究,指出侨姓世族从西晋时实行身分内婚制,东晋时这种婚制则以门第世系为主要条件,南朝则更重视政治、经济实力。
此外宗教、地域等对婚媾也有影响。
这种内婚制加上江南具体的社会环境,造成大量中表婚和血缘异辈婚,这种近亲繁殖带来的劣生,是造成世族衰落的原因之一。
刘驰通过对北朝崔、卢两姓士族高门的婚姻分析,指出士族内部联姻是贯穿整个北朝时期的明显特点。
士族高门与各朝最高统治者、与庶族寒门的姻戚关系,则随着双方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王晓卫则从群婚制残余、比较自由的妇女婚姻社交、不论行辈与不重门第、表亲婚、交换婚、冥婚、早婚等方面,考述了北朝鲜卑婚俗。
有关丧葬方面的文章可分两类,第一类为资料性的,如《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3期)、《江苏江宁县张家山西晋墓》(《考古》1985年第10期)、《辽宁朝阳发现北燕、北魏墓》(《考古》1985年第10期)、《益都北齐石室墓线刻画像》(《文物》1985年第10期)、《山东省诸城县西晋墓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12期)、《河北获鹿发现北魏东凉州刺史阎静迁葬墓》(《文物》1986年第5期)、《广州发现一座东晋古墓》(《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8月27日)、《江苏江宁官家山六朝早期墓》(《文物》1986年第12期)、《杭州地区汉、六朝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89年第12期)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个时期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更迭,也是多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探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融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融合与交融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和战乱的局面,各个地域的统治者纷纷称帝,并形成了多个割据的政治实体。
这种割据局面导致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和交流增加,也促进了一种文化融合的趋势。
1.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着中原汉族和南北方少数民族的较为频繁的交往。
例如,北方的鲜卑族、匈奴族和南方的吴越族、南蛮族等,不仅在政治上有交互影响,也在文化上互相融合。
2. 背景下的外族统治和内部借鉴在南北朝时期,一些外族人物如北方的鲜卑族、匈奴族、南方的侯景、刘宋的势力,逐渐掌握了中国政权。
这种外族统治的背景下,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不可否认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传承有积极作用。
中国文化因此得以在这些外族统治者手中得以传承与弘扬。
二、文化融合与传承的重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文化合成体,为中国历史后续时期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民族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和借鉴,促进了文化产物的多样性和背景的丰富性。
这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与多元的特点。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承袭了上古时期的经典传统,例如孔子儒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新的学派和思潮如佛教、道教的发展也成为了时代的特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与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化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
这段历史跨越了数百年,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民族纷纷迁徙和迁徙,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传承。
汉族、匈奴、羌族、胡人等各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
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演进,为后来隋唐时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繁荣与文化繁盛
在民族融合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商业繁荣,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种经济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盛,文学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盛。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中的民族传记及其特点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中的民族传记及其特点研究
王文光;王玖莉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0)005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民族迁徙最剧烈的时期,众多的民族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而且还与诸多的海外民族发生联系,所有这些内容都被记载在《魏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北史》《南史》等正史的民族列传当中,研究这些民族传记及其特点,对于民族史的研究乃至于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王文光;王玖莉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相关文献】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与民族关系研究(中) [J], 周伟洲
2.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 [J], 吴广伟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中的民族问题 [J], 刘隆有
4.民族歌剧《运河谣》中“水红莲”的形象特点研究 [J], 唐颖娜
5.论正史医家传记中神异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J], 段鸣鸣;程绍民;王立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中的民族问题
作者: 刘隆有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少数民族;秦汉时期;民族问题;匈奴;汉族;少数民族政权;鲜卑;
游牧生活
摘要: <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各民族史学的蓬勃兴起。
与汉族史学空前发展的同时,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建立过政权的匈奴、鲜卑、羯、氏、羌、巴氏少数民族,其史学也取得了接近汉族先进水平的成绩。
这种盛况,堪称史无前例。
秦汉时期,匈奴、羌等少数民族已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长期建立过政权,但是,由于他们主要还是过着游牧生活,又远离中原,所以始终未能形成自己的史学。
魏晋以后就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论的时代特点及理论价值
作者: 马艳辉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196-19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1期
主题词: 民族论;民族关系论;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统一意识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导致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
而作为这个时期史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史论,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统一意识,都明确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组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吴广伟(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
民族史是史学史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史撰述的重要特征。
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问题,清理魏晋北朝的民族史撰述,以阐明其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演进和现代价值为主线。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认同;民族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发展。
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是需 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
一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史学走向多途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史学占有突出的地位。
当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面对频繁的政权更替、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前代王朝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宣扬本政权开国创业的功德,因而在建国之后几乎都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
官修史书之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风。
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针砭时弊,以为讽鉴;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时,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面著史,寄托情趣。
当时史书的作者几乎遍及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上起帝王将相,下至一般世人地主,甚至僧侣道士都热衷于史书撰写,并涌现出许多史学名家,如陈寿、鱼豢、华峤、司马彪、陆机、王隐、袁宏、干宝、孙盛、裴松之、范晔 、藏荣绪、沈约、裴子野、崔鸿、魏收等。
民族史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早,如果从甲骨文、金文及《尚书》、《春秋》、《左传》等史书中所包含的民族史记载算起的话,它与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几乎同步而行。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族史家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二是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文字产生或中原文明传入之后出现的记载自身历史的史籍。
这两种形式的民族史学撰述,在中国古代随着史学史意识的增强而不断得到重视。
如果说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民族史学撰述还处在分散的撰述阶段,那么撰成于唐初的《隋书·经籍志》则从文献分类的角度给了民族史学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其史部“霸史”类基本上是记载民族政权兴亡历程的史籍。
在今天看来,它们当属于民族史学的范畴。
《隋志》的分类法,对民族史学意识的连续性有重要意义。
从民族史学研究的发展来看,魏晋至宋元以后,由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鲜卑、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故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民族史著作,如“正史”中的《魏书》、《北周书》、《元史》、《辽史》、《金史》,私人史著如《十六国春秋》、《三十国春秋》,地方史专著如《华阳国志》、《蛮书》等等。
后世对这些著作的研究亦不绝如缕,如自明、清直至近代史家对《元史》踵起不断的续作、补订即是一例。
这一方面反映了史家对民族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族史学研究意识的增强,成为我国古代史学中一个可贵的传统。
这一伟大历史局面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作为思想基础的历史文化认同趋势的发展即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使中原地区呈现出民族杂糅的局面,并形成各族之间交融的现象。
再加之继秦汉以来儒家思想文化的地位相对低迷,同时又是在老庄学说之上形成的玄学及本土宗教——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间冲突碰撞、借鉴交流并蓬勃发展的状况下,华夏文明在这种异族文化和外来宗教的冲击之下,显示出巨大的张力,特别是与各少数民族间文化交融方面。
通过两者之间的冲突碰撞、交流、融合及整合,最终为隋唐的鼎盛奠定了文化基础乃至形成中国整个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一环。
故此,史学工作者对此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这七百年左右的历史的时代特点,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史学的发展。
首先是政治上的变动,出现了几个封建皇朝并存或南北皇朝对峙的局面,而终于促成了隋唐皇朝的统一和兴盛。
在这个过程中,门阀地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代替了前一个时期的世家地主,成为在政治上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阶层。
这种形势,刺激了、鼓励了皇朝朝史撰述的发展,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盛况。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特点,是发生了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发生了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一方面,是推动了各民族政权对“国史”的撰述。
另一方面,是随着大批劳动人手的南迁和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长江以南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风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为历史撰述提供了丰富的新内容。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特点,是思想领域中的“天下大同”、“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它是长时期的民族斗争和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官书地位的重要,是这个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个特点。
三所谓民族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相互之间包含这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知,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
沿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的发展轨迹——冲突碰撞、交流、融合的研究,呈现出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在许多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和空白。
(一)对于在冲突碰撞方向的研究,几乎所有的学者都集中于文化层面的探讨。
而且就其在“胡汉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其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观点之下,学者未能进行更为细致化的具体研究,只是仅就此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述。
(二)在此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交流研究,多集中于风俗方面,未涉及其它,特别是经济领域。
并对交流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汉化”和“胡化”的现象研究,多侧重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研究,多以鲜卑族为例,而对匈奴、羯、氐、羌等族少有涉及。
并对汉化的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其负面作用和汉族的“胡化”现象却鲜有述论。
(三)在融合这部分的研究中,虽然研究角度比较灵活,但仍然以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重心,而对于融合过程中,对汉族的影响和南方少数民族却少有论及。
我们从上边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这是史学工作者们仍以汉族为中心的心态在起作用,同时也是对此时期胡汉相交融的研究缺乏深度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民族史撰述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业民族此长彼消、此消彼长融合的历史进程。
民族的重新组合和融合不是谁胜谁负的问题,也不是谁同化谁的问题,而是面对新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关系、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自然环境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和历史道路的问题,这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前途。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有三个方法面的意义:第一,中国史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探徐再波(连云港市劳动社会保障局机关事业保险处 江苏连云港 222006)[摘 要]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改革试点初期,还存在诸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参保职工缴费未与养老金待遇挂钩,形成缴多缴少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单位和职工的参保和缴费积极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参保人员缴费个人账户。
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作一探讨。
[关键词]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
连云港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自1994年底试点运行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得到了稳步发展,一个覆盖全市的机关事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较好地发挥了社会保障功能。
然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改革试点初期,目前还存在诸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参保职工缴费未与养老金待遇挂钩,形成缴多缴少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单位和职工的参保和缴费积极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参保人员缴费个人账户,并在退休待遇的计发上充分体现个人账户的作用,充分体现缴费与待遇挂钩,权利与义务对等。
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以探讨。
一、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必要性(一)建立个人账户,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再分配手段之一,必须要实现其对再分配的调节功能,既要体现多缴多得,保障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兼顾公平,合理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
建立个人账户,正是体现养老保险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也是参保职工退休时区分养老金待遇多少的主要因素。
合理、科学地建立和使用个人账户,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体现。
(二)建立个人账户,是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
企业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的金额是参保职工自己的预筹积累,其基金的形态是固定的,归参保职工自己所有,其中的个人缴费部分,若未使用完还可以继承。
个人账户让参保者对自己的积累可望可得,退休后可充分享受,可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保的积极性,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主义公平原~~~~~~~~~~~~~~~~~~~~~~~~~~~~~~~~~~~~~~~~~~~~~~~~~~~~~~~~~~~~~~~~~~~~~~~~~~~~~~~~~~~~~~~~~~~~~~~~~~~~~~~~~~~~~~~~~~~~~~~学有注重多民族史学研究生和撰述的传统,加强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优良传统的认识。
第二中国史学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加强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国史学史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
第三: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可以从史学发展上和历史文化认同的客观趋势上 阐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意义,增强中国民族 聚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从而推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谈到民族融合问题,我们都知道,融合相当于同化,即自然同化而不是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反动的,自然同化是进步的。
受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历史格局的影响,民族史观在我国古代始终以各种形式存在着,成为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关于史家之民族史观研究由浅及深的趋势。
第二,关于对史家与史著之评价逐步走向全面、客观的趋势。
第三,新观点、新认识不断出现的趋势。
就同一问题提出的新观点、新认识,一方面是由于新的理论被引入而产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史料不同及认识角度的差异而导致。
近年来,在民族史学研究中不断出现的新认识亦不出此两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