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02

08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02
08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02

ICS01.040.01

A20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 XXXX—XXXX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Ⅰ)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评价指标 (1)

5 计算方法 (4)

6 评价流程 (12)

7 结果运用 (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镇江市人民政府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镇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国兴、杜秀芹、周德荣、潘东生、陈长之、朱华、邵国兴、邵炜、金菲、杨洋、朱可欣、周佶。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评价流程和结果运用。

本标准适用于设区市开展低碳城市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 633—2012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

指经济发展以低碳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3.2

城市低碳指数index of Low-Carbon City

反映城市低碳建设质量水平的综合指标。

4 评价指标

基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和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50个。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5 计算方法

5.1 低碳经济

5.1.1 产业结构

5.1.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计算公式为:

×10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是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的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5.1.1.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计算公式为:

×10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等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5.1.1.3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计算公式为:

×10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是第三产业在周期内(一般以年计)比上个清算周期的增长值。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指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活动而增加的价值,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农林牧渔业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5.1.2 创新水平

5.1.2.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

×10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研发经费支出(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5.1.2.2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计算公式为: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年末发明专利数(件)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年末发明专利数是年末一个地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发明专利总数。年末常住人口是年末在一个地区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总数。

5.1.3 资源产出

5.1.3.1 水资源产出率

计算公式为:

水资源产出率(元/吨)=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亿元)

总用水量(亿吨)

总用水量指报告期内各类用户取用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水量,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环境补水四类。

5.1.3.2 建设用地产出率

计算公式为:

建设用地产出率(万元/公顷)=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亿元)

建设用地面积(万公顷)

建设用地面积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不含农村道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冰川和永久积雪,均属于非建设用地。

5.1.4 循环利用

5.1.4.1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计算公式为:

×10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吨)+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的往年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

5.1.4.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计算公式为:

×10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秸秆量(吨)

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吨)

农作物综合利用包括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如秸秆气化、秸秆饲料、秸秆还田、秸秆编织、秸秆燃料等。

5.1.4.3 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计算公式为:

×100%

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的畜禽粪便量(吨)

畜禽粪便产生总量(吨)

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指行政区内畜禽养殖场通过还田、沼气、堆肥、培养料等方式,综合利用的畜禽粪便量占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的比例。

5.1.4.4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计算公式为:

×100%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吨)

城市污水处理量(吨)

城市再生水利用量指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装置)净化处理,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和水量要求,并用于农业、绿地浇灌和城市杂用等方面的水量。

5.1.4.5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计算公式为:

×100%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量(吨)

生活垃圾清运量(吨)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作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

生活垃圾清运量指报告期收集和运送到各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和生活垃圾最终消纳点的生活垃圾数量。

5.1.5 碳汇建设

5.1.5.1 林木覆盖率

计算公式为:

×100%

林木覆盖率(%)=林木覆盖面积(平方公里)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林木覆盖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土地面积中扣除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水面及重盐碱地等面积。

5.1.5.2 活立木单位面积蓄积量

计算公式为:

活立木单位面积蓄积量(立方米/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立方米)

活立木面积(公顷)

活立木蓄积量是指报告期末一定范围土地上全部树木蓄积的总量。包括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5.1.5.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计算公式为:

×10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公顷)

建成区总面积(公顷)

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绿地面积指报告期末用作园林和绿化的各种绿地面积,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的面积。

5.2 低碳能源

5.2.1 总量控制

5.2.1.1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计算公式为:

?1)×100%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当年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上一年度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地域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间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5.2.1.2 煤炭消费量增长率

计算公式为:

?1)×100%

煤炭消费量增长率(%)=(当年煤炭消费量(万吨标煤)

上一年度煤炭消费量(万吨标煤)

5.2.2 能源结构

5.2.2.1 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计算公式为:

×100%

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天然气消费量(万吨标煤)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5.2.2.2 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计算公式为:

×100%

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煤炭消费量(万吨标煤)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5.2.3 能源节约

5.2.3.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准)

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亿元)

5.2.3.2 公共机构人均能源消耗

计算公式为:

公共机构人均能源消耗(千克标准煤/人)=公共机构能源消费量(千克标煤准)

用能人数(人)

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5.3 低碳社会

5.3.1 绿色建筑

5.3.1.1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计算公式为:

×100%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城镇新增绿色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城镇新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设计、施工并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民用建筑面积的总和。

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指报告期内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按照相关标准设计、施工并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民用建筑面积的总和。

5.3.1.2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计算公式为:

×100%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城镇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城镇新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5.3.2 低碳交通

5.3.2.1 城镇每万人口公共交通客运量

计算公式为:

城镇每万人口公共交通客运量(万人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万人次)+县城公共交通客运量(万人次)

年平均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是指报告期内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和客运轮渡的客运总量。县城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是指报告期内县城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和客运轮渡的客运总量。

5.3.2.2 万人拥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万人拥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计算公式为:

万人拥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辆)

年末总人口(万人)

新能源汽车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规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是指报告期内已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保有数量。

5.3.2.3 共享单车使用率频次

计算公式为:

共享单车使用频次=(人次/辆)=共享单车使用次数(人次)

共享单车投入总量(辆)

共享单车使用次数是指报告期内共享单车使用的总次数。共享单车投入量是指报告期内已登记的共享单车保有数量。

5.3.3 绿色消费

5.3.3.1 高效节能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

计算公式为:

×100%

高效节能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效节能家电产品销售量(台)

家电产品市场销售总量(台)

高效节能家电产品指依据强制性国家能效标准和能效标识实施规则,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能效2级及以上的家电产品。

5.4 生态环境

5.4.1 环境治理

5.4.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亿元)=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亿元)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5.4.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氨氮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氨氮排放量(吨/亿元)=氨氮排放量(吨)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亿元)

氨氮排放量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氨氮排放总量。

5.4.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吨/亿元)=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亿元)

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城镇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5.4.1.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氮氧化物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氮氧排放量(吨/亿元)=氮氧排放量(吨)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亿元)

氮氧化物排放量是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城镇生活、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5.4.2 大气环境

5.4.2.1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计算公式为:

×100%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全年有效监测天数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指按照HJ 633—2012的要求,质量指数为0-100的天数。

5.4.3 水体环境

5.4.3.1 地表水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计算公式为:

×100%地表水优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的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数

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总数

地表水优于Ⅲ类水体比例是指根据国控和省控河流型断面和湖库型断面水质状况,计算得出的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

5.4.3.2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计算公式为:

×100%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质评价达标的水功能区数(个)

参与考核的水功能区数(个)

水功能区是指为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相应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定范围并执行相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域。

5.4.4 土壤环境

5.4.4.1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千克/公顷)=化肥使用量(折纯量)(千克)

耕地面积(公顷)

化肥使用量指报告期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化肥品种数量。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使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报告期年末耕地面积等于上年结转的耕地面积,减去去年各项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及生态退耕面积,加上年内土地开发、复垦、土地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方式增加的耕地面积。

5.4.4.2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千克/公顷)=农药使用量(折百量)(千克)

耕地面积(公顷)

农药使用量指报告期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药数量。农药使用量要求按折百量计算数量。折百量是指农药成品药液含有效成分(原药)的含量。

5.5 低碳管理

5.5.1 发展目标

5.5.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

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亿元)

5.5.1.2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万人)=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5.5.2 组织领导

5.5.2.1 领导机构

地方政府应建立低碳发展工作的专门机构。

5.5.2.2 考核机制

地方政府应对所辖地区组织开展低碳发展工作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

5.5.3 能力建设

5.5.3.1 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应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或低碳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

5.5.3.2 统计与核算体系

地方政府应以政府、企业等为单位计算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全面掌握与管理,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5.5.3.3 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

地方政府应对重点企(事)业单位对的碳排放量相关数据进行监测,并将所有数据和监测情况形成碳排放报告,并由第三方机构核查对企业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

5.5.3.4 碳排放管理平台

地方政府应对城市、区县、企业、项目等层面开展碳排放管理及核查,建立可信赖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及管理系统,实现碳排放的可监测、可核查和可报告。开展低碳建设的城市宜建立碳排放管理平台,全面掌握各地区的碳排放概况,提出温室气体的减排改进要求,促进企业采取节能减碳措施,实现减排目标。

5.5.4 政策措施

5.5.4.1 低碳技术

地方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列入国家、省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的节能低碳技术,积极开展开展节能低碳技术供需对接活动。

5.5.4.2 示范试点

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开展低碳园区、景区、社区、学校、医院等相关工作。

5.5.4.3 碳普惠

地方政府应为市民和小微企业节能减碳行为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公众自愿践行低碳,对资源占用少或为低碳社会创建做出贡献的公众和企业予以激励。

5.5.5 交流合作

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国内外低碳发展领域的项目合作和交流活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提升低碳发展水平。

5.5.6 宣传引导

5.5.

6.1 公众知晓度

地方政府应普及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等低碳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

5.5.

6.2 公众满意度

地方政府应应每年抽样调查居民对本地区低碳城市建设的满意程度。

6 评价流程

6.1 数据采集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或基础数据来源于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统计年鉴、部门资料、问卷调查及其他相关指标体系。

为体现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先进性和引领性,本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数据如暂不可获取,可在遵循同质可比的原则下,去除相应指标。

6.2 数据整理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数据按照确定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得出最终结果。

6.3 数据鉴别

抽取10%左右的指标,按照数据采集过程重新查找、测算数据,并与原指标数据对比、验证,如指标数据全部一致(数据差异度在1%以内),则可表示指标体系数据是可信的;如指标数据部分或全部不一致(数据差异度在1%以上),则表明指标体系数据不可信,需要按照数据采集方法重新查找、整理。

6.4 计算结果

6.4.1 无量纲处理

正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见公式为:

Y i=x i

x0

×100

逆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见公式为:

Y i=x0

x i

×100

式中:Y i为指标的标准化值,即该指标的得分(个体指数);x i为现状值;x0为基准值。

6.4.2 基准值确定

指标的评价基准值来源于相关发展规划,考核办法的指标,其目标值为规划和考核办法中确定的值;其他指标的目标值,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确定,每隔3~5年调整1次。

6.4.3 权重确定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对指标进行权重设定。

如需设定权重,其方法如下: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用1—9标度法逐层对各个指标打分,确定指标间两两相对重要性的比值,建立比较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指标大类间相对重要性的权数、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指标大类相对重要性的权数,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对两级指标权数进行加权,进而得出各个指标的权数。

6.4.4 低碳城市指数计算

6.4.4.1 分类指数

对每个指标进行加权,计算5个分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W i Y i

n j

i=m j

∑W i

n j

i=m j

(j=1、2??5)

式中:F j为第j个分类指数,Y i为指标X i的个体指数,W i为指标X i的权数,m j为第j个分类中第一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序号,n j为第j个分类中最后一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号。

6.4.4.2 城市低碳发展指数

对5个分类指数进行加权,得出低碳发展指数。计算公式为: Q =∑F

j×W j 5j=1 式中,Q 为低碳发展指数,F j 为第j 个分类指数,W j 为第j 个分类指数的权重。 7 结果运用

本指标体系可用于不同地区间横向比较或者不同年度间纵向比较,衡量城市低碳发展状况,客观反映低碳发展进程、发现存在薄弱环节,为推进城市低碳转型提供科学指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的周口市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答案

只有(),才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工业能源C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D 可再生能源不包括()A 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A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没有()A 以德国双元系统(DsD)为典范。C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C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B 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A ()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A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B ()是指倡导低碳的思维模式、生产观念、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将企业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C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包括()D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D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D ()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D ()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A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是()B 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C 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是指()C 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不包括()C 以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典范B 1990到1995年间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就几乎达()美元D

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力量()D 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D 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最为明显D (),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D ()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A 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A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 冯之浚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AB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ABCD 张扬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ABC 社会层面实现低碳的现实路径有()ABCD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包括()AB 基于应用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哪几方面()ABC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 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有()ABC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有()ABC 荒漠化大致有四类()ABCD 我国的环境问题,除一般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C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AB 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ABCD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l”模式指()ABCD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要()ABC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总结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总结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活动的开着,知道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通过学习,全体学生知道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

扇子。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等适合跑步的空气清新的地方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 5.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6.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这样可以节电。 7.如果可以,尽量少看电视。建议多看书,既可节电,也可以增长知识。 8.用剩的小块肥皂香皂,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用。 9.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食品之间留10毫米以上的空隙。 10.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摘要:“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低碳利益 正文 从公元1956年,两位地球科学家Roger Revelle和Hans Suess在加州海洋学会中指出,测量大气与海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知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开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点开始逐渐移动到工业排碳量上。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缔约方第15次会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尽管人们对此充满热情并呼吁尽早达成正式的合约,在各国为本国利益的激烈争辩下,依然没有得出任何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仅在匆忙之下宣布了一份全球性的气候协定。这场从里约热内卢出发的长征,经历了15年的风霜,依然路途漫长。 何谓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图1)

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低碳经济试题与答案单选

1.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交)易主体是 (A)欧盟各国的排放实体 (B)自愿加入的企业会 (C)附件1国家之间 (D)美国西部五个州内企业 2.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决定首先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下面哪个城市不是低碳试点城市?() (A)上海 (B)南昌 (C)贵阳 (D)保定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65年第一台()的诞生开始 (A)蒸汽机 (B)汽车 (C)轮船 (D)火车 2.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美国 1.目前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是 (A)荷兰 (B)中国 (C)法国 (D)比利时 2.生态文明秉承()、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A)征服自然 (B)尊重自然 (C)掠夺自然 (D)1 1.()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A)低碳经济 (B)绿色经济 (C)循环经济 (D)传统经济

2.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以()为主 (A)水电 (B)火电 (C)核电 (D)风电 1.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前夕,中国政府提出要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 (A)16% (B)32% (C)40%~45% (D)45% 2.低碳生活是通过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保持 1.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对购买发动机排量1.6L及以下节能型汽车在全国范围内每辆补贴()元。 (A)1500 (B)3000 (C)6000 (D)10000 2.低碳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1.德国航空税的税收金额将取决于到最终目的地距离,到目的地距离在2500~6000千米的航班,将对每位乘客征收()欧元的航空税 (A)8 (B)25 (C)45 (D)60

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1 体系简介 根据低碳园区的特征及建设目标,本体系将低碳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社区低碳发展状态和发展差异;第二层为准则层,分别对应低碳发展的几个发展重点,即社区低碳建筑、社区低碳生活方式与环境友好;第三层为指标层。 评价体系由9个指标组成,见下表。 表1 低碳社区评价指标 2 指标解释 1.社区生活 (1)社区私家车拥有率:在经济迅猛的发展中,私家车拥有率也不断攀升,是侧面反映居民低碳出行的重要指标。社区私家车拥有率越高,表示低碳出行率越小。 (2)社区公交出行率:是指居民通过乘坐公交出行次数占居民通过所有交通工具出行次数的比例。社区公交出行率越高,表示该社区出行方式更加环保,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1.社区建筑 (1)3R材料的使用率:3R材料主要应用于环保方面,是指:“垃圾(Rubbish)、资源(Resources)、再利用(Recycle)” 如:用于环保材料上是指:可重复

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3R材料)。 (2)社区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是指新建建筑符合国家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比例。 (3)社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是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 (4)节水器具的使用率:对于住宅用户用水来说,节水器具可分为节水便器、节水龙头、废水回收装置和恒温混水阀。社区内使用节水器具居民越多,表示节水节能率越高。 (5)节电器具的使用率:主要指家庭节能灯、节能电器等节电设备占总电器使用量的比率。 1.环境友好 (1)社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据专家统计,1千克标准煤燃烧会释放2.493千克二氧化碳。根据社区每年的能源消耗量可以大概估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常住人口数,就可以得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2)人均绿地面积: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3指标标准值确定 表2 低碳社区评价各指标标准值 注:由于部分指标标准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目前尚不清楚广东省内社区的实际情况与该标准的符合性,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也可采用相对标准。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气候变化 冷旭盛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0环本10112103115,温州,浙江,中国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在中国倡导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排放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匮乏日益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1.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在实质内含上与我国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发展模式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表述即低碳经济或低碳社会。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预测可知,全球变暖的情况还会继续发展,并且对人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从适应和减缓气候

对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策略分析

对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06T09:38:38.4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作者:樊会霞彭学昌王驰 [导读]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本文论述了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时如何应用低碳设计理念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形势下,降低碳排放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要把低碳理论作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方针,这样才有利城市的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时如何应用低碳设计理念。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在循环经济时代,人类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和谐的,从消费产品到再生资源,是一种封闭式的物质流动模式。“低碳城市”是人类和工业走向文明的必然之路。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集中地,也是碳减排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人员大力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旨在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碳排放的城市。当前低碳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认同和支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城市规划又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并思考低碳发展模式。 1、低碳城市理念 所谓“低碳”,首次主张“低碳经济”的理念,之后又出现了“低碳社会”的理念,主要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当然,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城市,经济生产的重要区域也在城市,因此城市是实现减少能源消耗的关键。所以,发展低碳城市可以达到碳减排的目的,由此就产生了“低碳城市”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落实低碳理念,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 2、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概况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涉及诸多学科且涵盖面很广,无法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概括其概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本人认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低碳城市的经济性、低碳城市模式建构、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及相关低碳城市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起步较早。英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探讨了空间规划与低碳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相应的低碳计划,建有贝尔顿零碳生态社区;而日本则在2004 年就开始了对低碳社会领域的研究,先继著有《2050 年脱气候变暖项目》、《迈向低碳社会的12 种对策》等,提出了诸如紧凑型城市规划、导入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节能来有效减排等具体措施。国内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 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另外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人也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 3、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分析 3.1、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应以低碳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传递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具体的规划策略阐述如下: 3.1.1、将低碳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联系起来。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而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二者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低碳城市,还是生态城市,其核心理念均是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居民是否宜居等因素,而低碳城市则更为注重环保和绿色,因此可以说二者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低碳城市则关注的是具体的污染问题和环保问题,将二者融合起来,能够构建出更为科学与健康的城市发展模式。 3.1.2、进行低碳城市的准确定位。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城市规划中的低碳部分也应在现有编制之外独立进行编制,或者在规划时单独以章节的形式与其他内容分离,从而起到示范作用。充分研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特征和环境需求,将低碳理念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中。 3.2、修订和完善低碳生态规划内容的标准与配套政策 由于现行的很多城市规划标准都是很久之前编制的,绝大部分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低碳生态的技术要求。尽快对现行的城市规划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能满足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有了合理科学的技术标准,才能让城市规划者做到有据可依,才能让低碳生态落到实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积极响应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3、加大宣传力度 让“低碳环保”深入人心加大对低碳生态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将低碳生态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时所能带来的好处,能充分的调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情。只有公众有了节能环保的意识,城市规划中的相关低碳生态设备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3.4、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 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好地块尺寸。20 世纪由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分区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布局,但是其表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由于城市功能过于割裂所造成的市民出行距离的增大是近年来较明显的问题,也是造成碳排放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多样化的土地利用重点强调功能的“有效混合”,当代复合性CBD 的HOPSCA 模式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另外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心城区过多强调快速路网、高效率的小汽车交通系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前人提出了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在规划设计适宜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城市地块尺度时,即要控制在人步行最大距离的限度内,也要逐渐在市区结合生态网格建设自行车网格系统(一般认为以500 米左右的格网为宜),并辅以发展B R T、燃料电池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营造地块尺寸合理,出行模式多样的绿色城市体系。 3.5、加强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城市进行基于低碳发展理念的规划,并非仅仅是理念的引入或者方法的罗列,而是系统性的、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工程,只有实现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够真正使城市得到低碳的益处。这就需要加强对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在现有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上构建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体系,通过低碳技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地质条件,对其低碳路径进行科学设计。

海宁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多选答案

第1题: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危害有 A.环境恶化和气候灾害频发 B.降水量变化和水资源短缺 C.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 D.冰川减少和海平面上升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第2题: 以下哪几个方面“逼迫”人类社会向低碳转型 A.化石能源的短缺 B.太阳能的利用 C.气候变暖,环境恶化 D.风能的利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3题: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A.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实施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C.有义务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基本原则,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D.有责任寻求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遵循全球利益的发展道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4题: 发展低碳农业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在技术创新上求突破,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碳源,具体措施有 A.中低产田改造 B.培育新品种 C.推广高效种植技术 D.推广农村沼气工程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5题: 以下哪几项是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途径 A.找寻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代为转让 B.传统基于市场的商业性技术转让 C.多边或者双边的国际技术合作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技术

转让机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第6题: 为什么说低碳技术是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A.能源效率提高离不开低碳技术 B.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 C.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低碳技术 D.低碳能源开发离不开低碳技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第7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 A.政府评价阶段 B.技术评价阶段 C.经济评价阶段 D.生态评价阶段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第8题: 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种类包括

010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研究介绍

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研究① 鞠鹏艳黄献明叶大华叶嘉邱红 【摘要】论文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低碳生态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低碳生态规划设计普适性指标与这些功能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其适用性,通过科学的论证与必要的补充,形成针对不同功能区特点的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确保据此展开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可以有效引导北京城市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北京;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 1.研究目的与价值 在国家宏观减排战略背景下,《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节能1500万吨标煤和碳减排18%的目标。根据目标倒推实现路径,仅靠建设项目自发采用建筑节能技术不可行,必须采取约束与鼓励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手段,在全市范围积极发展低碳生态示范区、全面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低碳发展所确立的总体目标下,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迫切需要通过创新规划方法将低碳生态目标向城市中微观层面进一步落实。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低碳生态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低碳生态规划设计普适性指标与这些功能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其适用性,论证不同指标的合理性,通过科学的论证与必要的补充,保证将指标体系不断推广落实到以功能区为重点的北京市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中。 本指标体系紧密围绕政府推动的功能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结合“十二五”时期重点功能区类型,认识其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审慎考虑其内涵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并考虑与北京市当前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重点相结合,确定在“详细规划阶段”(含控规与修详)将低碳生态指标纳入设计和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引导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以体系化的设计指标持续、动态地引导城市功能区在低碳生态建设方面的发展,为规划编制与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直观、量化的参考依据(见图1)。 ①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 Z111109054011121)“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指标体系案例

中瑞合作中国低碳城市项目(LCCC)初步工作成果发布 字体:【大】【中】【小】 8月27日,瑞士驻华使馆、中国低碳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联合召开中国低碳城市项目工作成果发布会,公布了初步形成的中国低碳城市能源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经过瑞士公共能源规划和管理、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结合中国国情,共同研究制定的。该体系涵盖总体碳指标、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建筑和交通5个方面,共设定68个指标。会议听取了试点城市(区)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进一步修改后,中、瑞专家将分别到各试点城市(区)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各自特点完善能源管理指标体系。区金融办、发改委相关人员参会。 深圳将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1499609.html,深圳商报作者:沈小妮2010/10/11 7:45:03 提要: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深圳,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关于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重点探索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这一份厚礼,既是对深圳以往城市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成绩的肯定,也殷切寄望深圳为全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做出表率。 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2009年7月,深圳开全国先河,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市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新增低碳经济内容:“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深圳正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力争成为具有低碳领导力的城市。 为了给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全面的科学依据,深圳市人居委大力推动对我市碳排放现状的调查研究。今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启动了《深圳碳排放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关键途径研究》,该课题将从建设低碳城市的战

转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阅读答案:低碳方式

阅读《转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一文,完成l6~20题。(10分) ①“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②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这些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8万吨标煤,减排约5万吨二氧化碳。 ③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④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⑤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

低碳经济多选题答案

低碳城市的主要抓手大体有()方面 A.风电太阳能 B.新能源利用 C.节能减排 D.低碳生活 答案:ABCD 下面哪些是我国工业领域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 A.钢铁 B.水泥 C.石化 D.食品加工 答案:ABC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 A.省电节电 B.珍惜粮食 C.理性消费 D.简约装修 答案:ABCD 中国应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A.代价小 B.效益好

C.排放低 D.发展快 答案:ABC 我国首批低碳城市试点是() A.上海 B.天津 C.重庆 D.北京 答案:BC 美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主要包括() A.控制排放总量 B.发放排放配额和稳定配额交易价格 C.设置美国国内和国际补偿量 D.援助发展中国家和建立治理结构 答案:ABCD 科斯提出利用()的方法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A.市场 B.产权界定 C.科学 D.技术 答案:AB 哥本哈根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采取()措施

A.能源改造 B.绿色交通 C.节能建筑 D.市民行为 答案:ABCD 新加坡在保护环境方面采取了()措施 A.市场运作 B.减少排放 C.信息公开 D.法律制裁 答案:ABC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其中以()为两条横轴。 A.陆桥通道 B.沿长江通道 C.黄河通道 D.淮河通道 答案:AB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专门政府机构有()。 A.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B.国家能源局 C.国家节能中心 D.国家能源委员会

答案:ABCD 能源替代技术创新关键技术领域主要包括() A.高效光伏发电技术 B.大型风力发电技术 C.先进核能技术 D.建筑节能技术 答案:ABC 下面哪些属于新能源产业 A.太阳能光伏发电 B.风电 C.火力发电 D.核电 答案:ABD 美国政府的能效政策主要包括()。 A.严格的能效标准 B.提高汽车能效 C.实施需求侧管理(DSM) D.能源之星计划 答案:ABCD 低碳城市体现在()方面 A.城市规划 B.建筑节能

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对委托方提供的任何资料以及在核查过程中所获取的受核查方的有关技术商业数据、生产经营数据、财务数据、能耗数据、碳排放数据等信息保密。未经受核查方允许,不将其透露给委托方之外的第三方。 如有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引起投诉或纠纷,核查机构由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1体系简介 根据低碳园区的特征及建设目标,本体系将低碳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低碳园区评价指数;第二层为准则层,分别对应低碳发展的几个发展重点,即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能源与低碳技术、园区建设与管理;第三层为指标层。 评价体系由8个指标组成,见下表。 表1 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2 指标解释 2.1 单位GDP综合能耗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与园区GDP之比,反映园区能源利用效率。 园区综合能耗总量:指企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煤、电、油等能源的消耗(包括生产取暖、降温等用能)。各种能源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折合系数折成标准煤计算。 2.2 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率 指标解释:指园区本年度相对于上年度的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下降情况,是园区减排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直观表现。 2.3 综合能耗弹性系数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例。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相对上一年的综合能耗总量的增值与上一年综合能耗总量的百分比。

2.4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不产生有害物质排放的能源。可再生的、消耗后可得到恢复,或非再生的(如风能、水能、天然气等)及经洁净技术处理过的能源(如洁净煤油等)。 2.5 热电联产比例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同时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的生产方式占园区供热中的比例。 热电联产是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与热电分产相比,可以显着提高燃料利用率,是全球公认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6 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综合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2.7 园区碳排放信息平台 指标解释:指园区内低碳信息平台建设的完善程度。 主要考核是否创建局域网;是否定期在园区管委会网站、局域网或相关网站上发布园区能源消耗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将各企业副产品数量、质量、时间以及企业其他相关信息等,通过信息集成、信息分析、信息查询、信息发布,合理调配,提高园区效率,形成园区低碳管理。 提高企业参与度,鼓励园区内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体系,采取低碳发展措施,并督促未进行低碳发展的企业尽快规划和实施低碳措施。 2. 8 园区绿地率 指标解释:指园区内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园区绿地率是表征园区碳汇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表征城市碳汇资源水平的重要指标。 园区绿地率(%)= ha 100% ha 园区绿地面积() 园区总用地面积() 3 指标标准值 表2 广东省低碳园区评价指标标准值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 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 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 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全文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全文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包括3个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1.1.2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指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1.1.3户均网络接入水平。指城市内每户家庭实际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包括各种家庭网络接入方式)。 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 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化的政府行政、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监测、安全防控、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生活智慧程度和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8个要素,16个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