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规律
对于写作规律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趋向深入细致,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况。

我们不做规律的深入探讨,仅仅从对于写作的指导作用出发,找到写作的三个规律来。

第一,内在律。

从根本上说,写作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满足作者的心理需求的规律。

人尽皆知,著名的作家都有旺盛的持续不断的写作热情。

这种热情,会发展为痴迷甚至演变成为变态或者疯狂。

文学史上这样的
例子不胜枚举。

那么,到底是什么心理支配着作者呢?理论家进行了种种探究,提出了“生命意志”、“生命权力”、“本能升华”和“原始生命力”等等说法。

其实,正确的认识是人生追求。

有了人生追求,就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产生人生的痛苦。

不断地追求,形诸文字,这就是写作。

作者的心理需求形式不一,层次不同。

一般的心理需求,表现为对名声的企求。

孔夫子在《论语》中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话”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都是这样。

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是常见的写作心理。

如新闻报道的写作,是生活中常见的融合
这种种需求包括作者本人生活条件需求的活动。

作者心理需求中较高的一种是成为人才。

一种高尚的信念激励着作者,观照着文章写作,制约着写作思维。

正如马克思在中学时代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他写作的《资本论》对人类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自己来说实现了人生的理想追求。

因此,《资本论》的写作和发表历时很长,第一卷之后的其它卷直到作者逝世也未能满意地出版。

稿费也少得可怜,还不够他在写作中抽的雪茄烟钱。

马克思成为人类的导师。

与之相联,马克思的《资本论》结构宏大,语言精警,用典巧妙,严谨深邃——极为高超的精神需求,对文章的写作产生了很大作用。

作者内在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这是写作最基本的规律。

第二,适应律。

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这是最重要的写作规律。

社会现实,就是作者之外的人即读者的需要。

这是从写作的根本性出发的。

写作的时候,既要受到作者自己心理需要的支配,更要受到社会现实需要的制约。

要有意识地去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两者常常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不过适应现实需要的意识往往是明显可见地存在着的。

白居易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就说得很清楚。

这一规律是和写作的目的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发表一定要明确地认识到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重要性。

社会现实对写作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高低大小之分。

应当弄清是那种需要,以之指导写作。

社会现实的需要,最高的是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这种文章只要发表,大都能够产生深远的社会作用,长期地指导人类社会群体的生存发展。

马克思写作的《资本论》,孔夫子编写的“四书五经”,老子的《道德经》,都是这样。

文学作品中的极品,如《红楼梦》,莎士比亚的剧作等,也是这样。

社会现实的需要中,最常见的是政治即阶级、国家的需要。

写作这类文章,抓住时机,必然产生显著的社会作用。

毛泽东写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一系列文章就是这样。

他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指导着中国人民向着他指明的目标去奋斗。

社会现实的需要中,不可忽视的是某一阶层、群体的心理需要,如青少年心理的宣泄需要、升华需要。

当代所谓新写实主义文学以及先锋派的文学正是这种心理需要的适应。

80年代以来,常常看到引起一阵阵热潮的文学现象,例如台港的言情文学,格调水平都不高,但是却受到青少年期的读者的热情欢迎,成为文化市埸书籍畅销的常见现象。

更不必说车站旅途、大街小巷出现的无以数计、防不胜防的近乎黄色或者就是黄色的出版物,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性欲心理和消遣心理。

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近几年来又明确提出发展市埸经济,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主流的需要,引起许多作者敏锐的重视。

经济、科技、法制之类的文章大量发表。

80年代后期,一个大学生利用暑假翻译了日本的《审计学》,适应了我国会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立即引起出版界和经济界的轰动。

这名大学生也成为国家以及社会团体求之不得的人才。

只要抓住了社会现实的需要,文章的写作和发表就成为一种日常简单的事情。

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这一写作的重要规律,每一个作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

尤其是把握好时机——社会需要十分迫切的时候,写作才能成功并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渐进律。

谁都知道这一事实,学好写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写作的渐进律。

写作文章,是一项慢功夫,正如古代老婆婆劝喻李白的“铁棒磨成针”传说中所揭示的哲理。

要想写好文章,就要经历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

拿现代写作来说,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作文大约十二年,文章才能像样。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毕业生要“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

“到了大学时期,写作文章才能提高成型,走向专业化。

而要想达到发表水平,一般来说需要走入社会后锻炼几年时间。

如果希望进而形成风格,那就要很长一个时期的苦练了。

这就是说,写作要循序渐进,尽管整个渐进的时间有长有短。

首先,这种渐进是由少到多的过程。

一般来讲,小学生作文的数量是400字左右,初中生作文的数量是700字左右,高中生作文的数量是1000字左右。

大学时期开始走向写作的专业化,二三年级的学年论文是5000字左右,毕业论文是7000字到12000字。

硕士论文要3万到5万字,博士论文要15万到20万字。

其次,这种渐进是先放后收的过程。

从人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来说,要先放后收。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正如七色光合而为一时却是透明无色的阳光一样,年纪小的时候写作一要词藻华丽,二要放开来大胆而又细腻地描写和议论,三要多写多练。

年纪渐渐大了,就要有意识地运用朴素简练的文字,要写简明扼要、严谨细致的文章,即收。

从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来说,也要先放后收。

在执笔起草的阶段,一定要在构思提纲的基础上放开来写,文思泉涌,酣畅淋漓。

而在修改阶段,则要精心地一字一句地斟酌,收束思维,头脑清醒,尽量删去不必要的字句段。

再次,这种渐进是从记叙到议论的过程。

人们认识一个事物,要从表象到本质。

一个人一生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

语文教学要求小学生作好记叙文,不可能是写好议论文。

大学阶段,论文却成了要求重点掌握的文体。

国际公认衡量专家学者创造才能的标志是论文。

大作家的作品,其实都是以高超的理论认识和议论表达方式为精华的。

最后,这种渐进是由规矩到巧妙的过程。

从人生学习写作的历程来说,最好是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如大学时期(其实整个学校阶段都是这样)先学好写作的一整套规矩——写作理论知识,然后运用到反复的实践中,让个体生命产生、领悟和把握技巧。

理论方法这些规矩,纳入人的潜意识中后,自然地影响着写作,尽管不会清楚地意识到它们的作用。

这就是说,对待一切理论方法都要采取活生命的辩证的态度。

教师是不可能讲出技巧来的,“大匠能喻人规矩不能使之巧”。

对待理论方法,绝不能像赵括那样死搬硬套兵法以至于四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而要像岳飞那样对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八百精兵打败十万敌军。

按照写作的渐进律,初学者要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每天,写作的意念都应成为不断出现的惯性思维。

久而久之,写作就会成为俯拾即是的生活乐事。

必须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通过全生命的投入,认识和掌握写作的规律,辩证地领悟某种诀窍,掌握某种技能。

这就要作者联系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等等来运作。

我国写作学会一批创造力旺盛的学者,提出不少写作规律的认识,将国外先进的科学理
论运用到写作中来。

他们的科研成就,深化了写作理论,使得写作学走向开放,促进了写作学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