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分析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10教硕帅丹【案例背景】散文阅读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美的感染和渗透。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在美读中体验内涵,在品读中感悟感情;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也是传统的散文名篇,有利于课内外结合,凸现大语文观,使学生真正步入学习语言文字和审美鉴赏的殿堂。
【案例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欣赏故都秋景,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为了使教学目标单纯集中,课堂结构简洁清晰,教学活动丰富有序,我准备用三个大问题来串联课堂。
问题一:①“故都的秋”究竟的特点是什么?②《故都的秋》中写到的秋色、秋声和秋味有什么特点?第①题,学生基本能找出原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也是全篇的“文眼”和散文的“神”。
第②题,部分学生找出了相关的词语和描写“故都的秋”的内容是集中在三至十一自然段,但是对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生却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而探究,如:秋色,从色彩的冷暖角度,这些色彩多属于冷色。
故都的秋色集中了青白蓝灰黄等多种冷色调,可见秋色的冷清,正是作者内心寂寞的外化,同时也照应了“北国的秋来得清”的语句;而故都的秋声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地方,是不可能如此清晰的听到的,可见,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衬静,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达到了“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如此幽静深邃的特点与“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静”暗合。
问题二:美读主体部分,你能用带有“秋”的四字词语概括描写“故都的秋”的图画吗?教师提供贴近文本的鲜活图片,把描写“故都的秋”文段鉴赏引入课堂赏析,直观地显示灵动的画面: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清果。
教案设计:《故都的秋》主题分析和文学鉴赏

教案设计:《故都的秋》主题分析和文学鉴赏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2.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并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内容1.《故都的秋》的主题分析2.《故都的秋》的文学鉴赏3.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介绍三、教学过程1.活动一:导入老师先让学生听《故都的秋》朗诵,让他们带着一种享受的心情进入课程。
老师提问学生对“故都”的理解,以此引出本文文学特点。
2.活动二:主题分析老师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故都的秋》的主题,并对比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每个小组要在白纸上记录下自己分析的结果,呈现给全班讨论。
由老师总结出主题。
3.活动三:文学鉴赏老师进行深度解析,以及对重要元素的鉴赏,涵盖诗歌结构、词句运用和意象的诠释等方面。
并请学生分小组担任读者和解读者,通过互相解读,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义。
4.活动四:历史文化知识介绍老师请学生了解开封作为中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背景。
学生可自由发挥方式,介绍开封的历史意义、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等。
5.活动五:互动讨论环节老师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疑惑和感受的空间和平台,桥梁式的教学,彼此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解答,澄清学生的疑点,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四、课后习题1.请在百度百科上查找开封的资料,并总结出开封的主要文化特色。
2.试着解读《故都的秋》中的豪迈、深刻和悲凉的情感。
3.据你的了解和感受,类比璀璨的春天与萧索的秋天,回答你更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五、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注重互动和拓展的文学鉴赏课,通过活动设计,在学生中引发了对诗歌主题、诗歌艺术表现、诗歌意境、历史文化等不同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品质,充实了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
同时,老师发现,学生们过于关注了鉴赏环节,在未来教学中,需要更多地涉及主题分析与相关背景的讲解。
《故都的秋》课例赏鉴

《故都的秋》课例赏鉴作为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历来为人称颂,许多名家也都从各个角度进行品评和揣摩。
董老师从诗画同源的角度进行赏析,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导入,既让学生听得懂,又能让学生学得透,在循序渐进中将散文之美疏散开来。
和老师正是抓住董老师的课堂特点,仔细揣摩,深入挖掘,为我们呈现出一篇简练深刻、意蕴丰富的文章。
一词一句总关情——品评名师课例《故都的秋》《故都的秋》作为郁达夫先生的名篇,其文中深情、语言之厚、散文之美,令人动容。
许多名师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创新与博厚上出了不同的课堂味道。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董一菲老师的课堂,领略其语文教学中的丰厚滋味,品味诗意语文独到的语言魅力。
新课标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再次品读新课标,是为了让我们牢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让我们明确语文课程最根本的性质与任务,指导我们回归到语文教学的真谛。
然后,我们再去品评学习董一菲老师的这节课,便有了最强有力的抓手。
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诗意语文的审美追求,诗意语文一贯致力于不凡的诗意语言,这势必对老师的整体素养要求较高,这节课让我们见识了董老师的丰厚积淀,以及精妙诗意的课堂语言,为所有热爱课堂的语文人做了一个范本。
课堂之美起于开篇,自然的引入、诗意的导读,从让学生齐读刘海粟这段话开始: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以郁达夫挚友的评价入手,不可谓不巧。
最了解的人说出的诗意的话,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始,浸入到郁达夫的世界里面,能够慢慢地懂他的人品他的文,了解景和文的关系,懂得语言和画面的相通,最终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
《故都的秋》 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自然、表达情感,为今后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品味作者笔下秋的韵味。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文中“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秋景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故都的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生活动一:(预计用时15分钟)
讨论: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1小院秋景
破屋、浓茶碧天、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
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1、反复诵读,贴近作者心灵,感悟作者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略选择与设计
1、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课例研究综述
“心上有秋便是愁。”那现在看来愁不是来自秋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心。刘禹锡就说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只要换一种心态,我们就会发现秋也有它美丽,成熟的一面。
灰沉沉息列索落凉静悲凉
学生活动二:(预计用时15分钟)
教师:讨论:故都的秋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的秋景呢?
学生:这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些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国家经济的萧条,民不聊生,衰败的现状使他忧郁、悲观、痛苦,所以他赞美秋天也选择些冷色的景物来写,流露出他心灵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落寞之感。惟其如此,才真正做到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创造性教学体验:《故都的秋》教案案例分析

的。
创造性教学体验:《故都的秋》教案案例分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教学则是教育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向导,教案的编写则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
优秀的教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今天,我们从教案角度,分析一下《故都的秋》教案,探讨如何创造出更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体验。
一、案例背景介绍《故都的秋》教案是作者本针对初中语文必修一课程中《故都的秋》一篇文章所编写的教案。
在该课堂中,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故都南京在秋季的景色,体验自然、文化及情感共振。
教案意图呈现南京秋季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目标阐述1. 学习秋季景色地貌、气候和特点。
2. 消除传统观念,讲述一些秋季的轶事和文化活动。
3. 分析《故都的秋》一文,感受故都的秋季景色、文化和情感。
教学过程分析1. 师生互动授课,通过丰富多彩的影像资料呈现出南京秋季的自然景观:明清雕花、红叶、飞絮、晚霞和雾中江山等。
同时,详细解释南京秋季的气候变化和地貌特点,以及自然原因导致南京秋季景色的变化。
2. 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秋季轶事。
例如:南京秋天如何祭祀谷神、中秋佳节与月亮文化等。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知道秋季不仅是摘菊花,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传统。
3. 师生共同阅读《故都的秋》,并对文中涉及的秋季景色、文化和情感进行分析。
此环节中,通过前两个环节已经形成的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对比文中所述的秋季景色和南京秋季已经看到的景色,考虑为什么会有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同时,分析文中描述的“故都的秋”是如何能够感染读者内心的情感,引发学生和老师的情感共鸣。
4. 学生分组行动,进行“故都的秋”摄影比赛课堂活动。
班级比赛中,鼓励学生移步自己学校或生活上的周边景点,尝试通过照片拍摄、诗词创作等方式,展示南京秋季的景色和情感。
这一教案的特点在于整个课程提供了一个关于秋季的全面认识,实现了教育目标与教学过程的最大化。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
但是,对于散文的深层意蕴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但是,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时,往往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悲凉”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结合实际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故都的秋教学实践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故都的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北京秋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情眷恋。
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故都的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描写手法。
-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北京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
2. 提问:你们对北京秋天有什么印象?想不想了解鲁迅笔下的故都之秋?3. 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二)新课讲授1. 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 分析课文-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描写手法。
- 教师总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3. 对比阅读-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故都的秋》与《春》两篇课文,分析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4. 背诵重点段落-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练习1. 写作练习- 学生以“秋天的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2.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写作手法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中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对比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故都的秋_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故都的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北京秋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故都的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北京秋天的风景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北京秋天有什么印象?请简要谈谈。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三)精读感悟1. 段落分析:- 第一段:描绘了故都的秋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 第二段:通过对秋天的细节描写,如秋风、秋雨、秋果等,让学生感受秋天的韵味。
-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 修辞手法分析:- 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文章中发现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 情感体验:-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四)拓展延伸1. 对比阅读:- 比较鲁迅先生的《故乡》和《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情感变化。
- 比较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如《沁园春·长沙》、《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家对秋天的不同诠释。
2. 创作实践:- 让学生以“秋天的印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悟。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及反思十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及反思十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体会散文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你们对故都的秋有什么印象?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组讨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
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美。
4.课堂讨论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怀念之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的感情。
5.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我的家乡的秋”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阅读《故都的秋》全文,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但在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课堂氛围与互动本节课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课后给予更多指导。
3.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图片、音乐等手段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但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今后教学中可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 教案(优质3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质3篇)在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中,《故都的秋》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秋景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情感表达。
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呈现出文人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独特理解。
作为散文教学的起始课,它不仅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案例。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主要停留在泛读和初读阶段。
因此,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特别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导入与展示:展示秋天的景某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共鸣。
回顾与学生共同回忆关于秋天的诗文,为新课内容的引入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整体感知与朗读:通过朗读散文录音,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感情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感情表达,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鉴赏与赏析:针对散文中的第一幅画——秋晨图,通过图片赏析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作者的描写技巧和情感表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口语训练:就其余四幅画面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口语训练,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角度进行表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散文的情感深度。
亮点探究:分析为何作者选择特定的景物描写,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比较阅读: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如《长亭送别》和《荷塘月某》的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作业设计:布置以借景抒情的方式来描写春天的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应用课堂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抒情散文的表现技巧,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以情入理,挖掘教学突破口——《故都的秋》课例报告

以情入理,挖掘教学突破口——《故都的秋》课例报告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九单元教学课,针对七年级学生进行的语文课教学。
课前学生大部分不熟悉《故都的秋》这首诗,学习兴趣较低,有效性较差。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佚名《文心雕龙》中的诗词,既有伤怀,又有对故都美景的怀念之情,充满深刻的社会意义,也有审美情趣特点,含蓄激昂,布局有致。
三、教学重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主要在:
1.通过语言媒体学习《故都的秋》这首诗,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培养爱国精神;
2.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首诗,以情入理,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3.挖掘教学突破口,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该诗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策略
(1)调动学生的情绪:
提出讨论,把该首诗的三段断句拆分出来,让学生一起激情阅读,让他们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意,让学生充满热情;
(2)多维度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利用数据,写作、语法、美学等多维度来理解该诗,进一步熟悉语言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3)巩固新知: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作业,让学生在小组内把该诗的内容和背景结合起来,形成共识,灵活表达学习体会,最后完成语数多渠道的学习任务,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育背景有关,贴近学生生活,挖掘教学突破口,巧妙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从情感上把握学生,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把该诗的背后的历史背景用多种学科手段加以理解,反响良好。
若是下次授课,可以在调动氛围中多利用吴越战争和元朝政治的知识来巧妙的引导学生的理解。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
——贾鑫《故都的秋》课例分析
王蒙蒙今天观摩了西安铁一中学贾鑫老师教授的《故都的秋》的课堂实录的视频,使我受益匪浅。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用什么有效手段来进行培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利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激励者、唤醒者、鼓舞着。
而贾鑫老师在教授《故都的秋》时就真正的体现了这一点。
我认为,贾老师应用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情。
一、创设特殊情境,领学生走进文本
《故都的秋》作为经典名篇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难度,一开始贾老师就以动人的音乐并结合自己创作的小诗,这种较新颖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他营造的秋天的意境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导入到课文。
接着贾老师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让学生看了第四段的视频,并问学生这段视频美不美?美在哪里?当学生回答过问题之后,贾老师及时的进行总结和鼓励,而其他同学看到这些,受到鼓舞,也就放开胆子,积极思考贾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发言了。
这样,课堂互动的氛围就形成了。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引学生品味文本的情
在课堂上,贾老师极尽多媒体教学之能事,准备了“感秋”、“品
秋”、“读秋”“写秋”四个教学程序,力求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语文教学只有充满着“情”,洋溢着“情”,才是有效的。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如何让课文的“情”激发学生的“情”呢?如何让“情”溢满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品文本。
而贾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这一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同时自己写小诗与学生分享,也体现了他较高的文学素养。
整堂课以静为主,侧重指导学生进行“品故都的秋,评秋天的郁达夫”的专题式散文鉴赏。
三、“破眼”教学,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思想
以点带面,“破眼”教学就是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来突破,有点连线,有线带面,有目的、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散文鉴赏,将复杂的结构,庞杂的内容“简明化”,以小专题进行任务驱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内核。
本节课,贾老师设计了两个小专题,即“品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和“评秋天的郁达夫”,结合两个专题,设计相关鉴赏活动,促进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景入情,明明白白地解读文本。
四、以静为主的教学形式,沉浸式解读文本
在这堂散文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学习任务,这就使得文本解读更多的表现为带有特定任务驱动的个性化的阅读。
一方面,作为学习个体,每个学生都要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积极地思维和口语、书面表达;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组,又要在任务驱动下对个人的理解静心品味,以作取舍。
比如:题目为何不叫“古都的
秋”等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文字中,使学生在倾听、质疑、表达与反思中,深入思考并阐述自己的思想,这无疑是对文本的一次深度探讨。
五、课堂结束不离文本,个性创作
在两个小专题的解读之后,贾老师设计了“结合本文写景的意象和对郁达夫情感的把握写一首小诗或一副对联,抒发自己的感悟”环节,摒弃了之前写“秋”的教学环节,如果让学生直接写“秋”,可能会与本节课的教学专题不符,且流于形式,很难让学生回归文本深入反思。
结合文本,创作诗歌和对联则可以促使学生对“故都之秋”与“秋之达夫”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我也发现了其中一些缺憾:
其一:在教学中,缺少读书声。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这堂课中,贾老师让学生读的太少了,只凭借问题式的解读文本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文本的美。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视自己为导学者,却忽略了作为“平等首席”的评价者角色。
对各个学习活动的评价应该即时做出预设,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评价设计,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言语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得失。
其三: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设计了“电视散文编辑”的教学环节,但是没有能兼顾到对散文语言特色的揣摩。
这节课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设计的太过简单,对散文语言的分析并不多。
其四:作者的背景知识介绍的太少。
其实,可以以一个小故事的
形式简单介绍一下郁达夫的个人经历的,我想这样会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的。
这个小故事可以穿插在课中,也可以放在导入中进行。
当然,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必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设计的太过复杂,能有一点明确的目标,结合作品特点和学生层级,让他们精心体验,使学生有一点明明白白的收获,我想这堂语文课就成功了!当然,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教师精心的构思,合理的取舍,巧妙的组织,透辟的点拨,否则这堂课就无价值了,通过观摩贾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收获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