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物

合集下载

铜矿选矿原理及工艺

铜矿选矿原理及工艺

铜矿选矿是指从含铜矿石中提取出铜金属的过程。

选矿工艺主要包括矿石破碎、矿石
磨矿、浮选分离、浓缩和精炼等步骤。

以下是铜矿选矿的一般原理和主要工艺流程:
1. 矿石破碎:将大块的铜矿石通过破碎设备如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等进行粗破碎,使其变成适合进一步处理的小颗粒。

2. 矿石磨矿:将粗破碎后的矿石送入磨机,如球磨机或SAG(半自动磨矿机),进行
细磨。

磨矿的目的是将矿石细化,增加其表面积以便于浮选分离。

3. 浮选分离:浮选是铜矿石选矿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在浮选池中,使用特定的药剂
将细磨后的矿石与空气一起搅拌,并通过气泡吸附到矿物颗粒表面,使其浮起来。


非铜矿石则沉入底部。

常用的浮选药剂包括黄药、黑药、捕收剂等。

4. 浓缩:在浮选分离后,浮选泡沫中的铜矿物被收集起来,形成浓缩物。

通过旋流器、离心机等设备对浓缩物进行分级和去水处理,提高铜矿的品位。

5. 精炼:经过浓缩处理后的浓缩物通常含有较高的铜含量,但还存在其他杂质。

在精
炼过程中,通过火法或湿法,对浓缩物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去除杂质,获得纯度更高
的铜金属。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铜矿石类型和矿石成分会影响选矿工艺的具体步骤和参数。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选矿工艺流程来适应特定的矿石类型和矿石性质。

此外,环保问题也是铜矿选矿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选矿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设备、控制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并严格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
和标准。

铜矿石的形成与成矿地质学

铜矿石的形成与成矿地质学

地质调查:通过 实地考察,收集 岩石、矿物、化 石等样品
地球化学分析: 分析岩石、矿物、 化石等样品的化 学成分,了解成 矿过程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地震、重力、 磁力等方法,探 测地下地质构造
数值模拟:通过 计算机模拟,重 现成矿过程,预 测矿床分布和规 模
铜矿床的类型与特 征
铜矿床的定义:铜矿床是 指由铜元素组成的矿床, 通常含有其他金属元素。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成矿地质学的发展阶段,主要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0世纪中叶至今:成矿地质学的成熟阶段,主要研究矿产资源的成因、分布和利用。
成矿地质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地球科学其他领域 的交叉融合。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条件 成矿作用:研究各种成矿作用及其对矿床形成的影响 矿床类型:研究各种类型的矿床及其特征 矿床分布:研究矿床在全球、区域和局部范围内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
风化型铜矿床:形成于 风化壳中,通常与风化
作用有关。
斑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斑状分布,矿石品位较高。
矽卡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 素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砂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层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火山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 素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沉积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层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变质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岩浆活动:岩浆 侵入或喷出,形
成铜矿床
热液活动:热液 上升,与围岩反 应,形成铜矿床
沉积作用:沉积 物中的铜元素富 集,形成铜矿床

铜矿石以及铜矿石的不同种类

铜矿石以及铜矿石的不同种类

铜矿石以及铜矿石的不同种类【组图】时间:2014-09-02来源:全铜网责任编辑:小陈浏览数:943分享到:0评论文章导读:铜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铜及铜制品。

铜矿石的不同种类:主要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蓝铜矿、铜蓝、孔雀石等。

铜矿石是什么?铜矿石有哪些特点?铜矿石的不同种类有哪些呢?不同类型的铜矿石各自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依次来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铜矿石是什么:是铜矿中开采出来的矿石,能经过选矿成为含铜品位较高的铜精矿或者说是铜矿砂,铜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铜及铜制品。

铜矿石是什么我们都了解了,下面来看一下铜矿石的特点:黄铜矿是分布最广的铜矿物,是炼铜的最主要矿物原料。

中国商代或更早就已由黄铜矿等铜矿物炼铜。

黄铜矿呈黄铜色,金属光泽;粉末呈绿黑色。

摩斯硬度3.5~4,比重4.1~4.3。

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产于多种类型铜矿床中。

黄铜矿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和蓝铜矿。

铜矿石主要应用于冶金行业,作为冶金行业的原材料。

铜矿石的特点都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就马上来看看铜矿石的不同种类:主要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蓝铜矿、铜蓝、孔雀石等。

铜矿石的种类我们知道了,我们再来看一下铜矿石的不同种类的颜色:自然铜的颜色:没有氧化过的自然铜表面为红色,具有金属光泽。

但因为氧化的原因,通常自然铜会呈棕黑色或绿色。

自然铜黄铜矿的颜色:黄铜黄色,表面常有蓝、紫褐色的斑状锖色。

绿黑色条痕。

金属光泽,不透明。

黄铜矿斑铜矿的颜色:新鲜面呈暗铜红色,风化面常呈暗紫蓝色斑状锖色,因而得名。

条痕灰黑色。

金属光泽。

斑铜矿辉铜矿的颜色:新鲜面铅灰色,风化表面黑色,常带锖色。

辉铜矿蓝铜矿的颜色:深蓝色,土状块体呈浅蓝色。

浅蓝色条痕。

晶体呈玻璃光泽,土状块体呈土状光泽。

透明至半透明。

蓝铜矿赤铜矿的颜色:红色至近于黑色,表面有时为铅灰色。

条痕为深浅不同的棕红色。

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

赤铜矿孔雀石的颜色: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

铜矿是怎样形成的

铜矿是怎样形成的

铜矿是怎样形成的铜矿指可以利用的含铜的自然矿物集合体的总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是什么因素导致铜矿形成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铜矿是怎样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铜矿的形成铜矿是岩浆的作用,不是火山的作用。

有色金属矿物是在岩浆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有重力、置换、重结晶、凝华等多种方式。

例:斑岩型铜矿床主要与火成岩有关,由于这一类火成岩具有“斑状结构”,因此将与这类火成岩有关的铜矿床称为“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与中深成的火山岩侵入有关,象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岩浆的侵入导致了围岩蚀变,沿侵入岩体的中心,不同的围岩蚀变呈环带分布。

铜矿体一般产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铜的来源一般是随着岩浆的上侵,从深部被岩浆携带上来。

这一类矿床的主要原生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规模一般较大,但品位较低,一般为0。

5%左右。

斑岩铜矿床,大多数产出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

普遍认为,被俯冲洋壳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在相对封闭系统结晶分异和/或同化混染形成含铜长英质岩浆。

然而研究表明,在西藏碰撞造山带,发育一条具有巨大成矿潜力的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含铜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来源于被加厚的藏南镁铁质下地壳,但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板片部分熔融也不能完全被排除。

斑岩铜矿形成于陆-陆后碰撞伸展时期(13~18 Ma),即青藏高原迅速抬升之后。

横切碰撞造山带的南北向正断层系统,类似于岛弧环境下的横切弧的断层系统,成为埃达克质斑岩岩浆快速上升和就位的通道与场所,并使岩浆热液系统中大量的含矿流体充分地分离而成矿。

铜矿指可以利用的含铜的自然矿物集合体的总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是什么因素导致铜矿形成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铜矿是怎样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铜矿的基本概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

常见含铜矿物

常见含铜矿物
5.方黄铜矿——化学式CuFe2S3,理论含铜量28.6%。斜方晶系,晶体常为拉长的扁平棱柱体,有时形成V型双晶或放射状六连晶或片状集合体,块状少见;铜黄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具纵向条纹;摩氏硬度3.5 ~4,比重4.1g/cm3。常与黄铜矿、石英、自然金、菱铁矿、方解石、黄铁矿、磁黄铁矿、及其他铜硫化物共生。为次要的少见铜矿物。
常见含铜矿物
————————————————————————————————作者:
————————————————————————————————日期:
铜是一种紫红色金属,硬度2.5~3,比重8.5~9,延性和导热性强,导电性高。由于这些性质以及能与锌、铅、镍、铝和钛组合成合金的性能,铜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器、机械、车辆、船舶工业和民用器具等方面。
3.辉铜矿——化学式Cu2S,理论含铜79.86%。斜方晶系;晶体少见,通常呈烟灰状、粒状或致密块状;铅灰色,条痕暗灰,金属光泽;硬度2~3;略具延展性,以小刀刻划留下光亮的沟痕;密度5.5~5.8g/cm3。可以是内生热液成因的,也可以是外生成因。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4.铜蓝——化学式CuS,理论含铜66.5%。六方晶系;通常呈薄片状、被膜状或烟灰状集合体;靛蓝色,条痕灰色至黑色,金属光泽;薄片稍具弹性;硬度1.5~2;密度4.59~1.67g/cm3。铜蓝主要是外生成因,是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中最为常见的矿物。由热液形成的铜蓝极其少见。是炼铜的矿石矿物之一。
2.黑铜矿——化学式CuO,理论含铜Cu79.9%。单斜晶系,黑或灰黑色。条痕灰黑色;半金属光泽;性脆,硬度3.5,密度5.8~6.4g/cm3。主要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是含铜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
3.孔雀石——化学式Cu2[CO3](OH)2,理论含铜57.4%。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呈放射状或钟乳状集合体;绿色,玻璃光泽;遇盐酸起泡;硬度3.5-4,密度3.9-4..0g/cm3。是原生含铜硫化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经常与蓝铜矿共生。它们的出现可作为寻找原生铜矿床的标志。块大色美的孔雀石是工艺雕刻品的材料,粉末用制颜料,称石绿;亦可作中药药用,称绿青;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常见铜矿(2021整理)

常见铜矿(2021整理)

赤铜矿〔 Cuprite〕化学成分 Cu2O, 可能有时含有铁硅混合物。

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

针状、致密块状、粒状、土状集合体。

针状或纤毛状红色集合体称为毛赤铜矿CHALCOTRICHITE。

红色至近于黑色,外表有时为铅灰色。

条痕为深浅不同的棕红色。

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

硬度3.5-4.5 ,比重5.85-6.15,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至不平坦。

透明至半透明,均质体。

条痕加盐酸产生白色氯化铜沉淀一般是黝铜矿、黄铜矿及其他铜的硫化物的次生产物,多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与自然铜密切共生,常与蓝铜矿、辉铜矿、黑铜矿伴生或共生。

炼铜的重要矿物。

原生铜矿的找矿标志。

赤铜矿cuprite化学成分为氧化亚铜〔Cu2O〕的矿物。

虽含铜量高达88.82%,但因分布少,只作为次要的铜矿石利用。

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无解理。

呈立方体或8面体晶形,或与菱形12面体形成聚形,晶形沿立方体棱的方向生长形成毛发状或交织成毛绒状形态,也包括长条形、闪闪发亮的晶体,称毛赤铜矿[1]。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土状。

新鲜面洋红色,光泽为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即呈暗红色而光泽暗淡,条痕棕红色。

端口贝壳状或不规那么状。

莫氏硬度3.5~4.0,比重6.14。

有时可作宝石,但易碎。

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常与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褐铁矿共生。

法国、智利、玻利维亚、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有世界主要矿区。

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江西、甘肃等地铜矿区也有产出。

赤铜矿是一种红色氧化物矿物,它比拟软却很重。

一般它是由铜的硫化物经风化后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矿物叫作次生矿物。

赤铜矿含铜量高达88.8%,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矿物。

但由于它的分布很少,就利用而言只能算作次要的铜矿石。

呈明亮晶体状的赤铜矿很美丽,鲜红的颜色发出类似金刚石般的光泽。

但它们如果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稍长,就会变得暗淡而成暗红色了。

有的赤铜矿那么成粒状或土状,样子没有那么好看了。

黄铜矿

黄铜矿

黄铜矿少被单独利用,偶而用作黄铁矿的代用品。

另它常参与一些彩石、砚石和玉石的组成。

目录展开结构与形态:四方晶系,a0=0.524nm,c0=1.032nm;Z=4。

晶体黄铁矿、磁黄铁矿等共走廊以及西藏高原等。

其中以江西德兴、在温度为25℃及pH=2的条件下,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I—t曲线研究了黄铜矿特殊的电化学分解行为。

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发现:电位在400~800mV(vs SHE)范围内,黄铜矿电极表面的阳极氧化反应电流很小;主要是由于生成的中间产物很难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从而产生了钝化;当电位小于-400mV(vs SHE)时,黄铜矿阴极还原反应电流较大,晶格中的Fe3 能较快地溶解出来,产生的中间产物(铜的硫化物)在黄铜矿氧化电位下发生较强的阳极氧化分解反应,但是随后反应进一步被钝化。

黄铜矿的阴极还原反应较强烈,且对黄铜矿氧化浸出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还有中国金川白家咀子的特大型。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中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

”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

《新唐书·食货志》又有‘青铜”、“黄铜”的称谓,分别指矿石颜色和冶炼产品,并非现在的铜锡合金与铜锌合金。

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赋》中又有“其为黄铜也,坑有殊名,山多众朴”,指的是火法炼制的纯铜。

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

”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氧化锌在950℃一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

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

铜矿石

铜矿石

氧化矿
赤铜矿
蓝铜矿
孔雀石
蓝铜矿蓝铜矿的化学式为Cu(OH)2(CO3)2,成分相当稳定。属单斜晶系。晶体常呈短柱状、柱状或厚板状, 集合体为致密块状、晶簇状、放射状、土状或皮壳状、薄膜状等。深蓝色,土状块体呈浅蓝色;浅蓝色条痕;晶 体呈玻璃光泽,土状块体呈土状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完全或中等;贝壳状断口;硬度3.5~4,比重3.7~3.9, 性脆 。
硫化矿
斑铜矿
黄铜矿
辉铜矿
黄铜矿黄铜矿的成分 CuFeS2,含Cu34.56%。最常见的为四方晶系变体。晶体呈四方双锥或四方四面体,但 很少见;经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黄铜色,表面常因氧化而呈金黄或红紫等锖色;条痕绿黑色。硬度3~4; 比重4.1~4.3。主要产于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铜矿、接触交代铜矿床以及某些沉积成因(包括火山沉积成因)的 层状铜矿中。在风化作用下,黄铜矿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后者当与含碳酸的溶液作用时便形成孔雀石、蓝 铜矿;与原生的硫化铜矿物作用,可形成次生斑铜矿、辉铜矿和铜蓝,形成铜的次生富集。黄铜矿是炼铜的主要 矿物原料之一 。
铜矿石
矿物种类
01 产品介绍
03 硫化矿
目录
02 自然铜 04 氧化矿
铜矿石是铜元素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少数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矿物形态。自然界中的含铜矿石有200多种,常 见的铜矿可分为自然铜、硫化矿和氧化矿三种类型。铜矿石的脉石主要是石英,其次为方解石、长石、云母、绿 泥石、重晶石等。
产品介绍
铜在地壳中主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自然界中的含铜矿物有200多种,常见的铜矿物可分为自然铜、硫化矿 和氧化矿三种类型。自然铜在自然界中很少,主要是硫化矿和氧化矿。硫化矿分布最广,是主要的炼铜原料。铜 的硫化矿中分布依次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

铜矿石的几个区别

铜矿石的几个区别

铜矿石的几个区别编辑[tónglán]铜蓝是一种成分为硫化铜的矿物,它的含铜量为66%,是提炼铜的矿石。

铜蓝呈蓝色,具有金属光泽,一般为片状,或像一层膜似的覆盖在其他矿物或岩石上,也可像一团烟灰一样。

铜蓝主要产在其他铜矿床附近。

covellite金属光泽,蓝色铜绿[covellite]铜蓝是一种成分为硫化铜的矿物,它的含铜量为66%,是提炼铜的矿石。

铜绿呈圆形蓝色,具备金属光泽,通常为片状,或像是一层膜似的全面覆盖在其他矿物或岩石上,也可以像是一团烟灰一样。

铜绿主要挖空其他铜矿床附近。

铜矿石矿物。

化学成分为cus。

含铜量66.48%,因呈靛蓝色而得名。

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

晶体为六方晶系,呈六方片状。

具平行底面完全解理。

金属光泽或光泽暗淡,莫氏硬度1.5~2,比重4.67。

主要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中(由硫酸铜溶液交代黄铜矿、斑铜矿等硫化物而成)。

常与辉铜矿伴生,组成含铜很富的矿石。

代表性产地为俄罗斯乌拉尔的勃利亚文。

热液型成因的铜蓝较为罕见,美国蒙大拿州的比尤特、南斯拉夫的博尔等铜矿床中也有产出。

2基本信息编辑名字来源:以意大利矿物学家n.covelli的名字命名化学组成:cu66.48%,s33.52%。

混入物有fe,ag,se;类别:硫化物-单硫化物-铜蓝族晶系和空间群:六方晶系,p63/mmc晶胞参数:a0=3.792,c0=16.344形态:单晶体极为少见,呈细薄六方板状或片状。

通常多以粉末状和被膜状集合体出现。

成因和产状:铜绿主要就是外分解成因,它就是不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天然拎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矿物。

存有热液促进作用构成的铜绿就是极其稀疏的。

在火山熔岩中也曾存有辨认出铜绿,它系则硫质喷气促进作用的产物。

主要用途:铜的矿物原料,通常与其他铜矿物一起作为铜矿石利用。

蓝铜矿就是一种碱性铜碳酸盐矿物,也叫做石青。

它常与孔雀石一起产自铜矿床的水解拎中。

蓝铜矿可以做为铜矿石来加炼铜,也用做蓝颜料,质优的还可以制作成工艺品。

铜矿地质特征与分布

铜矿地质特征与分布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矿山复绿: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环保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环保工作合规进行
铜矿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THANK YOU
汇报人: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喷发等形成的热液活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渗透、循环等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气条件
化学作用: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学地质条件
铜矿的形成岩浆条件
岩浆活动: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可以提供铜矿所需的热能和物质来源。
优点:适用于大面积、深部找矿
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异常解释、验证
应用:广泛应用于铜矿、金矿、铁矿等金属矿产的勘探
磁力找矿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优点:快速、高效,可以大面积搜索
原理:利用磁力仪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寻找磁性矿藏
局限性:只能找到具有磁性的矿藏,对其他类型的矿藏无效
与其他找矿方法的结合:可以与其他找矿方法相结合,提高找矿效率和准确性
铜矿地质特征与分布
汇报人:
目录
01
铜矿的地质特征
02
铜矿的分布规律
03
铜矿的成矿条件
04
铜矿的找矿方法
05
铜矿的开发利用
铜矿的地质特征
PART 01
铜矿的矿物组成
矿物颜色:黄、绿、蓝、红等
矿物硬度:软、中硬、硬等
矿物结构:致密、疏松、多孔等
矿物形态:粒状、块状、结核状等
伴生矿物:铁、锌、铅、金、银等
矿石类型:硫化物、氧化物、碳酸盐等
铜矿的构造
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辉铜矿、铜蓝等

铜矿物分选

铜矿物分选

图74等可浮流程
铜锌矿分选
在复杂硫化矿的浮选中,铜锌分离是比较困难的,分离 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铜锌矿物往往致密共生。 有些矿床(如高温型矿床),黄铜矿常常呈细粒(有时在 5μm以下)浸染状存在于闪锌矿中,难以单体解离,像 这样由于矿床成因方面引起的难以分离的问题,目前尚 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二是,如果闪锌矿的表面被铜离子 活化,则其可浮性与铜矿物相似,造成分离困难。
元素名称 S
As
Co
TFe
SFe
Nao
含量(%) 0.79 0.002
元素名称 KaO SiO2 含量(%) 1.33 31.92
元素名称 Zn
Ni
含量(%) 0.02 0.012
0.008 CaO 3.52 Mh 0.64
28.99 MgO 1.36 TiO2 1.20
28.86 Al2O2 3.26
铜矿物分选
山东理工大学 孙永峰
1 铜矿物与矿床
1.1铜矿物
天然产出的含铜化合物即铜矿物总计有200 余种,经常遇到的有工业价值的矿物大约有 15种左右。由于铜具有强烈的亲硫性,从岩 浆源到次生富集带的各种富集阶段,铜的硫 化物占首要地位。世界上有工业价值的铜矿 石中,在产量方面有80%的铜矿物是属于硫 化物,而其中大半是辉铜矿,其余为黄铜矿、 斑铜矿、黝铜矿和铜蓝。自然铜产量占10%。 还有约5%为氧化物,如孔雀石、蓝铜矿、硅 孔雀石、水胆矾、氯铜矿及其它。
(1)致密块状含铜黄铁矿,矿石中脉石矿物很少。 对这种矿石经常采用优先浮选硫化铜矿物,由于 矿石中脉石含量少,浮铜以后的尾矿即硫精矿。
(2)浸染状含铜黄铁矿。它的特点是硫化铜矿物 和硫化铁矿物含量较低,以浸染状分布于脉石中, 脉石含量较高。对这种矿石常采用混合浮选流程, 先把硫化铜、硫化铁矿物混合浮出,抛弃尾矿, 对混合精矿再磨后分离。

铜矿物组合

铜矿物组合

铜矿物组合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和冶金等领域。

铜矿物是指含有铜元素的矿石或矿物,常见的铜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赤铁矿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铜矿物的特点和用途。

黄铜矿是最为常见的铜矿物之一,其化学组成为CuFeS2。

黄铜矿的颜色呈黄铜黄色,质地坚硬,具有金属光泽。

黄铜矿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含有较高的铜含量,可用于铜的提取和冶炼。

此外,黄铜矿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铁和硫,这些元素也可以被提取和利用。

闪锌矿是一种含锌和铜的硫化矿石,化学组成为(Zn,Fe)S。

闪锌矿的颜色呈黑色或暗灰色,常见于含锌铜矿床中。

闪锌矿可以通过选矿和冶炼等工艺进行铜和锌的分离,可用于制造铜合金和锌合金等。

辉铜矿是含铜硫化矿石中的一种,化学组成为Cu2S。

辉铜矿的颜色呈铜红色或暗红色,质地坚硬,有金属光泽。

辉铜矿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含有较高的铜含量,可用于铜的提取和冶炼。

辉铜矿还可以通过氧化反应转化为其他铜化合物,如黑铜矿和黄铜矿等。

赤铁矿是一种含铜的氧化矿石,化学组成为Cu2O。

赤铁矿的颜色呈红色或暗红色,质地较软,有一定的透明度。

赤铁矿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含有较高的铜含量,可用于铜的提取和冶炼。

赤铁矿还可以通过还原反应转化为其他铜化合物,如铜金矿和黄铜矿等。

除了上述常见的铜矿物外,还有一些稀有的铜矿物,如铜金矿和黑铜矿等。

铜金矿是一种含铜和金的硫化矿石,化学组成为Cu5FeS4。

铜金矿的颜色呈黑色或暗灰色,常见于含铜金矿床中。

铜金矿可以通过选矿和冶炼等工艺进行铜和金的分离,可用于制造铜合金和提取金等。

黑铜矿是一种含铜和锡的硫化矿石,化学组成为Cu2S·SnS2。

黑铜矿的颜色呈黑色或暗灰色,常见于含锡铜矿床中。

黑铜矿可以通过选矿和冶炼等工艺进行铜和锡的分离,可用于制造铜合金和锡合金等。

铜矿物主要包括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赤铁矿等。

这些铜矿物在工业、建筑和冶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cu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u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1. Cu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铜(Cu)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种形式。

以下是Cu在自然界中的几种主要存在形式:1.1. 金属铜金属铜是最常见的Cu存在形式,它以固体的形式存在。

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此在电力传输、电子设备、建筑和制造业中广泛使用。

金属铜可以通过矿石的提取和冶炼过程获得。

1.2. 矿石Cu也以矿石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矿石是指含有铜和其他金属的矿物,如黄铜矿(chalcopyrite)、辉铜矿(chalcocite)和赤铁矿(cuprite)。

这些矿石通常需要经过采矿和冶炼过程,才能提取出纯铜。

1.3. 铜盐Cu还以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铜盐可以是无机盐,如硫酸铜(CuSO4)、氯化铜(CuCl2)和硝酸铜(Cu(NO3)2),也可以是有机盐,如乙酸铜(Cu(CH3COO)2)。

铜盐在农业、化学实验和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4. 铜矿物Cu以矿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矿物是指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固体物质。

一些常见的铜矿物包括黄铜矿、辉铜矿、赤铁矿、绿帘石(malachite)和硫铜矿(covellite)。

这些矿物常常以可见的形式出现在地壳中的矿床中。

1.5. 生物体中的铜铜还存在于生物体中,包括植物和动物。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铜离子并运输到各个组织中,起到一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动物体内的铜主要存在于肝脏、肌肉和血液中,它是一些酶的必需成分,参与多种生化反应。

1.6. 化合物中的铜Cu也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组成的化学物质。

例如,铜氧化物(CuO)和硫化铜(CuS)是常见的Cu化合物。

总结起来,Cu在自然界中以金属铜、矿石、铜盐、铜矿物、生物体中的铜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这些不同的存在形式赋予了铜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

铜矿石 分类

铜矿石 分类

铜矿石分类铜矿石是一种重要的矿石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建筑领域。

本文将对铜矿石进行分类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性和用途。

一、黄铜矿黄铜矿是最常见的铜矿石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黄铜矿石矿物。

黄铜矿的颜色呈黄色或黄绿色,质地较软,常见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中。

黄铜矿石中含有较高的铜含量,通常可直接提取铜金属。

二、赤铜矿赤铜矿是另一种常见的铜矿石,其主要成分是赤铜矿物。

赤铜矿的颜色呈红色或棕红色,质地较硬,常见于火山岩和变质岩中。

赤铜矿石中的铜含量较高,但提取铜金属需要经过冶炼和提纯过程。

三、辉铜矿辉铜矿是一种含铜量较高的铜矿石,其主要成分是辉铜矿物。

辉铜矿的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质地较硬,常见于火山岩和变质岩中。

辉铜矿石中的铜含量较高,但提取铜金属需要经过冶炼和提纯过程。

四、硫化铜矿硫化铜矿是一种含硫较高的铜矿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铜矿物。

硫化铜矿的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质地较硬,常见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中。

硫化铜矿石中的铜含量较高,但提取铜金属需要经过冶炼和提纯过程。

五、氧化铜矿氧化铜矿是一种含氧较高的铜矿石,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铜矿物。

氧化铜矿的颜色呈绿色或蓝绿色,质地较软,常见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中。

氧化铜矿石中的铜含量较高,但提取铜金属需要经过冶炼和提纯过程。

六、碳酸铜矿碳酸铜矿是一种含碳酸盐较高的铜矿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铜矿物。

碳酸铜矿的颜色呈蓝色或绿蓝色,质地较软,常见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中。

碳酸铜矿石中的铜含量较高,但提取铜金属需要经过冶炼和提纯过程。

总结起来,铜矿石主要分为黄铜矿、赤铜矿、辉铜矿、硫化铜矿、氧化铜矿和碳酸铜矿等几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铜矿石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但提取铜金属都需要经过冶炼和提纯的过程。

铜矿石作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和建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铜矿开采的方法和工艺

铜矿开采的方法和工艺
溶液
应用:适用于 浅层铜矿和低
品位铜矿
铜矿采矿工艺
采矿设备:钻机、炸药、铲 车、运输车辆
采矿过程:钻孔、爆破、装 载、运输
采矿效率:提高采矿效率, 降低采矿成本
采矿方法:露天开采、地下 开采、联合开采
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 响,保护生态环境
回采工艺的定义:从矿石中提取金属铜的过程 回采工艺的分类:露天开采、地下开采、井下开采 回采工艺的步骤:凿岩、爆破、装载、运输、提升、破碎、磨矿、浮选、精炼 回采工艺的影响因素:矿石品位、矿石硬度、矿石结构、开采深度、开采成本、环保要求
重选法:利用矿物密度差异,实现矿物 与脉石的分离
化学选矿法:利用矿物化学性质差异, 实现矿物与脉石的分离
联合选矿法:结合多种选矿方法,实现 矿物与脉石的高效分离
破碎:将铜矿石破碎至 一定粒度,便于后续处

磨矿:将破碎后的铜矿 石磨成细粉,增加表面
积,提高浮选效果
浮选:在浮选机中加入 浮选剂,使铜矿物与脉
环境的破坏
加强废弃物处 理和回收利用,
降低污染
推广清洁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
的使用
加强生态修复 和保护,维护 生态环境平衡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石分离,形成铜精矿
浓缩:将浮选后的铜精 矿进行浓缩,提高铜精
矿的浓度
过滤:将浓缩后的铜精 矿进行过滤,得到干燥
的铜精矿
干燥:将过滤后的铜精 矿进行干燥,得到最终
产品
铜矿冶炼工艺
火法冶炼过程:包括熔炼、 吹炼、精炼等步骤
火法冶炼原理:利用高温使铜 矿石中的铜与其他元素分离
火法冶炼设备:包括熔炉、 鼓风机、精炼设备等
火法冶炼优缺点:优点是效率 高、成本低,缺点是环境污染

铜矿石选矿简介

铜矿石选矿简介

铜矿石选矿简介铜矿石选矿简介2011年05月06日铜矿石选矿(processing of copper ores)从含铜矿石中分离并富集铜矿物的过程。

选矿产品为铜精矿。

矿物与资源自然界产出的铜矿石由含铜矿物、其他金属矿物(如黄铁矿、磁黄铁矿、银矿物等)和脉石矿物组成。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长石、绿泥石、阳起石、云母等;铜矿石中伴生有铅、锌、铁、金、银、锗、镓、镉、硒、铟、钼、钴、镍等。

铜矿石按氧化程度分为硫化矿和氧化矿,其中氧化率10,,30,的为混合矿,小于10,的为硫化矿,大于30,的为氧化矿。

世界上所产的铜金属大部分来自硫化矿石,少部分系由氧化铜矿石提取。

天然产出的铜矿物有280余种。

在有工业价值的矿石中,有80,铜矿物属于硫化物,5,为氧化物,自然铜仅占10,。

铜矿物中大部分是辉铜矿,其余为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铜蓝以及少量的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水胆矾和氯铜矿等。

铜矿石的成因类型主要有斑岩型、沉积型、火山岩型、岩浆型和接触交代型。

比较重要的工业类型有斑岩铜矿、砂(页)岩铜矿、含铜黄铁矿、铜镍硫化矿、脉状铜矿、矽卡岩铜矿和碳酸岩铜矿。

其中斑岩型铜矿储量占世界总铜储量之首,居第一位;沉积型和沉积变质型铜矿次之;再次是火山岩黄铁矿型、岩浆型和矽卡岩型铜矿等。

世界铜矿资源丰富,智利的铜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次为美国、赞比亚、扎伊尔、俄罗斯、墨西哥、加拿大等国。

铜资源主要集中于南北美洲西海岸、非洲中部、西伯利亚和中亚,其次是阿尔卑斯山脉和中东、美国东部、西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

其中美洲西海岸的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0,左右,非洲中部储量约占20,。

智利铜开采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赞比亚、扎伊尔、秘鲁、澳大利亚等国。

中国的铜矿虽然丰富,遍布全国,但多数是小矿山。

铜储量中有72,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川滇、山西中条山、甘肃白银和金川、西藏昌都等五大区域。

中国的铜矿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伴生铜较多,部分资源赋存条件和外部条件较差,暂难以利用。

铜矿石的几个区别

铜矿石的几个区别

铜蓝编辑[tóng lán]铜蓝是一种成分为硫化铜的矿物,它的含铜量为66%,是提炼铜的矿石。

铜蓝呈蓝色,具有金属光泽,一般为片状,或像一层膜似的覆盖在其他矿物或岩石上,也可像一团烟灰一样。

铜蓝主要产在其他铜矿床附近。

中文名铜蓝外文名covellite成分硫化铜含铜量66%产地铜矿床附近形状片状颜色金属光泽,蓝色目录1简介2基本信息1简介编辑铜蓝铜蓝[covellite]铜蓝是一种成分为硫化铜的矿物,它的含铜量为66%,是提炼铜的矿石。

铜蓝呈蓝色,具有金属光泽,一般为片状,或像一层膜似的覆盖在其他矿物或岩石上,也可像一团烟灰一样。

铜蓝主要产在其他铜矿床附近。

铜矿石矿物。

化学成分为CuS。

含铜量66.48%,因呈靛蓝色而得名。

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

晶体为六方晶系,呈六方片状。

具平行底面完全解理。

金属光泽或光泽暗淡,莫氏硬度1.5~2,比重4.67。

主要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中(由硫酸铜溶液交代黄铜矿、斑铜矿等硫化物而成)。

常与辉铜矿伴生,组成含铜很富的矿石。

代表性产地为俄罗斯乌拉尔的勃利亚文。

热液型成因的铜蓝较为罕见,美国蒙大拿州的比尤特、南斯拉夫的博尔等铜矿床中也有产出。

2基本信息编辑名字来源:以意大利矿物学家N. Covelli的名字命名化学组成:Cu 66.48%,S 33.52%。

混入物有Fe,Ag,Se;类别:硫化物-单硫化物-铜蓝族晶系和空间群:六方晶系,P63/mmc晶胞参数:a0=3.792,c0=16.344形态:单晶体极为少见,呈细薄六方板状或片状。

通常多以粉末状和被膜状集合体出现。

成因和产状:铜蓝主要是外生成因,它是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矿物。

有热液作用形成的铜蓝是极其稀少的。

在火山熔岩中也曾有发现铜蓝,它系硫质喷气作用的产物。

主要用途:铜的矿物原料,通常与其他铜矿物一起作为铜矿石利用。

蓝铜矿编辑蓝铜矿是一种碱性铜碳酸盐矿物,也叫石青。

黄铜矿石 成分

黄铜矿石 成分

黄铜矿石成分
摘要:
1.黄铜矿石的概述
2.黄铜矿石的成分
3.黄铜矿石的分类
4.黄铜矿石的应用领域
正文:
黄铜矿石,作为一种常见的金属矿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它以其独特的成分和性质,在众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黄铜矿石的主要成分是硫化亚铁铜,即CuFeS2。

这种化合物中含有铜、铁和硫三种元素,其比例和构成决定了黄铜矿石的性质和用途。

根据黄铜矿石中铜和铁的比例,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富铜黄铜矿石,其主要成分是CuFeS2,含有较高的铜含量;另一类是贫铜黄铜矿石,其主要成分是CuFeS2·FeS,铜含量较低。

黄铜矿石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由于其含有铜元素,黄铜矿石被广泛应用于铜的提取和生产。

此外,黄铜矿石还用于制造硫酸等化学制品,以及在环保领域中用于脱硫和土壤修复等。

自然界发现的含铜矿物有200多种

自然界发现的含铜矿物有200多种

铜精矿与熔炼渣的鉴别规程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制订任务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计划编号为2009B079,负责编制单位为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二、编制情况:2.1目的和意义含铜物料主要有铜锍、铜精矿、铜矿石和铜熔炼渣(简称熔炼渣)。

我国为铜资源贫乏国家,鼓励进口铜资源,前三种货物均鼓励进口。

而熔炼渣为火法炼铜过程中产生的以炉料和燃料中各种氧化物互相熔融而成的共熔体,主要的氧化物是SiO2和FeO,其次是CaO、Al2O3和MgO等,因炉渣中往往含有铅、砷等对环境影响较大且不易治理的污染元素,被国家明令禁止进口。

但在国际贸易中,国内外的少量不法商人利用铜精矿(商品HS编码为26030000)和冶炼渣在外观上基本一致的特点,把实际上是冶炼渣的货物申报成铜精矿进口,逃避有关执法部分的监管。

作为口岸的执法部门,检验检疫系统必须有能力对这四中货物进行区分,并规范系统内的执法行为。

但目前上述商品的监管工作中基本上是依靠一线工作人员积累的经验,并无标准可以依据。

本标准可以填补该方面的标准空白,在今后的执法过程中可以有标准依据。

2.2概括世界上大约80%的铜矿物组成是Cu-Fe-S矿。

Cu-Fe-S矿不易溶于水,所以从这些矿中提取铜通常采用火法冶金方式。

提取步骤如下:①通过气泡浮选法把Cu-Fe-S和Cu-S矿的颗粒富集得到铜精矿;②冶炼铜精矿得到熔融的冰铜;③吹炼熔融的冰铜得到粗铜;④用火法精炼和电炉精炼得到高纯铜。

在②步骤中得到冰铜和熔炼渣;在③步骤中得到粗铜和冶炼渣。

其余20%的铜是通过湿法冶金得到的,一般工艺如下:①用硫酸从碎矿中过滤出含杂铜的水溶液;②把含杂铜的水溶液经过溶解提取高纯铜的电解液;③从纯铜电解液中电镀得到纯的阴极铜。

湿法冶金过程中不产出熔炼渣,因此在本标准及编制说明中不予讨论和阐述。

2.2.1铜矿石铜在地壳中最普遍的存在形式是以铜或铜铁的硫化矿存在,如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从这些矿物中生产金属铜一般通火法冶金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铜矿】:Cu2S含铜79.86%
斜方晶系。

单晶体少见,晶形呈假六方形的短柱状或厚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粉末状、烟灰状。

暗铅灰色。

条痕暗灰色。

金属光泽。

硬度2~3。

略具延展性。

小刀刻画时不成粉末,却留下光亮刻痕。

比重5.5~5.8。

导电性好。

辉铜矿可以是内生热液成因的,也可以是外生成因,辉铜矿是含铜最富的硫化物,为提炼铜的重要矿物原料。

【斑铜矿】:Cu5FeS4含铜63.3%。

等轴晶系。

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

新鲜断口呈暗铜红色,表面因易氧化而呈蓝紫斑状的锖色,因而得名。

条痕灰黑色。

金属光泽。

硬度3。

性脆,比重4.9~5.0。

具导电性。

斑铜矿为许多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物。

内生成因的斑铜矿常含有显微片状黄铜矿的包裹体,为固溶体分解的产物。

次生斑铜矿形成于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但它并不稳定,往往被更富含铜的次生辉铜矿和铜蓝所置换。

斑铜矿是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之一。

斑铜矿是许多铜矿床中分布广泛的矿物。

常见于火山岩系中。

【铜蓝】成分CuS,含铜66.5%。

六方晶系。

通常呈细薄片状、被膜状或烟灰状集合体。

靛蓝色。

条痕灰色至黑色。

金属光泽。

硬度1.5—2。

解理平行底面{0001}完全。

比重4.59—4.67。

薄片稍具弹性。

铜蓝主要是外生成因,它是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中最为常见的矿物。

由热液作用形成的铜蓝极其稀少。

此外,在火山熔岩中也有发现,是硫质喷气作用的产物。

铜蓝是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之一。

【黄铜矿】CuFeS2含铜34.56%。

四方晶系。

晶体呈四方双锥或四方四面体,但很少见;经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

黄铜色。

表面常因氧化而呈金黄或红紫等锖色。

条痕绿黑色。

硬度3—4。

比重 4.1—4.3 。

主要产于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铜矿、接触交代铜矿床以及某些沉积成因(包括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铜矿中。

在风化作用下,黄铜矿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后者当与含碳酸的溶液作用时便形成孔雀石、蓝铜矿;与原生的硫化铜矿物作用,可形成次生斑铜矿、辉铜矿和铜蓝,形成铜的次生富集。

黄铜矿是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之一。

【黝铜矿】成分Cu12Sb4S13,含铜45.77%。

与砷黝铜矿Cu12As4S13构成类质同象系列。

一般所见的黝铜矿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砷黝铜矿分子。

等轴晶系。

晶体呈四面体,但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

钢灰至铁黑色,新鲜断口呈黝黑色。

条痕与颜色相同。

金属或半金属光泽。

硬度3—4。

比重 4.4—5.1 。

见于各种成因的含铜热液矿床中。

常与其他含铜矿物一起作为铜矿石利用。

【孔雀石】Cu2(CO3) (OH)2 含铜57.4% 遇盐酸起泡
单晶体呈柱状或针状,但极少见。

集合体常为钟乳状或结核状,有时其内部具纤维状构造。

深绿至鲜绿色。

条痕淡绿色。

玻璃光泽至金刚光泽。

纤维集合体呈丝绢光泽,结核状者光泽暗淡,硬度3.5~4,性脆,比重3.9~4。

量多时可作提炼铜的原料,但质纯而色美者多作工艺品原料,粉末可制颜料。

【硅孔雀石】成分Cu4H4〔Si4O10〕(OH)8·nH2O。

单斜晶系。

常呈皮壳状、钟乳状或土状块体。

浅蓝绿色。

条痕浅绿色。

玻璃光泽或暗淡。

硬度2—4。

断口参差状。

比重 2.0—2.3 。

常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是原生含铜硫化物氧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

与孔雀石相似,但遇盐酸不起反应,它的出现可作为找寻原生铜矿床的标志。

【蓝铜矿】Cu3(CO3)2(OH)2 含铜55.2% 遇盐酸起泡
又称“石青”。

单斜晶系。

晶体呈短柱状或板状,通常呈粒状、块状或放射状,以及土状或皮壳状集合体。

深蓝色,土状或皮壳状者淡蓝色。

玻璃光泽。

硬度3-4。

比重3.7-3.9。

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

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中,经常与孔雀石共生。

它们的出现可作为找寻原生铜矿床的标志。

纯者可制蓝色颜料。

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胆矾】成分Cu〔SO4〕·5H2O ,有时含镁和锌。

三斜晶系,晶体呈厚板状,集合体呈钟乳状、肾状或粒状。

蓝色,玻璃光泽。

解理平行{110}不完全,断口贝壳状。

硬度2.5,性脆。

比重2.29。

为含铜硫化物的氧化产物。

见于铜矿床氧化带中。

可用作杀虫剂及化工原料。

【羟胆矾】成分Cu4〔SO4〕(OH)6。

含CuO 70.36%。

单斜晶系。

晶体呈柱状或针状。

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或肾状。

绿至深绿色。

玻璃光泽。

解理平行{101}完全。

硬度3.5—4。

比重3.97。

常见于干旱地区铜矿床的氧化带中。

可作为炼铜的矿物原料。

【赤铜矿】成分Cu2O,含Cu 88.8%。

等轴晶系。

晶体呈细小八面体形,有时呈针状或毛发状称为针赤铜矿;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或土状。

暗红色。

条痕褐红。

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

硬度3.5—4。

比重6。

形成于外生条件下,主要见于铜矿床氧化带,是含铜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

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黑铜矿】成分CuO,含Cu 79.9%。

单斜晶系。

通常呈细鳞片状或土状集合体。

黑或灰黑色。

条痕灰黑色。

半金属光泽。

性脆。

硬度3.5 。

比重 5.8—6.4 。

主要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是含铜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

【透视石】成分Cu6〔Si6O18〕·6H2O 。

三方晶系。

晶体常呈短柱状。

绿至蓝绿色,条痕绿色。

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

解理平行菱面体完全。

硬度5,性脆,比重3.28 —3.35 。

是铜硫化物的氧化产物,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