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课件PPT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牛山沾衣”是一个典故。 景公在牛山,是因有感于自己一旦离开 人世,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杜牧这次登 高,表面看,心绪坦荡,对自己的怀才不 遇,似乎有点超然。但这仅是一种表象, 他的内心并不超然,这两句曲折地抒发了 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
1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 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
5、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 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 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 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客携壶上翠微
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 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 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 次。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因此诗人酩酊大醉,但愿长醉不复醒。作者 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其实就是“只能用酩 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的 办法了。 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也写出了不为 人知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现实生活无法改 变,但可以改变自己,告诫自己要及时行乐,不 要再为落日的余晖而莫名的伤怀了。也不要为它 感慨怨恨了。 这句话也透射出了诗人内心无比的痛苦之情。
.
6、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 兴?
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 恨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 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 己内心的不满。但我们从“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 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 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 “人生在世几回乐”。
“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 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 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
环境:动静一体
4、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 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感呢?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 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 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
9、为什么不能恨落晖呢?
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 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 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 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 实。
.
10、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 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
作者简介
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
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
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
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
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
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
“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
.
7、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 插满头呢?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便无花。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暂时忘记了尘 世间的不愉快,尘世间开口笑的事情实 在是难得,因此要倍加珍惜。
.
8、体会“但将酩酊酬佳节”里所蕴藏的情感。
《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
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
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九
日齐山登高》是以豪放的笔调写
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
的悲慨。
.
相关知识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 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 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 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 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 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 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
3、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 好在何处吗?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 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 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大江:包容开阔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 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 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 折地摄入眼底。 江水:清澄肃静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 之地。
登Hale Waihona Puke Baidu,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 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 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 登临诗”)。
文题背景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 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hù),登齐 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 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 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 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 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 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 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 一回事。
.
1、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 到了什么景物呢? 江涵秋影 雁南飞 翠微 菊花 落晖
.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 江涵秋影雁初飞 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
么特点?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 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 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 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 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 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 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 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 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小结:看来诗人想表达一种旷达的情怀。 .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
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 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 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 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