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结构最小配筋率

合集下载

基础配筋率

基础配筋率

基础配筋率基础配筋率是指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也称为最小配筋率或基本配筋率。

它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受力形式和构件尺寸等因素确定的。

一、基础配筋率的定义1.1 基础配筋率的含义基础配筋率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作用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与混凝土强度之比。

它反映了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时所需的最低钢筋用量。

1.2 基础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基础配筋率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ρ_min = 0.0025 + 0.45×(f_ck/100)其中,ρ_min为基础配筋率,单位为;f_ck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单位为MPa。

二、影响基础配筋率的因素2.1 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影响基础配筋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基础配筋率也就越大。

2.2 受力形式受力形式也是影响基础配筋率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受力形式所需的钢筋用量也不同。

例如,梁和柱的受力形式不同,所需的钢筋用量也就不同。

2.3 构件尺寸构件尺寸是影响基础配筋率的另一个因素。

通常情况下,构件尺寸越大,基础配筋率也就越小。

三、基础配筋率的应用3.1 基础配筋率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基础配筋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所需钢筋数量,并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 基础配筋率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基础配筋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它可以帮助施工人员确定所需钢筋数量,并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四、基础配筋率与实际配筋量之间的关系4.1 实际配筋量大于基础配筋率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钢筋的使用量可能会超过基础配筋率。

这时需要对结构进行重新计算,并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4.2 实际配筋量小于基础配筋率在实际施工中,钢筋的使用量可能会小于基础配筋率。

这时需要对结构进行重新计算,并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五、总结基础配筋率是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ρ=As/bho,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o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

)。

有人说h和h。

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h。

=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

=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h还是h。

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和规范得出如下看法:《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

PKPM对受弯构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1.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2.计算公式:
①配筋率ρ=As/bho
②最小配筋率ρmin=As/bho
③公式说明ho-有效高度ho=h-as(保护层厚度)
④板的配筋面积 As=配筋率×板厚×1米板长(1000)得出构造配筋(板厚应减去保护层厚度)
3.框架梁配筋率及配筋要求:
通常配筋率:跨中1%~1.7%,支座1.5%~2%;
4.板:
通常配筋率0.4%~0.8%
5.柱:
通常配筋率1%~3%;
柱主要是受压构件,一般来说,计算引起的配筋不要超过最小配筋率太多。

还有要注意柱的大偏心,小偏心情况,和抗震等级高时角柱配筋。

一般来说,柱必须满足最小轴压比要求,当然是越小越经济。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doc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doc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规范、规程及有关构造手册中均以做出明确规定,但合理配筋率要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历练、扎实的结构知识、丰富的经验、构件的受力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整体性思维等来确定。

1.混凝土构件配筋首先满足受力、裂缝、变形要求;2.受弯构件如板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25-0.5%之间,钢筋直径在Φ8-Φ12之间,钢筋间距在100-200mm之间,配筋率较小时对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利,配筋率较大不经济。

混凝土板厚在构造手册中有规定,板配筋优化的空间很大,根据跨度、荷载布置情况,应多做比较,才能找到平衡点。

3.梁构件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1.2%之间,梁配筋主要取决于梁高合理性及荷载大小,若依据建筑空间需要做宽扁梁,计算配筋会偏大。

但造价不要由结构专业去主导,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分析考虑。

4.柱、剪力墙属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有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200mm以下,能更好约束混凝土、控制裂缝。

注意:受力柱钢筋直径在16-25之间,市场供应充足,施工便于用直螺纹连接。

直螺纹连接与焊接造价相差不多,施工简单,节约钢筋。

5.构造需要截面较大构件,如地下室外墙,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以上,钢筋间距150mm以下,严格控制裂缝,满足防水需要。

6.基础等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及最小配筋率即可。

7.建筑构造装饰性混凝土构件,配筋率在满足受力需求上,一般不控制最小配筋率,但做好拉结,确保安全。

8.柱的体积配箍率,从抗震角度,取值应保守些,应高于规范中的限值,对约束混凝土,提高抗倒塌能力有益处,也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

最大配筋率是提示你不要超筋,最小配筋率是构造要求,合理配筋率是控制截面设计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框架梁的配筋率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砼结构最小配筋率

砼结构最小配筋率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y t f f /中的较大值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f f h b b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深梁中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种类纵向受拉钢筋水平分布钢筋竖向分布钢筋HPB2350.250.250.20HRB335,HRB400,RRB4000.200.200.15当集中荷载作用于连续深梁上部1/4高度范围内且l 0/h1.5时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0.05弯剪扭、柱剪力墙、牛腿等受扭梁纵向钢筋)]/45%,2.0[max(min y t f f ρ+tl ρ,yttl f f Vb T 6.0=ρ当2/>Vb T 时,取2.0,若V 为零,则取其等于2.0箍筋最小配箍率弯剪组合yv t sv f f /24.0min ,=ρ弯剪扭组合yv t sv f f /28.0min ,=ρ不论是否考虑了剪力或扭矩腹板高度mm h w 450≥,梁两个侧面沿高度纵向构造钢筋w bh %1.0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一,二级对暗柱:w c b l %2.1,w c b l %0.1对端柱、翼墙、转角墙≥阴影面积的%2.1,%1剪力墙水平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非震:%2.0≥=v sh sh bs A ρ,%2.0≥=hsv sv bs A ρ一二三级:%25.0≥sh ρ,四级:%2.0≥sh ρ牛腿纵向钢筋按牛腿有效截面计算不应小于%2.0及y t f f /45.0,也不宜大于%6.0,不宜少于4根,直径不宜小于12mm 柱全部纵向钢筋不宜大于%5当柱中全部纵向钢筋大于%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间距不应大于10d 和200mm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 t /f y 中的较大值0.3和65f t /f y 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 t /f y 中的较大值0.25和55f t /f y 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 t /f y 中的较大值0.2和45f t /f y 中的较大值1,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2,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下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关于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在部分设计人员中一直存在争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墙下条基纵向分布筋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

每米分布钢筋的面积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的面积的1/10。

我认为不应按0.15%的配筋率来要求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

只要满足地基基础规范中抗冲切、抗弯验算和关于此类基础的构造要求就可以了。

由于地基承载力等条件的不同,扩展基础的抗弯计算配筋率有的接近或超过0.15%,有的远小于0.15%。

有一些设计人员认为,当计算配筋接近0.15%的最小配筋面积而不按0.15%的最小配筋率可能会承担风险,但如果是趋向于刚性基础而仍按0.15%的最小配筋率配筋,却显得极不经济。

表面看来,规范规避了这一问题。

如果我们把8.1.2条和8.2.7.3条结合看就会发现:1)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小于1.0的时候基础为无筋扩展基础;2)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在1.0~2.5之间时候,为扩展基础,按8.2.7.3条计算配置钢筋;3)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大于2.5时候,规范没有规定,这时候我们可以当作混凝土板。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这里的板应该是针对筏板而言的,这点在《地基基础规范》第8.4.12条中反映出来了。

计算独立基础的配筋,应按《地基基础规范》8.2.7.3条进行,该条已经很明确地指出基础底板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

应该强调的是,扩展基础底板最小配筋不能按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控制的真正原因是:扩展基础的有效高度是冲切(或剪切)控制的,而不是受弯控制的。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1.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2.计算公式:
①配筋率ρ=As/bho
②最小配筋率ρmin=As/bho
③公式说明ho-有效高度ho=h-as(保护层厚度)
④板的配筋面积As=配筋率×板厚×1米板长(1000)得出构造配筋(板厚应减去保护层厚度)
3.框架梁配筋率及配筋要求:
通常配筋率:跨中1%~1.7%,支座1.5%~2%;
4.板:
通常配筋率0.4%~0.8%
5.柱:
通常配筋率1%~3%;
柱主要是受压构件,一般来说,计算引起的配筋不要超过最小配筋率太多。

还有要注意柱的大偏心,小偏心情况,和抗震等级高时角柱配筋。

一般来说,柱必须满足最小轴压比要求,当然是越小越经济。

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小配筋率文献综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小配筋率文献综述

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文献综述摘要:1999年我国部分专家提出了“应大幅度提高我国建筑结构可靠度”的建议,其中证明我国可靠度过低的主要论据之一是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纵筋最小配筋率与国外规范相比取值过低。

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受拉和受压纵筋最小配筋率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研究,对各国规范有关规定作了较细致的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概括介绍有关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最小配筋率、受弯构件1.规范的规定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 2002 (以下简称《规范》)第9.5.1规定:受弯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 )为01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并说明受弯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即按矩形截面的全面积计算)。

1.2 《规范》第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1.3 《规范》第11.3.6规定: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 )2 非抗震混凝土梁抗弯性能及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的研究匀质弹性材料梁加载时,其变形规律符合平截面假定(平截面在梁弯屈后仍保持平面),由于材料性能符合虎克定律(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受压区和受拉区的应力分布图形都是三角形。

此外,梁的挠度与弯矩也将保持线性关系。

钢筋混凝土梁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所组成,且混凝土是非弹性、非匀质材料,抗拉强度又远小于其抗压强度,因而其受力性能有很大不同。

研究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首先要进行梁加载试验。

素混凝土梁用作受弯构件是不能胜任的,因为它的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相比只是很小一部分。

所以,这种梁早在受压侧混凝土的强度得到充分利用之前,在很小的荷载作用下受拉一侧即先行破坏。

因此,钢筋应布置在受拉侧尽可能靠近最外受拉纤维处,但要符合钢筋的适当防火和防腐蚀的要求。

(完整版)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完整版)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

所以教材上是控制ξb(常用材料在0.5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

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2。

0%,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2。

0%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 ,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

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1.≤2.5%2。

ρ≤α1ζbfc/fy ρ=(As'—As)/bhoξb=0。

35(二、三级框架)=0.25(一级框架)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______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2。

5%吗?抗震规范中,强规6.3。

3条: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

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 0。

25,二、三级不应大于 0。

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 0。

5,二、三级不应小于 0.3。

高规中6.3.2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

.。

.“,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而应加上“且”后面的话,才是充分必要条件。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1. 简介钢筋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中以增加其抗拉能力。

在构造中,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需要确定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本文将介绍钢筋最小配筋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并提供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2. 钢筋最小配筋率的概念钢筋最小配筋率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为了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抗拉能力和延性,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钢筋嵌入混凝土中。

这个比例就是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受力状况、使用寿命等因素来确定的。

它反映了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所需的最低限度钢筋用量。

3. 计算方法3.1 根据规范确定最小配筋率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可以得到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下的最小配筋率。

以C30混凝土为例,其最小配筋率可按以下步骤计算:1.确定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 yd;2.计算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 cd;3.根据规范给出的公式,计算最小配筋率ρmin。

3.2 最小配筋率的修正实际工程中,有时需要对最小配筋率进行修正,以满足特定需求。

常见的修正因素包括:•结构受力状况:根据结构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和大小,对最小配筋率进行调整;•环境条件:考虑结构所处环境(如地震、腐蚀等),对最小配筋率进行修正;•使用寿命:根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对最小配筋率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最小配筋率可以通过实验或经验确定。

4. 影响因素钢筋最小配筋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4.1 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影响最小配筋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最小配筋率也会相应增加。

4.2 结构受力状况结构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和大小对最小配筋率有直接影响。

不同受力状况下,需要不同的最小配筋率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3 环境条件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对最小配筋率产生影响。

例如,在地震区域,需要增加最小配筋率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在腐蚀环境中,需要采取防腐措施或增加最小配筋率以延长结构寿命。

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

最小(大)配筋率一:板1:最小配筋率(1)分布钢筋:砼规9.1.7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受力钢筋:砼规8.5.10.20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1.1条规定: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2:最大配筋率可参考受弯构件。

二:柱1:框架柱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0.9(1.0)0.7(0.8)0.6(0.7)0.5(0.6)角柱、框支柱1.1 0.9 0.8 0.7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2.受压构件受压构件最小配筋率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强度等级500MPa0.50强度等级400MPa0.55强度等级0.60300MPa、335MPa一侧纵向钢筋0.20三:梁1.框架梁抗震设计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抗震等级位置支座(取较大值)跨中(取较大值)一级0.40和80ft/fy 0.30和65ft/fy二级0.30和65ft/fy 0.25和55ft/fy 三,四级0.25和55ft/fy 0.20和45ft/fy抗震计算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钢筋面积之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梁的最小配筋率

梁的最小配筋率

梁的最小配筋率
梁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梁的截面中,钢筋的最小面积与混凝土的有效面积之比。

这个比值是由设计师根据梁的受力情况和混凝土的强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梁的最小配筋率应满足以下条件:1.梁的受拉区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得小于0.0025;2.梁的受压区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得小于0.0020;3.梁的受弯区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得小于0.003。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最小配筋率只是规范中的最低要求,实际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筋设计。

混凝土梁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梁最小配筋率

三、四 级 此表不考虑HPB235级钢筋
注: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H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
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大
钢筋参数 1 2 3 210 300 360 0.16 0.14 0.14 15 7.2 0.91 20 9.6 1.1 25 11.9 1.27 30 14.3 1.43 35 16.7 1.57 40 19.1 1.71 45 21.1 1.8
不考虑地震组合受弯、偏心、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钢筋强度等级 45ft/fy= 2 0.21% 混凝土标号 C 30
不考虑地震组合受压构件纵向受力钢 钢筋强度等级 全部纵向钢筋 一侧纵向钢筋
MAX(0.2,45ft/fy)= 0.215%
注: 受压钢筋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
HRB400、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
混凝土参数 50 23.1 1.89
第9.5.1条
1、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一侧受压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2、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3、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 震 等 级 四级 0.6 0.8
二级 0.8 1.0
三级 0.7 0.9
r min
As + As' = bh
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规范、规程及有关构造手册中均以做出明确规定,但合理配筋率要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历练、扎实的结构知识、丰富的经验、构件的受力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整体性思维等来确定。

1.混凝土构件配筋首先满足受力、裂缝、变形要求;2.受弯构件如板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25-0.5%之间,钢筋直径在Φ8-Φ12之间,钢筋间距在100-200mm之间,配筋率较小时对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利,配筋率较大不经济。

混凝土板厚在构造手册中有规定,板配筋优化的空间很大,根据跨度、荷载布置情况,应多做比较,才能找到平衡点。

3.梁构件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1.2%之间,梁配筋主要取决于梁高合理性及荷载大小,若依据建筑空间需要做宽扁梁,计算配筋会偏大。

但造价不要由结构专业去主导,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分析考虑。

4.柱、剪力墙属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有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200mm以下,能更好约束混凝土、控制裂缝。

注意:受力柱钢筋直径在16-25之间,市场供应充足,施工便于用直螺纹连接。

直螺纹连接与焊接造价相差不多,施工简单,节约钢筋。

5.构造需要截面较大构件,如地下室外墙,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以上,钢筋间距150mm以下,严格控制裂缝,满足防水需要。

6.基础等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及最小配筋率即可。

7.建筑构造装饰性混凝土构件,配筋率在满足受力需求上,一般不控制最小配筋率,但做好拉结,确保安全。

8.柱的体积配箍率,从抗震角度,取值应保守些,应高于规范中的限值,对约束混凝土,提高抗倒塌能力有益处,也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

最大配筋率是提示你不要超筋,最小配筋率是构造要求,合理配筋率是控制截面设计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框架梁的配筋率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混凝土板的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板的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板的最小配筋率说到混凝土板的最小配筋率,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听起来像是工程师的“秘密语言”。

其实不然,这事儿其实挺简单,也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

简单来说,混凝土板就像我们家的地板,平平整整、坚固耐用。

但是,光是混凝土本身,虽然很强,但遇到重压的时候,就容易裂开。

你想啊,如果地板上没人管,大家随便走一走,不小心摔个跤,不小心压坏个东西,那可真是麻烦。

怎么办呢?加点钢筋呗。

钢筋就像混凝土的“保护伞”,它能防止混凝土板在承受压力时裂开。

而“最小配筋率”这个概念,其实就是规定了必须给混凝土板加上最基本的钢筋量,确保它的强度和安全。

想象一下,钢筋就像是一个隐形的骨架,藏在混凝土的“皮肤”里。

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但它却在默默地支撑着整个结构。

混凝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坚硬无比,但它的脆弱性也非常明显,遇到拉力、压力很容易就开裂。

所以就需要钢筋来加强它的抗拉性能。

如果钢筋太少,那就像是在盖房子的时候没打好基础,风一吹就可能倒塌;如果钢筋太多,虽然更安全,但成本就上去了,浪费得有点儿多。

所以说,最小配筋率就是为了平衡这个问题:既要确保安全,又不要浪费资源。

你可别小看这个配筋率,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比如你家新建的楼房,或者你家楼下的停车场,底下的地面如果没有按照要求配筋,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那可就得修一修了。

而且修起来可不便宜。

我们通常能看到的,就是墙面、地面上出现小小的裂痕。

说不定就是这最小配筋率没做好,钢筋少了,混凝土抗压力不够,长期受力下就会“开裂”。

而且这个问题往往是悄无声息的,等到真有事儿了才发现,想修都来不及。

更有意思的是,你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发现这最小配筋率不仅仅是为了承重,还得考虑环境的因素。

比如说,钢筋被混凝土包围着,但它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生锈、腐蚀。

没错,钢筋也会“老化”啊。

如果混凝土板的配筋率不够,那么钢筋的“寿命”就可能缩短,久而久之,板面可能就会因为钢筋腐蚀而产生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
0.6一侧纵向钢筋
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y t f f /中的较大值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
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f f h b b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深梁中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钢筋种类
纵向受拉钢筋水平分布钢筋竖向分布钢筋HPB235
0.250.250.20HRB335,HRB400,RRB4000.200.200.15当集中荷载作用于连续深梁上部1/4高度范围内且l 0/h1.5时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
百分率应增加0.05
弯剪扭、柱剪力墙、牛腿等受扭梁纵向钢筋)]/45%,2.0[max(min y t f f ρ+tl ρ,y
t
tl f f Vb T 6.0=ρ当2/>Vb T 时,取2.0,若V 为零,则取其等于2.0
箍筋最小配箍率弯剪组合
yv t sv f f /24.0min ,=ρ弯剪扭组
合yv t sv f f /28.0min ,=ρ不论是否考虑了剪力或扭矩
腹板高度mm h w 450≥,梁两
个侧面沿高度纵向构造钢筋
w bh %1.0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
筋最小配筋率
一,二级对暗柱:w c b l %2.1,w c b l %0.1对端柱、翼墙、转角墙≥阴影面积的%2.1,%1剪力墙水平竖向分布钢筋最
小配筋率非震:%2.0≥=v sh sh bs A ρ,%2.0≥=h
sv sv bs A ρ
一二三级:%25.0≥sh ρ,四级:%
2.0≥sh ρ牛腿纵向钢筋
按牛腿有效截面计算不应小于%2.0及y t f f /45.0,也不宜大于%6.0,不宜少于4根,直径不宜小于12mm 柱全部纵向钢筋不宜大于
%5当柱中全部纵向钢筋大于%
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间距不应大于10d 和200mm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
0.4和80f t /f y 中的较大值0.3和65f t /f y 中的较大值二级
0.3和65f t /f y 中的较大值0.25和55f t /f y 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 t /f y 中的较大值0.2和45f t /f y 中的较大值
1,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
2,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下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
(mm)
箍筋最大间距(mm)箍筋最小直径(mm)箍筋最小配箍率一级2h 和500中
的较大值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10yv
t
sv f f 30.0≥ρ二级 1.5h 和500中的较大值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8yv
t
sv f f 28.0≥ρ三级8yv t
sv f f 26
.0≥ρ四级6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
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0.80.70.6框架角柱框支柱 1.2 1.00.90.8
注: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上表规定的数值,同时
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

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

2,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mm)箍筋最小
直径(mm)
体积配箍

一级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和100中的较小值10%
8.0
二级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00中的较小值8%
6.0
三级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值8
%
4.0
四级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值6(柱根8)
注: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柱根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按上表中的数值增加0.02取用,且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1.5%。

当剪跨比小于2时,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箍筋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1.2%,9度设防烈度时不应小于1.5%。

混凝土柱计算长度
钢结构柱计算长度一,钢构件计算长度
二,单层或多层框架等截面柱,平面内计算长度系数。

无支撑纯框
架一阶弹性分析计算内力时
µ按规范附录D-2有侧移框架柱计算
长度系数确定
公式(一))
2.1(3∑∑−≥ui bi b N N S 三,单层厂房框架下端刚性固定的阶形柱,在框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按下列规定确定:二阶弹性分析计算内力时且在每层柱顶附加假象水平力
s i y ni n Q a H /12.0250
+=时,0.1=µ有支撑框架当支撑结构的侧移刚度满足公式(一)要求时,为强支撑框架
µ按规范附录D-1无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确定。

当支撑结构侧移刚度不满足公式
(一)要求时,为弱支撑框架
框架柱的轴压稳定系数ϕ按公式5.3.3-2计算。

单阶柱下段柱计算长度系数2µ柱上端与横梁铰接规范附录D-3(柱上端为自由的
单阶柱)的数值乘以表5.3.4的
折减系数。

柱上端与横梁刚接
规范附录D-4(柱上端可移动但
不转动的单阶柱)的数值乘以表
5.3.4的折减系数。

上段柱计算长度系数1µ按下式计算121/ηµµ=,1η按照附录D -3或D -4
中公式计算。

双阶柱下段柱计算长度系数3µ柱上端与横梁铰接规范附录D-5(柱上端为自由的
单阶柱)的数值乘以表5.3.4的
折减系数。

柱上端与横梁刚接
规范附录D-4(柱上端可移动但
不转动的单阶柱)的数值乘以表
5.3.4的折减系数。

上段柱和中段柱的计算长
度系数1µ和2µ按下式计算131/ηµµ=、232/ηµµ=,1η2η按照附录D -5或D -6中公式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