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河流湖泊知识PPT演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形成过程---洪泽湖是由人工筑堤拦洪蓄水而 形成的.“水涨则增堤,堤高水又涨”。
堤高变化
子埝堤则从1678年的14.32m到1826年增达 19.00m。 湖底的高程变化
公元200年左右为2、7m左百度文库,800年为3、0m以上,
洪水位变化
公元792年为6.98m,1307年为7.10m, 1441年约9.47m,1649年约8.64m,1683年 约13.41m,1706年约13.51m,1742年约 14.40m,1786年约14.63m,1808年约 15.49m,1832年约16.42m,1851年约 16.91 m,1921年约16.0 m,1931年约 16.25 m,1954年实测为15.23 m,1963年 为13.66 m,1968年为13.17 m,1977年为 13.59 m,1982年为13.45 m,1991年 14.21 m。
两宋时期—整治扬楚运河 明清时期—治理南河 新中国的里运河
(3)中运河以山东省南四湖为蓄水库,从微山 湖东南侧出韩庄闸,经台儿庄入江苏省, 到(加)河口会(加)河,到滩上会不牢 河,到窑湾会沂河,过宿迁、泗阳到淮阴 市西郊杨庄水利枢纽,越废黄河,以淮阴 船闸与里运河衔接。在江苏境内长187公 里。中运河与里运河是联系封建帝王政治、 经济中心的必经之地。
江苏河流湖泊
一、主要河湖分布
1、湖泊---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石 臼湖、微山湖、白马湖、宝应湖、射阳湖、 大纵湖、阳澄湖、澄湖、固城湖、滆湖、洮 湖、石梁河水库等。
2、河流---长江、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 废黄河、秦淮河、滁河、沂河、沭河、新沂 河、新沭河、盐河、串场河、通榆运河、射 阳河、新通扬运河、
(1)隋朝京杭运河终点长安
(2)元朝大运河全程调整,始开会通河
元朝的统一,首都迁至大都(今北京),政 治格局的改变带来大运河线路的调整,同时 宋代全国的经济中心已移动到江浙地区,大 运河就成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纽带。
二、河湖形成与变迁 1、京徐杭州 大运河中
运
河 淮阴
里
运
河 扬州
镇江
江 南
运 苏州
二、河湖形成和变迁
1、京杭大运河
(1) 江南运河北自镇江,南迄杭州,全长八百余里,是我国著 名的京杭大运河最南的一段,运河北控长江,环绕太湖北、东、 南三面。在公元前495年,首先开凿了苏州至长江一段,是利 用自然湖泊和原先开挖的河渠,通过开凿其它河段使之连贯沟 通形成。公元前482年,越在苏州南凿了“通江陵道”,以改 善松江进入苏州的水运交通,这条“通江陵道”实际上就是苏 州南至吴凇江间运河的前身。公元前334年,楚对苏锡运道加 以整治改造,形成了苏州至无锡间的江南运河。公元前210年, 秦开凿了丹徒曲阿,丹徒运河至此具备了雏形。同时继续修筑 陵道,成为杭嘉运河的前身。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公元前 87年),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一百余里,南接杭嘉运河, 基本上接通了苏嘉间的运道。从此,江南运河的轮廓基本形成。 公元610年,隋炀帝组织民工在前代的基础上,把江南运河加 以改进扩大,从此,江南运河全线贯通,更加径直深阔,作为 我国一条重要航道载入史册。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 对江南运河的治理。
人类活动对太湖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 一是人类自从东晋、南朝在太湖地区开创塘浦圩田 制以后,太湖地区的塘浦圩田、冈娄圩田发展非常 迅速,到晚唐及五代吴越时期,太湖地区已发展成 系统化棋盘式的塘浦圩田。这一人类活动使洪水沿 着塘浦汇注太湖或附近的低地,较好地维持太湖水 系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从而使太湖便于积水。二是 由于人类在太湖地区围垦,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堵塞河道,太湖下游三江(即东江、娄江、凇江) 逐渐淤塞束狭,使太湖地区的洪水排泄不畅。据载, 娄江、东江在宋代因淤塞已不存在,凇江历史上很 宽,北宋时尚宽10公里,现在不到0.5公里。三是人 类为了防止海水倒灌,自唐代起就在沿海大筑海堤, 阻断河流的出水口。四是由于近2000年,人类大量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使长江口迅速东移,太 湖平原迅速向外淤涨,引起太湖下游河流流程变长, 比降减少,一方面洪水排泄不畅,另一方面泥沙容 易在河床淤积。
泻湖说 撞击说 构造说 (2)变迁
太湖近2000年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较复杂, 概括起来主要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等。
据孢粉及历史气候资料分析,太湖地区自
全新世以来,曾四次历经温暖湿润时期,它 们分别是距今6000----6500年前后、距今 4000年前后、距今2000----2500年前后以及 距今1000----1500年前后。其中,距今2000---2500年前后的温暖湿润期说明太湖开始扩 大形成,而距今1000----1500年的温暖湿润 期说明太湖的面积进一步扩大。
4、洪泽湖形成与演变 (1)成因--洪泽湖属于河成湖,是由于黄河南徙夺淮而
成。
历史文献记载洪泽湖洼地区在汉代曾有几个湖荡洼 地即富陵湖、破釜湖、白水塘、泥墩湖等。黄河在汉 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与汉武帝元光3年(公元前 132年)两次决口通泗水下侵淮河泄流入海不畅, “改为水注富陵,东侵高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公元200年左右出现了“广陵太守陈登筑埝障淮(见 《雍正江南通志》)之举。被“障”的淮河水则蓄聚 成湖。
河
2、淮河下游演变
淮河流域历史上曾经是富庶之地,古谚说“江 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 岸”。然而自从黄河夺淮入海以后,淮河流 域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近2000年,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尤其 是近2000年洪泽湖的演变对淮河流域的洪水 灾害产生重要的影响。
3、太湖成因与变迁 (1)成因
(2)里运河北起淮阴船闸,南至六圩出长江,长197 公里。运河最早名为邗沟,后经历代改建,并先 后改名为山阳渎、邗沟、扬楚运河、淮扬运河 (又名南河),形成现今的里运河。
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 东汉时—邗沟的初次改道 两晋南北朝时—对邗沟的改造 隋唐时期—再度大凿邗沟 隋文帝开山阳渎
隋炀帝凿邗沟
唐朝多次疏浚山阳渎
堤高变化
子埝堤则从1678年的14.32m到1826年增达 19.00m。 湖底的高程变化
公元200年左右为2、7m左百度文库,800年为3、0m以上,
洪水位变化
公元792年为6.98m,1307年为7.10m, 1441年约9.47m,1649年约8.64m,1683年 约13.41m,1706年约13.51m,1742年约 14.40m,1786年约14.63m,1808年约 15.49m,1832年约16.42m,1851年约 16.91 m,1921年约16.0 m,1931年约 16.25 m,1954年实测为15.23 m,1963年 为13.66 m,1968年为13.17 m,1977年为 13.59 m,1982年为13.45 m,1991年 14.21 m。
两宋时期—整治扬楚运河 明清时期—治理南河 新中国的里运河
(3)中运河以山东省南四湖为蓄水库,从微山 湖东南侧出韩庄闸,经台儿庄入江苏省, 到(加)河口会(加)河,到滩上会不牢 河,到窑湾会沂河,过宿迁、泗阳到淮阴 市西郊杨庄水利枢纽,越废黄河,以淮阴 船闸与里运河衔接。在江苏境内长187公 里。中运河与里运河是联系封建帝王政治、 经济中心的必经之地。
江苏河流湖泊
一、主要河湖分布
1、湖泊---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石 臼湖、微山湖、白马湖、宝应湖、射阳湖、 大纵湖、阳澄湖、澄湖、固城湖、滆湖、洮 湖、石梁河水库等。
2、河流---长江、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 废黄河、秦淮河、滁河、沂河、沭河、新沂 河、新沭河、盐河、串场河、通榆运河、射 阳河、新通扬运河、
(1)隋朝京杭运河终点长安
(2)元朝大运河全程调整,始开会通河
元朝的统一,首都迁至大都(今北京),政 治格局的改变带来大运河线路的调整,同时 宋代全国的经济中心已移动到江浙地区,大 运河就成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纽带。
二、河湖形成与变迁 1、京徐杭州 大运河中
运
河 淮阴
里
运
河 扬州
镇江
江 南
运 苏州
二、河湖形成和变迁
1、京杭大运河
(1) 江南运河北自镇江,南迄杭州,全长八百余里,是我国著 名的京杭大运河最南的一段,运河北控长江,环绕太湖北、东、 南三面。在公元前495年,首先开凿了苏州至长江一段,是利 用自然湖泊和原先开挖的河渠,通过开凿其它河段使之连贯沟 通形成。公元前482年,越在苏州南凿了“通江陵道”,以改 善松江进入苏州的水运交通,这条“通江陵道”实际上就是苏 州南至吴凇江间运河的前身。公元前334年,楚对苏锡运道加 以整治改造,形成了苏州至无锡间的江南运河。公元前210年, 秦开凿了丹徒曲阿,丹徒运河至此具备了雏形。同时继续修筑 陵道,成为杭嘉运河的前身。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公元前 87年),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一百余里,南接杭嘉运河, 基本上接通了苏嘉间的运道。从此,江南运河的轮廓基本形成。 公元610年,隋炀帝组织民工在前代的基础上,把江南运河加 以改进扩大,从此,江南运河全线贯通,更加径直深阔,作为 我国一条重要航道载入史册。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 对江南运河的治理。
人类活动对太湖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 一是人类自从东晋、南朝在太湖地区开创塘浦圩田 制以后,太湖地区的塘浦圩田、冈娄圩田发展非常 迅速,到晚唐及五代吴越时期,太湖地区已发展成 系统化棋盘式的塘浦圩田。这一人类活动使洪水沿 着塘浦汇注太湖或附近的低地,较好地维持太湖水 系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从而使太湖便于积水。二是 由于人类在太湖地区围垦,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堵塞河道,太湖下游三江(即东江、娄江、凇江) 逐渐淤塞束狭,使太湖地区的洪水排泄不畅。据载, 娄江、东江在宋代因淤塞已不存在,凇江历史上很 宽,北宋时尚宽10公里,现在不到0.5公里。三是人 类为了防止海水倒灌,自唐代起就在沿海大筑海堤, 阻断河流的出水口。四是由于近2000年,人类大量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使长江口迅速东移,太 湖平原迅速向外淤涨,引起太湖下游河流流程变长, 比降减少,一方面洪水排泄不畅,另一方面泥沙容 易在河床淤积。
泻湖说 撞击说 构造说 (2)变迁
太湖近2000年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较复杂, 概括起来主要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等。
据孢粉及历史气候资料分析,太湖地区自
全新世以来,曾四次历经温暖湿润时期,它 们分别是距今6000----6500年前后、距今 4000年前后、距今2000----2500年前后以及 距今1000----1500年前后。其中,距今2000---2500年前后的温暖湿润期说明太湖开始扩 大形成,而距今1000----1500年的温暖湿润 期说明太湖的面积进一步扩大。
4、洪泽湖形成与演变 (1)成因--洪泽湖属于河成湖,是由于黄河南徙夺淮而
成。
历史文献记载洪泽湖洼地区在汉代曾有几个湖荡洼 地即富陵湖、破釜湖、白水塘、泥墩湖等。黄河在汉 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与汉武帝元光3年(公元前 132年)两次决口通泗水下侵淮河泄流入海不畅, “改为水注富陵,东侵高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公元200年左右出现了“广陵太守陈登筑埝障淮(见 《雍正江南通志》)之举。被“障”的淮河水则蓄聚 成湖。
河
2、淮河下游演变
淮河流域历史上曾经是富庶之地,古谚说“江 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 岸”。然而自从黄河夺淮入海以后,淮河流 域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近2000年,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尤其 是近2000年洪泽湖的演变对淮河流域的洪水 灾害产生重要的影响。
3、太湖成因与变迁 (1)成因
(2)里运河北起淮阴船闸,南至六圩出长江,长197 公里。运河最早名为邗沟,后经历代改建,并先 后改名为山阳渎、邗沟、扬楚运河、淮扬运河 (又名南河),形成现今的里运河。
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 东汉时—邗沟的初次改道 两晋南北朝时—对邗沟的改造 隋唐时期—再度大凿邗沟 隋文帝开山阳渎
隋炀帝凿邗沟
唐朝多次疏浚山阳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